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3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考纲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1)
(2)
2、内容(1)农业:①



(2)工业:①


5、评价:进步性
局限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1)
(2)
(3)
(4)
2、结果(1)
(2)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1)
(2)
(3)
(4)
(5)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1、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2、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5、(12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2、(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B。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答案:(1)积极影响: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4分)负面影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3分)(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2分)原因:“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3分)(3)认识: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2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第(1)问,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一分为二,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回答,并且要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如在科技和医疗水平方面,劳动者的积极性等。第(2)问的原因分析有一定难度,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3)认识要体现出改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要协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

1-4CCCC
5.(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忽视经济规律。(2分)(2)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方面制定经济发展的“加快发展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3分)(3)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2分)(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3分)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难度不大,(3)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要分清。

延伸阅读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课前自主学习
1.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改革的重点______________,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改革______________.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特别是______________,但从_____年起,苏联经济陷入停滞。
3.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首先进行______________改革,以______________管理方法取代行政命令。
4.戈尔巴乔夫改革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推动个体劳动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出现了与______________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开始实行______________制。
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两块一黑一白大理石相互咬合组成的,它是由苏联著名艺术家曾受赫鲁晓夫当众奚落过的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涅伊兹维斯特内为什么会如此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此中有何喻意?
1.背景
(1)一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稳固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具体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其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赫鲁晓夫下台后,其改革随之告终。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改革的原因主要是()
A.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
C.稳定东欧和苏联政局的需要
D.苏共“二十大”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A.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B.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D.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军事实力大增,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但与此同时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呈下降趋势。什么原因使苏联的综合国力上升,又是什么原因致使其经济逐步陷入停滞?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
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尤其是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部门。
3.结果及其原因
(1)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2)原因: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由于苏联在这一时期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勃列日涅夫实行的不利于推进改革的做法是()
A.全盘否定斯大林
B.宣布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
C.实行经济刺激新体制
D.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下列有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B.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C.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
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1年苏联解体,存在近70年的社会主义“老大哥’’不复存在,世界格局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两极对峙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什么关系?
1.改革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进行改革。
2.改革历程
(1)经济改革
内容: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结果: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原因: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②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2)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3.影响:改革并未取得成功,苏联的形势迅速恶化,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
A.都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B.都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
C.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A.政治体制改革B.福利制度改革
C.文化制度改革D.经济体制改革
巩固测试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不包括()
A.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B.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
2.关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B.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C.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
D.彻底打破了原来体制的束缚
3.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
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国家政治生活
4.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对“斯大林模式”的首次改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5.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D.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霸世界
6.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来说,1975年是个转折性年代,表现为()
A.他本人黯然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B.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后,进入停滞时期
C.由政治改革过渡到经济改革
D.由经济改革转变为政治改革
7.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没有改变和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一贯的战略方针
C.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D.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8.苏联解体说明()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9.下列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彻底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B.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C.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10.下列人物按在苏联执政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勃列日涅夫②斯大林③赫鲁晓夫④戈尔巴乔夫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14.阅读下列材料: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请回答:.
(1)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垦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玉米运动"推行后,许多地区种植的玉米不结穗,导致计划破产,原因是什么?

(3)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

高三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分析


高三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分析

一、理念:

设计理念:“情境激疑、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学习之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习中主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讨论合作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的探索又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同时也能给后人留下很多启示与教训,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

2、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文本等资料创设情境,设问引思,使初步掌握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通过列表比较归纳同类知识异同点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学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及戈尔巴乔夫改革产生的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同点

5、教材处理

教材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检测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主要设计三个层次的探究问题。

三、说学情

高一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很多知识通过自学是能够解决的;所以在学习中既要通过创设情境、设问引思,又要通过图片观察、文字阅读培养学生看、读、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中还要指点方法,培养习惯。

四、说学法

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自主探究法等

五、说教法

情境激疑、导学诱思法、点评鼓励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两组漫画:引导学生形象的认识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同时也意识到苏联改革的必要性

(二)展示课标、明了要点

(三)展示结构、心中有数

(四)启发点播、讲授新课

展示赫鲁晓夫的墓碑图片及文字资料情景激疑设计问题:涅伊滋维斯特内为什么会用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

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有何寓意?引入第一个知识点赫鲁晓夫的改革

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展示斯大林去世的照片及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评价结合课本知识总结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这部分因是基础知识所以通过两道选择题方式检测掌握后,展示一组文字材料认识赫鲁晓夫在农业、工业、政治三方面的改革从中体会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最后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怎样认为?请说明理由。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观点给予一定的表扬鼓励,最后给出参考角度

情境激疑: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军事实力大增,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但与此同时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呈下降的趋势。什么原因使苏联的综合国力上升,又是什么原因致使其经济逐步陷入停滞?引出第二个知识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对这部分内容淡化处理有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侧重点、结果及自主学习测试题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九一八事变后关内外很多力量都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但是分散的抗战和国民政府以及国际力量的态度依然未能阻止日本的进一步侵略。

情景激疑:勃列日涅夫改革曾一度使苏联在军事赶上甚至有些领域超过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到了1991年曾经强大苏联却解体了,存在近70年的社会主义“老大哥”不复存在,世界格局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两极对峙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什么关系?引出第三个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0)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内容、影响主要是导致苏联解体,展示苏联解体的含义、过程、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后完成自学测试题。

学习目的:学会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够理清同类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历史学习以史为鉴的功能,总结历史事件给后人的启示。

探究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通过对二战后苏联三位领导人的经济改革及其结果的学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设计意图: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归纳知识、比较知识的能力;

留给学生一定时间,小组之间讨论、总结。由一位代表展示本组讨论的结果,最后展示参考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教师及时点评答案,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阅读材料: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成效甚微再加上继之而起的政治改革偏离科学社会的方向,最终使苏联解体,而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08奥运、10世博的成功举办无不向世人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强大。

探究二:分组探究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在指导思想、改革实质、改革目标、改革前提、改革策略几方面有哪些不同才会出现上述材料的现象?

设计意图:

类比知识: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进行改革和探索,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却最终使苏联走向了解体,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深入探究两国改革的不同会给后人以深刻的感悟。

探究三:设计意图:探究问题层次比较高:通过创设情境,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几位领导人的探索理念进行归纳整理,培养学生宏观把握、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主构建本节知识结构,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思悟整理,完成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构建本节结构线索,除了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及内在联系外还能从深层次掌握本节内容,加深学习的印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活动构思新颖,学生活动设计合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1.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2.突出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习中学生没有仅仅充当倾听者,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展示个性思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在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切合学情。

3、突出

改进之处:

因对教材整合,揉和进初中部分知识,引入相关图片材料,且学生参与活动方式多样,所以最后留给学生思悟整理的时间有些紧。在以后教学中各环节要再紧凑一些,赢得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程度再强一些,尤其是分组讨论环节应热烈一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九、课下作业

高二历史教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历史教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考纲课标解读】

考纲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点概括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1)

(2)

2、内容(1)农业:①

(2)工业:①

5、评价:进步性

局限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1)

(2)

(3)

(4)

2、结果(1)

(2)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1)

(2)

(3)

(4)

(5)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①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考点强化演练】

1、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2、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5、(12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高考真题再现】

1.(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2、(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重点难点突破】

答案:(1)积极影响: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4分)负面影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3分)(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2分)原因:“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3分)(3)认识: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2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第(1)问,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一分为二,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回答,并且要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如在科技和医疗水平方面,劳动者的积极性等。第(2)问的原因分析有一定难度,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3)认识要体现出改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要协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

【考点强化演练】

1-4CCCC

5.(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忽视经济规律。(2分)(2)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方面制定经济发展的“加快发展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3分)(3)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2分)(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3分)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难度不大,(3)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要分清。

必修2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必修2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考点1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______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1953年,斯大林逝世,________上台后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3)1956年苏共“___________”召开,大会闭幕后,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2.改革内容
(1)重点在______: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________,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________,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方面:废除________,企业管理权下放,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考点2 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在坚持集中________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_____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重点在________:为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________,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________使经济负担加重,__年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考点3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_______、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经济改革的重点:用_______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_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具体做法包括:政府减少________,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________,个体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________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失败: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________,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3.结果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________,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________。

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4.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5.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探究1: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探究2: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的比较
项目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目的
内容
结果
败因
认识
探究3: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探究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生产管理不善
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
2.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该主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是()
A.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B.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C.实行多党制D.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入政治改革
3.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领导人进行不断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
A.斯大林模式束缚生产力发展B.斯大林个人崇拜不利于民主政治
C.苏联不断面临新的社会问题D.后继者要不断否定前任的成就
5.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6.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参考答案:

1.D2.A3.C4.C5.C

1.C2.B3.A4.A5.D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