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总结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08

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总结”,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今天有幸来到北京路小学执教了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感受颇深,也备受鼓励,从中有了很多的体会与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动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用到了各种鼓励的小标志,调到了孩子学习的欲望,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有了收获,我也感受到了教的快乐,感谢北京路小学和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以及我们办事处的领导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在交流互动中,再一次升华了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的研究。现在我将上课时的体会做如下反思:

一、 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把课本中的情境图做成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使学生更乐于欣赏,从而引发对学习的乐趣,继而分析动画这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么明白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动手实践,认识厘米

这是一节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先让他们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感受认识一厘米,在此基础上又认识了2厘米、3厘米等等其他的几厘米长,为孩子的估测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现在教学讲究合作,在课堂中我多次培养了孩子的这种合作意识,例如: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一听,把想法和周围的伙伴交流一下等等,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认识,从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

但是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这也为本次教学留下了不少的遗憾,真诚感谢北京路小学的老师和领导为我提出的宝贵意见,有了大家的指点,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多加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我将上课时的一些不足之处也做了如下的总结:

一、 语言方面

数学课讲究的就是精炼,但是我的课堂语言还不够专业,声音语调也未能做到抑扬顿挫,到最后甚至语气还出现了急躁,所以我还需要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找准低年级孩子的特点,让语言更具调动性。

二、 课堂生成

这主要体现在学习测量方法这个环节的处理上,也是本节课最有遗憾的地方,未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资源,没有让教学在孩子的发现下自然顺畅的进行,比如:学习测量时一个学生未能理解为什么是5厘米,我也对他进行了相应的提问,但是追问的不够,使得他的理解不深刻,而只是强硬的被动接受了结果。能不能抓好孩子的问题,这是对我课堂组织能力的一个考验,有了这次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向名师学习,多听取意见,多注意自己的日常教学,不能让平日的坏习惯成为制约我发展的永久缺点。

三、 教学组织

整个课堂的组织不够紧凑,环节的衔接不能做到顺畅自然,导致我计划的拓展延伸练习未能呈现,使得孩子的学习只能停留在基础的认识阶段,没有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延伸。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和审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更让我体会到了来自心底的感动,伴随在我整个的教师生涯中,期待有更多这样交流学习的机会。

小编推荐

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初次接触,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对本课时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新授课教学开始之前,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量身高做衣服导入新课。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4、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看、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新教材的教学上认识不足,就对我自己的一点教学体会做一下反思:

一、体会到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新课开始时,对学生做了认识一拃的知识铺垫,并在学生间的比较下,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一拃长度的不同。再利用课件播放动画,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所说的 3拃给阿福做的衣服却小了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孩子主动思考探究,统一标准的必要性,使其体会到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认识 1厘米,建立概念认识,学习测量。

厘米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从统一标准中,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就是人们的统一标准。再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并寻找自己尺子上的秘密:数字、刻度线、cm。其次, 1厘米是多长?观察直尺,教师指导从 0刻度到 1刻度之间就是 1厘米。在学生明白 1厘米后,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 1厘米有多长。再在学生体验认识了 1厘米以后,认识 2厘米, 5厘米以及任意的厘米。再在纸上画一画,教师引导认识线段。最后学习测量方法,探究你手中铅笔的长度。

三、教学缺憾

1. 在体验认识了 1厘米中不充分,应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 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 1厘米的长度。最后总结出: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 1厘米的规律。

2. 在学生体验认识了 1厘米以后,认识 2厘米, 5厘米以及任意的厘米。再在纸上画一画,教师引导认识线段。这里时间有些耽搁,所以下面用尺子去量一量身边的小物体的长度及练习,没有处理完。

3. 时间安排上打紧一些,在测量铅笔的长度,学会测量的方法时,处理较粗,为突出实际测量中学生的估算意识。

四、教学收获:

1. 认真解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在教学中学生把握重点,突出难点。重难点不宜设立过多。

2. 掌握学生的基础,备好学生。例如再在学生体验认识了 1厘米以后,认识 2厘米, 5厘米以及任意的厘米。再在纸上画一画,教师引导认识线段。认识线段,没有认识到学生画出 2厘米, 5厘米的线段难度较大。

3. 教学设计流程,要有层次性。要从易到难,拔高要适当。

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计,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准备:

多媒体、尺子、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故事情境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好看的动画片:阿福的新衣,请看。

(放动画片:阿福的新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长度单位的统一

教师:同样是三柞阿福的新衣为什么做小了呢?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真会回答,小小标志送给你)

师:小朋友们看的真仔细,老师听明白了,师傅的手大,他的柞就大,徒弟的手小,他的柞就小。那一柞是怎么回事呢?

师演示怎样算一柞(从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所能伸开的最长距离)

教师和学生比柞,进一步理解手打柞大,手小柞小。

师:我明白了,一柞都差这么多,那两柞、三柞差的就更难怪阿福的衣服会做小。

师:那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1:师傅的手量,师傅做,

生2:徒弟的手量,徒弟做。(评价:你的想法真独特,谁还想说说你的想法)

生3:用尺子量。(真聪明,小小标志送给你)

师总结:其实,古代的人们也发现了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量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会给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所以测量时单位一定要统一。而现在我们测量的工具通常会用到尺子,尺子的种类有很多,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研究一下小朋友们常用到的直尺。

师:下面,请小朋友从桌子上轻轻的拿起直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你的直尺上都有些什么?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出示课件:尺子)

2、 学生观察探究,认识尺子

师:为了观察的方便,老师把尺子放大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谁来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1)、师:谁想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数字。师:念一念,这些都是刻度

生2:线。师:这是刻度线。谁还有补充。

生3:字母CM(你的眼睛可真亮,小小标志送给你)

教师:CM是国际长度单位厘米的表示方法,是人们在测量较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厘米的认识。(板书:厘米 CM 长度单位 课题:厘米的认识)

师:刚才我们发现尺子上有数字,这些数字都是从几开始的?(0)

师小结: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我们在测量物体时,一般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测量。

3、动手操作,认识1厘米。

(1)认识1厘米

师:知道了厘米这个名称,我有一个小知识要告诉大家,在直尺上每两条长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大格,这一个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所以从0到1就是多长?

从8----9呢?从14-----15呢?

在直尺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说给你旁边的伙伴听一听。

(2)活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手放在0刻度上,然后慢慢滑向刻度1,感受一下1厘米。你觉得1厘米怎么样?(很短)

师:在老师准备的小棒里也有一厘米,它是谁?找出来,向我这样用两个手指头轻轻的捏住它,然后另一手慢慢的移走小棒,现在你两个手指头之间的这段距离就是1厘米,仔细看看这个1厘米,把它记在心里。

闭眼想想刚才的1厘米。

睁开眼用手指头比出刚才的一厘米。

4、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

师: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小朋友们,你能找出你周围或身体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并说给你同桌听一听。

交流

5、认识2厘米、3厘米、5厘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找到了这么多长是1厘米的物品,看来的确认识1厘米了;如果2个1厘米拉起手来你知道是几厘米吗?

师:所以从0---2是几厘米?。

师:(课件展示)从0-3是几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对应直尺用两个手指头比出这个三厘米。

师: 从0---5呢?在对应直尺用两个手指头比出这个5厘米。数一数

6、测量。

⑴学习测量方法

教师:知道了这么多个几厘米,谁能帮老师猜猜这根小棒有多长(学生回答)。

师总结:到底小棒有多长呢?这必须测量才能知道,请小朋友从桌子中找出较长的这根小棒,自己动手测量出它的长度,遇到困难可以向你的小伙伴和老师求助。

①学生测量,教师巡视,并表扬正确的方法。

②指名演示,大家评价,好不好,好在那儿,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怎样改进。

③总结:强调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平放,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

⑵练习提升

师:有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咱们就可以测量出更多物体的长度,从你的桌子找一样物体,同桌合作先估一估它有多长,再量一量。

⑶画线段并测量长度

①师:前面我们知道一柞是怎么回事,想不想知道我们的一柞有多长呀?师演示测量一柞的长度

②学习认识线段、端点

③学生练习测量自己的一柞,交流

三、拓展延伸

1、学习不从0刻度起的测量

师:小朋们量的这么起劲,老师也想量一量呢,看我想量出铅笔的长度,可是我的尺子不小心折断了,你有办法帮我量出铅笔的长度吗?

学生交流,师总结,并进行课件演示。(学习不从0刻度开始时如何测量)

2、练习

师:了解了这个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瞧!蝈蝈和蟋蟀在比赛跳远呢,你来做裁判,看看谁是冠军?

学生交流

四、总结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这个新朋友,你对它有了怎样的认识?

2、师总结: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一定能有更加奇妙的发现,如果有机会老师期待与大家分享更多有关于数学的乐趣。

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建议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建议”,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 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并加以解决。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地感知,以形成厘米、米的表象。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在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并找出一些长度是1厘米、1米的物体,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估测意识。

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结合故事情境,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动画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好看的动画片,请大家边看边想:动画片中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听得认真、看得仔细。

(播放动画并配音: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衣服,于是,来到一家裁缝店。师傅:欢迎、欢迎,你想做什么?阿福:我想做一件上衣。师傅: 我来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袖长量完之后,小徒弟就按照量好的尺寸认认真真地做起衣服来。徒弟:身长三拃,一拃、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衣服,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哦?我再量一量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徒弟:我明明做了三拃长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

(2)讨论交流

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

(3)汇报:

师:你们是怎样讨论的?为什么把衣服做小了?

生1:因为阿福长高了。

生2:阿福太粗心了。

生3:师傅的手大,阿福的手小。

师:我们来比一比,我当师傅,你来当徒弟。(教师与学生比手与拃的大小)师傅的手大,一拃

就长;徒弟的手小,一拃

就短。所以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

2、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怎样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让师傅量,师傅做。

生:用尺子量

师:是啊,古代的人们也发现,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所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就不会出错了。(出示尺子)

[评析:上课伊始,用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在对故事的思考中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尺子

(1)初步感知

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小朋友拿出尺子,仔细地看一看,尺子上都有什么?把你看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观察得仔细,发现得多。(学生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交流。(指名到前面指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

师:尺子上都有什么?谁能代表你们小组来说一说?

生1:尺子上有数字,还有很多小竖线。

生2:尺子上还有两个字母:cm

(3)梳理总结(屏幕上出现放大的刻度尺)

师:刚才小朋友们说,尺子上有很多数,有哪些数呢?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0、1、2、3、4、5、6

师: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闪烁0)

生1:开头。

生2: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尺子上还有很多小竖线,这些线有长有短,都叫做刻度线。数字0对着的线叫做0刻度线,数字1对着的刻度线叫做1刻度线测量的时候,我们一般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

师: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cm表示什么?(厘米)板书:厘米(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评析:认识尺子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掌握了直尺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尺子上哪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请小朋友快来找一找。

生:从0到1是1厘米。

师:(操作课件,在尺子的0到1处加上大括号,并标上1厘米)对,从0刻度到 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请小朋友把尺子平放在练习本上,拿出铅笔,沿着尺子的上边从0画到1,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还有谁找到了1厘米?(学生回答,教师操作课件演示)

生:从1到2也是1厘米

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也是1厘米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两个数字之间都是1厘米。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也就是每相临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从小棒中找1厘米

师:刚才,我们已经从尺子上找到了1厘米,你能从盒子里找到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吗?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们都拿对了。请你拿着小棒看一看,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

生1:1厘米很小。

生2:1厘米很短。

②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

师:是啊,1厘米很短,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1厘米吗?

生活动,指名到前面汇报:把小棒放在拇指和食指之间,抽去小棒,这一段的距离就是1厘米。

师: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请小朋友们用他的方法试一试。如果感觉比得不准,还可以把1厘米的小棒放在两个手指之间比一比。

③在脑子里想1厘米

师:大家都会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了。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④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在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1:田字格的一条边的长是1厘米。

生2:我的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请小朋友们都用1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看一看你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我的一根头发大约长1厘米。

生4:写字的时候,一用劲,把铅笔崴断了,那一段铅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课下请你们再认真找一找。

[评析: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点环节,老师安排了五次活动:在直尺上找1厘米;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找1厘米长的小棒;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找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找一找、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了活动的重点。]

3、认识几厘米,用厘米量。

(1) 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从尺子上找到了1厘米,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几厘米?

学生自主找,汇报想法,教师总结:两个数字之间包含几个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测量铅笔的长度

师:我们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这里有一只铅笔,你们想知道它的长度吗?先估计一下。估的时候,可以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生1:18厘米

生2:16厘米

师:它的长度到底是多少呢?请你动手量一量吧。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教周围的小伙伴。

指名到实物展台上去量,并说明量法。其他学生评价。

教师小结:你们一说,老师也明白了,量的时候,物体的一端一般要对准0刻度线,还要把铅笔和尺子放平,另一端指向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枝铅笔长19厘米,小朋友估的17厘米,20厘米都是可以的,你们的眼力真准。

[评析: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测量,再交流评价,最后教师再总结方法。这样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1、测量一拃的长度

(1) 师傅的一拃

用小朋友们的方法,我们来测量师傅一拃的长度,请看(出示课件)。

师介绍:从大拇指的指尖到中指的指尖之间的长度就是1拃。师傅的一拃有多长?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师傅的一拃

有22厘米,因为从0到22一共有22个1厘米。

师:师傅的一拃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指着22,之间有22个1厘米,所以师傅一拃长22厘米。

(2)徒弟的一拃

师:量完师傅的一拃,徒弟的一拃有多长你想不想知道?(课件出示)请你还是先来估一估,并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徒弟的一拃有20厘米,因为徒弟的一拃比师傅的短一些。

生2:徒弟的一拃

有15厘米,因为师傅的一拃

有22厘米,徒弟的一拃

比他的一半还多一点,所以我估计是15厘米。

师:要想知道估得准确不准确?怎样才能知道?

生:用尺子量一量。

(出示一端折断的尺子,从刻度1开始)

师:徒弟的一拃有多长?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1:16厘米。

生2:15厘米。

师:意见不统一了,到底是几厘米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

生3:应该是15厘米,因为从1到16一共有15个1厘米。

师:是呀,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般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如果不是对准0刻度线,一定要看清楚要测量的物体中包含几个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徒弟

的一拃有15个1厘米,所以它的长度是15厘米。

师:你们的眼力真准,估得都差不多。师傅的一拃长22厘米,徒弟的一拃只有15厘米,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吧?

2、量自己一拃

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同位互相量。(学生活动)

师:你的一拃有多长?谁来说一说?

生1:我的一拃有16厘米。

生2:我的一拃有15厘米。

生3:我的一拃有14厘米。

师:你们的一拃与小徒弟的一拃差不多。

3、自由测量

问:你还想量什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用尺子量一量,同位可以互相检查一下。

你量的是什么?怎样量的?(学生展示汇报)

[评析:富有情趣的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活用知识,增长智慧、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安排了自由测量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用各种方式的估计、测量等,寻找到了解决不同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逐步调整完善测量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去测量。课下请大家找一些你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并把结果记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好吗?

青岛版一数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青岛版一数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学具准备:

学生:直尺(每生一把);1厘米的小棒(每生一根);几厘米的小棒(每生一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老师发现同学们今天穿得都很漂亮,那么你的衣服是在商场买的

还是在衣服店里做的?在以前衣服多数是做的。(出示阿福的图片)看这位先生

叫阿福,他在一家衣服店里做衣服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轻轻地打开课本75页,按顺序认真地看图。(给学生充分的看图时间,老师在学生看图时给以指导)

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指生)当这个同学讲的时候,咱比比哪位同学听得认真,看得仔细。

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小徒弟很是纳闷。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生:(1)师傅手大,徒弟手小

(2)他俩的拃不一样长。

(3)师傅量师傅做才行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1)师傅量师傅做。

(2)徒弟量徒弟做。

生:(3)用尺子量一量。师:哎,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直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

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

生:(1)画: 师:这些漂亮的画是用来装饰小直尺的。

(2)图形:师:以后画图是你会用得到。

(3)字:师:哦﹑是有一些字。

(4)数: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

(5)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6)cm: 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生:(1)比划 (2)说 (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 (4)找直尺上的

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

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

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想起来了吗?好,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短、小、又短又小)你用的词真好。所以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5、生活举例:

(1)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比如:(师举小手指)老师小手指的宽度、(举打火机)这枚打火机的厚度。

(2)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3)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那组有补充?(订书钉的宽度、橡皮的厚度、纽扣的宽度、水彩笔的宽度、正方体的长度、柳叶的宽度)

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

师小结:只要你留心认真地观察,相信你会找的更多。

6、找直尺上其它的1厘米:

从1到2这1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3到4这大格也是1厘米

三、认识几厘米

1、认识几厘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 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那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的长度呢?(2厘米)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1厘米,知到了2厘米长,你知道4厘米有多长吗?

生:从0到4的长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4个大格。

师:有不同的找法吗? 或问:(从几到几的长度也是4厘米?)

生:从1到5的长; 生2:从2到6的长

生:都有4个大格;都有4个1厘米;1厘米+1厘米+1厘米+1厘米。

师:你还能找出另外一些长度吗?

四、估计、测量物体的长

1、估计、测量小棒的长:

师:拿起这根红色小棒,想着1厘米长,用眼观察它大约长多少厘米?比比谁的眼力好。

生:5厘米、7厘米、

师:到底多长呢?怎么办?

生:用尺子量一量(6厘米)。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

2、小组活动估计、测量物体的长:(留作机动题,时间充足就坐此题)

3、测量自己的一拃:

师:你的一拃有多长呢?用直尺测量一下。(老师巡视指导)谁想说说?

生:13厘米、14厘米、11厘米。 师:看来你们的一拃与小徒弟的一拃差不多!

4、估测、测量老师的一拃:

师:估一估老师的一拃大约有多长?

师:到底有多长呢?谁上来测量一下?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它是怎样测量的。

师:告诉大家大拇指指谁?中指指谁?告诉大家是几厘米?谢谢你正确的测量出了老师的一拃。

师:看你估计的和测量的结果怎样?

师:差不多:你们的估测本领真强。

五、总结评价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厘米的认识。

师:对,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作单位可以测量一些较短物体的长度,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还可以用其它单位吗?我们下节再讲!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厘米、米的认识难点:建立长度观念。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并加以解决。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地感知,以形成厘米、米的表象。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在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并找出一些长度是1厘米、1米的物体,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估测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学具准备:学生:直尺(每生一把);1厘米的小棒(每生一根);几厘米的小棒(每生一根);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老师发现同学们今天穿得都很漂亮,那么你的衣服是在商场买的

还是在衣服店里做的?在以前衣服多数是做的。(出示阿福的图片)看这位先生

叫阿福,他在一家衣服店里做衣服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轻轻地打开课本75页,按顺序认真地看图。(给学生充分的看图时间,老师在学生看图时给以指导)

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指生)当这个同学讲的时候,咱比比哪位同学听得认真,看得仔细。

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小徒弟很是纳闷。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生:(1)师傅手大,徒弟手小

(2)他俩的拃不一样长.

(3)师傅量师傅做才行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1)师傅量师傅做。

(2)徒弟量徒弟做。

生:(3)用尺子量一量。师:哎,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直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

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

生:(1)画:师:这些漂亮的画是用来装饰小直尺的。

(2)图形:师:以后画图是你会用得到。

(3)字:师:哦﹑是有一些字。

(4)数: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

(5)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6)cm: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

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

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

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想起来了吗?好,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短、小、又短又小)你用的词真好。所以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5、生活举例:

(1)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比如:(师举小手指)老师小手指的宽度、(举打火机)这枚打火机的厚度。

(2)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3)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那组有补充?(订书钉的宽度、橡皮的厚度、纽扣的宽度、水彩笔的宽度、正方体的长度、柳叶的宽度……)

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

师小结:只要你留心认真地观察,相信你会找的更多。

6、找直尺上其它的1厘米:

从1到2这1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3到4这大格也是1厘米

三、认识几厘米:

1、认识几厘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那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的长度呢?(2厘米)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1厘米,知到了2厘米长,你知道4厘米有多长吗?

生:从0到4的长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4个大格。

师:有不同的找法吗?或问:(从几到几的长度也是4厘米?)

生:从1到5的长;生2:从2到6的长……

生:都有4个大格;都有4个1厘米;1厘米+1厘米+1厘米+1厘米。

师:你还能找出另外一些长度吗?

四、估计、测量物体的长:

1、估计、测量小棒的长:

师:拿起这根红色小棒,想着1厘米长,用眼观察它大约长多少厘米?比比谁的眼力好。

生:5厘米、7厘米、……

师:到底多长呢?怎么办?

生:用尺子量一量(6厘米)。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

2、小组活动估计、测量物体的长:(留作机动题,时间充足就坐此题)

3、测量自己的一拃:

师:你的一拃有多长呢?用直尺测量一下。(老师巡视指导)谁想说说?

生:13厘米、14厘米、11厘米。师:看来你们的一拃与小徒弟的一拃差不多!

4、估测、测量老师的一拃:

师:估一估老师的一拃大约有多长?

师:到底有多长呢?谁上来测量一下?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它是怎样测量的。

师:告诉大家大拇指指谁?中指指谁?告诉大家是几厘米?谢谢你正确的测量出了老师的一拃。

师:看你估计的和测量的结果怎样?

师:差不多:你们的估测本领真强。

五、总结评价: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厘米的认识。

师:对,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作单位可以测量一些较短物体的长度,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还可以用其它单位吗?我们下节再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该情境图是“阿福做上衣”故事的发展。讲的是师傅和徒弟为阿福作长袍的情境。故事大意是:师傅用尺子量出阿福长袍长1米,徒弟看到尺子是100厘米,于是产生疑问“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以及米和厘米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次徒弟为阿福改好了上衣,他很满意。今天他又来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米是什么?1米有多长?

二﹑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1、请大家合作:量出1米的长度

2、仔细观察一下是多少厘米?讨论:1米=100厘米

3、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长度并与同伴交流。

4、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三、用米测量和估测

1、指名学生估测: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

2、实际测量长度,交流测量方法

3、教师画一条线段,先估测再测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断尺:“0”刻度磨损的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交流后汇报结果

2、利用断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五、解决开放性问题

1、让学生投沙包并作好标记(测量投沙包的长度)

2、交流测量方法,汇报结果

六、全课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补充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一张床长2()一枝冰糕长12()

小明的鞋子长23()一棵大树高5()

一列火车长75()一座楼高20()

一本练习本大约长()厘米教室的门高大约是()米

2、你知道黑板的长吗?先估计一下,再量出来。

黑板的长是()米()厘米

3、教室的高大约有()米

教室的长大约有()米

教室的宽大约有()米

青岛版:一下《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岛版:一下《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这节课我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回顾这节课我觉得做得好的地方有:

1、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我先让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做准备,分别从家里拿来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等面值较小的纸币和硬币。而1分、2分、5分的面值的人民币在市面上已经没有了流通,所以我自己准备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和较大面值的人民币。为学生在真实的认识人民币面前认识人民币的探索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2、《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我也是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摸钱、认钱、比钱、分类、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而我始终是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热情高涨,人人抢着参与,都能说得出根据人民币的颜色、图案、大小、数字等来辨别,这为后面学习换币和简单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个理念在这节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让我疑惑:

1、合作式学习,落实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个别同学成了观战者,特别是个别后进生,虽然我强调组长要督促好成员,帮助后进生,一起合作参与,但真正动手操作之后就各顾各的,应该怎样落实更好呢?

2、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组织纪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感觉活动一旦开始就有点不听指挥了,虽然也能完成教学目标,但学生没有顺着老师的教学设计一步步地去探索研究,是否只需顺着学生的生成材料去教学就可以了呢?

总之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经验,不断学习、提高。

青岛版:一下《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3. 在简单的购物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4. 通过阅读故事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人民币的知识,知道重要数和非重要数,巩固人民币兑换的知识

5. 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购物使学生经历兑换人民币,加深人民币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储蓄罐: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课件)

2、看到它,你马上会想到什么?你们都有储蓄罐吗?春节一过,你们的储蓄罐里是不是又多了些压岁钱,你打算用这些钱干什么?

3、大家看,这个小朋友用自己的零用钱在干什么?还有很多灾区、贫困地区的孩子不能上学。这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是个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

4、刚才我们一直在说钱,钱在我们国家叫什么?

【板书:人民币】

5、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看来,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人民币,好吗?

【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认识人民币

1.师:咱们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一个袋子,你们轻轻地把里面的人民币都拿出来,倒在桌子上,把你认识的人民币和你们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认识它的?

2、口袋里的人民币你们都认识吗?有没有不认识的?那谁愿意拿着你认识的任意一张人民币上来,告诉大家它的面值是多少呢?你是怎样认识它的?(学生汇报) 。

3、刚才这几个同学都能结合平时生活经验,从人民币的颜色、数字、图案、大小来辨认,你们真是太棒了!

4、咱们快来看,这张人民币是多少?背面的图案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咱们国家,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的祖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人民币。

5、出示50元、100元,这些大额面值的人民币你们认识吗?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这么多的人民币你们都认识。(演示课件)

(二)整理分类

1、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桌子上的人民币,这样摆放是不是很乱呀,你们能不能整理一下分类摆放呢?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小组合作)。

2、汇报: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以上来汇报你们是怎样分的?

①纸的软硬 ②单位③颜色 ④纸的大小

师:你们真有数学眼光,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把这些人民币整理好,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又会动手又会动脑,这样下去你们会更聪明的。

有的小组是把这些人民币按元、角、分来分类整理的,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按人民币的单位来分的,人民币的单位是什么呀?【板书:元、角、分】

3、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我们来看看(播放课件)我们一起来认一认以角为单位的┉以分为单位的┉

(三)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别看你们年龄小,你们的本领可真高,那你们能帮我解决一个难题吗?

1、现在谁愿意把我这一元钱给换成以角为单位的钱,帮老师这个忙?

(10个1角;2个5角;5个2角┉┉)

2、同学们的办法真多啊!现在大家想一想,通过换钱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1元=10角 (齐读)】

3、这就是元与角之间的关系,角与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吗?赶紧参加换钱的游戏,(要求:四个人一组,组长拿出一角钱,其他同学用分币和他交换,看哪组方法多)。

4、说说你们是怎么换的?通过这回你们之间换钱,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1角=10分 (读)】

三、巩固应用

1、前面我们掌握了人民币的知识,那你们会用它买东西吗?谁自己用钱买过东西?(生介绍)你们这么棒,我可要考一考大家。看,这有几件你们喜欢的商品,谁来读一读它们的价钱分别是多少?

2、如果你有10元钱你打算买什么?怎么买?

①如果你想好买什么就准备好钱。

②谁愿意把你买的东西怎样付钱跟大家说一说?

③买这样东西还可以怎样付钱?

④要付10元我应找你多少钱?

青岛版:一下《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小存钱罐鈥斺€斎嗣癖业娜鲜丁肥乔嗟喊嫘⊙б荒昙断虏岬谖宓ピ谝豢问钡哪谌荨1窘诳蔚慕萄谌菔鞘寡鲜度嗣癖遥芙饩鲇肴嗣癖矣泄氐囊恍┦导饰侍狻?/p>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买卖活动早已丰富了他们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但是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如怎么付钱、找钱等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对学生放的较开,尽量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一思想。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人民币的换算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会人民币的价值,正确使用人民币。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能力。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人民币的认识不是一节课或者两节课能完成的,所以把对人民币的认识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因此我提前就布置学生回家跟父母一同购物,尝试使用人民币。并积累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2、 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的设计我意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3、 在落实鈥溗€澋幕∩仙赣τ眯院涂判裕逖榻饩鑫侍獠呗缘亩嘌浴?/p>

四、说教具学具

各种人民币,商品若干。

每组准备各种人民币若干,装在一个盒子里。教具中的人民币模型,装袋子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出示存钱罐)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存钱的)对,存钱的。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币叫什么吗?我们国家的钱币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二)授课过程

活动一:人民币的分类

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人民币,仔细看看,上面都有什么?(数字、汉字、国徽等)你能按自己的想法把它们分分类吗?(材料:纸币,硬币)(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它的单位有元,角,分。

活动二:人民币的认识

请同学们认真看这些人民币的正、反面,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辨认它的面值呢?(也就是这张人民币多少钱)(一人介绍,其他同学补充)(可以从上面的数字进行辨认,还要看上面的汉字)(壹即一,贰即二,伍即五)我们要确认人民币的面值,最主要是看票面上的阿拉伯数字和大写汉字。(小组长说人民币的面值,其他人拿出相应的人民币,看谁拿的又对又快)

活动三: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不同面值之间的人民币就像一家人,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如果你有一元钱,你能购买哪些文具可以把一元钱花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请一个小组介绍一下自己组的购买情况:

买两个尺子:5角+5角=10角

买五个练习本:2角+2角+2角+2角+2角=10角

买一个尺子,两个练习本,一枝铅笔:5角+2角+2角+1角=10角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元和角之间是什么关系?

1元=10角(2元=?角 5元=?角 70角=?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已经很少用到分币,现在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想一想,1角=?分

1角=10分(2角=?分 3角=?分 80分=?角)

活动四:换钱游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缺少零钱,需要进行人民币的兑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换钱游戏。1元=?张5角 还可以怎么换?一张5角的可以怎么换?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每张人民币上都有国徽,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平时还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青岛版一下:《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学反思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青岛版一下:《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和自已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对于美也有感觉,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很了不起,老师要多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去发现。可见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犹为重要。

2、趣味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自学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集中也易分散。我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识字教学,符合学生的需求及年龄特点。

让学生具有很好的评价能力,同时能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发自内心地欣赏他人,但由于在课堂有宽松的氛围,学生谁想说就说,在这学生个人展示读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很想表现自己,树立学习自信心。

小组合作读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让学生体验到把数学学习应用到生活的乐趣。

小组同学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当好小老师及监督员的角色,公正地为小组成员判断其做题是否准确。游戏的方式进行识字教学,符合学生的需求及年龄特点。订正,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局面。

3、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富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交流,让学生体会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成功后的快乐,并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在问大海问题时,说得精彩纷呈,兴趣盎然。这制造了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的知识面不宽,对任何事物都有有很强的求知欲,同样他们对大海充满好奇,想揭开大海神秘的面纱,在向大海提问中,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

4、 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法习惯。问一问,你是怎样学会的。既巩固基础,又初步放手让学生自学。

不足: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到学生自己各自喜欢的学习方式都很有特色,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于知识早就会了,可在做的过程中,却没有做对,个别同学好的习惯还未正确形成。

青岛版一下《下雨了----学看钟表》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青岛版一下《下雨了----学看钟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

2、数学思考: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4、能用时刻解释生活现象。(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时间教学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但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激起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从而体会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然后通过自主练习,认识钟面,学会读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了浓浓的师生亲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方法:

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 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和操作活动中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 故事。一天,下着大雨,下午放学,老师把同学们护送到学校门口,看到同学们远去的背影,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发生了下面的故事(课件出示主题画面,教师给学生打电话的场面)。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 老师什么时间给小朋友打电话的?

2、 小力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3、 小云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4、 小青、小林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5、 谁到家最早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要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到家的,我们就要学会看钟表。(板书课题:学看钟表)

二、学看钟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件,认识钟表:【百度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按钟表正常的转动方向拨) (学生分小组研究)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都认为是5点半。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说是5点半,在数学上读作5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转过几就是几时半。

2、基础训练

(1)钟面上的又细又长的针的针叫()针,又短又粗的针叫()针。

(2)时针走一圈是()个小时,分针走一圈是()小时,时针走一格是()小时。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长针短针

分针时针

指着12指着几就是几时

指着6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靠近12 (在左或在右)接近几就是大约几时

四、 教学反思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给学生大胆探索、合作交流留下较大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思维碰撞,掌握整时和半时的认识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升华了学生的认识。利用学生的争议,几十银带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突破了难点。

青岛版:一下《下雨了----学看钟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教学的起始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钟表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打下基础。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但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展开教学。教材中以一个贴切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鈥溝掠炅蒜€澪尘埃岳鲜Υ虻缁把恃叛У郊业氖奔湮夭模鲜垛€溦扁€潯⑩€湴胧扁€潯⑩€溈斓郊甘扁€澓外€溂甘备展€澢擅畹卮谝黄穑⒀骄康男巳ぃ苯滩闹猩缸排ㄅǖ氖ι椤?/p>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鈥溦扁€澓外€湴胧扁€潱岜嫒镶€溂甘备展€澓外€溈斓郊甘扁€潯?/p>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使学生建立时间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来猜猜看好吗?鈥溞⌒÷矶懿煌#杖找挂共恍菹ⅲ诌锗诌张懿煌#嵝讶嗣钦奔洹#ㄖ颖恚?/p>

2、谈话:鈥溞∨笥衙牵忝嵌荚谀募焦裁囱谋恚库€澖岷涎卮鹦郎透髦种颖淼耐计b€溛颐窃谏钛爸校R玫街颖怼=裉煺饨诳危颐蔷鸵黄鹄慈鲜吨颖怼b€潱ò迨榭翁猓?/p>

[设计意图] 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通过接受自己见过的不同形状的钟表,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初步认识钟面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带的钟表,提问:你从这些钟面上都看到了什么?

2、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交流上述问题。

(1)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生可能回答:钟面上有两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细较长的是分针),

(2)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12个数字。

[设计意图] 这里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唤起学生对钟表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进行思考,充分地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认识钟表

钟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你瞧,有一天下雨放学后,王老师担心同学们是否安全回家,打电话给同学,问一问他们是什么时间到的家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呈现教材信息图)

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小云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小青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小林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写出来

[设计意图]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认识整时

现在我们先来看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多媒体出示小力到家的钟表图 )

(1)学生观察小力回家时的钟面,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先自己认读,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认识整时的方法。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钟面上长针(分针)指着12,短针(时针)指着5,就是5时。这就是整时。如果分针在12上,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时。

(4)生动手拨钟,现在请你自己拨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同位互相看看

(5)巩固练习: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大屏幕出示钟表时间图)

(6)游戏:比比谁最棒!

男、女生比赛拨钟表

[设计意图] 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采用分层安排学生活动:试认观察探索讨论交流操作练习。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难点。

2、几时半的认识

那小云又是几时到家的呢?

(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自己认读,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介绍认识几时半的方法

(3)组织辩论,突破难点

在交流汇报时,学生可能出现5时半和6时半的两种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突破难点。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时针指在两个数5和6的中间,超过6了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

(4)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认识几时半的方法:钟面上分针指在6上,时针指在两个数的中间,较小的那个数表示的就是几时半。

(5)生动手拨钟,现在请你自己拨一个你喜欢的半时,同位互相看看

(6)游戏:拨钟比赛

根据多媒体演示要求,动手在钟面上拨出正确的半时

[设计意图] 在认识整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观察,动手体验,进一步理解半时的表示方法,通过合作交流,操作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3、快几时、几时刚过的认识

(1)多媒体出示整时:7时钟表图(学生说出时间)

再出示快7时钟表图和7时刚过钟表图,这也是7时吗?(生回答不是)

(2)观察快7时钟表图,时针、分针分别指在哪里?

分针接近12,说明什么?(生:不到7时)

(3)学生观察7时刚过钟表图,使针、分针分别指在哪里?(生观察发现规律)

(4)学生小结:当分针接近12时,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快几时;当分针刚刚超过12时,时针指在几上,就时几是刚过。

(5)那小青和小林是什么时候回家的?(快6时和6时刚过)

(6)游戏:比比谁最聪明!

多媒体出示钟表时间图,学生说出时间

[设计意图] 这一层次当中,学生经历了认识钟表的过程。结合整时来进一步认识快到几时与几时刚过,通过对比观察,形成直观体验,多种形式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正确识记。通过区别6时刚过和快到6时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钟表,构建时间观念打下了基础。

4、比较一下,这四位同学谁最先到家?

(1)学生把书上的时间填写完整,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2)请一个小组内的四个同学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把四个钟表面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通过板贴,复习回顾钟表的运动规律,进一步复习本课所学的四种表示时间的方式,加强识记。通过比较时间早晚,使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总结收获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2、钟表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大,它是掌握时间必不可少的工具,你能谈谈自己是怎样安排时间的吗?(学生谈)

3、回家以后,同学们给自己制定一个合适的时间表。

[设计意图] 安排与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和情景问答,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制定时间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意识。

《青岛版一下《阿福的新衣----厘米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总结》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