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登池上楼》复习资料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6

《登池上楼》复习资料。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池上楼》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池上楼》复习资料

【原文欣赏】《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wwW.jab88.Com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简介:

《登池上楼》出自《谢灵运集》,作者是晋宋之际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

背景:

此诗抒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可爱,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进退失据的无奈情绪,最终表示了归隐的愿望。

翻译: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多么的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传远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仕进功名),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隐退沉潜),却惭对深渊的潜龙。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着光秃秃的树林。(每天)蒙着被子,睡着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想起《出车》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坚持节操那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

字词:

1.池:谢灵运居所的园池。

2.潜虬:潜龙。虬:传说中有两角的小龙。媚:喜爱,此有自我怜惜之意。幽姿:潜隐的姿态。这里喻隐士。

3.飞鸿:能高飞的雁、鸿鹄等大鸟。远音:鸿飞得高,所以鸣声可以传得很远。此喻有所作为的人。

4.薄霄:迫近云霄。薄,迫近。云浮:指高飞的鸿。

5.栖川:栖息水中。怍,惭愧。渊沈:指深潜水中的虬龙。

6.进德:增进德业。《周易·干卦·文言》:“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智所拙:智力不及。拙,指不善逢迎。

7.退耕:退隐躬耕。力不任:体力不能胜任。

8.狥禄:追求俸禄。狥,谋求。反,同“返”。穷海,边远荒僻的滨海地区,指永嘉。

9.卧痾:卧病。空林:因秋冬季节树叶落尽,故称空林。

10.衾:被子。昧节候:不明季节变化。

11.褰开:拉开,指拉开窗帘。窥临:临窗眺望。

12.倾耳:侧耳。聆:听。

13.岖嵚:山岭高耸险峻的样子。

14.初景:初春的日光。景:同“影”。革:清除。绪风:冬日残余的寒风。

15.新阳:指春。故阴:指冬天。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字:

(1)薄霄愧云浮

(2)卧疴对空林

(3)初景革绪风

(4)索居易永久

(5)喧鸟覆春洲

(6)佳期怅何许

2.翻译或者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2)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3)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3.《登池上楼》一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相关知识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复习资料分类汇编”,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春秋无义战",这话用现代的观点来理解是不确切的,因为春秋时期也有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正义战争,也有各国人民抵抗游牧部落进攻的自卫战争,但用这句话来说明春秋时期统治阶级不断发动的争霸战争的掠夺性和非正义性,却有一定的道理。

(2)影响: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6161

2017高考历史复习资料整理


2017高考历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四单元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指的是哪三年?一五计划时期指的是?1949-19521953-19572.一五计划内容及意义?a一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基,开始了我国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b三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3.中共八大的时间,内容?

1956年,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课本51页)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会议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5.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哪开始,主要形式是?这种形式的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6.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过程)?

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阻力;国际: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过程:1992年南方讲话;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基本框架,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7.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过程和特点?

①1980年广东的深圳(首先)、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为经济特区(排头兵示范作用)

②1985年确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③1984年决定开放大连、连云港、南通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④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⑤此后内地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8.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上海浦东开发

第五单元

1.近代变化原因:

外:西方侵略;内:中国近代以来国内局势的变化,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服饰变化:(广州上海)的买办先穿西装,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带有反清革命色彩。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习俗变化: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一代知识分子主张婚姻自主。

由于中国农村还是小农经济主导,思想封闭,几乎没有变化。

第六单元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

原因:贫富差距,股票投机,分期付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原因]。其特点:速度—来势凶猛、广度—范围广、长度—持续时间长、深度—破坏性大。影响:①加深了社会危机。②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实质,作用?

主要内容: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中心措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即“以

工代赈”。同时健全法制,为新政提供法律保障

特点: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和管制。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作用:①缓解了经济危机;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③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战后资本主义出现新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最重要的变化)。②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③第三产业蓬勃发展;④“新经济”成为一个新趋势。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理科)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理科)”,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理科)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业水平要求:
1、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A、内容:周王把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同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B、作用:加强周王对地方的统治,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C、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分封制无法实行。
D、特点:“分封诸侯,以藩屏周”,用分封诸侯的方法,巩固统治。
2、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A、内容: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办法,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王赢政认为自己比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功劳大,各取一字而成皇帝,皇帝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统治者专用称谓。
4、了解郡县制的建立:
春秋时,诸侯国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行政机构,初有36郡,后有40余郡。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最高的长官是守,县分大小分别称令、长,均由中央任命。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5、了解秦朝的“三公”:
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掌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4、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A、形成:
秦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制,并以战国官制为基础,建立了皇权为中心的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诸卿。在地方设置郡县。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
秦朝的统治机构,职权明确,相互配合,并彼此牵制,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确保了地方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影响:
a、增强国力,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世界大国。
b、促进统一,有生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形成。
c、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d、在专制主义制度下,对人民的过度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秦二世而亡。
5、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设守,后成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6、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7、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8、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A、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总体上看是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在中央政权中,是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独立行政体系存在;
D、但由此造成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地方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9、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A、形成: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认识到人主不可无辅臣。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B、性质: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但它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待机构。
C、作用: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内阁不能制约皇帝。
10、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帝时,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后来相继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1、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A、积极:带来了中国古代强大和繁盛,使中国达到农业文明的辉煌,对世界文明作出突出贡献。
B:消极:明清时期开始阻碍了中国的进步,造成中国近代的落伍。(可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各方面自己自由发挥。)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程标准: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①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以后又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等。
②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③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④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内容: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事迹
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邓世昌等将领牺牲。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原因: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时间:1895年
领导人:邱逢甲、徐骧组织义军,刘永福领导黑旗军
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了解南京大屠杀,了解“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残暴的日军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
1937—1938年,国民党政府组织正面战场的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中八路军的平型关战役,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国民党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从内战到和平,从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⑤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
A、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B、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C、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作用:①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
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
1、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2、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会考要求: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天京陷落的主要史实
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一、太平天国兴起
1、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的标志
2、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方面最突出的发展)
(1)时间:1853年冬
(2)内容: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
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
(3)评价:
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空想性: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是农民平均主义空想
2、《资政新篇》(从时代发展看,是与以往农民起义最大不同)
(1)时间、提出者:1859年,洪仁玕
(2)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3)评价:
进步性: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局限性: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根本原因),加上处于战争环境(客观原因),未能真正推行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1)时间:1864年
(2)标志:天京陷落

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会考要求:了解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同盟会
同盟会: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主要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
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二、武昌起义
1、爆发
1911年10月10日爆发,次日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2、影响
11月下旬,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首都:南京
国旗:五色旗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四、《中华民族临时约法》(1912年3月)
(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享有一些自由权利
(3)按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意义: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4点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会考要求: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了解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主要史实
了解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
了解北伐战争
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理解遵义会议
了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心:北京主力:学生
第二阶段: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结果:
(1)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亲日卖国贼(3)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共的成立
1、中共“一大”——中共的建立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
(2)内容:
2、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时间:1922年
(2)内容::A、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B、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一大”(1924.1,广州)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意义: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国民革命发展——北伐战争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条件:工农运动的发展
(3)对象: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
三、“农村包围城市”
1、南昌起义(1927.8.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一个: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红军长征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时间:1934.10——1936.10
(3)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结束了“王左倾”(但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
肯定了“毛主张”
事实上确立了“毛核心”
意义:①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路线、方针、政策,
②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③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胜利结束: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6年,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结束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战争
(1)战略反攻(1947.6—1948.8)
标志: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1948.8—1949.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1949.3西柏坡
(2)内容:
A党的工作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C全国胜利后中共的基本政策
D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3)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意义:国内
(1)结束了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国际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专题四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和国家统一
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年9月。
内容:①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②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3)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9月。北京。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重要制度。这三大制度的确立,成为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成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共同纲领》规定各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确认是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4、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对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责、管理体制等规定做出重大调整。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大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5、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又称“九条声明”,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这一构想。“一国两制”构想具有了法律效力
6、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最主要的因素: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增强
香港是如何回归的?
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12月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国于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澳门是如何回归的?
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中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7、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2)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联合声明中,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情况。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至7月在日内瓦举行外长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由于中国的积极推动,最终达成了日内瓦协议。
万隆会议召开: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倡导“求同存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3、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1)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美国政府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并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意义: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缓和的表现:(1)“小球转动大球”.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
(2)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3)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建交: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建交公报,宣布双方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再次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
(1)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及田中角荣首相的积极推动.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1)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双方签署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2)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并陆续签订贸一系列协定。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有利于中美、中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它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6、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1)200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江泽民阐述了中国关于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加强联合国作用、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立场。
(2)千年首脑会议期间,中国倡议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并发表了会晤性文件。
7、了解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1)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3年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中国在上海第一次举办,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强合作、使各成员国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中受益的目标,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健康发展。
(2)1996年4月中、俄、哈、吉、塔五国建立“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专题六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梭伦改革:时间:公元前594年。
内容:(1)经济上,颁布“解负令”;(2)政治上,按财产多少将雅典自由民划分为4个等级;(2)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4)第四等级不享有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
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克利斯提尼改革:时间:公元前506年。
内容:(1)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并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2)相当于国家元首的每日轮值主席从“五百人会议”中产生;(3)成立十将军委员会;(4)实行陶片放逐法。
意义: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由此最终形成。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2、了解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达到极盛。表现在:
(1)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
(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3)“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4)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3、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公元前449年颁布,刻在12块铜牌上,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它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评价: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的起点。
“公民法”: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主要内容: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万民法的形成: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为适应新的形势,罗马政府设置外事裁判官来处理外邦人之间及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
特点: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在不触动原有公民法体系的前提下,万民法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和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4、认识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罗马法对罗马社会产生的作用:
(1)共和国时期: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2)帝国时期:万民法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裁决了大量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同时还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紧张程度。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水平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了解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权利法案》是如何制定的?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核心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约束国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
2、英国责任制内阁是怎样形成的?
(1)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2)经过:枢密院(国王最高咨询机构)——内阁(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
(3)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4)根据应该君主立宪制,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制,即名义上对国家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成员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
手中握有行政和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水平要求]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确立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权力加强,但各州保持独立性。
(2)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
A、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
B、最高立法权属于有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
C、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美国的最高司法权归联邦法院;
2、美国联邦制的权利结构是怎样确定的?
(1)联邦制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
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2)形成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混合的国家制度,基础是共和制,权力中心是总统,政体是总统共和制。

三、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水平要求]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说出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行政权利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任期7年)
(2)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3)将《马赛曲》定为国歌,7月14日为国庆日,并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等内容写入了宪法,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2、说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和银行立法、征收间接税、颁布民法及刑法等权限,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2)确定君主立宪制政体:规定:
A、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B、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C、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上议院)帝国议会作用很小。
3、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进步性:相对民主,如选举代表参政,议会的多数原则,要求议员有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经验,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稳定的发展。
局限性:在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政府中的行政权力日益扩张,使议会立法实际上成为政府立法,政党政治代表各自利益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专题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水平要求]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
1、你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
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
主要内容:
(1)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阐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揭示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揭示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巴黎公社是怎样成立的?
(1)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临时政府对外卖国投降政策)
(2)过程:1871年3月18日革命成功——3月28日政权成立
——5月27日巴黎公社的失败(五月流血周)
(3)巴黎公社的措施:
A、废除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
B、普选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
C、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人民有权监督和撤换,并对其采取了限薪措施。
(4)历史意义: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水平要求]了解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你知道二月革命的时间、性质、结果吗?
时间:1917年3月(俄历2月)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2)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请说出《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政权应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建立新型的苏维埃共和国;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意义: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纲领
3、了解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时间:1917年11月(俄历10月)巩固政权的措施:
政治上—《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经济上—《土地法令》
外交上—《和平法令》
4、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
(2)俄国: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3)国际:开辟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纪元;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水平要求]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主要表现
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水平要求]了解雅尔塔体制;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了解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1、了解雅尔塔体制: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冷战”表现:
(1)政治方面:杜鲁门主义——以“遏止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美苏“冷战”的开始)
(2)经济方面:马歇尔计划——美国用经济手段扶持和控制西欧。
(3)军事方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3、“华约”的建立: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和威胁,为了稳定东欧国家进一步团结在苏联周围,保障苏联的利益安全,1955年5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北约成立和华约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德国是如何分裂的?
(1)原因: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
(2)经过:1949年,德国东部和西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5、朝鲜是如何分裂的?
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形成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两个占领区。1948年,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6、如何形成古巴导弹危机?
(1)原因: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获得情报,开始武装封锁古巴,苏联部队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
(2)结果:苏联撤走导弹,说明当时优势仍在美国。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水平要求]: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和扩大;了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1、欧共体是如何形成和扩大的?
(1)形成:
A、背景:二战使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优势地位;面对诸多困难实行改革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中联系密切,开始一体化过程。
B、经过: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C、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扩大:1973——1986年共同体三次扩大;1993年共同体发展为欧盟;
(3)作用与影响:推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共同体中大部分商品自由流通;统一的农业和渔业政策;向单一货币体系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2、日本是怎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
(1)背景:二战期间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原因:
A、战后日本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
B、得到美国大力扶植;
C、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经济战略;
D、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3)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是怎样兴起的?
(1)背景:
A、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B、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涨;
C、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支持,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经过:1961年,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3)作用:
A、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B、20世纪80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C、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正式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4、苏联解体的标志是什么?
A、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把该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B、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1922——1991年,存在69年)
5、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20xx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xx高考物理复习资料”,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xx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1)光的传播,折射定律及折射率的概念与公式,临界角的概念,典型现象与实际应用,光的干涉与双缝实验现象原理图,光的衍射现象。

(2)热力学第一定律,公式pV=nRT,注意气体对外做功和外界对气体做功的区别(热力学公式中正负号的问题)。分子动理论,两个分子势能(及合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的图像,布朗运动现象及解释,气体压强的微观表述,气体温度的意义,理想气体压强p、体积V、温度T三者间关系图像。

(3)波尔能级模型及其公式,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现象解释及其公式。

(4)天体中人造卫星轨道变轨。轨道变轨源于助推器提供的动力,当助推器加速度时,卫星的总能量提高,向更高的轨道“跃迁”(R变大),不过伴随着轨道半径的增加,最终卫星的速度却降了下来。

(5)电容的基本特性,与电路的联合命题。如果电路中的开关打开,则电容板上的电荷不变(相当于断路,电荷无法流动),如果开关闭合,电容相当于并联于电路中,电压不变,等于电源电压。

(6)理想变压器与远距离输电结合的电路问题。变压器电压电流比例关系式,交流电的远距离输电线路简化模型,各部分功率、电压、电流的关系,消耗功率的计算,等等。

(7)伏安法测定电阻的方法,注意电路选择内、外接法的依据。当然,如果缺少电压表,能用一个定值电阻与另一个电流表串联起来代替。高中物理有所有电学实验原理、操作、误差的详细解析,同学们需要的话,可以去下载。另外,E-r的考察也是一个热点。xx个人认为电学实验的考察可能性比力学实验要大。

(8)自由落体运动。比如,一个物体自由下落,一个物体竖直上抛能否相遇的问题,确定好正方向,列出对应方程,根据数学推到来判断是否有解。圆周运动在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物理应用案例。比如火车过弯道轨道应该有倾角,汽车过拱形桥、凹形桥,齿轮传动设备,游乐场的摩天轮、旋转木马等等。

(9)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偏转。很有可能是复合场问题的考察,粒子的偏转角等于对应的圆心角,把几何关系找对,画出粒子的轨迹图,在三角形中求解圆周偏转的半径。

(10)电磁感应、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综合题。这部分题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除受力要分析清楚外,功能如何转化,动量守恒与否,动能定理,功能关系如何应用等等,都可能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