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咬文嚼字》教案2

高中教案教案

发表时间:2020-01-09

《咬文嚼字》教案2。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咬文嚼字》教案2”,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二、如何克服“套板反应”。

预习提示:

1.词语积累:

锱铢必较

清沁肺腑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套板反应

举不胜举

刻苦自励

推陈翻新

自鸣得意

索然无味

不即不离

点铁成金

一时兴会

尺牍

下乘

玩索

流弊

援例

冷寂

岑寂

拘礼

游离

蕴藉

2.文学常识

朱光潜

谢灵运

韩愈

贾岛

李商隐

贺铸

3.背诵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长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惠山烹小龙团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4.附录

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②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南山秋。

——贾岛

③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

二、阅读课文,将重点词语划出。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三、什么是“套板反应”?怎样克服套板反应?整理成一段文字。

四、讨论课后第四题,并举出例子。

五、参照《语文读本》,讨论课后第二题,并整理成一短文字。

六、作业:完成第十课基础训练

延伸阅读

《咬文嚼字》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咬文嚼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提到“咬文嚼字”,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请学生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说出来: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第四个例子,“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个例子: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学生回答。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终不能复入石矣”。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个字就抵得上千言万语,千军万马。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所以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不同,不同意味。

(三)分析第三个例子:

1.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启示:

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五.总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调整思想和情感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六.分析第二部分:

以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说明句式不同、繁简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6-7段也举了两个例子,我们看作者举这两个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作者在这一部分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另一个是滥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就是“套板反应”。

问:

1.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②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套板反应”的示例:

这一天,朱祁镇(明英宗)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特别的客人叫朱瞻缮,是朱祁镇的叔叔,他正是当年传言中要来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缮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缮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是一个套板的套板,我们为什么觉得可笑?因为这样的文字我们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文章,不生动。

2.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明确: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3总结:

善用:意蕴丰富点铁成金(正面)

联想意义

滥用:套板反应毫无新意(反面)

七.分析最后一部分:

刚才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学生齐声朗读“我希望”后的话,说说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八.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文章应该是“作”出来的,不能老是“走熟路”。时常有学生问我,写作文有没有窍门,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我常常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所期待的“窍门”绝不是我所要说的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多读多练、提升情感,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个“公式”,像做数学题那样往里一套,答案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套板心态”。按照“公式”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记住朱先生的那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认认真真做应该做的事。阅读鉴赏、写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径。
请大家回去后再读《咬文嚼字》,我想应该会有新的启发的。

九.布置作业:

1.思考: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不少于3条)

2.思考: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不少于2条)

3.完成课后练习二和四

咬文嚼字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咬文嚼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咬文嚼字
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
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
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幽居:指隐居处.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
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读读议议


一、点击作者背景,了解朱光潜在美学领域的伟大贡献。

二、“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成语,词典上释义如下: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通读全文(含注释),讨论: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怎样的意思?

三、联系作者赋予这个成语的新意,研究文章最后一段,确定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作者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举了几个事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每个事例,并抓住引例前后结论性的议论句(已用粗体标明),讨论这些事例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事例

观点

郭沫若改“是”为“这”王若虚妄改“李广射虎”一段韩愈改“推”为“敲”“烟”的直指和联想的意义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前人怎样写美人论才子谈风景叙离别等

五、眼(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丛)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A大B快C紧D密)——施耐庵水浒第10回

《咬文嚼字》教案6


【教学目标】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