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优秀的高中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WwW.jAB88.com

3.1《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素材(中图版必修1)
气候类型
一、气候类型的形成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亚洲印度半岛西南沿海,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西海岸,菲律宾群岛和新几内亚岛(又称伊里安岛),大洋州从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分干湿两季。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三)热带沙漠(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热带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2)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
(四)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旱雨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2)亚热带气候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1)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非洲大陆东南角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亚显著的原因:背靠最大的大陆,面临最大的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北美洲东南部及南美洲阿根廷东部地区及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分布。这些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所以叫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候成因也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只不过该气候分布地区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没有前者强,且降水比前者多。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七)亚热带沙漠(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亚热带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部和内陆地区,其基本特点与热带沙漠气候相似,也是全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温炎热,但因纬度稍高,冬季气温比热带沙漠气候低。
(2)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亚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全年干旱少雨。与亚热带干旱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夏季气温较低,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30℃;年降水量较多,大于250mm,所以土壤储水量增大,能够维持草类生长。
(八)亚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基本与热带草原气候相同,但分布在亚热带。
3)温带气候
(九)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而且季节分配均匀。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以西欧的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为典型。其次如美国的西雅图、加拿大的温哥华、新西兰的惠灵顿等。
(十)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一)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十二)温带阔叶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东亚和北美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热月平均温度13—23℃,最冷月平均温度约-6℃。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也称温带森林气候。
(十三)温带草原气候
又称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温带森林气候与温带沙漠气候之间的过渡气候。这种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为200-450mm,集中在夏季,干燥程度不如沙漠气候。分布范围,从黑海沿岸往东,横贯中亚,经蒙古的边缘地区、中国的准葛尔盆地,内蒙古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西部,东西连成带状;在中美中西部为一南北向的宽带;在南美南部东海岸也有一狭长地带。
(十四)温带沙漠(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又称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1)温带大陆腹地沙漠地区的气候。极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夏季炎热,白昼最高气温可达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大,日较差也较大。云量少,相对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景观多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亚和中国塔里木盆地属沙漠气候。
(2)温带半干旱气候在干旱气候的外围,夏季温度比温带干旱气候低,降雨量也比温带干旱气候大。
4)亚寒带气候
(十五)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5)极地高山气候
(十六)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七)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十八)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目前,气候变化,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地区的问题,应该是全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下面四方面统一认识:
第一,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携手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
第二,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应该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应该促进而不是阻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第三,术进步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社会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在技术创新、推广和利用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应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变能力,增强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

延伸阅读

3-1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3-1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3-1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各气候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地理现象入手寻求原因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气候因素关联性的分析,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环境观。
2、教学重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3、教学难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4、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
5、教学过程:

(阅读课前探索,引导学生从土壤、植被和动物等方面来对比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的自然景观差异)
(引言)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例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都不相同。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存在那么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同,那么地理环境受哪些要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一、地理环境
(教师引导)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
(学生活动)列举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形式各异的物体;在这些物体中,哪些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哪些属于人文地理环境?
(出示《深圳世界之窗》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图片,加强学生对两种地理环境的认识)
(学生探究)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说说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教师点拨)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是其组成要素。
(探索)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景观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你认为这主要受哪一个自然地理要素影响造成的?
(板书)二、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一)气候的概念
(学生思考)什么是气候?气候与天气有何区别?
(板书归纳)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一地的气候通常用气温和降水的平均值来表现。
(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地的气候存在差异?为什么同一地区的气候也经常发生变化?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归纳)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决定气温
大气环流——决定降水
影响气候
下垫面因素
影响气温和降水
人类活动
(教师启发)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呈现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和北极的极地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
(学生思考)为什么赤道与两极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启发)出示《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启发学生思考:非洲大陆的气候为什么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教师点拨)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
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
(板书)1、太阳辐射——造成气候差异的基本因素
(教师启发)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呈现撒哈拉沙漠的热带荒漠气候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
(学生思考)为什么撒哈拉沙漠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教师从气候类型,环流形势和气候特征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点拨)出示表格:
30N附近大陆西部大陆东部
环流形势终年受副高和信风控制季风环流
气候特征终年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季风气候

(归纳)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大气环流的状态直接决定着各地的天气过程,也就决定着各地气候的形成。
(板书)2、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
(教师启发)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莫斯科和伦敦为例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
(学生思考)伦敦与莫斯科的气候有何差异?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教师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和全年降水情况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点拨)出示表格: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全年降水情况
大陆性气候大大较少
海洋性气候小小教多

(归纳)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水热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气候类型。
(板书)3、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的影响
(教师启发)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伦敦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思考这些气候类型与所经洋流有何关系。
(教师点拨)洋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着显著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经过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与沿岸的寒流影响密不可分;伦敦温暖湿润的气候主要受沿岸的西风和暖流的影响而形成。
(板书)(2)洋流的影响

(教师启发)出示《泰山和济南各月气温比较表》,启发学生思考:泰山与济南的气温相差较大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联系对流层气温变化知识启发学生思考)
(归纳)我们知道,陆地上分布着山地、高原、平原和盆地等地形,由于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此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于海拔地的地区气温,造成山地不同高度的气候不同,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道理。
(板书)(3)地形的海拔高度影响
(承转过渡)地形不仅有高度之分,而且有坡向之分,在山的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气候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播放地形雨的形成动画,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思考:迎风坡与北风坡的气候有何差异?)
(归纳)坡向对气候的影响表现为:迎风坡上升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而背风坡下沉气流带来干燥的空气。
(板书)(4)地形的坡向影响
(教师点拨)地形的其他因素,如:地表的物质组成不同,对太阳的反射率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到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情况,导致地区间热量状况出现差异。(引导学生思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南极大陆?)
(承转过渡)除了以上自然因素对一地的气候产生影响外,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也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板书)4、人类活动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人类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向大气释放废热?
(2)人类是怎样改变大气成分的?这样会导致气候如何变化?
(3)人类通过哪些途径改变下垫面性质?这样导致气候如何变化?
(案例研究)学生阅读《上海的“热岛“效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哪些因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2、城市热岛效应会产生哪些影响?
3、利用热力环流的知识画出城市与郊区的环流图。
4、请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并说说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哪里?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气候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从25亿年至今,地球的气候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也正是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得以不断改造,并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可见,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深刻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保护地球的大气环境,从而创造一个适宜生物生存的地理环境。

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在人类历史中,气候经过了哪些变化?气候的每一次变化对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有何影响?

高一地理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知识点中图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知识点中图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一地理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知识点中图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
①海洋与陆地: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且比较集中。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分配较均匀。
②地形:A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B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植被:裸地和植被覆盖地不同。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⑶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①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著影响各地气候。大气环流通过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导致各地的降水时空分布,与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因素)共同形成了各种气候类型(水热组全类型)。②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⑷人类活动:①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温度升高),向大气释放热量(如热岛效应)。
②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A良性的:a.修水库,使库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调节气候。b,人工造林,使风速减小,气温降低,湿度增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B恶性的:①围湖造田、排干沼泽,使生态平衡破坏,气候恶化;②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尘暴盛行,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③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遥感的概念和遥感的基本工作过程。

2.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工作过程。

3.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4.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5.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6.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并应用到新课学习中。

2.在生活中发现和体验RS、GIS、GPS技术的应用及带来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亲历体验地理信息技术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从而能够更加热爱科学、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

2.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利用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来为社会服务。

本节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是?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本节内容主要从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三个方面介绍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介绍“数字地球”。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教学设施条件?以及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地理新课程标准》主要从这些技术的应用出发?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先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及各种媒体搜集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尽可能地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这些地理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体验、理解和巩固。

教学重点和难点?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学习

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课外调查题?同学们走访自己的亲朋好友中的驾驶一族?了解他们驾车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怎么来解决这个烦恼?

生?学生回答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引入全球定位系统?GPS?汽车导航。

多媒体视频展示?全球定位系统?GPS?汽车导航。

师?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一种?本节课我们就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在学生课前的走访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运用信息资料?自主学习探究

师?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

生?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师?首先我们学习遥感(RS)。

一?遥感

1.什么是遥感(RS)??

生?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多媒体显示?图片?“1998年7月27-31日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遥感图像”、“1998年8月28日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遥感图像”

师:引导学生通过比对图例,比较图1?5a和1?5b?图1?6a和1?6b?图

1?5和1?6?从中提取相关的地理信息。

提问?

①通过两幅图的比较?你认为遥感技术在洪水情况的探测中起了什么作用?

②你能告诉大家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吗?

?与实地测绘相比?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飞得高?探得远”、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即适应性强“你不行还有我行”等特点?人力、财力投入相对较少。?

③你们小组还能告诉大家更多的遥感应用的实例吗?

各小组分别上台展示收集的有关遥感技术在各行各业应用情况及案例。

2.遥感技术的应用

资料一?大兴安岭森林火灾遥感监测信息问天网2004-10-21内蒙古气象台消息?10月15日?NOAA-16号气象卫星接收到的卫星遥感监测图中?中蒙边境处蒙古境内有一火点。

17日、18日火场上空有云未能监测到。19日14时27分接收到的卫星遥感监测图中?火区已烧入内蒙古阿尔山境内?位置是?119.810E-47.060N。高温区面积约为17.50平方公里。16时的遥感监测图中火区面积有所扩大。19日下午?火场上空4.5级西北风?火势向东南方向蔓延。

另外?锡盟东乌旗与兴安盟科右前旗交界处有一处火点?位置为120.130E-46.560N,高温区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

资料二?西安土地管理局用上高科技是否乱占耕地卫星一看便知卫星遥感技术已经运用到政府部门的执法检查当中。目前?西安市土地管理局正在利用卫星遥感资料?来发现和查处土地违法行为。

利用卫星来检查土地执法情况?在西安市已是第二次。卫星遥感照片与通常的高空俯拍照片不同?它的颜色呈现出一种犹如“电视机颜色失真”的样子。具体做法是?拿2000年10月和2001年10月高空卫星所拍摄的两张西安行政区域的照片来进行比较?看哪些地点呈现出颜色变化?是否把耕地变成了建筑。1.5米宽的道路、6亩大小的地块是目前卫星照片所能分辨的最小限度。

西安市土地管理局有关部门同志介绍说?这次检查工作的区域范围是西安市8个区和长安、高陵2个县的新增建设用地?卫星照片上所能辨认出的地面变化大约有200多个点?这些新增建设用地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他们正在逐项核查。卫星遥感技术已经运用到政府部门的执法检查当中。目前?西安市土地管理局正在利用卫星遥感资料?来发现和查处土地违法行为。

利用卫星来检查土地执法情况?在西安市已是第二次。卫星遥感照片与通常的高空俯拍照片不同?它的颜色呈现出一种犹如“电视机颜色失真”的样子。具体做法是?拿2000年10月和2001年10月高空卫星所拍摄的两张西安行政区域的照片来进行比较?看哪些地点呈现出颜色变化?是否把耕地变成了建筑。1.5米宽的道路、6亩大小的地块是目前卫星照片所能分辨的最小限度。

西安市土地管理局有关部门同志介绍说?这次检查工作的区域范围是西安市8个区和长安、高陵2个县的新增建设用地?卫星照片上所能辨认出的地面变化大约有200多个点?这些新增建设用地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他们正在逐项核查。

?(通过展示师生收集、整理的地理信息?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新知识?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积极性?更好地学会在各种有效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能更好地促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角色的转变。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3.遥感的主要环节

?利用图表形象讲解遥感工作过程。?

师?我们了解了遥感的工作过程?那我们来看看遥感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有哪些优点呢?传统工作方法遥感技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逐渐过渡到面上分析研究。

首先从面上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点、线进行野外验证、检查。

?区别传统方法与遥感技术的区别?强调遥感技术的优越性。?

师?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等领域。

?二?全球定位系统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刚上课时我们播放的GPS汽车导航视频?就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你们还知道全球定位系统GPS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的应用?

资料一?

美科学家将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提高效率[2004-06-0809:54]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据最新一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介绍?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正将全球定位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以帮助农民增加产量?提高生产效率。目前正进行的试验之一是“导航者”太阳能无人驾驶飞机?其监控装置可以提供农作物的具体收割时间。此外?全球定位卫星技术可以让农民在使用拖拉机时精确定位他们在田地里的方位。

借助这种精确度可达纬度??厘米、经度??厘米的全球定位系统?农民可以全天候使用机器人拖拉机工作?再也不受日出日落或天气好坏的影响。土壤探测器及其他地面监控设备与全球定位系统结合使用?还可以帮助农民确定需要浇水、施肥或者除草的准确地点。这一系统的另一潜在功能是帮助科学家实时监控火山活动?并跟踪地震前后的地球活动。?来源?新华网?

师?全球定位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广泛。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海拔。无论是在飞机上、行驶的汽车和船泊上?还是徒步在野外考察、旅行?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受机?你就能随时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

师?什么是全球定位系统?它有哪三大部分组成?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学生回答略。

师?对?这就是全球定位系统?它由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系统——GPS信号接受机组成。GPS可以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

?三?地理信息系统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RS、GPS?了解了它们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开展一个比赛。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一大组和一小组?小组同学上讲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上海地理信息系统?一大组同学利用各自课前准备的上海市城市、交通、旅游等地图?分别合作查找以下地名和相关信息?上海野生动物园、东方明珠、复旦大学、浦东机场…

师?通过刚才的查找和回答?哪个组取胜应该是没有争议了吧?…刚才同学们也亲身体验了?地理信息系统与普通地图相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通过两组查找信息的比赛?故意制造不平等的竞争条件?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地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方便、快捷……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生?

方便、快速、信息量大、直观、……

师?那么?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呢?它的简要程序是什么?同学们自学思考。

生?学生回答略。

师?结合课本香港地理信息系统?与学生一起进一步熟悉GIS的工作过程和应用。师生共同讨论回答?课本14页活动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和数字地球

师?通过学习和讨论?思考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他们三者的相互关系?什么是数字地球?

三、课外活动延伸?体验学以致用

多媒体显示?

图文?平顶山120急救中心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2004年09月27日16:01平顶山外宣办平顶山120急救中心卫星全球定位系统让学生课后分小组模拟平顶山120急救中心?查找资料?走访本市的110指挥中心?编写急救案例?体验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

?实践活动代替书面作业?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两方面的特色?

第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无论是课前——搜集、整理资料?课内——展示、分析资料?还是课后——调查使用资料?教师都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努力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重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重要组成。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寻各种相关资料?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展示各种图片、文字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B.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绝对一致的
C.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
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
2.关于松嫩平原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B.地势平坦,沼泽分布广泛
C.矿产资源贫乏D.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3.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的自然因素是()
①河湖广布,水系稠密一步②地势低平,土质黏重
③交通落后④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②
4.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长江三角洲的水稻种植一年三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紫色土为主
5.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B.光照不足C.热量不足D.土壤贫瘠
6.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其原因是()
A.冬季严寒,病虫害少面性B.夏季白昼长,日照时间长
C.春季积雪和冻土融化,土壤墒情好D.地势低平,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
7.松嫩平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局B.混合农业C.商品谷物农业D.大牧场农业
8.“湖广熟,天下足”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重要的产粮区,其最重要的自然因素是()
A.雨热条件好,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自然灾害少
C.河流众多,交通便利D.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
9.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便利条件;黏重的土壤则使人们开垦困难
B.农业大发展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C.稠密的水网,使耕地分散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推广,但由于水稻单产很高,使其商品率高,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D.多水而黏重的土壤一直是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
10.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南北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比如我国北方冬季穿衣比较厚重,而南方穿衣相对较单薄。下列关于南北方的地域差异,表述错误的是()
A.饮食方面南米北面B.建筑方面南尖北平
C.历史交通方面南船北马D.气象灾害方面南旱北涝
11.下表是2001年我国a、b两个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a、b两省分别是()

省区稻谷小麦甘蔗甜菜
a242.41.557.5
b156.742.318.2
A.内蒙古、江苏B.广西、黑龙江C.湖北、甘肃D.河南、新疆
读下图,回答12--16题。

12.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C.降水不同D.地形不同
13.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A.气候资源优势B.动物资源优势C.劳动力资源优势D.土地资源优势
14.针对甲图所示区域的特点,该地区将成为全国性的()
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 ③林业基地④牧业基地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5.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的特征的项目是()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③水稻土④水田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D.②⑦⑧
16.甲图所示区域比乙图所示区域的粮食产量低,但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条件好B.热量条件好 C.人均耕地面积大 D.交通发达
17.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乙图所示区域的农业变化大势的是() 

18.下图是卫星甲和卫星乙在某一时刻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

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比较
19.要准确快捷统计测算出甲乙两地灾害信息材料,主要依靠()
A.传感器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遥感技术
20.以下哪个不是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的功能()
A.查询检索B.资源调查
C.灾害监测D.空间定位
二、综合题:(共40分)
sssssrs
sssssrs
ffsssr
ffffr
ffffhr
ffffrr
ffr
ffr
rss
rs
21.下左图为一幅我国山东省某区域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图,每个小方格表示实际长宽各
sssssrs
sssssrs
ffsssr
ffffr
ffffhr
ffffrr
ffr
ffr
rss
rs
,图中r表示河流,s表示林木,h表示住房,f表示耕地;下右图数据表示相应区域内各方格的平均海拔高度(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河流的流向是。该处的森林覆盖率为。
(2)耕地面积为米2,其海拔高度为米。
(3)从地形看,此住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容易遭受灾害。
(4)为配合区域荒山绿化,该地区准备栽培一批水果。请列举比较适合的水果品种
(至少两个)。

22.读中国自然分区图,回答
(1)A、B所在的区域为_____________区,
C为___________区,
D为__________区。
(2)A、B间以_______________为界,自然环境差异明显。
(3)按要求填下表
主要地形类型气候类型耕作制度主要粮食农作物
A平原、高原、山地
B
C
D

23.读中美两国地理位置重叠对照图(两国比例尺相同)问答:(4分)。

如果中国A地为125°E,则重叠部分的美国所对应的地点经度是。中美两国的重叠部分,相同的气候类型有、。从本图可以看出,与美国相比,我国(温度带)的范围更大。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345678910
DADCCDCABD
11121314151617181920
BBDCBCBCBD
二、综合题:
21.(1)由东北流向西南18%(2)180076(3)洪水(4)苹果、雪梨
22.(1)东部季风青藏高寒西北(2)秦岭—淮河
(3)
主要地形类型气候类型耕作制度主要粮食农作物
A平原、高原、山地温带季风一年一熟,二年三熟小麦、玉米
B平原、高原、丘陵亚热带季风一年二熟~三熟水稻
C高原高原高山一年一熟青稞
D高原、盆地温带大陆性一年一熟小麦
23.(1)75°W(2)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3)亚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