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幼儿园科学《力与运动之滚动与滑行》教案与反思

幼儿园教案与评析

发表时间:2020-02-10

幼儿园科学《力与运动之滚动与滑行》教案与反思。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为了防止学生抓不住重点,教案就显得非常重要,教案有利于老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效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幼儿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力与运动之滚动与滑行》教案与反思”,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活动意图:

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它的内涵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个基本要素。

认知目标:

了解滚动与滑动的差异。

技能目标:

1、通过对硬纸板、砂纸的触摸,发展幼儿的感知力。

2、幼儿通过自己完成滚动和滑行的实验,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采用的科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即兴模仿法、动手实践法

准备材料:

(一)幼儿材料:橡皮泥、木块、砂纸、硬纸板、纸板支撑架

(二)教师材料:同上

(三)实验步骤

1、将支架按线折好

2、将莱克光面卡片贴在支架上

3、将砂纸贴在另一支架上

4、将木块放置在光面卡片上,观察现象

5、将木块放置在砂纸卡片上,观察现象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家里都有自行车或者小汽车吗?幼儿回答

2、那你们家里的小汽车或自行车的轮胎是怎么动的?(可邀请幼儿模仿)引导幼儿说出轮胎是滚动的。

提问:还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滚动的?(比如球)

3、小朋友们,你们在电视上见过滑冰吗?他们又是怎样动的呢?(邀请幼儿模仿)引导幼儿说出滑冰是滑行

提问:还有什么是滑行的?(比如滑滑梯)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

观察硬纸板、砂纸

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老师今天从科学王国带来的宝贝,(出示硬纸板)看看它长什么样子?小朋友们摸一摸幼儿回答(如光光滑滑的、黄色的)

我这还有一个宝贝,请看(出示砂纸)看看它又长什么样子?小朋友们再摸一摸幼儿回答(如粗糙的)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会变的橡皮泥。引导幼儿把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将硬纸板在纸板支撑架上做斜坡,让幼儿试一试哪种形状的橡皮泥滚动起来最容易。

教师小结:棱角越少,滚动的越容易。

体验滑动。把另一个硬纸板的一面贴上砂纸,并作斜坡状。用木块分别在光滑的一面和贴有砂纸的一面进行滑动,让幼儿感受一下哪一面木块滑动的快些。为什么?

3、总结:滑动和滚动是不一样的,滑动是指把物体推到一个方向的样子,而滚动是像轮胎一样转动着移动位置。而光滑的地方

摩擦力小,比如在冰面上行走,而在沙地或者土地上行走,摩擦力就会很大。

(三)互动课堂木块在哪个斜面上滑的快?(第二个)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粗糙的哪一面上有很大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就会阻碍木块滑动,面越光滑滑动的就越好。例如:滑冰的冰面是怎么样的(光滑的)这样就减少摩擦力,穿上冰鞋才会滑的很快。冬天下雪我们外出的时候,我们的鞋底都会做成许多的坑坑,就是为了加大摩擦力,防止我们被滑倒。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评: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滑动、哪些现象是滚动?

(五)总结延伸:讨论,小朋友们我们教师里哪些物品的表面是光滑的?哪些物品的表面是粗糙的?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活动反思:

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和操作,并提供丰富的可供操作的材料,为幼儿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延伸阅读

幼儿园科学《声音之传声筒》教案与反思


活动意图: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科学教育,教师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验证性操作,忽视幼儿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无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认知目标:

了解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固体、液体三种途径传播。传声筒的线是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技能目标:

1、通过幼儿制作传声筒,培养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

2、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

采用的科学方法:

探索实验法、观察法。

幼儿材料:

纸杯2个、线、曲别针

操作步骤:

1、将线的一头穿过一个纸杯

2、用回形针将线固定,并留在杯中

3、同样,将线的另一头穿过另一个纸杯用回形针固定

4、做好了,对着一个纸杯说话,另一个纸杯放在耳朵上听听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

1、《打电话》

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

喂喂喂?你在哪里啊?

唉唉唉!我在幼儿园!

2、活动探索

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能听见各种各样的声音。老师现在在说话,小朋友们都听得到,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身边有很多空气宝宝,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宝宝传到小朋友的耳朵中。那声音还可以通过什么来传播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都在湖边钓鱼,如果有个小朋友在湖边大吵大叫,我们会钓上来鱼吗?不会,鱼儿都被吓跑了,这是因为声音也可以通过水被鱼儿听见,小鱼就会被吓跑了。那接下来请小朋友们耳朵贴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桌子,我们会听见当当当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我们敲桌子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会通过桌子传到我们的耳朵中,这是因为桌子是固体,而固体也可以传播声音。

今天我们来制作一个传声筒,出示成品,就像刚刚我们儿歌中的小朋友打电话一样,让幼儿观察两个杯子之间是什么连接的,可以让两个幼儿试一下,试验过程中传声筒的线要拉直,为什么可以听见对方说话呢?就是因为两个杯子之间是用线连接的,声音顺着线就传到了另一个小朋友的耳朵里,这就是因为线是固体,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

出示纸杯、线以及曲别针,让幼儿回想上一节课我们用杯子和曲别针还有线制作了一个什么宝贝?想一想这节课我们会用这几样东西再做一个什么呢?让幼儿发挥想象力。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用扎孔针分别再2个纸杯中间扎孔把线的两端分别插进被底的小孔里把两个回形针分别绑在线的两端,不要脱落再把线拉直,或弯曲听一听纸杯有什么变化?

3、总结:声音靠三种介质传播,气体、固体、和液体。传声筒是通过线来传播声音的,如果线不绷直,就听不见声音。

(三)互动课堂:小朋友,下面哪个电话传声更清晰?(第二个)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声音靠介质振动传播,土电话那个连接的线,只要说话就会振动。而弯曲的线在说话时就不能振动,所以就不能传播声音。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评:那个传声筒听起来声音最清晰?

(五)总结延伸:讨论为什么,线直的时候声音大,线弯曲时声音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幼儿园科学《声音之听听它是谁》教案与反思


活动意图: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对现象的解释也常常是主观的、歪曲的。但作为一种过程,儿童的科学与成人的科学却是一致的,都是对周围世界的一种探索和求知过程。

认知目标:

知道振动产生声音。

技能目标:

1、通过对故事的讲述,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2、通过幼儿自己完成活动,增强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采用的科学方法:

故事法、观察法、探索实验法。

幼儿材料:

动物图片、回形针、线、纸杯、透明胶

操作步骤:

1、将线的一头穿过杯底小孔

2、用回形针将线固定,并留在杯中

3、如图,将动物图片按折痕折叠,并套在杯子上

4、拿起纸杯用手掳线,听听会发出什么声音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用纸在背后发出声音,让幼儿猜猜是什么?

2、故事导入,引出本节课探索的主题。

咕咕,嘎嘎,唧唧难道是鸟儿们在大合唱?

不,这是我叔叔发出的声音,叔叔到我家门口发出这种声音,我就会飞快地跑过去给他开门,这是我跟他之间的暗号。叔叔能学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时用嘴,有时用手,有时用吸管发出鸭子的声音。一个星期天早上,嘎嘎传来了鸭子的声音,哇,是叔叔。我跑过去开门一看,这回可真是只鸭子。

3、教师:故事里叔叔每次到他家时都会发出什么声音?叔叔是用什么方法发出这么多的声音的?幼儿回答

4、如果用手或嘴我们很难发出叔叔那样声音可是我们可以利用吸管来试试发出像鸭子一样的声音。

那现在我们就自己来操作一下,看看是不是能做出像鸭子叫的声音。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

让幼儿逐一认识材料:纸杯、线、回形针、动物图片、透明胶。纸杯我们平时可以用来喝水,让幼儿猜一猜今天我们的纸杯要发挥什么作用呢?并提示幼儿注意使用回形针时的安全问题。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对材料进行组装

在纸杯底上穿一个孔,为了穿线。从纸杯底穿线,穿进后用回形针胶带固定,为了孩子安全老师可帮忙操作。一只手抓住纸杯,另一手抓住线由上到下撸下来,动作慢,否则会因为摩擦产生的热量而烫到手。透明杯里倒入水。提醒幼儿不能喝。

手指沾上水后由上往下撸下来,会发现什么?(没沾水时可能没声,或很小,沾水后声音大了。

3、总结:我们听见的声音就是我们听到的振动,振动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里,用手撸下吸管的时候手指和吸管产生摩擦,使吸管与纸杯产生了振动。

(三)互动课堂:下面的那根绳子发出的声音大?(沾水的)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物体要发出声音,必须要先有振动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评:你能用你的材料发出几种声音?

(五)总结延伸:要想发出更大的声音应该怎么做呢?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不受压制,表现积极、投入、尽兴,其好动好玩的天性、好奇好问的习惯、天真淘气的神态,都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即使平时最孤僻内向的孩子也把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品质充分地显露出来。把孩子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起来。使他们体会到了做课堂主人的自豪和快乐。

幼儿园科学《冻冰花》教案与反思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一位任课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为了将学生的效率提上来,老师会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幼儿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冻冰花》教案与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意图:

学习科学有利于幼儿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开发创造他们的潜能。

材料准备:

小碗、棉线、亮光纸纸屑、水。

制作方法:

(1)在小碗中放人亮光纸纸屑,并倒满水。

(2)将棉线的一头放入小碗中,另一头露在碗外面。

(3)将小碗放入冰箱冷冻(如果是冬季,最好放在室外自然冷冻)。

(4)冻好后,把冰花提出来即可。

实验操作:

(1)把冻好的冰花挂在树枝或者阳台上,请幼儿一起欣赏。

(2)让幼儿到户外把冰花放在地上拉着玩,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冰融化,在地面上留下一条水痕。

指导建议:

●在制作和操作冰花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体验水遇冷凝结成冰、冰遇热又化成水的过程。

●提醒幼儿在选择纸屑做冰花时,要选择不怕水的纸。

拓展与替代:

◆鼓励幼儿选择各种漂亮的纸或者小玩具、花瓣等材料,将它们放入碗中冻冰花;也可以让幼儿在水中加入各色颜料,看谁的冰花最漂亮;还可以让幼儿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冻不同形状的冰花(球状、三角状等)。

◆和幼儿一起观察冬季路面结的冰、屋檐上冻出的冰凌以及雾凇,进一步感受水遇冷结冰的现象。

科学小知识:

冻冰花的过程就是水遇冷结成冰的过程,如果我们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会出现不同形状的冰花。

雾凇,俗称树挂,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冰雪美景。它是由于空气中温度低于零度却没有冻结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结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颗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现象在我国北方很普遍,在南方高山地区也很常见,只要雾中有冷却的水滴,并达到一定温度就可形成。

活动反思:

抓住冬天这一很好的季节教育时机,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冻冰花,感受冬天气温的变化,探索水的形态变化与气温的关系。让幼儿知道天气不太冷的时候室外是冻不出冰花的。一个简单的冻冰花制作给幼儿带来了莫大的快乐。虽然冻冰花的制作过程很简单,但由孩子亲手来制作,体会制作过程的快乐这才是活动最根本的目的。

大班科学《探索滚动》教案与反思


活动来源:

大班数学活动中,有认识圆柱体和球体的教学活动,我请幼儿从家里带一些形似圆柱体、球体的东西,幼儿带来了薯片筒、方便面筒、纸杯、茶叶筒、皮球等物品。课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放在地上滚来滚去地玩儿,还有些幼儿互相比赛,有的说:看,我的茶叶筒滚得比你的纸杯快!有的说:我的这个还会转圈圈呢!大家玩得兴高采烈。《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一日活动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活动中随机生成,顺应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基于这一理论指导,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有趣的滚动。

设计意图:

既然幼儿对滚动有很大的兴趣,那我就设置情境让幼儿尽情地玩一玩滚动游戏,满足幼儿好奇、爱玩的天性。这些滚动游戏中,也蕴涵着许多科学现象,幼儿通过玩中观察、玩中发现、发现后尝试记录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物体滚动路线与其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自主构建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样做可以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23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123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123

幼儿园科学《融化和溶解》教案与反思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你知道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幼儿园科学《融化和溶解》教案与反思,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科学意图: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材料准备:

大小相同的小碗若干、温度计、糖块、咖啡、砂糖、盐、勺子、杯子、饮用水。

实验操作:

(1)将盛满水的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碗放进冰箱把水冷冻成冰块,如果在冬季可在户外自然冷冻。

(2)将若干个冰块同时拿出,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让冰块融化,比较融化速度的不同。比如,放在室内任其自然融化、加热融化、放在阳光下融化等。

(3)让幼儿分别舀一勺咖啡、一勺砂糖、一勺盐以及一块糖块,然后把它们同时放在不同温度但水量相同的水杯中,并用勺子搅拌,观察溶解现象。

(4)溶解后请幼儿品尝,会有甜、咸、苦的味道,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溶解现象。

指导建议:

●在观察融化现象时,注意让幼儿比较温度对冰块融化的影响。

●在观察溶解现象时,让幼儿观察比较哪些物体容易溶解、哪些物体不容易溶解,让幼儿比较水的温度和搅拌速度的不同对溶解的影响。

●指导大班幼儿学会使用温度计,让他们尝试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和温度记录下来。

拓展与替代:

◆建议幼儿在饮料中加入冰块,制作一杯可口的冷饮。

◆在幼儿自制冷饮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冰块与水温之间的关系:随着冰块的融化,饮料逐渐变凉,冰块越多,水温越低。

◆鼓励幼儿在家中选择多种材料自制饮料,如奶粉、咖啡、桔子粉等,进一步感受溶解现象。

科学小知识:

固体受热化成液体的过程,被称为融化。通常情况下,体积相同的冰块,温度越高,融化的速度越快。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被称为溶解。比如,食盐或蔗糖溶解手水而咸水溶液。溶解的速度与溶质的性质、溶质在溶剂中的被搅拌的速度以及溶剂的温度等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颗粒状的溶质比块状的溶质容易溶解;搅拌的溶液比没有搅拌的溶液,其溶质容易溶解;温度高的溶剂比温度低的溶剂,其溶质容易溶解。

活动反思:

幼儿对知识点的了解是一个操作感知的过程,能否说出知识点(科学原理),并不是活动的最终目标。幼儿科学主要是调动幼儿参加科学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幼儿园科学《彩色的影子》教案与反思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一幼儿园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需要让小朋友们学到知识,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教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幼儿园科学《彩色的影子》教案与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意图: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欲是人的本能,孩子们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索。通过设计此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感知彩色影子的变化。以幼儿发展为本,实现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科学的目的。

材料准备:

相同大小的矿泉水瓶3~5个、水彩笔颜料、手电筒、纸盒、白布、水。

制作方法:

(1)在矿泉水瓶内分别加入不同颜色的水彩笔颜料和水,搅拌均匀,制成彩色水。

(2)剪去大纸盒的上面部分,底面铺上白布,制成投影屏幕。

实验操作:

把彩色水瓶放入盒内,置于白布前,且与白布有一定的距离间隔。用手电筒照射彩色水瓶,彩色水瓶就会在纸盒内的白布上出现半透明的彩色影子。

指导建议:影子,发现影子的彩色,影子圈色深浅不一。

科学小知识:

光可透过透明物体,由于水彩笔颜料具有半透明的特性,所以光就会穿过彩色瓶子,形成了彩色的影子。如果物体遮光性能好的话,影子应该都是黑色的。

活动反思:

求知欲是人的本能,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总是力图了解和认识本身所处的外部世界,世间万物都有着数不清的奥秘,只要你细心观察与发现,总会发现一些令人惊讶的事情。这个活动内容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求知欲望,是孩子日常生活熟中比较熟悉,发生的现象,孩子在生活中发现过影子,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滚动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杰出的幼儿教学工作者能使孩子们充分的学习吸收到课本知识,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幼儿园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幼儿园科学活动:滚动”,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班科学活动:滚动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 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准备:

1、 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过程:

一、引题

1、 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科学《空气在哪里》教案与反思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大部分的教案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怎么才能让幼儿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科学《空气在哪里》教案与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意图:

利用教材资源和实际条件,给幼儿提供充盈的探究条件和广阔的探究空间,发挥每位幼儿的潜在能力,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究的热情,实践中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材料准备:

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土、盆、水。

实验操作:

(1)请幼儿打开塑料袋在室内或到室外去捉空气,捉住后把塑料袋口攥紧,然后朝着自己的脸放开,感受空气的存在,或者让幼儿扎住塑料袋口,观察了解空气看不见、无色无味的特性。

(2)把土块放入水盆中,请幼儿观察土中是否有气泡冒出,了解土壤中也有空气。

指导建议:

●捉空气时,最好让幼儿跑动起来,等塑料袋被空气充盈起来后,让幼儿扎住口,再朝着脸打开塑料袋。这样空气释放带动的空气流会给幼儿更深刻的感受。

●捉空气时,要引导幼儿到每一个角落都试一试,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把土块放入水中时提醒幼儿认真观看,不要用手去触摸。

拓展与替代:

◆可以用充气筒给各种充气玩具打气,或者用扇子扇风等其他形式来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和幼儿一起动手制作风车,并尝试让幼儿用吸管吹风车使风车转动,以此来让幼儿感受空气的流动。

科学小知识:

在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它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其中,氧气约占21%、氮气约占78%。绝大多数的生物需要呼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所以花草树木是我们的朋友,植物越茂盛的地方,空气往粒越新鲜。

活动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活动主要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幼儿进行感知。真正促进了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发扬了个性,发展了能力。

幼儿园科学《自制风速仪》教案与反思


科学意图:

风速计的应用很广泛,在所有领域都能灵活运用,广泛应用于电力、钢铁、石化、节能等行业。

材料准备:

瓶盖(大小相同)、吸管(长短、粗细相同)、软木塞、顶端为珠子的大头针、塑料珠。

制作方法:

(1)将两根吸管交叉插在一起呈十字状。

(2)用强力胶将瓶盖固定在吸管的两头,瓶盖朝向如图所示。

(3)将大头针穿过吸管中心,再穿过塑料珠扎在软木塞上,风速仪就做好了。

实验操作:

把风速仪放在室外,根据它的转速大致估计风力大小。

指导建议:

●提示幼儿制作风速仪时,瓶盖要朝着逆时针方向粘贴。

●提醒幼儿,吸管和上下塑料珠之间不要挨得太紧,以吸管能自由转动为宜。

拓展与替代:

◆也可以用风车的转速来判断风速的快慢。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被风吹动的物体的摆动快慢,以此来估算风力的大小。

科学小知识:

风流动的快慢决定了风速的大小。我们能够根据风速仪的转懒陉来确定风力大小,风速仪每分钟转动的次数多,就表明风速快,反之亦然。有时候风速急速增加时,可能预示着会有大雨或暴雨来临。

活动反思:

了解气象中利用工具来测量风速,动手制作风速仪,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对风速知识的了解。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非常浓厚,大家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幼儿园科学《不沉的纸船》教案与反思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身为一位优秀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教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大部分的教案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不沉的纸船》教案与反思”,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科学意图:

船是幼儿喜欢的一种玩具,爱玩也是幼儿的天性。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船,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创造意识,为幼儿提供支架,通过幼儿手动、心动、人动、他动、以支持、协助引导幼儿向上发展科学概念。让幼儿喜欢科学,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材料准备:

白纸、蜡笔、盛了水的水盆。

制作方法:

选择两张大小相同的白纸,将其中一张叠成纸船;用蜡笔把另一张白纸正反两面涂满颜色,然后也叠成纸船。

实验操作:

把两只纸船同时放入水盆中,让幼儿观察一段时间,比比看哪一只纸船最终不会沉入水底。

指导建议:

●用蜡笔涂色时,教师应注意提醒幼儿涂色要均匀、饱满,以保证实验的效果。

●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涂了蜡的纸船不下沉的原因,教师可以同时把水滴在蜡笔和纸上,让幼儿观察对比:纸吸水,蜡不吸水。

拓展与替代:

◆请幼儿搜集各种各样的纸,如牛皮纸、挂历纸、硬卡纸等,做成大小一样的纸船进行对比实验,看哪一种纸船下沉速度最慢。可以请大班幼儿边实验边记录,采用预测结果一实验验证的形式记录。

◆请幼儿想办法把这些怕水的纸船变成不怕水的纸船。

科学小知识:

当我们用蜡笔把白纸涂满色之后,就相当于在白纸上覆盖了一层蜡。因为蜡的密度比水小,并且蜡是脂溶性的,不溶于水,所以涂了蜡的纸船不会被水浸透下沉。

拓展与替代:除了各种各样的纸以外,教师还可以提供其他材料,如海绵、毛巾、布等进行对比实验。(为了使实验观察到的效果更加明显,建议使用相同大小的材料。)

科学小知识:

纸的植物纤维内部有许多微小的孔洞,同时纤维对水的吸引力又大于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使它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吸引并保留水分子,这就叫纸的吸水性。因为不同纸的植物纤维的孔洞大小和数量不同,所以它们吸水的强度也就不同。

活动反思:

利用幼儿爱玩玩具的天性进行导入,让幼儿乐于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巧妙地提供两种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让幼儿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让孩子们知道,用涂蜡的方法可以让船不易被水打湿,又从中了解蜡有不吸水的特性。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船,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在实验中的探讨和发现也增进了幼儿彼此间的交流沟通。

幼儿园科学《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教案与反思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教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科学《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教案与反思”,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科学意图:

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材料准备:

大小不同的广口瓶以及大小、粗细相同的小蜡烛。

实验操作:

(1)点燃一根小蜡烛后,用广口瓶罩住,观察蜡烛的变化,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2)同时点燃两根小蜡烛然后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广口瓶同时罩住,让幼儿观察比较,看哪根蜡烛燃烧的时间最长。

指导建议: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瓶子的大小不同,里面的空气多少不同,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的不同。

●初步引导幼儿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防止烫伤或烧伤。

拓展与替代:

◆请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了解它们发生的一些变化都离不开空气。

◆可以找几段大小、粗细相同的蜡烛代替小蜡烛,进行实验。

科学小知识: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蜡烛燃烧需要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用杯子把蜡烛罩住,隔绝了空气,i蜡烛在用完杯内的氧气之后就会因为缺氧而逐渐熄灭。在蜡烛掣小、粗细相同的情况下,大杯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

科学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幼儿园科学教案:方便与省力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尝试过程中感知方便与省力的多种方法。

2、通过自身探索与实践,知道轮子会滚动,是最省力的工具。

3、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四个装有重物的大箱子。

2、绳子、滑板、圆木棍、木板、积木、锁链、大块布、梯子、圆木桶、竹子、鼓棒、扁担、竹梯。

活动过程

一、出现问题,感知人多可以省力。

1、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啊?(箱子)

放在这里太不合适了,谁愿意来把它搬开?

(请一幼儿尝试、搬不动)

2、提问:你为什么搬不动?有什么感觉?那怎么办呢?

(我们一起来帮助他)

幼儿与教师共同搬箱子。

3、组织幼儿集中交谈:刚才我们是怎样把箱子搬开的?

(抬、推、拉、转……)

4、教师:你们在移动箱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

(箱子太重了,太累了,太吃力了。)

5、教师:老师也和小朋友也有一样的感觉!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轻松点,有没有什么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呢?

(请力气大的大人来帮忙,大家一起抬。)

教师:这里也有些工具的,有绳子、木棍、布块、滑板……他们能不能派上用场,

让我们轻松的把箱子移到更远的地方去呢?

(有,幼儿自由猜测方法。)

6、让幼儿尝试各种办法是否可行。

二、通过尝试比较,明白轮子能省力。

1.教师与幼儿共同尝试。

2.小结:你们觉得我们刚才用的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滑板)

为什么滑板又方便又省力?

三、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

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

(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还可以介绍几种,如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等)

2、欣赏图片(餐车、汽车、自行车、旅行箱、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溜冰鞋、滑板车、黑板、钢琴……)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发明一些有轮子的东西呢?

四、发明创造有轮子的东西有多种方式供幼儿选择:

(1)画: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2)做:用多种材料制作。

(3)说: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和其他人听。

幼儿园2020科学《参观西瓜地》教案与反思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幼儿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2020科学《参观西瓜地》教案与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交流有关西瓜的经验和疑惑,对西瓜产生科学探索的欲望。

2.通过实地观察和询问,了解西瓜的一些生长习性,丰富感性经验。

3.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手一张(分为疑问、答案、新发现三部分)、笔、和常乐西瓜种植地进行参观前的联系。

活动过程:

1.互相交流,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

师:西瓜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瓜果,那么,关于西瓜,你们知道一些什么秘密呢?

幼:西瓜有瓜皮、瓜瓤和瓜籽。

西瓜里面有白籽和黑籽,白籽可以吃,黑籽不可以吃。

西瓜有黄西瓜、红西瓜,还有无籽西瓜。

西瓜是长在地上,不是长在树上的。

夏天的西瓜最好吃,有的西瓜有催熟剂,不好吃。

2.鼓励提问,了解幼儿想知道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么,有关西瓜,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幼:西瓜有没有根?

西瓜为什么长在泥土里,不是树上?

为什么西瓜里面有的籽是白的,有的籽是黑的?

为什么西瓜会有那么多的汁?

西瓜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

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用简单的图象、符号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疑问一栏中。

3.参观西瓜地,观察询问,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安排专人进行集体介绍,然后请幼儿自由观察农民伯伯(阿姨)的劳动,边观察边提问。

边观察发现,边完成记录表的另外两栏:答案和新发现。

专门的介绍员对他们的种植地(暖棚种植、西瓜的营养价值、西瓜的经济效益等)作了完整的介绍,幼儿边听边做适当的记录。然后请幼儿提问,介绍员做一定的解答。

接下来我们来到大棚里面,自由观察,这是幼儿最投入、最喜欢的,在这里,他们有了太多的意外发现和惊喜。

他们看到一个奶奶在剪枝,就连忙问:绿绿的枝条长得这么好,为什么要剪掉呀?奶奶告诉我们:

枝条太多了,会吸收掉很多的营养,所以要剪掉一些,这叫整枝。这时,奶奶顺手把一个比拳头小一点的西瓜也摘了下来,正好被乐乐发现,奇怪地问:西瓜怎么摘下来了呀,它还要长呢。另外的孩子也凑过来说:真是太可惜了。奶奶笑笑说:一棵西瓜上可以结出许多的西瓜,摘掉一些,另外一些就能长得又大又甜。

12

一位大妈手里拿着花,正在那里摆弄着,洁洁大叫起来:哎呀,怎么把花采下来了呀?大妈一边说一边让孩子们围拢仔细看她:这是人工授粉。我假装惊奇地说:原来花也分爸爸和妈妈,让他们相亲相爱手拉手,才会结出西瓜宝宝来。

当他们发现西瓜一个个吊挂在那里,又争论起来:西瓜不是长在地上吗,怎么长到树上了呢?我引导孩子仔细看,到底是不是树,他们发现不是的,只是西瓜藤爬到了支架上,叔叔介绍说:这样的西瓜长起来会很好看,而且不会被地上的虫子伤害。

在另外一个暖棚里,几个农民正在采摘、装箱,我们赶紧跑过去,请他们介绍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位爷爷倒是很热心,很仔细地介绍了辨别的方法,最后,我想,反正接下来还要用西瓜开展活动的,还不如在这里买一些西瓜回家,于是,孩子们在这些农民的带领下,都去亲自弹瓜听声,采摘了一个西瓜,高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参观活动。

4.互动交流,分享各自探索发现的结果。

利用记录表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回放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幼儿一起回忆经历,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经验。

活动反思:

让幼儿说说关于西瓜的秘密和问题,幼儿就能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因为经验和问题是孩子对科学的兴趣点,是科学情感体验的开始,是对科学本身探索的开始。

把幼儿带到现实生活中去参观、观察、询问,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观察的兴趣,带着问题、带着记录纸去参观,使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将更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

一次外出参观活动,解决了幼儿心中的许多疑问。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思考,在观察中学习,在探索中寻求答案。可见,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开发幼儿的潜能。

12

幼儿园科学教案 方脸与圆脸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教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教案 方脸与圆脸”,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设计思路:

中班幼儿对于区分方形和圆形已经有很好的前期经验了,为了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同一物体的某些面上找到方形和圆形这两种图形,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在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分家家的故事情景中展开教学,有助于孩子注意力的集中,能较好地融入到情景中学习。同时,本活动还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不仅让幼儿练习了观察各种事物特征的能力,还让幼儿的分类水平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图形经验,区分方形与圆形。

2.知道在同一物体某些面上,能找到方和圆两种图形。

活动准备:

1.圆形的物体(如圆镜子、碗、脸盆、笔筒、转盘等)和方形的物体(如毛巾、拎包、书、小方凳等)的图片。

2.同时具有圆形和方形的物体图片若干,如:电话、钟、饼干箱、纸巾盒等。

活动过程:

一、分享故事方脸和圆脸了解故事内容

1.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方脸和圆脸,猜猜故事里可能会讲些什么。(幼儿自由表述)

2.介绍主人公方脸公公、圆脸婆婆,并认识他们的外貌特征(方和圆)。

3.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怎么了?(吵架了)他们要分家,什么叫分家呢?(分开了,不住在一起了)

4.介绍方脸公公的东西和圆脸婆婆的东西,发现分类的依据。(方东西归方脸公公,圆东西归圆脸婆婆)

小结: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吵架了要分家,他们要按形状来分东西。

二、幼儿动手操作初次尝试根据形状分类。

1.(出示需要分类的物品)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搬出了好多东西,请我们帮他们分一分。看看都有些什么啊?(镜子、毛巾)

2.我们一起来他们分一分。(集体操作)

3.大家快来看一看,方脸公公拿到的是不是都是方的?圆脸婆婆拿到的是不是都是圆的?

4.哪些是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争着都说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子、衣服)你能把这些东西中的方和圆分开吗?

小结: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的东西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圆的,但更多的是有方又有圆,分不开。所以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不吵架不分家了。

三、迁移经验找找有方又有圆的物品

1.小朋友们,你们还发现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也是有方形又有圆形两种形状的呢?哪里方?哪里圆?(幼儿自由表述)

2.相互介绍自己想到的东西,老师将这些物品用简笔画的方法画在黑板上。

3.数数一共想出了几样东西。

小结:原来生活总方形和圆形都无处不在,很多时候他们都在一起,分不开。我们和我们的家人也应该相亲相爱在一起,就像方形和圆形分不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