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教案范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2-12-11

教案范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教案范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一、说课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认识厘米 2、认识米 3、认识线段 , 量、画线段

二、 本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 课本上是线段图并配了一句话: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三、本单元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两个月的暑假可能让学生在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学这个单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让孩子以一个良好的状态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整体和个别共同关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学生容易接受。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五、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六、单元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亲身体验法、讲授法、观察法为主, 学法以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为主。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避免课堂教学“一刀切”的现象,分层次向学生提出要求。

七、单元教学准备:

主题图、1角硬币、曲别针、正方体、米尺。

八、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1、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 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1课时) 3、认识米 用米量???(1课时) 4、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1课时)

九、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直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我们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小编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乘法》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乘法》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连加

1. 在分类中初步感知。

出示:4+4+4 2+3+6 5+5+5

9+1+2 2+2+2+2

谈话: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跟同桌的小朋友一起商量。

根据学生回答把算式分为两类:

4+4+4 2+3+6

5+5+5 9+1+2

2+2+2+2

提问:你是怎样分的?(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

追问:我们来看左边的这组算式,每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提问:你能再说一些这样的加法算式,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吗?

2. 在观察中体会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的主题图。

提问:你能很快地数出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鸡吗?你是怎样数的?

再问: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板书:2+2+2=6 3+3+3+3=12)

启发:这两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2相加 4个3相加)

提问:这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相同加数连加)

3. 在操作中加深认识。

(1) 按要求摆方块。

要求1:每堆摆2个,摆4堆。

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方块,用加法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要求2:每堆摆4个,摆2堆。

提问:每堆摆了几个,摆了几堆?可以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2) 同桌互动。

要求: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说要求,另一个小朋友按要求摆方块。再互相说一说,你们摆了几个几。

4. 教学“试一试”。

出示花片图(每行5个,3行)。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花片?怎样列式?(学生自主列式)

交流:你是怎样看图的?是几个几相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5+5 3+3+3+3+3。

提问: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吗?为什么?

[评析:“几个几”相加是乘法的生长点,学习乘法需从认识“几个几”相加入手。教者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把“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从一组加法算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学生感知乘法的实质。继而,通过观察归纳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的特点,用方块摆出几个几的操作,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几个几”相加的算式的特点。这样,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对“几个几”相加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创造了建立乘法概念的条件。]

二、 在问题解决中初步认识乘法

1. 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第二个例题。

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请小朋友先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再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2=8)

提问:(将电脑图片增加到6个2)现在是几个几相加,你能很快地写出加法算式吗?(将电脑图片增加到10个2)现在呢?

谈话: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太麻烦了)不要着急,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2. 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讲解:像这样(指2+2+2+2=8)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4×2,也可以写成2×4(板书:4×2或2×4),4×2读作“4乘2”(板书:读作4乘2)。

师生齐读。

提问:那么2×4可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读作2乘4)

边讲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边板书。(略)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 读写乘法算式,体会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10个2呢?能分别说出“6×2”和“2×10”各部分的名称吗?

追问: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乘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列乘法算式比较方便)

4.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先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 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算式,再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生认识乘法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虽然不揭示乘法概念,但在强烈对比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加法算“太麻烦”,用乘法算 “简便”,感悟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乘法算式的结构。]

三、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拍手游戏。

要求: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

同桌活动,一个同学拍手,另一个同学说乘法算式。

2. 画图比赛。

画△:每份画2个,画3份。

提问:你是怎么画的?画了几个几?一共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画○:每份画3个,画4份。

提问:一个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3. 改写算式。

出示课开始时让学生分类的连加算式。

提问: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试一试。

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有的加法算式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4. 出示玩具汽车图。(图略)

提问:一辆车有几个轮子?3辆呢?怎样列式?5辆呢?20辆呢?为什么不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评析:首先用游戏的形式,呈现用乘法算的现实情境,重温认识乘法的过程,巩固对乘法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课开始时的加法算式,判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在区别中加深对乘法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乘法来思考,促进学生对乘法含义的内化。这样设计,练习的层次更清楚,形式更活泼多样,题材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更有趣、有序、有效。]

四、 课堂总结

谈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到了新的本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小朋友们课后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说给大家听。

[评析:“课堂总结”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用学到的乘法概念去观察生活,既是对乘法概念回忆和加深认识的过程,又是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熏陶过程。]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米》教案

教学内容:

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除法》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

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

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去答题吧!

2、复习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 )盘。

(2)9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 )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交流方法: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分法。

3、小结。

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谈话: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结合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再点击出示: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 )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各种方法,并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学除法算式。

a、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b、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

c、“÷”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d、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

e、6÷2=3这个除法算式中的“6”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这个除法算式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一说。)

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号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离开小熊之家,我们就要前往儿童游乐场了。(点击儿童游乐场)看,小朋友们在玩什么游戏?

经过三人的团体合作,他们套中了规定的个数,可以获得6枝铅笔作为奖励,你觉得怎么分才最公平?

1、教学例题。

(1)出示:分铅笔情景图(6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 )枝。)

(2)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桌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2枝,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 ÷3=2。

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说6 ÷3=2这个算式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

(4)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 ÷3=2这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称。请学生阅读书上第37页上的相关内容,看看6叫什么,3和2呢?(阅读完后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试一试”。

谈话: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植物园,看看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挑战?

(1)出示小朋友参加劳动的情景图并出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相互交流。

结合图意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把复习题的两道题目分别列出2个除法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只要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你还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数学补充习题与同步探究上的相关练习。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线段》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线段》教案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9-6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流程:

一、 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师:村长交给了喜羊羊一个难题,(课件出示一曲一直两条线段)你能来帮喜羊羊解答一下这两条线哪一条更长吗?

根据学生反应,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比较呢?

预设学生回答:把弯的那条拉直

师:(拿起手中的一根毛线)你究竟是怎么把它拉直的呢?(指一名学生展示)

师: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叫线段。线段可以用

表示。由此可见线段是直的。(黑板贴展示线段,直的)随后指两名学生指一指毛线哪一段是线段。(注:从左往右指和从右往左两种指法)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你能从他手中的毛线上找到线段两端的点吗?指学生指出两手捏住的地方。

师:两手捏住的地方叫做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师:现在同桌两人互相合作,一个人拉住毛线,另一个人指出哪一段是线段,并说说端点在哪里。

3.深入感受线段特点

师:通过刚刚我们对线段的学习,你认识线段了吗?预设学生踊跃说认识。

师:我不信,我要考考大家,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认识了。在是线段的下面打勾,不是线段的打叉。

你能不能将这些线段分类呢?

师:将不是线段的去掉,说一说线段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仔细观察线段,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特征?(有长有短)

讲解完后,师:现在你闭眼想想你心目中的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二、巩固线段特征

1.从生活中和图形中找出线段

师:其实我们身边也蕴藏着许多许多的线段,不知道细心的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比如我们的小尺上就有线段,你能找一找嘛?

师:你再观察一下你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并指出端点。

师:聪明的小朋友不仅帮喜羊羊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还能从身边的物体中找出线段,我相信你们也一定能从我们学习的图形王国里找到线段的,想不想来挑战一下?

展示

师:这是一个几边形?你能从中找到线段吗?(分别请同学指出线段和端点)

然后独立做想想做做第二题,展示成果后,让学生猜测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等分别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由此可得: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从长方形纸上折出线段

师:同学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村长又出难题了。看老师这里,(将纸对折)告诉我我折出的这条折痕是不是线段?端点在哪里?你能不能折出一条比她短的线段?比它长的呢?最长的呢?

师:比较一下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有长有短)

3.学会画线段

(1)让学生试画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线段,你能不能选择一条画在你的作业纸上?首先想一想,你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画?

(2)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作线段的流程。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

预设学生线画的不直,师:大家来评价一下他的线段画的完美吗?哪里有欠缺?

预设学生少一个端点,师:他的线段画的完整吗?少了点什么?

(3)老师演示线段

师:左手用力按紧米尺,另一只手沿着米尺的边从左往右画出来一条线,然后再线的两端画出两个小竖线代表端点。这样一条完整的线段就完成了。

(4)学生巩固画线段

师:现在,你能画出一条比刚才更漂亮的线段吗?同桌互相欣赏。

三、作业巩固

师:既然大家已经会自己动手画线段了,那想想做做第三题我相信你一定也能顺利解决。(让学生自己读题)

师:那如果有三个点,每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猜猜看,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学生思考后,在作业纸上操作,并交流互相欣赏。

师:三个点都难不倒你们,现在给你四个点,你能再试试看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操作,小组互相交流。学生班级交流。

师:有人只画了四条,你们画了几条?是哪两条遗漏了?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预设回答说:先画四个外边,再将对角线连起来。

师: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从一个端点画起,与其他的点都先连起来。指名一个学生到投影上进行动画操作,要求该生先确定一点,再全部画完。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喜羊羊的步伐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这节课认识了什么那什么样子的是线段呢?你还学习到了什么本领呢?回去后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下节课再交流。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绿两色彩色纸条,黄、蓝两色不同长度的小棒、小正方体、回形针、硬币。

学生准备:

1把尺子,1把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老师看看哪些小朋友已经准备好了。请最快的3生上来做排队游戏,看他们是怎么排的?

生:从矮到高(从高到矮)

师:你们可真行,一眼就看出这个队形是根据小朋友个子的高矮排列的。那你们能看出物体的长短吗?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提供:2件物体的长短比较。

2、用学具表示

师:如果我们想知道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你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来表示呢?

(1)指导量的方法

(先找一个学生到实物投影来示范摆的方法)

师:想一想,怎样摆才能量的准呢?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台,指导摆法:左端要对齐、沿物体摆直、一个接着一个等)

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能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大约是4枚回形针的长,真不错。(2)用学具比较纸条的长度

师:选你喜欢的学具,就用刚才某某小朋友的方法来摆一摆、数一数,比比看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

生操作,师指导。

3、反馈[直接用媒体展示]

[课件出示用3种学具量红纸条的结果]

为什么同样是量红纸条,结果却不一样呢?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在量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来进行测量,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标准。[板书:统一的标准]

二、做一做,引出1厘米

师:下面,我们就选用统一的标准——小正方体,来量物体的长[课间出示:做一做]先请你来估计这些物体的长度

1、用统一小正方体来估计下面物体的长度,再摆。

(全部出示后用小正方形作标准说一说)

2、师:数学家规定像这个小正方体的边长这样的长度为1厘米。[板书:1厘米]

一起来读一读。

3、用厘米说一说这些物体的长度约几厘米。

4、挑几个说谁比谁长几厘米

三、认识厘米,用厘米尺量

(一)认识厘米

1、介绍尺子

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一般都用尺子来量。[课件出示:厘米尺]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这把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2、认识1厘米有多长同时渗透如何用尺子量

师:这个小正方体的边长是1厘米,我们是这样看的。[课件出示]

师:拿出你的尺子,在你的尺子上找出这个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师: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想想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可以拿一个小正方体,用它的边长去比一比。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有多长。

(1)比划1厘米

(2)剪1厘米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师:把两个1厘米拼在一起,是几厘米呢?

(二)用尺子量

1、拿出黄色的小棒,估一估它大约有几厘米长呢?

师:怎么才能准确地知道这根小棒的长呢?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2、请1生上台演示用尺子量的方法。

每生自己动手量一量。

3、师:红颜色的小棒长几厘米呢?请你先估一估,然后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对不对?

4、师:这些小朋友是这样测量蜡笔的长的(4厘米)你们看行不行?[课件出示]

(1)小红:左端未对准0

(2)小明:从0刻度起的正确量法

(3)小东:从刻度2~6

师:小东的这种量法可以吗?

5、师:现在你还想用这把尺子量什么物体的长度呢?(自己量吧)

6、量曲面物体的长

(三)小结、揭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讲,师补充课题]

四、知识拓展(欣赏)

[媒体] 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边长约11厘米

奥运会奖牌——金镶玉 直径7厘米

奥运会火炬——祥云 高72厘米

奥运会门票——长 20厘米 宽9厘米

五、实践作业

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课后,请小朋友们收集一些,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练习一》《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练习二》《初步认识多边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练习三》《有趣的七巧板》《认识乘法》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练习四(1)》《练习四(2)》《2、3、4的乘法口诀》《练习五》《5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练习六》《6的乘法口诀》《练习七(1)》《练习七(2)》《复习(1)》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复习(2)》《平均分(1)》《平均分(2)》《平均分(3)》《初步认识除法》《练习八》《用乘法口诀求商》《练习九(1)》《练习九(2)》《复习》《认识线段》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认识厘米》《认识米》《练习十》《我们身体上的尺》《7的乘法口诀》《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十一(一)》《练习十一(二)》《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求商》《练习十二》《9的乘法口诀》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练习十三》《乘法口诀表》《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练习十四》《复习(一)》《复习(二)》《观察物体》《练习十五》《复习数与代数(1)》《复习数与代数(2)》《复习空间与图形》《复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一》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时分的认识》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时分的认识》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时分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认真观看动画"认识钟面".一组同学观察时针的走动,另一组同学观察分针的走动;结合阅读课本第62页第一段,使学生懂得时针走了一个字是一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钟;这两根指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所以1小时=60分.

4.结合生活实际,领会1小时、1分钟分别大约有多久.

(1)1小时等于1节课的时间加课间活动20分钟的时间.

(2)1分钟有多久?请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音频“梁祝片段”).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5.讨论.

理解和掌握如何在钟面上用时针与分针表示时间.

(1)“整点钟”的表示.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正.

(2)“几点几分”的表示.结合学习课本第62页第二段,认真理解“时针刚过数字几……”的意思,从而导出结语.

6.归纳正确表示钟面时间的读、写方法,并小结.(教师把新课学习内容编成快板,用投影仪打出,师生共读.)时针走1字1小时,分针走1格1分钟.1小时=60分,60分就是1小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点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说出钟面上所指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全班抢答.)

1:00,5:30,7:15,12:45,12:46.

(2)看卡片读时间.

8:25,11:50,12:00,6:55,4:53.

(3)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学生写出时间.)5:10,6:05,2:31,7:59,9:02.

2.实践性练习.

教师板书时间,学生在自己钟面上拨针,同座同学相互检查.

6:00,4:30,9:45,10:10,11:55.

3.综合对比练习.

要求学生辨别接近整点钟和时、分针靠得比较近的钟面所指的时间.

(1)按标出的时间,在钟面上加上分针或时针.

(2)看钟面,选择正确的时间填在方框里.

4.思考性练习.

说出钟面间所经过的时间.

四、总结(略)

五、质疑问难(略)

六、反馈练习.

1.配乐朗诵(或组织小品表演:拨时间)

放录音,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朗诵声起.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人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人所拥有的全部财富.让我们好好珍惜每一分钟吧!

2.师说时间,生拨数.

小喇叭开始广播:6:45

大风车:6:05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7:00

有线1台的儿童动画片:6:00

(下课铃响)

师:(指着时钟)这节课是8:50上课,9:30下课.大家想想,这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生:上了40分钟.

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40分钟.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秒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同学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中的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同学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竞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组织小组讨论,同学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3)秒表。

2.学习1分=60秒。

师:电子钟表、秒表以和有秒针的钟表都可以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现在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假如同学有困难,教师就提示: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少?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

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同学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

教师接通钟面的电源,让同学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反馈。

教师强调:尽管1分钟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果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假如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方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

在同学充沛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

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后,要求同学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反馈。

师:你估计得怎样?回家后好好验证一下,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你记录时间。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笔算减法练习》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笔算减法练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笔算减法练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第9题

2、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

5、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简单操作,初步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形状,并把它们的整体形状保留在大脑的记忆里,作为以后识别和辨认的参照;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并能把看到的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形体联系起来,用几何形体的名称描述实物的形状。

设计理念:

《认识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观察、滚、推、搭、转、摸”等过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并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

2、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学生经历“观察、滚、推、搭、转、摸”等过程,认识长方 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并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喜欢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师出示多媒体,屏幕上有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足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乒乓球、魔方、接力棒、排球、皮球、三棱镜等实物)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自由说)它们的形状一样吗?(学生抢着说)

【过程说明】学习素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学生感到亲切,符合小学生爱玩玩具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1、分一分 师:请小朋友们把桌子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师不停地转着,指导小组合作。)

【过程说明】渗透分类思想,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不同。

2、议一议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请小朋友们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咱们比一比,哪一小组说得最好。

【过程说明】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倾听能力。

(二)、初步了解物体外形的特征

1、评一评 师:有的小组把以上物品分成了五类,即。

①易拉罐、茶叶筒、接力棒分。

②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

③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

④积木块、魔方。

⑤三棱镜。

也有的组把这些物品分成了四类,即。

①易拉罐、茶叶筒、接力棒分。

②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

③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积木块、魔方。

④三棱镜。

大家有没有意见呀?请小朋友们再仔细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小组商量商量,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师肯定小朋友们的分法是对的。

【过程说明】学生互评,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交流能力,为下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打基础。

2、讲一讲。

(1)、为什么把“易拉罐、茶叶筒、接力棒”分为一类呢?

①请小朋友们用手摸一摸,在桌子上轻轻滚一滚,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② 师指出:我们给这样的物品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学生发表意见后,师说,小朋友们说的名字很好听,老师也说一个名字行吗?“圆柱”,师用多媒体出示“圆柱”二字,并出示抽象出来的立体图形。

(2)、小朋友们把“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分为一类,为什么呢?

①请小朋友们用手摸一摸,在桌子上轻轻滚一滚,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师给予表扬。

②用同的方法给这一类物品起名字,并用多媒体出示抽象出来的立体图形。

(3)、小朋友们,我们为了给这些物品起名字,把“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积木块、魔方”分为一类好呢,还是分为两类好呢?小朋友们说说看。学生再一次交流,同意把它们分为两类。

①小朋友们准备给“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起什么名字?为什么呢?小组商量商量。

②学生交流后,师用多媒体出示名字和抽象出来的立体图形。 ③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 。

【过程说明】学生经历“摸一摸、滚一滚、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各类物品的特征,符合学生“爱说、爱动、好胜”的特点。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玩”中学习了数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体现了《标准》的新理念。)

3、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四位新朋友,他们的名字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三、实践操作

1、比一比。

①请小朋友们每个人分别拿出一个球、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在桌子上滚一滚,推一推,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说说。

②组间交流,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③议一议。

a.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吗?为什么?;b.圆柱和球一样吗?为什么?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过程说明】初步理解物体的本质特征,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搭一搭。

①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桌子上的物品搭一种造型。 师强调:小组先想商量好要搭什么,然后再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哪些可以用,哪些不可以用。小组的同学们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②小组展示成果,并介绍各部分的名字。

3、游戏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P33第2题。

4、质疑:粉笔和削过的铅笔是圆柱吗?

5、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哪些物体是圆柱,哪些物体是球吗?

【过程说明】这一环节是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这个活动增加了趣味性,使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同学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初步培养同学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同学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算盘等。

教学过程

一、辅垫孕伏

(一)口答:(投影出示)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10个千是( )。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说这些数分别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463

9528

4000

2089

9030

8006

3507

2800

3.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写出下面各数。(小黑板出示)

四千零五十

四千五百

四千零五

五千四百

五千零四十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观察:4050、4500、4005、5400、5040,这些数有什么相同点?这些数虽然都是四位数,并且都是由2个0、一个4、一个5这些数字组成的,那么它们的大小一样吗?谁大谁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例11(1)比较1230和965的大小。(板书:1230、965),师生在算盘上拨出1230和965两个数。

(1)提问:1230是几位数?965是几位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同学知道:1230是四位数,965是三位数,位数不同。(板书:位数不同)1230的最高位是千位,965的最高位是百位。1230超越了1 千,965不够1千,四位数比三位数多一位数,所以1230和965比较,1230比965大,也就是,1350>965。(板书:>)

(2)师生一起小结:1230是四位数,超越了1千,965是三位数不够1千,所以1230>965。

(3)反馈练习:在○里填上>或

635○1001 2527○934

练习后,同学们考虑:我们刚才比较了三组数的大小,那么位数不同的数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引导同学说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例11(2)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板书:5640 8790)

①在算盘上拨出5640和8790两个数,观察两个数,发现了什么?

②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板书、位数相同)564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5个千,879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8个千。

③引导同学得出:5640和8790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比较它们的最高位,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

④反馈练习:比较大小。

8006○9528 4000○3507

通过例11(2)的教学和练习,使同学明确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比较它们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2)教学例11(3)

第一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864)

第二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529)

哪辆汽车载的汽水多?

引导:

①同学们在自身的算盘上拨出这两个数。

②观察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有什么特点?

(同学答后,教师在板书中3864、3529这两个数中3的下面加“.”)

③3864和3529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这样的数怎样比较呢?同学们自身试试看。教师巡回指导,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的?针对同学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④师生一起小结: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时,也是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3864的百位是8,3529的百位是5,8个百比5个百大,所以,3864>3529。(板书:8个百>5个百和3864与3529之间的“>”)。

⑤假如把3864改成3564,又如何比较3564和3529的大小呢? 3524与3529呢?

(3)提问:通过以上学习,谁来说一说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大小?

使同学认识到: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假如百位也相同,看十位……

(二)师生一起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指板书),谁来说一说位数不同的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位数相同的数又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三)看书质疑

看书第33页内容,并把书中空白填好,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巩固发展

1.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398○402 3940○5230 1020○999

同学自身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指名同学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2.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用手势表示“>”或“

744○447

1000○999

3458○7005

2600○2599

499○2042

9437○9432

重点让同学说一说:3458○7005 9437○9432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3.填空:

(1)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2)四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3)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比四位数中的最小的数少( )。

4.找出下面一组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63

9528

4000

2089

9030

8006

3507

2800

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同学独立练习,同桌互相订正,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找到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的。

5.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排列的对吗?(投影出示)

(1)1001>941>914>893( )

(2)3050>3005>3049>3500( )

手势判断对错,并指名同学说出错误的原因,通过此题练习,教育同学做题要认真仔细,看清楚题目要求。

6.现在你会比较4050、4500、4005、5400、5040的大小了吗?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此题是课始的复习题,注意有两种排列方法,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都可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同学们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有几种情况?你是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

五、安排作业:课本第34页练习九第5题。

六、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教案范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