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参考]元素教学反思800字汇总

元素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3-15

[参考]元素教学反思800字汇总。

每当老师走进课堂,都会随身带一份教案。好的教案可以让学子更清楚理解老师教育的知识、撰写教案能让教师反思教学方式的对错,如何让自己的教案更加简洁明了呢?也许以下内容“元素教学反思”合你胃口!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元素教学反思【篇1】

“元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元素概念不清楚,那么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但这一概念很抽象,特别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原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学生没有学习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于理解。

课本中对元素概念的导入是: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元素的概念,知道它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份。例如,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氢气和水中所含氢元素是相同的,氧气和水中所含的氧元互也是相同的。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以后,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具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由此我们对元素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但前面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了解元素的概念,只是接触过元素的概念,没有了解且硬说已了解且要根据以前的“了解”基础来学习元素,学生能不晕吗?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氢1、氢2、氢3、碳12、碳13、碳14有原子结构表,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有人认为不该运用同位素的知识,理由是还没学习同位素,我想说的是只要是真科学,只要学生能接受,运用一点后面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就可以大胆的运用,且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帮助。我在上这课时之前把这个观点拿出来与老师们讨论过,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证明,运用点同位素知识讲解元素概念,学生的疑惑少了,效果更好了。

元素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经过调整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流程:

第一,说文解字:元素,根据字典里对“元”的解释,在这里应该是“基本的”意思,素,指的是成分,综合起来就是: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第二,追寻历史: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中国的“五行论”到希腊的“四根说”,人类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对物质的认识停留在观察和感知中,直到磷元素的发现,化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第三,见微知著:通过对常见物质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的表示方法,找出三种物质的共同点,都有氧原子,这时候我借助磁扣,贴在板书上,学生能直观看出微粒的共同之处。于是,我把相同的氧原子拿出来,为什么是氧原子不是其他原子呢?因为它的质子数为8,那么,像这样质子数为8的一类氧原子,宏观上我们就把它叫做氧元素,同样的,质子数为6的一类碳原子称为碳元素,质子数为1的一类氢原子宏观上称为氢元素。紧接着,再利用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判断它们都是钠元素,最后通过表格形式呈现碳-12,碳-13,碳-14三种原子的区别,通过这些例子使学生初步认识元素并形成概念。

图1

第四,宏微辨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这是从微观的角度对物质进行描述,而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是从宏观上进行描述,两者并没有矛盾,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物质,建立起学生的微粒观和元素观。

第五,物质分类:在第一次的校本作业小测时,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为什么空气是混合物,氧化镁是纯净物,氧化镁中不是有氧和镁吗?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这节课刚好借助磁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分类。首先,我让学生摆出常见几种物质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有氧气、二氧化碳、水、氮气、氧化镁,学生根据元素种类能很快区分单质和化合物。然后我趁机问:空气怎么表示呢?这时候板书上有氧气、二氧化碳、水和氮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很顺利就可以集中到一起,这时候我再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空气是混合物,氧化镁是纯净物?学生一目了然,空气中有多种分子,而氧化镁只有一种分子,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观。

图2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走到学生中去,才会发现学生的困惑,然后我们想方设法进行教学设计,解决学生的困惑点,做到有的放矢。

元素教学反思【篇3】

每届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教材上的插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了元素的定义及元素与分子、原子的区别后,我让学生翻到教材72页看插图,并提问“桌上放了几个瓶子?里面各装有什么?”学生回答:“铜、锌、钙”,紧接着,我又问“这个人为什么不认识?”学生都笑着抢答“他是外国佬,不认识中文”,于是我趁热打铁地又问道: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外国人也知道瓶内装的是铜、锌、钙?从而引出元素符号,在介绍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后,我又让学生阅读教材P73页的图4-7,从而讲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归纳出有三种含义的元素符号,然后让学生参照图4-7做有关元素符号意义的口头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迅速高涨,连平行班中一些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争着抢答,并埋怨老师未叫他回答。班上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学得非常起劲,下课铃声响起时,有部分学生甚至脱口而出“怎么就下课了?”

与平时相比,本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次数较多,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布置的作业第二天批改时,完成的情况及质量都较好,较高,缺点是课时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学生一时难以全记住。

元素教学反思【篇4】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试题并不完全测试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测试重点集中在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广泛的情景中去的能力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详尽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而在于能否“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对比《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传统高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新课程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改变。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高中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是按照元素自然族的方式编排的,教材容量较大,课时安排较多;而高中化学新课化合物教学内容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得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由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中的六章内容缩减为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中的两章内容,系统学习的分量大大减少,教学反思《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向少而精变化,是化学科学发展对中学化学教学内容选择影响的反映。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等理论研究和方法、手段的进步,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必然要发生变化:在学习宏观物质的组成、变化内容的同时,融合并加强了微观结构与反应原理规律的学习,突出了化学从原子、分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特点。由于学习内容拓宽,学时和教材篇幅又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元素化学的教学内容就要压缩,力求“少而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相反,新课程的实施,加强了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自然界中与化学有关事物的联系,拓宽并加强了概念原理的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从较高的层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生从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地获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提高化学学习和研究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传统的高中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一般只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种方法进行指导,而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强调从氧化还原理论、物质分类以及类比迁移等角度进行,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性。同时,新课程也注重对方法的总结和迁移,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关注对元素概念的认识,以元素为主线,关注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转化以及如何转化,而传统的中学化学课程更关注对单一物质性质的理解。从这一点来看,新课程注重联系和发展、注重整体性的教学。

元素教学反思【篇5】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分类、存在形式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重点叙述了一些必需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结合前面水、溶液以及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与健康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认识更趋完整和深入。首先课本中介绍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钙、钠、钾、铁、硒、碘、氟等元素的生理功能。为了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的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不经医生诊断,盲目食用某些营养补剂是有害的。这一课题的重点是介绍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地关系。

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必需元素的最佳摄入量,并引导学生讨论本课题的讨论题。由于学生对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不十分关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入到学习中来。

元素教学反思【篇6】

本节课我对元素的概念进行了重点讲解,整堂课以元素与原子的关系为主线反复进行讲解和训练,并通过这条主线自然得把之前学过的分子、离子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优点有:

1、通过巧妙的习题设置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原子”的含义;结合离子的形成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成是元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元素的概念,帮助学生克服本节课的难点。

2、在传授新知识事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原子)进行区别和对比,尤其重点强调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且应用于宏观组成;而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应用于微观构成;再让学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描述常见物质,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3、让学生通过填写关系图的形式把本章遇到的名词、术语、概念进行区分和归类,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并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络。

4、利用谐音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自然界元素含量的顺序;用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本节课的缺点:

1、在总结元素和原子的区别联系时给学生留白太多致使学生无所适从。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应该给学生预留一些具有引导性的信息。

2、由于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致使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应该加强课堂提问的引导性。 今后的教学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的处理应瞻前顾后,所谓瞻前是在之前的分子、原子教学中尽快帮助学生建立起微观思维,以便于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形成宏观与微观的对比。所谓顾后是在今后“水的组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教学中继续渗透加强本节课的内容。

以上就是《[参考]元素教学反思800字汇总》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元素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