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诗情画意《芦花荡》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1-08

诗情画意《芦花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情画意《芦花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选文简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文中老头子的形象因其个性鲜明而丰满,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芦花荡的映衬下,尤为奇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芦花荡》进行初始阅读时,就不难把握老人的英雄形象,因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相反,对于这么一个干瘪老头身上的人情、人性之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这恰恰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扫描教材插图中白洋淀的图片,同时配上音乐。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或想到了谁?

生1:我想到:我独自一人泛舟其上,小舟飘呀飘呀,一直飘向水的深处。

师:真美,你的描述让老师也不由神往了。

生2:我想到:双休日,我和几个好友驾船来到此处,戏水玩乐,好不自在。

师:说到戏水,老师突然想到《水浒》中的一等一的戏水高手,有和老师英雄所见略的吗?

生3:我还真想到了浪里白条张顺。

生4:还有人称阮氏三雄的阮氏兄弟。

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这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概括故事,整体感知

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那好,我们就一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讲讲这位老人的故事。每个小组,每位同学说一句,到最后一位同学得把故事讲完。

(每一小组热烈而有秩序地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视情况参与若干小组的活动;学生声音渐轻。)

师:好,现在我们打破组与组的界限,进行全班接龙游戏。

生5(组1第一生):老头子靠着自己水上的本事,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

生6(组3第二生):一次,他要护送两个女孩子进入芦花荡。WWw.jAB88.com

生7(组7第三生):在护送途中,大菱受伤了,老头子很自责、很难过。

生8(组8第四生):老头子发誓要为大菱报仇,他做到了,打得鬼子哭爹喊娘。

师:四个组中的四位同学已完成了故事接龙,大家来评一评:简洁吗?完整吗?

生9:我认为还可以更简洁,比如讲到人物感受的文字可以不要。

师:评得有理,具体说说哪几句可以不要。

生9:比如老头子很自责、很难过。这样的语句可以精简。

师:很好,当大家在概括故事梗概时,将故事讲清即可,故事中人物的感受不需要涉及。还有谁再来说说?

生10:老师,我不是评点,而是有疑问。刚才第一位同学所讲关于老头子的情况需要讲吗?

师:能提出疑问真好。同学们觉得呢?

生11:我认为不用讲,因为这与故事无关。

生12:怎么无关,不是有联系的吗?应该讲一讲。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刚才大家接龙式的故事讲述,其实就是在概括故事梗概。在概括故事梗概时,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除此外,故事的背景也可以讲一讲,而刚才大家提及的老人的有关情况就是属于背景。

三、赏析人物,深入研读

师:讲完老人的故事,喜欢这位老人吗?最喜欢他的哪一点?读有关语句,并说说你的感

(适当提示:主要可以从老人的性格等方面去考虑。要求学生迅速跳读课文,从文章中找根据,形成自己见解后再小组交流。要求学生能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感受去分析人物,这样的分析才显得真切。)

组1: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得。

组2:如果我是那个受了伤的女孩,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为我报仇。你看,文中老人是这么说的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组3: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文中这么写: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个老人就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老人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

师:老人就没有让人不喜欢的地方?

(评点:这一问题引领学生换一个角度去分析人物,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让人物在学生进一步的品读中逐步显得丰满起来。)

组5:我们组在讨论时,就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老人有点过于自信了,而且就是老人的过于自信使两个小姑娘受了伤;而且当大菱受伤后,老人又表现得过于自尊。但讨论后意见还是不能统一,想请教大家。

师:你们觉得老人的过于自信自尊表现在哪里呢?

组5一生:过于自信表现在: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么危险的时候怎么能洗脸发出声音来呢;再如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可结果照得雪亮;还有呢,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最后还不是挂了花。

组5又一生:我说说过于自尊。当大菱受伤后,老人觉得面子下不来,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后来又说:我没脸见人。这不就是过于自尊吗?

师:还真有理有据。哪个组来谈谈?

组6:我们组赞成你们组这位同学的意见,老人是有点过于自信,害得其中一位小姑娘受了伤;而且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竟然要抛下两个女孩不顾了。

师:以上文字让我们读到的难道仅仅是老人的过于自信自尊?

(学生陷入沉思。)

组7:我们不同意。像刚才所提到的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仔细读,多么俊更多能读到的还应该是老人对两个孩子的喜爱,也正是这份喜爱才让他忘了这是多么危险的时候了。

组8:这么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除了理解为老人过于自信外,联系上一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那更应该是老人为了安慰惊慌的孩子,这不也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吗?

组9:对,应该联系上下文。老人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句话时,是柔和地说的。用柔和的语气说话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同学们可以看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亮。这显然是白洋淀上的一条硬汉子,这柔和一词已足以说明问题了。

组5:那老人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又说我没脸见人。那该如何理解呢?难道这也不能说明老人的过于自信而导致的过于自尊吗?

师:看看下文有一处集中写老人心理感受的──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说明老人有着高度的责任感,而且以前的确没有失过手,因为非常自责才会这么说。

组7:而且这也是老人的个性之所在呀。这样的老人不可敬吗?

师:真好,同学们能有这样的感悟,老师打心眼里为你们高兴。

组5:那得谢谢老师的指点才对。我明白了,课文中的老人的确自信,但真正使小姑娘受伤的不是老人的自以为是,而是老人对孩子的喜爱。也正是这一点使老人的形象更有立体感,不但不应该成为让我们不喜欢的理由,相反该是最让我们喜欢的地方。

师:对,老人既是白洋淀上的一条硬汉子,却又柔情似水。这样一位率真而又个性鲜明的老人怎么不值得我们喜爱?

四、品味景物,适当延伸

师:老人的形象有个性、真实,无处不折射出可贵的人性之美,但老师要说:芦花荡的映衬使老人的形象更美,谁能来印证老师的这句话?

生1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多么静谧的夜景,让人陶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怎么会不美呢?

生1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样美的芦花,不正因为老人为大菱报了仇,他眼前之景才会那么轻松、美丽的吗?

师:大家已经谈得很不错了,不过老师还想补充一点──文中人物美,景物也美,两者相映成趣,极为和谐。更神奇的是,文中似乎很难找到战争时期原本应有的火药味,相反同学们感受的更是其中特有的温馨。

(生或点头,或微笑。)

师:无独有偶,孙犁的《荷花淀》中景物与人物之间也极为和谐。追问:为什么在孙犁的笔下,虽然是反映战争时代的作品,其人物、景物都是这么美?

(评点:此一追问重在让学生感受作者所追求的光明的人生以及对人情的向往。学生思维被激活,自由地谈。)

五、教学检测,拓展学习

要求学生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体会作品中人物个性、人性之美。

2、关注你的生活,捕捉独具魅力的个性、人性之美,抒写下来。

(评点:这一设计既是拓展学习,又是课堂教学检测的延伸。)

【专家评点】

从英雄形象的定性上升至人性之美的探讨,进而领略人物形象的丰满,这是本课教学构思;而生成性的、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则是实施手段。显然,设计者是站在文学高点及教育理论前沿完成本案的。所谓高点,即是立足于荷花淀派及孙犁特色进行人性定位;所谓前沿,则是在教学中引进学生本位的先进教育策略,在交流中进行人物成像。

这种居高临下而又植根学生理解的教学设计使本课大气而从容。从现代阐释学看,任何文本的阐释,都立足于解释者的立场、观点、趣味和思想方法。在《芦花荡》教学进程中,第一阐释者是学生而非教师。以学生的先结构(海德格尔语,即认识水平)而言,显然无法站至文学史的高点。文本提供给八年级学生的最佳入口应该是人物形象的初步评论。学生本位的前沿意识使教师设计了最喜欢和不喜欢两大导入性问题,这使得阐释沿着学生认知甚至感受水平顺利展开。同时,设计者非常注意避免超越文本的主观臆断式阐释,要求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找出根据。伽达默尔曾说:艺术的语言意味着在作品本身存在着意义的过量。重视文本的存在,才能让阐释获得意义保证,并引领学生到达初始阅读所无法到达的高度。

精选阅读

《田园诗情》教材分析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田园诗情》教材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建议】

1、本文作者是捷克的卡尔恰彼克。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描绘出具有牧场之国称号的荷兰的美丽的田园风情。你看,碧绿的草原,黑白的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的夜,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幅站在读者面前。这一切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牲畜之间是那么的安详静谧,天然和谐,优游自得。

2、本文是自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在独立自学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荷兰印象这一话题交流读文的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中重点描写的牛群与第4、5节中描写的人们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牛与荷兰人民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到牛在荷兰的独特地位。

3、本文每一小节的内容都是一幅恬美的田园画,那些画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的内容画出来,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将自己所画的荷兰风情画上的内容介绍给大家,从而促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个。运用各种方法理解万籁俱寂、骠悍、悠然自得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自主选择课文的段落熟读成诵。

3、感受荷兰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情,受到美的熏陶。

田园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难点:

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两天我们跟随课文先去了泉城济南,见识了那天下闻名的泉水,又去了人间仙境九寨沟,领略了那儿神奇的美景。今天,我们要去哪儿呢?

2、板书课题:田园诗情

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质疑过渡:这田园诗情的地方是哪儿呢?对,就是把郁金香定为国花的荷兰。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查看学生书写是否正确、规范。教师注意提醒写法。

(2)学生练习自己写错的和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词语

出示词语

极目远眺 仪态端庄 绿意盎然 剽悍强壮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默默无闻 舒缓平稳

(1)读词,说说词语的意思。

(2)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说几句连贯的话,要求简洁清楚。

3、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积累好词,在好词下面做记号。

4、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学生评议。

交流圈画到的好词,多读几遍。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读后交流,汇报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三、精读感悟,感受荷兰的田园风光、诗情画意

1、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2、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3、自读自悟

4、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6.轻声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荷兰牧场的?

(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了白天的牧场,接着写了傍晚的牧场,最后写了夜晚的牧场)

7.你最喜欢哪一部分?那我们就随着你的心愿先来欣赏白天的牧场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自由读24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

A.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好似牛群的家长。我喜欢这句话,因为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在茫茫辽阔的大草原上,有许许多多的,姿态各异的奶牛。(你真会用词姿态各异用的非常贴切。)

B.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的郁金香。我喜欢这句话,因为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这里的风光特别得美。

教师小结:是啊,茫茫的大草原,一望无垠,站在高处极目远眺看到的是那如丝绒般的草地,一头头姿态各异的奶牛,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鲜艳的郁金香。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美,安静,祥和---的感觉)请你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板书:安静)

C.白天的牧场除了奶牛还有什么?(骏马)读一读描写骏马的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了这里的骏马,特别健壮)。老师佩服你有一双慧眼,这里的骏马为什么这么健壮呢?(环境好)

师小结:深深的野草,长长的运河,给这些骏马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草肥、水美,一匹匹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它们在这里无忧无虑的生活,自由驰骋,简直就像在天堂一般,试着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D.草原仅仅是牛、马的王国吗?(不,还有许多别的动物)

拓展练习:( )的( )

8、白天的牧场是那么的安静,祥和,温馨,同时又生机勃勃,充满活力。那么到了傍晚、夜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的荷兰呢?(默读5、6自然段)用你自己最满意的词语来描述。(教师随机板书:寂静、宁静)

9、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1、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2、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荷兰感受那里的田园风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去世界各地旅行,去领略异国风情,去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同一的美,这就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这就是语文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它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齐读课题。

五、拓展小练笔。

自拟一个自己熟悉的场景写一写。

板书设计:

田园诗情

奶牛图郁金香图

骏马图动物世界赞美

挤奶图夜晚图向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田园诗情教学反思


《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课文所描写的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觉为之动容。

教学中,我从尊重、展示、发展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美文除美读之外还要注重对其中优美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首先我通过创设情景渲染,希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然后从揭示课题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出自主阅读的兴趣,整体感知课文,课文哪些地方深深地吸引了你?在这个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进一步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或比较喜欢的部分,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留下了什么印象。

每到一处,我都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应该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把自己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文为本,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课文,抓住重点读懂课文。

我觉得美文教学,除了感受景美,更要感受文字的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能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巧妙地积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地运用,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田园诗情》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田园诗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荷兰美景的散文。荷兰一向以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风车之国而闻名于世。文章中着重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抓住了原野上的动物来进行教学,以突出荷兰牧场之国的特点。然后抓住其它几处句子,让学生体会水之国和花之国的美丽。

当讲到第二节有关草原的描写“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时,这时我就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以各种形式来读,圈画关键词语“极目远眺”“碧绿”“丝绒般”“黑白两色”,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自然地感受:“极目远眺”读出草原之广,一望无边;”碧绿“,这是怎样的一种绿?不必用语言描述,把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丝绒“摸过吗?什么感觉?读出了草原的平整、柔软。

对于教学,学生的自主体验才是“重中之重”。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荷兰牧场之国的“五幅美图”。我提问:“五幅美图你喜欢哪幅?找到那段,美美地读一读,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觉美?”每到一处,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此时,课文已清晰的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师生互动,也可老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最后,我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把自己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文为本,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课文。学生不仅进一步把握了文中描绘的田园风光,而且认识到了“只有懂得享受宁静的人,才不会去破坏自然,才能拥有这样美好的生活环境”。

秋天:六种不同的古典诗情(下)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经典之作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全文没有一个字提到秋,但恰恰写出了经典的秋天景象,其感受也是传统的忧愁,阅读者关注的核心应该是:这里的忧愁,和前面几篇有什么不同?全文只有五句,一眼望去就可感到,其特点首先在句法上,前面三句都是名词(意象)的并列,没有谓语。但是,读者并不因为没有谓语而感到不可理解。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这三者,虽然没有通常的谓语和介词等成分,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因此而混乱。它调动着读者的想象,构成了完整的视觉图景。三者在音节上是等量的,在词性上是对称的,枯、老、昏在情调的悲凉上是一致的,所引起的联想在性质上是相当的。小桥、流水、人家,也一样,只是在性质上不特别具备忧愁的感觉。(有入解释,这是诗人看到别人家的生活,是反衬。)后面一句: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互相之间没有确定的联系,但与前面的枯藤、老树、昏鸦在性质上、情调上有精致的统一性,不但相呼应,而且引导着读者的想象进一步延伸出一幅静止的国画。这时,在静止的图景上,出现了一个行人和一匹马。如果是俄语、德语或者法语,就不能这么简洁,人家的语言要求明确性数格。昏鸦是一只还是数只,瘦马是一匹还是多匹,而且还得交代:鸦和马,乃至风和树,是阴性还是阳性;断肠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本来,骑马可以引起生气勃勃的感觉,但却是瘦马,反加深了远离家乡(漂泊天涯)之感。这种感触,又是在西风中。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西风,就是秋风,秋风肃杀的联想已经固定。所以作者没有正面说肃杀,而是把联想空间留给读者。古道,是古老的,或者是从古以来的道路,和西风、瘦马组合在一起,在感情的性质上,在程度上,非常统一、和谐。

也许有同学会提出疑问,这样的每子是一种破句,为什么有这么多好处呢?因为这是汉语抒情诗。诗比之散文,要给读者留卞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的想象参与形象的创造,参与越自然,越没有难度,诗歌的感染力越强。比如,古道、西风、瘦马,这匹马是骑着的,还是牵着的,如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反而煞风景。这就产生了一个现象,在散文里看来是不完整、不够通顺的句法,在诗歌里却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促使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这正是汉语古典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也是很大的优点:前面范仲淹词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这种手法,在讲究对仗的律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唐朝已经十分普及,精彩的例子唾手可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这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一联。虽然构不成完整的句子,但上联提供的三个意象,却能刺激读者的想象,构成完整的画面,鸡声和月亮足够说明,这不是一般的早晨,月亮还没有落下,这是黎明。茅店,更加提醒读者回想起诗题早行,是提早出行的旅客的视觉。下联的人迹和霜联系在一起,互为因果,进一步强化了早行的季节和气候特点,虽然自己已经是早行了,但是还有更早的呢。而板桥,则是作者聪明的选择,只有在板桥上,霜迹才能看得清楚,如果是一般的泥土路上,恐怕很难有这样鲜明的感觉。

西方诗歌,语法和词法的规律与汉语不同,他们在诗歌里,也很讲究语法和词法的统一性。西方诗歌中,像《天净沙》这样的句法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即使有个别句子,也是十分偶然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诗歌语言,在二十世纪初,受到了美国一些诗人的特别欣赏,他们把我们这种办法叫做意象并列,并且由此发展出一个流派来,叫做意象派。这个流派的大师庞德,还用这种办法写了好多相当经典的诗。其中最著名韵是《地铁车站》,原文是这样的:

InaStation0ftheMetro

Theapparil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

Petalsonawet,blackbough.

有人把它翻译成这样:

人群中这些面孔骤然显现

湿漉漉的树枝上纷繁的花瓣

在原文中,两个词组之间没有介词和谓语,这显然是学习汉语诗歌意象叠加的办法。有人不满意这样的译法,改译成:

在这拥挤的人群中,这些美丽的突现

一如花瓣在潮湿中,如暗淡的树枝

香港诗评家璧华就认为前者是不朽的,后者是平庸的。他看重诗歌中空间的空白,这对读者想象的调动,是十分关键的。

从写作实践上来说,以这样的并列,以不完整的句法来表现诗人的直觉,最大的好处,就是留给读者的想象比较自由。第二种译文把本来留在想象中的词语补充出来,反而窒息了诗的想象p同样的道理,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补充为在古老的驿道上,西风紧吹,来了一匹瘦马,诗意就可能损失殆尽,变成散文了。

当然,如果一味这样并列下去,五个句子全是并列的名词(或者意象),就太单调了。所以到了第四句,句法突然变化了,夕阳西下,谓语动词出现在名词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其他方面并没有变化,仍然是视觉感受。后面如果继续写风景,哪怕句法有变化,却因为一味在视觉的感官上滑行,也难免给人肤浅之感。故作者不再满足于在视觉感官上滑行,而向情感更深处突进,不再描绘风物,而是直接抒发感情断肠入在天涯。这里点出了秋思的情绪特点,不是一般的忧愁,而是忧愁到断肠的程度。这就不仅仅是凄凉,而且有一点凄苦的感觉了。人在天涯,也就是远离家乡。被秋天的景象调动起来的马致远的心灵和范仲淹、杜牧是何等的不同,他对大自然的欣赏只限于凄苦,不涉及国家的责任,故悲而不壮。对家乡的怀恋,倒是相近的,虽然没有明净的图景,但并不妨碍它的动人,诗人个性化的生命就在这不同之中。这首小令幸亏有这最后一句,使它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有了层次,避免了单调。

相比之下,白朴、张可久和无名氏同样曲牌的作品,大抵都显得浅。白朴的诗,五句都在描绘风景,停留在视觉感官上: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尤其是最后两句,完全在玩弄色彩(青、绿、白、红、黄),甚至给人以为色彩而色彩的感觉。这里看不出作者情绪的主要特点,是马致远式的忧愁,还是杜牧式的对秋景的赞叹。读者很难感觉到情绪是悲凉的还是明快的。如果说是明快的,为什么在明快的景色中夹入老树寒鸦呢?如果要强调老树寒鸦,为什么不贯穿到底,让山水带上和老树寒鸦相近的性质呢?而且,五句都属视觉感知,没有在视觉感知饱和的时候,深入到情绪层面。文字的色彩脱离了人的情感,就难免空洞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体会让我们荡起双桨中儿童的欢乐心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自豪感和上进心。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让我们荡起双桨中儿童的欢乐心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自豪感和上进心。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录音机及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教师导语:刚才我们听到歌曲师一首活泼、轻快的歌儿,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它的歌词。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观察图,说说图上的内容。

2、播放录音

3、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想想课文有几节?

4、出示生字词。

双浆白塔四周环绕红墙轻轻洒在悄悄愉快安排

A各自拼读,指名读,在去掉拼音读。

B相互交流各自读懂得词。

5、小组内交流记生字的方法

三指导写字

1、环上窄下宽

塔墙左窄右宽。

桨上下结构。上部要写的扁写。木成方势,以托住上面。

2、学生习字描红。

四、学生自由朗读,说说每小节的内容。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认读生字卡片

双浆白塔四周环绕红墙轻轻洒在悄悄愉快安排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小节

(1)反复读第一小节,想一想这节主要讲了什么?

(2)读了这节,你懂得了什么?

(3)图上同学们荡起双桨,海面和四周有什么(结合图理解环绕)你划过船吗?船儿飘荡在水面上会有什么感受?

(4)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小节

(1)读了小鱼听我们愉快歌唱后,你有什么疑问吗?(指导拟人句的了解)

(2)边看图边读说说如果是你迎着太阳在海面上荡起双桨,你会有什么感受?体会当时小作者的心情。

(3)齐读第二小节,说说这节讲的主要内容。

3、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是什么意思?

(2)谁该我们安排幸福的生活?

(3)我们这样幸福的生活不是谁安排的,是我们人民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但是没有祖国的安定团结,当然不会有我们小朋友的幸福生活。

(4)感情齐读第三小节。

4、欣赏读课文,配乐激情。

5、看板书,指导背诵。

三、作业

1、学写生字

小组讨论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生字

集体学习:洒悄愉排左窄又宽记住这几个字用熟字加偏旁

2、正确流利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让我们荡起双桨

看海面倒映白塔

四周绿树红墙

感我们愉快歌唱

问幸福生活谁安排

课后反思:

在上第一课时时,学生比较积极,抢着读,抢着举手,我想那是因为读字词句,比较容易,有成就感。在重点感悟课文时,学生明显的积极性降低了许多。总的来说,学生不适应三年级对段与篇的重视。语基的重点要因课而练(教研员话),于是,今天给学生讲了一个新的句式--拟人句,很想让他们拓展一下,但是考虑到学生刚接触,还没有消化,就没有拓展。在回答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父母国家老师自己太阳地球宇宙科学家面对这样的回答,我了解学生的差异使答案有着差异,但课文的主题思想不能更改(教研员话)于是,我说:幸福不是靠谁安排的,是靠我们的劳动换来的,是靠强盛的祖国、勤劳的人民创造的。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


教学内容

让我们荡起双桨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背诵第一小节。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体会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4.继续培养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默读课文。

教学

资源

1.习字册、小黑板

2.歌曲磁带《让我们荡起双桨》

预习

设计

1.拼读生字,去掉拼音准确朗读生字。

2.认真观察生字,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划词语、标小节号,并正确、流利地朗读和理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想想诗歌每一小节各讲了什么。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4分钟)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20分钟)

●预习作业1

1.展示——去拼音读生字。

2.小组内过关。

3、全班展示

●预习作业2

1.展示书本上的描红。

2.点评、总结记住字形、生字写美观的方法。

3.在《习字册》上练写。

4.同桌互评。

5.展示自己最得意的记字方法。

6.闭眼书空,出差错的字等书空完毕迅速看书巩固。

●预习作业3

1.组号为“2”的学生说词意。

●预习作业4

1、朗读展示。

2.评价、纠正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6分钟)

1.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老师指点再次归纳。

2.铭记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四板块:学习第一小节(10分钟)

第一板块:歌曲引入。

1.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欣赏。

2.教师解说:这首歌旋律优美,琅琅上口,它不仅陪伴过你们爸爸妈妈的童年,还陪伴过老师的童年,而且老师还会预料到,它还将会陪伴你们的童年!

3.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指导读准生字:荡桨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小组内过关。

3、全班展示

●预习作业2

1.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交流。

2.点评。

(1)“土、王、车”作偏旁时,最后一笔横改为提。

(2)“轻”字右上角不是“又”。

(3)竖心旁中间的竖式第三笔,不是第二笔。

渗透:汉字富有智慧,通过笔画变化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效果。

3.小组内交流记忆方法。

4.集体闭眼书空。

●预习作业3

1.抽组号为“2”的学生说词意。

●预习作业4

1.抽组号为“3”的学生展示交流。

2.评价、纠正。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课文是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总共有几小节?每一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引导学生先看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示范归纳: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时间在北海荡舟游玩的快乐情景。)

第四板块: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课文,这一小节总共写了几句话?

2.第一、第二行写了怎样的情景?

3.指名朗读三、四行,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你感觉怎样?理解“环绕”。

4.小朋友深深陶醉在这美景中,那小船又是处于怎样的状态呢?伸出你的手,演示一下“轻轻飘荡”、“推开波浪”的不同。

5.指导朗读。小朋友们正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眼前的美景,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己练一练,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味道。

6.练习背诵第一小节。

作业

设计

★完成《习字册》剩余字。默出本课的生字词。

★★背出这首好听的歌词。

教学内容

让我们荡起双桨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3.继续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划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

资源

1.现在的孩子课余生活比较丰富,教学时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回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2.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品味;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预习

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二、三小节诗歌内容。

2.在感受深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5分钟)

第二板块:理解课文(22分钟)

1、学习单1

①这一小节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②“红领巾”指谁?联系生活想象此时情景。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

③自学时间:4分钟。

2.展示。(6分钟)

(1)阳光、小鱼

(2)“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3、学习单2:

①“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你们有过这样的欢乐吗?

②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欣赏着如画的美景,少先队员会想到什么呢?

③自学时间:4分钟。

4、展示。(8分钟)

(1)读第二自然段。

(2)联系生活,回忆这样的快乐。

(3)“谁“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板块:总结诵读(8分钟)

1.理解末尾两行内容的用法。

2.配乐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3.欣赏歌曲,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5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1小节。

2.默写词语。

第二板块: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二节

1.过渡:绿树红墙,碧波荡漾,小船儿在水中轻轻飘荡,此时少先队员们在干些什么?心情怎样呢?。

2.任务驱动。

出示:学习单1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5.导学。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2)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3)师范读“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生联系生活想象此时情景。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

“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

阳光洒在海面上,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

(4)此时此刻,小朋友们心情怎样?(高兴,自豪)小朋友们高兴地唱起了歌儿,这快乐的歌声飘荡在湖面,连水中的鱼儿都被吸引住了,忍不住探出小脑袋望着他们。指名读三、四两行。

(5)让我们也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自豪、快乐地读读第2小节。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二)学习第三节

1.任务驱动。

出示:学习单2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3.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4.导学。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2)“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第三板块:总结诵读

1.课文中三个小节末尾的两行内容都相同,这叫反复。这样反复是为了表明小朋友们陶醉在欢快愉悦之中,他们忘记了划桨,任小船飘荡,只感到一阵阵凉风拂面……

2.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欣赏歌曲,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二、三,

作业

设计

★《一课一练》二、三、四。

★★将这首好听的歌曲唱给父母听。


让我们荡起双桨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让我们荡起双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二、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三、教学课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

作者乔羽(乔羽作词)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

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2.介绍北海: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指导看图。

①水面上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他们在干什么?西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②范读课文。

③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④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知识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

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3.出示句子。

水面上

小船

四周

我们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从课文中找出来。

四、作业:

1.描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将下列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词语: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①提问

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阳光、小鱼)

②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少年儿童,少先队员)

③比较映与应、漂与飘字的音、行、义。

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⑤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

2.小结。(让学生自己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

2.理解词义尽情

3.思考:

①课文中是水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读中体会)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②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4.小结这一段。

四:作业:

1口头扩词:

荡()()()推()()()课()()()墙()()()

2区别助词:

谁()狼()消()西()推()浪()悄()洒()

3添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

愉快的()

凉爽的()

尽情的()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

①根据挂图,指导背诵。相机板书

第一小节:倒映、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

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板书:

1.倒映

环绕

(欣赏)

自然

迎、洒、望、听

(歌唱)热爱

谁安排

(感情)

祖国

秋天:六种不同的古典诗情(上)


读作品,要真正读懂,最起码的就是要读出个性来,读出它的与众不同。读过之后;感觉不到经典文本的独特,就是没有真正读懂。孤立地欣赏经典文本,可能造成对作者和读者两方面个性的蒙蔽。为了剖析经典文本的个性,一个最方便、起码的方法,就是同类经典文本共组。其目的是提供现成可比性,帮助读者从被动接受进入主动分析和评价。比较是分析的前提,分析建立在可比性上。一般情况下,作品之间缺乏可比性,须要相当高的抽象力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可比性。但是题材同类的作品有现成的可比性,这就为我们进入分析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果仅仅把杜牧的《山行》拿来分析,未尝不可,但是充其量,读者感到这首诗不错,很可能并不能感觉到杜牧这首诗的个性。这不能完全怪读者水平低。

没有参照系,孤立地考察任何事物,都是难以讨好的。

最简单的比较,就是同类比较。

同样写秋天,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叫做落入套路,你这样写,我偏不这样写,叫做别具一格。这个格,也许是人格,也许是作品的风格,不管是人格还是风格,都是突破,都是出格。

我们这里,选择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同样写秋天的诗词,把现成的差异和矛盾摆在面前,这有利于激发感悟思考。正是因为同中有异,才显出个性的多彩,心灵的丰富,语言运用的出奇制胜。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这首诗的可贵就在于:1.他打破了多年来天经地义的想象机制。在一般人的想象中,花肯定比叶子美好,而杜牧却说,叶子比花更美。在一般人看来,秋天肯定不如春天美好,而杜牧却说,秋天比春天美好,不但比一般春天的景色鲜明,而且比春天最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这表现了一个诗人精神的活跃,不为常规所拘,这是诗人艺术想象的突破。2.这首诗的灵魂,全在最后这一句,以一个比喻而使这首诗经受了千年的考验,保持住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力。这个比喻的生命的奥秘在于,它是一种远取譬。

比喻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所谓远取譬,是从空间距离来说的,为了求新,不在人身近处,而是在人身的远处,在人的想象遥远的、为流行的传统的想象所忽略的空间展开。严格说来,远取和近取,是许慎第一个在《说文解字叙目》中提出的。但是,许慎说的不是比喻,而是传说中文字的创造,近取诸身,远取诸大自然。

实际上,从文学,尤其从诗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心理观念。有时从空间而言并不远,但是,从心理来说,却处于被遗忘的地位。杜牧把秋天的叶子比作春天的花就是一例。从秋天想到春天,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是远取譬,但是,从叶子想到花却是近取。我们之所以觉得它新异,是从心理、从想象和联系的角度来说的,这是被忽略了的,因而是出奇制胜的,是突破性的,个性特别突出,是很有创造性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从根本上来研究一下比喻的特殊规律。

比喻的矛盾是:第一,它发生在两个东西(秋天的叶子和春天的花朵)之间。用修辞学的术语说,是本体(叶子)和喻体(花)。所以朱熹对比喻下过一个定义,说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这话说对了一半。并不是任何两个不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都能联系得起来。要成为比喻,还得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让这两个东西,在共有的一个特点(红)上联系起来。这是从正面来说的,从反面来说,要构成比喻就得有一种魄力,除了这相通的一点以外,其他的一切性状都暂时略而不计。在这里就是,不管叶子和花的区别有多大,都放在一边,而把红当作全部。第二,这从表面上来说,是很有点粗暴的,但是,从深层来说,又是很精致的。这个联系必须是很精确的,不但表层的性质要相同,而且隐含的联想的意味也要相近。据《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天下大雪,谢安和他的侄儿侄女聚会。谢安说,下这样大的雪,如何来形容它好呢。一个侄儿就说了:撒盐空中差可拟。但是,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成谢道韫的。这是因为,盐和雪在白的字面意义这一点上虽然是相通的,但盐所引起的联想却和雪花引起的不太相同。盐有一定的重量,是直线下降的,速度也比较快,而柳絮比较轻,下降的速度不但比较慢,而且运动的线路飘飘扬扬,方向是不固定的。就霜叶和二月鲜花而言,它们在红这一点上,不但相通,而且在红所引起的联想上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也是自然而然的。

通过对红色的强调,杜牧表达了从秋天的叶子感受到的生机勃勃的情致,这表现出诗人的内心迥异于其他诗人的特点。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美的欣赏,对生命中哪怕是走向衰败的过程,都充满了热情,以美好的语言加以赞美。

从这里可以得到启发,要把作品写出个性来,并不完全靠观察、贴近生活,而要通过贴近生活来调动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经验、记忆和思想。这个过程与其说是贴近生活不如说是贴近自己,贴近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思。也许有人感到这是一句怪话,一句废谲,自己就在身边,不是已经很贴近了吗,还要贴近什么呢?不然。这恰恰是人类的一个弱点,越是自己内心的、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东西,越是难以接近。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会被一些现成的套话包裹住,一开口,一写文章,这些套话就自动冒出来,因为它很现成,不费劲。因为不费劲,所以它有一种自动化韵、自发的倾向。正是因为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如果不排除现成的(别人的)套话,自己的个性就不能顺利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章、诗歌中的个性是排除现成套话的结果,同时又是自觉调动自己被套话淹没的深层情思的结果。会写文章的人,善于调动自己内心深处的储存,能超越感觉的近处,从感觉的远处找到自己的话语。

杜牧这首诗之所以动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样一个为读者赞叹了千年的比喻,还因为诗的结构很有层次。诗人并没有把这个比喻放在第一层次的前景位置上,而是把它安排在第二层次的位置上。在第一层次,他先引诱读者和他一起欣赏寒冷山坡上的石路。一个斜字,有很大的潜在量,不但写出了山的陡(不陡,就不用斜,而用横了),也表现了人家的高,居然在云端里。这样的人家,有诗的味道,是因为它很遥远,有的版本上是在白云深处,有的则是在白云生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像白云生处,更有遐想的空间。它更缥缈。对于读者,这很能引起超越世俗的神往。

如果作者满足于这样的美景,就很可能使有修养的读者产生一种缺乏个性、没有特殊心灵感悟的印象,虽然在文字上(构图上)不能说没有功夫,但是,对于诗来说,心灵感悟的特殊性好像不够。如果写到这里为止,就不能不令人产生比较平庸的感觉。在唐诗中,有许多这样的诗,文字可以说无可挑剔,但因为缺乏心灵微妙的感兴,而只能处在很普通的水平。

这首诗的杰出在于,在用目光欣赏着自然的美好景色的时候,情绪上突然来了一个转折。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固然是美好的,但诗人一直让车子按常规行进着。后来他突然把车子停了下来,原因是枫叶竟美丽到如此程度,需要停下来慢慢品味,让视觉更充分地享受。这首诗动人的奥妙就在于用突然停车的动作,表达他内心对美的瞬间惊异和发现。从结构上说,这不是以单层次的平面,而是以第二个层次的提升来强调心理的转折。从这个意义上说,白云深处,不如白云生处。因为深处,只是为远处、超凡脱俗之境所吸引,而白云生处,则是深而又深的境界,这种吸引,有一种凝神的感觉。这个凝神的感觉,有一点静止的暂停,和后面的突然发现的惊动,是一个对比。多少人对霜叶司空见惯而无动于衷,或有动于衷而不能表现这种心灵深处的突然惊动。而诗人却抓住了这突如其来的无声的、只有自己才体验得到的欣喜,把它表达了出来,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所以经受住了千年以上的历史考验,不仅由于这句诗本身,还应该归功于前面的铺垫,没有这个铺垫,就没有心灵转折的过程了。

景色的美好固然动人,然而,人的惊异,对美的顿悟却更加动人。

文学形象凭什么感动人?当然要靠所表现的对象的特点,但是比之对象的特点更加重要的,是人的特点,人的心灵特点,哪怕这特点是无声的、瞬时的触动,潜藏在无意识中的。如果不加表现,它也许就像流星一样,永远消逝了。而一旦艺术家把它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出来了,就可能像这首诗一样,有千年的,甚至像一些入说的那样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艺术家在想象和语言上的成功,这种成功是不可重复的。后世的诗人就是满足于把它当作典故,也是没有出息的。也许是杜牧把枫叶的想象水准提得太高了,从杜牧以后,拿枫叶作文章,似乎就很少杰出的。可能唯一的例外,就是王实甫。他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让他的女主人公崔莺莺送别自己的心上人,又一次勇敢地把枫叶放在了她的面前,崔莺莺的唱词就成了千古绝唱: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不仅是对女主人公情感的一次成功的揭示,而且是一次成功的突围。同样的枫叶,不再从美好的、花一样的春色方面去想象,而从悲痛方面去开拓,千古绝唱就这样产生了。

诵出诗情 ——以《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为例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诵出诗情 ——以《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为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诵出诗情——以《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为例

教学思路:

苏教版语文高中第三模块的前两个专题涉及到中外很多诗歌,我认为有必要在进入这个“领域”前给同学们一些学习上的方法论的指导。诗歌的特点在于它表达的情感强烈,注重读者与文本及作者的心灵碰撞,而我们以往的诗歌阅读教学可能存在着强调文本研习的惯性思路,遗憾地越过“感性层面”直达“理性的彼岸”。

诗歌的缘起,无论是否带有音乐性,都具有强烈的表演性质,很难设想一首动人的诗歌静静地躺在无声的文字里能表现出它的所有特质,所以本课就想结合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把一首诗歌朗诵好?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诵来感悟诗歌本身,得到一些结论,然后再用这些结论指导我们的诗歌朗诵。

教学重、难点:

1.《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本诗表现了对林肯总统的崇敬和哀悼。歌颂林肯的功绩,实质是赞美、肯定什么精神?

2.通过对本诗的朗读与文本分析,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朗诵水平。

诗歌诗歌,顾名思义,过去在古代是演唱出来的。而现在无论是否带有音乐色彩,都具有强烈的表演意味。那么,同学们我们这样才能把诗歌朗诵好呢?试着归纳看看:

预习本诗《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时你提出了哪些问题?现在可以解决一些了吗?

你知道其他同学提出了哪些问题吗?想一想解决这些问题对我们朗诵诗歌有哪些帮助?把解决过程记录下来吧!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再试着诵读这首诗歌,自己感觉如何?有何变化?想一想这种变化是因为什么?

通过对本诗歌的学习,朗诵诗歌时需要注意(结论):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


本课是一首著名的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作家乔羽。题目《让我们荡起双桨》,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这首歌词描述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练习说话。

4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并练习说话。

三.教学准备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并解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或郊外去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描写的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形。

2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生字:荡、桨

荡:(指名拼读生字,要求读准后鼻音dang)

桨:(提醒读准三拼音节jiang)

荡起双桨:划船时同时划动两条桨拍击水面。

二.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全文。

(2)卡片正音。

推开波浪环绕红墙

凉爽洒悄悄地功课

(提醒学生读准这几个字:浪lang边音;爽shuang翘舌音;洒sa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理解诗句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业,表示什么意思?(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船儿推开是什么意思?(课文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轻轻荡舟的欢快情趣。)

第一、二行写出了怎样的情景?(第一、二行写了一个晴朗的早晨,小朋友们在北海公园平静的水面上荡舟游玩的欢快情景)

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四行)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五、第六行。

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小船儿轻轻飘荡)

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4)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轻声和赞美的语气)

指名读,集体读。

(5)小结并板书:倒映环绕(欣赏)

2.细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共产党)

“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

“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洒在海面上,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

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的听我们愉快唱歌。”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高兴,自豪)

我们应该怎样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结板书:迎洒望听(唱歌)

3.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节并板书:问谁安排(感激)

三、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3.组词

荡()浆()推()浪()

汤()桨()堆()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节并板书:问谁安排(感激)

二、总结课文

1.课文中三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他们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呢?(表明小朋友们陶醉在欢快愉悦之中,他们忘记了划桨,任小船飘荡,只感到一阵阵凉风拂面)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课文中三个小节内容表达了小朋友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板书:

自然

热爱党

祖国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找出课文中左右结构的字。

板书:推浪塔墙洒悄环

指名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形。

(主要引导学生用熟字记生字)

如:“谁”记“推”“狼”记“浪”

“消”记“悄”“西”记“洒”

“不”记“环”

“塔”和“墙”,指导分析字形结构。

(注意“墙”的笔顺)

2、指导书写。

“荡、桨、墙”要写得紧凑。

“爽”要居中写。

3、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推开波浪轻轻飘荡尽情

倒映伙伴悄悄环绕凉爽

2、加偏旁组词(小黑板)

()()()()

主良

()()()()

()()()()

肖果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美丽的()愉快的()

凉爽的()尽情的()

教学后记:

学生在写字时,常把“桨”、“爽”写错,要注意强调和指正。这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学生朗读时很有感情,在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他们觉得幸福生活是爸爸妈妈给的,对党、社会主义的理解,虽然我在课中渗透了一下,但学生的理解还比较浅显。我想没有必要一定要求学生理解到这么深入,现在他们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生活,就是充满朝气、充满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会爱祖国。

板书设计

让我们荡起双桨

欣赏美景

歌唱共产党

感激祖国

《让我们荡起双桨》课文


[教科版第二册课文]

这是一首歌,你会唱吗?在那优美的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心情?

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是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地歌唱。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苏教版第五册课文]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19.* 让我们荡起双桨


19.*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歌词内容,懂得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幸福,加深对党的热爱之情。

2.能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生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了解课文三次出现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凉爽的风的作用。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唱这首歌,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体会歌词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歌词意思较含蓄,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体会歌词有一定难度。

课前准备

可准备这首歌的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减轻难度

在学本课前可安排看《花儿朵朵》这部电影,因为学生和大多数青年教师对这首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不太了解的,所以老师也有必要给学生补上这一课。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向学生介绍一下60年代《花儿朵朵》这部电影及这首歌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学唱的情景,以及在党的关怀下,少年儿童过着幸福、自由美好的生活。少年儿童那种对党、对社会主义热爱的纯真感情,恐怕现在的孩子是难以理解的。

二、加强自学,培养能力

本课是阅读课,要以自学为主,要以文为例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如:预习本课时,可通过查字典理解自己不懂的词语,如:荡摇动;尽情尽:在词典中有五种解释,可让学生练习据词定义的方法选字意。先了解尽情一词意思,是讲尽量满足自己情感,无拘无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少年儿童充分享受欢乐,无拘无束。然后在5种解释中再确定字意。

又如:在理解诗句时要紧紧围绕课后问题进行引导,训练学生对句子理解进而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既学到语文知识又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课后提出课文三次出现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凉爽的风,表达了我们什么样的心情?

这个问题贯穿了全文,而每次这句话的出现肯定所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那么就要引导学生逐层体会,可提出辅助思考题:

(一)第一次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它表达了我们什么感情?

第一次是在写他们在北海公园划船时,看到公园周围美丽景色迷人,此时他们心情很愉快,因此这时小船轻轻飘荡表达了他们愉快心情。但此时学生的理解还只是初步的,还不深入,老师可根据学生回答再引申深入学习。

刚才你们说了,是在我们划船时很高兴,可诗中没用划,用的是哪个词?荡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作者不用划而用荡?表达了少年儿童什么心情?

荡是摇动,摆桨,在课文中联系下文可以体会出我们在划船时用力摇动双桨的愉快,投入的感情,与一般的划不一样。

接着可以再问:刚才同学们讲了我们看到周围景色很美,找出这样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是直接写白塔的吗?从这你还感到了什么美?(这里水清,能照出白塔倒影,很美。)作者在这里是只写景色美吗?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如此高兴,只因景色美吗?(是因为我们能生长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所以就会感到周围一切更加美好,因此这里写景是衬托出儿童生长在幸福美好的乐园中的愉快心情。)接着引导学生读出此时幸福、愉快的语气。

接着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还可以运用刚才提的问题,读书思考。

(二)第二次这句话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我们什么感情?

(这次是当我们看到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时,水中鱼儿也好像望着我们,偷听我们歌唱时出现的这句话,表达了我们那种幸福自豪感。)

太阳一词只是写天上的太阳吗?这里指谁?阳光是指天上的太阳洒下的光芒吗?这问题很可能答不出来,因为他们远离那个时代,老师可以告诉他们,60年代,我们把党比作太阳,因为党是中国人民的引路人,人民都跟着党走,特别是少先队员是党的接班人,因此用红领巾迎着太阳一方面是说在阳光下红领巾更鲜艳,另一层意思是说少先队员在党的指引下听党的话,跟党走。迎着在这里是向着的意思,也就是跟着的意思。阳光指党的温暖,洒在海面上,使我们都能沐浴党的关怀。

这段中哪句最能表达出我们那种自豪感?找出读读,说说为什么?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这句最能表达我们的自豪感。为什么呢?因为鱼儿是不会听,也不会看我们如何如何,在这里作者把鱼也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我们的心情,它们在水里是最自由的,可连它们都羡慕起我们来了,向往我们的美好生活,那么,我们能不自豪吗?)

因此这时再次出现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不仅写出我们心情愉快,还表达出我们少年儿童在党的阳光雨露沐浴下幸福成长的自豪感。带着这种感情读这节。

最后用同样的思考题初学第三自然段。当学生回答出:这次是在我们学习之余,尽情享受快乐时,并在思考是谁给了我们幸福情况下出现的这句。但表达了什么感情,恐怕学生一下子不会体会很深,老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找到答案。思考题如下:①尽情是什么意思?我们为什么能尽情欢乐?②安排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想想,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呢?

(引导学生理解到:尽情就是无拘无束,尽量抒发,满足自己感情。课文中是说我们在课余能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充分享受美好生活,联系上文不难理解,是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创造了美好的今天。那么在这时就会油然而升,产生一种对党的热爱之情,因此最后一次出现这句话,当小船轻轻地、自由自在地在水面飘荡,凉爽的风吹来使我们感到舒畅、同时会对党对祖国产生深沉的热爱之情。

接着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第3自然段。

最后,以不同语气读出每次出现这句时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诗情画意《芦花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