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清朝政局的变动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17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清朝政局的变动。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清朝政局的变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清朝政局的变动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可是,腐朽的清王朝并没有在它的猛烈冲击下垮台,而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为适应形势还发生了变动。请同学们说一说:清王朝没有垮台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清朝政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归纳为: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汉族地主集团湘、淮军的拼命挣扎;西方列强对清王朝的支持,是清王朝没有垮台的主要原因。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又必然导致清朝政局的变化。)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引起了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动,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1.总理衙门的建立

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内就有人主张承认外国侵略者的要求,换取外国的军事援助,镇压太平天国。1860年冬,清政府在北京设抚夷局,以后又感到这个名称不合时宜,于1861年改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奕?等充任办事大臣。奕沂是咸丰的弟弟,因长期和洋人打交道,勾结外国侵略者,人们称为“鬼子六”。总理衙门的设立,适应了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需要,是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镇压人民革命的产物。总理衙门最初经营外交、通商、海关等对外事务,以后所管事务不断增多,职权不断扩大,凡涉及外国的一切事务,它都要管。对内,它是高于六部之上的权力机构,而在外国人眼中,它不过是一个为他们办事的机构,他们经常在总理衙门干涉和指责中国的内政外交,甚至稍不随意,就咆哮公堂,英国公使就曾做过这样的事。鲁迅在一篇《说面子》的杂文中说道;“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啊!总理衙门从成立到1901年变为外交部,40年间,正是中国形成半殖民地的过程,因此,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2.慈禧太后统治的开始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是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有极强的权势欲,咸丰皇帝病死承德后,她为了掌握清王朝大权,勾结恭亲王奕?,发动宫廷政变,将输政的八大臣处死或革职充军,自己垂帘听政,定年号为“同治”,开始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她统治期间,中国主权丧失,领土丢尽,人民斗争风起云涌,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3.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清朝以武力定天下,可是,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八旗兵制已腐败不堪,形同虚设,绿营兵也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丧失了战斗力。清政府被迫起用一些汉族官僚,兴办地方团练。于是湘军、淮军应运而生,并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以湘、淮军起家的汉族官僚势力开始扩大,成为清统治集团中能左右政局的重要力量,先是曾国藩独霸一方,以后李鸿章、左宗棠也权重一时。这些汉族官僚,一方面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拼命支撑着清王朝行将崩溃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在寻找着使中国富强的道路。

相关知识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瓜分中国的狂潮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背景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更加剧烈。

2.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二、表现

1.进行资本输出

(1)争做债主

①概况:清政府为偿还对日赔款和“赎辽”费用,大借外债。其中,数额最大的是向俄法、英德的三次借款。

②借款特点:第一,具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其次,通过借款控制中国的海关与财政。再次,以借款作为长期控制中国主权的手段。第二,借款利息高,超过本金的一倍半左右。第三,回扣盘剥之重,是国际债务史上罕见的。

③危害:列强通过借款,控制了清政府的海关和财政收入。

(2)抢夺路权

①概况:法国首先在中国西南抢得铁路修筑权;接着,俄国在中国东北强筑铁路;列强纷纷抢夺中国路权。

②影响:修筑并控制中国的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列强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其势力还深入中国内地。

(3)建立厂矿企业

①特点:资金充足,规模大,技术新,管理先进,产量高,成本低;拥有种种特权;在中国近代厂矿企业中,居于垄断地位。

②危害:列强通过开办企业,大量掠夺中国资源,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1)概况

①德国首先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作势力范围。

②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湾地区,把长城以北和x疆划作势力范围。

③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两广和云南划作势力范围。

④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把长江流域、云南和广东划作势力范围。

⑤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把福建划作势力范围。

(2)实质:是列强掠夺中国的高峰,是中国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3)影响: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表现及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在经济上,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通过做中国的债主,在中国修筑铁路,开办厂矿等形式,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在华的侵略势力。

在政治上,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这些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实际上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过渡的形式,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

2.今天我国政府引进外资与19世纪末清政府贷款的不同点

从背景看,清政府的借款是在帝国主义加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而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在中国成为主权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情况下进行的。

从目的看,清政府借款是为了偿还战争赔款、“赎辽”费用以及满足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我国资金的不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性质看,清政府的贷款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是奴役性的贷款;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从影响看,清政府的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有力地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戊戌变法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戊戌变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

①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

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②发展 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 儒家思想 相结合。

(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百日维新

(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3.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行通。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洋务运动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洋务运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洋务运动

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4.发起者:洋务派,即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的开明官员。(“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代表人物:在中央的代表是奕訢,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6.口号:“自强”“求富”。

7.内容(主要措施):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①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②口号:“自强”

③目的:武装军队

④创办的主要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⑤性质:官办封建企业

(2)发展近代文化教育事业

①目的:为满足洋务的发展需要

②主要措施:a.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等),培养翻译人才和军事人才;b.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c.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19世纪90年代

②口号:“求富”

③目的:辅助军事工业

④兴办的重要企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等。

⑤性质: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民用企业。

(4)建立新式海陆军

①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②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舰队。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8.洋务运动的破产(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①西方列强的阻挠和技术垄断;②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③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④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0.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影响):

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②进步性(积极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局限性(消极影响):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而非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1.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了哪些有益的启示(洋务运动的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吸取)?

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②防止官员贪污腐败;③科教兴国;④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协调进行;⑤对外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⑥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⑦民族独立是近代化的前提条件等。

12.小结: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甲午中日战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甲午中日战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是由于日本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战争爆发时间:1894年7月

第一阶段:平壤战役,黄海战役

第二阶段: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