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荐]数学幼儿教案1500字精选

数学幼儿教案

发表时间:2023-02-23

[荐]数学幼儿教案1500字精选。

爱岗敬业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身为教师,提前准备教案是起码的责任。书写教案时,要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以下是88教案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幼儿教案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数学幼儿教案(篇1)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班数学活动《1和许多》。下面我将从幼儿、教材、教法学法、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及评价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幼儿。

本次活动的对象是3岁刚刚入园的孩子,我将这个年龄段孩子阅读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是孩子特别喜欢按照顺序背数字,甚至可以背到10,这种行为表明这些孩子对这些数字特别感兴趣。

二是孩子还没有建立初步的量概念,例如:当孩子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习惯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来表示三,有一次我换成了另外三个指头孩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想通过活动,引导孩子初步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

二、说教材。

我准备的资料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幼儿智慧活动课程”小班上册数学领域上的“1”和“许多”。 认识“1”和“许多”是认识量的基础也是感知集合和元素关系的基础,单个的数量“1”很容易理解和表示,“许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孩子不能感知集合这种抽象的概念,但是通过和“1”的对比后却能够很容易感知这两个量以及“许多”这个大集合是由一个一个元素组合而成的。

三、说教法。

活动过程中,我要运用提问法,图片展示法。

四、说学法。

活动中,幼儿主要运用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

五、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

(一)情感目标: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能力目标:能区别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

(三)知识目标:知道 许多是由一个一个1组成的。 三个目标相辅相成,又循序渐进。

六、说话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要做以下准备工作。

(一)经验准备:能听懂老师的指令。

(二)物质准备:

1、若干苹果图片是为了在第一个环节中孩子具体操作而准备的材料。

2、让孩子们观察图片,图片上是有很多的苹果,是为了在第四个环节中帮助孩子感知很多是由一个一个组成的。

3、课件是为了在第三个环节中帮助孩子通过三组图片的对比感知“1”的量和“许多”的量的区别。

七、说话动过程。

本次活动总体上共有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幼儿自主操作,帮助孩子初步探索和感知一个苹果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通过观察PPT,感知“1”和“许多”的差异,并能够区别“1”和“许多”。 第三个环节是让孩子们感觉“1”的量和“许多”量之间的区别。 第四个环节是通过孩子们的观察,一个一个的数一数,感知“许多”是由“一个一个”组成的。

八、说活动延伸

本次活动将在生活中寻找“1”和“许多”都藏在了哪些地方?作为了活动的延伸有三个作用,第一是可以巩固对这两个量概念的理解,第二是帮助孩子建立数学的知识是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的意识和观念。

数学幼儿教案(篇2)

【绘本中心思想】

《我家漂亮的尺子》这个故事是以人身体的数学现象为中心展开的,绘本的中心思想是: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许多标准化单位都源于人体,我们的身体具有数学价值,数学离我们很近。

【融入的数学元素】

绘本融人的数学元素主要是自然测量。大班孩子会欣赏自己的身体,而欣赏时最关注的往往是身体各部位的作用,如“会动”等等。这本绘本的加入,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身体除了可以做许多动作之外,还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从而拓展孩子们欣赏自己身体的思路。

另外,沿着大班幼儿自然测量经验发展的轨迹,利用此绘本我们可以继续发展两个方面的测量经验:一是拓展自然测量的工具,即:除了小棒,人的身体、绳子、椅子等也都可以是测量工具;二是梳理自然测量“自然物——工具”的内在关系,如:量具长度越大、量数越小等等。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人(价值点:引起孩子对身体的关注,激发参与兴趣)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本大书,这本大书的名字叫作《我家漂亮的尺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重点提问:

1、欢欢怎么会感觉衣服变短了、鞋子变小了呢?

2、长高了有哪些好处?

重点提升:长高了真好,很多原来不能做的事情现在都能做了。

二、试试手尺(价值点:初步迁移正确的测量方法,引发孩子用手柞量的兴趣)

1、质疑提升,引出长度单位“柞”的概念。

重点提问:

(1)妈妈的手是怎么做尺子的?

(2)什么是“拃”?

重点提升:把手伸直,从大拇指的尖尖头量到小指尖尖头这么长的距离叫“拃”。

2、共同讨论,迁移正确测量方法,尝试体验。

重点提问:

(1)看看妈妈用她的手尺量了哪些地方?她是怎么量的?

(2)你也来试试看,你是怎么量的?

重点提升:

(1)-只手这么量:手伸直一柞,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小指按住不动哦。再来,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又一柞。

(2)小手真有用,平常小手能做很多事情,现在小手还能做量一量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一把漂亮的尺子,它叫作“柞”。

三、试试脚印尺(价值点:继续迁移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引发孩子用脚印测量的兴趣)

1、观察画面,推测脚印的量法。

重点提问:脚能不能做漂亮的尺子呢?用脚印来量到底是怎么个量法呢?谁能来试试?

2、尝试体验,迁移运用。

重点提升:人有两只脚,一个脚印量完了,后面一个脚印可以接过来,脚跟去靠脚尖。原来我们身上的脚也这么管用,不但可以走路做运动,还可以做一把漂亮的尺子。

四、做做教室里测量时的漂亮尺子(价值点:帮助孩子进一步体验身体的手和脚真有用,初步了解自然测量时要思考工具的适合度)

1、操作要求:用手柞和脚印来量一量班级里的东西。

2、幼儿自主操作和体验,教师巡回观察。

3、分享体验结果。

预设重点提升:手和脚都能做尺子,在测量的时候,要想想哪种方法更合适。

五、故事延伸(价值点:延续幼儿的测量兴趣,进一步引发幼儿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

我们的身上就只有这两把尺子吗?我们的书还没有看完,后面还有好多页,漂亮的尺子也不止这两把。老师把书放在教室里,喜欢的话可以去看一看,看看到底有几把尺子?

【活动反思】

1、活动选材必须紧贴主题,紧贴幼儿习得测量经验的发展轨迹,紧贴绘本本身所要传递的东西。

本次活动,我们预期幼儿能够获得的经验是“有学习用手(柞)及脚(脚印)作为自然测量的工具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体验身体真有用”。而《我家漂亮的尺子》这个绘本很长,内容涉及比较多,在自然测量工具上,涉及了手柞量、脚印测量、步子测量、胳膊“庹”量、胳膊“抱”量等,一下子将内容拓展给大班上学期的孩子,对孩子来说,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分析了这几种测量工具,觉得用手柞量和脚印测量比较适合目前刚开始拓展测量工具时期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而且胳膊“庹”量和“抱”量也属于用手来做自然测量的工具,用步子测量跟用脚印一样,属于用脚来作为自然测量的工具,考虑到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体验到自己的手、脚都能做尺子,真有用;难点不宜过多,所以,本次活动只选用了绘本的前半部分(手柞和脚印),将后半部分(步子、胳膊“庹”量和“抱”量)让孩子自己看书去发现,再进行拓展。

2、环节设计要富有动感,本次活动中间隔牲地让孩子们去操作去体验,使大班的测量活动摆脱沉闷,变得宽松有趣。

3、活动材料最好现成熟悉,本次活动幼儿操作的空间和材料都是活动室中较为熟悉的,使大班孩子更有作为小主人的归属感。

4、本次活动之后,需要有一段低结构活动时间让孩子继续积累经验。可以让孩子们一起把书阅读完,尝试用书中的测量工具实施测量;也可以投放不同的测量物和不同的测量工具。一方面让幼儿继续体验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另一方面旨在让幼儿能体会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去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会有方便或不方便的区别。

数学幼儿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感知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辨认三种图形。

2.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众多图形中找出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并进行分类铺路。

3.情感态度目标:发现形状的有趣,对形状产生兴趣。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感知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基本形状特点。

活动难点:

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众多图形中找出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并进行分类铺路。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幼儿已基本认识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2.物质准备:课件,大小颜色不同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若干,生活中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物体图片若干,城堡、大象、鱼和小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幼儿随《图形歌》音乐做律动入场。

(二)基本部分

1.观看图片、听故事导入,激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形状”。

师:(出示城堡图片)看,这是什么?里面会住着谁呢?

故事:在这座漂亮的城堡里,住着一只非常可爱的兔宝宝,今天呀,是兔宝宝的生日,于是它邀请了自己的三位好朋友来参加自己的生日晚会,你们猜猜他邀请了谁?

2.操作探索,感知不同图形的特征。

师:(出示小鸡、小鱼、小象的图片)小兔的三个好朋友是谁?它们都有自己非常喜欢的图形,它们把自己最喜欢的图形穿在了身上,你们猜一猜它们最喜欢的图形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图形,让幼儿操作感知不同图形的外形特征并引导幼儿积极说出自己的发现,观看小视屏小结图形特征。

师:三个好朋友呀,各有各的喜好,要邀请它们来小兔家参加晚会,真是不容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来听听故事吧!

故事:小鸡说,我最喜欢圆形,我只会走圆形砖块铺的路;小鱼说,最喜欢三角形,我要走三角形砖块铺的路;小象说,最喜欢方方的正方形,只有走在正方形砖块的路上,我才不会摔跤。这下小兔可头疼了,三个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小兔希望它们都能来,可是,来自己家的只有一条普通的路呀,怎么办呢?小兔思考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分别给三个好朋友铺条路吧!

3.幼儿操作,根据图形特征选择相应图形为三个好朋友铺路。

师:小兔会选择什么图形给小象铺路呢?小鱼呢?小象呢?小兔自己要铺三条路,实在是有点忙不过来,宝贝们,我们来帮帮它吧!

操作:幼儿根据相应图形的特征,选择相应道路排队为三个好朋友铺路。

4.提升经验游戏,根据图片中物体的特征对应图形找朋友进行分组舞蹈。

讲述故事:终于,在伙伴们的帮助下,路很快就铺好了,三个好朋友也开开心心地出发去小兔家了,到了小兔家后,它们很快就找到了和自己喜欢的形状一样的新朋友。

师:你们猜一猜,小鸡的新朋友会是谁?为什么?小象呢?……就这样,小兔的生日晚会终于开始了,大家开心地跳起来舞。(播放PPT)

师:我给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个小礼物,有了这个礼物,你就能和小鸡、小鱼、小象一起跳舞了。

幼儿取出物体图片,观察并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手中的物体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这个形状可以和谁一起跳舞?

游戏:幼儿根据自己手中物体对应图形,根据PPT提示进行分类舞蹈游戏。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的生日晚会真开心呀,小兔子的朋友们为它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蛋糕,我们一起去吃蛋糕了吧!(带领幼儿离场)

活动延伸

(一)美工区:为幼儿提供三种图形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拼图。

(二)家庭和社会活动中:和家人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物品。

活动总结活动通过出示小象、小鱼和小鸡图片,引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三种图形,再出示图形,请幼儿摸一摸、折一折自己手中的图形,进一步感知图形的特征;小班幼儿认识依靠行动,在了解了三中图形的基本特征后,设计让幼儿加入帮助小兔铺路的情景,让幼儿感知自己动手去进行图形分类后,在让幼儿根据手中物品匹配图形找朋友玩游戏,不仅会让幼儿记忆深刻,还能增强了幼儿的自豪感,巧妙地将对三种图形的认识延伸到了生活中。

数学幼儿教案(篇4)

一、说活动教材

区分左右是大班这学期所开展的有关空间方位感认知方面的内容。其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以自身为中心来辨别左右关系。《纲要》中所说:"幼儿园数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的发展和提高。"于是我在活动中设计了多个小游戏,让小朋友在游戏中轻松的掌握左右概念。以自身为中心正确的判断左右,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它的教育性、价值性和实际性,活动目标既是整个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对活动也起着导向作用,因此,从满足幼儿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需要,我拟订了以下目标:

1、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空间方位的知觉和判断力;

2、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的兴趣,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

三、说活动的重难点:发展幼儿空间方位的知觉和判断力;

四、说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在活动室的左右挂上一些东西;

2、蓝绿带子40条,课前绑在幼儿手上;

3、幼儿用书《数学》第十二页、剪刀、胶水;

五、说活动过程:

环节一:区分左右手

我开始以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来考考你:"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能算会写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幼儿回答后引出答案:手。师: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是左手,一只是右手,那么你们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吗?幼儿交流。

(现在你知道哪只左手哪只右手了吗?我来考考你吧,看你能不能照我说的做)

1、教师发出指令,幼儿按指令举起相应方位的手并做出动作。

如:请举起右手并招招手、竖起大拇指、做把剪刀;请举起左手握个拳头、眨眨眼;(教师看幼儿是否举对,纠正个别不对的)

2那我们的两只手是左手帮我们事情做得多,左手还是右手做得多,请幼儿说说你的右手都会做什么事情,你能表演一下是怎么做的吗?

3、游戏:你说我做

-----游戏前,请幼儿将蓝绿两种不同颜色的带子绑在手上。

-----教师发出指令,幼儿听指令举起左手或右手(如:请右手是蓝带子的小朋友举手,请左手是绿带子的小朋友举手)

环节一的设计意图:大班幼儿对左右有一定了解,但确了解不多,所以环节一中我从左右手入手,因为孩子知道右手会帮我们做很多事,如:写字、画画、拿筷子、提东西等,对左右手的掌握概念会比较好,为下一环节认识身体上的左右部位做好铺垫。

环节二、区别左右脚

1、刚才我们知道了左手和右手,那么老师还想考考你,你的身体上,除了左手和右手之外,还有什么部位也可以分左右呢?(耳朵、眼睛、脚、腿、肩、)

2、教师发出指令,幼儿听指令完成相应动作。

如:请你抬起左脚,请你抬起右脚;(教师看幼儿是否举队,纠正个别不对的)进行数次后可提高难度,要求幼儿做出与指令相反的动作;(我说左脚,你抬有右脚)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在游戏中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

环节三感知左边、右边

1、幼儿交流自己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幼儿改变方位后再说说自己的两边各有什么?

3、游戏:小熊搬家:完成幼儿用书12页,请小朋友帮小熊把一些家具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的兴趣,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数学幼儿教案(篇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的电教课题目是《10以内的相邻数》。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幼儿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六方面来展示。

一、说教材

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简单的说可以包含了数、量、图形与空间、逻辑与关系四大领域。数以及数与数间的逻辑关系是事物各种属性关系在人脑中引起的综合反映,复杂且不易理解。,而我今天要说的相邻数对于4到5岁的幼儿尚没有在其大脑中形成这一概念,而与其接近的邻居关系却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我设计了这堂《10以内的相邻数》的教学活动,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和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二、说幼儿情况

经过了幼儿园中班上学期的学习,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幼儿有了初步的数与数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的概念。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根据幼儿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年龄特点。因此,在活动中,通过启发谈话、创设情景及情趣化、有趣化的游戏,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学习相邻数的过程中,我以帮助小动物找邻居为导线,让幼儿自主寻找数字的相邻数,理解相邻数的关系,为幼儿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

三、说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原则,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标:

1、情感目标: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识目标: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四、说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十座写有1——10数字的蘑菇小房子,10个小动物的图片

2、数字卡片人手一张1-10

3、已经学习过了《10以内的序数》、《10以内数的形成》,幼儿有了初步的数与数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的概念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为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

本活动中采用了故事讲述法、情景表演法、猜测法、模仿法、游戏法、操作法、验证法等教学方法;提问方式也将采用个别提问、小组提问和集体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让幼儿在听听、猜猜、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融入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

六、说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理解“邻居”的关系——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理解相邻数多1少1的关系——游戏巩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年龄特点决定了学前幼儿的思维特性,他们对抽象的事物不感兴趣,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枯燥无味的讲解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我针对幼儿的这种特点,在教学的导入环节,利用幼儿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吸引幼儿注意。通过让幼儿给小动物找邻居,理解邻居的含义,为幼儿继续学习相邻数扫清障碍。(放视频)

2、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今天小动物们玩的可高兴了,天黑了,小动物们吃完饭都出去散步了!(将小动物全部拿走,只留下带有数字的小房子,以便讲相邻数做清晰的准备。)

听!是谁在说话呢?原来是数字3在说话,它也想知道它的邻居是谁,谁能告诉它?数字宝宝

找邻居。分别找出5、7、9的相邻数

师:小朋友都有两个好听的名字,比如王宸聪小朋友在家里妈妈叫你文慧,在幼儿园老师叫你王宸聪。邻居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相邻数。那3的相邻数是几和几?

拍手游戏:小朋友我问问你,3的相邻数是几和几?

启发诱导,及时小结,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由小动物有小邻居过渡到数字宝宝们也有小邻居:数字宝宝的小邻居有个特殊的名称叫相邻数,突破教学重点。再让幼儿找出其他数的相邻数,使幼儿对相邻数有初步的认识和感知。

3、理解“相邻数”多1少1的关系。

发放幼儿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比3、4、5、6、7、8、9、10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6、7、8、9、10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4、游戏巩固《找邻居》

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数字卡片,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然后再请它的相邻数上来。

数学知识的接受是要过程的,尤其是对中班幼儿,需要不断强化,来加深理解和认知,最后达到内化的效果。因此我设计了《找邻居》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强化新知。

5、结束部分:小动物回家睡觉,根据动物身上的数字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进一步巩固相邻数的概念。

数学幼儿教案(篇6)

一、说教材

拼图活动是幼儿园经常进行的活动,也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以往的拼图活动比较注重拼图的造型设计和制作,对拼图活动本身所蕴藏的数学内涵挖掘不够。其实,拼图活动也是帮助幼儿了解整体与部分关系、掌握数概念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而且也符合新《纲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一精神。

二、说幼儿

中班幼儿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要亲身体验,在操作探索中发现事物的特征。他们对于物体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必须借助于对具体物象的感知,拼图活动恰好为帮助幼儿感知数量的多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支持。在日常的活动中,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圆形拼图的造型经验,为本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目标

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数学活动目标始终贯彻的一个原则,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思维发展水品和个性特点,创设更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帮助幼儿发展思维能力则是我们确定数学活动目标、设计数学活动过程的基本准则。由此,本活动的目标初步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拼图活动,加深幼儿对圆形造型变化的认识,初步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初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进行记录。

从中班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帮助幼儿理解物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本活动的重点,由于中班幼儿首次接触统计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就成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幼儿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幼儿首先学习用一种正确的顺序说出数词,对数序的感知从“连串”水平发展到“双向数链”水平,然后才能在具体的实物和抽象的数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步建立起整体与部分、数群与集合等概念。而教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于是,本活动采用“示范讲解”、“提问”、“观察”的教学方法,“示范讲解”可以帮助幼儿联系已有经验思考拼图中的.一些数学关系;“开放性的提问”可以启发幼儿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观察”则让老师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思维过程,从而根据个体的差异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学法

幼儿只有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关系有所体验并获得感性经验,由此,本活动采用的最基本的学法就是“操作法”,这也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一个个活动环节感知物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幼儿思维的操练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将使幼儿终生受益。另外,本活动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使幼儿在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学习经验,更好地掌握统计记录的方法。

五、说活动程序

1、活动准备

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2种图案纸、若干份记录纸、数字标签、一些辅助图形

2、活动过程

(1)师幼共同拼出示范花的图案

出示图案纸:请小朋友根据图案用圆形拼出花的造型。

引导幼儿回忆拼图经验: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拼出花的造型吗?(变换圆形的大小、颜色、数量拼出多种花的造型)

(2)借助统计,使幼儿学会记录方法

提问:小朋友们有很多种拼花的方法,老师想知道你们都用了哪些不一样的圆形,该怎么办呢?想知道每种圆形用了几个又该怎么办呢?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帮助幼儿提炼多种方法,并比较得出统计记录的方法。

出示记录纸:

图形数量

帮助幼儿提炼统计记录的方法:在图形一栏中贴上拼花所使用的不同的圆形,在数字一栏中用数字标签记录所使用圆形的数量。

初步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朵大的花的图案是由6个小的圆形拼出来的。

感知数量:不同颜色、大小的圆形分别有几个。

(3)借助实际操作,进一步感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①、你能用圆形拼出不同的花的图案吗?

②、你能用圆形拼出其他不同的图案吗?(鼓励幼儿以圆形为基础使用辅助图形拼出更多的图案造型)

(两种不同的操作要求为幼儿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层次要求,满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

请小朋友在拼图活动的基础上记录自己的拼图方法。

(4)集体分享作品,梳理并提升幼儿经验

幼儿交流:用几个小的圆形拼出了一个大的图案。(为幼儿提供了向同伴学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拼图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出示第二张图案纸(船),提问:你能用其他的小的图形拼出这个大的图案吗?你有几种拼法?请小朋友在日常拼图活动的时候试一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下来,比较一下“同一个图案,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拼出来”,更进一步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日常的拼图活动中可以继续延伸这一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进一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数学关系,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幼儿生活又回归幼儿的生活,真正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数学幼儿教案(篇7)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涉及到的内容是孩子们经常接触的、用到的比较两组物体(5以内)的多少。三岁左右的孩子们吃饭时用到最多的就是碗和勺子,所以在活动开始时我请孩子们自己对碗和勺子进行比较,孩子们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勺子放在碗里或将勺子和碗一一对应,这样孩子们在自己探索的基础上会较容易掌握两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在孩子们掌握了这两种方法之后,紧跟操作练习,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孩子们操作完学具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进行巩固。这样,孩子们会在自己感兴趣的基础上,较好地学会本次活动内容。本次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教学方式。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自己探索两组物体(5个以内)的多少。

2、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

3、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掌握重叠和对应两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会比较两组(5以内)物体的多少。

活动难点:

幼儿自己尝试找出比较物体多少的两种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超市游戏。(碗和勺子)

2、学具准备:超市游戏。(每人手中两种蔬菜,每种蔬菜不超过五个。)

3、颜色不同的雪花片若干。(每人二组,每组不超过五个,用学具袋装好。)

4、猫和老鼠头饰若干。(各占幼儿人数的一半。)

5、操作册第1册第17-18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好,听音乐走线。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今天,老师买了好多的碗和勺子(出示四个碗和五个勺子)

教师:请小朋友们帮老师看一下碗和勺子哪个多一些?哪个少一些?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_@我是分割线@_@(引导幼儿自己尝试用重叠和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在幼儿发现了一种方法后,老师进行及时鼓励与总结,并强调是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的;若幼儿没有发现,教师要进行合适的引导。)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玩“超市游戏。”比较学具袋中的两种蔬菜,(每种蔬菜不超过五个。)哪种多一些?哪些种少一些?一样多?

第二组:玩雪花片。比较自己手中的雪花片哪种颜色多一些?哪种颜色少一些?一样多?

第三组:完成操作册中第17-18页的练习。

4、集体游戏:猫捉老鼠。

教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吧!(放音乐《一只小小老鼠》。)

每组8-10人,分别戴上猫和老鼠的头饰。(每种头饰不超过五个。)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当音乐停止时,要请幼儿说出自己组中猫和老鼠谁多一些?谁少一些?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小朋友们今天真棒!都学会了两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重叠和对应。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把你小学具袋的门打开,把手中的学具宝宝一个一个装进去,不要忘记把学具袋的门关上!

活动延伸:

1、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一下男孩和女孩谁多一些?谁少一些?

2、请幼儿回家后比较一下家中爸爸和自己的衣服或鞋子谁的多一些?谁的少一些?

数学幼儿教案(篇8)

一、说教材: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因此我设计这个活动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二、说目标:

根据材料,我制定了以下两个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并初步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并学习用语言来进行表达。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游戏活动,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

难点:初步学习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三、活动准备:

小兔头饰、各色的蘑菇、篮子一个、魔术盒一个

四、活动过程:

1、尝试活动

师:兔妈妈要和我们来玩一个小兔采蘑菇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一些什么样的蘑菇?有红蘑菇、绿蘑菇、黄蘑菇、很多蘑菇

交代游戏规则:挑一个你喜欢的蘑菇,只拿一个,一边拿一边说:"我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蘑菇?"

2、提高尝试——小兔采蘑菇

A、到草地上去采蘑菇,不过小兔要听妈**命令一边做动作一边来到草地上。"拍一下、拍许多下/跳一下、跳许多下/走一步、走许多步/[这个环节是将从户内到户外得过程以跳为主结合一和许多,让孩子了解1和许多的]

B、小兔们帮助妈妈采一个蘑菇好吗?一边采一边说:"我采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蘑菇?"

3、结束讲评:

让孩子表达我采了几个什么颜色的蘑菇,听妈妈口令我们一起回家吧!(跳一下/跳许多下)

五、活动反思:

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特别是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

根据幼儿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初步经验以及小班计算活动中教学的目标,我明确了本次活动的基本要求,即正确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我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通过对学具的操作,感受"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如:一开始运用了"魔术的"方法然后采用"和小兔交朋友"、"小兔采蘑菇"游戏情景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即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并通过反复的游戏,使幼儿能正确区别"1"和"许多",理解两个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在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我都很注意结合让孩子感知"1"和"许多",如:在带孩子从户内到户外的过程,也抓住时机,让孩子跳一下,跳许多下来到目的地,这样不仅很好的保持孩子的注意力,也让他们在过渡过程中得到练习。在活动中,还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1"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动作配语言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1"和"许多"这两个量的概念。

数学幼儿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辨认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并能说出图形的名称。

2、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体验游戏的愉快。

3、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4、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1、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土坑"的小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石块" 。

2、三个图形宝宝的家。

3、小猫挂饰人手一个,后面贴上图形。

活动过程 一、集体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教师:"今天,猫妈妈请来了几位图形宝宝,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二、幼儿"修路",巩固认识图形。1、教师:"宝宝们真能干,现在图形宝宝请我们到他们家去做客。

宝宝们出发了,要跟好妈妈哦,不然会走丢的。"放音乐,学小猫走。

2、来到小路边。教师:"唉呀呀,怎么了,"幼儿说,"小路上有许多小坑,"

教师说:"小坑都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回答。教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把路填满呢?"幼儿回答。

教师:"宝宝们看,路边有那么多石头,我们用这些石头来修路吧,"幼儿修路,提醒幼儿:"宝宝们要动动脑筋,什么样的石头放到坑里才正正好。"

3、教师检查小路有没有都修好。教师:"你们用什么形状的石头修路的啊?(请个别幼儿回答),小路修好了,我们边走边说说你走在什么图形上。"(教师先示范,幼儿再示范)

4。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5、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

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6、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

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7、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三、来到图形宝宝家做客。

1、教师:"你们看这就是图形宝宝们的家,你们猜猜这是哪个图形宝宝的家呀?"引导幼儿说说。

2、根据幼儿身上的图形做客。

教师:"我的猫宝宝真能干,现在我先请戴着三角形的猫宝宝到三角形图形娃娃家里去做客,

同时要问好。回来时要跟三角形图形娃娃说再见。"

教师:"这次我们一起去做客,根据你身上的图形去做客。方法同上"

3、教师验证是否正确。

四、结束活动。

教师:"猫宝宝们,玩了这么长时间也累了吧,我们回家吧。

数学幼儿教案(篇10)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接下去由我代表我们二幼教研团队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活动的一些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火车火车嘟嘟开》讲述了一辆可爱的小火车去旅行的故事,它经过了农场、森林、海边、城市,每到一个地方它就会邀请那里的小动物坐上车,和它一起去旅行。

小火车的形象可爱快乐,充满生机,它是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

故事看似很长,但其中的语言简洁生动、很有节奏,而且重复句式较多,这样的故事内容符合小班孩子语言学习的特点。

另外通过欣赏轻松快乐的故事还可以带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以这个故事为载体进行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目标:

今天我们展示的是《火车火车嘟嘟开》主题中的第一次活动。我们把目标定为:

1、喜欢故事,说说故事中好听的句子。

2、丰富故事中的角色,并愉快地扮演和游戏。

环节:

有了目标,在环节的设计上,我们紧紧围绕小班孩子喜欢角色游戏这一特点,以三次不同内容和要求的开火车游戏贯穿始终。

火车开来了--第一次开火车游戏将孩子们和老师带入了活动室,这时候的孩子随着角色的赋予,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活动中来。

火车火车嘟嘟开--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也是故事展开环节所在。如何帮助小班的孩子更好的倾听故事、理解内容、达到共鸣?我们设计了三步走的方式:

第一步:故事分段呈现。我们知道,小班孩子学习记忆时间比较短暂,通过一小段一小段欣赏这样的形式可以帮助他们清晰地理解故事里面的情节,再借助教具的对应呈现,直观地向孩子们展示了故事的脉络,使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变得轻松明了。与此同时,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火车开到了哪里停下来""它邀请谁和它去旅行""小火车是怎么邀请的",在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同时也引出了对句式学习。

第二步:通过前面的分段欣赏,孩子对故事中各个细节都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此教师运用用另一种形式--动感的PPT画面完整地讲述了故事,给孩子全面感受的同时再一次地将孩子引入小火车的美妙故事中。

第三步:前面孩子一直处于一种静态的学习状态,我们希望通过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表演氛围--请孩子们自己来选择一个故事的角色,和着故事的讲述,身临其境表演故事。通过这样一种动态的学习平台,给予孩子充分的表达表现的机会,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是孩子们第二次的"开火车"游戏。

热闹的火车出发了--这是我们的第三个环节,因为是小班下学期的孩子,我们觉得孩子的知识经验完全可以支持他们对故事角色进行拓展。教师还是运用提问的方式"你知道还有谁住在农场里?""谁也想和小火车去旅行?"帮助唤醒孩子的已有经验。活动的最后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扮演,这时故事形象变丰富了、火车变热闹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活动也在欢快的第三次"开火车"的游戏中结束。

整个活动的设计,我们希望孩子们沉浸于小火车快乐的旅行故事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游戏,在以语言为核心,渗透健康、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活动,使孩子们获得语言的习得和积极情感的体验,另外通过对故事角色的创编,给予孩子一定的挑战,为后面的主题活动做铺垫。这是我们二幼教研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导和评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