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上册地理教案: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鲁教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04

高一上册地理教案: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鲁教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册地理教案: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鲁教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一上册地理教案: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鲁教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相关知识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出现导致引起形成发展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过渡: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
2.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3.环境污染严重
4.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来源危害
大气圈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人们的健康
水圈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生物圈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其他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社会的进步。但随着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也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在经济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

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条件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三、城市化对地理化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不利影响:
十、教后反思
1、要给学生展示充分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些知识点,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给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化境的影响展开讨论,不要让学生被条条框框。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主干知识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以及
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2)城市生产的基本前提是。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主干知识
(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转化为人口,
地区转化为地区,活动转化为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通常以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3)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随后出现在和等发达国家。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的
在提高。
2、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及其特点
1.产生资源、生态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下沉、恶化等生态问题。
2.产生环境问题:导致污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产生社会问题:、、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2.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学法指导:通过讲授、看图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二、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1、你能解释城市是怎么起源的吗?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图2-1-7“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温曲线有什么分布特点?

(2)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哪些措施可以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合作探究
1.城市中过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哪些问题?

2.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纷纷实施“大树进城”计划,将乡村、山区的大树乃至百年以上的古树移栽进城,大树移植成了不少城市绿化的时髦做法。大树移植进城,对改善城市环境固然起了一些作用,但也存在争议。你认为此举有何弊端?
三、总结反思

四、当堂检测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这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建设后,农田为水泥、柏油等硬化路面所取代,地表植被减少,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或从下水道排走,雨水下渗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减少。第(1)题,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2)题,城市硬化路面阻隔了雨水下渗。
答案:(1)D(2)C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3题
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
A.3.1℃T3.9℃B.2.5℃T3.5℃
C.1.7℃T2.O℃D.2.9℃T3.0℃
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集中 ②工业发达 ③汽车数量多 ④建筑物密集
A.②④B.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夏季A、B、C、D四个地点降水量可能稍多的是()
A.A点 B.B点C.C点 D.D点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据此回答下列4-5题。
4.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_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5.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质量②交通堵塞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排水不畅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6——8题。
6.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7.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8.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9.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从下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某市热岛强度
A.夏季大于冬季B.午后大于夜晚
C.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D.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
10.我国某些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首要原因是
A.城市轨道交通发展B.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
C.中心区农贸产品供不应求D.中心区绿地面积减少

问题1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表导读
(1)市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比居民区稍低。
(2)从城市下垫面特性、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等方面分析。
(3)消极影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城市热力环流;导致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积极影响:利于市区污染物的扩散;对城市工业区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措施:增加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工废热;降低建筑物密度,主干道和夏季盛行风方向一致;把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业及卫星城布置在过读图也可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不高,应加快发展.9.D10.B

高一上册地理教案:城市空间结构鲁教版


高一上册地理教案:城市空间结构鲁教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出现导致引起形成发展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过渡: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
2.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3.环境污染严重
4.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来源危害
大气圈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人们的健康
水圈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生物圈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其他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社会的进步。但随着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也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在经济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

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嗯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条件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三、城市化对地理化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不利影响:
十、教后反思
1、要给学生展示充分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些知识点,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给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化境的影响展开讨论,不要让学生被条条框框。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主干知识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以及
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2)城市生产的基本前提是。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主干知识
(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转化为人口,
地区转化为地区,活动转化为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通常以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3)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随后出现在和等发达国家。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的
在提高。
2、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及其特点
1.产生资源、生态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下沉、恶化等生态问题。
2.产生环境问题:导致污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产生社会问题:、、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2.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学法指导:通过讲授、看图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二、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1、你能解释城市是怎么起源的吗?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图2-1-7“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温曲线有什么分布特点?

(2)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哪些措施可以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合作探究
1.城市中过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哪些问题?

2.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纷纷实施“大树进城”计划,将乡村、山区的大树乃至百年以上的古树移栽进城,大树移植成了不少城市绿化的时髦做法。大树移植进城,对改善城市环境固然起了一些作用,但也存在争议。你认为此举有何弊端?
三、总结反思

四、当堂检测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这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建设后,农田为水泥、柏油等硬化路面所取代,地表植被减少,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或从下水道排走,雨水下渗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减少。第(1)题,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2)题,城市硬化路面阻隔了雨水下渗。
答案:(1)D(2)C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3题
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
A.3.1℃T3.9℃B.2.5℃T3.5℃
C.1.7℃T2.O℃D.2.9℃T3.0℃
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集中 ②工业发达 ③汽车数量多 ④建筑物密集
A.②④B.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夏季A、B、C、D四个地点降水量可能稍多的是()
A.A点 B.B点C.C点 D.D点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据此回答下列4-5题。
4.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_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5.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质量②交通堵塞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排水不畅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6——8题。
6.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7.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8.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9.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从下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某市热岛强度
A.夏季大于冬季B.午后大于夜晚
C.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D.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
10.我国某些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首要原因是
A.城市轨道交通发展B.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
C.中心区农贸产品供不应求D.中心区绿地面积减少

问题1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表导读
(1)市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比居民区稍低。
(2)从城市下垫面特性、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等方面分析。
(3)消极影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城市热力环流;导致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积极影响:利于市区污染物的扩散;对城市工业区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措施:增加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工废热;降低建筑物密度,主干道和夏季盛行风方向一致;把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业及卫星城布置在过读图也可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不高,应加快发展.9.D10.B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案


学习要求: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知识梳理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出现
(2)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及商业的出现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1)产业革命前:城市数量,规模,功能。
(2)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规模,功能。
(3)“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特大城市和出现,还出现了。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1)概念:人口转化为人口
即三个转化过程:地区转化为地区
活动转化为活动
(2)主要表现为:①增加;
②比重上升;
③增加;
④规模扩大;
(3)主要标志:比重上升,衡量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
(4)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5)逆城市化是指,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在提高。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大
起步时间城市化
水平目前速度主要表现或问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国家实现、
以及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消极影响
(1)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下沉、恶化等;导致污染、污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此外,还导致效应加剧。
(2)产生社会问题(城市病):、、就业困难、混乱等。
导学检测
1.从城市出现的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②社会分工的促进③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④农村人口的增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A、产业革命以前B、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期C、二战期间D、二战结束至今
3.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
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②中美洲③印度河流域④黄河流域
A、①B、①②C、①③D、①②③④
4世界上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
A、美国B、法国C、日本D、英国
5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6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内容是()
A、人口向城市集中B、城市规模扩大,大量人造景观出现
C、郊区面积扩大D、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7人类作用于环境最集中、最深刻的区域是()
A、海洋B、农村C、城市D、风景名胜区
8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真心区失业人口的增加B、乡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
C、乡村环境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D、乡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9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目的是()
A、抑制私人出租车B、优先发展公交车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C、减少就业的压力
10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乡村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城市B.工业革命是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C.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制约城市起源的根本因素()
D.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出现于河流中下游平原
2、世界最早的城市分布区除了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外,还有
①西亚的两河流域②长江流域③北美洲④亚马孙河流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关于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城市发展史大致经历了时间相等的三个阶段
B.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城市居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C.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发展促使人口产业在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增加的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4、下列关于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与产业密集,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B.人口流动、职业变化十分活跃
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D.城市化的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5、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B.自然地理条件不宜于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D.中小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回答6~7题。
6、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7、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8、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宜过快的原因是()
A.人口素质还不高B.科学技术还不发达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9、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A.一般在中小城市中表现最为突出B.在发展中国家暴露得最早
C.是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D.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解决得最好
10、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煤烟型污染,尤其严重的是()
A.北方冬季B.北方夏季C.南方冬季D.南方夏季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据此回答下列11-12题。
11.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_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12.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质量②交通堵塞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排水不畅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二、综合题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此图表示一个地
理事物由t至t4的发展过程)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②;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
是。
(3)此过程被称之为。
(4)该过程可能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
良影响有、、
等。
12、读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早期城市分布地区的名称:
A,B,C,
D,E,F。
(2)据图分析世界上早期城市:从地形和水文条件看,大多分布在上;从纬度位置看,大多分布在半球纬度范围内。这些地区一般都有肥沃的和便利的,因此,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水平的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
课后作业题源:
问题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