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荐]花之咏教案2000字(集锦11篇)

花之咏教案

发表时间:2022-11-28

[荐]花之咏教案2000字(集锦11篇)。

从探索中提出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教案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绩效。不必为写教案而烦恼了!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花之咏教案,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花之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花之咏教案 篇2

一、教学简介: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诗一样的语言,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蕴涵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

二、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进而再体会如何读好,让孩子“我口述我心”,联系上下文品读、体味,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三、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四、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点评:从课题入手,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点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培养自学能力。]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湛蓝天幕孕育入眠赠物招徕啜饮琼浆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点评: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指名读。)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点评:教学中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点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鼓励背诵,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对文本理解的呈现方式可多样化。]

(五)拓展升华,领悟内涵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点评:作文教学的根在阅读教学,要打通作文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读写结合,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点评: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想所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对文本进行个人独特的“再创造”。]

七、教学总评:

识字教学扎实。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运用情况。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教师指导“赠”的写法。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写法,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这些基本的训练扎实而有效。

采取不同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等,教学中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背诵。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感悟写作方法。课文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教师引导学生发表看法。引出写作方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打通了作文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花之咏教案 篇3

一课文分析

我认为这是一篇散文诗。语言优美含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二设计理念

诗存在可解与不可解的矛盾。但教学必须作以解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中的价值,激发学生根据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和意境的想像,尝试作多元的想像和个性化的解读。虽然任何对诗的解读都是误读,但是学生享受到优美的语言所带来的情感高峰体验,可以说是一种美丽的错误。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激发学生体会诗的语言和意境的优美,并能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受到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的生活态度的感染。

3背诵喜欢的段落,学会仿写。

四设计流程

A鲜花招得伊人赏------导入新课

1出示四季花谣一月水仙清水养,师生共同咏唱.

2大屏幕欣赏各种美丽的花卉。

3指名谈谈花儿带来的感受。

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B好花不厌百回看------读中赏花

1题目中的咏是什么意思?

2让我们仔细听听花儿唱的歌。看看谁是花儿的知音,能听懂花儿在唱什么?

3出示读书要求:

l结合生字词,读通诗歌。

l带着自己的体会,熟读成诵。

l在书白处,标注自己的感受。小组内交流。

4花儿的知音们,快去欣赏花儿的歌唱吧。

C采得百花酿佳蜜------合作品花

1异质分组,商讨表达感受的方法。如:

画一画,演一演,唱一唱,诵一诵

2教师根据实际,相机激发学生想像,品味。

l我是一句什么话?大自然为什么吐出又收回,还藏在心室里?说明了什么?

l比较:星星闪烁在湛蓝的天幕

花儿开放在碧绿的地毯

这两句话有什么异同之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l想像后填充:

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可以-----------------------。

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可以-----------------------。

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可以-----------------------。

我是一朵花儿,可以-----------------------,可以-----------------------,

可以-----------------------

l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是什么?

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这种追求?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诗歌

D心心相印我成花-------花的遐想

一朵花儿也有自己生命的价值和追求。假如你是一朵花,你愿意怎样生活,你的追求是什么?

1自由发表感想。

2仿写一段,表达自己的感情。

3师生再次诵读全诗。

E拓展练习

1笔下生花,写一篇花的想像作文。

2积累写花的诗句。

四.板书:

花之咏

美丽

追求生命的意义

光明

花之咏教案 篇4

授课时数:2课时

备课时间:年月日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读、想、议、读,体会课文第一人称和拟人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课堂小结。

花之咏教案 篇5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诗一样的语言,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蕴涵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

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进而再体会如何读好,让孩子我口述我心,联系上下文品读、体味,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点评:从课题入手,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点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培养自学能力。]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

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湛蓝天幕孕育入眠赠物招徕啜饮琼浆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点评: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指名读。)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点评:教学中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点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鼓励背诵,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对文本理解的呈现方式可多样化。]

五、拓展升华,领悟内涵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点评:作文教学的根在阅读教学,要打通作文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读写结合,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点评: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想所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对文本进行个人独特的再创造。]

总评:识字教学扎实。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运用情况。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教师指导赠的写法。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写法,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这些基本的训练扎实而有效。

采取不同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等,教学中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背诵。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感悟写作方法。课文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教师引导学生发表看法。引出写作方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打通了作文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手,围绕这一主题,教材安排了三篇主体课文:《我们的手》、《一双手》和《手上的皮肤》。此外,在语文天地里安排了一篇自读课文《手指》。

本单元从友爱、劳动、科学知识等几个角度选编课文。《我们的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实际操作,体会手在传递情感方面的作用。《一双手》从手的角度写张迎善的巨大贡献,赞美了普通劳动者勤劳、坚韧、敬业的高尚品质;《手上的皮肤》写出了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会快速搜索主要信息的能力。

《我们的手》是一首诗歌,全诗共四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的意象,把手分别比作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诗的结构相同,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一双手》向我们介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手,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心愿及其高尚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意。《手上的皮肤》是一篇富于情趣的说明文,详细、生动地介绍了手上的皮肤、纹路和褶皱、指纹、指甲的用途和奇妙之处。提醒学生们要爱护自己的手。

语文天地里的自读课文《手指》也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分别介绍了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特点和作用,最后总写它们的兄弟情谊和动手又动脑的重要性。其中,重点介绍了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特点和作用,详略安排得当。本文的语言也十分生动有趣,众多拟人手法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1、综合运用识字方法认识本单元15个生字,运用正确笔顺独立书写18个生字。2、正确辨析音近字、形近字和多音字。

词语句子:1、学会做批注笔记。2、积累相关的词汇、成语和古诗等。3、学会使用修改习作常用的符号。

阅读: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是在比喻句中的作用;学会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做简单的批注笔记。3、体会普通劳动者勤劳、坚韧、敬业的高尚品质;感受手所传递的情感和快乐;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手指的重要作用。

实践活动:1、仔细观察一个人的手,能够进行仿写。2、通过多渠道了解有关手的更多知识,整理、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3、做翻绳游戏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课时安排:《我们的手》2课时《一双手》2课时

《手上的皮肤》1课时《语文天地》4课时

教学建议:

四年级学生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能力逐渐提高,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和经验,在巩固的同时提升。具体建议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字词的学习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抓好字词教学,加强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基本功的全面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由于教材鼓励学生个性化识字,实际上学生的识字量是有差距的,识字能力也存在着差别。在识字教学中要照顾差异,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采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交流学习经验,启发旁人;鼓励互助合作。

在识字过程中,应该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以词为单位进行识记,不专门对字进行反复认记;要培养学生借助字词典,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字词的能力。识字要和阅读紧密结合,不能单独进行,为完成识字任务而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继续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识字,鼓励学生主动识字,独立识字。如:《一双手》一课,在学习老茧这个词语时,学生查字典可以理解老茧是手掌或脚掌上因长时间摩擦而生成的硬皮。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你知道谁的手上有老茧?是怎样形成的?再将词语放到文中,张迎善的手是老茧布满每个角落,从而对他的勤劳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适当调整识字的阶段目标,但生字表中列出的生字是保底的识字量。

二、主体课文的学习

语文基础知识是为学习语文服务的,完全避开将不利于语文教学,但不能走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强化记忆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考试为最终归宿的老路。语文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语文知识教学的度。总的原则是有用、精要、好懂,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学以致用。要按照《课标》的要求去做: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比如教学《我们的手》时,比喻词是,可以让学生在仿照课文写一段时感悟,然后借金钥匙简单了解是有时表示像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造几个类似的句子,如老师是园丁,我是祖国的花朵加以理解和运用。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我们的手能干什么,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的兴趣,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思考,在书上作批注,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要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让学生充分感悟文章的内涵。最后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再编一段。关于仿写,如果老师不加指导,学生可能无从下笔,或是单纯模仿课文的写作形式。要指导学生有效的仿写,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范文。范文是仿写的依据,理解范文是仿写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加强默读、朗读、复述、背诵、听写训练。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学生能够读懂范文,也就有了仿写的基础,但还必须使学生有仿写的具体内容,即有东西可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毕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学生在这些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自然生活中观察、分析、体悟,学会用鲜活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在实践中得到心灵的熏陶,尝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的甜头和乐趣。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学习范文之前组织学生观察。另一种是先学好范文,然后按照范文的内容和提供的写作方法组织观察。观察的内容一定要适合于仿效范文的写作需要。《我们的手》一课的仿写适用第二种方式,在学过范文之后,根据范文的内容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手还可以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细致的观察生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之仿创结合,写出新意。

3、仿写时,要加强联想、想象创新能力的训练。想象是激情奔驰的骏马,是智慧腾飞的翅膀。有了丰富的联想、想象力,才能有创新,才能产生新的意象、新的思想,才能写出佳作。

《一双手》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意义较深,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第二学段课标提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默读能力和略读的能力,这篇文章是适于默读的,重要的段落需要默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点、做批注。具体来说,先由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从哪里知道的?再默读,一边读一边批注。通过对手的描写,去感知文中主人公的可贵精神。本课的写作方法也是很值得学习的,通过比较、细读,再次体会细节描写、列数字对于突出人物特点的重要性。课文的后面设计的两个思考题,从对全文的理解和说明方法两方面提出问题,都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进行设计的。其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这个问题,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时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这里的局部不是每词、每句、每段,而是与整体关系密切的关键的词语、重点的句子、重要的段落,抓重点突破难点。如理解张迎善的手粗糙时,在初读时,学生会概括这是一双粗糙的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哪里看出来的?抓住文中重点的句子谈谈。在交流时,重点关注几处细节描写: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等理解方法来深刻感受这双手的粗糙程度,对张迎善手的特点有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

《手上的皮肤》一课在课前可以先布置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和身边人的手,写一写观察日记。课堂上,从学生们写的几篇关于手的观察笔记入手,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尝试给这篇文章列一个提纲。在细读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给课文做批注,结合语文天地里的金钥匙,指导学生做批注的方法: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在课文旁边或者页下写一两句自己的想法谈到记下不懂的问题,体裁不同的文章,问题提出的着眼点是不同的。本课课后的金钥匙就指导了怎么解答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看问题的上文,看问题的下文,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要从文本中回答,避免学生阅读理解时断章取义或脱离文本。这种方法的指导,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培养,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语文天地的处理

语文天地的内容应该分散在整个单元的时间里,根据每课的特点在课后相机穿插。如:在教学说明文《手上的皮肤》之后,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体裁相同的文章《手指》。需要注意的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做到:活动前有要求,活动后有展示、有评价。

日积月累

我的摘录笔记:如果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摘录习惯,摘录可以放在课外;如果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摘录习惯或是能力不够,可以放在课内进行指导。对于摘录的内容,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摘录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最低的摘录数量,对于摘录较多的学生给予鼓励。鼓励的方式可以多样,定期进行展示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读一读: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和手有关的四字词语,鼓励孩子背过并合理运用。将这些词语积累在我的摘录笔记当中。课后还可以再搜集一些和手有关的成语,认真的下来。

开卷有益:可以在教学《手上的皮肤》一课后作为拓展阅读的篇目。在教学时,先由学生参照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发表阅读感受,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效果,不必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笔下生花:此次作文以手为话题,那么手就是文章写作的主体,是文章自始至终要紧紧抓住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的对象。第一个作文题目的手,可以填上不同修饰的词语,如人物可以写爸爸、妈妈职业可以写老师、医生突出某一特点可以写温暖、严厉、有力、友谊横线上填写的词语不同,文章的立意自然就不同。行文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不管如何立意,均要从手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手特征、功能作用的叙述、描写或抒情,来阐释中心。

本次作文另一个题目《五指兄弟》是一篇想象作文。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关于手指的知识,掌握一定的素材。素材的积累是写好想象作文的基础。可以仔细读读语文天地中《手指》这篇文章,从中了解人类五个手指的特征、作用等,如大拇指生得短粗,不好看,但工作起来,不怕吃苦,而且还具有独当一面的本领。掌握了这些素材,文章写起来就不会凭空胡想,也不会偏离主题。其次,发挥想象,写出童趣。用巧妙的情节将材料组织起来,要把手指当作我们身边的人来写,赋予他们思想、语言、行为,这样才会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五个手指的情感。最后,结合生活,写出明确的主题。写想象作文,不是胡编乱造,而是要有鲜明的主题,也就是在文章中表现出作者要赞扬的某一种情操或美德,比如对勤劳、诚实、助人为乐等品质的赞扬,相反也可以就懒惰、说谎、贪婪等不良品质加以批评。文章的立意要巧妙地通过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出来。

初显身手:要求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细致的观察,用准确的词语来描述动作。在教学时,学生的热情一定会很高涨,要让学生在愉快游戏的同时细心观察,就必须在游戏前明确的提出观察要求。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说一说所积累过的描写动作的词语,然后将动作准确的描述出来。

教材分析:《我们的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手为主题的组合单元。手是劳动的工具,是创造的凭借,也是传递情感的介质。《我们的手》一课则是从友爱的角度选编的课文。全诗共4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这一意象,把手分别比做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各小节的结构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美和构图美。诗的内容浅显,但意境深远,是一首文质兼美的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本校以大语文教学观为基础,承担了省级科研课题小学生阅读心理的研究,我们四年级教研组成承担了子课题之一的小学生阅读情感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学生已能从已知经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出发,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2)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结合本单元金钥匙默读思考,学习作批注笔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伸出你的手,看看你的手像什么?(枫叶、海星)你用你的手做些什么?(剪纸、画画、写字)看来同学们有的拥有灵巧的手,有的拥有能干的手,有的拥有智慧的手。不过,我们的手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手》,看看作者还发现了手的哪些功能。(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是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怎么办?(遇到生字可以查生字表或者查字典,还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你们的办法都不错!聪明的孩子最会学习。开始学习吧!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电线)

(2)现在,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

每位同学说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出评价。小组汇报。

(3)(出示第一句)我们的手,是电线。齐读这句话。谁能把加点的字换掉,句子意思不变?(像)由此看来,这也是比喻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4)这一小节,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老师相信,通过有感情的读,大家会体会得更好。指名读,美读。让读的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谈谈读的怎么样?好在哪里?

2、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桥)

(2)为什么这样比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你们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比赛读。

3、学习第三节、第四节。

(1)自由读第三、四节。边读边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

(2)齐读。

(3)有感情的朗读。

四、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传递美好的感情)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接读。

(4)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师生互动。当你握住我的手,我们的手是什么?学生仿写。伸出你们的手,互相握一握吧,说说你们的手是什么?

五、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最美好的时刻,是心贴心的时刻,是手拉手的时刻。人们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能将人们美好的感情传递下去。

六、布置作业手还会是什么?仿照课文,再写一段。

总评:本诗清新明朗、意境丰富、图文并茂、富有想象空间。林琳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导入新课时首先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手像什么?用手做些什么?在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导入。然后老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从中获得感悟,读得入情入境。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同时展开更深一层的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老师提问: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先师生互动,再让学生合作创编,接着又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既是对课文理解的延伸,又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也是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北师大版第八册语文《一双手》教案

教材分析:《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

一双手

硬美丽1天3000次26万多棵

粗一双手创造财富10天30000次33垧44.5垧

木色了不起20天60000次1300立方米

大奇26万棵780000次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创建绿色金库

总评:读过《一双手》这篇入选教材的文章,我一下子就被作者细腻的文笔所折服。而在听过徐慧颖老师执教《一双手》之后,我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而惊叹――细微之处起波澜!这正是徐老师教学艺术之所在。

一、无声之处拨响心灵之弦,让感悟与对话共舞。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潜心会文本,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二、平实之中孕育情感之音,让爱心与智慧齐飞。

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如果说透过《一双手》我们认识了张迎善,那么透过徐老师这些平实的课堂引导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一个老师的爱心和用心,它将教师的情感、思想化作了学生的智慧、灵动。学生在徐老师的引导、激励下,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入情入境地读书、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不再害怕张迎善那双粗糙、奇大的手,而是用赞赏的眼光、怀着敬佩之情重新去审视张迎善的那一双手,他们透过这双手看到了劳动者之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以及幸福的心情:一车车的木材,一弯弯的清泉,一群群的小动物,以及张迎善还有无数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花之咏教案 篇6

我是一本书,大自然把我写了出来又把我献了出去,带给人们自然学的奥妙。

我是一株草,在清风中舞蹈,在阳光下欢笑;在雨中跳跃。

我是一轮圆月,我期待额外你们不断进步,揭开我的面纱,探究我的奥妙。

我是一朵白云,太阳给我温暖;雨水给我滋润;月亮催我入眠。

我是一只蝴蝶,在公园的每个角落翩翩起舞,飞高飞低,供人们欣赏。

我是一滴小水滴,从乌云密布的天幕坠落下来,点缀着碧绿的地毯。

我是送给母亲的礼物康乃馨;我是送给情人的礼物玫瑰花;我是朋友之间的礼物百合花;我是家里摆放的装饰物,能发出清香淡雅的香味水仙花。

我是太阳的女儿,早晨,柔和的清风唤醒了我,使我热情奔放;中午,温暖的阳光哺育了我,使我芳香四溢;傍晚,稀疏的星星与我一同玩耍,与我渐渐歇息;在夜深人静

时,轻柔的月光扶摸着我,使我安然入睡。

我啜饮露水的琼浆,聆听鸟儿的歌唱,合着青草的拍子起舞,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我是学生尊敬老师的象征,我是姑娘头上的一件装饰品,我也是男生送给女生的一件赠物。

我是一棵大树,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夏天我笑得更加亮丽,秋天催我入眠。

花之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照同学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俺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安排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俺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身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同学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同学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俺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俺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俺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俺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俺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俺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扮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同学: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方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花之咏教案 篇8

《花之咏》这篇文章借花喻人――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不过比这一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种一片太阳花》更含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按照学生自己的理解背诵喜欢的段落;

3、初步感受拟人写法;

4、积累词语。

5、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的主题是什么?(花)

(2)你积累了哪些带花的四字词语。

(3)听到了这些词语,你会想到什么?

(4)谈话:是啊,多姿多彩的春天为我们捧出了锦簇的花团,绚烂的鲜花将春

天装扮得分外妖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与花有关的诗歌〈花之咏〉。

(5)介绍作者:这是黎巴嫩的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作品,这位诗人最擅长借物抒情。

2、《花之咏》,借助字典查一查“咏”字的义项,解读课题。(指名交流,出示词意。)

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诵唱

用诗词等来叙述。

3、《花之咏》中该选哪个解释呢,我们学习完课文后就能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听了这篇文章的朗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字词。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们学会了生字词了吗?

2、自由读书,同桌互听,读准字音。

3、指名读四会字,作小老师——全部掌握的站起来读——没掌握的再站起来读。

4、开火车读所有生字。

5、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了呢?

6、学生交流。(强调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四、理解感悟。

1、轻声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再读一读,想想为什么你最喜欢这些语段。

2、学生交流。

理解朗读品味美: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词语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理解准确用词的好处。

吐、收、藏(爱)

湛蓝、碧绿(美)

孕育、降生、抚养、催(被爱)

一分礼品、一顶彩冠、一件赠物(奉献)

携手、宣报(追求)

舞姿轻盈、叹吁呼吸、芳香四溢、醉卧、招徕

啜饮、琼浆、聆听、仰目朝天(追求)

3、感悟朗读表现美: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尝试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把自己读后的感觉表达出来。

4、四人小组互相交流、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课文。(自由读——配乐读)

五、明确人称代词。

1、你认识他们吗?

2、出示语句。

3、讨论理解。朗读。

六、理解“花之咏”。

“花之咏”—— “花的歌唱”

六、发挥想象,创造美。

1、真好,我就是花,作者把自己幻化成美丽的花儿,借花儿唱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这是什么写法呢?

2、多好!我就是花,听,我在歌唱……花们,你还会歌唱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唱出你的心里所想,让它们也象这些花儿一样美丽。

2、读给同学听一听,请同学当小老师。

七、存疑、释疑。

1、讨论:为什么叫《花之咏》不叫《咏花》

小结:这是当题目比较合适。

2、畅所欲言:说说你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3、提问题。

八、课堂练习:听记生字。

九、作业:

十、尝试背诵全文。

2找一找,像本文这样用第一人称拟人化写法的文章来读。

十一、板书设计:

花之咏

我是(一句话、星星、女儿、) 感受美好

我是(礼品、彩冠、赠物) 奉献美好

草原上、空气里、黑夜 追求美好

宣报、告别、招徕、 拥抱光明

花之咏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学生分析:

花是我们身边十分常见,也是大家喜欢的事物。学生对它比较了解。《花之咏》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光明的追求。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作为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说说“咏”是什么意思?

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是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4、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

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笔清新、想象瑰丽、比喻新奇,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由于课文内容较简单,而且学生已经有了前两课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为主,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学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这种写法已经有所了解,这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前四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大部分学生的仿写都比较成功,能够做到基本相似,个别人的语言还相当精彩,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孩子在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时,虽然老师告诉学生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绝大部分孩子都选择用语言来表述,而且表述缺乏个性,这很值得我思考。

花之咏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查字典,说说咏是什么意思?

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是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4、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花之咏教案 篇11

去年公开课讲了《花之咏》,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议,自我感觉不是太好。特别是同学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作者是位盲人时,我觉得无地自容,好像自己精心备了几天的课被全盘否定。虽然事后不断地钻研,但觉得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已不具说服力。

今年在同学科集体备课时,我首先自我批评:我去年没有结合作者的实际背景去渗透领悟本文的中心。可内心却一直想把背景搞清楚......恰巧那天遇见陈老师,再次询问作者是不是盲人?得到的答案仍是作者正是因为盲人才写的这篇文章。我迷惑不解但无力辩解......无奈教材资料翻了一遍又一遍,网页翻了一张又一张.......最后经我们四年级组搜集、五年级判断,一致认为著名黎巴嫩是人纪伯伦不是盲人,他所谓的光明指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作品文韵优美、含蓄,借花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必须结合作者背景去理解:

纪伯伦(Kahlil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xx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xx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经全球闻名。

以上就是《[荐]花之咏教案2000字(集锦11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花之咏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