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关于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1篇)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

发表时间:2023-03-28

关于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1篇)。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负责,在开启教学任务之前,教案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教案的撰写可以帮助老师形成独有的教学风格,促进课堂活跃度,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篇1】

《苏州园林》是叶老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文字通俗易懂。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如果上课反复地讲,势必会使学生兴味索然,因此必须另辟蹊径,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认识到此文的深意所在。所以,此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自学能力中的质疑解疑能力”。教学方法以学生质疑、教师点拨为主,力求让学生在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从“有疑(”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创新方面主要体现有:

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二是将问题归纳分类,要求学生按一定范围集中提问。这些问题主要涉及课文的难点、疑点及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三是体现出质疑的层次性,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综合”这一更高层次上质疑,鼓励学生打破“陈规”去思考,不被“成见”所束缚,善于多方位认识,多层面分析,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事实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3、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海盐的绮园,想必大家都去过。请谈谈对绮园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2、观看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理清结构

1、快速阅读2~6段,

2、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列出提纲。

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3段: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第4段: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第5段: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第6段: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这几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第2段是从整体上概括,第3到第6段是局部的具体说明。

4、默读7~9段,看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三段依次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图案美、颜色美。

四、掌握说明方法

1、为说清事物的特征,说明文常常运用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请从文中找出其中运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A、作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特点;

B、打比方:“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使对象形象可感;

C、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增强说服力。

2、结合《中国石拱桥》,你还能再找出其他的一些说明方法吗?

A、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既增加可信度,又使内容血肉丰满。

B、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有准确的了解。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大家基本上把握住了全文内容: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从而对说明文这种体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三;

2、利用各种方法,小组合作,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3、课外参观绮园。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3、请说出以下句子使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的卢沟桥。

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⑶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⑷(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

⑸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二、品味语言

出示投影:

⑴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心中早已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语言简洁、雅致。

⑵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相同。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⑶至于池沼,全引用活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

2、体会加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先“艺术”后“技术”,强调的是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能给人审美愉悦。“不仅”说明没有技术作保障,艺术效果将难以产生,只不过苏州园林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③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使景物不是一鉴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3、学生自由补充: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二、《语文作业本》。

2、参观绮园,写一篇介绍绮园的说明文:

⑴可以整体介绍,也可选择某一特定对象,如桥、山石、树等进行说明;

⑵不少于500字。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篇3】

我感觉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的持续兴趣提供可能。学生所面对的不再是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学习,不再是死板地了解每一段的说明内容,而好似一群游览的诗人在美丽如画的园林中漫步,不仅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锤炼了语言,而且使他们在实际的阅读与写作中更加牢固地掌握学习目标。

1.这堂课流程比较流畅,目标突出,各环节紧凑,环环相扣,语言精练到位。重点、难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说明顺序和结构上。

2.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比较详尽、到位。分析四个“讲究”时,给学生充足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课外语段《晋祠》拓展练习,深入理解,学生学有所得。

但这堂课也有遗憾之处:写作拓展环节,目的是结合港中图片和课文的写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有效训练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但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个环节。

通过反思,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营造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敢于表达的能力。教师应当更多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教师要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善于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精神。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篇4】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

4.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更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课件里的图片丰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5、板书清晰,学生便于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以及由此知道说明顺序。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致使学生说出来的东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2.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相对平时而言比较沉闷。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加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情绪的环节,而另一方面是学生上课过于紧张的缘故。在学生的观念中,课堂鸦雀无声=纪律好,因此,平时坐不住的、爱插话的学生都“老实”了。

3.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所以在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时有点犹,如走马观花,没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欣赏美景美图,或许再留多一点时间给学生,效果会更好。

4、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5、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应该在上新课时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做以回顾并且熟悉(上学期学过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文的结构),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去克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让他们克服上公开课课时的紧张心理,养成无论上什么课都是一个样)。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应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老教师、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多听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阅读延伸:

《苏州园林》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北京园林的彩绘等,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2、要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获得更全面的关于园林建筑艺术的知识,可参看《自读课本》第三册里陈从周的《园日涉以成趣》一文。陈从周是著名的园林专家,《园日涉以成趣》中对山水、长廊云墙、树木在园林中运用的原理作了透彻的说明,可以帮助理解本文。

3、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足资借鉴。可以结合课后第四题,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或小作文训练。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篇5】

选择这篇文章上师里调研课,其实我自己的心里并没有很大的把握。因为说明文实在不好上。可是,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应该各个方面都尝试一下,挑战一下自己。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

4、教态比较自然,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5、上新课前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读音等讲解一遍,避免了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读错字音的现象。

6、板书清晰,学生便于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以及由此知道说明顺序。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同样的,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2、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相对平时而言比较沉闷。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加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情绪的环节,而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来说,有领导、老师听课,他们的心理压力也不小。在学生的观念中,课堂鸦雀无声=纪律好,因此,平时坐不住的、爱插话的学生都“老实”了。

4、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5、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应该在上新课时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做以回顾并且熟悉(上学期学过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文的结构),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6、本来准备的是用多媒体上课,因为这里的学生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让他们只是读课文根本就不能有什么收获,想象不到园林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只有通过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此有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对上本课有很大的帮助。可是临时有了改变,由于本学校调研的老师较多,多媒体教室有限,而大部分老师准备的都是多媒体课,所以没有被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改在教室上。

7、拓展部分“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的某一处景物”这一个题目对于本班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比较难,或许可以改成“选一处苏州园林的景点来详细介绍”会更好一些。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 去克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应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老教师、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多听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p>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篇6】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教学反思:

说实话,我上《苏州园林》这堂课,准备很仓促。开始选这篇课文上试教课的时候,征求周末流动学院的指导老师的意见。老师就指出,我选这篇课文上公开课不太明智。因为这篇课文不好上,难上出另人满意的效果。最终我还是选这篇课文,其中有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我还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别人觉得不好上的课文,我要试试看。

今天在初二(6)班上完了这堂课,但由于组里开会,没来得及评课(这是一大遗憾,没有听到老师们对我这堂课的建议和意见)。自己回过头来想想,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难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上,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2、能结合课文引用一些课外古诗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4、教学过程较为流畅。

但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外,自己总结如下:

1、时间有点赶,我设计这篇教案的时候,初衷是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同样的,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2、陈策说我这堂课有两大亮点,一是导语,二是引用刘国正的诗,来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征。但我觉得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利用这首诗,从回答问题当中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如果我当时能适当展开一下,说说这首诗的意境,可能会取到课文和诗歌相得益彰的效果。

3、课堂中讲到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的时候,学生当中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作者采用的是空间顺序,有人认为是逻辑顺序。课堂这时候也活跃起来。我知道,这是学生还没真正理解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概念和它们的作用。可我当时也只是简单交代了一下,没有去更深的挖掘。

当然课堂的不足之处远不止这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深在此山中。”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篇7】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更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所以我认为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说明文,还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会看传统艺术,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苏州园林》虽然是“谈”苏州园林,其体裁是说明文,但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很有一种“画意美”,因而我认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各名园的图片和资料,并加以简要生动的文字说明,在班上展览;课上则通过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传统说明文学习时的单调、乏味一扫而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唤起了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本课的教学中,我没能及时抓住契机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主人翁”的地位还可以有更充分的体现新课改,新课堂,给每一位老师的启发是多样的,也是深刻的它对每位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参与者”的责任更重了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篇8】

昨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苏州园林,在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可课下练习学生却不尽如人意。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情绪高涨

由于本课是对苏州园林的描写,课前我让学生观看了苏州园林的相关视频资料,并且做了充分的课前情景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并且我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并且让学生当回导游带领我和大家一起去游览苏州园林,面对这一系列的“新奇刺激”、美景熏陶,学生自然是豪情万丈,乐此不疲了。

二、课下练习不尽如人意

课下在做练习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要么答非所问,要么不知所云,这令我很是费解。按理说,如此好的课堂效果,学生的练习应该信手拈来才是啊,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仔细分析一下,原来是这样:首先,说明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较陌生,平时接触较少的文体,由于对文体的陌生导致学生对题目的模糊认识,所以回答的不完整,甚至不靠谱。其次,课堂上我较多的偏重了对学生的兴趣激发,而把说明文知识的强调有所忽略。

今后完善的方向:

一、基础要夯实。虽说考试的时候对文体知识的考察较少,但它毕竟是文体之本,不该忽略,反之该努力夯实才行。

二、情境激发与方法技巧相配合。教师在课堂驾驭中,应该注意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在激发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对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篇9】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写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典型说明文。文章先指出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国园林的标本。接着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___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从四个大的方面指出体现图画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依次对应文章3—6段。7—9段又从注意角落美、门窗雕琢美、色彩搭配美细部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主体部分采用从总到分的结构方式,分部又采用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文章结构井然。

文章还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等。今天的课最大的问题是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是初学文言文,特别需要对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掌握,如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很好地落实。文章的3—6段,应该透过语言文字,如关键性词语,说明方法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可以给学生这样设计问题:1.那些词语体现了苏州园林的美;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总而言之,今后上公开课要注意以下几点:1.吃透教材,深刻理解教材;2.掌握学生学情情况;3.一定要先试讲,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4.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5.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6.考虑当堂所学内容学生需要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课前要预计好,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好,如预习,导学案等。7.注意好好和学生沟通。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篇10】

案例背景

《苏州园林》是人教课标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介绍江南园林建筑的说明文,此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八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说明文的四个基本要素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在清雅的古筝曲中,一起来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播放苏州园林的图片)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合作探究,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⑴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JAb88.cOm

⑵“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⑶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⑴苏州园林很多,作者没有举例介绍,而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先概括说明。请找出这一句话。(引导分析第二段,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⑶这四个讲究分别对应了以下哪几个小节?第三、四、五、六小节与第二小节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⑴学生齐读;

⑵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

(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让我们结合图片,用语言再现苏州园林四个“讲究”后的图画美。

10、从文中你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五、迁移练习

1、放古树苑照片投影,要求看后介绍古树苑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板书

苏州园林

布局

配合

完大处讲究映衬

美层次

图角落画美

画细处注意门窗图案

屋室装饰

课后反思

用了两个课时上完了《苏州园林》,走出教室,心里感到特别轻松和愉快。一直以来自己所思索的任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说明文,在教学中得意实践。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打破传统的“串讲”,先创设情景导人,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何。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扩;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缓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篇11】

说明文教什么?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学习说明的顺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可是教学《苏州园林》这样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怎样设计才能使说明文教学有语文味呢?使学生读出语文味呢?

我想,作者写说明文难道要记住这些说明顺序、方法才能写好吗?我突然想起,叶老先生写这一篇文章是给苏州园林的影集写的序,何不从这点出发设计教学?有了这个想法,我进入课堂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作者给谁写这篇文章?2、他要告诉他们什么?3、作者怎么写的?然后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写作目的,再引导学生抓住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抓住图画美这一特点。第三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苏州园林那么多处,作者是怎么选择写作点,来告诉大家他要告诉大家的苏州园林这个特点呢。我觉得这三个问题深入浅出,操作性强,从课堂来看,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在课堂上读中有析,析中有读,课堂很有气氛。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我们平常学习说明文太多的理性、逻辑与条理,使说明文的教学课堂就像说明文一样枯燥,即使是公开课,为了避免枯燥,也常常去抓语言点来设计,所以每次选择初二上第四单元赛课时,老师总是选择《大自然的语言》来讲,因为这篇文语言很有特色,如果说明文语言平实就难以出彩。而《苏州园林》的教学,让我发现,说明文教学抓住说明文的内容设计,从说明文目的、内容出发能使说明文课堂生动活泼。

以上就是《关于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1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苏州园林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