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常见的量》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2-11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常见的量》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常见的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

2、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3、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常见的量与计量单位

1、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单位。

长度单位

毫米(mm)

厘米(cm)

分米(dm)

米(m)

面积单位

平方毫米(mm2)

平方厘米(cm2)

平方分米(dm2)

平方米(m2)

体积单位

立方毫米(mm3)

立方厘米(cm3)

立方分米(dm3)

立方米(m3)

容积单位

毫升(L)

升(mL)

2、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有什么联系?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升=1000毫升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你还知道哪些长度、面积或体积单位?

如:1千米=________米;1平方千米=__________平方米;1公顷=________平方米。

4、质量单位:(1)常见的质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

(2)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3)估一估:①1只梨大约有多少克?②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5、时间单位

(1)常见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2)进率:1年=12个月=365天(闰年366天);1月有31日、30日、28日或29日;

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

(3)说一说:①1节课有多长?1小时大约有多长?②1秒是多长?你跑100米大约要多少秒?

6、人民币单位:(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

二、单位换算

1、说一说:如何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如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2、练一练:(1)3时20分=()分;(2)2.6吨=()吨()千克

(3)3080克=()千克()克;(4)7dm38cm3=()dm3=()L

☆友情小提示: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可以在理解单位改写原理的基础上,运用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进行改写。】

三、知识应用

独立完成P87做一做及思考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

1、巩固训练:P88练习十六第1、2题。

2、拓展提高:P88练习十六第3、4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小编推荐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的教案


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变化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3:524:40(2):7.5: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5=24: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和7.5: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7.5:3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

1.5:3○15:3: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1.5:3和15: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2。

出示例2,让学生先写出两天中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行使时间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看书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看黑板上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自己选择比例,计算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你怎样判断的?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1.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

2.让学生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6=5:()0.8:()=1:自己填写后小组交流。

完成"练一练"。

自己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1~6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抽取问题》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抽取问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2课时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1、第1题。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2、第2题。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21练习。

课后反思: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的运算(一)》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的运算(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系统地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培养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阅读以下信息: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1)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2、口答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友情小提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四则运算的方法

1、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什么?

3、有什么相同点?

☆友情小提示:①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②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③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通分。)

4、分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友情小提示: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5、说一说分数、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6、在四则运算中,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做一做,议一议

a+0=()a0=()0a=()a-0=()a1=()aa=()a-a=()a1=()1a=()

注意:当a作除数时不能为0。

三、四则运算的关系。

1、加法:把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2、减法: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3、乘法:求相同加数和的算便运算。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4、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友情小提示: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

四、巩固训练

1、完成P80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2、完成P83练习十四第1、2题。

五、拓展提高

课外作业P36数的运算(一)

六、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的认识》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第73页的例1、2、3题,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熟的大小。

3、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

花费4.96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3.77%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教师监控1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二)汇报整理

1.汇报,说说自己的理由。

2.边回顾整理过程,边完善知识整理的步骤。

(1)回忆知识点

(2)熟悉这些知识的概念

(3)抓住知识点间的关系。(将黑板上的知识进行分类)

(4)整理知识(将每一大类进行整理,梳理成知识网络图)(板书)

(三)分块复习基本概念,并进行简单应用

刚才同学们通过找到知识间的包含关系,将知识整理成网络图,其实,这些知识之间还存在着共同之处。

1.正数、0、负数、小数、分数都可以用数轴清楚地表示出来,出示例题

(1)请在数轴上把蓝点的位置表示的数写出来

(2)你在数轴上表示出、2.5、-、-2.5

(3)观察数轴你发现了什么?

数轴上的点都以0为对称点是相互对应的

没有最大的整数也没有最小的整数,也就是说整数个数是无限的

正数和负数中都存在着整数、分数、小数

2.小数和整数是十进制计数。而分数是计数单位。

(1)数位顺序表

从数为顺序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将小数与整数联系在一起的是数位顺序表。请你在表中写出30、3和3.3这两个数,根据数位顺序表说出3的不同含义。

同样是3,为什么含义不同?整数与小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

口答:27038=2()+7()+0()+3()+8()

(2)提问:分数单位指的是什么?和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

3.根据ab=c(a、b、c均为整数,且b0)说明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4.分数和百分数

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1)联系:都能表示率,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是百分之几,是分数的一种表示形式。分数和百分数可以互相转化!

(2)区别:①百分数和分数的写法不同;②分数既可以表示率,也可以表示量,但百分数只可以表示率;③分数可以约成最简分数,可是百分数不能进行约分。④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而百分数的分子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三、巩固练习

P74-75练习十四2题、3题、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请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数的认识(一)

1.数的意义

2.数的读、写。数的认识

3.数的大小

4.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重温小学阶段有关数的意义进行系统整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数的意义,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量的计量》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量的计量》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清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建构起知识网络,并能熟练进行名数的改写。

2、能力目标:通过个体与小组合作两个层次的知识框架整理,加强学习的系统性,提高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选择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系统地整理计量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计量单位的具体表象。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著名球星姚明打球照片。

师问:认识这是谁吗?

师述:老师也很喜欢姚明,他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我收集了姚明的一些资料,(课件出示)

出生日期:1980年9月12日、身高:2.26米、体重:134.3公斤 、出生地点:上海、效力球队:上海东方;休斯顿火箭

在介绍姚明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时都用到了什么?(计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量的计量进行回顾与整理。(教师板书课题:量的计量的复习)

二、分类整理计量单位

1、我们都学过哪些常用的计量单位?

教师引导,学生口答。

2、小组合作整理方案

师:刚才同学们回忆起了很多的计量单位。但是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象刚才这样搁在一块,会有什么感觉?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下面的时间里我们就一起来回顾、整理“量的计量”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边回忆边写,把这些计量单位按其表示的意义进行归类整理,并标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填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上。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重量)单位时间单位

3、收集整理结果并展示。

(1)师:计量单位表示的意义不同它们之间的进率也不相同。这样吧,我们先来整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师:接下去来说说长度单位,好吗?

生: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请大家脑子里想一想,1米有多长?

拿出米尺,

师:这就是1米,你们想得跟它一样吗?

师:请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一下,一个用手比划1分米、1厘米,另一个同学用直尺来检查,看看你的同桌比划得准不准,如果比划得不准的话呢请赶快调整。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度单位掌握得不错,哪一小组来说说面积单位呢?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你能画一个1平方分米吗?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

师: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我是画了一个边上是1分米的正方形。

师:都跟他画得一样吗?

师:我们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样估计的。

(2)观察与发现:在学生完成各种计量单位的整理后,再引导学生一同来观察表格: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除1千米=1000米外,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除1公顷=10000平方米外,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每相邻两个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每相邻的两个计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

师:估计一下黑板长有多少米?宽有多少米?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1升的水有多少?(通过实物让学生感知)

师:这么多水你能喝得下吗,牛奶1盒有多少毫升?(250毫升)1升牛奶有几盒?你能一口气喝下4盒牛奶吗?

师:1千克到底有多少?掂一掂桌上的2袋盐,它就是1千克。

师:你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有1千克?几个鸡蛋有1千克吗?

师:请一个同学来掂一下这桶矿泉水沉吗?你认为这桶矿泉水有多少千克?你能提得起几桶?

师:1吨大约有这样的多少桶?(50桶)你能提得动吗?

师:看来啊只有比较重得物体才用吨做单位。比如大卡车的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2吨。

师:看时间单位的整理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进率规律不明显,要记牢)你记住了吗?

师:1秒是多长?一节课有多长?刘翔110米栏的成绩大约是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像今年2010年就是闰年。能说说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吗?(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我们先来判断一下这几个年份是什么年?(出示判断题)

1972、1600、2006、2008、1700、2002、1993

三、闯关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到“小小考试场”去看看,显示一下本领。

1、第一关

修改日记:

听,“离离原上草”的歌声响起来了,那是我们开始活动的信号。我迅速将铅笔等用品放入长为22毫米的文具盒,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操场,仅花了90分。操场上好热闹呀!我和好朋友丁丁一起来到了沙坑旁。丁丁说他想练习跳远。我心想:以你40克的体重,能跳多远呢?但是让我惊讶的事发生了,只见他身轻如燕,一下子跳出370米的好成绩,我不禁为他大声喝采!

现在我们一起来修改小明同学写的这篇日记吧!

师:第一关很简单也很有意思,从中我们能感觉到计量单位不能乱用,不然会出笑话的。如果在科学研究上不正确运用计量单位甚至可能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记住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2、第二关:(出示课件)

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

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1、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峰,高度为海拔8848( )。

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一只鸵鸟的体重大约是135( ) 。

3、一个家用纯净水桶的容积约是18( )。

4、一本故事书大约厚15( ),大约重250( )。

5、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 ),一列快客行驶全程需3( )。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了整理复习,请同这们想想,对于这些内容要特别注意引些什么?

五、知识扩展

介绍光年和纳米,以及当今世界纳米技术的运用。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与崇尚。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的运算(二)》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的运算(二)》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6、做一做,第77页例7、8题、做一做,练习十五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及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灵活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说说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3、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21-)71

5.03-2.14-1.86

4、完成教材第77页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应用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第3---7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数的运算

运算定律叙述方法字母表示

加法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a+(b+c)

减法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ab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a+b)c=ac+bc

除法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也可以先除以第一个除数,再除以第二个除数。abc

=a(bc)

=acb

其它凑与拆加上或减去接近整数、整十数的简算。拆成和分数分母相同的数,进行约分。再利用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定律等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探索规律》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探索规律》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教科书878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教学重点:

探索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规律字母化,也就是如何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

教具准备:

一张很长的纸条和一根绳子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复习

师: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哪些数学规律?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出示乘法表

师:我们的乘法表中也有很多的规律,先请你们填完这个乘法表,

你们会填吗?(师指导怎样填),生做在书66页上

填表完后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规律?和同学说说汇报展示

2、找规律,填一填。

师:比一比看谁在两分钟内做得最多?

(1)2,4,6,8,_____,12,14,

(2)1,3,5,7,_____,11,

(3)8,11,14,17,_____,23,26,

(4)1,8,27,64,_____,216,

(5)1,4,9,16,25,_____,49,

(6)3,6,9,12,_____,18,21,

(7)1,3,6,10,15,_____,28,

(8)6,1,8,3,10,5,12,7,(),(),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说明填的理由和依据。

师:填什么数?为什么?

师:象这样的数列你认为一般有哪些规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展示生活中数学规律,与同学分享(课件)

师:如果不是数列而是图形你还会观察它们的排列规律吗?

1、六(2)班同学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按下面的规律在教室里挂上气球。

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

两个同学一起议一议:你用什么方法找到第20个和第28个汽球的言色?汇报

师:如果按下面的式方式挂上气球,那么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你还会做吗?

生独立完成。汇报

小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气球摆放的规律,然后利用除法来计算就可以了。

2、一些小球按下面的方式堆放:想想他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能否画出第5堆小球是怎样摆放的吗?

看看每一堆各有多少个小球?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第6堆共有多少个小球?第10堆呢?

3、按下图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

(1)一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

(2)按照图上的方式继续摆桌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张1,2,3,4,5,6,n

可坐人数/人6,6+4,6+24,(),(),(),()

想一想、议一议

桌子的张数与可坐的人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有的题要找到规律可能只有观察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动手画一画折一折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如下面的这道题

4、按下图的方式粘纸,纸的长度是8厘米,粘合部分是2厘米。(课件):(生动手操作画一画。想一想,怎样算它们各自的长度?

(1)请你计算4张纸粘合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请你画出5张纸粘合在一起的图形,然后计算5张纸粘合的长度是多少厘米?10张纸呢?

(3)我们班51个同学,每人一张这样的纸,粘合在一起,长度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师:从上面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把第一张纸的长度看成是8厘米,后面的纸的长度则看成是6厘米,总的长度则是:8+6(纸的总张数-1)

生2:先把这些纸看成是没有重合的,没有重合的总的长度减去粘合部分长度就可以了。

总长度是:8纸的总张数

重合部分长是:2(纸的总张数-1)

师:现在你能计算10张纸粘合在一起的长度是多少吗?51张纸呢?

5、动手折纸:对折的次数12345分别得到多少层?填表:生动手操作(课件出示)表格,完成表格。

6、下面是2008年8月份的日历

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师:从这个日历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

汇报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你们帮我来解决。

问题:图形中的9个数(出示日历图)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是中间那个数的几倍?你能证明吗?

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进行汇报。

验证结论:用其它的日历其它的方框来验证自已找出的规律的正确性。

四、自我简评,完善提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一让学生在观察乘法表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存在的规律、在探索规律中获得新的体会和认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规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引导学生根据大胆进行猜想和验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四在发现了规律后,运用规律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89页: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间的联系,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网络。

2、复习所学的各种图形的特征,总结探索图形特征的方法,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重点难点:

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形成知识网络。

2、用网络图表示出各种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我来当裁判:图形王国要举行国王选举大会,各图形都争着要当王国,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大家选举平面图形中的长方形为平面图形的首领;把长方体选为立体图形王国的首领,你们觉的这样的选举结果有道理吗?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回顾一下:我们小学阶段学过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你们能用自己学过的整理方法,把学过的这些图形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吗?

2、生各自整理。

3、展示交流:对学生展示的知识网进行评价

4、完善自己的知识网。

结合知识网,进一步让学生找各部分知识间的包含关系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仔细观察,连一连。

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连线,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面在体上,面围成体

2、完成书上的第2题。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师生总结

3、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都运用了图形的哪些特征?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完成检测题。

(1)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自主评价

2、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将小学阶段学习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集中进行初步复习,内容涵盖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节课的复习容量极大。从学生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己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归纳,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网络。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数的认识1》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数的认识1》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数的认识(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学生已经涉及了十进制计数法、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因数和倍数等主要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轴上表示几个数,因数、倍数,大数的含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培养数感:沟通各数之间的关系,加强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5、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例2让学生自由地在数轴上表示几个数。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数的相关材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

花费4.96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3.77%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对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巩固。利用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非常重要,初步感知数的意义以及内在联系。)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设计意图:根据具体情况回顾知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整理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并在合作过程中复习知识,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学生的整理还可能不够完善,这是允许的,要在回报过程中进行指导与完善)

(二)汇报整理

1、汇报,说说自己的理由。2.边回顾整理过程,边完善知识整理的步骤。

(1)回忆知识点

(2)熟悉这些知识的概念

(3)抓住知识点间的关系。(将黑板上的知识进行分类)

(4)整理知识(将每一大类进行整理,梳理成知识网络图)(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并渗透知识整理的方法。)

(三)分块复习基本概念,并进行简单应用

刚才同学们通过找到知识间的包含关系,将知识整理成网络图,其实,这些知识之间还存在着共同之处。

1、正数、0、负数、小数、分数都可以用数轴清楚地表示出来,出示例题

(1)请在数轴上把蓝点的位置表示的数写出来

(2)你在数轴上表示出、2.5、-、-2.5

(3)观察数轴你发现了什么?

数轴上的点都以0为对称点是相互对应的

没有最大的整数也没有最小的整数,也就是说整数个数是无限的

正数和负数中都存在着整数、分数、小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不同领域的数的联系。)2.小数和整数是十进制计数。而分数是计数单位。

(1)数位顺序表

从数为顺序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将小数与整数联系在一起的是数位顺序表。请你在表中写出30、3和3.3这两个数,根据数位顺序表说出3的不同含义。

同样是3,为什么含义不同?整数与小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

口答:27038=2()+7()+0()+3()+8()

(2)提问:分数单位指的是什么?和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数的认识中概念部分的更深一步认识,让学生掌握了数关系后继续建立联系。)

2、根据ab=c(a、b、c均为整数,且b0)说明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设计意图:对因数与倍数的复习,也就是对分数的复习。)

3、分数和百分数

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1)联系:都能表示率,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是百分之几,是分数的一种表示形式。分数和百分数可以互相转化!

(2)区别:①百分数和分数的写法不同;②分数既可以表示率,也可以表示量,但百分数只可以表示率;③分数可以约成最简分数,可是百分数不能进行约分。④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而百分数的分子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三、作业:P74-75练习十四2题、3题、4题

课后检测题目

(1)分数的单位是18的最大真分数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了假分数。

(2)在直线下面的□里填整数或小数,上面的□里填分数。

板书设计:

数的认识复习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个人从婴儿、幼儿、儿童的成长变化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的变化情况。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每天的气温、人的体温等。有时候,一个量的变化能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比如:人的身高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汽车行驶的路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把这些变化的量,称之为“变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变化的量以及 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淘气和笑笑分别用表格和图表示了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年龄和体重,谁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

4、说一说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 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5、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吗?

师:在上表中,有体重和年龄两个变量,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也在增长,我们就说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三、自主探究,感悟变量。

(一)活动一:骆驼的体温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骆驼体温随着时间变化统计图,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图中所反映的是哪两个变化的量?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在图上是哪一个时刻? 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第三天12时骆驼的体温是多少?

7、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教师小结:骆驼体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二)活动二:蟋蟀的叫声

刚才我们了解到骆驼一些有趣的现象,其实自然界中这种有趣的现象还很多很多,不信,我们来看一看娇小的蟋蟀有什么有趣的现象。

1、请同学们看课本40页第3小题。

2、全班展示,交流。(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三)课堂小结:

1、观察这三道题,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2、例举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例子。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工作时间)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载重量)随着(汽车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五、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面积

边长 购卖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

2、填一填。

(1)香蕉的单价一定,购买的( )和( )在发生变化。

(2)轮船行驶的速度 一定, 行驶的( )和( )在 发生变化。

(3)李叔叔从家到厂家骑自行车的( )和( )在发生变化。

3、判断下面两个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1)人的长相与身高。

(2)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3)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

(4)每袋米有50千克,米的袋数与米的总质量。

4、举例说一说,下面这两道题中一个量是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你还有什么问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小学六年级数学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判断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87页例3;练一练;《作业本》第38页。

教学目标:

1、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成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提高判断的技能。

2、通过比较、观察,理解并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的差异,明确在同一组数量关系中,什么量一定时,另两种量成正比例;什么量一定时,另两种量成反比例,并能正确地判断。

教学重点:理解成正、反比例量的特征及相关联的三个量中,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导入新课,学习探索

教师: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学会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发现有些同学判断时还不够准确。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1、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两个表: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表2

总价(元)

5

10

25

50

100

单价(元)

100

50

20

10

5

数量(件)

1

2

5

10

20

数量(件)

1

2

5

10

20

教师板书:

在表l中:在表2中:

相关联的量是总价和数量,总价随着数量变化,相关联的量是单价和数量,单价随着数量变化,单价是一定。因此,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是一定的。因此,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然后提问:

(1)从表1,你怎样发现单价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从表2,你怎样发现总价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教师:总价、单价和数量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教师:当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数量一定时。总价和单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2、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比较——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试试看。组织讨论,教师归纳。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

变化趋势相同。即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相等。

变化趋势相反。即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1)做教科书第89页“试一试”中的题目。

(2)做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最后订正。

3、分析、研究第3题。

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面积÷长=宽面积÷宽=长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比如,当我们写出面积÷长=宽,我们就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推断,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关系。以后你们遇到类似的题也可以仿照这样的办法进行分析推理。

4、第3题,学生做后,反馈讲评: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次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和运货次数成反比例关系。

运货的总吨数÷运货次数=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的总吨数与运货次成正比例关系

5、第4题,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6、第5题,判断题。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本》p38.

[浙版第十二册37]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判断

教学内容:课本第87页例3;练一练;《作业本》第38页。

教学目标:

1、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成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提高判断的技能。

2、通过比较、观察,理解并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的差异,明确在同一组数量关系中,什么量一定时,另两种量成正比例;什么量一定时,另两种量成反比例,并能正确地判断。

教学重点:理解成正、反比例量的特征及相关联的三个量中,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导入新课,学习探索

教师: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学会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发现有些同学判断时还不够准确。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1、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两个表: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表2

总价(元)

5

10

25

50

100

单价(元)

100

50

20

10

5

数量(件)

1

2

5

10

20

数量(件)

1

2

5

10

20

教师板书:

在表l中:在表2中:

相关联的量是总价和数量,总价随着数量变化,相关联的量是单价和数量,单价随着数量变化,单价是一定。因此,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是一定的。因此,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然后提问:

(1)从表1,你怎样发现单价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从表2,你怎样发现总价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教师:总价、单价和数量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教师:当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数量一定时。总价和单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2、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比较——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试试看。组织讨论,教师归纳。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

变化趋势相同。即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相等。

变化趋势相反。即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1)做教科书第89页“试一试”中的题目。

(2)做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最后订正。

3、分析、研究第3题。

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面积÷长=宽面积÷宽=长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比如,当我们写出面积÷长=宽,我们就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推断,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关系。以后你们遇到类似的题也可以仿照这样的办法进行分析推理。

4、第3题,学生做后,反馈讲评: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次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和运货次数成反比例关系。

运货的总吨数÷运货次数=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的总吨数与运货次成正比例关系

5、第4题,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6、第5题,判断题。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本》p38.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不再觉得抽象难懂,也有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从实际背景和生活经验开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小学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学逐步上升到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学生情况分析

其实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的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能感悟多少呢?为此,我对六(5)班37名学生做了前期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试题: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记录

时间(分)012345678910水温(℃)2022

25

30405063758596100

(1)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2)说一说水烧开之前水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变化的量的例子吗?试着写出几个

测试结果分析:

(1)回答只有水温一个量变化的(2)不能描述水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升高的(3)举例直说事物名称没有描述关系变化8人8人15人占全班22%占全班22%占全班41%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正如开始我们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学生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不能感悟到很多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学生还没有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更加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 教学手段说明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本节课将在“分类辨析”中比较,使学生对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

1、导语:儿子过7岁生日时,我们为他点上了生日蜡烛,过了一会儿,我儿子突然喊起来:“妈妈,我发现蜡烛越来越短了!”我随口说道:“当然了,蜡烛燃烧的越多,剩余的自然就越短。”

这个情境中有没有哪两个量变化关系特别密切呢?

2、你能举出一个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的例子吗?(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变化的量)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一)初步感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的变化的量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变化的量的例子,请你看一看每一个情境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它们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先独立观察、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请针对你感兴趣的一个情景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根据变化的趋势分类

我们发现刚才的每个情境中都存在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会随着发生变化。这些情境中有的量的变化关系具有共同的特点,请你尝试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先思考,再小组交流。将同类的序号填在表格内,并简单写写每一类的特征。

小组汇报,[板书分类序号、特点]

小结:小明的体重和年龄的变化实际是有规律的,只不过规律不明显,受是知识和方法的限制,我们现在还研究不了,将来到了高中,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骆驼的变化呈现周期性规律,1个周期就是24小时。

(三)深入研究递减的变量间的联系和区别。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继续深入研究变化的量,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刚才,我们将1和2分成了同一类,虽然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让我们来一起深入研究一下这两组(一增一减)变化的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作业纸)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再整体观察分析,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从表格和图象两方面阐述,

小结:从表格中的数据能看出,同样是一增一减,燃烧长度和剩余长度是和不变(课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量是乘积不变(课件)。

从图象中也能看出这两种关系(课件)。并且同学们还发现蜡烛燃烧是有尽头的,图象是一条线段。而水是分不完的,图象无限趋近横轴,但不与横轴相交。

看来在变化的量中,还有不变的量,这个不变的量,决定了两个变化的量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变化趋势。

2.总结方法

我们刚才观察两种变化的量时,你们都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的研究呢?他们有什么优势呢?(图象直观,便于观察整体的变化趋势,表格准确,可以借助数据进一步计算深入分析)

三、机动:对“同增”类的分析

刚才在分类时候,大家都同意将34分成一类,认为两个量的变化是同时增加的,你打算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呢?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材料,小组合作,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四、小结全课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问题吗?

2、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变化的量,都是我们以前已经知道并应用过的,例如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面积都是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包括其他的情境中的变量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今天我们从量的变化的角度出发,将数据和图形结合在一起观察分析,通过一次次的分类,发现在我们熟悉的这些规律中蕴含着更多的奥秘。同学们,其实变化的量中还有更多规律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五、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课后学生是否能从具体情境中发现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并能用不同方式(语言、表格、图像或关系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测量》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测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3页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1)我们学校的综合楼准备粉刷和装修,工人叔叔正准备做一些数据的测量,我们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去,好吗?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请大家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课前收集,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填空题。

1.有一个长方体,正好可以切成大小相同的4个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原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2.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分形的长是6.28厘米,宽是3.14厘米,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厘米。

3.18个相同的铁圆锥,可以熔铸成()个和它们等底等高的圆柱体。

4.一个圆环的外直径是16厘米,内直径是10厘米,圆环的面积是()。

5.将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

6.棱长是3米的正方体木箱放在地上,占地面积(),占空间()。

7.一个圆柱形水桶,里面盛50升的水正好盛满,把一个正方形铁块放入桶中,就要流出30升的水,这个正方形铁块的体积是()。

8.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正方形,这个圆柱高是底面直径的()倍。

9.用一根36厘米长的铁丝焊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模型,它的表面积是()。

10.一个长20厘米、宽18厘米、高18厘米的长方体木盒(从里面量),可存放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积木()个。

11.如右图,一张直角三角形硬纸板,两条直角边AB与BC的比是1:2,AB长6厘米。如果以AB边为轴旋转一周,那么,所形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判断题。

1.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圆锥都可以用公式V=sh求体积。()

3.容积是100升的油箱体积就等于100立方分米。()

4.一个圆柱削去6立方分米,正好削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

(三)选择题。

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扩大()。

A、2B、4C、8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正方体的棱长4厘米,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A、4B、12.56C、16

3.压路机滚筒在地上滚动一周所压的路面积正好是压路机滚筒的()。

A、底面积B、侧面积C、表面积

4.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周长为2512分米的正方形,那么求这个圆柱底面积的正确列式是()

A、(25123.142)3.14B、(25123.14)3.14C、(251243.142)3.14

5.小明家6月份的用水量是12()。

A、立方米B、立方分米C立方厘米D升

6.把圆锥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一个()

A、三角形B、长方形C、扇形D、圆形

7.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比是()。

A、1:2B、1:C、2:

教学反思:

复习在活动中进行:在复习长度、面积、体积的认识和多边形面积间的关系时,通过摸、描、涂、量、折、剪、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中深刻理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意义,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把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突出图表和板书结构图在知识整理中的作用,运用图表来对比分析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从这些图表中理解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常见的量》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