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农业的区位选择》案例教学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5

《农业的区位选择》案例教学。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案例教学”,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能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和评价

智能目标

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思想目标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努力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教学难点

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图表导读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农业生产活动有多种类型,并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展示: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游牧业)。

而且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作物和驯化了的动物,那为什么这个地区要选择这种类型呢?一块土地放在面前,到底怎样去安排农业生产才是合理的呢?有哪些要素是需要考虑的呢?怎样考虑呢?这就是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板书:5.2农业的区位选择)

(转)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区位,什么是区位呢?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它的定义,看看是否等同于位置。

新课教学

讨论归纳:不同,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板书斜体字)

(转)位置往往是固定的,因此,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后者,也就是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这里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怎么影响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先来学习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从两则案例谈起。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两个材料,注意其中黑体字的内容。(板书: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案例一:

据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报道,望京地区某街道两旁种的竹子几乎全都枯死了。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后了解到:竹子是常绿浅根植物,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温带竹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2~17℃,1月平均温度-2℃~4℃,年降水量700~1000mm;亚热带竹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5~20℃,1月平均温度4℃~8℃,年降水量1000~1500mm。竹的根系集中稠密,竹秆生长快,生长量大,蒸腾作用强,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土层深厚、肥沃湿润、富含有机质、呈酸性反应的土壤最适宜生长。由此看来,该地区的竹子死亡不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该地区街道两旁选择种竹子是由本地区主管部门领导决定,从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竹区)引种的。

表一:北京与南方地区气候资料比较表 

 

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

北京地区

一月平均气温

0℃以上

-4℃

年平均降水量

800mm以上

609mm

土壤

酸性

碱性

案例二:

据《北京晚报》报道,通州区今年从美国、欧洲引种树莓获得成功。树莓,亦称红葡,主要分布在寒带和温带地区,中国南北各地有野生。人工栽培最早始于欧洲,中国仅东北地区栽培。树莓根系较浅,要求疏松的土壤和较好的肥水管理。另据报道,2003年春,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东北部的永宁镇,有一片40公顷的玉米田被改建成国际标准化的树莓种植园。根据地方政府的规划,今后五年左右,位于长城北侧的北京延庆县境内的40万亩玉米田将有50%分批改建成树莓种植园。届时,树莓将达到20万亩。这是北京市为优化生态环境,防御蒙古高原风沙侵袭首都、建立环北京森林生态屏障而积极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届时,采摘、品尝红莓成为一项普及的休闲旅游活动。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红莓果被誉为“黄金浆果”,广泛用于饮料、食品、糖果、冷饮和鲜食。树莓在我国刚刚起步,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因此,树莓将成为我国新兴果业的先锋树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附:延庆永宁镇部分自然资料

永宁镇位于延庆盆地东部,地势东高西低,东、南、北三面为山区及半山区,中部为平原,海拔在490.6~800米之间。新华营河(妫水河的上游)流经镇域西部,白河南干渠、北干渠从镇区穿过,山区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非常优越,土壤、水质、空气的洁净度基本与瑞士日内瓦处在同一水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7℃。

案例应用:

思考一:北京从我国南方地区引种的竹子失败了,而延庆县永宁镇从欧美地区引进的树莓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

结论:气候、土壤(板书)

分析:

1.光照、热量、水分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不同的动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往往具有地域性。

2.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思考二:“北京从我国南方地区引种竹子”,“延庆县永宁镇从欧美地区引进树莓”这两个举动撇开自然条件不考虑,有没有什么非自然的因素在影响这种行为呢?

结论:政策、市场

分析:

1.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北京竹子的引进就是政府决策的结果,永宁镇树莓的引进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2.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和和社会两大部分──投影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补充其他重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跟踪训练:农业在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进行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思考三:北京地区是否就无法种植竹子了?有哪些办法呢?

结论: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书)

分析:

1.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扩大南方竹子的区位范围。

2.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北京地区种植竹子,目前来说气候、土壤、水分等都存在较大障碍;但这些障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例如可以通过建立温室等方式改照当地的光、热、水等条件,从而让竹子度过不适宜的冬春季节。另外对于所需酸性土壤我们也可以通过人为方式改造。

跟踪训练:1.双季稻生产、小麦种植的例子

2.玻璃温室、梯田、茶园喷灌

追问:当前阶段,你要是北京的城市规划部门的主管领导,你真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改造当地的自然条件吗?

结论:不会

分析: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比,另外还要注意保护环境。

思考五:北京市的远郊区县在自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否都种植树莓?

结论:社会经济因素是发展变化的(板书)

分析:北京引种树莓可以说一方面是自然条件适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树莓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量,但是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不像自然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跟踪训练:

1.城市周围将生产的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2.果树的种植面积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3.北京冬季可以吃到南方的蔬菜。

4.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美、加、澳、法等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5.我国的棉花价格与棉花种植面积之间的关系。

边练,边总结并板书。

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对于有利的自然因素可以加以充分的利用,不利的因素可以在考虑技术、效益、生态等的前提下加以合理改造。社会经济因素不同于自然因素,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只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虑到了,才能保证选择出对农业土地的最合理的利用方式。

板书设计: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相关阅读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农业的区位选择》,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规划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农业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密切,相互影响也最深刻。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经济建设将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的核心任务。所以,本章教材内容从农业生产活动人手,重在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中要体现这一点。
在阐述农业区位的基本原理时,要通过实例分析,运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使学生懂得地理所具有的特征。教材中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讲述都是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认识普遍规律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尽可能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例如我国及学生家乡的实际情况。
本章内容的教学还要突出发展的思想。在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时,要重点分析其发展变化,教学农业地域类型时,应强调该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的办法。
地域性素质教育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特别贯彻的原则,教学时应把培养学生能力、加强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如在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时,也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开放型活动题,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独立分析、判断、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发展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各种生产活动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课时安排
共6课时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课时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
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1课时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两章的内容中我们学习了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都要求有更多更丰富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就要依赖农业生产。
师:什么是农业生产?
生: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
师: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最密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农业地域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到底有哪些?
(板书)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板书)一、区位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读P42图3.1和图3.2,先找出两个地点在世界上的位置,说一说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引导学生填写下表(灰色部分),找出两地的不同:
湄南河平原人力耕种的水稻田、地势低平、红色土壤气候湿热、机械化程度低人力耕种的水稻田
澳大利亚牧场放养的羊群、革茂密,远处有树林地势平坦,降水较少牧场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的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也就是两者的区位不同。
师:(总结)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牧羊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师:大家想一想,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
生: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师:对。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板书)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师:请同学们读图3.3思考如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的因素外,说一说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读P42图3.3)
(生讨论回答)
生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生2: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资金状况、科技情况等对农民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
师:很好,这些就是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活动与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P43。“活动题”。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一小组讨论分析一个问题,然后让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和学生一起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孟买和罗马的地理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生1: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了水稻好暖喜湿的生长习性;而地中海气候夏季虽热量充足,但降水稀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则无法发展水稻种植业。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泰和县的位置,建立空间概念)
生2:泰和县的千烟洲属于丘陵山区,年降水量大,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如果在丘陵山区耕作易引起水土流失,因此这里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坡度小的缓坡以及地势更为平坦的谷地,土层较深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合发展耕作业。而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发展鱼塘养鱼业是因地制宜的做法。
师:说得很好!地形条件是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一甘蔗地一鱼塘一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3:发生这种农业景观的变迁主要是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作物,农民收益是逐渐增加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花消费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师:很好!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既有产品种植的自身条件,也有社会经济条件,如土地价格、农产品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状况等。
(过渡)
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吗?
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生阅读讨论,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师提示)案例l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开: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
第二自然段体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生1: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的改善,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使得生产地与市场之问紧密联系。通过技术投入大大克服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不合理性,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师:总结得很好!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生2:市场和交通运输因素、自然灾害等对地中海地区农业(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和法国相比,西班牙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冷害少;但法国“时鲜业”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近消费市场。
建议: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如利用气候条件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档产品为主等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2.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
师:(总结)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知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影响农业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过渡)不同的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不一样的,既有自然条件,也有社会经济条件。
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地区,这就是——
(板书)三、农业地域的形成
师: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过渡)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特色呢?
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师:对。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下面我们就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为例,来探讨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
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师:什么是混合农业?
生1:混合农业主要是既从事耕作业又从事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
师:澳大利亚的农业在世界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生2: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称。
师:说得真好。
活动与探究
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等。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师提示:根据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一牧羊带在澳大利亚降水分布图、气温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结合澳大利亚的地形,分析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完成该题。)
师:请同学们看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图,说一说小麦一牧羊带在其降水分布图上的位置。
生l:小麦一牧羊带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南和西南部。尤其东南部,这里处在大分水岭的背风坡,年降水量在300~750mm,降水适中,非常适合于小麦的生长。
师:对。同学们再看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说一说小麦一牧羊带在该图上的对应位置。
生2:从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小麦一牧羊带所处的位置1月(最热月)温度约20℃左右,气候温和,适合小麦和绵羊的生长。
师:对。我们再来看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图和小麦一牧羊带之间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生3:小麦一牧羊带所处的位置人口密度基本在1~10人/平方千米之间。既保证了足够的劳动力,又接近城市消费市场。
师:(总结)降水、温度、水源等为小麦一牧羊带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澳大利亚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原先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牧羊业逐渐转变为小麦一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所以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发展的结果。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作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以及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到超市去调查分析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品主要来自哪些地区,讨论说明市场、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课后练习
1.请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
古巴的甘蔗、我国河西走廊的粮棉、黑龙江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
2.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的农业,一般应建立……………………………………()
A.工业原料基地
B.商品粮基地
C.商品棉基地
D.农副食品基地
3.20世纪90年代,新疆的棉花生产在我国的地位迅速提高,原因有……………()
A.水源充足、土地广阔
B.光照强、热量丰富
C.向中亚地区出口便利
D.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1.古巴的甘蔗——热带草原气候,水热充足,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的粮棉——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低洼处长期积水。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乳畜制品、鲜奶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分布在城郊,离消费市场近。
2.D
3.C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区位的含义,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对自然因素可以进行改造,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经济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人类改造自然发展农业,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1.农业生产需要哪些投入?有哪些产出?2.农业生产如何分类?

[引入]通过前面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不一致,会导致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差异。那么不同的地区如何根据自己的市情、区情或乡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道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区位[板书]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绝对区位);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相对区位)。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阅读教材第7页图5.5及相关课文,分析: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5.5列出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3.举例说明上述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1.气候

热量-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

光照-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因为植物体内的干物质绝大部分来自光合作用)。

降水-多少(过干、过湿)、季节分配(如华北的春旱、夏涝);一般年降水少于250mm,除有灌溉水源,一般不能种植作物,水热配合。

2.地形

(1)直接的影响-不同的地形类型区:平原-耕作业、丘陵山区-畜牧业。

一般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丘陵和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

(2)间接的影响-海拔高度-热量差异-农作物分布的垂直变化

3.土壤(包括土壤肥力、酸碱度、土层厚度、土壤结构等)

4.市场-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

5.交通运输

6.政策-提供或降低某一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7.科技

[设疑巩固]在下列地理事例后的括号内,填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气候)

2.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地形)

3.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市场)

4.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土壤)

5.冬季,南方各省区的蔬菜供应到东北三省。(交通运输)

6.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小结归纳]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生产者在综合考虑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区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最有利的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人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另一方面是,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当然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无限制的,因为还要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如果产出低于投入就不适宜改造了。

[教师归纳]分析得很对,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但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不变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下面我们学习本节最后一个问题。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板书]

[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文字和图5.8,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以及哪些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较为突出?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市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

教师归纳:以上同学说的很对。市场区位的变化是影响农业区位最突出的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也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农业生产都以市场为导向,这样才有生命力,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举例]浙江省首先在全国实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这是2001年3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种粮大户与企业订合同,即称为订单粮食。农民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心里就踏实了,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举例]1998年某省某县大葱获得丰收,丰收后的该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为此政府出资在电视上播出了该县大葱的广告,该县成了全国大葱的集散地,价格也一路上涨。后来,该县的大葱信息还上了互联网。1999年该县大葱种植面积增加了10万亩,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试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不仅要分析区位因素,更要分析其发展变化。另外国家政策、政府干预对农业生产都是有重大影响的。例如中国农村的三次革命: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二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三次税费改革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设疑巩固]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

古巴的甘蔗、我国河西走廊的粮棉、黑龙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

[学生讨论][回答]

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势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五、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大家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我们应该看到,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是不断加强的,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并根据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时调整农业区位。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均是为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农业不断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布置作业]

1.调查分析我们日常生活用的一些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区生产的,并说明市场、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某山区乡镇发展粟子生产,如果你是乡长,为提高粟子产量,你会采取哪些决策?

[板书设计]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市场 5.交通运输 6.政策7.科技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

2.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选择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区位选择”,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使学生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
2、能理解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事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五、课时安排:
计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我们经常提到的某地特产,这应属于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教师归纳:对,那么在一定地域进行生产时,应如何选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地广人稀的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教材图5.4)
自然条件经营方式农产品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雨热同期种植业,国营农场

大型机械化生产
小麦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
山地草场广布
粗放的放牧业藏绵羊、藏山羊、牦牛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
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引导学生看书完成这部分内容:然后教师总结归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分为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1、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粮食低产。
课后思考:红壤酸性强、土质粘重、含有机质少等,请找出有何改良办法?
4、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
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例: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北纬220;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另一方面,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例1:改造农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节。
(教材图5.3A)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用于蔬菜、花卉等,近几年温室无土栽培的生产得到推广。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且多采用塑料大棚。
例2:改造地形因素。
(教材图5.6)修筑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分布于我国东南丘陵以及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分布广泛。
例3:改造水分因素。
实施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我国西北地区,如无灌溉,不能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的发展也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例4:其他: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的改良、沿海滩涂盐份的改良、红壤改良等。
注意的问题: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比。
如随坡度加大,修筑梯田的工程量会逐渐加大,而梯田面积会逐渐减少,耕作难度也加大,所以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我国政府规定坡度大于25度不宜修筑梯田。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是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特别是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它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①、城郊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②、市场需求的变化
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该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缩小。
例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到了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价格大跌,还出现严重滞销局面。
 因此,农业区位的选择,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对市场的可能变化作科学预测。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①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热优势,重点发展蔬菜、花卉,供东北部工业区。我国北方冬季也从南方的四川、广东等省大量调进蔬菜。
②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商品粮食生产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乳畜产品供应
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鲜花王国”荷兰(教材图5.8)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了一大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读图要求:在世界地图上,熟悉以上国家及地区、我国主要地形区等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板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市场 
5、交通运输 6、政策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
2、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