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功的原理 —— 初中物理第三册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4

功的原理 —— 初中物理第三册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功的原理 —— 初中物理第三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功的原理》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片三

W1

机械G,

W2

重物G

(3)公式(理想情形)W1=W2(不计机械自重及摩擦)

(实际情形)W1=W2+W3(W3为克服自身重力G和自身摩擦f做功)

(W3=G,h,+W自摩)

(4)适用范围:所有机械共同遵守的“黄金定律”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切机械,所以设计任何省功的机械均是徒劳的。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判断对错:WWW.jAB88.coM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1、2、3

2、预习机械效率


精选阅读

电路图 —— 初中物理第三册教案


教学课题

电流和电路

授课时间

第5周第1课时

授课者:郭中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l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l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l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l观察简单的电路,尝试用开关控制一个用电器的工作

l尝试用符号来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最简单的电路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电流、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难点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器材

分组:小灯泡、小电动机各一个、一个开关、两节电池(带电池盒)、

一些导线、发光二极管

演示:各种电源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电流和电路

注意: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1.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2.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3.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4.电流方向:正极用电器负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后感

引入课题

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也许你会感到它很神秘。为什么收音机通上电就能放出音乐?为什么电视机通上电就能看到影像?为什么电饭锅通上电就能做熟米饭?为什么洗衣机通上电就能转动?

实际上,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合而成的,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界看一看,试一试吧!

[板]第一章第一节电流和电路

想想做做

请大家看一看,你们的台面有什么器材?你能否将这些器材连接,分别使小灯泡发光、电机转动?看谁做得最快。

注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否则会烧坏电池,甚至会发生危险。

学生阅读P90的“要求”后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电机转动。

电流和电路

[问]为什么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灯泡会亮、电机会转动?

[设问]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微观上来说,道理是这样的,导线、灯丝,都是金属做的,金属里面有大量电子,其中有的可以自由移动。平时它们运动的方向杂乱无章,可是接上电池之后,它们就受到了推动力,出现了定向移动,于是形成了电流。

[问]从宏观上来说,刚才你们怎样做才能使灯泡和电机里有电流通过?

对,[板]1.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但在电路中,若开关是打开的,电路中是否有电流?

对,[板]2.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在物理学中,经常用图来直观地表示物理现象和过程,画图时如果把电池、电灯等物体原样画出来,非常麻烦,所以我们常用符号代表它们,这样画出来的就是电路图。(图5.1-2)

练习:

1.读图5.1-3,完成《一课一练》P44第2题

2.P92想想议议

答:因为有电流流过了灯泡和电机。

答: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连接起来就有了电流。

答:没有,必须将开关合上,使电路闭合才能有电流。

学生完成练习题。

电源和用电器

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用电池对小灯泡提供电流,所以电池是一种电源,你知道的电池有多少种?

教师补充:(新型电池)

锌银电池、锂电池、太阳电池、原子电池(图5.1-5)、学生电源(小资料)

【问】在电路中,电源和用电器各是什么样的装置?

【实验】电动机的转速随电源电能的消耗而变慢。

练习:《物理套餐》P82第一题

学生列举:

干电池、蓄电池

答:

【板】3.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导体和绝缘体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听说过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词,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哪些?请大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一下。然后完成练习:

《物理套餐》P833(4)、(5)

学生阅读、讨论后回答:

导体是指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是指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学生完成练习。

电流的方向

前面说过电路中有了电流,用电器才能开始工作,电流就象水流、人流一样,是有方向的。电流方向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一找。

回答得非常对。(图5.1-8)

4.电流方向:正极用电器负极

对于灯泡来说,电流在灯丝中无论沿什么方向流动,都能发光。但是有一种叫做半导体二极管的电子元件,电流只能从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不能反向流动。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判断一下发光二极管允许电流从它的哪端流入,哪端流出。

学生阅读、找出答案:电流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流动。

学生实验发现:二极管只能单向导电。

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2、3题

课堂完成

作业

《物理套餐》及《一课一练》中的相关题目

课外完成


欧姆定律 —— 初中物理第三册教案


第六节欧姆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掌握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3.理解掌握用欧姆定律分析实际问题,解释实际问题。

4.学会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

5.进一步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6.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电源,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5欧、10欧、20欧、40欧各一只)。

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例题投影片。

三、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其中1课时为学生实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设问:1.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在电路中,电压是形成电流的条件,而导体的电阻又要对电流起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那么,在一段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欧姆定律。(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今天我们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

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提出的研究方法,利用我们所学过的仪器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请同学们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分别介绍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

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电阻只保持不变时,随着电阻R上的电压的增大,通过电阻R的电流也增大,且电压与电流是同倍数增加,这种关系在数学上叫成正比关系。

结论: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板书)·

2.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演示:按上图连接电路,更换定值电阻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只两端的电压始终保持4伏,请两位同学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并记录在表2中。

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电压相等的情况下,定值电阻及增大,通过电阻R的电流反而减小,且电阻R增大几倍,通过电阻的电流反而减小到几分之一,这种关系在数学上叫成反比关系。

结论: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板书)

3。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关系,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关系。

设问: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归纳、概括呢?

结论: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做欧姆定律。(板书)

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都是指同一导体而言,也就是说欧姆定律中所指的电流、电压、电阻是同一导体的三个量。(要同学们在“这段导体”下面加“.”)

用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R表示导体的电阻,I表示通过导体的电流,则其数学表达式为:I=U/R[板书]

根据数学规律,我们可以对欧姆定律公式I=U/R进行变形,得到U=IR或R=U/I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同一导体中的两个量,来求出第三个量。·

4。欧姆定律来计算有关问题

例:已知电烙铁的电阻是1210欧姆,如果电烙铁两端的电压是220伏,求通过电烙铁的电流?[投影)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烙铁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结果:0.18安)

(三)小结: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欧姆定律中的“这段导体”四个字。

(四)巩固练习:课本第90页第1、3题。

(五)作业布置:作业本第53页(一)1—4。


声和光 —— 初中物理第三册教案


第三章声和光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一课时〗

第二节执教者: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2、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时的声速。

3、解回声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及速度。

教学方法

谈话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准备

音叉2只、小重锤1只、小乒乓球1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1只,磁带1盒。

教学过程

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又是怎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引出课题。

教师设疑: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板书)

学生实验:

1、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morning,Wearethe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2、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板书)。

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又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中的呢?

(板书)二、声音的传播

演示课本P48图3-3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

1、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又有什么变化?

2、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不能传声。

演示实验:两支固有频率相同的音叉,用小锤敲击一音叉的叉股,观察紧靠另一音叉的小球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能传声。

教师提问:是否只有气体能作媒介传播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

声音是靠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板书)

教师设疑;上述物质是如何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出示投影片并讲解:一块石头扔进水中,会引起水的振动,形成水波。同样,声源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比如在空气中,物体不断振动时,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的变化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让学生接着回答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具有一定的速度。我们把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板书)

投影课本P49表3-1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速度。提问:

1、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质中声速较大?

2、2、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什么关系?2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3、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得到:

1、声速:V固〉V液〉V气

2、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20℃时,空气中V声=344米/秒

教师设疑:声波由声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怎样?学生自学P49回声一段,有疑难的地方向老师提出。

巩固练习:

1、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静,两人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

2、把一只耳朵贴在长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让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能听到两次敲击声,这是为什么?

课堂小结:依板书进行
作业:作业本P28:1--7,精选P84:1--5

教学心得:

课前备课一定要充分,尤其是演示实验,应多动脑筋尽量使实验现象清晰、完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