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

高中新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4

-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jab88.com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化学经历了史前的实用技术阶段到以原子-分子论为代表的近代化学阶段,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化学阶段

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

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

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有现代通讯;没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设问]怎样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5,并讨论)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

[讲解]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

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大家在新学年里一定会学好化学。


扩展阅读

高一化学教案:《绪言》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一化学教案:《绪言》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化学教案:《绪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知性学习目标

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三)体验性学习目标

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指导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逐步使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学用具:

(一)实验用品

(二)教学用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引言】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必备行头之一了,而且还孕育出了拇指文化。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你的手机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该如何操作呢?与之相类似,在高中化学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大家是否想过在高中为什么学习化学,化学都有哪些作用,又该如何学呢。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我想通过这堂课大家对他们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化学天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板书】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述】这张图片中的汉字“中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移动硅原子所形成的图形,那些深黑色的沟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笔画,它的宽度仅2nm,是当时已知最小汉字。

通过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原子时代,而这正时化学研究的领域。

下面咱们首先就探讨一下化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板书】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我们要学习化学,那么首先要明确就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什么。化学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大家看到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很广泛的,涉及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化学就与已经我们形影不离了。今天化学则更时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化学真不敢想象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就拿电池来说吧,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如果没有电池,那么CD中流淌的音乐,手机中储存的短信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可通过化学的研究可以生产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电池,使大家和没电说拜拜,音乐尽情地听,短信尽情的发。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化学是如何与我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的。

【板书】二、化学发展史

【投影】狩猎图和制陶图

【讲述】在古代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生存问题,因而那时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都是实用的技术。比如狩猎的需要促使人们使用石器;饮水的需要促使人们烧制陶器等等。

【投影】工业大革命和元素周期律

【讲述】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和人们对疾病矿物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成为一门科学,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在此理论的指导之下相继有大量化学元素被发现,通过总结、归纳,揭示物质世界本质规律的元素周期律横空出世,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影】

【讲述】到了现代,建立在物质结构理论之上的化学更是方兴未艾,展示出勃勃的生机。而此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学科[LY1],从而更加奠定了化学基础学科地位。

【板书】

【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化学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板书】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讲述】下面咱们以四人前后桌为单位,分别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化学与他们的关系。(学生提前准备)

【活动】学生依据是前准备的资料发言

【讲述】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大家的讲解,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在许多的方面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那我们也该如何学习化学呢?

【板书】四、化学学习

【讲述】要学好化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实中,北大、清华学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屡见喜报。关于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我给大家三条建议:1、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3、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1、课前预习。2、认真听讲。3、做好作业。4、系统复习。

相信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学好高中化学!

附录: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化学发展史

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四、化学学习

高一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教材的作用与地位本章主要包括三小节: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这三小节主要是介绍了四个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及概念的应用(计算和定量实验)。这四个概念中物质的量处于核心地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都是物质的量的导出量有关计算主要包含了这样的四对换算关系:SPACEPREFIX=O/<图1一1>这样通过物质的量及其导出量就建构了这样一座桥梁:<图1一2>而化学这门学科正是要在微观粒子的层次上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所以学习化学的人都必须在头脑中建构起这样一座桥梁。同时摩尔计算是整个高中化学计算的核心,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定量实验则是高中化学重要的二个定量实验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是意义重大。所以本章在高中化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二、新老教材的比较新大纲
旧大纲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B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B
摩尔质量
B
摩尔质量的概念及计算
C、D
气体摩尔体积
B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计算
C、D
物质的量浓度
C
物质的量浓度
C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D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D
有关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
D
有关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
D
1、大纲的比较2、教材内容的比较新教材从目标上提出了“淡化摩尔、弱化概念、降低难度(计算)”,因此新教材与旧教材在内容上相比就有了这样一些变化:(1)从高中全套教材的体系结构出发: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4节反应热从本章删去。反应热的初步知识放在了第一章,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则放在了高中化学第三册(选修)。反应热从本章删去,使本章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同时知识点分散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2)从分散难点的角度出发:新教材还将有关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分散到了第四章。充分考虑到学习的阶段性原则。(3)从降低难度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在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时进行了淡化处理,说明概念的文字没有用黑体字呈现,也不再有总结性语句;其次,新教材还略去了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的求算,仅对气体分子数与其物质的量的换算有要求;另外,由于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大纲中已不作要求,所以在新教材中已将阿伏加德罗定律这个名称略去,但内容有所保留。(重理解轻死记)(4)从更符合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变更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同时变更了概念的引入顺序)。(见表)(5)从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在计算中引人了量方程;增加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单位—molˉ1;在定量实验中将量筒改为滴定管;规定物理量及其单位都用符号表示。(6)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新教材还增设了讨论性问题,还增加了课后阅读材料。3、教材编排顺序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较复杂的概念的学习建构在了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学习的可接受性原则。从中可以体现出新教材以学生的学习为重来编写教材的先进思想。新教材的编排与旧教材相比应该说是更加科学。4、教材编写的比较新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更多的从有利于学习的角度来呈现教材内容。比较注重启发式的教学:设置了4个讨论性问题,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同时还配备了10幅插图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形象化,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潜在的创建了一种较为活泼的、宽松的学习气氛。同时还提供了学法指导,如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新教材将整个配制过程用图示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学法指导。(文字和图象的相互替换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不断使用的一种方法。)另外新教材还比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每一节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向新知识引入,由熟悉到陌生,这样就很好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5、课时分配的比较新教材(共10课时)
旧教材(共15课时)
第一节物质的量
2
第一节摩尔
3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2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2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3
第三节摩尔浓度
3
实验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
第四节反应热
1
本章复习
2
实验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2
选做实验测定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的含量
2
本章复习
2
新教材的课时比旧教材少主要是二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内容的减少(第四节反应热、选做实验均已删去)这里就少了3个课时。另外加上难度降低,第一节物质的量减少了一个课时。又学生实验从2个课时减少为1个课时,这是合理的。可见尽管课时减少但教学内容也相应减少,所以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教材,认真备课,不要穿新鞋走老路,这章的教学任务是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的。6、课后习题的比较新教材课后的习题比旧教材明显增多,说明教材编写者已看到了习题对知识的巩固作用。三.教学建议由于本章是高中唯一以物理量为主的一章,概念集中,多而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准确把握教学大纲①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全面,落实要到位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准确把握2.教学目标要分步推进3.课时内容要合理分配4.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5.要重视新教材的变化6.要合理利用新教材中的讨论题,课后阅读材料7.教学方法要多样化8.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要多样化9.要重视实验的教学四.教学程序(课堂--)1、设计思想:(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3)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4)教学目标的分步推进[说明](1)过去我们上课总把自己定位于课堂活动的主角,经常一讲到底。而把学生看作群众,关心的是他们是否配合,是否回应。如果现在仍然是这种观点,很显然是不合适的。现在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应该是主角,而老师则仅是导演。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2)建构主义者倡导合作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学习仅是认知个体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论证,则可以使认知个体对新知识的认识更趋完善。对此我们都有一定的体会。其次从培养未来的合格的公民而言,我们也应该加强合作学习,因为大家已经有一种共识:未来的公民应该善于合作2、课堂--示例: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一摩尔(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计算技能(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并用本节课的教学用品:电脑、投影仪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出概念本段教学流程图:(二)阅读讨论,了解概念本段教学流程图:[说明]首先摩尔在新教材中已作了淡化处理,有关要领的文字不再以粗体字突出。对学生的要求仅作了解,不做过高要求。同时在本节课前面第一部分已经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为什么要引进摩尔这一概念并且粗步地感受了摩尔这一概念是用来干什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本段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材料,相互讨论,合作学习来解决。不过需要老师作出引导,因为这一部分知识中仍然有一些陌生名词(如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等)仅靠学生自学,尚有困难。因此在这里我选择了建构主义观点下比较成熟的支架式教学模式。[附]:问题与解答:(三)问答结合,应用概念本段教学流程图:[附]一、教师设问如下:填空题1、有一瓶氧气含有NA个O2分子,则称该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_mol或称有__molO22、有一块石墨固体含有NA个C原子,则该石墨的物质的量为__mol或称有__molC3、有一包氯化铜粉末,含有NA个CuCl2,即有NA个Cu2+,2NA个Clˉ,则该氯化铜的物质的量为__mol或称有__molCuCl24、1mol氢气,则表示含有__个H2。5、1mol三氯化铁则表示含有__个FeCl3,即有__个Fe3+和__个Clˉ。计算题有一瓶纯硫酸其物质的量为3mol,则该瓶中大约有多少个H2SO4分子?(NA≈6.02×1023molˉ1)这些硫酸分子中共含有多少个氢原子?其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还含有多少个氧原子?其物质的量又为多少?二、学生自问自答
一组设问,一组回答(时间5—8分钟)三、师生共同活动,得出结论结论1:粒子个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结论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符号为N)之间的关系为:作业P48—㈠1、3、4看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国际单位制简介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经常要用到一些物理量来表示物质及其运动的多少、大小、强度等。例如,一米布、二千克糖和三十秒等。有了米、千克、秒等这样的计量单位,就能表达这些东西的数量。但由于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不同,往往形成各自的单位制,如英国的英制、法国的法制等。而且同一物理量常用不同的单位表示,如压强有:公斤平方厘米、磅/平方英寸、标准大气压、毫米汞柱、巴、托等多种单位,这对于国际上的科学技术交流和商业交往,都很不方便,换算时又容易出差错。因此,便有实行统一标准的必要。国际单位制是一九六零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建议并通过的一们单位制。以米、千克、秒(m、kg、S)公制为基础,逐步加上其它单位,并作了一些规定,制定了国际单位制:(英文为:TheInternationalSystemofUnites,SI)国际单位制克服了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多种单位制并用的混乱现象,并尽可能地反映出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它具有科学、精确、简明和实用的特点。现有国际单位制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单位制,已成为国际上共同的计量语言。因此,我们应该了解、熟悉国际单位制的内容和意义,以便为我们所用。SI单位包括三种类型的单位,即SI基本单位、SI辅助单位和SI导出单位。请参阅附录。附录一:SI基本单位附录二:SI辅助单位附录三:SI导出单位(共有19个,仅取4个示例)补充说明:物理量一一就是用来描述物质的性质或物质的运动状态的所用的各种量值。可以理解成是各种专业术语,不过这些专业术语一定有单位,然后用数字加单位的组合来表达其大小,或多少。如质量这个物理量用1kg(数+单位)、2kg或3kg来表示其大小。

高一英语教案:《新教材Unit 4》教学设计


高一英语教案:《新教材Unit 4》教学设计

1) 语言知识:

单词:理解、内化、运用以下生词:seismograph; iceberg; King Tut; // roar; fright; crack; // bookworm; couch potato; workaholic;// Buddha; agent等,扫除听读障碍,重点掌握一些传神动词:advance; seize; sweep; swallow; drag; pull; flow; shake; strike; struggle等。

词组:get on one’s feet; tree after tree

语法:复习和运用定语从句用于描述人、物及事件。

2) 语言技能:

听:听懂一个关于不幸经历的小故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件

说:能用得体语言描述人、物、事件,并且有一定的逻辑。

读:Scanning, skimming, careful reading, generalization; inference等阅读微技能训练。

写: 能运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简要且富有逻辑地描写自己的一次难忘经历。

3) 学习策略:学生一定程度形成自主学习,有效交际、信息处理、英语思维能力。

4) 情感态度:学生能在多种英语学习情景中分享自己的幸与不幸,体验用英语交流的成功与喜悦,以及培养合作精神、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 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动词,如:advance, seize, sweep, swallow, strike, struggle, drag, flow, shake, 及词组 get on one’s feet, pull oneself, tree after tree etc.

2. 用关系代词who, that, whom, whose等引导的定语从句 .

3. 用副词 first, next, then, finally 来描述一场难忘的经历.

难点: 能用得体的英语表达自己,描述过去的难忘经历。

三. 教学方法

根据我们几年来二语习得论、“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当前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等先进理念,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我们英语课堂设计采取“P---T---P”自主学习立体模式:(Pre-task----Task-cycle----Post-task)。

四. 教学安排

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规律,学习阶段的侧重点以及高一学生的发展,我们把本单元划分为6课时:听力、口语、阅读(2课时)、语言(0.5课时)、写作、评价(0.5课时)。下面请看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

Period I warming up and listening

Ⅰ、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

本课处于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训练和提高学生‘听’的技能,它的掌握有利于以下几课的‘说’、‘读’和‘写’的技能训练,并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本课的听力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主要讲述Hank Stram在地震前所做、地震中所见、所闻和所感的令人难忘的经历。通过完成练习,学生能抓住所听语段中的关键词、理解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听懂故事、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而且学生能掌握较好的听力方法,如积极预测、注意抓关键词、善于跳跃难点、学会做笔记等等。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复习定语从句以及学会正确使用指人或物的关系代词.

Ⅱ、教学设计

A. Warming up :

Task 1 Matching competition (group work)

Column A Column B

1、 Fu Jian Province a、a cartoon maker

2、 San Francisco b、the electric lamp

3、 Alexander Bell c、the first telephone

4、 Thomas Edison d、earthquake

5、 Albert Einstein e、typhoon

6、 Walt Disney f、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Question: Why do you think so ?

Task2: Looking at the following pictures,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Do you know who or what they are ?

2) What made them unforgettable?

3) Can you describe each picture using one sentence( with the help of the words under the picture)

Task 3: Let the students describe each picture with Attributive Clause.

eg: Zhang Heng is the man who made the earliest seismograph in 132.

B. Pre-listening

Task1: Before listening , let the Ss guess the possibl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group work)

1) When 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2) Where was the man driving when it happen?

3) What was he going to do?

Listening(Part 1):

Task 2: Listening to the tape to get the correct answers to the above questions.(for the first time)

Task 3: Listening to the tape to put the following into the right order.

( ) 1. I stopped the car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road fell onto the cars in front of me.

( ) 2. I was hungry so I started to eat one.

( ) 3. I saw the cars in front of me start to move from side to side.

( ) 4. I had finished work and then gone to the Post Office.

( ) 5. I slowed down ,then my car started to shake.

( ) 6. I stopped off at a shop in order to get some fresh fruit.

( ) 7. I drove even slower, then the road above started to fall down.

Task 4: Letting the Ss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then try to retell the story simply, using their own words.

Task 5 : Discussion (Group work)

What would happen to Hank Stram finally?

Listening (Part 2)

Task1: Listening to the second part to choose the best choices(for the first time)

1. Which part of his body hurt badly?( C )

A. The bottom parts of his legs

B. The bottom parts of his hands.

C. The bottom parts of his legs and feet.

2. What could he hear below him?( B )

A. Nothing B. Shouts and noise C. The noise of cars

3. How long had he been in the car?( A)

A.14 hours B. 40 hours C.4 hours

Task 2: Listening to the tape again to write the words in the spaces.

1. I ________ myself in the dark.

2. Then I remembered what______.

3. It was clear to me now that I ______ in an earthquake.

4. Then I ________ people________ towards me.

5. A team of people______ to see if anyone _____ under the broken road.

C. Post-listening:

Task 3: Discussion

What made him survive in such a terrible accident?

Period 2 Speaking

高一英语教案:《新教材Unit 3》教学设计


高一英语教案:《新教材Unit 3》教学设计

Aims:1.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for future actions.

2.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earn useful expressions of good wishes.

Aids: tape recorder

Procedures:

Step I.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et useful information

1. Choose the best answers they hear on the tape.

Betty are off to Guangzhou next Thursday evening. Her brother Bob _____ Betty. Her plane _____ at seven, so they _____ a taxi. And Jane _____ to Xi’an with her parents on Friday. She _____ there by air too.

a. is getting b. is seeing off c. will take d. leaves e. is going

2.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once more with the questions and sum up functional sentences.

Q: What did Jane say to Betty when she expresses her good wishes? And what did Betty answer?

Expressing wishes: Have a nice/good/pleasant/safe trip/journey

Good luck

Have a nice/good time in…

Enjoy your holiday

The same to you.

Greeting others: Say “Hi/Hello” to … from me.

Give my love/ regards/ best wishes to your…

Sends his/her best wishes/ love to…

Step II. Read the dialogue and underline the verbs that express future.

are going

are getting there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travel plans (express future) are seeing off

leaves

will take

Step III. Sum up the usage of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for future actions.

a.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Lily _____ (leave) for London tomorrow.

will leave

is going to leave

is leaving

b. Sum up the special verbs for future actions:

leave, go, come, see off, get

Step IV. Practice the tenses of verbs and functional sentences.

1. Do the Ex 2. on workbook.

Work in pairs. Ask each other the questions and write the answers in the chart.

2. Make a short dialogue by using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chart, verbs in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and given expressions of good wishes.

3. Ask several groups to present their dialogue.

4. Do a competition to practice using different tens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 The students who complete a whole sentence correctly will get a candy as a prize.

a. go fishing, bike, tomorrow

b. arrive, Shanghai, air, yesterday

c. see…off, this afternoon.

d. when, come, see, today

e. take part in, sports meeting, in October

meet, station, last mo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