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课件参考」高二生物教学反思其七

生物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2-10-28

「课件参考」高二生物教学反思其七。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课件参考」高二生物教学反思其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本学年我担任高二(1)班、(2)班、(3)班、(4)班、和(5)5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其中有文科班也有理科班,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有所不同,需要不断地调整角色和情绪。

我积累了一点点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它的教学确实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我想在这里谈谈对生物教学方法的反思。

生物课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进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生物课堂教学应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老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物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对象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

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课中反思,以下是我在以后的课堂中自己应该完善的地方。

应该多做练习,这样能迅速把握重点、难点和常考点。每节课讲完后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相关重点知识背下来。对平时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本、不带课本的同学及时补救。可以让他们在自习课时抄笔记或课本,或者背课本。

及时对每章进行总结和测试,并及时评讲,对于考差了的学生多给予鼓励。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时间,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题目,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举例子让学生更明白。比如讲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课本上是这样举例的: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学生对于“太多”“过多”“十分”“非常”之类的程度词能基本理解,但如果老师在讲课时把这个例子改为:如果适合放牧1000只羊的草场,你放了XX只将会怎么样?这样学生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本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还不够等等。

对于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总结、反思才会有所创新,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延伸阅读

高二生物走进细胞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二)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三)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难点)

小结
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问题引入,简单复习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复制)。举引起SAS的冠状病毒为例,提出问题,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冠状病毒在那些细胞里面复制呢?

小结上面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的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呢?)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细胞能表现出那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开展讨论。
小结:(幻灯片展示提纲)细胞为什么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在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举出一些实例)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系统(什么是系统呢),而且这些生命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的关系。(以一只龟为例分析)
单一个心肌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为什么呢?)因为细胞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使细胞能表现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个系统(分析略)。引导学生分析心脏、循环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等也是一个系统。
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问题: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在细胞内)
汇报冠状病毒的相关的资料

阅读资料并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镊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实例4:例如疟疾、非典感冒等等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生物系统的层次性、以及尝试分析后面几个层次作为生命系统的原因。(着重引导说出多个组分互相配合影响成为整体)

完成资料后的“思考与讨论”。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使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集中细胞

(二)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回忆4种细胞的来源以及复习在初中阶段所了解的细胞的结构。
简单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用幻灯片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以问题作为引导:你观察的是什么细胞;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尝试用简图来描述一下你观察的细胞;你认为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比较)
小结,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异。

课后联系第1、2题
第一题:答案是B
第二题:(1)上皮组织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导管细胞、筛管细胞。(2)共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相异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因为两者都有多种组织有机结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思考讨论老师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交流。

(三)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课后练习
科学前沿
本章小结
自我测试

引导学生比较上一节实验课所绘制的细胞图与大肠杆菌相片、模式图的差异。提出问题:两种细胞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导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代表生物。(真核细胞如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
以蓝藻作为例子介绍原核细胞的生活习性。
1.什么是蓝藻,身边熟悉的蓝藻有那些代表生物?(发菜、水华)水华对环境的影响和禁采发菜的环保意义。
2.形态:比较小,营养方式。细菌主要以寄生、腐生为主,而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4.用幻灯片比较一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突出细胞核与拟核物质组成的共同性。

设问: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遗传理论、细胞学说)
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描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第二要点描述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要点描述细胞的繁殖。(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讲)
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

课后练习3:根本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共性是细胞核的组成物质。

(略)


比较两种细胞的差异,讨论并回答问题。(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细胞都有成型的细胞核,而大肠杆菌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尝试解释细胞学说的内容

阅读资料,讨论问题并进行交流汇报。(1、例如科学发现是曲折,漫长的;2、主要是阐明了生物界的同一性;3、例如对神创论有力的打击等。

高二生物教案:《细胞代谢》教学设计(二)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生物教案:《细胞代谢》教学设计(二)”,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三 细 胞 代 谢

(一)酶与ATP

考试目标

知识内容要求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整理知识(关键词)

跨膜运输、半透膜、原生质层、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选择透过性、糖被、流动性、欧文顿、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顺(逆)浓度梯度、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载体蛋白、主动运输、细胞代谢、酶、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催化作用、活化能、高效性、专一性、最适温度、最适pH值、ATP、ADP、高能磷酸键、动态平衡、腺苷、直接能源、主要能源、最终能源、吸能反应、放能反应、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中的能量来源、能量“通货”

【点拨提升】

课堂练习

1.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累K+需消耗能量

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

D.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2.将人红细胞置于盛有下列液体的离心管中。10分钟后离心,得到沉淀物和上清液,则上清液中K+含量最高的离心管内盛有

A.10%氯化钠溶液 B.0.9%氯化钠溶液 C.20%蔗糖溶液 D.蒸馏水

3.已知鱼鳔是一种半透膜。若向鱼鳔内注入适量的20%蔗糖溶液、排出鱼鳔内的空气,扎紧开口,将其浸没在盛有10%蔗糖溶液的烧杯中,下列能正确表示烧杯内蔗糖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是

4. 右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5、嫩肉粉是以蛋白酶为主要成分的食品添加剂,就酶的作用特点而言,下列使用方法中最佳的是

A、炒肉的过程中加入

B、肉炒熟后起锅前加入

C、先用沸水溶解后与肉片混匀,炒熟

D、室温下与肉片混匀,放置一段时间,炒熟

6.在密闭容器内,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产生酒精,此过程不生成

A.ATP B.乳酸 C.三碳化合物 D.CO2

7.酶A、B、C是大肠杆菌的三种酶,每种酶只能催化下列反应链中的一个步骤,其中任意一种酶的缺失均能导致该菌因缺少化合物丁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现有三种营养缺陷型突变体,在添加不同化合物的基本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如下表:

由上可知:酶A、B、C在该反应链中的作用顺序依次是

A.酶A、酶B、酶C B.酶A、酶C、酶B

C.酶B、酶C、酶A D.酶C、酶B、酶A

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

④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10.已知2H2O2=2H2O+O2↑ , 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O2的生成速度(即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来判断H2O2分解反应的速度。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使其能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求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蒸馏水,3.5%FeCL3溶液,0.01%牛过氧

化氢酶溶液,恒温水浴锅,试管。

(1)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整个实验中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的释放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 。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仅将实验中的恒温水浴改为800C,重做上述实验,O2释放的速度最快的是 ,原因是 。

DDBBD BDBB

(1)1取3支试管,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溶液,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 2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 3观察各管中释放气泡的快慢

(2)加酶溶液的试管、加FeCl3溶液的试管、加蒸馏水的试管,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3)加FeCl3溶液的试管 在此温度下,FeCl3催化作用加快,而过氧化氢酶因高温变性而失去了活性

高二生物教案:《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二生物教案:《细胞增殖》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知道无丝分裂过程和特点。

3.理解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4.理解有丝分裂的特征及意义。

5.能够应用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学习障碍】

1.理解障碍

(1)如何理解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

(2)如何理解有丝分裂的必然性和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染色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

(3)如何理解和掌握有丝分裂的各时期?

2.解题障碍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变化规律。

【学习策略】

1.理解障碍的突破

(1)用“咬文嚼字法”和“层析综合法”来分析理解细胞周期。

①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是一个细胞周期。由教材中细胞周期图可知,整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且分裂间期时间远长于分裂期。

[例1]下图四图,能正确反映细胞周期概念的是

解析:用“咬文嚼字法”解。由细胞周期的概念可知前一次分裂结束为起点,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终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再结合两个时期所需时间的长短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A

②用“层析综合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A.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间期所占时间为整个周期的90%~95%,占绝对长的时间。

B.细胞的种类不同,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不相同。例如,小鼠十二指肠细胞周期为15.3小时,蚕豆根尖细胞为17.3小时。且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时间各不相同。

C.不是任何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就细胞周期来分,有三种类型的细胞存在,第一,始终处于细胞周期之中的,一直进行分裂的细胞。例如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人体造血干细胞以及其他的干细胞、植物的根尖生长点细胞、茎尖分生区细胞以及形成层细胞等;第二,处于休眠期(又称为G0期)的细胞,这些细胞仍然具有分裂能力,在合适条件下仍可以回到分裂周期之中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增殖。例如肝脏细胞、肾脏细胞、黄骨髓造血细胞等;第三,完全脱离细胞周期,不能再分裂的走向成熟和衰老的细胞。例如骨骼细胞、白细胞、植物的韧皮部细胞等。

[例2]下列四组人体细胞中,能够通过细胞分裂使组织得以修复和更新的一组是

A.成骨细胞和白细胞

B.口腔上皮细胞

C.肝细胞和生发层细胞

D.神经元和骨骼肌细胞

解析:用“排除法”解。题中所列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只有成骨细胞、肝细胞和生发层细胞。其他五种细胞均已经高度分化而失去了分裂能力。

答案:C

(2)用“借比法”和“成因法”理解有丝分裂及其意义。

细胞的有丝分裂是一种生命活动,而且由整个的分裂活动体现出了生命活动高度的有序性,如果从理解进而感悟生命的神奇与奥妙的情感中去理解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及其意义。那有丝分裂的知识就不会枯燥无味,只是机械记忆了。

首先,需要了解细胞分裂的原因,加深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着代谢,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不断地生长。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地长大而要进行分裂呢?我们可以将细胞比喻为一个生物体,就像咱们人,要进行一系列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细胞的生长要受到细胞核与细胞质以及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等因素的制约。

①受到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限制。

细胞要通过它的表面(细胞膜)不断地和周围环境或邻近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它就必须有足够的表面积,否则它的代谢作用就很难进行。当细胞的体积由于生长而逐步增大时,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导致表面积不够,使细胞内部和外界的物质交换适应不了细胞的需要,这就会引起细胞的分裂,以恢复其原来的表面积与体积的适宜比例。就像煤粉比煤块燃烧会更充分和迅速一样,适宜的大小是有利于物质的高效交流的。

②要维持细胞核与细胞质体积之间的平衡状态。

细胞质中的生理、生化过程都受到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指引和控制。就好比人的行为活

动受控于大脑一样。因此,当细胞质的体积增大太大时,细胞核对这样大范围的细胞质的调控作用就会相对减弱,以致造成核、质的不平衡,从而引起细胞分裂,以恢复其细胞核与细胞质体积之间的稳定状态。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当人工培养的变形虫快要分裂的时候,把它的细胞质切去一块,这个变形虫就不再分裂,等它长大起来又要分裂时,又切去一块,它也不再分裂。但如果让其继续生长,体积达到一定大小时,它又会开始分裂。

③细胞分裂生成子细胞,要使子细胞具有和母细胞一样的功能特性,关键还是核中的遗传物质——染色质(染色体)的合理传递。

由以上分析不难理解,细胞分裂是必然的,并且还要尽可能保证遗传物质合理的分配,这样一个难题就摆在了分裂细胞的面前。

长期的进化选择的结果,细胞选择了“复制、平分”(先复制遗传物质,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就好比是基本路线定下了,具体怎么实现呢?

(3)用“并列比较法”掌握细胞分裂的各时期。

①分裂间期 这一时期为细胞分裂进行物质上的准备,主要是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

由于DNA的复制,导致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加倍。在DNA复制之前,细胞核中的每条染色体上(间期实际上呈染色质的状态)含有一个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相同的DNA分子,但仍然连在同一个着丝点上,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也就是说,姐妹染色单体是在间期形成的。此时,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增加一倍,但染色体数目由于着丝点没断开,而保持不变,只有到了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才因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变成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分裂期 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人为地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如下表所示:

细胞周期

主要变化特点分析

记忆小窍门

分裂前期

两消:核膜、核仁消失;两现: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纺锤体出现;一着一移:纺锤丝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点上,牵拉染色体向中央移动

膜仁消失两体现

分裂中期

三清晰:染色体的形态清晰、数目清楚、纺锤体最清晰;一排列: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形定数清赤道面

分裂后期

分开加倍:着丝点分开,由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变成两条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两极移:染色体在纺锤丝牵拉下向两极移动

点裂数增两极移

分裂末期

三现:核膜、核仁重现,(植物细胞)细胞板出现;两消:染色体解旋变成染色质而在光镜下消失,纺锤体解体消失

三现两消分裂完

注意:细胞中央的赤道板是假想平面,实际不存在,而细胞板是实际存在的,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将植物细胞一分为二。

仔细体会,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都有一个加倍过程,但加倍的时期是不同的。DNA在间期加倍,而染色体是在后期加倍,这样在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数目都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了细胞的前后代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2.解题障碍的突破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的几种变化规律,用“图解法”和“并列比较法”掌握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形态变化规律

(2)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

复制→螺旋化,散乱分布于细胞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移向两极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假设正常体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含量为2a,染色体数目为2N)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含量

2a→4a

4a

4a

4a

2a

染色体数目

2N

2N

2N

4N

2N

染色单体数目

0→4N

4N

4N

0

0

[例3]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目相同,但染色体数目不同的时期是

A.间期和前期

B.前期和中期

C.前期和后期

D.间期和中期

解析:用“图文转换法”解。

答案: C

[例4]下图表示根尖分生区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运动,其中A图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丝的相应的极之间的平均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周期的第_________分钟,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

(2)B图中直线c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细胞周期的第9分钟时,测得DNA的数目为32,则分裂到细胞周期的第15分钟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数依次是_________。

解析:用“图文转换法”先读图分析。

(1)从A图所示的曲线可以看出,从第10分钟开始,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丝的相应的极之间的平均距离在逐渐缩短,说明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

(2) B图中直线c的数学含义是从第10分钟开始,距离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联系到有丝分裂,已知从第10分钟开始,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那么,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的是发生分离的姐妹染色单体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3)从第10分钟开始,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可以判断出从细胞周期的第10分钟开始是后期,因此,细胞周期的第9分钟是前期或中期,染色体已经复制。分裂到细胞周期的第15分钟时,着丝点已分裂,染色单体已变成染色体,染色单体数为0,还没有分裂成子细胞,因此,染色体数和DNA数均为32。

答案:(1)10 (2)发生分离的姐妹染色单体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3)32、0、32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B.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

C.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2.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存在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A.间期、前期

B.前期、中期

C.后期、末期

D.中期、后期

3.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开始时,如果它的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

A.N和Q

B.N/2和Q/2

C.N和Q/2

D.N/2和Q

4.根尖生长点细胞和马蛔虫受精卵细胞的有丝分裂,其不同点在于

A.是否出现纺锤体

B.是否出现染色体

C.纺锤体的形成及细胞质的分裂方式

D.染色体的分裂及细胞核的分裂方式

5.如下图所示是两个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请据图回答:

(1)A图示_________细胞有丝分裂,B图示_________细胞有丝分裂,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A图示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图示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其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或“淘汰法”来解。答案:D2.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来解。答案:C

3.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来解。答案:C4.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来解。答案:C5.解析:用“图文转换法”直接识图作答。答案:(1)动物 植物 A图中有中心粒,B图中有细胞壁

(2)中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 染色体着丝点分开,一套染色体形成两套染色体并向细胞两极移动

高二生物细胞呼吸22


大量

26ATP

H2O

[H]、O2

少量

2ATP

CO2、[H]

丙酮酸H2O

主要是葡萄糖

细胞溶胶

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基质

必修1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四节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需氧呼吸及厌氧呼吸概念、反应式、过程,认识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性。

2、举例说明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关注细胞呼吸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认同科学对技术、社会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3、比较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比较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讨论比较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第三节酶一、细胞呼吸的概念和分类二、有氧呼吸三、厌氧呼吸观察与思考:

感受一下:我们的呼吸?

想一想:吸入的氧气的用途是什么?呼气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水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比较高等动物的呼吸现象和呼吸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总结细胞呼吸的概念和分类?最好的内燃机,其将汽油进行转化为动能的效率是多少?生物将等质量的葡萄糖氧化释放并转化后可利用的能的效率是多少呢?

提供数据:1摩尔葡萄糖有2870KJ的能量,葡萄糖氧化分解后,可形成30摩尔的ATP,而每摩尔ATP所含的能量是30.54KJ,求葡萄糖在生物体中的能量转化效率?

生物体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呢?其余的能到哪里去了呢?有氧呼吸的过程如何呢?

结合图示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

表格总结三个过程的异同点?

C6H12O6+6O2

6CO2+6H2O+能量细胞呼吸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

1、我们吃的面包和馒头为什么比较松软?这与酵母菌有什么关系?酵母菌发挥这种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呢?

2、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它是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是厌氧呼吸的现象吗?总结厌氧呼吸的概念和分类?

结合图示,分析厌氧呼吸的过程。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糖酵解,场所在细胞溶胶,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总结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点?

厌氧呼吸所产生的能量这么少,为什么生物体还要保存这种呼吸方式?细胞呼吸是细胞代谢的中心,生物体在饥饿状态下,分解自身物质来供能的先后顺序:先糖类、接着脂肪,最后蛋白质。答:氧气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答:呼吸是吸入空气,利用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在细胞中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又叫细胞呼吸。学生讨论、回答: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者小分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分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答:25%;

32%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在常温下,能量是分布释放;其余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分三个过程,答: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在无氧的情况下。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还产生了酒精。答:运动后,四肢发酸;苹果长时间久放,有酒味产生;米饭变馊;米酒的酿制等。答:细胞在无O2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如乳酸或者酒精和CO2,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微生物的厌氧呼吸也称发酵。

根据产物的不同分为: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需氧型生物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细胞利用这种呼吸作用可以快速地利用较多的葡萄糖产生少量的ATP,在短时间内维持生命。厌氧呼吸是一种克服暂时缺氧的应急措施,是为争取时间而消耗能量较多的办法。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习的态度。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七、板书: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四节细胞呼吸

一、有氧呼吸

二、厌氧呼吸

三、两者的异同点。

八、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