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苏武传》第二课时导学案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6

《苏武传》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苏武传》第二课时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苏武传》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3.概括该剧的主题
【重点难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
1.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2.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学生活动二: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四:在第三、四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wWw.Jab88.com

延伸阅读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继续感知课文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二、讨论研探究:

1、苏武的人物性格:苏武的人物性格。

明确: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对于表现苏武的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其次,对比手法的使用。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3.如何看待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自杀,这样写是否有损于苏武的形象?

【明确】第一次是为国家尊严宁愿而死。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在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第二次是为以死表示决心,宁死不屈。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

三、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取”,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疆:通“强”,强壮。

重点实词。

发:

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

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

会:

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

及:

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

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

当:

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

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

始: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

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非汉所望也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皆为陛下所成就

板书设计:

副将阻拦,未遂

两次自杀

围炉救活,重伤

出使匈奴北海牧羊

卫律:威逼—不动利诱—不应

两次劝降

李陵:国——统治无道,皇帝昏庸

家——家破十九年(须发近白)

《苏武传》第三课时导学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武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苏武传》第三课时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赏析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重点赏析“三桩誓愿”,品味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
【知识导学】
实词:请解释下面的重点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1.引
(1)虞常果引张胜(牵引,供出)
(2)引佩刀自刺(拿、举)
(3)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带领)
2.节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杖,古代使者所持的信物)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气节)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季节)
(4)常恐秋节至(节气)
(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节操)
(6)守节情不移(贞节)
3.会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恰逢)
(2)会论虞常(共同)
(3)单于召会武官属(会合)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应当,表推测)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应当)
4.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者)
(2)故使陵来说足下(派遣)
(3)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据秦。(假使)
(4)使得奋大辱之积志(让)
(5)单于使使晓武(派遣使者)
5、当
(1)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
(2)副有罪,当相坐。(判处)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
(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掌握)
二、虚词:请解释下面的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即
(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连词,假使)
(2)昭帝即位数年(上)
(3)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就在(某时)/当(时)
2、以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介词,因为)
(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
(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介词,因为)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学生活动二: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学生活动三: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学生活动四: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教师寄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自主学习】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②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陈情表》第二课时导学案


吕四中学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陈情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背诵全文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技巧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挚感情

2、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艺术特色

3、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体会文章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写法;领悟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评价:

1.一词多义

(1)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薄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但以刘日薄西山()

(3)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5)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解释下列成语: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乌鸟私情结草衔环

3.翻译语句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

二、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一)、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2、贯空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3、用语有什么特点?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二)、讨论

1.、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

2、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3、艺术特点

(1)、构思艺术

(2)、语言艺术

《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四字骈句: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对偶句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再举例说明

3比喻句: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

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

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

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再举例说明

三、当堂反馈:

1、下面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相互安慰

B.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祖母早被疾病缠绕,经常卧床不起

C.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和媳妇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皇帝恩遇优厚)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的

2.以下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被迫改嫁,李密是被祖母带大的

B.李密小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差点不行了,以后一直孤苦零丁,过着少有兄弟的生活

C.李密反复陈述不能应诏是因为祖母染病,而且他感到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D.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坚持不就,“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

3、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邻接,有人以牸牛注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又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中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远近称之,政绩尤异

(选自《旧唐书·良吏列传》)

注:牸(zì)牛:雌牛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将异居异居:住到别处

B.县司累政不能决累政:多次审理

C.允济遂发蒙发蒙:揭示原委

D.结庵守之结庵:搭建草屋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

B.、但归,不烦守也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C、若遇盗,当来告令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D、果得盗葱者如言果得

16、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怀之称代前文的“张允济”

B.可以牛归之称代前文的“女婿”

C.元武县司闻之称代前文的“妻家叩头服罪”

D.结庵守之称代前文的“葱”

1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允济施政才能的一组是()

①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②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③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④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⑤远近称之,政绩尤异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④⑤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允济做武阳令时,十分注重用道德来教化百姓,后来武阳境内出现“路不拾遗”的局面,跟张允济的这一做法是密切相关的

B.、张允济略施小计,就顺利解决了邻县一桩久拖不决的赖牛案,使得妻家不仅把赖着的牛归还了女婿,而且诚惶诚恐地表示服罪认错

C、张允济担心守在田边的老妇人会遇到强盗,就劝她回家去,让她有事报告县令,这件事体现了张允济的爱民之心

D、张允济治理武阳,政绩突出,文中对此着墨不多,可谓行文简洁而又具体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