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4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电能是现代社会最清洁、也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而火力发电又在电能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电能最主要的来源。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

[提问]

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

点和缺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

[激疑]

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分组实验探究]

锌铜原电池原理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1、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

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教师补充讲解]

原电池的定义;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设疑]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体会到,化学能在原电池装置中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

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分组实验探究]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见教师用书P29页。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

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4、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反思与评价]

在刚才的分组实验中,同伴或其他组的同学的哪些做法对你有启发?你又提出了

哪些好的思路?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你现在还能设计出其它的原电池装置吗?

[实践活动]

制作水果电池

[小结]

通过前面的两组分组实验,我们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学们对

于通过实验来进行化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也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了满足生产、生活、

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需要,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出了许许多多形状

各异、用途不同的实用电池,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那么,你所知道的电池有哪些呢?

[学生举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常见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巩固练习]

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假

如要求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你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证据和结论又是什么?

补充练习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镁B石墨C铝D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AXYZBXZYCYXZD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

问题:

(1)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2)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3)加入NaCl的作用是

5、生活中,有些金属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失去表面的光泽,严重的会变得锈迹斑斑影响使用,尤其是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试结合生活实际讨论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

(江苏省海门中学姜明施红专)

答案:1.BD2.C余略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学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电解反应和原电池反应,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电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电解和电镀的原理。

电解的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初中里我们就学过水的电解,知道把电流通过水就能制得氢气和氧气。事实上,

电流也能使其他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比如,工业上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生产

烧碱、氢气和氯气,利用电解熔融的氧化铝来生产金属铝。那么,电流是怎样使各种

物质发生反应而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物质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将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电

解的原理。

[实验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用下面介绍的简易装置进行电解实验,并交流讨论实验结

果。

1、取一段约2厘米长的棉线,置于大片玻璃片上,用3滴食盐水将整根棉线润湿。

然后在其左右两边各加数滴食盐水溶液,再在两端各滴加1滴酚酞试液。

2、将两只鳄鱼夹分别夹住棉线两端,用导线把鳄鱼夹分别与直流电源相连,约15

—20s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没有显示红色的一端滴加一滴碘化钾淀粉溶液。

[交流讨论]

将记录下来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实验1—食盐水滴加酚酞试液没有颜色变化。

实验2—通电后,跟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溶液呈红色,并有细小的气泡产生,说明

氢氧根浓度增大。

实验3—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滴加碘化钾淀粉溶液后溶液呈蓝色,证明有氯气产

生。

[教师补充讲解]

1、电解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方式及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2、阴阳极发生的反应(电解原理)及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

[观看录像或展示图片]

氯碱工业

[设问]

假如用石墨作电极,用氯化铜溶液代替氯化钠溶液,进行电解,在阴阳极上各发生

什么反应?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交流讨论]

[归纳小结]

电解反应的本质是电解质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

假如把刚才的实验装置改动一下,用粗铜作阳极,用精铜作阴极,用氯化铜溶液作

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两极反应又是怎样的?

[交流讨论]

[教师说明]

铜的电解精炼及其价值。

[交流讨论]

某同学根据他所学的知识设计了一个实验,他用铜作阳极材料,铁作阴极材料,电

解硫酸铜溶液,请你帮他分析两极及溶液中发生的变化,说明理由及该实验可能的实用

价值。

[教师补充说明]

电镀的原理及其应用。

[实物展示]

各种电镀产品。

[比较总结]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与联系(从装置构成、能量转化方式、两极反应等几个角度)。

[巩固练习]

分析用惰性电极电解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时两极发生的反应,

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总反应式。

补充练习

1、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是()

A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B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D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2、用电解水的方法分析水的组成时,需加入一些物质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一般不宜加

入的物质是()

ANa2SO4BNaClCCuSO4DKOH

3、已知金属M中混有金属P,电解精炼M,P以单质形式沉积于阳极下面的泥中,M、

N组成原电池,M为正极,则M、N、P三中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APMNBNPMCPMNDNMP

4、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铜锌原电池中铜是正极。B用电解法精炼铜时,粗铜做正极。

C在镀件上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阳极

D电解稀硫酸制氢气、氧气时,铜作阳极。

a

b

MN

AwwW.jab88.coM

5、如图所示,A为一张浸透淀粉碘化钾溶液并滴有酚酞试剂的滤纸,a、b为两张紧贴

滤纸上的Pt片,并用导线与直流电源M、N相连,通电后,在a

周围观察无色溶液变为蓝色。

(1)电源哪一极是正极?

(2)b周围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案:1.BC2.BC3.D4.D5.(1)M(2)溶液变成红色,因为b极周围H+减少,导致pH增大。

延伸阅读

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下列装置哪些可以形成原电池?若能形成原电池写出电极反应式,并指出电子流动方向。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1、干电池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石墨):2NH4++2e—=2NH3↑+H2↑(还原)【学与问】锌锰干电池即使不用,放置过久,也可能会漏液失效(作为电解质的NH4Cl的水溶液显酸性)使用和保存时应注意什么?2、充电电池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又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如此充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1)铅蓄电池(2)镍-镉碱性蓄电池(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用途: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4)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负极:2H2+4OH—-4e—=4H2O(氧化反应)正极:O2+H2O+4e—=4OH—(还原反应)总反应:2H2+O2=2H2O【思考与交流】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充电电池?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的联系是电解质溶液和氧化还原反应,其次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转移电子要通过导线(导体)传递才能实现,这样就形成了电流,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完成练习自己收集废旧干电池将其破开观察干电池为了延长电池寿命和提高其性能,人们将电池内的电解质NH4Cl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作了改进,制成了碱性锌锰电池。观察其构造学生阅读课本P40废电池中含有汞、镉、铬、铅等等大量毒性很强的重金属,随处丢弃会给土壤、水源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通过人类的食物链给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另一方面,废电池中的有色金属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回收再利用这些废旧电池,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作业:课本P422、4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理论练习实际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干电池,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了解各种化学电源,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板书设计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

负极(锌):

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石墨):

2NH4++2e=2NH3↑+H2↑(还原)

2.充电电池

(1)铅蓄电池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

用途: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

(4)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

2H2+4OH--4e=4H2O(氧化反应)

正极:

O2+H2O+4e=4OH-(还原反应)

总反应:2H2+O2=2H2O

小结:

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十)教学反思

本案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分析综合提出假设,通过做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突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开展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而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

本案例通过学生作交流,分析讨论、归纳综合,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的出结论,形成原电池的概念。这样使学生做到了眼到——提高观察能力,手到——提高动手能力,心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体现了学生合作的精神。

本案例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分别改变金属的连接方式,更换电解质溶液及电极等实验,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进行深入探究,从反复的改变条进行探索,不断使学生认知结构和不断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努力得出的结果,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本案例通过让学生制作“水果电池”,进一步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把探究教学内容迁移和拓展。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新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的情境之中,让他们自主体验新知识、新概念、新规律的探索与发现,让自主实验探究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在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和有目的的实验探索,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般途径和优缺点;
2、了解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意义;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探究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通过利用现有实验条件,探究原电池的工作过程;
3、学习从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
(三)情感价值观
1、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2、体验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化学所带来的乐趣,团队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识别原电池;原电池反应的本质;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2、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学习方法】引导探究,自主探究,提炼总结,应用自检,类比类推;
【学习过程】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途经1、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化学能机械能
【练习】1、电力在国民经济及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我国工农业生产、生活上等的用电主要是火力发电产生的,关于火力发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技术成熟,目前成本较低B.污染大,可持续发展前景暗淡
C.耗能大,效率低D.方便,技术含量低,适于大量投资建设
2、由煤燃烧,经过下面一系列的过程产生电能,最后制得氢气,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是()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途经2、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实验探究一】

实验步骤现象原因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结论:Zn失去的电子经过_________运动到了__________片上;电子在导线内的定向移动,就会产生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导线中电流的验证和电流方向的确定
利用以下仪器及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上述③中的电流存在和电流方向

【实验方案】1、验证有电流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电流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③装置产生了________;且电流由______流向________(Zn片或Cu片);
【逻辑推理】1、应用类比的思维方式,③装置充当了电池的作用,则此电池的正极是_________,负极是__________;电流由_______流出,_______流入;
2、电流的方向与正电荷移动的方向______(相同或相反)、与负电荷移动的方向_______;→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电子在金属导体内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_________,→③装置中根据你所了解的电学知识,请在下图中标出电流的方向,电子流动的方向,并标出此电极的正、负极。

3、在图④的装置中,你能标出电流的方向吗?
【结论与问题】1、图④中,外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______流出,______流入;
电池中电流的方向是:_______流向__________;
2、图③中烧杯内的电流方向是:_______流向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导电,H+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向________移动;SO42-带2个单位负电荷,向_________移动;在烧杯内标出它们的移动方向。
【要点精炼】一、原电池
1、定义:将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的装置。
2、理解:①在上述装置中发生了_____________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剂为________,还原剂为__________;
②Zn是活泼金属,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作为电池的________;可表示为Zn-2e-→Zn2+
Cu是不活泼金属,只导电,作为电池的_______,H+其上得到电子,被还原,可以表示为:2H++2e-→H2
【实验探究三】你能证明下列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吗?若能,请标明正、负极,并偿试用离子反应式表示电池中的反应,若不能,说明原因。

装置①②③④⑤⑥
能否
正极
负极
总反应
原因
【归纳】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从反应类型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电极材料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溶液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是否构成完整的电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练习】1、下列装置哪些可以形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的写出电极反应式,并指出电子流动方向。
2、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n2++Cu,画出该原电池的装置图。
ABCD
正极ZnAgCuCu
负极CuCuZnZn
电解质溶液CuCl2H2S04CuSO4~FeCl2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教学时间第三周3月7日本模块第9课时
教学
课题专题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单元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节题第三课时原电池与电解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化学能与电能互相转化的探究活动,了解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其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两组比较,学会用比较方法学习化学,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体会化学反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作用,化学在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电极反应式的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电极反应式的正确书写。
教学准备。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回顾]分析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装置中,__________为原电池,__________为电解池。
(2)在A中,Cu为____极,发生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为_________。Zn为______极,发生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A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D中,Cu为______极,发生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碳棒为______极,发生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D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G中,Cu为______极,发生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碳棒为______极,发生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E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AB

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Cu2+2e—==Cu(还原反应
电极:负极失电子沿导线流向正极
溶液: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小结]原电池、电解池的比较
原电池电解池
电极名称正极、负极阳极、阴极
材料活泼金属、碳棒碳棒
电极
反应实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反应式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能量转化形式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典型实例Zn-Cu-稀硫酸电解氯化铜溶液

用学科上判断金属活动性判断离子放电顺序
生产上化学电源电镀、电解
[思考]你答为如何判定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是否有电源
[例题]1.(07四川)二甲醚(CH3OCH3)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它清洁、高效、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四川是利用天然气生产二甲醚的重要基地之一。请填写下列空白:
(l)与二甲醚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且元素种类相同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2)二甲醚可由合成气(CO+H2)在一定条件下制得。用合成气制二甲醚时,还产生了一种可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机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3)以二甲醚、空气、氢氧化钾溶液为原料,石墨为电极可构成然料电池。该电池中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
(分析)
1、考查的是同分异构体:(1)CH3CH2OH、HCOOH
2、考查知识应用:3CO+3H2=CH3OCH3或2CO+4H2=CH3OCH3+H2O
3、原电池中和电极反应式(3)CH3OCH3+16OH—-12e-=2CO32-+11H2O



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课堂练习)
1.(07重庆)如题11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Y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B.X为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Y与滤纸接触处有氧气生成
D.X为滤纸接触处变红
2.(06重庆)
铅蓄电池是典型的可充型电池,它的正负极格板是惰性材料,电池总反应式为:
Pb+PbO2+4H++2SO42-2PbSO4+2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氢、氧的氧化还原):
(1)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解液中H2SO4的浓度将变________________;当外电路通过1mol电子时,理论上负极板的质量增加______________g。
(2)在完全放电耗尽PbO2和Pb时,若按题27图连接,电解一段时间后,则在A电极上生成___________、B电极上生成_______________,此时铅蓄电池的正负极的极性将___________。
(小结)能判断原电池、电解池,能正解收写电极反应式
作业:P21T6
27.(14分)
(1)PbO2+2e-+4H++SO42-=PbSO4+2H2O小48

(2)PbPbO2对换

板书计划原电池与电解池比较
反馈练习2做得不好,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学生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之后,了解了火力发电原理,进一步学习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首先展示电池和火力发电图片,引出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话题,紧接着提出探究主题:

第一个探究主题: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学生通过两个探究问题和实验探究,从能量转变的角度分析实验中能量变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得出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完成第一个探究主题。

第二个探究主题: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学生通过探究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与稀硫酸是否反应,及铜片表面产生气泡原因,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进行,从而使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导线传递给氧化剂,从而形成电流。

第二个探究主题:原电池的组成是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原电池的正负极如何确定?原电池的工作条件是什么?原电池的组成是什么?从结构来看,原电池的必须有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以及一些辅助物(容器和导线)。由于负极在反应中提供电子,所以一般用易失去电子的活泼的金属;而在反应中正极上获得电子,因而用能导电的物质,一般是不活泼的金属;电解质溶液要保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本节课的部分实验是预先设计的,但同样起到了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作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很容易盲目去探索。本节课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因为小组的每个成员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不同,充分的讨论有利于组内的交流和互助,使实验探究活动成为全体同学而不是部分尖子生的活动。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肯定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心里有很多想法,其中不乏正确的和错误的,常规的和富于创新的想法。因此要让学生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既能丰富学生对原理和正确结论的多角度的认识,也是对学生探究精神的一种肯定和保护。由于本节课采取讨论式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应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小组较合适,以便于学生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和讨论。在学生实验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中,接受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个别指导。

教学过程中分别设计两组学生探究实验和一组学生自主探索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问题,并用模拟动画进行理论探索,目的在于加强了物理化学知识的综合,提高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结合人类探究原电池的历史和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将引导学生研究相关内容,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敢于置疑,勤与思考,善于与人合作,回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手段去获取信息,会利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算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养成务实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件知识,充分体现人文内涵,发挥探究对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体验到在实验中的收获所带来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尽管本节课,通过学生探究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①引入火力发电让学生分析,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逻辑性不强,让学生花费了较多时间。

②在引导学生实验中,尽量是简单实验,恰当引导,以免学生产生问题。

③有些探究问题难度太大,问题的导引跨度过大,没有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干扰,影响学生听课效率。

④在有些知识的处理上还存在理解上误区,在以后的教学中多研读教学参考,做好调整,多总结,多反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