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23课《外国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7

第23课《外国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23课《外国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3外国诗歌两首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语言极具特色,颇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帆》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雾海孤帆”“怒海风帆”“碧海怪帆”三幅图画;《鹰》则描绘了静态时的鹰和动态时的鹰两幅画面,动静结合,抓住细节,突出瞬间的视觉,给人以身临其镜的感觉。另外,还注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帆》运用拟人手法,鲜明地表现了帆——孤独的战士孤傲不群,勇于求索的个性;《鹰》中的一个比喻“却似雷霆下九天”生动形象地写出鹰一飞惊人、动若惊雷的特点。
3把握重点:
一、象征手法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用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如“帆”象征诗人所赞美的敢于求索、勇于革命的人,想表现自己改变现状实现理想的思想感情。而“鹰”则是用象征手法赞美高傲、宁静、雄健的人。
二、诗歌内容综述
(1)《帆》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言志。诗人借“帆”表达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诗情、画意、义理,在这首诗中很好地融在了一起,使它成为莱蒙托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2)《鹰》的第一节用太阳的高照和天空的宽广来展现鹰的宁静致远,气宇非凡。而写鹰的静态美只写了一个细节“扭曲的鹰爪”紧扣险岩。第二节诗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大海的“微澜”以及第一节诗的宁静与后面鹰瞬间惊人的一飞构成反差,创造了威力无比的雄鹰形象。
4攻克难点:
理解《帆》“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莱蒙托夫借“帆”这个形象寄托自己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第一节,开头两句诗展开了一幅气势宏伟的画面:一片孤帆在雾霭茫茫的蓝色大海上“闪着白光”。看到这幅画面,读者忍不住会发出疑问:它在遥远的异地寻求什么?它为什么要抛别可爱的故乡?这只在雾海上孤独航行的白帆船,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青年时的莱蒙托夫生活在一些不思进取的贵族子弟中间,他鄙夷他们的无聊和空虚,渴望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建功立业。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第二节,诗人展开了一幅孤帆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画面。波涛汹涌,海风呼啸,海上的风暴惊心动魄。“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它在全力抗争,要战胜风浪。后面两句,是诗人为它作的注解:它不寻找幸福,也不逃离幸福。那么它究竟追求什么?在这一节里,诗人没有作正面回答。第三节,风暴过去了,帆儿在碧波与阳光之中体会着胜利的喜悦。但它并不满足于这暂时的宁静,它仍在“祈求风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才明白,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不能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
5质询疑点:
(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一句中的两个“幸福”应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幸福,是指世俗概念中的幸福。对它既不寻找也不逃避,处于一种对现状已经厌倦,但还未彻底决裂的彷徨状态。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帆”在“祈求”什么?它想在风暴中寻找什么?
“帆”不愿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诗中“风暴”可以理解为一种“反抗”或者“革命”。帆儿祈求风暴,是想在风暴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3)“脚下苍海绽微澜”,鹰脚下的苍海真的是风平浪静吗?为什么?
雄鹰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从高处看,汹涌的洪涛变成细小的波浪,反衬出雄鹰站得很高,但并非说苍海真的是风平浪静。

相关阅读

第24课《寓言诗两首》课堂导学设计


24寓言诗两首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木偶探海记》和《海燕戒》这两首寓言诗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用对话贯串的,语言明白如话,词语精当,句式富于变化,节奏分明,因为大致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很适合少年儿童朗读。
3把握重点:
一、关于寓言诗
寓言诗通过记事叙物,指出或隐含一个道理。
二、诗中蕴含的哲理
(1)《木偶探海记》一文先写木偶在海上所作的考察,然后写木偶在大会上发表观感,最后引出教训:“要获得真知就要深入下去,浮在表面上什么也得不到。”
(2)《海燕戒》叙述了动物园里长大的小海燕寻求幸福生活的悲惨命运,引出了小海燕要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成长,才能驾驭大海的道理。
三、木偶、海燕的形象分析
(1)《木偶探海记》塑造了一个木偶的艺术形象,他埋头苦干,在海里游了几千年,却没有自知之明,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采取科学方法,就轻下结论,还执迷不悟。
(2)《海燕成》中的小海燕,贪图安逸,盲目自信,草率行动,以致覆灭。诗人对它做了特殊的心理描写,描写它对长者忠告的轻蔑态度和鲁莽行为,导致最终酿成悲剧。
4攻克难点:
深刻感悟《海燕戒》的艺术特色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问题。这首诗以丰富的幻想力并借助于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奇异世界,但它所揭示的问题又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童话故事诗,只是为青少年讲述曲折美丽的故事,它是把深刻的寓意包含在艺术形象中,给人以警策和教诲。作者题名为“海燕戒”,其深意也正在于一个“戒”字。诗作之所以吸引人,还由于所创造的小海燕形象是有血有肉的,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在动物园长大,没经过锻炼,缺乏生活常识,错把海市蜃楼当成楼台,所以它是幼稚天真的。诗人通过小海燕和老海燕的对话,写出它的狂妄自大和盲目自信。小海燕如果听从老海燕的忠告,扇动翅膀迎向暴风雨,不但不会被遥远的海市蜃楼所迷惑,而且还可以得到锻炼。可是它自以为是,投机取巧,仍跌跌撞撞飞向蜃楼,结果一头栽进大海中再也没同来。小海燕的形象既有可爱天真的一面,又有可气可怜的一面,给人以真实感和立体感。
5质询疑点:
(1)木偶探海得出的结论为什么是不对的?木偶错在哪里?
测量海的深度,要设法深入海底,而“在海面上东摇西晃”只能测量海的广度,可见,木偶的指导思想错了。还有,它不能扬长避短,它自身的特质适合浮在水面测量广度,不能深入海底测量深度;要测量深度,就应没法深人海底。可见木偶没有自知之明。而对老蚌、螃蟹的笑声,木偶反诘:“难道我没有到海上去考察?难道我的见解是主观臆造?”表现了它的执迷不悟。
(2)如何理解“小海燕跌跌撞撞向蜃楼飞去,一头栽进大浪,再也没有回来”这句话的含义?
小海燕看到海市蜃楼,由于本性害怕艰苦锻炼和贪图享受,所以它只想好吃好玩的事物,把虚无的海市蜃楼信以为真,又不听别人的劝告,一头栽进了海里。它的悲剧命运,一是不愿到大风大浪里锻炼自己,二是贪图享乐,三是不听劝告。

第4课《外国诗两首》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不同的特点。

2.了解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引导学生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的构思。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探究新知:

第一首

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在想象中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特点。第二首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静谧、美丽

第一首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大地的诗歌盛夏——蝈蝈的乐音严冬——蛐蛐的歌儿充满生机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思考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第二首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效果检测:

课堂小结: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它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这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蝈蝈与蛐蛐

济 慈

大地的诗歌盛夏——蝈蝈的乐音严冬——蛐蛐的歌儿充满生机

叶赛宁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静谧、美丽

教学后记: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有教师所意想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第一节课在四班各课的程序一堂课下来,课堂非常沉闷,为了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贯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课后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于是我改变当初的教学设计.新的思路通过学生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我发现了——”我不理解——”“我欣赏——”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理论落第一首的学习要点,教师及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但是,如何在教师“退居二线后”,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不留痕迹引导学生将课文所有知识很好地落实,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为之不断努力的方向。

第20课《星-同题散文诗两首》课堂导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20课《星-同题散文诗两首》课堂导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星》同题散文诗两首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巴金的《星》通过三个场景的描绘,赋予星星以更深刻的含义。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移情于星星,赋予星星以无私关爱,真诚希望,衷心祝福等高尚人格。其实,这些都是作家高尚人格的间接反映。巴金以散文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看星天时的真切感受,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童心,童趣,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联想和想象的驾驭,都给我们以示范与指点。
史密斯的《星》文笔婉丽,长于抒情。寓深刻于平易之间,藏激情于朴实无华之中,用词考究,形象可感,雅俗共赏,耐人寻味。《星》这首诗的容量几乎没有具体的空间概念,诗人以描绘雨夜星空的奇观为触角,把诗的意境拓展到浩渺无际的太空,让自己的思绪飘游于一个令人神往的意境之中。
3把握重点:
巴金的《星》:先说别人后说自己,都是从星星给人什么的角度立意的。小雇员是个不幸者,对星星诉说不幸,祈求了解。“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音乐家老伦蒙赞美星星,因为美丽纯洁的星星像他心中人的眼瞳,给了他温情。作者凝望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次眨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星星给“我”的祝福是不会没有的。
表达的感悟:星星关心“我”,星星祝福“我”,“我”接受星星的祝福,“我”从星星那里获取希望和力量。星星是人类希望、良知和美好感情的象征。
史密斯的《星》:写一次夜行。感觉到星星跟随着人走,“我的思想也在星海里遨游”,自己同星星融合起来,结尾句作者突现了主题,自己成了星星。
表达的感悟:星星成了“我”的伴侣,“我”也是星星,“我”也在燃烧,也在发光,也在给人以热和光,造福于人。使人联想到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令人回味。
4攻克难点:
本课给了我们同题散文诗《星》两首,我们应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本课,比较叙事的角度,比较叙事的对象星星,比较不同的主旨。两篇散文的异同是本课的难点。两篇散文题材相同,都是散文诗。两人感悟的相同点:星星能给人以祝福和光热。两人感悟的不同点:巴金是:我接受星星的祝福;史密斯是:我是星星,自己发光发热,造福人类。
5质询疑点:
巴金《星》的思路和史密斯《星》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巴金从身边所看所闻谈起,谈星星给别人以祝福,然后联系自己,谈星星给自己祝福,言外之意是生活充满希望。
史密斯的诗中星光及星座与黑夜共存,又是夜行人的伴侣。它不仅挥洒大地,给人世以光明、温馨和希望,还给人以启示。诗人以此阐述了自己的思考:星星燃烧自身把光明抛洒太空,辽阔的宇宙无处不有它的存在。他的光、热和运动并不为风、雨、树叶、云彩所阻碍,这使人联想到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诗的末尾写道:“在我的里面,也有东西在燃烧,在发光。”就是作者所领悟到的深刻哲理,委婉地暗示出全诗的主题,使人回味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