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化学教案锦集7篇

化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07

化学教案锦集7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有效手段。我们为您筛选的“化学教案”一定符合您的期待,请您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

化学教案 篇1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硫在氧族中燃烧能够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

播放视频:硫在氧气中燃烧。

引言:我们以硫为代表物,认识了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现在我们要学习硫的重要氧化物之一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和危害。

讲述:物理性质

展示:闻气体气味正确方法的图片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此处若无演示条件,也可以播放视频文件)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物质分类判断它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分析: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既说明它能溶于水,又说明它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在此可以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

讨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始水面没有顺利上升?振荡后水面很快上升?(在液面上形成饱和亚硫酸溶液,阻止SO2的吸收。)

要求:学生写出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简介:亚硫酸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推断它应具有的化学性质。

讲述:当二氧化硫遇到强还原剂时,表现出氧化性。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可以生成硫和水。

过渡:二氧化硫主要表现出还原性。

讲述: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

增加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碘水褪色。

分析: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由此推断二氧化硫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氯水、溴水褪色?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

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氯气等作对比,小结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推断它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硫在工业上可以作漂白剂,还能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但是也有不法之徒利用二氧化硫的性质,让馒头、银耳变得更白,只顾个人利益,不管他人的身体健康。请同学们今后要注意。此外,二氧化硫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

讲述:二氧化硫的污染。酸雨的概念和危害。

展示图片、播放有关酸雨的录像。

小结:

作业:写出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有毒、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 :40)

2.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可逆反应);

( 过量)

(2)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弱氧化性:

②较强的还原性:

如 能使氯水、溴水、 溶液褪色。

(与 有类似反应)

* (此方程式不要求学生掌握)

(3)漂白性

3.用途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酸雨

教案点评:

二氧化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化合物,它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遵循酸碱反应规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遵循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本节课抓住了这两条规律来展开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正确的思维习惯。并在教学借助于媒体手段从而使教学过程较为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教案 篇2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部分,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不同。

⑷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5)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五)矫正反馈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六)迁移运用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ABCMN

auelg

(二)试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

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进补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

化学教案 篇3

分子和原子

*** ****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进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禁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三、教学难点

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实验演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逐渐减少? 2.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3.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 4.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存?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板书】物质都是有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向学生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活动与探究二:粒子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板书】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讨论】a湿衣服为什么在太阳下变干? b 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板书】2.分子等粒子总在不断地运动着。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一块糖=?

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板书】3.分子等粒子间有间隔。

【问题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分子的哪些特性来解释?

(三)总结归纳

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六、反馈检测

1.物质的分子间有_________,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的______,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_____。

2.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______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在电解水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生变化 C.水的蒸发和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D.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香味? ②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 ③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化学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掌握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程序,方案书写的格式、内容。

2.培养能根据物质制备原理制定实验操作步骤、选择实验仪器装置的能力,巩固物质制备的实验操作。

3.能够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读课本P78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中用AlCl 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制备Al(OH) 3,若在NaOH溶液中滴加AlCl 3溶液与在AlCl 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有何不同,请填写下表。

滴加试剂顺序

现象

离子反应方程式

NaOH溶液滴加AlCl 3

AlCl 3溶液滴加NaOH

(2)为使AlCl 3完全转化Al(OH) 3,最好选用什么试剂代替NaOH,你由此例中,当设计物质制备方案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2.[示例1课本78面]以铝屑为原料制备Al(OH) 3的实验方案设计。

(1)下面是课本中制备Al(OH) 3的三个方案,请写出每个方案中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在括号内填写所加试剂

方案一:( ) ()

Al(OH) 3

Al 2 (SO 4 ) 3溶液

铝屑

反应式①

方案二:

铝屑

Al(OH) 3

NaAlO 2溶液

()()

① ②过滤、洗涤

反应式①

方案三

铝屑

铝屑

()

Al(OH) 3

① ③

铝屑

Al 2 (SO 4 ) 3

()过滤、洗涤

NaAlO 2溶液

反应式

问题讨论:

(1)为使铝屑中的铝全部转化成Al(OH) 3 。方案三中① ②的铝用量相同吗?如果不同,两者的比例应是多少?

(2)方案评价:三个方案中请填写每生成1mol Al(OH) 3所消耗的原料H 2 SO 4和NaOH的物质的量列表如下:

方案

消耗H 2 SO 4的物质的量

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从原料消耗和实验操作的简易性方面考虑,应选择的方案是

2.阅读课本P80页以Al为原料制备Al(OH) 3的实验方案(有条件的学校,按实验方案要求做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及数据填写在课本相应的地方)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制备的实验方案包括的项目一般有

(2)步骤1中用NaOH溶液洗涤铝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铝屑分成等质量四份,其原因是

(3)步骤5中如何检证Al(OH) 3已洗涤干净,请写出操作步骤。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1.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首先要弄清物质制备的原理,从原理为切入点设计方案 , 方案一般已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原理、用品、步骤、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

2.针对一个实验,可以设计出多种方案,要会得对每个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要科学。②操作上要简单可行。③原料用量要节约。④要环保,符合绿色化学原则。

【评价】

1.用以下三种途径制取等质量的硝酸铜(1)铜跟浓硝酸反应(2)铜跟稀硝酸反应(3)铜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硝酸反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相等

C.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途径(3)>途径(1)>途径(2)

D.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途径(1)>途径(2)>途径(3)

2.长期存放的亚硫酸钠可能会被部份氧化,可通过实验来测量某无水亚硫酸钠的纯度,某同学设计有如下几步操作。

②加入足量蒸馏水,使样品溶解。

③加入稀盐酸、使溶液显强酸性,再加过量的BaCl 2溶液。

④过虑,用蒸馏水洗涤沉淀。

⑤加热干燥沉淀物。

⑥将沉淀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⑦重复⑤﹑⑥操作直到合格,最后得到bg固体。

(1)本实验是否能用Ba(NO 3 ) 2代替BaCl 2?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步骤③中加盐酸使溶液呈强酸性的目是:。

(3)步骤⑦中的合格标准是:

(4)实验测得样品中无水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化学教案 篇5

主题:烘焙中的化学原理

烘焙是一门需要精心学习与掌握的技能,不但需要良好的手艺,还需要对食材与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深入了解。在烘焙中,许多化学原理都得到了应用。下面我们将具体探讨一下烘焙中的化学原理。

1. 面团中的化学结构

面团是烘焙的基础,不同的面团所使用的面粉成分、水分、盐分、糖分等都会影响它们的化学结构。面团中的淀粉质,在加水后开始吸水膨胀,变成糊状物质。加入面粉中的蛋白质通过搅拌与发酵,生成面筋。面筋的弹性使得面团能够膨胀、发酵、造型等。

2. 发酵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面团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酵母菌的发酵,使面团发酵膨胀。而发酵的过程里,同时也需要加入一些物质,如糖、食盐、柠檬酸和乳酸等,这些物质能够刺激面团中酵母菌的发酵,促进面团的发酵效果。

3. 温度控制对烘焙的影响

烘焙过程需要使用温度来控制面团中的化学反应,也决定了面团发酵的速度和膨胀的程度。当面团在高于五十度的高温下烘烤时,后果是面团变硬和缩小,而低于五十度则发酵速度缓慢,糖分过多则会使得蛋白质发生变化,面筋很快失去弹性和韧性。适当控制温度能够使得面团烘焙出最佳的效果。

4. 焦糖化反应

许多烘焙食物中都有着金黄色的颜色或轻微的焦香气,这些皆是焦糖化反应的结果。当食材中的糖类在高温下遇热或火,会发生焦糖化反应,从而使得食物味道更佳,口感更好。

烘焙是一项需精心学习与掌握的技能,需要了解食材和化学原理才能掌握它的精华。食材的选择、合适的温度、面团的拌和、表面的美观,均需要通过化学的知识来实现,化学在烘焙中的应用不言而喻,同时也使得烘焙成为了一门精彩绝伦的艺术。

化学教案 篇6

王翠文,WANG Cui-wen(天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天津,300204)

陈勇,CHEN Yong(南京市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江苏,南京210017)

化学教案 篇7

标题:化学教案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转换关系的科学。在学校的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教案的编写流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编写一份具有针对性、完整性、科学性和灵活性的化学教案。

一、教案编写流程:

1. 教学目标确定: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 教学内容选择: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确定重点和难点。

3. 教学步骤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步骤,包括导入、讲解、实例演练、讨论、总结等环节。

4. 教学手段选择: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如课件、实验教具等。

5. 教学评价设计: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以衡量学生对知识、能力、情感的掌握程度。

6. 教学调整: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

二、内容设置:

1. 重点内容:

(1)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2)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的周期特性;

(3) 化学反应的平衡和速率;

(4)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与应用;

(5) 化学键和物质的分子结构。

2. 难点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2) 酸碱、氧化还原和化学平衡的应用;

(3) 物质的分子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

(4) 共价键和离子键的特点及区别。

三、教学方法:

1. 复合式教学法:结合教师讲解、实验课、讨论课等不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归纳法和概括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展示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化学原理。

4. TBL教学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写一份完整、科学的化学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教案的合理设置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师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案,以期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化学教案锦集7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化学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