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00字精选。
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非常明确的,相信很多教师对教案并不陌生,教案可以增加教师的稳定性和自信心,如何编写教案才能达到真正教学的目的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这样的内容,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2、 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溶解,哪些不能.。
3、 能够仔细,耐心观察实验现象并积极主动的与同组同学相互合作交流,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并能分辨出什么物体在水中可以溶解,什么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教学难点:
知道加快物体溶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砂糖、高锰酸钾、一盆凉水、一瓶热水.
学生用具:共分五组,每组一次性杯子5个、木棒一根、砂石、食盐、味精、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实验表一张.
教学方法:小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等等多种方法相互协调使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入
(1)师出示一撮砂糖问:同学们看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我们平时用它来干什么?
(2)现在我们就来冲一杯糖水喝,(师边说边冲)谁来尝尝?指名尝试。.师及时提示:注意不熟悉的物品我们能不能直接用口尝?为什么?
(3)师举起杯子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糖到哪里去了?并直接板书课题。
(4)师重复是否真的化了呢?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出来,得用实验验证一下才行。
2 、设计实验证明
师述:为了让同学们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有颜色的物品————高锰酸钾,来代替砂糖。师出示高锰酸钾让学生观看并解释:高锰酸钾是一种化学药品,现在跟我一起认识它(教师带领学生齐读两遍)不要看它这么小它可很神秘噢!我把它放入水中你们可要仔细观察.
师提问: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到哪里去了?谁来说说?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师总结:我们把像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叫溶解现象.
3、运用知识判断
师述: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它们能否也在水中溶解呢?老师也带来了几种物品,同学们看看有哪些?那我们应怎么来做,小组商量说出你们的方法
集体研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做完后集体订证.
4、实验问题引出加快物品溶解方法。
师提问:我们刚刚在做实验时,在能溶解的物体中哪一种物体溶解的最慢?(学生回答后)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比赛,看哪一组最先使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优胜组我们就奖他们一面小红旗。
各小组先讨论出你们的实验方法,商量好后可以来老师这领实验材料.
小组分别实验,实验完后总结经验。
板书: 加热 搅拌 可以加快溶解 捣碎
把你们的方法记下来.
5、运用所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以致用: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亲人为我们操碎了心。如:我们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等 ,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们呢?学了今天这一课后我们就可以为他们冲一杯牛奶来表达我们的心意,老师这里有牛奶,谁愿意上来冲一杯,不过要先说出你的方法噢。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回家可不要忘了给自己的亲人冲杯茶水或牛奶噢!再见!
板书设计:
糖到哪里去了
砂糖 、高锰酸钾
溶解现象
水
加热
搅拌 可以加快溶解
捣碎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3】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4】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5】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6】
科学概念:
本次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本课是这一单元最后具有总结性的课文,本单元选择了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鱼类四种动物,代表着不同种类,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这些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习性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教学目标:
通过对动物共同特征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学情分析:
这节课作为小结活动,学生应该能较好的整理、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动物的共同特征。要再与植物进行比较,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关心关注周围世界的生命世界。
教学重点:
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各种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Www.JZd365.coM 迷你句子网】
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概括、整理以及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这一个单元中我们大家交了几个动物朋友,大家还记得它们是谁吗?让我们再来看看它们(展示幻灯片)。
二、探究新知
1、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小组讨论:四种动物有那些共同特点?从运动、反应、进食、繁殖等方面思考讨论。 教师提示小组探究合作时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及时写下学习探究结果,教师巡视并参与问题的讨论。
2、分组汇报学习结果
3、教师帮助小结并形成表格的形式(展示幻灯片)
4、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那些动物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也像老师一样写下来。
5、教师引导同学们一起小结动物的共同特点(展示幻灯片):他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三、请同学们思考并说说以下问题,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比较 ,植物和动物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四、归纳小结(展示幻灯片): 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四、作业设计
说一说:假如我是一只小蚂蚁……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
教学反思:
1、这节课以了解“动物的共同特点”为核心,采用观察、比较等方法,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及总结的能力;这一教学过程既复习巩固了已学内容,又帮助学生建构了新知。
2、我的学生生活在广阔的农村,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在这一节课中却缺少了一些把学生引入到大自然中去自己观察学习的机制,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3、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入到大自然里,引入到生活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把知识运用于生活。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观察认识食物的色香味,并通过活动认识感觉器官子观察物体中的作用。
2.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3.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
4.在观察研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1、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2、其他物品:鲜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复读机、课件等
教学方法
信息搜集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满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
问:面对这样一满桌丰盛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个归纳: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色香味”中的“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香”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味”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
(1)、分小组观察所准备的食物
每个小组一张观察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察到的填写在表格中,
(2)、集体交流观察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行板书。
(3)、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中去归纳
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
三、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行综合观察
1、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察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来观察物体?
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用多种方法观察这些物体
2、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3、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观察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观察复读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来辨别
四、归纳总结
1、说说我们今天观察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这些器官能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征?
2、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
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
听觉器官(耳朵)——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等
嗅觉器官(鼻子)——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
味觉器官(舌头)——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
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00字精选》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