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发表时间:2020-07-2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

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是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因此,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

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学生的渐变计算能力更是差,特别是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但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扩展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的教案


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115千米

B→C132千米

C→D118千米

D→E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125840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四)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8页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体验从“形”到“理”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活动中,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苹果的“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理”,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借助苹果的“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理”。

【教学准备】卡片、课件、小白板等

【教学过程】

一、播放短片,引出课题

(一)播放小短片,让“苹果”走进课堂。

(二)师生谈话,引出课题:苹果在哪里。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一)激趣设疑,感知定律

1、分组比赛,导向问题。

35 × 8 + 65 × 8 100×8

这两道算式有联系吗?“35 × 8 + 65 × 8”有没有更快的计算方法?

2、小组讨论,寻找方法。

3、师生交流,巧设苹果。

(1)小组汇报,展示方法的多样性。

(2)巧设苹果,理解算理。

35 × + 65 ×

表示:35个 + 65个 = 100个

35个8 + 65个8 = 100个8

=(35+65)个8

思考:苹果可以是35或65吗?

8是这道算式中的什么数?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生生互动:找朋友。

(1)学生把配对成功的两道算式展示黑板,并找到算式中的苹果在哪里。

(2)通过“找朋友”引出字母公式。

a×c + b×c =(a+b)×c

a×(b + c)= a×b+ a×c

思考:用字母表示还是用数字来表示更能概括出具有这种特征的算式?

2、引出定律,明确特征。

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乘法分配律”。

思考: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乘法分配律吗?

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三、激活思维,应用规律

1、金睛火眼,找“苹果”。

(25+100)×4=25×4+100×4

3×23+57×3=(23+57)× 3

8×45+8×55

(83+17)×24

2、仔细推敲,我来判。

(1)2×(6+5)= 2×6+5 ( )

(2)(25+7)×4 = 25×4+7×4 ( )

(3)35×9 + 35 = 35×(9+1) ( )

3、能否简便,我看准。

45×9+55×8 67×4+33×4 (100+2)×23

4、细心审题,我能算。

18×6+42×6 45×139+61×45

(125+8)×8 103×12

思考:哪些算式合起来算简单,哪些算式分开算更方便?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一)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知识延伸:

有一位同学在他的作业本的姓名栏上写着:木×(1+2+3).

你们知道这位同学的名字是什么吗?聪明的孩子们,请开启你的智慧大门想一想吧。

板书: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四)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诱趣激学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

1·动画片《朝三暮四》

2·引发思考,感知规律

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

4+3=7(个) 3+4=7(个) 课件出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课件演示:4+3=3+4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骑车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能)

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列式,你们发现呢什么?

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2.举例猜想,概括规律

课件出示 4+3=3+4 40+56=56+40

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问: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我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老师这里有几组算式

课件出示讲解过程

① 30+20 两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

② 100+30 三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也是不变

③ 1000+200 四位数加上三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还是不变

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3.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老师下去帮助同学

全班交流 想法一: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想法二:□+○=○+□

想法三:a+b=b+a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表示。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最好呢?为什么?(简洁明了。)

课件出示:a+b=b+a

谈话: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时)

课件演示876+1924

4.思考题,拓展规律

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课件出示3+4+5=4+3+5

在三个数相加里面,我们也可以用加法交换律

运用加法交换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5+423=423+( )

258+( ) =340+( )

a+268=268+( )

35+42+65=35+( )+( )

总结: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计算的规律了解了不少,在加法的计算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规律,比喻说25+32+75 怎样计算更简便呢?让我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一节课吧!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二十)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二十)”,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二十)

连除的性质

预习要求

☆1.认真预习课本P29例8(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除法的运算性质,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2.学会根据数据特征选择简便算法,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旧知回顾】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5×(40+8) 43×101-43 900-241-159 5×99+5

【合作探究】

1.探一探:

(1)认真阅读课本P29中例8(2)的两个式子,说说两个小朋友各自的解题思路:

“330÷5÷2”是先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0÷(5×2)”是先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种解题思路不同,算式不同,但结果( ),都算出了( )。

(3)观察两个算式,发现:(知识迁移: )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过来,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一试:

(1)判断题:(A档)

560÷7÷8=560÷(7×8) ( )

4800÷(12×4)=560÷12÷4 ( )

(2)天冰冷饮店计划运进400箱饮料,如果用4辆车来运,每辆车运25箱,需要运几次?

(B档)

(3)脱式计算(运用除法的运算性质解决):(B档)

6300÷45

3.小结

①连除的性质

②如何运用除法的运算性质

【精练反馈】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A档)

2000÷125÷8 6300÷(63×5) 1800÷45÷2

2.小明用3个星期才把这本习字本写完。一共写了420个毛笔字。他平均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A档)

3.★脱式计算。(B档)

720÷16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拓展延伸】

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C档)

450÷25

【易错收集】

【答案】

【旧知回顾】

1.125×(40+8) 43×101-43 900-241-159 5×99+5

=125×40+125×8 =43×(101-1) =900-(241+159) =5×(99+1)

=5000+1000 =43×100 =900-400 =5×100

=6000 =4300 =500 =500

【合作探究】

1.(1)每副羽毛球拍的价格;每支羽毛球拍的价格

一共有多少支羽毛球拍;每支羽毛球拍的价格

(2)相同;每支羽毛球拍的价格

(3)减法的运算性质

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ɑ÷b÷c=ɑ÷(b×c)

2.(1)√;×

(2)400÷4÷25

=100÷25

=4(次)

答:需要运4次。

(3)6300÷45

=6300÷(9×5)

=6300÷9÷5

=700÷5

=140

【精练反馈】

1.2000÷125÷8 6300÷(63×5) 1800÷45÷2

=2000÷(125×8) =6300÷63÷5 =1800÷(45×2)

=2000÷1000 =100÷5 =1800÷90

=2 =20 =20

2.420÷(3×7)

=420÷21

=20(个)

答:他平均每天写20个毛笔字。

3.720÷16

=720÷(8×2)

=720÷8÷2

=90÷2

=45

【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450÷25

=450÷(5×5) =(500-50)÷25

=450÷5÷5 =500÷25-50÷25

=90÷5 =20-2

=18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八)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八)”,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八)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导航】

预习要求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乘法的两个定律。在有乘法和加法或者乘法和减法的算式里是否也藏着一些规律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旧知回顾

玩具厂每小时可以生产70个玩具。按每天工作8小时算,一星期(两天休息日除外)能完成3000个玩具吗?

【新知探究】

1.探一探

(1)完成例题中的要求。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生活,学校组织同学们外出烧烤,中级部一共有20个小组,每组有3名同学负责准备烧烤的食物,有2名同学负责生火。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的烧烤活动?(用两种方法解决)

(1)思考:

根据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说说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观察例7和上面的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

2.试一试

(1)判断题:(A档)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2)简便计算,并进行比较 (B档)

3×4×25 (3+ 4)×25

观察以上的两题,比较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区别。

3.小结

①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②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精练反馈】

1.计算大比拼(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A档)

125×(8+4) 49×51-49×49 65×99 +65

2.联系生活:完成书P28第8题(写出过程) (B档)

【学习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拓展延伸】

试着用乘法运算定律计算。(C档)

99×72 37×102

【易错收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三)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三)

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由主题图引出新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每组的人数乘组数,即(4+2)×25;也可以先分别求出挖坑、树的人数与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它们相加,即4×25+2×25。两种算法解决的是同一种问题,因而计算结果相同,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个算式。

有了前面几次类似的学习经历,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就相对容易一些。

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材在得出(4+2)×25=4×25+2×25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推出25×(4+2)=25×4+25×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节课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在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并会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出示主题图课件)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呢?你知道吗?

二、准备探索

1、(课件出示例题3)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植树活动中,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个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1)让学生说列式及解答思路。板书:(4+2)×25 4×25+2×25

(2)分组计算结果。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等式:(4+2)×25 =4×25+2×25

(4)、观察并讨论:这个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左边到右边的计算顺序有什么改变?

三、发现规律

1、寻找相同特征的式子。

(1)用2、3、5照以上特征写两个式子并计算结果。

板书:(2+3)×5 2×5+3×5

(2)计算并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2+3)×5=2×5+3×5 (3)探索归纳特征。

2、验证发现:

(1)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的左右两边是否都相等呢?选择三个你喜欢的数字照这种特征写出两个算式试试看,结果是否相等?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学生的算式)

3、归纳乘法分配律:

(1)你能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文字或者你名字中的三个字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个别学生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2)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3)从右往左认识乘法分配律。a×c+b×c=(a+b)×c

四、巩固拓展

1、教材P36的“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乘法分配律改变下列式子的写法。

64×8+36×8 25×17+25×3

先请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改变式子的写法。再比较计算。

五、运用新知

3、细心观察,巧妙计算。

4×12+4×8 4×(25+9)

64×7+36×7 (125+11)×8

提示学生先用乘法分配律改变算式再计算较简便。

六、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一)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下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学完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即例8)后面的一节练习课,主要是综合练习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解决一些计算和生活中的问题,教材30、31页习题的重组。

课标要求:我通过读课标,根据理解选择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一共六个小节,第一节,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第二节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第三节连减的简便运算;第四节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第五节乘法分配律;第六节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认真研读教材之后,我认为第六节承载的任务非常多,29页例8用多种策略解决两个大问题,并完成 “做一做”练习八的1到8题。单看教材的这些内容一节课就难以完成。本单元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需要十分扎实牢固地掌握,而本单元后面又没有系统的整理复习,第六课的任务更显得艰巨而复杂,凭着几届的经验,我认为很有必要将第六节分为2-3个课时,一是研究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一是系统地研究本单元各定律的正确、扎实运用,引导学生依据算式特点,灵活应用有关定律进行合理简算。今天我要讲的这节课就是第六节的第2课时,有我对教材习题的重组和对学生资源的利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依据算式的特点,准确选用运算定律进行合理简算。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5条运算定律和2个性质,并能简单地应用他们解决问题,但因为本单元的学习时间短,练习量小,学生还没有积累丰富的计算经验。已往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1.乘法分配律,它是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学生不易正确的理解。在运用时学生容易忽视运算符号,极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混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是这些定律中应用类型最多的,也是学生错误率最高的。

2.练习课枯燥疲惫是学生广泛存在的心理感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各种形式的灵活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辨析,进一步认清各定律的特点,并能正确应用。

2.结合分类练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3.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设想:

一、要让学生感受用运算定律的乐趣。最好在课伊始设计一个简单的应用练习,在分层练习中突出运用运算定律可以将数学由繁变简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

二、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展开讨论交流、分析提升各定律特点。如只有乘法分配律包含了乘、加或乘、减两级运算。

三、通过几种典型现象的梳理,要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经历选择最方便、快捷的方法计算。

2.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

3.多角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多样化。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各定律苹果图、小组评比栏。

前测题: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① 136-68+32 ② 250×13×4 ③ 25×(4+8) ④ 17×23-23×7 ⑤ 98× 101 )

(全班同学独立计算,教师大面积收集学生错题和不同做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口算主持人领大家进行口算练习)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所用的定律

60+72+40 = 98+73+27 = 25×7×4 = 9×125×8= (100+1)×18 = 99×38+38= 133-92-8 = 300÷25÷4=

你能具体地介绍一下这几个定律吗?师随学生回顾依次出示各定律名称,板画形成知识树。这节课我们就用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和2个性质来做一些练习,板书:练习课。

我们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夺取红旗?

【设计意图: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对前面学习的知识、方法进行简要的回顾。再现相关的知识,为后面的练习奠定基础。坚持每天换一个小口算主持人,锻炼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

二、针对练习,讨论提升

1.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基础前测题。(电子白板出示: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① 136-68+32 ② 250×13×4 ③ 25×(4+8) ④ 17×23-23×7 ⑤ 98× 101 )

⑴展示正确率最高的:

预设:

② 250×13×4 ④ 17×23-23×7

=250×4×13 =23×(17-7)

=1000×13 =23×10

=13000 =230

学生谈想法。

训练点:②根据数字特点乘法交换律。④提取相同因数,乘法分配律扩展到乘、减。

⑵暴露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不同做法,对比,辨析,并提醒大家以后做这样的题时注意什么?

预设:

136-68+32 136-68+32

=136-(68+32) =136+32-68

=136-100 =168-68

=36 =100

25 ×(4+8) 25 ×(4+8) 25 ×(4+8)

=25 ×4+8 =25 ×4+25×8 = 25×4×8

=100+8 =100+200 =100 ×8

=108 =300 =800

98 ×101 98 ×101

=(100-2)×101 =98×(100+1)

=100×101-2×101 =98×100+98×1

=10100-202 =9800+98

= =9898

训练点:

(1)只有连减才能减去两数的和;不仅要观察数字凑整的特点,还要看清运算符号。

根据数字特点,如果用到了交换律,必须连运算符号一起交换。

(2)括号里的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回顾乘法分配律。

看清运算符号,乘法分配律是有乘有加,乘法结合律是连乘。

(3)怎样拆数更简便?

提升:你认为怎么去选用定律?(数字特点,运算符号,简便!)

【设计意图:先通过基础前测题,摸底,暴露学生思维。然后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分析并解决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一错一对比,分散难点,通过讨论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变式题: 72×125 350 ÷14

提升:做完这组题,你积累了什么经验?

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再算,这叫拆分法。

总结一下拆分时注意什么?

根据数字的特点来拆,拆成的部分要和原数相等。

44×25 35 ×16

提升:运用不同的运算定律,就有不同的拆分方法。比较一下怎么拆更简便?

选择更简便的方法计算。

3.综合题:

⑴ 李大爷家有一块菜地(如下图),这块菜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⑵四年级共88人,准备参加艺术节演出。演出服每套125元。请问准备11000元钱够吗?

预设:

⑴21×9+19×9; (21+19) ×9

(多媒体演示把竖着的长方形放倒,合成一个大长方形的过程。)

⑵125×88=125×8×11; 11000÷88=11000÷11÷8;

11000÷125=(10000+1000) ÷125或=11×1000÷125

提升:一道题换个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希望同学们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

【设计意图: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每一道题的设计都渗透一种思维方法。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小组合作精神。一题一得,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题多解,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小组合作,自我检测

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以前不熟练的类型设计4道题,在作业本上快速解决,组内互评。

组长做总结。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总结。

2.延伸:运算定律不仅用于2个数、3个数、4个数,还可以扩展到5个数、6个数……;不仅适用于整数,还可以扩展到小数、分数……

3.挑战思考题

(白板出示 思考题:16 ×56-16×13+16 ×61-16 ×4 16.7 ×2+16.7 ×3+16.7 ×5 )

【设计意图:课尾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和知识点两方面进行回顾,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能力。自设作业,组内互评,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可以有不同难度的作业。注重知识的前面联系设计延伸和思考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一些易错的基础题,全班同学独立计算,教师大面积收集学生错题和不同做法。利用错题资源辨析,学生能认清各定律的特点,并能正确应用。结合各种分类练习,一种类型一总结,学生在计算中积累经验,在历经各类题型中逐步提升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通过小组夺旗比赛调剂计算课枯燥呆板的课堂气氛。学生自设作业注重差异,查缺补漏。我认为方法得当都能达到课前设定的目标。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六)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六)”,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请看大屏幕(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师:老人心里暗自得意,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猴子一天得到的栗子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师:你能用算式来说明吗?

生1:3+4=4+3

生2:3+4=7 4+3=7

师:3与4在加法运算里我们叫做(加数)、7叫做(和),在加法计算中还有很多奥秘,这个故事中就存在着一个加法运算定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加法运算定律》,引出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1)师:“五一”小长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我们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

学生列式: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

师: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

师:观察这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加数相同,但位置不同。

师:观察两个等式右边的和,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等式的和相同。

师:两个等式的和相同,那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两个等式的左边连接起来?

生:40+56=56+40 (屏示等式:40+56= 56+40)

3.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当我们对这个发现有疑问时,怎么办?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举例进行验证。

生:汇报交流(汇报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生:35+53=88 53+35=88所以35+53=53+35我认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这个猜想是对的。

生:1000+1=1001 1+1000=1001 1000+1=1+1000我认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这个猜想是对的。

生:我举得是关于0的例子,因为0+50和50+0和都是50所以0+50=50+0我也认为这个猜想是对的。

师:你们的验证结果也是这样的么?

生:是的。

师:像这样的例子会有多少个呢?

生:无数个。

师: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不能一一记录下来,可以用……

生:省略号表示。

师: 其实这个规律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运算定律(板书)中一个重要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板书)请看(出示3)

师: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有效,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交换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

生1:a+b=b+a

生2:☆+○=○+☆

师:同学们所写的公式都可以很好的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们比较常用的是用a和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就可以写成a+b=b+a.在这里a和b可以是哪些数呢?

生:可能是分数。

生:可能是小数。

生:可能是我们学过的所有数字。

师:看来用字母来表示不仅简单明了而且概括性还很强呢!

5.游戏巩固 (对口令)。

师:83+17= 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不仅帮李叔叔解决了问题,还探讨出了加法交换律并能在游戏中运用它。李叔叔听说你们这么厉害,想再请你们帮个忙,愿意吗?请看(出示6)李叔叔需要咱帮什么忙? 在情境图中我们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呢?根据你整理出来的信息,老师画了这个线段图来表示,第一段表示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段表示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段表示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总的呢就表示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动手试一试。

生: 88+104+96=288(千米)

师:你这样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了明确表示先算前两个数,咱可以给它俩添个小括号。

师:还可以先求什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加上第一天骑的路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生: 88+(104+96)=288(千米),

师: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04加96),也就是……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李叔叔三天骑的路程是288千米,两道算是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他们连成一个等式。(出示等号)

2.比较异同点。(屏示: (88+104)+96= 88+(104+96))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三个加数不变,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不变。

师:运算顺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那现在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呢?能说说吗?

左边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3.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师: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请看(出示7)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字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a+b)+c=a+(b+c))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第一关 现学现用

1. 你能在横线上填出合适的数吗? 45+- =36+-

(27+38)+62=27+(-+-)

560+(140+70)=(560+-)+- 18+(32+-)=(18+-)+24

第二关 火眼金睛

2.请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并说说你的依据。 (1)83+315 A、64+(73+37)

(2)(87+42)+58 B、315+83 (3) (64+73)+37 C、87+(42+58)

第三关 快速反应

3.如果你认为屏幕上两个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130+(70+4) (130+70)+4 (84+68)+32 84+(68+23)

(480+69)+425 480+(96+425)

4、学以致用: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书店,看见儿童读物书架上的标价如下:科技书:128元/套 文学书:143元/套 连环画:72元/套

爸爸看后很快说出了这些书的总价,我真羡慕爸爸,他是怎样算得又快又好呢?

生:列式计算,交换143与72的位置,先算128与72的和,正好是200

师: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收获。

板书: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率 加法结合率

3+4=4+3 (88+104)+96= 88+(104+96)

....... .......

a+b=b+a (a+b)+c=a+(b+c)

提出猜想-- 举例验证 --总结规律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九)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导航】

预习要求

☆加法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乘法中会有什么定律?

旧知回顾

1.(1)用字母表示出下面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口算下面各题

25×4= 8×125= 5×12= 25×8= 2×5×12=

4×25= 125×8= 12×5= 8×25= 12×5×2=

【新知探究】

1.探一探:

(1)完成题目中的问题与要求,你有哪些疑问吗?

(2)联系生活:

植树节到了,中级部的学生分成24个小组进行植树。其中每组里有3人负责挖坑,2人负责抬水。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问题1: 负责挖坑的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 (A档)

① 思考:上面两个算式不同,但得数却相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 试着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③ 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

问题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列综合式,并用两种方法解决) (B档)

(1)根据所列的算式,说说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2)虽然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不同,但计算的结果却( )。

(3)根据以上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用字母表示:

2.试一试:

(1)下面的等式应用了什么定律,在横线上写出来。 (A档)

45×20×5 = 45×(20×5) 应用了

8×19×5 = 8×5×19 应用了

25×16×15=(25×4)×(4×15) 应用了

(2)简便计算(B档)

25×11×4 7×125×8

(3)某公司需要买8箱饮料,每箱20瓶,每瓶5元。买这些饮料一共需要多少钱?

(列综合式并进行简便计算)(B档)

【精练反馈】

1.在“ “填上适当的数,并在后面的”( )“里填上运用了什么定律。(A档)

25×9×4 = × ×9 运用了( )

(60×25)× = 60×( × 4) 运用了( )

125×(8×40)=( × )× 运用了( )

20×25×4×5 = (20×5)×( × ) 运用了( )

2.每本相册都是25页,每页可以插7张照片。我家大约有720张照片,4本相册够用吗?

(B档)

【学习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拓展延伸】

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ד)(C档)

(15÷3)×(4+6)=(4+6)×(15÷3)根据乘法交换律。( )

27÷3×27 = 27÷27×3 根据乘法交换律。 ( )

100÷25×4=100÷(25×4)根据乘法结合律。 ( )

125×48=(125×8)×6根据乘法结合律。 ( )

2.简便计算(C档)

125×32

【易错收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二)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二)

教学目的:

1.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

2.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先出示一组算式,然后开展男女比赛,规则:老师先出一道算式,不计算快速在第一组数中找出结果相等的算式,并说出理由。

结合寻找(37+63)x49相等的式子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设计比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巩固前面所学的运算定律。同时设立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感悟分配律

1.探究问题,初步感知两个算式相等内涵

(1)课件出示教材植树情境图,寻找图中数学信息,教师提问:植树一共有多少人?

请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不同解法,板书并说明理由。

方法一:(4+2)x25 方法二: 25x4+25x2

=6 x 25 =100+50

=150(人) =150(人)

答:一共有150人参加植树。

(2)观察两种不同算法,发现答案一样,也就是:(4+2)x25=25x4+25x2

接着追问:左边、右边算式,发现什么?初步感受相等两个算式的含义。

(3)思考:你能不计算解释为什么相等吗?

引导学生分析:左边=(4+2)个25=6个25

右边=4个25+2个25=6个25

所以得到左边=右边。

(4)追问:那现在你不计算能判断出哪两个算式相等吗?

(37+63)x49 37x49+63x49

先同桌位互相说说相等理由,然后指名说,共同评价。

2.举例验证,加深理解

请学生根据发现规律,自己编写符合条件的算式,并告诉同桌位相等的理由。

然后全班交流。

3.归纳总结。

根据算式,自学课本26页,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并用字母表示关系。同时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应用

1.下面算式相等吗?为什么?(完成课本26页做一做第1题)

2.判断下面算式是否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课本27页练习4)

3.填空:

36x(12+35)=( )x12+( )x12

(24+35) x18=( )x( )+( )x( )

27x47+73x47=( + )x( )

(a+c)xb=( )x( )+( )x( )

4.下面算式都能简便计算吗?

(25+15)x4 (26+19)x37 37x27+63x27 8x(125+40)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一)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学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边说边用字母写出来。

2.全班交流。

3.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又一个运算定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1.课件出示例7

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问题:

(1). 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2). 要想解决问题,需要用到哪些

条件?

(3).读相关条件和问题

独立解决,思考不同方法

(1). 根据题意,你能列式解答吗?

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 =150

(2). 谁能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有6人,再乘25个组,

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3). 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抬水、浇树

的人数,把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枚举验证,比较概括规律

问题:(1). 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结果相等,(4+2)×25=4×25+2×25。)

(2).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展示学生的举例,4~5组。)

(3). 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

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

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问题: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2.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a+a×5=(4+5)×a 36×(4×6)=36×6×4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28页练习七,第7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二)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在先学的基础上,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

3.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和初步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加法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辨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异同,初步感悟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矛盾,引入新课

1.口算

32+0 1+18 29+60 15+25 41+23 64+26 39+17 28+15

29+16+17+8+12+3+14

为什么不能一下子口算出结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

二、探究加法交换律,建构策略

1. 微课设疑,提出猜想

(1)播放微课中关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2)通过微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2+3=3+2,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出示:2和3交换位置,和不变。

比较两个结论,有什么想说的?

小结:仅凭一个例子不能得出结论,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

板书:猜想,?

2.深入验证,概括结论

举例验证(包括用数、文字、图形、字母等多种情况所举的例子)

板书:验证

提示:没有经过计算,直接写上等号的,不是真正的验证方法。

小结:通过验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猜想确实是加法运算中的一条规律。

板书:结论

3.即时练习,巩固规律

26+37=37+( ) 204+( )=59+( ) a+( )=( )+( )

三、学法迁移,探究加法结合律

1.迁移

刚才,我们探究的是两个加数之间的规律,那么三个加数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可以怎样探究?(可以采用“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究方法。)

播放微课中关于“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板书:(a+b)+c=a+(b+c),猜想,?

2.验证

砸金蛋:10个金蛋,每个金蛋里都藏着两道式子,边砸蛋边讨论:(1)可否划等号;(2)是否与等式具有相同的特点。

3.分组交流

(1)试一试:每人至少再举两道符合这样规律的等式,同桌互相检查是否符合。

(2)想一想:你能举出一个反例,说明这个规律不成立吗?

(3)说一说: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4.深化规律

比一比,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根据加法运算律填空。

(45+36)+64=45+( + )

560+(140+ )=(560+ )+a

(2)(64+ )+27=64+( + 27)

提问:横线上可以填什么数?要使等号后面的计算简便,横线上可以填什么数?

(3)29+16+17+8+12+3+14,可以怎么简便计算,分别运用了什么计算律?

五、全课总结,延升思考

今天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在加法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没有想过,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同学们可以按照今天的探究方法,课后自己继续研究。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