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风筝诗拾趣

高中诗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4

风筝诗拾趣。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筝诗拾趣”,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代诗人曾写下了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

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不但生动地刻画了纸鸢的姿态,而且让人想见放鸢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

明代时,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人争相娱乐。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曾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构成了一幅富于生活气息的画面。孔尚任也有一首诗描写儿童放风筝: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描写儿童风筝飞不上天,急得怒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

清代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梯巧,一行飞上青云端。扬州郑板桥《怀潍县》吟诗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回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像蝴蝶斗春归。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浅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首诗把风筝的特征和神采写得有声有色,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在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构思精巧,绘声绘色,各呈妙趣。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是信笔》诗云: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另一位女诗人骆绮兰的《春闺》诗曰:春寒料峭乍晴时,晓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

精选阅读

雪趣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雪趣”,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雪的古诗词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2020拾贝壳


贝壳(be k)是生活在水边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种特殊的腺细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所以称为贝壳。

贝壳的数量、形状和结构变异极大,有的种类具有1个呈螺旋形的贝壳(如蜗牛、螺、鲍);有的种类具有2片瓣状壳(如蚌、蚶);有的种类具有8片板状贝壳,呈覆瓦状排列(如石鳖);有的种类的1块贝壳被包入体内(如乌贼、枪乌贼);有的种类贝壳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

贝壳的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黑褐色的角质层(壳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壳质素构成;中层为棱柱层(壳层),较厚,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外层和中层可扩大贝壳的面积,但不增加厚度;内层为珍珠层(底层),由外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霰石(文石)叠成,具有美丽光泽,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

方解石和霰石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CaCO3。贝壳的外层具有多条深浅颜色相间、同心环状的生长线,但它不代表年龄;它的形成是由于外套膜边缘因受某些原因(食物不足、季节不同、**期间等)的影响、而不能继续分泌的结果。

拾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生字,理解词义。

2、通过重点理解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看图写文的方法。

重点难点:

1、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看图写文的方法。

2、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油画《拾穗》。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 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

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我们来欣赏油画《拾穗》。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5、再读课文2-5自然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6、同学们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

7、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得十分逼真,认真地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作业

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幅油画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板书(仔细观察)。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第二、三、四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画中的人物?哪些语句是课文作者的推想?

6、小结: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更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次小练笔。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并加入想象。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总结延伸。

我们一起欣赏了《拾穗》,领略了米勒画中的收获,那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又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收获)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趣教《赶海》


趣教《赶海》

趣教《赶海》

《赶海》一文记述“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了童真、童趣。“我”在赶海过程中调皮、天真都能感染每一位读者。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一个“趣”字,趣读,趣讲,趣谈。构建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灵性飞扬的课堂。

一、激趣。

课堂伊始,动听的旋律响起,“小时侯,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紧接着再听听大海的波涛,海鸥的鸣叫,让学生仿佛一下子来到了大海边,脚踩着柔软的沙滩,倾听着潮水的轰鸣。“浩瀚的大海在向我们招手,迷人的沙滩期待着我们的到来,还等什么,我们一起去赶海喽!”[/size]

(这样的导课,一定会唤起学生心中对大海的那份向往,从而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

二、品趣。

在赶海的过程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自由读课文,找一找你认为最有趣的事,谈谈你的体会。

(1)“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

品:浪花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看到这么多的小伙伴,怎么也不肯离去。“不时回过头来”写出他恋恋不舍的样子,这浪花真有趣!

(2)“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品:刚刚来到就有收获,这份惊喜都体现在这个“嘿”字上了。

(3)“小伙伴努努嘴儿……原来的螃蟹的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品:“努努嘴儿”的样子真是可爱,被大螯夹住的滋味也一定有趣,看别人捉螃蟹也别有一番情趣。

(4)“哦,原来……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品:威武的大虾虽然很神气,但我更神气,只用手轻轻一捏,它就成了我的俘虏,那得胜的喜悦又岂是手舞足蹈能宣泄得了的。

(5)“太阳偏西,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自由自在地飞翔。”

品:喧闹的大海如同一位活泼的孩童,充满朝气,活力四射;而平静的大海则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恬静而优美。看着晚霞,听着鸥鸣,使人很自然地想起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只有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本之中,他们才会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感受读书的乐趣。作为教师更应该珍视学生的这种独特感受。不能以我们预设的体会来代替学生的理解。此外,要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来。)

三、谈趣。

在作者的记忆中赶海是童年最值得回味的一件趣事。那么在我们小朋友的童年的回忆里有没有一些有趣的事呢?如果有愿不愿意与大家一同分享?

(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趣事,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趣中求实 趣中求新——《小小的船》教学评析


修订版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为一名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师,我以为: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扎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贴一贴、唱一唱,激发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循着这一条,创设了如下情境:(课前准备)出示蓝天图,让学生边唱一闪一闪亮晶晶,边贴星星。

(上课)

1、星星在蓝天一闪一闪,多美啊!还缺了什么?(通过说话,弄清星星与月亮的关系)

2、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引导积累:一轮圆月弯弯的月亮)

3、(贴上月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展开说话)

这么美的月空,老师要用一首歌来赞美它!(弹唱《小小的船》)

4、画美,歌更美!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等学完了课文,我们也来唱一唱,好吗?(出示课题)

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必须看它、听它和感受它!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动手贴一贴,说一说,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听歌曲的演唱,看着画面再次感受美,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读一读、说一说,趣中求实

我们在教学中要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让学生说好话、读好文!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学生在朗读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如何在激趣之后,让这个趣字贯穿下去,扎实说话与朗读训练呢?教师作了如下设计:

(配上音乐,师描述:生闭上眼睛,想象)让我们一起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看,蓝蓝的天上有许许多多星星一闪一闪,在向我们眨眼。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让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贴上小女孩)

1、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什么?(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引导读一读第二句。

3、小姑娘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你坐在月亮上还看到了什么?

说话训练:我坐在月亮上,看见__________。

4、你们看到的真多,我们再来读读第二句。(指导反复朗读)

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读读练练;诵读感司语言美,学生读得美美的,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说话时想像意境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东方明珠、长城、流星、外星人等一一闪现在他们眼前。扎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想一想、画一画,趣中求新

读与背并非语文教学的终止,学生要学会迁移、运用。学生在说

一说、读一读时融入了情境,如何将学生此时的激情再次升华呢?写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而在这堂课上,有了一个很好的迁移结尾:

1、组织学生表演唱《小小的船》。

2、夜空多美呀!你想把它画下来吗?先说说你想画什么。(同桌交流)

3、指导画一画。

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读到的、说到的画下来,又一次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许多有创意的东西画下来:飞船、太空小轿车、织女星等,把语言美融入了画面美中,每一幅画就是一首奇妙无比的诗歌,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都进行了美的创新!我想,学生的创新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只要是获得知识的进程对他本人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具有价值的,就是创新。

我们在教学中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读中悟情、悟理,扎实的训练以趣字贯穿,学生的创新火花将在学习过程中时时闪烁!

《风筝》课文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风筝》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风筝》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放风筝”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六、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

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读句子后做答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1)生答

(2)师总结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

(2)师总结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七、研读课文(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生交流

(2)师总结

八、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

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十、体验反思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

十一、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十二、小结

师总结,生欣赏歌曲《三月三》

附:板书设计

趣教《赶海》 教学设计


5趣教《赶海》

《赶海》一文记述“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了童真、童趣。“我”在赶海过程中调皮、天真都能感染每一位读者。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一个“趣”字,趣读,趣讲,趣谈。构建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灵性飞扬的课堂。

一、激趣。

课堂伊始,动听的旋律响起,“小时侯,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紧接着再听听大海的波涛,海鸥的鸣叫,让学生仿佛一下子来到了大海边,脚踩着柔软的沙滩,倾听着潮水的轰鸣。“浩瀚的大海在向我们招手,迷人的沙滩期待着我们的到来,还等什么,我们一起去赶海喽!”[/size]

(这样的导课,一定会唤起学生心中对大海的那份向往,从而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

二、品趣。

在赶海的过程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自由读课文,找一找你认为最有趣的事,谈谈你的体会。

(1)“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

品:浪花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看到这么多的小伙伴,怎么也不肯离去。“不时回过头来”写出他恋恋不舍的样子,这浪花真有趣!

(2)“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品:刚刚来到就有收获,这份惊喜都体现在这个“嘿”字上了。

(3)“小伙伴努努嘴儿……原来的螃蟹的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品:“努努嘴儿”的样子真是可爱,被大螯夹住的滋味也一定有趣,看别人捉螃蟹也别有一番情趣。

(4)“哦,原来……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品:威武的大虾虽然很神气,但我更神气,只用手轻轻一捏,它就成了我的俘虏,那得胜的喜悦又岂是手舞足蹈能宣泄得了的。

(5)“太阳偏西,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自由自在地飞翔。”

品:喧闹的大海如同一位活泼的孩童,充满朝气,活力四射;而平静的大海则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恬静而优美。看着晚霞,听着鸥鸣,使人很自然地想起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只有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本之中,他们才会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感受读书的乐趣。作为教师更应该珍视学生的这种独特感受。不能以我们预设的体会来代替学生的理解。此外,要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来。)

三、谈趣。

在作者的记忆中赶海是童年最值得回味的一件趣事。那么在我们小朋友的童年的回忆里有没有一些有趣的事呢?如果有愿不愿意与大家一同分享?

(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趣事,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0、《风筝》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0、《风筝》”,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积累好词佳句。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6、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重难点:,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提出学习目标

(1)识记生词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读的词、句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3)感知文意: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4)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读、会记这些字。

依、歇、丧、磨、坊

2、我会读、会写生字新词。

依然、憧憬、精心、希望、飞舞、拼命、奔跑、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

我会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造句。

3、我会流利读课文。

4、我知道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知识拓展延伸

1、复习生字词,练读课文。

2、把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讲给同学听,请他们提提意见。

四、作业

1、收集有关风筝的文章和故事。

2、学文章的写法仿写一篇作文或用诗歌简要概括文章。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导入,讲述大意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2、提出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3)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

我会有感情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表达课文。

(二)走进文本,感悟内容展示

1、我会读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生: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生: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生: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

2、我会悟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我体会到孩子心情兴奋、激动、自豪。

生;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我体会到他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生: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

…………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谈感受。

2、收集有关风筝的文章和故事。

3、学文章的写法仿写一篇作文或用诗歌简要概括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

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2、简介古代风筝的五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

教学反思: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1)换词法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2)查字典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3)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请你轻快地读读这一段。”(4)解字再解词在理解“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时,逐字理解意思,再整体解释词义。

10、风筝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0、风筝”,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0、风筝
教学内容:P38-P41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渗透环境教育)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高兴
放风筝高兴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体验
找风筝难受

《风筝》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风筝》。(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出示文字)

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

生:这首诗里面说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指风筝。

师:你说的真好!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

生:(齐读)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我们再来读第二首。

生:(齐读)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能读懂吗?

生:能!

师:孩子们为什么着急地直拍手啊?

生:因为他们的风筝被风吹落到树梢上了。

师:这是古人诗句中的风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课文可能是讲什么的?

生:可能是讲风筝的样子和用途。

师:你猜测这是一篇说明文。

生:讲了和风筝有关的一个故事。

师:你认为更侧重于叙事。

生:讲了风筝的制作过程。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流浪的孩子,非常思念他的母亲。他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放飞风筝,让他替自己去寻找母亲。

师:啊呀,一只小小的风筝就引发了你这么多多情的遐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现在王老师把课文发给大家,请你认真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或者问问老师和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什么了?

【王老师的导入非常别致。第一,教师以写风筝的古诗引入,让孩子们通过对忙趁东风放纸鸢、忽听儿童急拍手等诗句初步理解,获得关于风筝的感性知识:风筝也叫纸鸢,风筝一般在春天放,风筝带给人们无穷的快乐。这样的引入,比单纯向孩子们介绍风筝来得高妙!第二,通过古诗这个引子,引出《风筝》这篇文章,进而让孩子通过大胆预测,调动他们的经验储备,诱发他们的阅读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第三,更为巧妙的是,王老师用古诗为下文的理解埋下了伏笔。在课的中间,王老师用引课时的诗句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古今对照,互文参读的策略,非常高明!】

(学生拿到课文,自己小声练习读)

师:(行间巡视,不时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同学提出来这两个字不认识,看黑板。(板书:憧憬)谁知道什么叫憧憬?

生:憧憬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看来跟心情有关,表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神往。

师:还有同学提出这个字不认识,(板书:倏)这个字念shū,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

师:等一下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好,下面我们来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篇课文围绕着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倏的意思,教师相

机评价。略)

师:我们没有接触到课文的时候,大家预测了很多课文可能写了什么,现在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

师:你是从哪儿找到了这个答案?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真好,你真会发现。(打出文字投影,师范读了这句话)

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忆当中情有独衷的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呢?

生:因为作者说那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体会得真好,请你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作者对风筝的感情。(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汇报,通过评价来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

师: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学生默读课文,分段标画,指名汇报,教师有意设疑,提出找风筝是否应该独立分为一段,在学生的辩论中达成共识找风筝的过程也是放风筝这美好游戏的一部分)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不提分段,但是,但是对于有些结构分明的课文,抓总领句或过渡句进行分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王老师不避讳分段,用比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抓总领句,很快就让孩子们就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思路。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师: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把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学生默读,进行标画,练习朗读,反馈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出示相关文字投影)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换一个词语吗?

生:用心

生:认真

生:专心

生:一心一意

师: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生:我认为是一只原本想做成像蝴蝶样,而实际上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师:你读书真细心。

生:我认为是一只被作者他们称为幸福鸟的风筝。

师: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

生: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

师:看来,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一份纯真所感染,那么为什么孩子们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呢?

生:因为风筝寄托着他们的憧憬和希望。

师:看来你已经真正理解了憧憬这个词语的意思,用在这里很准确。

生:因为他们想让自己也跟着风筝飞上蓝天。

生:我们知道人是没有翅膀的,根本不可能飞上天空。但是风筝可以,这也就是说,风筝可以完成孩子们的愿望。

师:是呀,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却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情。我注意到这一段当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做个蝴蝶样的吧,你觉得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的小伙伴说的。

师:为什么作者没有注明是谁说的呢?

生:可能是过去的时间太久了,已经记不清了。

生:我觉得这不是重点,写不写都无所谓。

师: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是谁说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童年做风筝那美好的一幕已经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一份美好与甜蜜再来读这一段。

(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读文)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师:大家看文中的这个翩字,左边是个扁,右边是个羽毛的羽字,又扁又薄的羽毛飞起来会怎么样呢?

生:飞得高。

生:飞得快。

师:你们通常用翩翩起舞这个词语形容什么?

生:形容蝴蝶。

生:形容像孔雀那样的鸟。

师: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孔雀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学生练习读,指名汇报)

师: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你能想像得到吗?

生:村里人惊奇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这是说村里人感觉到不可思议。还有其它的说法吗?

生:村里人羡慕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

生:羡慕我们把风筝放得高。

师:仅仅是因为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生: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读过的诗句吗?(出示文字投影)村里人羡慕我们的原因就是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是呀,我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段。

(学生练习读)

【在这一板块的对话中,王老师以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作为阅读话题,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体察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心情,进而领悟放风筝所蕴涵的自由、快乐、幸福的情感。王老师不仅仅将教学指向与对文章的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同时,引领学生品析语言。从实录中不难发现,王老师深谙语感教学的策略,翩翩的语像感,憧憬的语义感,羡慕的语境感,被王老师演绎得淋漓尽致。长期进行这样高品位的语感训练,学生必定获得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

生:(继续汇报读文)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你读得很好,我感受到了风筝飞走时孩子们的焦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谁还能讲一讲呢?

生:从早晨玩儿到下午,孩子们都不肯停下来,可见他们对风筝的迷恋。

师:迷恋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到位,我很欣赏。

生: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喜爱。

师:这里面谈到了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成语,分别该怎样理解呢?

(板书:大惊失色,引导学生逐字理解。大:吃惊的程度惊:吃惊失:失去色:颜色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得脸都变色了。)

师:我们再来看千呼万唤这个词语。(板书:千呼万唤)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

生:喊了很多遍。

师:从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着急。

师:刚才我们读过的诗里面,哪一句就表示风筝飞走了,孩子们着急的心情?(出示文字投影)

生: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是呀,孩子们着急地又是拍手,有时叫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

生:风筝,你快回来!

生:我会觉得惋惜。风筝啊,你怎么丢下我们就飞走了呢?

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这就叫做

生:千呼万唤。

师:我们民族的文字当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像千呼万唤这样的组成方式。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生:千山万水

师:这是形容走了很远的路,历尽了艰辛。

生:千言万语

师:这是形容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

生:千军万马

师:你们说这是形容什么?

生:兵很多,队伍很壮大。

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喜爱的感情了吗?

生:(读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板书: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了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希望幸福理想快乐童真)

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出示文字投影,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生:我觉得孩子们那么执著地寻找着这只风筝,一定可以找到的。

师:有没有人认为可能找不到。(很多同学举手)

师: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指板书)

生: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贾平凹(āo)

师:板书并讲解。这个凹字在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作者出生并在陕西省的一个农村长大,作者的父亲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给贾平凹起了一个小名叫平娃。他们那里的方言把这个凹字读作wā。当作者长大之后成了作家,进了城,他给自己起名叫贾平凹,我想可能是为了怀念在农村的生活吧。他常常说对别人说:我是一个进了城的农民。他写的很多作品都跟农村生活有关,最近他刚刚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叫做《秦腔》,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来看一看。

『让学生看《秦腔》?哈哈,太超前了!说实话,我翻了几页,送人了!因为看不下去》不如改为看他写的《月迹》《丑石》等散文。』

师:同学们,一只小小的风筝唤起了我们诸多的情感。其实不光是高鼎、杨韫华、贾平凹写到了风筝,还有很多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相近,现在请你来看一看。(出示歌词教师唱给学生听请同学们联系这首歌思考:《风筝》除了表达孩子们的童真、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童心的自由,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走回到童年

记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

不觉亮了天

叫醒村里的小伙伴

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

人人笑开颜

抓把泥土试试风

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

和白云去做伴

如今每逢春风暖

常念三月三

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

和那小伙伴

风筝懂得我的心

朝我把头点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永把我陪伴

(学生、听课教师热烈地鼓掌)

师:掌声过后是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听懂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

生: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就是说作者盼着小伙伴和自己一起来放风筝,童年无瑕。

师:记得那年,表示作者现在已经长大了,但是童年的生活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也忘不掉的回忆,那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生: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作伴。这是说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犹如一根长长的线,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里,他希望把自己的祝福和思念由风筝带给家乡。(掌声)

师:一头系着游子的情意,一头牵系着故乡的土地。你们理解得真好!这就叫做乡情。(板书:乡情)这一次,请你们再来完整地把课文读一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对童年的怀念。

(学生每人练习有感情地完整地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其实在不同人的心中,风筝身上承载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刚才我们说贾平凹的这只风筝上承载着他的乡情、童真、理想、幸福,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只风筝。

师:(边出示诗歌,边配乐讲解:这首题为《风筝》的诗歌是我的一位网友写给我的。我在网络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溪桥。我的这位网友与我相距千里,可能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一只风筝,于是她写下了这首《风筝》送给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够读懂她对我的情意?能否读懂这只风筝上承载的是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读)

风筝致溪桥

当燕子剪去冬天的残云

系着美丽的凝想,我的幸福鸟

蘸着风儿,在碧空下

书写飞翔

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

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

牵一牵,你近了

放一放,你远了

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

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

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看到你们这么动情地读着这首诗歌,我不由地又想起了我的这位朋友。她的这只筝向我传递的是什么呢?

生: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友情。

师:(板书:友情)还有谁想倾诉?

生:我觉得这个朋友虽然跟你远隔千里,但是她但是

师: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自己语言的苍白,好像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一份珍贵的感情。我请别人来替你表达好不好?

生:(激动地点头)

生:她向你表达的是远隔千里,但是真挚、纯真的友情。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是说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她经常可以看到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一句一句美好的语言。

师:是不是真的这样?等一下有人会回答你。

生:这首诗就是有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笑声掌声)

师:你从哪里读懂了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呢?

生: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很会读,你们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此刻就坐在你们的身边。

生:啊!(睁大了眼睛在找)

师:想不想认识她?

生:(激动不已)想

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你们吴江人,我的好朋友张学青老师。就像你们说的那样,她跟我远隔千山万水,但是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你们是不是想听一听作者说一说,你们刚才体会得对不对。我们请张老师给大家说说。

张:我非常感动。我曾经以为现在的孩子离诗歌很远,并且告诉王老师孩子们要读懂这样的诗歌可能很难。但是吴江实小爱德小学的五年级的孩子们真的很了不起。我觉得,读不懂诗歌是正常的,但能读懂诗歌是超常的。(掌声)王老师是我的朋友,我们通过网络认识,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爱好,比如说爱语文、爱课堂、爱学生、爱生活。我们都觉得能够给朋友温暖是生活当中非常美好和幸福的事情。这里面所说的美丽的凝想指的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我们相识三年,她在北京,我在吴江,不能够经常见面。我们就靠着网络、靠着电话、靠着那根长长的线,联系着,互通有无,交流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首诗当中还有一句话我一定要告诉她,也一定要告诉大家:一脉细线,传递我37℃的恒温。(学生表示不解)这里的恒温既是指人体的正常温度,也指友情当中非常宝贵的给彼此温暖和慰籍,同样也表达了我们对友情的美好憧憬。愿我们的友情如青青河边草一样,无论春夏与秋冬,一样的青翠

师:一样的勃勃生长。

【这一教学环节,既出人意料,又水到渠成,王老师开发文本资源的能力可见一斑。教师由民歌中的风筝自然引出了网络中的风筝,并且将真人带进现场,让文字灵动起来,鲜活起来。从现场效果来看,这个教学环节拓展了风筝的内涵,激荡了孩子的思维,推进了情感的生发。】

师:谢谢张老师。其实我们真的很难得这样直接地读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因为我是到吴江来上课,所以我也特意选择了《风筝》这样一篇课文,我觉得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的一篇文章最能表达我这样的一份心情。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下面请你们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这种友情的可贵读出来。(学生感情充沛地齐读这首诗歌)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篇《风筝》,感悟到了不同的人对风筝有着不同的情感。今天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题为《风筝》的文章的片段。说到它的作者,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就是鲁迅。(学生面露欣喜和激动的深情)鲁迅也写过一篇《风筝》,虽然他的有些语言很难懂,但是五年级的你,愿意挑战难题的你,大致还是可以读懂的,请你自己默读这个片段,看看鲁迅的风筝又承载了怎样的一份感情。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生:作者原来以为放风筝是不好的事情,后来才知道儿童时代应该是以玩为主的,风筝是儿童最好的玩具。

师:你读懂了一部分。课文里的确讲到了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喜欢的玩意儿。

生:我读懂了歉意和亲情。因为他看过一本儿童书之后,感到自己的做法是对弟弟精神的一种虐杀。当他想补过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都已经是长了胡子的人了。

师:鲁迅曾经为自己的做法而内疚,这的确是一份愧疚的亲情。

生:其实鲁迅也是很爱弟弟的,但是他对弟弟的那种爱让弟弟感觉到难受和失望。

师:所以当他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事情,而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时候,那份对弟弟的愧疚就更加啮齿着他的心。爱也好,愧疚也罢,这只风筝上重重地书写了两个字,那就是

生:亲情。

师:(指板书小结:同学们,我们从贾平凹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童真和乡情;从张老师,也就是我的朋友小青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纯真的友情,从鲁迅的这只风筝上体验到了亲情。看来,每个人对风筝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风筝的理解。黑板上的词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喜欢像张老师那样写诗的同学也可以写诗。

(学生配乐写话,,大约10

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生:春风吹过飘落叶,我家池头做风筝。蓝蓝的天上飘着云,美丽的风筝载着我们的童年向上飞

师:谢谢你用语言给我们营造出了这样一幅春景图,我想帮助你修改一下前两句:春风吹过叶儿青,我家池头做风筝。你看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生:风筝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留下的是我的快乐,带走的是我的悲伤。

生:风筝是那样普通的玩具,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可是当我把它拿在手里时,却是那样沉甸甸。当风筝凌空腾起的那一刻,那种愉悦的感觉随风拂过,沁人心脾,仿佛带走了我所有的烦恼。风筝在天空中翩翩飞舞,那是我会飞的化身,尽情在天地间翱翔

(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们,为你们自己的精彩鼓鼓掌吧!

生: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记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细细的麻绳,是一种温暖的友情;那一个个风轮,是一种亲情。

师:我不知不觉地受到她文字的感染,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可能个别地方会有一点变化,请你认真听。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回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根细细的麻绳,承系的是一种纯洁的的友情;那一个个小小的风轮,转起的是扯不断的亲情。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在师生的交往与对话中,教师最要紧的是学会对学生言语个性的尊重。教师应确立这样的观念,对学生的言语作品来说,没有不好,只有更好。教师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言语自尊,只要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生命体验,即使学生的作品很差也要重在激励,即使再差的作品也会有一些亮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亮点,应该表现出对这些学生言语表现上的的充分信心。一个学生的言语自尊一旦受到了伤害,那将是永远都无法挽回的。教师对言语的摧残,就如鲁迅说的有些批评家对年轻的作者做的,是再嫩苗地上跑马。这种肆意的践踏,所造成的恶果怎么说都不过分。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伤害,而是对一个前程灿烂的言语生命的扼杀,是对天才的扼杀。王老师在这个地方处理得非常巧妙,她先是充分肯定孩子的语言表达,并说自己也被感染了,接下来告诉孩子老师也想来读读句话,请注意个别地方会有改动。这是一种基于尊重的点化,大雪无痕,如羚羊挂角。这一细节,折射出王老师对学生的智慧的爱。】

生:(有感情地)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载着我的憧憬和希望,飞向远方飞到首都北京,向冉冉升起的国旗敬个队礼,向毛主席的故居鞠个躬;飞到那千年古城南京,向孙中山遗像献朵花,在玄武湖旁吹着湖风,心如洁玉最后飞到西藏,向藏族人民送上一份真挚的友谊,置身布达拉宫享受佛教的神圣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带着我对祖国的热爱,飞向远方(热烈的掌声)

师:(激动地)孩子们,刚才我们从不同的风筝上,体会到了不同的感情,譬如:乡情、友情、亲情。你们从这位同学的风筝上又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板书:爱国情)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独特,很了不起。不过我告诉你,天安门不是毛主席的故居,你可以把它改成毛主席工作或者生活过的地方。

生:(深情地)哥哥,你还记得吗?在小时候,风筝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年年一开春,我们就扯着风筝,往田埂上跑。我在一旁叫,你在一边跑,放得那么高!现在,你已经不在我身边,但风筝依然是我俩的最爱,依然是我们互相思念的象征。如今,看着挂在墙上一年的风筝,我就不由地在想:哥哥,等你毕业了,等燕子飞回来了,等花儿重开了,等草儿再绿了,我们再一起扯着风筝放飞,放飞我们的希望,好吗?(热烈的掌声)

师:(眼里含着感动的泪)我想: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总评:

一、以自身对文本的生命化感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

我始终以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得有高品味的语感,并以自己的语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一个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力和言语感染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从教学过程的推进来看,王老师确实是一个有着很强的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老师。

这种感悟力和感染力,首先来自于她对文本的生民命化感悟和个性化处理。王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的,她的解读,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她将自己整个打开,全然进入文本,让文本获得了新生。王老师心中的风筝,不仅仅是贾平凹笔下的那只风筝,而是熔铸了王老师全部人生阅历的全新的风筝。这只风筝,是放飞着希望、自由、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的风筝。因着这样的理解,王老师对文本中的一些细微的地方,才有了敏锐的洞见和发现。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洞见和发现,王老师才得以对话参与者的身份,引领孩子们去发现风筝的意义。

这种感悟力和感染力,还来自于王老师高超的点化艺术。王老师深谙学生言语生命生长的规律,她深知,言语生命的生长,是一个从自为到自觉的过程。在向着自觉的途中,往往需要适时的唤醒和点化。王老师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扮演的就是唤醒和点化的角色,而不是教化和教导。我们看到,她引导孩子感悟孩子们放风筝的心情时抓住一些很富有感情色彩和温度的词语(如翩翩起舞、羡慕等),让孩子们反复揣摩体悟,从而带领孩子们走进同龄人的情感世界,让孩子们和课文中的孩子一起享受风筝带给他们的快乐。我们又看到,王老师将自己和网友之间的一只网络风筝放到了课堂上,当小青老师的那首诗的出现,当诗的主人王老师的网友小青老师亲临现场,孩子们一下子对语言,对风筝,有了最为真切的体验。他们读懂的不只是风筝的故事,而是人间最美的友情。我们还看到,当王老师对孩子们说:看来,每个人对风筝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风筝的理解。只轻轻一点,孩子们酝酿已久的情感便喷涌而出,饱含着真情和诗意的话语也就汩汩流出。

《风筝》一课书的教学,王老师以自己对言语的感悟力和感染力,实现了对言语生命的启蒙,对言语感觉的启悟。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亲身的读、写活动,有赖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读写经验的感性互动。教师用自己的读写活动中的体悟,唤醒、催动学生言语灵性和悟性的生发,促进他们言语生命意识的自觉形成,实现了师生间言语生命的对接。这种对接,靠的正是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召唤和回应。

二、以视野融合为基点,巧妙整合,最大限度地开掘了文本的文化意蕴。

风筝,是一件游戏器具;风筝,是一个文化意象。对于孩子来说,放风筝,无比快乐;对于成年人来说,放风筝,显得那样的风雅。风筝维系着友情亲情,风筝寄托着对往事的怀恋,对未来的憧憬,对自由的向往,对幸福的追寻。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对于风筝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小小风筝,意蕴无穷。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建构他心中的风筝,使得风筝这个文化意象在他们的脑际鲜活起来,丰盈起来,这当是教师应该着力思考的一件事。

解释学派哲学家加达默尔认为,理解不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而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一种视野融合。达加默尔对理解的解释告诉我们,理解一个文本,决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去追求文本的客观意义,而是以我们的自身情境和前见(也叫前理解)去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教师、编者(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与视野融通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生成。这种生成,是阅读主体从各自的视野出发的,一起参与,逐渐达成融合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始终站在视野融合的高度来处理文本,通过巧妙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开掘了文本的文化意蕴,使得整个课堂充满文化张力。在视野融合上,王老师着力于如下两个层面的处理:

其一,重视文本视野和学生视野的融合。阅读就是一种理解,而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因此,阅读,既是对世界的理解,也是对自己的理解。阅读文本,就是在阅读世界,发现世界,创造世界;阅读文本,也就是在阅读自我,理解自我,体验自我。因此,阅读教学,就是对世界的洞察,生命的提升,灵魂的唤醒。王老师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理解的层次非常清晰:古诗中的风筝贾平凹笔下的风筝民歌中的风筝网络中的风筝鲁迅笔下的风筝学生自己的风筝。这一系列文本的呈现多而不乱,由浅入深,由远而近。学生在这么多的风筝中,走进了不同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了不同的风筝情怀。文本渐次呈现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视野学生多重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向文章完全敞开,把自身的体验融入到文本的的生活表达中。学生对风筝的理解,逐渐由物质升华到精神。这种理解,是真切的,鲜活的,立体的,多维的。

第二,教师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逐步达成视野融合。这种融合,表现为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对话、沟通与视野的融合。因为不同的阅读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沟通与交流,对文本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才成为可能。因为不同层次的人的学识和前见的不同,阅读教学中才会产生众声喧哗、多元并存的分歧与争论,这种多层次的智慧碰撞与生命经验的共享,不但达成师生之间的视野融合,而且推动文本与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多重视野的重建与提升,从而由个体的特殊性升华到更高层次的普遍性。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始终将自己作为对话的一分子,而不是做裁判者,始终平等参与着对风筝的理解,建构着风筝的意义。课堂上,孩子们对风筝的理解是多元的,孩子们不断地发现,风筝上蕴涵着亲情、思乡、朋友情、爱国情正是因为有了视野的不断融合,孩子对风筝的理解,由肤浅走向深刻,由平面走向立体,由物质走向精神。他们的感悟,甚至超越了教师的预设。

《风筝》一课,因为有了多重视野的融合,显得充满文化气息,显得大气而厚重。

三、以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为指归,让学生在建构精神家园的同时,发展言语能力。

语文教师不仅仅承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的重任。因为一个人毕其一生,除了建构物质家园,还要建构精神家园。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就在于他有精神上的追求,有向善的良知,向美的情怀,向真的思想,有超乎于现实功利之上的道德、理想、信念,有对人自身的精神抚慰、终极关怀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为此不避辛劳、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目的就是要为自己建造一个精神生活的寓所,唯有精神的家,才是人类真正的归宿。因此,作为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引领者,我们要重视儿童精神家园的建设。这种建设,不是架空地喊口号,而是要借助于言语活动进行。因为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人类的思想与情感、智慧与问明、知识与能力,都要借助语言得以表达与承传。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因此,语文教学,要让孩子们成为家的主人,要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首先,王老师着力于大文本的构建,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风筝的意义。风筝是什么?表面上看,答案非常简单,但是风筝中寄寓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王老师不是去告诉,而是借助一个又一个小文本组成的大文本,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涵咏,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分享中,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孩子发现风筝意义的过程,也就是其精神家园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展开得充分而饱满。通过读书,孩子们感悟到,这是一只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的风筝;通过写话,孩子们感悟到,风筝中蕴涵着的亲情、友情、乡情、和爱国情。

其次,王老师水到渠成地创设了写话情境,让孩子们在抒发情感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本课教学高潮不断,而将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当数最后的写话环节。孩子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建构着心目中的美丽风筝。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非常深情而饱含诗意的话语,如果不是亲临现场,你简直难以相信这些话语出自五年级的孩子之口。此时此刻,孩子们完全走进了文本,完全融入了课堂,他们在学习,更是在放飞着最美丽最圣洁的风筝这风筝,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

正像《风筝》一文中所言,风筝就是一只幸福鸟。王老师是在上课,也是在和孩子们一起放飞着一只只美丽的幸福鸟。

愿美丽的幸福鸟放飞在每个人的天空!

放风筝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放风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4放风筝
(三年级第二学期)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10个“筝、衫、翱、徘、徊、瞬、逝、翼、移、纯”。积累词语9个“风筝、诗情画意、水灵、翱翔、徘徊、瞬间、消逝、小心翼翼、纯洁”。
2按要求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4个词语“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4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1、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1、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
(3)在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上做记号
2、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激发情感
播放媒体:三月的一天,几朵白云在空中悠悠地飘着。我无意地向天空望了一眼,忽然我的视野中多了一样东西,飘来飘去,忽上忽下。我瞪大了眼睛,看清了——原来是一只粉红色的风筝,拖着长长的尾巴……啊!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加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一个放风筝的小男孩出现了。
出示课题:放风筝
学习“筝”,注意读准后鼻音。换部首,帮助学生复习形近字:睁、挣、净。
说明:学生情感的激发,重在教师的引导,如何在课的开始,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积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呢?教学中就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刺激,并且让学生尽可能快地接触文本,防止因过多提问消耗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小结
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在放风筝时,不小心踩倒了花坛里的花苗,他搬来了自家栽种的盆花,移植到了花坛里。
3、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请你读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4、学生自读,交流: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悠悠的白云。
小结: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
5、听写上述句子。
校对出示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
说明: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上课时要注意反馈预习情况。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读课文,将课后“词句活动室”的练习内容穿插于本环节,让学生进行听写,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小男孩外貌的印象,而且也是一个基础技能的训练。

三深入学习,读文析句
让我们跟随着小男孩一起放风筝,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喊着:“风筝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风筝翱翔于蓝蓝的天空中,牵动着我的心。
1、“翱翔”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就是飞翔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作者看见的是风筝在天空中翱翔,让学生想像描述一下,风筝在空中忽上忽下,慢慢向上,进一步理解翱翔与飞翔的区别。
指导字形
2、自渎课文4——9节,用直线划出描写男孩表现的句子,说说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男孩,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1)“远处,那孩子正慢慢地拉回风筝线,风筝终于落地了,孩子呆呆地站着,看着面前的一畦花苗”。
联系上下文,可以从他“呆呆地站着”、“看着”的神态和动作中,想像到他当时的内心活动——在思考该怎么办,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补种了损坏的花苗,说明男孩诚实的心灵。
指导朗读句子
(2)师生配合读第五节
说话训练:我呆望着天空,站了很久……心想:()
师: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
(3)“不知过了多少时候,那孩子又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就像一朵白云悄悄地飘过来。他一手抱着一个花盆,来到风筝坠落的地方,蹲下来,一双小手扒开松土,小心翼翼地把花盆里的花苗拔出来栽进土里。噢,他刚才不小心踩倒了几棵花苗,从自己家里移来几棵补上了。”
理解:“小心翼翼”(查字典)指导“翼”的字形
小男孩“小心翼翼”地补种花苗说明了什么?
男孩的动作以及“小心翼翼”的神情说明他补种花苗是那么的认真,而且花苗是从自己家移来的,更体现了他懂得爱护绿化,损坏东西就要赔偿的道理。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称赞的语气,
3、“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联系上文“云儿多么纯洁,就如同孩子的心”,体会天空变得越发美了,是为了突出孩子纯洁的心灵。
4、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5、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把我们的喜悦欢快读出来,齐读全文。
说明: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关键环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因此,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男孩爱护绿化的好品质,以描写男孩动作神情的语句为抓手,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说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语言表达有序,说明思维有序,语言表达完整说明思维就完整。《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老师适时地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我呆望着天空,站了很久……心里会想什么?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了丰富想象,发展了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全文总结,说话练习
1、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2、说话训练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抓住他(她)外貌上的特点,然后有顺序地进行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通过品读文本语言文字,学生了解一般写人时,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然后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并猜猜他是谁,既能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训练材料
一、比一比,组词
争()回()多()舜()
筝()徊()移()瞬()

二、填量词
一()面孔一()眼睛一()白云
一()风筝一()花苗一()花盆

三、写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瞬间
四、语言直播厅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抓住他(她)外貌上的特点,然后有顺序地进行介绍,并写下来。

案例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关键环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因此,在教学体会小男孩爱护公物的品质时,以描写男孩动作神情的语句为抓手,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教学片段1〕
师: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请你读读课文,用直线划出描写男孩表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他很诚实,很可爱。“远处,那孩子正慢慢地拉回风筝线,风筝终于落地了,孩子呆呆地站着,看着面前的一畦花苗”。
师:他“呆呆地站着”、“看着”,说明什么?
生1:他在想怎么办,后来他种了损坏的花苗,说明男孩诚实的心灵。
生2:他没有马上逃,说明他要承担责任。
指导朗读句子
运用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词品句,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感悟,养成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能力。

《风筝》片断赏析


听吴老师的课《风筝》,看着他高高大大的身影在学生间穿梭,却一点也不觉得不协调,如果打下比方的话,那是刚听到的洪老师的譬喻:课堂是一个生态群落,而老师就是游于其间的一条大鱼。这堂话,学生的思维随着课的深入,渐趋活跃,到了后来,竟有些雀跃了,而这样活跃的背后,是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是渐渐的,无痕的。

片断一

师:孩子们又把名字写上了,为什么,王斌伟,你把名字写上去了吗?(随后老师不断地询问一个个学生。

生:要让别人知道是我做的。

生:如果线断了,别人会送回来的。

生:把幸福鸟当作我们自己。

生:它能带给我们快乐。

生:线断了,风筝到哪,就把幸福带到那儿。

本堂课中,老师着力体现的是情境体验,从刚开始的通过语言情境的设置,把学生带入了制作风筝的场景之中,如果说那还有些勉强,到了在什么也不像的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在这里,一句你把名字写上去了吗?一下子把学生就看作了那个放风筝的孩子。学生就在思考了,是啊,为什么我会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呢?种种美好的愿望都随之而来,因为是自己亲手做的风筝,当然希望风筝与自己是一样的幸福,如果有什么不测,那也有办法,因为它已经常常地打下了我们的烙印,甚至有学生想到风筝到哪,就把幸福带到那儿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只有孩子,才会有如此纯真的想法。

片断二:

师:风筝做好了,该是放风筝了,谁愿意来放风筝?

如果没有亲历课堂,无论是谁,都会想到这时学生应该手拿一只风筝开始放飞了,而在课堂上,这只是老师让大家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学生的兴致是高涨的,经过前面的情感酝酿,这时的学生的感情已经喷发了,他们喊着我来,我来,似乎眼前的碧绿的草地,风筝在向自己招手。每个读课文的学生,都是非常投入,不需老师任何指点,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图中放飞风筝的小朋友。

朗读也有如此魅力,不能说是奇迹。而老师遵循学生的情感历程,把课堂完全地变成了放风筝的开阔地,渐进无印痕的引导是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的。

《风筝诗拾趣》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