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社会行为示范教案

小学品德社会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5

社会行为示范教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行为示范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社会行为示范教案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能力目标
1.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研究并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
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教学难点
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方法
讨论法、例举法、直观图示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准备一些《动物世界》中群居生活的影像资料及有关动物传递信息的资料。
(2)投影胶片
2.学生准备:课下收集各种动物群居的资料及有关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学生活动)
查资料、讨论、总结。
学生可能会将如下动物写在黑板上。
1.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等。
2.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白蚁的社会行为。
小组依照自己书写的顺序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但均给予鼓励。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
(师生互动)
学生分析,老师板书
1.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
2.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
3.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
4.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5.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教师活动)
总结以上内容,打出投影胶片(内容如下):
1.社会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教师活动)
根据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别举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动物世界》剪辑录像
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2.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3.一群蜜蜂
4.一群鸡(有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
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头羊)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
及时评价,最后给予点拨
学生如:分析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
2.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
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4.首领的职责:负责指军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这就是一个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的等级社会。
学生:分析蜜蜂群体是有组织的,各有分工的。
1.蜂王负责产卵,繁殖后代。
2.工蜂负责建造蜂房、采集食物、抚育后代、照顾蜂王、防御敌害等。
3.雄蜂负责与蜂王交尾。
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繁衍。
学生:分析鸡群和羊群
在鸡群和羊群中都有占优势者。
1.鸡群中是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为首领。
2.羊群中是一只威猛的头羊为首领。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1.是群体的领导者。
2.享有取食、选择配偶的优先权。
教师:非常好。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使同学们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更加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你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表扬并激励发言的同学,同时指出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成员,少则几十只,多则几千至几万只,它们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包括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分组讨论一些群体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无重复地列举出来,可以把电视、网络、课外资料的新信息告诉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师生互动)
学生举例,老师整理,及时激励表扬并补充。
学生:动作传递信息。
如:蜜蜂的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可以告诉伙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如:雄黑鹳是从频频地点头来招呼雌黑鹳的,雄白鹳则是以上、下喙发出啪啪的响声来表示“欢迎”雌白鹳占巢的。
学生:声音传递信息。如:母鸡有多种不同的鸣声,而每一种鸣叫声表达不同的信息,有的叫声是召唤小鸡的,有的叫声表示找到了食物,有的叫声表示敌害即将来临。
学生:有靠气味传递信息的。如:蚂蚁外出寻找食物时,能够利用它的分泌物来标志路线,引导同巢的其他蚂蚁找到食物的所在地。
教师:同学们查找的资料太好了,还有没有补充的同学?
学生:蝙蝠、海豚是用回声定位来传递信息的。
教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150多万种动物就是靠形形色色的不同语言来交流传递信息,维持着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如果我们人类能掌握动物的语言,对于我们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防治和消灭有害动物是很有帮助的。
(师生互动)
先由学生主动举手总结本节内容,后由全体学生闭上眼睛过“电影”,最后抽查一人代表小组作本节小结。
学生:总结(略)
教师:肯定学生的总结,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语言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同学们查资料、举例,我们知道了许多营社会行为的动物,通过观察、分析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了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采用分析、讨论、归纳观察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了大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大家的思维空间。
下面我们来做一些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具有社群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 ②菜粉蝶 ③蜜蜂 ④狒狒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2.下列不属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D.乌贼受到威胁释放的墨汁
答案:D
3.蜜蜂的群体是一个社群,是因为
A.蜂群中蜜蜂数目很多
B.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有分工
C.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D.蜜蜂聚集在一起可以防御敌害
答案:C
4.一个白蚁的社群中,其职能为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幼虫和兵蚁的是
A.雄蚁B.雌蚁
C.工蚁D.兵蚁
答案:C
[作业布置]
1.参考书P39~41探究蚂蚁的通讯。
2.到果园向园工征集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
3.到养蜂场探究蜜蜂的信息交流方式。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节 社会行为

相关知识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基于此,本节课通过探究式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重点:
1.信息交流的意义。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难点:
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4.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学生发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
新[
授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征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问题: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流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最后归纳为:
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2.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3.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学生看录像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生提出问题: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
实施方案。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小结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学生发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升华情感,体验人性的美。
学生学习评价量化表
评价目标好较好一般
1.能否积极地去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
2.能否根据观察和资料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科学合理?
3.是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能否设计对照实验?
4.是否有与他人不同的实验方案?
5.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蚂蚁的行为?记录方法是否比较恰当?
6.能否根据观察得出结论?
7.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8.观察是否细致、有耐心?
9.能否不怕失败,坚持探究,得到结果?
10.小组互评中能否欣赏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
11.能否在实验结束后说出自己的收获?
12.是否能通过角色的互换体验到生命的脆弱,表示出对生命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愿望?
学后体会:
小结和反思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学生认为书中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利用休息日到实验室进行研究和观察,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这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再如: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你有何感想?学生说:“妈妈你在哪里?”“我想回家!”“求求你,别碰我,我很疼。”“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你能送我回家吗?”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情况,很多同学则观察不到,教师要给予指导和说明。
点评
本节“动物的社会行为”和“蚂蚁的通讯”探究活动教学设计,凝集着作者精心的设计和辛勤的汗水。作者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将生物课程标准理念,贯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作者积极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注重落实与学生认知规律相吻合的教学环节。如收集整理不同动物真实生活的精选录像片;设计不同梯度的启发性问题;适时地借助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别是贯穿在整个“探究蚂蚁的通讯”活动中的问题串,更利于不同认识水平与能力的学生轻松地走进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艺术创新。《探究蚂蚁的通讯》彩色引导图,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使探究活动变得一目了然,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
为了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师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设计、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之后,以“如果我是一只小蚂蚁”拟人化内心独白式的心灵对话,提升学生们爱护小动物的健康心理,使“初步形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的目标落到实处。

第三节社会行为


第三节社会行为
本节教学建议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课前准备
教师:
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学生:
收集和社会行为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方案一: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播放录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参与讨论一起归纳总结讨论结果。
2、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引导学生思考:分工的社会意义,雌蚁的庞大体形对种族延续的意义。
3、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学生一起分析。
一同观看图片找出等级。(提示:群体中按个体大小、健康状况、力量强弱划分)1、观察社会生活的动物的录像片,讨论社会行为的特征。

2、讨论、表达交流: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并以实例说明。
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质疑:为什么雌蚁的腹部那么大?
3、阅读教材产生疑问:羊群走路靠头羊,为什么?
观察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找出哪一个是首领。
(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传递的趣味性,信息传递在生活中的意义。
引出其他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
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在防治虫害方面的举措。
听一段录音,猜猜这是谁?体验人类传递方式多样而高等,其他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阅读教材中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说出动物交流信息的方式。
(四)小结l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它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总结、质疑,引出探究课题讨论总结: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五)探究蚂蚁的通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
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
3、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补充探究提示:1)如何捕捉饲养蚂蚁;2)怎样难使现象明显;3)把纸片换成其他物体可以吗?4)注意组内的分工合作;
客观的评价,鼓励探究精神,对新的创意给予肯定。
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自评参与互评。
4、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1、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1)是否排斥其他群体成员;2)如何识别群体成员;3)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4)蚂蚁最喜欢甜食吗?根据本组的兴趣确定探究主题。
2、对所选问题作出认为合理的假设。

3、阅读教材并结合教师的探究提示初步拟定探究计划,完善计划,成员分工,自主探究。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研究。
(一星期时间)
(查阅资料,实验)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完善探究报告。

4、回顾探究中遇到的问题。

方案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准备一些《动物世界》中群居生活的影像资料及有关动物传递信息的资料。
(2)面包、鱼缸、蚂蚁(一窝)、28张正方形白纸片、28片杨树叶
2.学生准备:课下收集各种动物群居的资料及有关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查资料、讨论、总结。
学生可能会将如下动物写在黑板上。
1.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等。
2.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白蚁的社会行为。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补充,并归纳出以下两点:
1)社会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2、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动物世界》剪辑录像
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2)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3)一群蜜蜂
4)一群鸡(有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
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头羊)
请学生分析这些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并总结出共同特点。1、分析这些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总结如下:
1)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
2)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
3)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
4)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5)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2、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
如:分析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
2)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
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4)首领的职责:负责指军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这就是一个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的等级社会。
分析蜜蜂群体是有组织的,各有分工的。
1)蜂王负责产卵,繁殖后代。
2)工蜂负责建造蜂房、采集食物、抚育后代、照顾蜂王、防御敌害等。
3)雄蜂负责与蜂王交尾。
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繁衍。
分析鸡群和羊群
在鸡群和羊群中都有占优势者。
1)鸡群中是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为首领。
2)羊群中是一只威猛的头羊为首领。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1)是群体的领导者。
2)享有取食、选择配偶的优先权。

(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陈述: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成员,少则几十只,多则几千至几万只,它们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包括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分组讨论一些群体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无重复地列举出来,可以把电视、网络、课外资料的新信息告诉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小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150多万种动物就是靠形形色色的不同语言来交流传递信息,维持着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如果我们人类能掌握动物的语言,对于我们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防治和消灭有害动物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举例,小结如下:
1)动作传递信息。
如:蜜蜂的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可以告诉伙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如:雄黑鹳是从频频地点头来招呼雌黑鹳的,雄白鹳则是以上、下喙发出啪啪的响声来表示“欢迎”雌白鹳占巢的。
2)声音传递信息。如:母鸡有多种不同的鸣声,而每一种鸣叫声表达不同的信息,有的叫声是召唤小鸡的,有的叫声表示找到了食物,有的叫声表示敌害即将来临。
3)有靠气味传递信息的。如:蚂蚁外出寻找食物时,能够利用它的分泌物来标志路线,引导同巢的其他蚂蚁找到食物的所在地。
4)蝙蝠、海豚是用回声定位来传递信息的。
(四)探究蚂蚁的通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陈述:上节课我已安排第一组利用课外时间完成39页探究实验,把研究蚂蚁通讯的方式的实验过程和结论现在向全班同学汇报。

听取学生汇报,对不足之处加以提问。

2、许多种动物营群体生活,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就需要通讯。例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腺体分泌能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性外激素是挥发性物质,并且有特殊的气味,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再看一下熊猫、长尾猴、蜜蜂各自的种群内又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
教师播放录像一:一只发情的雌熊猫爬到树上发出一种声音,闻声两只雄熊猫跑过来为夺取交配权打斗起来,最后战败一方逃走,胜方与雌熊猫交配……
录像二:一只黑长尾猴发现雄鹰在天空盘旋时,发出一种叫声,仍在大树外侧或站在草地上容易受到袭击的猴立即聚集到树林附近浓密的树枝间或窜入密密的灌木丛中。另一只长尾猴发现地面有一条蛇,发出第二种声音,其他猴子闻声后,腿直立并仔细审视地面……
录像三:蜜蜂发现蜜源后,返回巢跳起舞蹈(8形舞、圆形舞、抬头、低头、摆尾,各有不同的含义,代表着不同的信息),其他工蜂得到信息到蜜源处采蜜……
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使用它为人类造福,请同学们讨论:如何利用害虫的通讯方式消灭害虫?1、参照下列层序进行汇报:
1)探究课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本小组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
3)探究计划及行动:
(1)用大些的鱼缸(透明、便于观察)饲养一整窝蚂蚁(在野外找)。
(2)在距蚁穴稍远的地方放一些面包,看蚁群派出的侦察蚁如何侦察?(报告看到的现象的每一个细节)
(3)侦察蚁返回去后,见到其他工蚁有何细微的行动?
(4)在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一张纸片,让它从上面爬过。待大批工蚁出洞时,取走或挪动纸片,观察蚂蚁的行动。
(5)蚂蚁在纸上留下气味了吗?如何证明?
(6)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蚂蚁要走的路径。当蚁群走过后将小纸片重新排列,如排列成半圆形等。并将食物放在圆心处,蚂蚁的行动有无变化?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7)补充说明。你们用什么饲养蚂蚁?做实验用什么食物较好?把纸片换成杨树叶可否?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设?
2、了解动物不同的通讯方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①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
②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联系,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五)总结: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语言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板书设计社会行为
五、练习题:
1.具有社群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 ②菜粉蝶 ③蜜蜂 ④狒狒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2.下列不属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D.乌贼受到威胁释放的墨汁
答案:D
3.蜜蜂的群体是一个社群,是因为
A.蜂群中蜜蜂数目很多
B.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有分工
C.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D.蜜蜂聚集在一起可以防御敌害
答案:C
4.一个白蚁的社群中,其职能为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幼虫和兵蚁的是
A.雄蚁B.雌蚁
C.工蚁D.兵蚁
答案:C
5.下列不属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蜜蜂的舞蹈动作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D.蜥蜴遇到敌害,断掉尾巴
答案:D
6、判断:
(1)因为一窝蜜蜂中蜜蜂的数目很多,所以人们说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
(2)动物的通讯行为是维持群体生活的必要条件。()
(3)猴群体中最占优势的“首领”雄猴,能够起到指挥和保卫群体的作用。()
(4)虽然蚂蚁和白蚁是不同种的动物,但是它们之间可以通过“语言”交流信息。()
7、材料分析昆虫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利用灵敏的嗅觉器官识别一些信息化合物。昆虫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的方式,叫做“化学语言”。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引诱外激素气味作为呼唤配偶的“甜言蜜语”,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甚至千米左右的雄蛾所感知。蜜蜂习惯过“大家庭”生活,其“家庭成员间的通讯联系”,甚至各种级别的分化和形成,不少与“化学语言”有关。请回答:什么是昆虫的“化学语言”?雌蛾能释放什么物质来作为“化学语言”?
答案昆虫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的方式,叫做“化学语言”。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引诱外激素气味作为呼唤配偶的“甜言蜜语”,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甚至千米左右的雄蛾所感知。
8、传说公元前202年,项羽逃到乌江边,看到张良用蚂蚁排成的“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气得拔剑自刎。你知道张良用什么方法让蚂蚁排成字吗?
答案:张良事先用糖浆写好“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一只蚂蚁嗅到糖香,立刻用触角将这个信息传递给其他蚂蚁,其他蚂蚁嗅着这只蚂蚁一路留下的气味找到食物,从而在糖浆上聚成蚁字。张良利用了蚂蚁爱吃糖及有“语言”传递信息的特性。

华夏之祖示范教案


华夏之祖示范教案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识记水平

了解

使学生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

掌握

原始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

能力

训练

过程

方法

概括提炼

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从炎黄战蚩尤到禹建立夏)

联系归纳

原始社会发展全貌(华夏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

评价论证

涿鹿之战的意义、有关“人文初祖”黄帝传说的依据

分析判断

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

整理表述

课本以外有关黄帝、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为活动课做准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爱国情感

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引以为荣

道德意识

黄帝、尧、舜、禹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黄帝——人文初祖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含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耕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都出现了。)引导过渡:与大汶口考古发现可以互相印证的传说很多,本课将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内容。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题词,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和了解黄帝的欲望。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12页“正文”和13页“阅读文字”,观看地图册第5页的《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要求学生解答:“涿鹿之战是怎么一回事?”(分解为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启发)。指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黄帝——人文初祖指导学生阅读13—14页,讨论回答:1、组织学生“动脑筋”(14页):你对上述神话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科学?(A.那时能造宫殿、制衣裳、挖水井、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制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B.说成是黄帝、嫘祖、仓颉、伶伦几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色彩了。C.上述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个别人的功劳。这些历史记载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人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2、指导阅读13页“文献资料栏·孙中山语录”,理解其语义。观看“黄帝的发明贡献”插图,讨论回答:“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平蚩尤,多发明)3、组织学生读“自由阅读卡”(第16页),联系前面学过的神话传说,开展15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启发学生回答出: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但也蕴藏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例如,炎黄时代的传说,不仅可以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有所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又如14页的“阅读文字”所说的水井、绢布、刻画符号等。)总之,神话有可能是夸大的,对它不可全信;只有对于其中已被实物佐证的部分,才能相信。历史事实则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可以完全相信。三、尧舜禹的“禅让”1、指导阅读14—15页的“正文”和“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A.学生据第14页“动脑筋”讨论: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B.尧舜禹的“禅让”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办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什么样的人才会当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C.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什么时期?(禹时期)为什么这样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已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布置准备“活动课一”)

1、作图讲解“原始社会的终结”

 漫长的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约公元前2070年)进入奴隶社会

2、黄帝被尊称为我们的“”,是因在他领导下打败了东方的部落,还有许多发明在这时出现,为日后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人文初祖、蚩尤、华夏)3、尧舜禹时期,用“”的办法来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4、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时期。这样说的理由是:约年,禹建立朝,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禹、公元前2070、夏)5、你还听到过哪些有关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给大家讲讲好吗?(略)6、组织学生准备“寻找历史”(见17页《活动课一》)。A.填写“寻找历史的途径”:古钱币、古代遗址(名胜古迹)、长辈亲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会、电脑网络、书籍文献(族谱家谱)、古董文物等。(必答题,按人评比)B.“设计‘三明一日游’路线”,把最值得观光的名胜古迹列于其中,做好合理的时间安排。(与C同为选做题,按小组评比)C.“找一找”:远古居民吃的食物是如何演变的?(收集实物或照片、图画,写出说明文字,举办“小小展览台”。)D.各组拟订评选“最宽的历史途径”、“最佳导游”、“最佳展览台”的条件,经过筛选综合,最后公布。(这是组长和科代表的任务,应在活动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