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推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2-06

[推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

88教案网主题阅读推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篇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区文教局教研室 高 静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数学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学。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呈现形式,解放老师和学生,形成大语文观。现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的值得推广的好的方面总结一下:

一、开放教材

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如:让孩子们课前搜集:

1、伽利略的资料。

2、不唯书,不唯师,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和事。

3、搜集:

物体下落速度究竟和什么有关的知识。这些信息有目的是孩子感性趣的,有的是学生的问题,也有老师的精心策划目的是为了拓宽学习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二、开放课堂呈现形式

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学习结果,用不同方法理解课文,如:

1、联系上下文。

2、抓重点词句。

3、图文结合

4、画图法。

5、引用资料

6、换位。

7、感朗读。

8、表演等等。

尊重孩子的多元感受,让孩子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资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片断

师:你们没有共同的偶像呢?

生(思考半刻,脱口而出):林俊杰。

师:你们喜欢他,会围绕他做些什么事呢?

生:我会听他的歌,买他的贴贴纸。

生:我会查找有关他的资料,比如生日、爱好什么的。

生:他喜欢的东西我也会喜欢。

……

师:爱屋及乌啊,在你们的眼里,他的身上镶着光芒呢。如果班里有人不赞同林俊杰,说林俊杰错处,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我就不理这个人。

生:这个人有什么困难,我也不会帮他的。

生:我会同这个人争吵的。

……

师:那如果全校、全市甚至全国的人都崇拜林俊杰,而有人偏偏指出他的错处,大家会怎么对待他呢?

生:以后大家都不会再理会他了。

师;冷落他。

生:如果他需要买什么东西的话,店老板会故意说:“卖完了”,让他没东西吃。

师:刁难他。

生:如果他出门,可能会有人朝他扔臭鸡蛋。

师:攻击他。

生:大家会在背后指责他,说他自不量力,胆大妄为。

师:责备他、嘲笑他。

……

师:众叛亲离,腹背受敌,真是可怜。在17世纪的意大利,研究科学的人也有一个共同的偶像,他是──

生:亚里士多德。

师:是的,大家不仅把亚里士多德当偶像,还当神敬奉着。而这时,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怀疑,并经过反复实验后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如果试验失败,他将面临什么呢?

生:以后大家再也不相信他了,没有人愿意同他交朋友,他走到哪儿都会有人嘲笑他、攻击他。

师:这都是我们的猜测,我们来看看一个真实的例子,看看16世纪科学家布鲁为了坚持真理的遭遇。

(师讲述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故事)

师:听完了故事,你们想对伽利略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他说,你真勇敢呀,在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讽刺中都没有退缩。

生:质疑权威的风险真大,不仅要面对大家的流言蜚语,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你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真让人佩服啊!

生:你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这种科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反思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远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很难理解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所要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和风险。而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有了自己的偶像,也都从电视、报纸上等渠道耳闻目睹了许多人为偶像狂热的举动,因此,选择“偶像”为切入口,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很热烈地进入了讨论,从“林俊杰”引入“亚里士多德”,由狂热的追星族的不理智行为,导入不迷信权威的伽利略,一切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理解伽利略了的遭遇,体会到他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悟课文内容,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等词语,体会“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进而体会“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对的”的意思,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任务

1、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学习回忆,教师小结,重点让学生说说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2、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待会儿请你们说说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评析:自由读悟课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教师进一步引导的基础。

二、自由读悟,初步感知

1、学生读悟第三、四段,教师提醒学生边读边画,边读边议。

2、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师适时梳理并板书:“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验证”。

评析:读后复述是一种领悟和消化的手段,也是由理解向运用飞跃的过程。

三、细读课文,引导感悟

评析:教师在学生自主读悟后,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再悟课文,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1、细读第三自然段,领悟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和“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⑴默读课文,划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⑵扣紧中心句设问,引导学生读悟:

①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A、读读这句话并填空:

这句话是说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没有)关系,物体越,落下的速度越。

评析:由话的内容归纳话的意思,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B、引导学生根据话意,划出示意图。(如下图左)

评析:图例示范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②对这句话伽利略有什么疑问?他是怎么想的?

A、教师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有关句子,并边复述边画示意图。(如上图右)

B、再读课文,并按课文内容填空:(思考练习2⑴)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适时的练习是理解领悟的强化。

③对于这两种不同结果,伽利略提出了什么疑问?(“这怎么解释呢?”)说明了什么?(善于思考,不迷信权威)

2、细读第四自然段,领悟伽利略“试验结果”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与方法:

⑴伽利略“试验”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用“~~~”划出来(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⑵这个结论可靠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用“△”标出有关词语(反复、许多次、都、的确、总是、同时)

⑶再读课文,按课文填空:(思考练习2,⑵)

伽利略带着……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两个不同……总是,铁球往下落的跟铁球的没有关系。

3、细读第五、六自然段,领悟伽利略“公开验证”的意义和“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⑴读读课文,想想人们在观看试验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联系第二自然段填表:

试验前: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了脸。

试验后: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态度变化: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思想变化: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填表后,结合讲评,联系课文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才”等词语,进一步体会试验的意义。

评析:观众试验前后的态度变化和思想变化是伽利略“公开验证”的意义和目的之所在,抓住这个重点,进行引导,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内蕴。

⑵组织学生讨论(思考练习3):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小结并板书“尊重而不盲目迷信权威”)

评析:结合实际进行讨论,不但可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而且可以渗透尊重权威而不盲目迷信的科学态度。

四、朗读升华,读写结合

1、结合板书,简要小结,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让学生写则日记,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评析:带着自己的感悟,再次进行朗读,是对课文的再理解,再感悟,再升华。而读写结合则是深层次的理解方式,更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练习形式。

总评

本教案充分地体现了“修订大纲”的精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做到“三个结合”:

1、文与道有机结合:

本课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读悟课文内容,了解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从而向学生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用试验来验证的探索真理的科学方法。

2、读与悟有机结合:

本课设计不但重视对学生进行默读、轻声读、朗读等形式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正确地读书,流利地读书;而且不停留于纯粹的读,而是通过读后复述,抓住中心句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读后填表、填空,读后写体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读”与“悟”、“读”与“练”、“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手、口、脑并用,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读中提高思想认识,在读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3、导与学有机结合:

本课设计能够辨证地处理导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充分注重学生主体性,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让学生自主参与的同时,不轻易放弃教师的引导,放任学生自由。的确,提倡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并不是反对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而且恰恰相反,只有教师科学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本课设计,依据课文重难点和学生读悟理解的程度,设计了一些抓住重点词句读悟的练习和读书方法的指导,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读悟课文,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高学生读书领悟能力的有力措施。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篇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和猜疑中走上比萨塔,用事实证明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追求执著的精神。

2、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设计思路

1、以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认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从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到年轻的伽利略。他们都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物介绍中,不要扬此抑彼,各有各的杰出之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互相映证。

2、教师稍作补充当时社会背景,即科学界对权威的崇拜与盲从。16世纪时,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准备

1、伽利略的生平图像。

2、伽利略的故事。

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电影片断。

4、生字词练习卡片。

5、记者所用的道具如摄影马甲,玩具摄像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伽利略的图像,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前预习情况。

二、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除此之外,哪位有心的同学收集有亚里士多德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会争先恐后,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广。

三、激发完兴趣后,学生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⑴自己小声读课文。

⑵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画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消化生字。

2、小组合作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做个好的倾听者。

3、小组自主合作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分别巡视指导。

4、自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使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在文章的空白处大胆,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四、全班读书交流

1、自己放声朗读课文,或与同桌互相读。

2、会开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其它同学找其读得好的地方。

3、小组自由合作,推举一位读的好的同学,为大家范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听写本课的新词。

2、同桌互相检查正误并互相修改。

二、角色扮演(导演选演员)

1、每小组挑选一位同学来扮演比萨斜塔下的记者。

2、记者分两派:

左派记者,支持伽利略;右派记者,支持亚里士多德。

3、左派记者寻找支持伽利略的围观群众;右派记者寻找支持亚里士多德的围观群众。

三、为演员设计台词

记者和围观群众设计本队的台词,必须每人一句,主要记者,主要群众台词各有三句。

1、如:支持亚里士多德的记者和群众台词: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马克思、思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2、如:支持伽利略的记者和群众为自己设计的台词:

⑴伽利略发明了“液体静力天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当时年仅25岁。

⑵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

⑶月球表面是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并非光滑。

⑷出版《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通信》。

⑸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监外执行。他又完成一部巨著《关于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

⑹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同意断。触怒了地萨大学中的一些人,他被赶出了比萨大学。

⑺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伽利略通过严密的思考发现了疑点,说明他善于思考。

五、教师主持召开记者招待会,让两方记者对辩

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信奉”二字双方记者总结发言:

左派记者: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他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是永远不会被颠覆的。

右派记者: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老师适时提问,请双方记者回答。

10+1>10

自相矛盾

10+1<10

六、全班总结全文,谈体会,议写法

1、学了本文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⑴我们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盲从。

⑵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⑶盲目迷信,崇拜任何人都是不科学和行为。

2、刚才记者会上,同学们的语言表情动作都演的很好,同学们互相评一评谁的动作语言表演的最符合人物身份。并体会一下对方记者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同桌互议,小组共同讨论,找一个代表上来发言。

七、作业

1、课外阅读《艾得旺普斯的故事》。

2、设想试验结束后第二天的报纸会如何报道这件事,写一则新闻。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左派记者右派记者

↓支持↓支持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支持↑支持

围观群众围观群众

教学后记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先分好组,让支持伽利略的记者多收集有伽利略的资料,并专一准备充足对付另一派记者的台词;让支持亚里士多德的记者多收集有关亚里士多德的资料。为自己所支持的队多找材料。不要当堂再来分派别,准备不充分,临时上演有些慌张。而且还浪费了时间。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篇6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紧扣“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一主题。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的故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设导入

课文开始,我让学生回答课文提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再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接着我问:“小朋友,是什么让生活在17世纪的伽利略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联系在一起的呢?到课文里面找出相干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了板书(两个铁球着地)。我让学生看,问:“中间放上哪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放上哪三个字又成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马上回答加上“同时”二字便是伽利略的观点。可该加上哪三个字才会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孩子楞住住了,我知道孩子在初读课文后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我限时三分钟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孩子马上默读课文,有的孩子互相讨论了开来,看到孩子们兴致那么浓,我真的很开心。果然,不到三分钟,孩子们回答出来了。原来小小的`一个巧妙设计,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来,教学环节设计的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二、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伽利略的想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还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快][10—1

三、课堂教学与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有机结合。

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些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同学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文章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篇7

这一课的教学我的出发点就是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是以了解人物形象为教学载体。去品味语言、学习语言。例如了解亚里士多德时抓住“信奉”“责备”等字眼,引领学生深入领悟。教学伽利略时,重点品味“反复、许多次”等。

二、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例如,对于伽利略的思考(课文的第三段),就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让他们通过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等形式,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钻研文本的兴趣。

三、语言练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设计语言训练题目是:1、理解“反复”,设计了三组语言训练;伽利略做实验之前和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四、让读书声贯穿整个课堂,让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反复诵读,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让学生在读书中进一步的领悟文本。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篇8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紧扣“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一主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我这样安排两课时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通过自学使学生认识了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并通过课前预习和搜集的资料对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二课时中,我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课后思考题题进行讨论并汇报,完成教学目标。通过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还有比萨斜塔下的围观群众语言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在这种情况下就敢于挑战权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学生们从读中深刻的体会到了人物身上的特点,并从中受到了启示。(《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堂是门缺憾的艺术。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推论的过程。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篇9

这一课的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课后我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在这一点上还给学生流了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搜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并在班上交流。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在学习中,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好,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说话练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设计说话题目是: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解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想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不容易理解,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整堂课想下来还是我说的较多,而学生说的太少,可能是怕教学完成不了吧,这也是我在课堂中常常犯的错误,我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老师只去引导就好。有时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会出乎意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教学反思:这节语文课学生积极性很高,能充分的体现出自主发展和全面提高的教学原则。学生的提问和解答都很精彩。但是也有很多地方做的欠缺:整堂课朗读的地方少,应该要学生把精彩语段朗读理解,然而课堂容量太多,没有让学生尽情的朗读,因而对亚里士多德的话和伽利略的想法理解的不够透彻。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落实教学三要义,让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提高。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篇1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上完课听课老师们的反响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这一课,给我也带来一份精心策划的意外。

一、让我有下岗的感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着着实实让我感受到下岗的滋味。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张翔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二、让我有惊奇的喜悦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

《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

1、画图法。

2、抓住关键词。

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

三、让我有深刻的感叹

不管是下岗的感觉,还是惊奇的喜悦,都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以上就是《[推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