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上册语音与汉字练习(人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20

七年级语文上册语音与汉字练习(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语音与汉字练习(人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语音与汉字练习(人教版)

一、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煎熬(áo)分歧(qí)粼粼(lín)散步(sàn)瘫痪(huàn)憔悴(qiáocuì)诀别(jué)
烂漫(màn) 絮絮叨叨(xù)犄角(jī)怦怦(pēng)寒颤(zhàn)攥住(zuàn)蹲下(dūn)
匿笑(nì)嗅觉(xiù)膝盖(xi)挛(luán)祷告(dǎo)沐浴(mùyù)欹斜(qī)
菡萏(hàndàn)华瑞(ruì)
yang求(央) 沉jì(寂) 淡yǎ(雅)nèn芽(嫩)shà时(霎)翻来fù去(覆)
chuí打(捶)透chè(彻)并dì(蒂)
第二单元

褪色(tuì)卜问(bǔ)纠纷(jiū)焚香(fén)搓捻(cuōniǎn)企盼(qǐ)觅食(mì)冥思遐想(míng) 期期艾艾(iài)冷漠(mò)尴尬(gāngà) 停滞(zhì)遗憾(hàn)开拓(tuò)萤火虫(yíng) 倾向(qīng)幌子(huǎng)仁慈(cí) 赫赫有名(hè)须臾(yú)徒手(tú)屏息(bǐng)承蒙(méng)离谱(pǔ)叛逆(nì)嘈杂(cáo)轮番(lún)喉咙(hóu)舒畅(shū)
jiǎo猾(狡)dèng眼(瞪)kē头(磕)黑zhi(痣)花团锦cù(簇)迁xǐ(徙)繁yǎn(衍)tuì变(蜕) 辛là(辣)威shè(慑)chuò号(绰)丑lòu(陋)míng记(铭)
第三单元
朗润(yùn)水涨(zhǎng)嫩(nèn)应和(hè)撑伞(chēng)酝酿(yùn)戴笠(lì)抖擞(sǒu)暖和(huo)着落(zhuó)宽敞(chǎng)贮蓄(zhù)犬吠(fèi)禅心(chán)津津乐道(jīn)偌大(ruò)刹那(chà)僵直(jiāng)蜷曲(quán)倏忽(shū)锥形(zhuī)瞬间(shùn)绒被(róng)栅栏(zhà)弧形(hú)槐树(huái)攀附(pān)撩动(liāo)丁丁(zhēng)肥硕(shuò)栖息(qī)归泊(bó)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乌桕(jiù)鳊鱼(biān)
wǎn转(宛)鸟cháo(巢)suō衣(蓑)一jì白花(髻)xiāng嵌(镶)zhī子(栀)zhàn蓝(湛)
屋yán(檐)藤wàn(蔓)寂liáo(寥)背lǒu(篓)bèng跳(蹦)
第四单元
擎天撼地(hàn)小憩(qì)骚扰(sāo)辜负(gū)瀑布(pù)迸溅(bèng)忍俊不禁(jīn)
盘虬卧龙(qiú)伶仃(língdīng)绽放(zhàn)伫立(zhù)仙露琼浆(qióng)凝成(níng)啜泣(chuò)峭壁(qiào)颤抖(chàn)闷热(mēn)屡次(lǚ)训诫(jiè)卑微(bēi)小心翼翼(yì)蝉(chán)聒聒(ɡuō)宽恕(shù)短暂(zàn)颤栗(lì)收敛(liǎn)痴想(chī)诱惑(yòu)幻想(huàn)瞬间(shùn)
zāo蹋(糟)庸lù(碌)稻suì穗()沉jìn(浸)hǎn罕(纳)目xuàn(眩)瘦骨línxún(嶙峋)一丝不gǒu(苟)xuān腾(喧)cuì弱(脆)
第五单元
骸骨(hái)猛犸(mǎ)雕刻(diāo)峰峦(luán)轻盈(yíng)绫纱(ling)粼波(lín)弥漫(mí)
篝火(gōu)喧嚣(xiāo)暗哑(yīnyǎ)莴苣(wōjù)颚(è)喙(huì)椭圆(tuǒ)着陆(zhuó)
铁锹(qiāo)海域(yù)
葱lóng(茏)chóu幕(绸)shòu猎(狩)静mì(谧)zhōng斯(螽)月rǎng(壤)
第六单元
掣棒(chè)嗛(xiǎn)青鹞(yào)鹭鸶(lùsī) 撺(cuān)愕然(è) 哪吒(nézhā)提防(dī)幌一幌(huǎnɡ)鸨鸟(bǎo) 翎毛(línɡ)窗棂(líng)风驰电掣(chè)
金箍棒(ɡū)炫耀(xuàn)称职(chèn)滑稽(jī)陛下(bì)头衔(xián)爵士(jué)赏赐(cì)随声附和(hè)女娲(wā)澄澈(chéng)掘(jué)掺合(chān)捏(niē)哞哞(mōu)潺潺(chán)烫(tàng)酥(sū)踉跄((liàngqiàng)孪生(luán)庇护(bì)
大cí老(鹚)老ɡuàn(鹳)ɡuì鱼(鳜)fánɡ鱼(鲂)蓼tīnɡ(汀) lǒngzhǒng(躘踵)
木木chūchū(樗樗)qiángwēi(蔷薇)莽莽zhēnzhēn(榛榛)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词语理解与运用(人教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词语理解与运用(人教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七年级语文上册词语理解与运用(人教版)

一、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2.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高兴
3.絮絮叨叨:来回地说,指说话啰嗦.
4.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5.自作主张:不与人商量,自己决定。④仗义:讲义气。
6.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
7.心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8.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9.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10.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11.繁花似锦:无数色彩鲜艳的花,好像漂亮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12.风云突变:比喻局势突然发生巨大变化。
13.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14.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15.冥思遐想:遇到问题后长时间、多角度地从远处思索。
16.宽宏大量:形容度量大,能容人。
17.独具慧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18.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19.整装待发:整理好行装,等待出发.
20.滚瓜烂熟:象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21.得意洋洋: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22.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23.持之以恒: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24.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25.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26.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
27.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
28.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9.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30.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31.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32.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比喻弱者被强者欺压、吞并。
33.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3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却不能够接近。
35.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④畅谈:尽情地谈。
36.一叶孤舟:一条孤独的小船。
37.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3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3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40.神通广大:有特别高明的本领。
41.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
42.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43.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二、成语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他们两人不论是家世、外貌都迥然不同,但却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B.家就是当你自己在外面漂泊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的披风港湾。
C.我站在悬崖上头晕目眩,漫不经心地向前走。
D.我们要认真读书和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千万要问,不要不求甚解。
解析:选项“漫不经心”的意思是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与语境不符,应该用“小心翼翼”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道题我一直搞不懂,直到他列举出了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我才恍然大悟。
B.阳春三月,公园里鸟语花香,花坛里,花团锦簇,真是美不胜收啊!
C.雪花好像小精灵般随风飘舞,望望窗外的美景,简直美不胜收。
D.他待人一向斤斤计较因此对于个别人的冷嘲热讽并不介意,总是一笑置之。
解析:选项“斤斤计较”的意思是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与语境不符,应该用“宽宏大量”。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他被有眼无珠的阿阿森纳主教练温格看中,但是,决定他职业生涯的因素却是来自于家庭影响。
B.营救人员已经得到了船上的gps系统,试图通过分析其中的数据找出船员失踪的蛛丝马迹。
C.转基因稻米似乎已经整装待发,引领着勇敢的中国转基因新世界。
D.为了表示礼貌,虽然来宾的报告十分枯燥,同仁还是装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解析:选项“有眼无珠”的意思是用来责骂人瞎了眼,看不见某人或某事物的伟大或重要。与语境不符,应该用“独具慧眼”。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的海洋茫无涯际,我们必须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B.上课铃声响了,原本还在七嘴八舌交头接耳的学生都静了下来,教室里人声鼎沸
C.灌木丛里又是哪只睡不着的小鸟还在呼朋引伴?
D.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解析:选项“人声鼎沸”的意思是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与语境不符,应该用“鸦雀无声”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他搞怪时的面部表情令我们忍俊不禁
B.看他喝水的样子,仿佛喝的是仙露琼浆。不过,这也难怪,他刚从沙漠里逃出来,不知道几天没喝水了。
C.她走进来了,跟个冰柱似的,冷冰冰的,又象个公主似的高不可攀。
D.都市世界的繁华,让我有种莫名的耳清目明,感觉没了乡村的那种恬静。
解析:选项“耳清目明”的意思是头脑清醒,双眸明亮,与语境不符,应该用“头晕目眩”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拉夫特是宾夕法尼亚卅来的一个瘦骨嶙峋,没有心眼的小伙子。
B.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爱情微乎其微;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婚姻却随处可见。
C.从《孙子兵法》这本畅享中外的兵法书籍可以看出,孙膑的兵法谋略比庞涓相形见绌。
D.窗外的商场突然着起了大火,很多人惊慌失措的大叫乱跑。
解析:选项“相形见绌”的意思是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与语境不符,应该用“更胜一筹”。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B.儿时的我枯燥无味地看着那些流光溢彩的图片,直至现在也是对那些景象念念不忘。
C.百花凋零,白雪皑皑的冬季,只有那腊梅昂首挺立着.
D.人生就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经历惊涛骇浪,何时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解析:选项“枯燥无味”的意思是形容单调,没有趣味,与语境不符,应该用“津津有味”。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执意要退学打工,就像嫦娥奔月一般,真是不可救药、不可理喻。
B.皇帝正兴高采烈地自吹神通广大,阿谀奉承的臣民们也不停地随声附和。
C.他真是走头无路,别人办不到的事,他总有办法完成。
D.这一段哑剧十分有趣,让观众个个眉开眼笑。
解析:选项“走头无路”的意思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与语境不符,应该应该用“神通广大”。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人教版)


1、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特点是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这是一首新诗。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旧体诗)相对而言的诗歌体裁。其特点是形式较自由,每节诗和每行诗字数不同,押韵要求不严。
二、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痴想(chī):1.亦作痴想。2.呆呆地想。3.幻想。文学创作上的丰富想象。4.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想法。(课文意思:很投入,很入迷,很忘情地思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níng):凝结成。
诱惑(yòu):吸引,招引。
喧腾(xuān):喧闹沸腾。
漫湿:水满湿润。
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关于诗歌朗读
朗读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2)作者通过对“山”“海”两个意象的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3)本文主旨是什么?
四、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小结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提示: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2、作者通过对“山”“海”两个意象的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4、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5、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三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二、继续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2、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4、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7、再次朗读全诗,领悟诗歌主旨、诗歌情感。
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
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山”和“海”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通过努力拼搏实现理想的惊喜之情。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三、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将会实现。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达到科学的顶点。
——马克思
四、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象征手法
山海
(困难)艰苦奋斗(理想境界)
海比喻理想境界
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教学反思:
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从而领会诗歌的深刻内涵之后,要求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战胜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令我欣慰,但也引起了我的深思:语文教师如何从知识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适时点拨,恰当指导,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以及健全的人格。因势利导,适时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坚强的性格。这节课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学生的发言还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用心聆听、感知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面临的问题,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有责任教会学生如何生活。

2、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一个小故事引入:(本文前传)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他就是作者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便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二、走进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着眼(zhuó)
头晕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nà)(hǎn)小心翼翼(yì)
训诫:告诫、教导
嶙峋:形容人瘦削
纳罕:惊奇、诧异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啜泣:抽噎yē,抽抽搭搭地哭
炫目:使眼睛昏花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心惊肉跳:xīnjīngròutiào: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了解大意
2、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提出要求)
(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五、弄清课文结构,复述课文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高;约7米
2、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六、作业
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天气“闷热”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作铺垫)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三、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3、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4、、“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6、“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7、“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四、合作完成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
哭信心全无
伸、探、踩有了信心
又照着做信心大增
移动、爬下、啜泣巨大的成就感
5、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怎样认识这一标题的含义?(1’)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的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解决,终会取得成功。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板书: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走 一(小)步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再 走 一 步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成 功 下 崖
巨大成就感

1、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2、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3、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4、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
5、路尽无绝处,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6、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教学反思:
教室里,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讨论中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大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亲和蔼、慈祥、深知教子之方,在危急的情况下指挥孩子克服困难,让孩子体会了成功的感受,以给了孩子受益终生的信念和勇气……有的学生甚至感叹自己如果能有这样的的父亲该有多幸运。当教师感觉讨论得差不多了,宣布说“下面我们开始讨论下一个问题”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自己对刚才的问题还有不同的意见。教师于是示意他可以继续说出他的想法。这个同学说:“我最喜欢的人是那四个小伙伴。”此语一出,满座哗然。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我而去,是哪种缺少同情心的人。不过,教师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我喜欢他们勇敢,他们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他们为了自己达到目的,敢于舍弃。”“哦?他们敢于舍弃什么?”“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认为他们四个没有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但是,老师,你们有没有想过,第一,那四个小伙伴并没有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去爬悬崖,第二,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第三,如果他们都去帮助‘我’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不能下来。还有,现在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谁没有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部分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还是十分坚持。“那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是强者,所以,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爷爷还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呢?”“并不是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一场辩论赛在教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拉开了帷幕。“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过来吗?如果你去应聘一个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因为同情别人而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如果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什么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这个同学虽然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没有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都把目光转向了教师。教师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说:“我个人是很佩服这位同学的!一是他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二是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如果平时不动脑筋是说不出来的!”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在认真听教师的讲话。“今天,其他同学表现也不错。在这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做出‘终审判决’,我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大雁的故事。说是每一个大雁的雁队中,如果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是受伤,这个雁队一定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和困难,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测验:一个外国女士到了中国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一个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自己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出来,如果没有拉出来就会被海水淹死。听完要求以后,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首先奋力一拉,他的小球出来了,5秒,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中国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实验,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们真正完成了这个实验!你们真是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教师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

3、短文两篇《蝉》《贝壳》
知识与能力: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大自然中有太多的生命让我们感动不已!植根于淤泥中的夏荷,竟能出于淤泥而纤尘不染;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耀眼的光芒;贫瘠的沙漠中竟能有如此灿烂的生命;幼嫩的小草竟能拥有海一样浩瀚的气势;枝头轻吟的小鸟,雨后潮涌般的春笋,夏日里知知不休的鸣蝉,海边精美的贝壳……这无数弱小而美丽的生命,在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其中的两个弱小的生灵,去聆听他们的生命最强音。
二、作者简介:
《蝉》选自《承教小记》,小思;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
聒聒(ɡ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shù):宽容饶恕。
短暂(zàn)颤(chàn)动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全班齐读。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蝉的感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呢?
2、在读《贝壳》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对贝壳是种怎样的感情?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虽然是一篇小的哲理散文,但是文章的结构脉络也是比较清晰的。文中是一条非常鲜明的线索就是作者的感情变化。
作者对蝉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目光首先停留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首先作者表达了对蝉的一种什么感受?
一个字来概括。对是“烦”。烦它什么呢?它的“知知不休的叫声”。就在我们记忆中涌现知知不休的叫声出现的时候,并试图带着这种感觉读到结尾时,却发现作者感情发生了变化,这时他对蝉的情是什么呢?用一个词概括,对了,是宽恕。从哪里能看出来呢?“忘却恼人的聒聒”。
为什么作者的感情会发生变化呢?(整理出下面的板书)
知知不休的叫声抑
↓烦
蝉特殊的生命经历
↓思考
忘却恼人的聒聒
↓宽恕扬
3、在对蝉的独特的生命经历的思考,似乎让我们看清了作者要讲述道理,能够看出文章的主旨,那么《蝉》主旨是什么呢?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一些标志性的句子。
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大家读完《贝壳》了,贝壳的主旨又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贝壳》。作者刚刚拿到手上的时候,觉得贝壳是什么?
然后作者由贝壳联想到了什么?由贝壳里的生命又想到了什么?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整理出下面的板书)
 艺术品、宝贝喜爱 贝壳
 脆弱卑微的生命 赞叹
贝壳 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我”自己
 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立志 人生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二、合作理解,讨论回答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2、《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三、学习感悟,归纳小结。
今天这两篇短文,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的贝壳这些细小的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从而引起了我们对生命的意义的追问和思索,让我们明白了,人不仅应该珍惜生命,而且应尽自己所能让生命活得更精彩的人生哲理。
教学反思:
在前文所述的两个最喜爱的句子欣赏中,有的学生赞叹贝壳的坚韧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暂,有的赞美平凡的伟大,不一而足,我对他们的回答一一肯定,也
许教参给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却是弊大于利。通过《贝壳》的教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构建课堂教学的多元,把师生的平等的关系展示出来,走出技术设计的误区。

4、紫藤萝瀑布
宗璞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和赏析能力
3.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反思,乐观豁达的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1、本文的主旨,作者含蓄的感情
2、学习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3、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二、走进作者
1、宗璞pú,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
2、写作背景
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迸(bèng)溅出忍俊不禁(jīn)仙露琼(qióng)浆(jiāng)盘虬(qiú)卧龙
 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繁密:多而密。 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伶仃dīng:孤独,没有依靠。酒酿;江米酒。
 挑逗:逗引,招惹。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
(二)默读思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题,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看看每段写的是什么?
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
一、(1——6)赏花————感受:繁花似锦(叙事)

命二、(7——9)忆花————感受:思绪万千(议论)

恒三、(10—11)思花————感受:精神倍增(抒情)
(三)再次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紫藤萝的?按怎样的顺序来描述盛开的紫藤萝的?
2、文章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是由景入情的?简要分析两句。
3、文章用了哪些修辞?并作简要分析其作用。
4、文章开头用来“我不觉得停住了脚步”与结尾的“我不由的加快了脚步”这是不是有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提示:要注意在阅读时把握语句中的关键词和句并结合有关的材料和背景补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1、作者从三方面来介绍:板书:花瀑——花穗——花朵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顺序。
2、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的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通过眼前花的描述来紫藤萝花的美)
2)、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此句通过对紫藤萝形状的描述,流露出较强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紫藤萝生命的顽强,流露出赞美之情。
3、1)、“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紫藤萝花的美而且在阳光充满了活力。)2)、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了花朵的饱满,富有活力。
4、文章这样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能做到首尾呼应、点明主题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山的那一边,我们懂得了人不能没有理想;于是,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战胜了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懂得了人不能没有信心;后来,我们在挣扎的小飞蛾身上,感悟到了生命在于奋斗;今天,我们将驻足于紫藤萝花面前,体会一份宁静和喜悦。
二、合作探讨
1、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
讨论并归纳:先写每一穗花,再写每一朵花。先写花趣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然后写花的形状,”“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最后写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
讨论并归纳:从三个方面写。
(1)色:一片辉煌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2)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3)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3、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讨论并归纳:这里运用了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
4、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比喻:
1、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
3、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2)拟人:
1、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
2、才知那是每一条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
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
4、‘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用拟人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三、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四、作业
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合作探讨
1、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气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2、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讨论并归纳: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而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而死,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因此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3、本文的倒叙第二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这些花也正如人,人类社会也正如花一样由每一个一朵组成,虽然某些花或某个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本文的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并归纳:说明作者从花中得到感悟,心中的失弟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和前进的动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5、紫藤萝瀑布与生命的长河的联系:
没有生物永生不死,那为什么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瀑布)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的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个体的生命有限,无数个体前赴后继,就汇成生命的洪流,贯穿时空;个人的光彩构筑出人类的辉煌,也因人类的辉煌而更显灿烂。
6、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作者的感情宣泄是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的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的关系”讽刺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7、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因为家庭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作者又想到十多年来紫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8、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三、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由“物”及“我”
情由景生理从情来
四、小结
本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中心思想)文章写景抒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五、从本文中你感悟到什么?(人生感悟)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紫藤萝瀑布
宗璞
看花——繁华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穗:上盛开浅紫;下待放深紫
花:色:上浅紫、下深紫
形:帆一舱一舱内
香:嗅一视一幻(通感)
教学反思:
我主要根据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这一点来设计本课。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我总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还能改变学生期待老师最后给个正确答案的传统思维,形成这样的意识:哦,这些答案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并不难呀!
5、童趣
沈复
知识与能力: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解释字词,理清句子层次,朗读时注意停顿。
2、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走进作者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一生为幕僚。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童稚(zhì)藐小(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云端(lì)
怡然称快(yí)凹凸(āotū)土砾(lì)壑(hè)
庞然大物(páng)癞虾蟆(làiháma)
四、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1、自读、小组合作朗读、表演性朗读
朗读提示:示例
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3、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7、蹲其身,使/与台齐。7、见/二虫斗草间。
9、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0、作/青云白鹤/观。
2、抽读、点评
3、反复朗读课文
五、合作学习
1、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1、扩:单音节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2、换:文言文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3、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4、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5、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6、补:省略内容和关联词语补充出来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理解课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二、重点字词句
1、一字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观(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之:见藐小之物(的,结构助词);昂首观之(指“夏蚊”,代词)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2、沿用至今的成语:
明察秋毫——原来形容视力极佳,目光敏锐,连极其细小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来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同义词: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义词:茫然不解、蒙昧无知)
夏蚊成雷——夏天的时候,成群文字的叫声就像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到风声和鹤鸣都害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几段惊恐疑惧,或者妄自惊扰。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课后)。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同义词:怡然自乐,反义词:黯然伤神)
庞然大物——庞然,高而大的样子。指形体、体积很巨大的东西。仙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同义词:硕大无朋,反义词:秋毫之末)
3、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5)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5、参考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三、思考、研讨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物外之趣。
2、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1)把蚊子看成鹤(观蚊如鹤)
(2)把从草当做树林,把虫蚁当做野兽(神游山林)
(3)大癞蛤蟆并赶到别的院子里去(鞭打蛤蟆)
3、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1)小—大。如:丛草—树林虫蚊—禽兽土块—峰、谷
2)丑—美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4、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5、“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6、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仔细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赋予自然景物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了“物外之趣”。
7、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体验与思考
1、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2、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文言知识积累
五、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积累文言词语、成语。
3、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6、理想
流沙河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2、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仿写)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走进作者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三、朗读课文,弄清字词:
1、范读或听读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寂寥liáo扒窃pá玷污diàn诅咒zǔzhòu洗濯zhuó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蜕tuì倔强juéjiàng
脊梁jǐ贪婪lán鬓发bìn
3、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寂寥:寂静;空旷。
玷污: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洗。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海天相吻:天空与海面互相连接合为一体
绝处逢生: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绝处:死路。
浪子回头:不务正业的人改邪归正.浪子:二流子。
4、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倔强——坚强洗濯——洗涤
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
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修饰
四、再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五、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
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六、作业:
抄写字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句默写与古诗词欣赏(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句默写与古诗词欣赏(人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句默写与古诗词欣赏(人教版)
一、直接默写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1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1.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4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1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二、理解性默写
1.曹操的《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5.《龟虽寿》中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过故人庄》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7.《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9.《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浣溪沙》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描写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1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14.《观书有感》中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5.《/FONT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为复习旧知识好处的句子:_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择善而从”这一成语出自《论语》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自己所不想要(或不想干)的,不要强加于别人,用《论语》中的原句来表达就是: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古诗词欣赏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阅读《龟虽寿》,完成下面题目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①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
答: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
答: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
③“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几句,以“神龟”和“螣蛇”为喻,主要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
④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曹操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出一种老当益壮、乐观奋发、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⑤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风格?
答:慷慨,豪迈,激昂。
2.阅读《过故人庄》,完成下面题目
过故人庄王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
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
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3.试用自己的话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答:(这首诗写诗人进村时所见到的景色。)绿树在村边环绕,青山在墙(村)外隐约横(歪)斜,一派山野村舍景象,如诗如画,恬淡宜人。景中充溢着诗人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也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