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复习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3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复习。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复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内容预览:

11、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一、应掌握的词语

山麓l隧su道屏png风山岚ln竹坞w器皿mǐn竹箬ru匾箪dān

晾ling沏qī气势深沉碧螺春密密匝匝zā名副f其实束sh手无策

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1、山麓:山脚。2、密密匝匝:很稠密的样子。3、山岚:山林中云雾。

4、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

5、竹坞:竹林茂盛的山间平地。坞,四面高中间凹下去的山地。

6、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副,符合。实:实际。

7、束手无策:束:捆绑。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三、应掌握的文学常识。

黄蒙田:1919年生,当代作家,散文家。

四、与课文有关的古诗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五、有关竹的成语、词语

【成语、词语】

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竹马之好青梅竹马竹苞松茂丝竹管弦书功竹帛金石丝竹

竹头木屑竹篱茅舍哀丝豪竹名垂竹帛罄竹难书竹报平安丝不如竹竹柏异心

竹篮打水竹马之友吹竹弹丝成竹在胸丝不如竹东南竹箭茂林修竹

【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屈屈伸伸,雪压千屋犹奋直;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

劲节生来瘦,高村老去刚;竹青怀素志,梅龙秉芳心。

为天地生春,抚长存终古绿;与松梅作伴,洁身共避寒心.

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

宜和竹论虚和实;不与谁争高与低

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

劲节生来瘦;高材老去刚。

【歇后语】

竹篮打水--一场空

竹织鸭--无心肝

竹筛子盛稀饭--漏洞百出

竹筛子兜水--漏洞百出Jab88.Com

竹板儿云--一个劲儿

竹篮装油--一点不剩

竹林里逮兔子--噼里啪啦

竹林的笋子--上长货

竹林子遭火烧--一派光棍

竹林的笋子--嘴尖毛长

竹林的笋子--嘴尖皮厚

竹子发芽--一根光棍

竹子的子孙--越发越多

竹丝编着背篓--眼多

竹篙打水--满塘动

竹匠劈毛竹--直直落落

竹子冒笋--一代胜似一代

竹丝编的背篓--眼睛又细又多

竹篮打水上山峰--一场欢喜一场空

竹林的竹篓里数大鱼--一清二楚【竹喻】

君当如竹,风过不折,雨过不污,躯有节而少蔓枝,数丈傲骨通透,叶似利剑锋而不外露,微垂亦不自卑,任而东西南北风屹立不摇,纵使古今万世愁一肩担尽

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毁节。

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总虚心。

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清洪升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度琼枝。唐高骈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清魏源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大中丞括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翠竹千竿锦苑幽,奇传每醉忆千秋。临风摇曳湘妃泪,对月娉婷黛玉愁。

高节长称松柏侣,清名幸缔菊梅俦。丹青留影寻常见,翰墨琴魂雅韵流

竹郑板桥

轻阁雅室逸芬芬,绿透裱纸力轻渗。枝孤何惧风雨来,晨宵相伴得竹魂。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咏春笋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扩展阅读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竹林深处人家》学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竹林深处人家》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内容预览:

《竹林深处人家》学案

刘翠玲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2、体会本文通过写竹乡和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表达对竹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1、继续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2、体会本文通过写竹乡和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表达对竹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难点:移步换景的写法。

[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晾饵麓隧屏坞岚箬髹箪

二、词语识记屏风举目四顾名副其实栋梁

【内容探究】

一、根据《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解答:什么事情,引起作者对竹林深处的回忆?那种回忆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二、在《竹林深处人家》一文中,作者怎样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三、作者怎样通过「远观」和「近看」来描写竹林?

四、作者深入竹林中去,和登上一处较高的竹坞去,看到的景致有甚么不同?

五、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

六、据《竹林深处人家》一文回答下列各项:

1、画家和护林员面对竹海有甚么不同的观点?

2、作者怎样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写竹的韵致?

3、你认为作者用《竹林深处人家》作题目,内容是否切合?

七、作者很细腻描写竹乡人家的生活,试说明下列三项:?山村景色。?竹农生活。?生活情调。

八、从《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说明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课堂练习]

一、细读下面的两段文字:

首段:「朋友请吃饭,有扁尖笋做的家常菜。不过却因此,引起我在江南乡下作客的回忆。」

末段:「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好象立刻就到了竹子发散出来的芳香,仿佛感觉到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问题:作者首段和末段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甚么作用?

二、试从课文摘录例子填写如下:明喻─(吃盐扁尖笋)「就像吃糖食饼饵一类点心那样。」

借喻─排比─

层递─设问─

反问─

三、竹林深处人家》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试抒述己见。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竹林深处人家》同步练习及答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竹林深处人家》同步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内容预览:

《竹林深处人家》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饼饵()山麓()山岚()道()竹()

2.课文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作者不惜笔墨描写了竹林的茂盛和竹乡人家丰收时的喜悦,想一想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景物,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远处所见:

深入竹林所见:

登临竹坞所见:

5.作者对竹子的描写很有特点,按下列要求从课文中找出同竹子相关的句子。

从色彩上找:

从声音上找:

从气味上找:

6.把下列词填入空缺中,依次是。

⑴其实,在她那江南女子的秀气中,却蕴含着几分。

⑵不知是喘息了一会儿,还是来了一股,招娣练球练得完全忘我了。

⑶小李也冒火了,一上来,就不顾一切了。

(备选词语:愣劲野劲邪劲)

7.你能在下面句后括号内用某种动物来比喻此种类型的人吗?

例如: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

⑴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⑵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⑶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

⑷没有依靠无处投奔的人()

⑸强横无赖独霸一方的人()

⑹代人受过替人受罪的人()

⑺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

⑻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第二部分:

(一)

说是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不过实在太少,而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除了每根竹子上有一个登记的号码以外,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了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8.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句中用铺而不用长,为什么?

9.为了写竹子之多,作者还用作比。

10.从这两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1.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一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能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二)

山中访友

①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桅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1]。早晨,好清爽!我决计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这满怀[2]的好心情,独自去访问我的那些山中好友。

②那座古桥,是我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里已经站了好几百年。你曾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俯视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一去不返,唯有你坚持着,从不改变姿式。从你⑴(布、缀、长)满苍苔的石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③过了古桥,我走进一片树林。树林向我打着清翠的手势,枝间有小鸟唤我的名字,叶上有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静静地靠在一棵树上以树的眼光看周围的树我发觉我也变成一棵株树了,脚下长出根须头发变成树冠,我挥动树枝似的手臂,让灵魂变成汁液,在我身体的年轮里旋转,结成树籽,又被鸟儿衔向远方。

④呵,你好,山泉姐姐!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让我照照自己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吟一首清快的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嫂子!你洁白的身姿飘逸曳,使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你好,瀑布大哥!你天生⑵(雄伟、雄壮、雄浑)的男高音,从遥远的古代唱到而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⑶(蕴含、包含、显现)无尽的神密。抬头望着你,我像瞻仰一位至上的智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上供你翻阅?喂,你们,云雀小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呢?我知道你们都是纯洁少年怕是在谈论一路飞行所见的好风景?

⑤捡起一块卵石,轻轻敲击,我倾听远古火山爆发传来的声音;接住一片落叶,细数叶脉,我猜测它神秘的掌纹,--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虔诚献上我给它的注目礼;采来一朵小花,我把它插上我的头发,在这无人的山谷,我要做一会女儿性。

⑥忽然下起了雷阵雨,我赶紧奔向一株老柏慈祥的柏树撑起了伞。满世界都是雨,唯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我看黑云压顶,,闪电飞驰。我突然发现有许多蚂蚁,它们也来在树下避雨。啊,蚂蚁,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纷,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⑦雨过天青。一弯虹桥形成了,两座高山正好做了虹的桥墩。修一座天堂竟是这么简单,只需要一阵雨的功夫?真想踏上那座桥,一步登上天国。又一想我上虹桥去看什么呢?还不是看虹桥下的好山好水好风景?那么,我就站在这虹桥下,岂不既看了天同又看了人间?虹桥好像知道我的心事,只一会儿,便悄悄不见了。

⑧幽谷里传来几声犬吠,云岭上⑷(飞、掠、冲)过一群归鸟。我轻轻挥手,作别山中众朋友,趁一路月色,带回满怀的好心情

12.结合语境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两个满怀的含义。

满怀[1]:

满怀[2]:

13.文中四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⑴⑵⑶

表示时间的语句景物特点

一大早

在阳光照耀下

太阳越来越高了

黄昏来临了

夜幕降临了

14.第②段中用德高望重描写古桥,请你结合这一段的描写,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古桥使作者崇敬的精神。

15.第⑥段方框中应填入的四字短语是。

16.对这篇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写我也变成一株树了,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树的亲近感。

B.第⑤段中的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作者访问了山中的朋友后心情变得纯洁天真。

C.第⑥段写躲雨,其作用是为了表现在复杂多变的气候面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第⑦段中的真想踏上那座桥,一步登上天国表现了作者的消极思想。

17.第⑧段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18.用|给这篇短文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9.从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看,读这篇短文,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填作者名)写的散文《》

(三)

①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都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湖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②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于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天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③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青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芳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④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用我们的心血精力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风吟鸟啼柳绿花红,编织灌溉春天的田园风光妖娆风情,让春天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爱心家园

20、第②段文字中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之图?

21、从内容上看,第②段文字与第①段中哪句话相照应?

22、根据文中第③段的意思,想想看,春天还是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再写出一例。

23、本文在描绘春天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试写出两种,并举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竹林深处人家》答案

1.略

2.引出下文

3-5.略

6.野劲、邪劲、愣劲

7.依次是:笑面虎、铁公鸡、井底蛙、丧家犬、地头蛇、替罪羊、老黄牛、千里马

8.极言竹子之多,铺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根挨一根。

9.竹海

10.惊讶、喜悦

11.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了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

12.[1]人体的前胸部分;[2]人的心中,心情

13.依次是:缀、雄浑、蕴含、掠

14.⑴永不改变的持久性。⑵担当重任的责任心(只要意思接近即可)

15.雷声轰鸣

16.D

17.照应开头,收束全文。

18.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9.朱自清;春

20、田野春意图、河畔春意图、天空春意图、果园春意图

21、末句

22、略

23、排比、比喻

24、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竹林深处人家》


素质教育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2.体会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形象生动描写景物的语言艺术。

3.培养学生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2.难点:品味并说出本文语言的优美。

课时划分

2课时

指导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ng)

沏(qī)

隧道(su)

竹箬(ru)

山岚(ln)

竹坞(w)

山麓(l)

匾箪(dān)

2.解释词语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情况相符。

束手无策: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竹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它一直是虚心的高洁我象征,所以古人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佳句。今天我们就随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

二、朗读思考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轮流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请写出各段段意

(2)作者怎样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3)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4)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为什么?

(5)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1)文章主要写作者穿行于江南竹林沿途的见闻感受,按照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课文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江南竹乡竹子之多。

第二部分(2):写走入竹海的独特感受。

第三部分(3、4):写来到竹坞的所见所闻。

第四部分(5-7):写来到竹海山村见到的百姓生活。

第五部分(8)写竹林深处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

(2)作者从三个角度去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的。

①先是从远望的角度写,突出竹子实在太多了的特点。

一连几座山头被竹的海洋淹没了。这是写面积之大。

当一阵风吹过它是非常深沉的。这是写竹浪,突出竹子种植之密,一棵挨着一棵,密密层层,一阵风吹过,形成竹浪。

②再从自己深入竹林的独特感受的角度,突出竹海的密。

③最后从一位画家也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的角度,感受竹林的浓密。

(3)那里的人家,多数是竹农,他们是倚靠竹林的生产品而生存的。

(4)本文的主题是描写竹林深处人家的恬静生活,但这人家何来必须交待清楚,而且深处两字极为重要,若不是在竹林深处,便见不到这些人家所过生活的恬静,因此作者需要作很大篇幅描述竹林的深、密、广,一山连一山的都是竹,从平地到山顶都是竹,经过这样的铺垫和衬托,山村人家的闲适生活便有了根据。所以作者用了超过文章一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的茂密,是合理而又切合文题的。

(5)本文主题:这篇散文描述了作者穿行于江南竹乡的见闻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茂密林海深深的赞叹和对林海人家淳朴、和谐、富有情调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至少能说出23点。

2.找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它好。

明确:

1.(1)用步移换景法描写景物:即是边走边看,依次描写看到的景物,通常是描写和记叙两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2)点面结合,主题集中:本文只抓住当地竹子多的特点加以描述,从竹海、竹浪、竹坞、炊烟写到竹林深处的人家从面写到点,从竹海写到人家,从粗写到细,点面结合,主题集中。

(3)注重色彩的描绘,清丽柔美:文章以竹林的嫩青色和墨绿色为基调,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美的和谐。然后描写竹乡、竹浪,村庄农家,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清丽画面,有如一幅色调柔和的图画。

2.文中好的句子很多,学生在分析为什么时,指导他们从句子的内容、用词、修辞等方面说出它的表达效果。

板书设计:

广

竹林的特点

竹林人家的生活:靠竹子生存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美猴王》课文复习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美猴王》课文复习”,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内容预览:

14、美猴王

吴承恩

一、应掌握的词语

开辟p遂su迸bng裂瞑mng目径jng窍qio石碣ji镌juān刻喜不自胜

麋m鹿天造地设滔滔不竭ji力倦神疲顽劣li拱服

二、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1、迸裂:迸开并往四处飞溅。

2、瞑目:闭着眼睛。

3、镌刻:雕刻。

4、顽劣:顽皮不顺从。

5、拱服:敬畏,服从。

6、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7、径: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语出《论语为政》

三、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见第一课

2、天干地支

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己(jǐ)、庚(gēng)、辛(xīn)、

壬(rn)、癸(guǐ)

地支:子(zǐ)(鼠)丑(chǒu)(牛)寅(yin)(虎)卯(mǎo)(兔)辰(chen)(龙)

巳(si)(蛇)午(wǔ)(马)未(wei)(羊)申(shēn)(猴)酉(yǒu)(鸡)

戌(xū)(狗)亥(hai)(猪)

3、地支与时间的对照

子时:23点─1点

丑时:1点─3点

寅时:3点─5点

卯时:5点─7点

辰时:7点─9点

巳时:9点─11点

午时:11点─13点

未时:13点─15点

申时:15点─17点

酉时:17点─19点

戌时:19点─21点

亥时:21点─23点

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纪年,六十组干支字为一个周期,叫一个甲子。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4、神话小说:即借助神话的表现形式或以神话为题材内容的小说,它起源于远古时代原始先民的口头创作,当时出现大量的用想象或借助想象力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原始神话,实际上这就是最初的神话小说。

5、我国的神话小说有:

《搜神记》东晋:干宝《山海经》西汉:刘歆

《天仙配》东晋:干宝。《太平广记》宋:李昉、扈蒙、李穆等

《西游记》明:吴承恩《济公全传》明:田汝成

《封神榜》明:陈仲琳《宝莲灯》清:无垢gu道人。

《白蛇传》清:方成培《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镜花缘》清:李汝珍

《西游记》中的歇后语部分摘录

1、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2、乍入芦芋--不知深浅

3、皮笊篱--一捞个罄尽4、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

5、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6、尖担担柴--两头脱

7、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8、狗咬尿泡--空欢喜

9、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10、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

11、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12、贩古董的--识货

13、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14、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

15、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16、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17、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18、猪八戒拉着西施拜天地--压根不配

19、猪八戒招亲--凡心难丢20、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21、唐三藏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22、孙猴子吃蟠桃--自食其果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大小猫洞》课文复习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大小猫洞》课文复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内容预览:

11.大小猫洞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贫寒:穷苦。

认死理: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

辉煌:光辉灿烂。

玲珑:精巧细致。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徒步:步行。

告帮:请人助以金钱。

仆役:仆人。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北大教授,第三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年以诗闻名,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晚年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广大读者的景仰。金克木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精通多种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涉及诸多方面。他一生笔耕不辍,主要学术著作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诗歌有《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有《旧痕集》、《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有《天竺旧事》、《燕口拾泥》、《书城独白》,译著有《伐致呵利三百咏》、《印度古诗选》等。

3.背景链接

孙中山谈大小猫洞

英国从前有一位大科学家,在近来世界上的学问家之中,没有那一个能够驾乎他之上的,是叫做纽顿(今译牛顿)。纽顿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学问的人。他在物理学中,有很多超前绝后的发明,最著名的是万有引力。纽顿推出来的万有引力,是世界上头一次的发明,是至今科学中的根本原理,近来世界上许多科学原理的新发明,没有那一种能够驾乎万有引力学说之上的。纽顿对于科学既是有这样的特别聪明,试看他对于别的事情是不是一样的聪明呢?照我看起来,却有大大的不然。有一件很有趣味的故事,可以证明纽顿做事,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纽顿一生除了读书、试验之外,还有一种嗜好是爱猫,他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猫,出入总是跟着他。因为他很爱那两个猫,所以猫要行动,他便怎么样去侍候。譬如他在房内读书、试验,猫要出门,他便停止一切工作,亲自去开门让猫出去。如果猫要进到房内,他又停止一切工作,去打开房门让猫进来。那两个猫要终日总是出出入入,弄到钮顿开门关门,是麻烦不堪的,亿以有一天。纽顿便想一个办法,让那两个猫自己出入自由,不致扰乱他的工作,总是开门关门,他所想出来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把房门开两个孔,一个是很大的,一个是很小的。在纽顿的思想,以为在门上所开的大孔,便可以令大猫出入,在门上所开的小孔,便可以令小猫出入,象这种思想还这是大科学家的聪明,这件事实在还是大科学家做出来的。照普通的常识讲,开一个大孔,大猫可以出入,小猫也当然是可以出入,那么开一个大孔便够了,又何必要枉费工夫多开一个小孔呢?在常人都知道只要开一个孔,大科学家的纽顿偏要开两个孔,这是不是可笑呢?科学家做事,是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呢?由此便可以证明,科学家不是对于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科学家有了一艺的专长,未必就有种种学问的兼长。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二、文章脉络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里的道理。

本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2-11),论证分论点之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第二层(12-19),论证分论点之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第三层(20-21),推而广之,以门和桥为喻,宣传人本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三、写作方法

1.采用隐喻手法,思想内容深刻含蓄。

如:在牛顿开猫洞的分析中,以猫隐喻人;在晏子使楚的分析中,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

一方面本文的论点并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隐含在文章中的,需要读者去感悟作者的言外之意,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从而把握文章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作者运用隐喻的手法,以猫指人也就是被管理者,写出要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以人的高矮喻人的等级,而以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隐喻了做事从实际需要出发。学习文章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既要知道作者采用了隐喻及隐喻的内容,也应该了解隐喻的手法及作者采用这一手法的目的,即作者用这样的方法以帮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流畅的思路。

文章从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中的门洞,从门联想到文庙的门,从文庙的门联想到文庙的桥,从文庙的门和桥联想到现在北大的门和桥,可谓思路流畅。

3、本文语言生动。

本文语言的生动首先表现为幽默,例如请晏大使从小门进城墙不是纸糊的。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想像相关,例如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语言的生动也表现在句式的变化,例如,前面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后边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语言的生动还与衔接连贯流畅相关。例如,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连起来了。

四、问题探究

1、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作者这句话阐发了什么道理?

楚国式的是门以人为准,因为历来都是贵宾到来,中门大开;普通人走侧门还得挂号等候,下人走后门,可见这里的以人为准是以人的等级为标准,人在门的面前是不平等的。

既然中国传统的楚国式的是不平等的,是有着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的,那就是作者所要批判的,那么齐国式的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则应该是民主的,是做事从实际出发的。

在这里作者隐含的意思应该是大人是封建官大人,小人是自称小人的仆役丫环,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大国城大,人多,为了方便人的出入,所以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人也少,开一个小门就够用了,是从人的方面出发,是符合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的,这才是正确的。

2、句段理解:

⑴中心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本句是文章的总结句,又是文章的中心句。文章从牛顿开猫洞故事里边有道理,宴子使楚故事里边有道理归纳出了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这一结论,它就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来。

⑵重点句:(1)这故事是笑学者脱离生活实际,还是笑科学思想方法认死理,不灵活?

由牛顿大小猫洞的故事引出人们对这个故事一般的看法--可笑,到底可笑不可笑呢?用疑问句开启了下文对这个故事的进一步分析。(2)这故事靠不住。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通过作者合情合理的简要分析,得出了牛顿开猫洞和宴子使楚这两个故事都靠不住的看法,照应了文章第一段的真假难辨,也告诉了我们要有怀疑精神,要自主思考从而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不可盲从。既然靠不住,那么为什么这两则故事又广为流传呢?导出文章的两个分论点: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⑶总结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本句是文章的中心,上面已从中心句的角度做了分析,下面再从它作为总结句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那就先从本文悟道理吧。

⑷过渡句: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一个词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联结了起来,准确简洁。无独是说上文的牛顿开猫洞;有偶是说下文的晏子使楚。

【练习解答】

一、作者要告诉读者的就是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地分析,还可以有所区别,第一个故事宣传的是共和的思想,即关注弱势群体与弱势个体的利益,第二个故事宣传的是民主的思想,即关心多数人的利益。

二、略

【类文品析】

储蓄人生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非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和。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

2、揣摩第三节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替代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句子。

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而且。

3、第四节加点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更新知识则强调。

4、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还可以储蓄,因为。

(答案:1、亲情、友情、学识;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2、回报(真正的好处);连友情本身也会失去。

3、不断增加、丰富(日积月累);要用新知识替代旧知识。

4、如:待人接物的态度;良好的态度是事业成功,被别人接纳、认可的重要保证。)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忆读书》课文详解


内容预览:

1.忆读书

这是一篇书写读书乐趣的回忆性散文。全文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学习这篇课文,要学会联系自己平时读书的实际,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我们还应--

1.在不断的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文中涉及名著较多,可排出时间表,有计划地进行阅读。

3.同学之间可于课下互相交流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点滴体会。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五四运动时,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等问题的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是她最早的小说。

1921年,冰心接连出版了《繁星》、《春水》两个诗集,并参加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观点。后赴美留学,专攻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文理学院任教。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南归》、《往事》、《去国》,散文集《同情》及《冰心诗集》、《冰心游记》等。

1931年发表短篇小说《分》,呈现出新的思想面貌,对超阶级的爱是一个不自觉的否定,显示冰心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

抗战爆发后,辗转到昆明、重庆,以男士为笔名,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都收录在《关于女人》的集子里。

抗战胜利后去日本,与郭沫若等人出版了小说集《可纪念的朋友们》。1949年在东京大学任教。

1951年秋回国。新中国的阳光照亮了她的心,使她文思如泉涌,写出了《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等作品。1958年又写《再寄小读者》。这些新篇章,保留了过去清新明媚、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作品中虽然蕴含着缕缕温柔情思,却跳动着乐观主义的音调;赞美的也不再是超阶级的母爱,而是祖国的建设和各国人民的战斗情谊了。

打倒四人帮后,冰心精神焕发,陆续发表了不少新的作品,如《三寄小读者》等。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集《小橘灯》。她的作品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广为传播。

冰心还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如泰戈尔的《园丁集》、《吉檀迦利》、《泰戈尔剧作集》,穆拉安拉特的《印度童话集》、《印度民间故事》,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先知》等。

新中国成立后,冰心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当选为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

本文写于1989年9月8日。

二、相关知识

1.关于冰心的散文

散文,是冰心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也是她创作中成就最高的部分。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她是以白话撰写叙事、抒情散文较早的有影响的作家。她那温柔的情思,丰富的想象,清新的文笔,令人惊叹。冰心的散文新作,题材广泛,思想开阔,意境高远。她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选择社会生活中激动人心的事件,概括、提炼,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图景。在艺术风格上既保存着前期散文的清丽、典雅,又增添了伟秀、壮美的新特色。

2.对冰心作品的评价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而且有的像春花,几番风雨,匆匆凋零;有的似彗星,才华初露,瞬息即逝。而冰心却是从十九岁成名,度过了六十多个创作春秋。叶里深藏云外碧,枝头都借日边红。曾陪桃李开时雨,仍伴梧桐落后风。这是宋人赞扬玫瑰花开放季节长的诗句,用它来比喻冰心的创作也是很相宜的。她的创作生涯,仿佛一丛葳蕤的玫瑰,长年开放出清露凝香的花朵!

(摘自卓如《漫谈冰心的创作》)

融入文体

一、跨越障碍

1.生字辨识

着(zhu)力无聊(lio)消遣(qiǎn)

2.重点词语注释

[津津有味]形容非常有滋味,有趣味。

[豪杰]具有杰出才能,非常直爽痛快的人。

[悬念]课文里指挂念,惦记。

[催促]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厌烦]嫌麻烦或因对象的琐碎而讨厌。

[兴亡盛衰]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

[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无病而呻]没有病却发出痛苦的声音。文中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一般作无病呻吟。

[自作多情]自以为非常优秀,自以为别人喜欢他。

[心动神移]形容某处景色或某件作品特别能够感染、打动人,使人心神为之移动。

[自已]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3.形近字辨析

己:音jǐ,作自己解,可组自己、舍己为人等词。

已:音yǐ,作停止,已经解,可组自已、已经等同。

巳:音s,作指上午九点到十一点解,可组巳时等词。

4.同义词辨析

居然竟然

本课例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两个词都表示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的意思。多数情况下可换用。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如:他竟然(居然)当面撒谎;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如:他一个人竟然(居然)完成了五个人的任务。

主要区别:①居然的语气有时比竟然重。②居然可以出现在主语前面,竟然一般不这样用。如:这么大声音,居然你没听见。

二、整体解读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文章的主要内容:详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切身体会。】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989年9月8日清晨

【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作者一开篇便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看出作者对读书有着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它紧紧地抓住了我们,激起了我们往下阅读的兴趣。

《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可见,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读文言的《聊斋志异》,对作者用文言作文有很大的帮助,以至老师在她的作文本上批下了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给予她很高的评价。可见,读书还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水浒传》让作者尤其欣赏,气愤填胸。进一步说明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读中国古典小说,让作者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了解到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了解到民族英雄怎样抗击外来侵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怎样从兴盛而转为衰亡。可见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再谈读书能扩大知识面:《茶花女遗事》让作者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读外国小说,还让作者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仍然在说明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作者说: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可见,读书还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多读书。作者告诉我们,她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而且所读的书是古今中外俱全。可见作者读书之多。

作者说,她会挑选、比较。她爱看精彩的《西游记》,而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爱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不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那种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她一看就从脑中抹去,而对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她读起来就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这里写出她专挑好书读。

以上写出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所以,作者总结一句话: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可见:读书好。

不难看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结尾的那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三、问题研讨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是冰心老人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作者认为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她读起来就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这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2.本文的重点是读书好。读书都有四些好处呢?你能试着概括一下吗?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读书能扩大人的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了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作者在讲述自已的读书经历时,都提到了哪些书?作者对这些书都有什么评价?

甲生:读《三国演义》,引起了对章回小说的兴趣。读《聊斋志异》,对作文课很有帮助。

乙生:读《水浒传》,尤其欣赏,比《荡寇志)}强多了。读《精忠说岳》,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

丙生:读《茶花女遗事》,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读《红楼梦》,尝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读《西游记》,感到很精彩,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

4.这篇课文讲了如几个问题?是怎样讲的?

以结构图来表示是这样的:

四、语言品析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凑成、勉勉强强和强多了比较,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在这段话中,作者对《水浒传》的人物描写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凑成、勉勉强强有贬义,强多了是褒义。这里用了先贬后褒的手法,突出了《水浒传》的人物描写有个性。

本文涉及的几部名著简介

《三国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约1330-约1400)著。本书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文字用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蒲松龄(1640-1715)著。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创造出不少结构奇妙、语言生动的优秀作品。

《水浒传》:长篇小说。元末明初施耐庵著。全书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荡寇志》:长篇小说。清代俞万春著。该书继《水浒传》七十回之后,描写梁山人物被诛灭的故事。

《精忠说岳》:一部描写宋朝抗金民族英雄岳飞故事的长篇小说。清代钱彩著。

《茶花女遗事》:《茶花女》的另一译名。长篇小说。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小仲马(1824-1895)著。遗事,前代或前人留下来的事迹。

《红楼梦》:长篇小说。清代曹雪芹(约1715-约1763)著。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诸如贾宝玉、林黛玉等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西游记》:长篇小说。明代吴承恩(约1510-约1581)著。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经过再创造而成。

《封神榜》:长篇小说。明代许仲琳著。

练习全解

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是冰心老人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围绕这几个字.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首先,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往事,主要有:①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读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这件事,其间将《三国演义》与国文教科书在引人入胜方面作了比较;②回忆了幼时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自己作文很有帮助的事;③回忆了幼时阅读《水浒传》的过程,其间还将《水浒传》与《荡寇志》作了比较;④回忆了少时能背《满江红》,酷爱古诗词的有关往事,并提及《精忠说岳》未能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⑤回忆了自己11岁时接触到《茶花女遗事》,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的事;⑥回忆了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不同的感受。

其次,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的情况,并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

作者认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好书。这样的书,首先必须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具体地说,就是古代小说要精彩而不烦琐,引人人胜而非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品须充满真情实感而又质朴浅显。

二、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此题旨在引导同学们注意平时读书要有自己的体会,而不能只看故事,只看热闹。为了便于启发同学们深层次的思考交流,现将蒋子龙写的《书的征服》(节选)一文介绍给大家,有助于同学们总结自己的观点。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忍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的房子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书虫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书征服。

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名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已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触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或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价值,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用处。

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

还有一些是供你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无聊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以及在睡不着的时候去读,而不必用正规的时间。我现在真感到时间宝贵,浪费不起,好像一天不再有24小时,只剩下20小时或18小时,其余的时间被电视和其他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活动占去了。我的窗台上和写字台周围书刊堆得过高了,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时间减少了,于是拼上几个晚上,把功课补齐。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生活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

三、细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说在这段话中,作者对《水浒传》的人物描写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凑成在这里是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之意,写满在这里有凑满之意,连用这三个词的含义均在强调指出:虽然《水湖传》中着力描写的人物林冲、武松、鲁智深等都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但因为作者要凑满一百零八将(即将梁山泊大小头领一百零八将说成三十六个天罡星和七十二个地煞星降临凡世),因此就不可能将每个人物都写得像林冲等十多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那样有性情气质、个性鲜明了。强多,意思是在人物描写方面《水浒传》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好得多了。

作者对《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评价:(1)《水浒传》的人物描写极其生动;(2)《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虽不能说人人有其性情气质、个性鲜明,但其中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确实个性鲜明,具有典型性;(3)人物鲜活、情节感人的《水讲传》比没有人物个性,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好得多。

四、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规定:学生应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因为9年级要花一定时间复习迎考,建议7年级和8年级每学年的阅读量不能少于100万字。

为了能够拟订好读书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循序渐进,日日月月都有书可读,我们可结合教育部推荐书目、本册课本后推荐的名著及与课本配套的读本,供同学拟订计划时选用。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复习:忆读书


内容预览:

七年级语文复习(语文版)

忆读书

冰心

一、字、词

悬念催促笸箩聊斋勉强酷爱无聊消遣烦琐堆砌勉强

津津有味官逼民反气愤填胸义愤填膺天罡地煞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朦朦胧胧无病呻吟自作多情风花雪月心动神移不能自已一知半解怒发冲冠

二、词义

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近义词】:兴致勃勃【反义词】: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枯燥无味

气愤填胸: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近义词】天怒人怨、满腔义愤、义愤填膺【反义词】麻木不仁

若有所失:形容神情或心态失落,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

人情世故:为人处事的道理。

索然无味:形容对某样事物没有兴趣。【近义词】枯燥乏味【反义词】兴味盎然

无病呻吟:呻吟:病痛时的低哼。没病却也在痛苦呻吟。比喻没有值得忧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

自作多情:自以为或自己想象自己是人家的意中人

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来比喻堆砌辞藻、内容空泛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近义词】:花前月下

不能自已: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自己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近义词】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近义词】:一孔之见、浮光掠影、囫囵吞

【反义词】:真知灼见、真才实学、博古通今

三、句子

⑴文中的好句子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三国演义》

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罗贯中《三国演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柳州风骨,长吉清才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⑵、课外延伸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杜工部集》

⑶、作家与作品:

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

《水浒传》长篇小说元末明初施耐庵

《西游记》长篇小说明代吴承恩

《红楼梦》长篇小说清代曹雪芹

②、其他:《聊斋志异》文言短篇集清代蒲松林

《荡寇志》长篇小说清代俞万春

《精忠说岳》长篇小说清代钱彩

《封神榜》长篇小说明代许仲琳

《茶花女遗事》又名《茶花女》长篇小说法国小仲马

④、四大名著卷首语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水浒传》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绕绕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橼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西游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⑷、课文涉及到的诗词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老师》课文复习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老师》课文复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内容预览:

7、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

一、应掌握的词语

纳闷疲倦启蒙预兆温存琢磨无垠yn毛坯pī

绚xun丽筑巢cho覆f盖骚sāo动凝nng

二、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揭示: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的事情。

启蒙: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无垠(yn):辽阔无边。垠:边、岸、界限。

预兆:预先显露出的迹象。温存:温柔体贴。琢磨:思索,考虑。

毛坯:已具有所要求的形体,还需要加工的制造品。绚丽:灿烂美丽。

三、文学常识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四、背诵课文第十二段。(优美句段)

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我感到一阵轰鸣声,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的树枝摇晃得更厉害了。我想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来。正巧这时,老师来了,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我紧紧搂住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了。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五、海伦?凯勒的名言

1、黑暗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人更加爱声音。

2.、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

3、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

4、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六、身残志坚的名人

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奠基者---邓朴方

青年楷模、作家--张海迪

以文学思考人生的作家--史铁生

阿炳的绝唱《二泉映月》

中国的保尔---吴运铎

盲童教育家--徐白仑

桑兰------火热的青春因为坚强而燃烧

聋人手语主持人--姜馨田

印象派巨匠--凡高

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

轮椅上的提琴家--帕尔曼

永远的超人----克里斯多夫

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海伦凯勒

音乐大师--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留下了大量科普文献的科学家---高士其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美丽心灵》的天才---纳什

不朽的聋人发明家--爱迪生

坚强的小说家---海明威

捷克音乐天才--斯美塔那

无脚飞将军---马列西耶夫

海伦.凯勒非常有名.《假如给我三天生命》就是她写的.是盲聋哑人!!

还有南京的周婷婷,是个聋人,可她是我国第一个去哈佛大学的聋哑学生.等等

......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美猴王》课文全解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美猴王》课文全解”,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内容预览:

14.美猴王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麋m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瞑mng目:闭着眼。瞑,闭眼。

遂su:于是。

迸bng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径jng:直接。

镌jun:雕刻。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

2、关于《西游记》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将无支祁传说跟取经故事结合到一起,并熔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一部宏大的神话小说,它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途中历尽艰辛,一路降魔伏妖,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等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理想化的神话人物形象,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语言生动流利,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超和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4段,按情节脉络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端,石猴出世。

第二部分(2~3),发展,石猴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

第三部分(4),高潮结局,石猴发现水帘洞,率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三、重难点导析

⑴《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小说主要是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伏妖魔,扫清障碍。它不仅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故事、宏伟的结构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而且以强烈的色彩塑造了人民所喜爱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大闹天宫是他个人的英雄传记,他浑身是胆,敢于向天宫的最高统治者挑战,这间接地表达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西天取经是他建功立业的一部历史。他正直、勇敢、机智、顽强,善于和各种各样的妖魔作斗争。他的身上集中反映了许多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作者吴承恩(1510-1581),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阴(今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

⑵《美猴王》的主要内容是叙述石猴出世和被尊为美猴王。选文中的美猴王形象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猴性,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等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人性,比如它细心地观察水帘洞,能认识字,认为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当众猴进洞后,它竟能引用古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使众猴拱服礼拜它为美猴王。它机智、灵活、有心计、具有领导才能。它是一个神奇的人、猴结合体。

⑶本文刻画美猴王这一形象的主要方法是描写它的动作和语言。为了表现它的猴性,文章运用了许多这样的动词,如行走跳跃、跳出、瞑目蹲身、纵等。为了表现它的人性,文章主要描写了它的语言,通过它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它机智、勇敢、有心计、有一定的领导才能。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个活泼可爱的美猴王形象,同时也为后文进一步刻画孙悟空形象打下了基础。

【类文品读】

大圣爬上树,一只手使击子,一只手将锦布直裰的襟儿扯起来,做个兜子等住,串枝分叶,敲了三个果,兜在襟中,跳下树,一直前来,径到厨房里去。那八戒笑道:哥哥,可有么?行者道:这不是?老刊,乎到擒来。这个果子,也莫背了沙僧,可叫他一声。八戒即招手叫道:悟净,你来。那沙僧撇下行李,跑进厨房道:哥哥,叫我怎的?行者放开衣兜道:兄弟,你看这个是甚的东西?沙僧见了道:是人参果。行者道:好啊!你倒认得,你曾在哪里吃过的?沙僧道: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哥哥,可与我些儿尝尝?行者道:不消讲,兄弟们一家一个。他三人将果各各受用。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地吃吃。行者道:兄弟,你好不知止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像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小可。罢罢罢!够了!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裰()襟()毂辘()()嚼()

2.将下面A组的字或词与B组相对应的意思连线。

A.不消B.干什么

不知止足不用

怎的不知足

甚的什么

3.请简要分析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各自的性格特点。

4.孙悟空尽心尽力保唐僧西天取径,而作为师傅的唐僧却有时刁难悟空,你如何评价唐僧的所作所为?

5.概述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并说明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孙悟空:机灵、能干、关心师弟、有福同享。猪八戒:急躁鲁莽,贪吃。沙僧:憨厚、老实、总干重活、累活。

4、唐僧:念紧箍咒,为难孙悟空,多是本着出家人的慈悲心肠,不愿悟空杀害生灵,有时难免不辨真伪,上了妖怪的当,但唐僧有远大的志向,取经之心无比坚定,克服取经途中的种种困难,矢志不渝,最终取得真经。在他的身上,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5、孙悟空上天宫当了专管养马的弼马温后发现受了愚弄,返回花果山树立了齐天大圣的旗帜。玉帝命托塔天王带兵来捉孙悟空,结果大败而归,玉帝只得承认齐天大圣的名号。并命他到天宫管理蟠桃园,结果,悟空又偷吃了园中大桃,又昌充赤脚大仙,喝光宴会用的仙酒,还吃尽了太上老君的仙丹,玉帝对此十分恼火,又派李天王父子率10万天兵捉拿,又被悟空打败,二郎神及太上老君联手,才将其拿获,放入炼丹炉中火烧,经过49天烧炼,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打得天宫大乱,最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社会意义:大闹天宫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歌颂。揭露了天宫神权统治的腐朽,玉皇的昏庸无能,凶残暴戾,是人间封建统治阶级的投影,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树林和草原》课文全解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树林和草原》课文全解,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内容预览:

12.树林和草原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榛zhn:落叶乔木,叶子互生,圆形或倒卵形,雄花黄褐色,雌花鲜红色,结球形坚果。果仁可以吃,也可榨油,这种植物的果实,通称榛子。

穹:穹隆,借指天空。

穹qing苍:天空。

黑黝yu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作者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文章按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语言准确、清新、细腻,散发出浓郁的诗意。

二、文章脉络

时间景物特点

早晨沾满露珠;湿漉漉令人欢畅

阳光照耀空气中洋溢着各种气味尚还凉爽

树林闪着红红的亮光炎热迫近

太阳升高草地变干,冒着水泡天气酷热

灌木丛被烤得滚烫焦黄

雷雨过后新鲜清爽,阳光普照欢快明亮

黄昏来临晚霞如火,雾气轻柔,树影长长空气清澈

火海渐白渐蓝,暮色苍茫,影子消失

夜幕降临黑黝黝的灌木丛显出亮色,灯火闪耀温馨

三、重难点导析

⑴本文按时间顺序来描写草原上的景物。

⑵文章抓住草原特点,描写富于变化,语言生动优美。①七月的天气,草原炎热。拨开灌木,聚积起来的温暖夜气一下向您扑面而来,即使是早晨,已可觉出炎热的迫近。到中午,空气散发着灼人的酷热,灌木丛被太阳烤得滚烫,似乎变得焦黄。②草原天气变化无常。刚才还是赤日炎炎,一阵风突然袭来,又一下急急地吹过,周围的空气颤动了一下电闪雷鸣,乌云翻滚,下大雨了。可一转眼,到处又是阳光普照。③根据景物特点,恰当运用比喻,并富于变化,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如写乌云,先是天边的一道铅色,然后,乌云的前沿像衣袖似的伸展开来,像穹隆似的压了过来。写黄昏的天空,晚霞如火一般的燃烧起来,染红了半边穹苍。附近的空气变得分外清澈,像玻璃一样,一颗星星在落日的火海里燃烧着,颤动着而火海渐渐变白了。

【类文品读】

沙漠

无风。很静。漠野茫茫。

夕阳下,一片金黄。阳光融化于土地。

没有水的海,但有波浪。

是谁把地球的骨骼咀嚼成这样细小均匀的颗粒?

是谁在这广袤的荒原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艺术造型,每一个造型的主题都写着:死亡!

就女性化而言,世界上除了水和花以外,恐怕要数沙漠了。

多么优美的曲线,多么细腻的肌肤,多么丰满的胸廓。远看线条分明的沙脊,如少女在舞蹈;近观色彩单纯的沙坡,似飘逸的裙裾。

分明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今天还是满地脚印,遍身伤痕,一夜的风过后,朝阳下,她又是完好如初,青春如处子。

一个善于修饰并伪装自己的家伙!时间久了,你就会知道她的厉害。

她是个刁女,得寸进尺。她一寸一寸地吞噬草地、林圃和田野,一寸一寸地挤占人类的家园。她的温柔,能窒息沙枣树,覆埋胡杨林,能使喧闹的城堡和村庄化为废墟。

她是个悍妇,撒起泼来能搅乱整个世界。她巽地为风,吐纳宇宙,遮挡日月,飞沙走石,移山搬丘。这时,你觉得她很狰狞,很丑陋,她的美丽荡然无存。

可我依然对沙漠存在着无限的依恋。无论如何她是地球家族的一员,也许她曾经是海,曾经是我们祖先的乡关。

世界上没有永久的敌人。而且我们别无选择。

也许沙漠会成为朋友,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后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一个有着瑰丽前景的生存空间。因为她毕竟比火星近,也比月亮更具诱惑。

让我们幻想健劲的草,坚韧的树,柔润的风,无边的绿色,浓烈的生命力。

时间在说:沙漠,你这喜怒无常的妖魅,总有一天,会改变你的性格,你的冷面,你等着1

1.能反映文章1、2两段内容的两句唐诗是。

2.就女性化而言,这一段领起几段()

A.1段B、2段C、4段D.5段

3、仔细揣摩文句,说说加点字的具体意义。

①是谁把地球的骨骼咀嚼成这样细小均匀的颗粒?

骨骼:

②你就会知道她的厉害。

厉害:

③曾经是我们祖先的乡关。

乡关:

4.作者为什么会对沙漠存在着无限依恋?

5.作者幻想草树等的目的是。

6.如果将最后一段的时间在说改为人在说行吗?

7.作者对沙漠有褒有贬,第、段是褒,第、段是贬;褒是因为,贬是因为。

参考答案: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D

3.①岩石②危害③家乡

4.因为她是地球家族的一员,也许会成为人类的朋友和最后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从而成为人类的生存空间。

5.想征服沙漠

6、不改更恰当,因为改造沙漠虽然在人的努力但更需要时间,同时要经过时间的冲洗才能使人们认识征服沙漠的意义。

7.⑺⑻;⑽⑾;造型优美,富有活力;危害人类。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课文全解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课文全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内容预览:

13.空城计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分拨:分派。

飞马:这里指骑着快怪传送紧急军情的人。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城铺:城上巡哨的岗棚。

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鹤氅chng:用羽毛编成的外衣。

纶gun巾:用青色丝带编的头巾。

敌楼:筑在城上,用来观察敌情的城楼。

笑容可掬j: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莫非:莫不是,大概。表示推测。

抚掌:拍手表示高兴。

骇hi然:惊惧的样子。

言讫q:说完。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清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入张士诚幕。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2、关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故事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止。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爱民如子的刘备,有惊人智慧的诸葛亮,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等。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描写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诸葛亮的临危不惧、从容镇定、慎谋能断,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二、文章脉络

课文按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兵临西城。

第二部分:发展,临危施计。

第三部分:高潮,司马中计。

第四部分:结局,孔明释计。

三、重难点导析

⑴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学习时有必要先弄清有关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的人物塑造是这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小说是否成功。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小说的环境是人物生存的条件。三者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一篇或一部小说的整体。

⑵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其中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有时,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正面对他进行上述的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衬托。《空城计》在塑造主要人物诸葛亮时,描写了他的语言、神态、肖像、动作,这些都是属于正面描写。同时也描写了次要人物--众官来从侧面衬托;还描写了反面人物司马懿的多疑从反面来衬托。通过以上的描写,就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

⑶如何理解诸葛亮的笑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自己表现得越轻松,司马越生疑,但毕竟太危险了,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孔明暗自庆幸,如释重负自己所料不错,司马果然中计,因而这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三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而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虽狡诈,但毕竟比自己略逊一筹,不出自己所料。

【类文品读】

狗风波

办公室主任调走了,位置空出来了。

新调来的黄局长说,马上从机关里提拔一名干部担任此职。

不少人都期待着黄局长的恩泽降临自己的头上。但普遍认为,办公室副主任马波最有希望。一是他干办公室副主任多年;二是他已过不惑之年,如果这趟末班车坐不上,今后也许就没机会上升了。黄局长上任没几天,也说马波同志不错。

马波不敢掉以轻心,工作兢兢业业,对领导毕恭毕敬。没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只小狗的突然出现,搅乱了他的好梦。

小狗是黄局长家的。从黄局长搬进机关宿舍的第一天起,这只小狗每日总有几次要窜马波的门,在屋里吃饭拉屎,在每个房间嗅出嗅进,俨然一副主人神态。

马波的儿子对这只小狗很烦,一日,高抬右脚,正要猛踢小狗,恰好被马波看见,他立即制止道:不许胡来!打狗欺主。黄局长刚上任不久,千万不要因为这些小事闹得黄局长不高兴。

儿子不服气地嘟哝:我们家简直成了狗窝!

马波也不理睬儿子,连忙从橱柜里端出好菜好饭让小狗享用。看着那条小狗贪吃的馋劲,马波言不由衷地说:这只狗还真可爱!

一日,马波忽听得小狗在黄局长家发出挨打后的叫声,他正纳闷,又听得黄局长在高声责骂儿子:打狗就是欺主!你如果再敢打它,你就再别进这个家门!

马波这才进一步明白了小狗在黄局长家的地位,更加不敢得罪这只小狗。

可马波的儿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日,在家里把那只小狗的后腿打伤。

马波慌得手足无措。幸好那日黄局长一家都外出作客了,否则,马波真的只有跳楼了。

一连几日,马波不敢正视黄局长的脸,害怕黄局长询问小狗受伤之事。

没料,还有更大胆之人,竟然把那只可爱的小狗给打死了。

黄局长知道那只小狗死后,表情严肃,一连几天都紧绷着脸。

马波很想对黄局长解释,说明自己的儿子只是打伤了狗,并没有打死它,但一见到黄局长那阴沉沉的脸,又不敢说了。

黄局长几次碰到马波,总像有话要说,但又没说。

马波很紧张。

那日,黄局长终于上了马波的家。

马波连喘气都觉得困难了。

黄局长说:你们家那只小狗很可爱,从我搬来的第一天起,它就经常到我家去玩,可我儿子不小心,竟然失手把它打死了。我觉得很对不住你

原来小狗不是黄局长家的,而是一只野狗!马波大喜过望,致使血压陡然上升,眼前一黑,便晕乎乎瘫倒在沙发上。

黄局长见马波瘫倒在沙发上,慌忙叫人把马波送进了医院。

回家的路上,黄局长对人说:真没想到,马波同志的感情这么脆弱唉!

不久,新办公室主任到职,但不是马波。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2.造成马波思想感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当马波误认为狗是黄局长家的时,对狗的态度是怎样的?

4.文中黄局长高声责骂儿子打了小狗这一段描写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当他的儿子把那只小狗的后腿打伤后,马波的反应是怎样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6、当那只可爱的小狗给打死后,马波更是紧张,而黄局长更是表情严肃。这时他们各自又是怎样的心理活动?

7、黄局长到马波家说的那一段话,在故事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对马波的情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黄局长对人说:真没想到,马波同志的感情这么脆弱结合故事内容,理解一下黄局长说这番话的巧妙之处。

参考答案:1、①马波②因为他的表现最能反映出深刻的主题。

2.狗的主人是谁。

3.小心伺候,不敢怠慢。

4.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也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形成悬念。

5、①慌得手足无措。②胆小怕事,不敢掉以轻心,生怕得罪领导。

6、马波紧张是因为怕黄局长误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打死了狗,黄局长表情严肃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失手打死了小狗,而双方都把狗的主人弄错了。

7.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达到高潮。②使马波大喜过望,乐极生悲。

8、提示:马波大喜过望,进而晕倒,黄局长并不知个中缘由,误以为受不住狗死之事的打击造成的,从而产生新的误会,以为是对黄局长的得罪,因此,马波没能荣升办公室主任一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构思实属巧妙。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秋水》课文复习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秋水》课文复习”,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内容预览:

20.秋水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秋水:秋天的洪水。

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灌,注入。河,黄河。

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辩,分辨,现在写作辨。

欣然:高兴的样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己,自身。

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面,面向,朝向。视,看。

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

野语:俗语,俗话。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1989年秋,中外学者云集于蒙城,举行了全国首届庄子学术研讨会。

关于《庄子》: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

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3.背景链接

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原文主要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万物才是齐一的,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无论是事物自身,还是人的认识,都要因自然之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二、文章脉络

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三、写作方法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

2、设喻说理,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通篇都在设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有的文言文托手言志,有的托物寓意,此篇即用河神见海神为喻,阐述深刻的哲理。平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向这方面发展,注意平时的积累,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四、问题探究

1、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河神的那番感叹。

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文,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了河伯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对自身的认识过高),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

2、句段理解:

⑴重点句: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此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⑵过渡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开始的骄傲自满向自叹不如过渡。

【练习解答】

一、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2.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1.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

3.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4.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这一类题只要抓住关键字词的意思,译通顺即可。

【类文品析】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邯郸()奚()恃()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中道而反(反:)

⑵吾马良(良:)

⑶此数者愈善(愈:)

⑷以广地尊名(广:)

⑸吾欲之楚(之:)

⑹犹至楚而北行也(而:)

3、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4、译句。

⑴此非楚之路。

⑵头尘不去。

⑶犹至楚而北行也。

5、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代什么?

6、学完本文,你一定有感想,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一个人怎样才能让有利的条件为己所用,成就一番事业呢?

参考答案:1、略

2、⑴同返,返回⑵好⑶越⑷扩大⑸到⑹表转折,可是

3、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条件越好离目标越远。

4、⑴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啊!

⑵头上的灰尘还来不及掸掉。

⑶这好比到楚国去却往北走一样啊!

5、吾马良,吾用多,吾御善

6、略。如:一个人只有认清目标,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才能利用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条件,成就一番事业。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解析:《白鹅》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解析:《白鹅》》,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3.《白鹅》

1.内容分析:

①白鹅的来历:朋友远行前送我的雪白的大鸟。

②初步印象:好一个高傲动物。

③形象:雪白的大鸟头样、声势、步态、吃相。

④性格:傲慢或高傲。

⑤鹅的贡献:物质:生蛋供家人吃。

精神:点缀家庭、增加生气、慰我寂寞。

⑥对比:描写白鹅的形象,通过对比来突出白鹅的特点

头样:与各类动物比,突出它的高傲:高昂着。

声势:与鸭狗的声音比,突出严肃庄重、严厉。

步态:比鸭较慢些,突出鹅的从容不迫。

吃相:三眼一板,非有人侍候不可。

⑦鹅的贡献:物质上是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给我家帮助是:生蛋供应家人吃。而在精神对我比吃蛋更重要:使我快乐不岑寂。

3.主题:通过对自己曾收养的一只白鹅的详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特色:①文字浅显。②运用对比,拟人等手法和成语。

5.问题:作者对白鹅感情的认识。身为名人的作者丰子恺,为什么对动物有这样的感情?因为当时作者是辞去了工作,到重庆郊区自己盖了几间房,整日写诗作画,很沉寂凄冷。他在凄风苦雨时,手酸意倦际,看到伟大而高傲的白鹅,尤其是看到它吃饭时憨态可掬的样子,就使作者感到有了保障,有了生气,作者感到有了主宰给作者的知己,安慰自已寂寥的心灵。

6.关于课后习题:

①书后习题一:

作者对白鹅的高傲的特点从四个方面描绘展现的:头样(比骆驼高,与麒麟相似)、叫声(轧轧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傲慢)、吃相(三眼一板,丝毫不苟,有人侍候)。

作者之所以喜欢白鹅是因为它那高傲的性格,也因为它能给家人以物质和精神上的贡献。

②书后习题二:第二段里写鹅的叫声时,与鸭的叫声比较,突出它的严肃庄重;与狗的叫声比较,突出它的叫声严厉。这样就把鹅的傲慢性格写出来了

③书后习题三:先解释词,再从课文中找出例句。

④书后习题四:左图提示:这是作者丰子恺作的画。左图提示:一个小孩用两把扇子当车骑;右图提示:阿宝有两只脚,而凳子有四只脚,阿宝的脚怕凉要穿鞋,凳子也怕凉,给它穿上鞋。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复习》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