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人教版

高中优秀教案地理

发表时间:2021-12-26

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人教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人教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戴建芬WWw.JAB88.cOm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最近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它的确立为当前地理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那么,何谓开放式地理教学?为何要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如何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本文就此谈谈粗浅看法。

关于开放式教学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理解开放式地理教学的内涵是指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课内外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重视校内外各种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地理教学。开放式地理教学提倡教师积极探索,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超越现行课本,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通过各种开放的渠道和手段,尽可能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的空间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它是对传统的教师依赖教材,学生依赖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的封闭型教学方式的革新。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应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的实行应对当前的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3436

精选阅读

地理开放性试题的命制方法初探


地理开放性试题的命制方法初探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五省(自治区)开始实施,新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但是,在实验省地理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广大的教师都反映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思维过程、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评价非常难操作,也非常难把握。笔者认为,地理开放性试题是一类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题目类型,也将会是以后地理高考试卷中的一大特色,因为毕竟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兼容各种版本教材的差异,很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地理开放性试题的概念

我国学者对有关开放性试题的研究的文章比较多,也取得了一些研究的成果,但大多是对数学学科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开放性试题的研究的主战场在数学学科。地理学科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可能是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还没有深入。

那么,什么是地理开放性试题呢?地理开放性试题是与封闭性试题相对的、没有固定答案或唯一结论的一种地理试题形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地理试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地理试题无法取代的优点。这种题型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地理新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中可以大力加以提倡。

,探索分子构建的奥秘


第三章探索分子构建的奥秘

一、指导思想

探索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的内部规律,这是学生化学认知过程的一个必要趋势。知道了金属、非金属、酸、碱、盐,为什么它们有各自的特性呢?认识了卤素单质及其有关化合物,为什么它们既有相似的性质,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呢?引导学生去探究物质、物质分子构建的奥秘,挺进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去认识物质世界,不管是在知识、智能、情意方面,还是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方面都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本章学习中必须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结构。从宏观到微观,这是人类科学研究的一个飞跃。这是一个从宏观物质的基本直观性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的转变。让学生经受从宏观到微观,从形象到抽象,从直接感知到想象感悟,直至从普通语言到化学符号的一系列认知活动的转变,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出本章知识教育的智力价值,以求得学生在感知、注意、想象、思维等方面有更全面的发展。

本章所涉及的物质结构理论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情境;而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有一个新的情境。作为一名教师,只要牢牢把握住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探究的宗旨,在原子趋向稳定的可能途径,原子间的作用,形形色色的晶体的学习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联想,让思维插上创新创造的翅膀。同时在联系物质、材料等有关调查观察中,在证明化学键理论的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设计中,又不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物质结构的判断和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达、模型的搭建和电子式的认识中,又有许多基本技能的训练。若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作延伸,在丰富多彩的材料世界、化学键与能量的关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专题上,让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自然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了。

二、教育目标

⑴从了解物质硬度的不同而延伸到物质的结构差异,并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概念及形成的初步知识。理解氯化钠、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硅及铜、铁的物质结构差异。知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及金属晶体及它们的典型性质,知道分子间作用力,认识电子式。

⑵在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和生活中所用的材料等的观察分析中,在物质为什么具有不同硬度,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原子趋向稳定的途径等的质疑讨论中,在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性质差别等的探索讨论中,在有关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的演绎讨论中,在金属具有有关特性的探究讨论中,在化学键类型、晶体类型的归纳对比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演绎、推理、对比、归纳等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类型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⑶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息息相关,学生存、学生活,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基本观点和科学研究的成就,学负责、学创新,感受优秀科学家的品质,学道德、学关心,在微观世界的有关问题讨论研究中,学合作、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使学生在情感领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⑷学会从观察和进行实验比较物质的硬度,从有关原子结构判断原子趋向稳定的途径和典型化学键的形成,以及观察电子式、有关结构模型等技能。

⑸在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的设计完成中,培养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进行联系的实践和思维能力。在材料联系生活的观察调查中,提高实践能力。可以就生活中的材料、化学键与能量、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等作小课题进行延伸性的研究。

三、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

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离子键、共价键,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对于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发动学生进行深入讨论,集思广益,见多便能识广。

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则要进行剖析讨论,经思辨才深刻。

四类晶体则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归纳、对比它们在构成、作用、性质上的有关差异,乃至作一些示意图、作一些比喻,处处联系物质实际是不难巩固的。

⑵难点:

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金属键,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区别,金属晶体,电子式。

化学键的概念内涵深刻,外延丰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讨论。

化学键的形成的关键是其作用的本质,让学生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产生矛盾,揭示矛盾,得到统一,才能使学生内悟。所以切忌老师讲述到“完美”。

金属键与离子键、共价键相比,难在动态的自由电子,可结合金属的特性来让学生了解。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中的不同作用,必须搞清楚是结构微粒之间的作用,不要把结构微粒内外的作用混淆一体,选取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作对比,部分也出于这一因素。初学时不宜把晶体内部的所有作用力作详细讨论。

在电子式的学习讨论中,注意区分好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区分阴、阳离子的书写的区别,把握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的判断方法,把握成键前后电子数保持不变的原则,把重点放在正误的判断上。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吗?1课时

第二节原子是怎样构建成分子大厦的?2课时

第三节形形色色的晶体2课时

第一节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吗?

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硬度的表示方法和物质硬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理解形形色色的物质是如何形成的?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键的种类

教学重点

物质硬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概念。

教学难点

化学键的概念

一、常见物质的硬度

奥地利物理学家摩斯把10种常见的矿物按硬度由小到大分为10级。

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氟石⑤磷灰石⑥正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金刚砂⑩金刚石

问题: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素异形体,为什么硬度差异这样大?

金刚石和石墨一样,都是由碳组成的,之所以硬度差异县殊,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完全不同。通过X光,可以看到,在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排列成空间的四面体型的结构,它的每一个方都有相同的硬度。而石墨中的碳原子排列成一片片平面的六边形结构,片与片的结合力微弱,所以石墨很容易裂成薄片。由于地球上天然金刚石很稀少,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都在进行通过一定条件把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尝试,在摄氏1800度的高温和7万个大气压的条件下,人们终于将石墨变成了人造金刚石。今天,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金铡石已从单纯的工艺原料,变为重要的工业材料。目前,金刚石年产量(包括天然和人造)已达1亿克拉(20吨)以上。

如何鉴别钻石的真假

钻石由于价格昂贵及稀有,使得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假货来获利,有没有迅速准确的方法将钻石与形形色色的假钻石区分开呢?方法是有的,而且不止一种。

在叙述这些区分的方法之前,我们将钻石及其代用品的性质列一个表,以便看出它们之间在什么地方有区别:

在表中,将钻石的可能代用品(及冒充品)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立方氧化锆、GGG等四种,它们的光学性质,即折光率和色散都与钻石相近,并且都是均质体没有双折射,因此,琢磨出的宝石成品外观上与钻石非常相似,为了区分,只有根据硬度、比重和导热性;第二类包括锆石、人造金红石等四种,它们的成品外观也与钻石相似(但不如第一类),但因为都有很高的双折射率,在成品上都可以看出明显的双影,与钻石容易区别。当然,它们的硬度、比重和导热线,与钻石也有很大的不同;第三类包括无色蓝宝石、水晶等五种,它们的特点是折光率低,外观与钻石不够相似。因此,在有条件时可以用折光仪测定它们的折光率。当测出折光率数字后,立即可以知道它是代用品而不是钻石。当然,它们的硬度和导热性,也与钻石有很大的差别。

总起来看,钻石与它的所有代用品(或冒充品)之间,最大的区别有两点,一是硬度,二是导热性。因此,可以根据这两种差别制造出仪器,用来迅速、准确地区别钻石和所有的代用品或假冒品。

钻石测定仪

导热性指物质对于热的传导能力,凡导热性强的物质,都能迅速传送热量,例如人们熟知的金屑铜、铝等。当人们用手摸铜、铝时,由于它们会将人手上的热迅速传开,因此感到这些金属是“冰凉的”。又例如木材,它的导热性很弱,因此人手摸上去是温热的。

导热性的强弱,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字越大的导热性越强,例如,铜的相对导热性为0.927,铝为0.485。由表可以看出钻石的导热性非常强,竟然超过了铜和铝,相对导热性高达1.6—4.8。而钻石的那些代用品呢,导热性都比钻石弱得多。由表可看出,大多数代用品的导热性都低于0.01,即比钻石底100倍以上,像玻璃,它的导热性最差,竞比钻石低1000多倍。蓝宝石虽然导热性较高,可比钻石也要低10多倍甚至几十倍。

这样,如果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迅速测出宝石的导热性,那区分真钻石与假钻石真是易如反掌了。这种仪器已经有了,它的英文名称叫做“DiamondMaster”,中文可以译成“钻石测定仪”。下图是钻石测定仪的照片。它的形状像一个电表,外联一根电线,电线前端像一支钢笔,钢笔顶端是“探头”。使用时打开开关接通电源(一般用9v电池),将探头与被测的宝石接触(宝石事先须擦干净,不能有油腻污垢),这时仪器上的指针就开始转动,当转动的偏角很大,超过仪器上标定的区域时,被测宝石就是真钻石,如果指针的偏转角很小,达不到标定的区域,那被测宝石就是假钻石。

最简单的钻石测定仪,只能显示出被测宝石是真钻石还是假钻石;构造复杂一些的钻石测定仪,还可以估计出假钻石是什么,例如是立方氧化佬,或者是YAG等。由于制造厂家的不同,这种仪器有各种改进,例如取消了电线与指针,探头装在仪器突出的一个短管上,用不同颜色的发光二级管显示测定结果,绿灯亮时表示真钻石,红灯亮时则为假钻石等。

钻石测定仪的体积很小,和一包香烟差不多,可以方便地放入衣装中。

标准硬度计使用钻石测定仪区分真假钻石,当然很理想,可是这种仪器价格比较昂贵,我们可以用另一种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测试宝石的硬度。我们知道,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它的硬度是摩氏硬度10,用钻石可以划伤任何物质,可任何物质都不可能划伤钻石。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制造出了一种“标准硬度计”,这是一个大小为655523mhl的方盒,打开盒盖后,里面镶有4个标准硬度片,它们都经过精密研磨,表面光洁如镜。4片标准硬度片的摩氏硬度分别为6、7、8、9。

标准硬度计用于测定宝石的硬度。将要测定的宝石(已琢磨好的成品或未琢磨的原石皆可)找一尖棱部位,轻轻刻划硬度6的标准片,然后用放大镜观察,如果标准片毫无伤痕,表示宝石的硬度低于6,不必再测。如果标准片表面有擦不掉的细线状伤痕,表示宝石硬度高于6,应继续刻划7的标准片,如划不动(无伤痕),表示宝石硬度在6—7之间(包括7)。如能划伤,则继续刻划硬度8的标准片。如此下去,可将所有宝石的硬度分成五类,即:硬度低于6;硬度在6—7之间(包括7);硬度在7—8之间(包括8);硬度在8—9之间(包括9);硬度高于9。

用标准硬度计测定钻石真假极为方便,只要用宝石轻轻刻划硬度为9的标准片,如能划出伤痕,就是真钻石,如划不动,就是假钻石。

刻划硬度时,首先应将标准片表面擦拭干净。刻划时是否划伤了,手感是不同的,划不动时有“打滑”的感觉。

标准硬度计的构造简单,价格也比较低廉。

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讨论: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分子的呢?

化学键的概念:分子或晶体中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的主要的强烈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

化学键的分类:根据形成化学键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练习:

1.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方法是()

A.观察外表B.测定密度C.在纯氧中燃烧,检验燃烧产物D.测量硬度

2.石墨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A.颜色不同B.内部碳原子排列不同C.物质组成不同D.化学性质不同

3.下列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

A.玻璃B.岩石C.石墨D.金刚石

4.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它们的生成物是()

A.分别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B.都是一氧化碳

C.都是二氧化碳D.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键是一种作用力,它存在于

A.分子或晶体中的原子间B构成物质的所有微粒

C分子或晶体中相邻的原子之间D分子间

6.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1个分子中含有60个原子B.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D.它是一种单质

7.金刚石可以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是由于____________。石墨可做铅笔芯是由于____________;可做润滑剂,是由于____________;可做电极,是由于____________。活性炭可作防毒面具的滤毒剂,是由于____________。


高三生物教案:《生物模型的构建》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三生物教案:《生物模型的构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模型的构建

2012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解题技巧之生物模型的构建

一、考纲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生物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要求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构建知识网络,能利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准确表达生物学信息,领悟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考题规律

构建模型的题目因其文字阅读量小,信息量大,直观明了,形式灵活,而广泛地出现在各个知识点的考查过程中,内容广,变化多。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对生物学基础知识之间关系的把握能力。

三、考向预测

在理综试卷中,生物学科考查题目较少,利用模型的构建命制的题目,具有广泛考查学生生物学知识和能力的优势。因此,这种题型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出现。考查形式方面,判断模型归类的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一般是给出模型,并提供解题信息或解题背景来考查学生。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定性或定量描述。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来表达,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模型分三类: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1. 概念模型:以文字、符号等抽象概念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机理,展示概念间的层级结构。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血糖的来源与去向模型等。特点是直观化、模式化,信息表达简明、清楚。

概念模型类题目的解题技巧:找出“题眼”,准确、规范地进行知识迁移,判断选项具体指向,分析作答。

2. 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反映认识对象的形态结构或三维结构,这类实物或图画即为物理模型。如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DNA双螺旋模型,叶绿体结构模型等,又如橡皮泥模拟染色体等。

3. 数学模型:用符号、公式、图象等数学语言表现生物学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方法称为生物数学模型法。如酶的活性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豌豆实验中9:3:3:1的比例关系,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种群增长的曲线等。

(1)坐标曲线型:关注曲线趋势、特殊点(折点、交点)、横纵坐标的含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2)表格分析型:关注数据之间的关联、数据变化的规律。

(3)柱(条)形坐标图(或坐标直方图):重点关注纵轴表示的含义。

聚焦热点1: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

例1 下列①~③分别是根据甲乙丙作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①若甲中a和b分别代表乳酸菌和蓝藻,则c代表细菌,d代表原核生物

②若乙中3个圆圈代表3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时,则最容易灭绝的生物是b

③若丙中a和b代表应激性和反射这两个概念,则a表示反射,b表示应激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思路分析:甲图中,a乳酸菌属于c细菌,b蓝藻不属于细菌,二者同属于d原核生物。乙图中,c的生存空间最大,最不容易灭绝。a、b的空间范围接近,但a的生活范围完全与c重合,竞争更激烈,因此a更容易灭绝。应激性是生物对内外刺激发生的反应,包含神经系统参与的反射活动。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生存能力判断、应激性与反射等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

例2 下图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的传递方向。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e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B. 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过程

C.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D. 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种物质

思路分析: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遵循中心法则,a:DNA,b:信使RNA,c:蛋白质,d:转录(细胞核),e:翻译(核糖体)。抗原经吞噬细胞呈递给T细胞,T细胞将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这是体液免疫的过程。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方式为电信号和化学信号。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通过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答案:C

点评:概念模型方法中,利用文字、箭头指向提供的信息,准确找到相关的知识进行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例3 图甲、乙分别表示同一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该细胞可表示神经元细胞

B. 图甲的分泌物一定是在细胞核糖体上合成后,最后由高尔基体分泌的

C. 图乙所示的兴奋传导形式是电信号,②表示兴奋部分

D. 图甲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在图乙部分继续传导

思路分析:由乙图判断该细胞可能为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分泌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其化学本质不一定就是蛋白质,而核糖体上合成的是蛋白质(多肽)。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神经细胞结构和兴奋传导的物理模型。

例4 下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蛋白等成分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在图示结构上( )

A. 生物膜为叶绿体内膜

B. 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C. 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

D. 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思路分析:根据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判定该生物膜为类囊体的薄膜,只能完成光反应过程,实现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的能量转换,产生的ATP和NADPH(还原剂氢)只用于暗反应,而植物其他各项生理活动则需要呼吸作用产生的ATP直接供能。

答案:C

点评:本题借用膜结构的物理模型,考查与光合色素相关的生理活动。

例5 下图是有关神经和内分泌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若该图为人体血糖含量降低时的调节过程,则下丘脑接受刺激后,促使_______分泌激素,主要作用于________(靶器官),使血糖含量升高。

(2)若该图为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的调节过程,则下丘脑接受刺激后,通过有关神经促进______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靶细胞内的________(用反应式表示)过程增强,以增加产热量。

思路分析:(1)调节升高血糖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2)在寒冷的条件下,机体的神经系统感知刺激并促使体液调节的发生,参与的激素主要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代谢,产热增加。

答案:(1)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 肝脏 (2)甲状腺 C6H12O6+6O2+6H2O 12H2O+6CO2+能量

点评:以图画形式考查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的神经-体液调节的相互协调。

聚焦热点2:数学模型

例1 下列与图示模型生物学现象或过程不相符的是( )

A. 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类数量,则曲线b可表示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有机物种类的变化,曲线a表示种子中有机物总量的变化

B. 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数量,则曲线a、b可表示在植物突然停止光照后,一段时间内叶肉细胞叶绿体中C5和C3的变化趋势

C. 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浓度,则曲线b可表示置于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一段时间内细胞液浓度随着时间推移的变化,曲线a则表示液泡体积的变化

D. 若横坐标表示生物种类,纵坐标表示稳定性,则曲线a可表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曲线b可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思路分析: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通过呼吸作用形成的各种中间产物增加,有机物的种类增加,但消耗有机物造成总量减少;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C3的还原停止,而CO2继续和C5结合形成C3,所以C3的含量会上升,C5的含量下降;细胞渗透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加,液泡的体积减小;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答案:D

点评:本题是常见的坐标曲线模式图。通过改变横纵坐标的含义,进而表示不同的生物学过程。解题的要点是把曲线的变化趋势与坐标含义相结合。

例2 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营养级 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入的能量数[kJ/(m2?y)] 呼吸消耗的能量数[kJ/(m2?y)]

Ⅰ 501.2

Ⅱ 141.0 79.1

Ⅲ 15.9 13.2

Ⅳ 0.9 0.5

分解者 221.7 192.6

A. 该生态系统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28%

B. 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 kJ/(m2?y)

C. 各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 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思路分析:第Ⅱ营养级与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1.28%;221.7中的能量共来自四个营养级,为501.2+141.0+221.7=863.9,显然不是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群落演替。

例3 下图是据一个物种中的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的某一性状的测量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基因交流后,下列有四种根据预测的结果绘制成的曲线,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 )

思路分析: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二者的基因库将逐渐融合,性状趋于一致。

答案:B

点评:考查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交流的作用。

1. 熟记课本中的所有图例,包括图例中所有的结构名称及图形特征,它们是解决模型问题的基础。

2. 解决概念模型、物理模型问题的图解及图示题的方法:

(1)抓图:理解图中的具体过程,识别各部分名称。作出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变换。

(2)迁移:寻找模式图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进行图文转换。

(3)推理判断:规范答题,准确、严密、完整。

3. 数据类模型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1)能找到表格数据与曲线之间的转换点。

(2)对于表格数据,能进行纵横坐标比较,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关注其中的极值,尝试分析极值出现的原因。

(3)柱状图中,横坐标在横向上一般没有顺次关系,可能只是某几个相似量的堆积。纵坐标的数值至关重要,一般需进行多向比较,提炼信息。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 某些生物学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包含关系,下列选项所示a、b、c所代表的物质中,符合图示关系的有 ( )

A.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胞吐

B. 原核生物 细菌 酵母菌

C. 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D. 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 免疫调节

2. 图中E、F代表两种生物,如果H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则可表示寄生关系的是 ( )

*3. 下图中甲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人体出现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

B. 乙图中的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

D. 乙图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

4. 下图是某生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图甲中的2和6表示两条Y染色体,则此图可以表示次级精母细胞

B. 图乙中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则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可能是b

C. 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分别为2、0、4

D. 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16条

**5. 下图表示不同条件下,人体内某些物质含量变化的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

*6. 依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下列直方图,其中错误的是 ( )

7. 分析下图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进行海洋渔业捕捞至c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宜

B. c~d段种群数量下降

C. 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

D. 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8. 切除正常幼年狗的垂体后,短期内该狗血液中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

*9.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生物总能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的变化,下面是据图得出的几个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第10~20年是该生态系统向营养结构复杂化发展的时期

B. 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0~40年比20~30年期间强

C. 从a点开始,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

D. 该生态系统在40~60年期间的生物种类比60~80年期间要多

*10. 阳光穿过森林中的空隙形成“光斑”,它会随太阳的运动和枝叶的摆动而移动。如下图表示一株生长旺盛的植物在“光斑”照射前后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和释放O2的有关曲线,此曲线说明 ( )

A. “光斑”照射前,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B. “光斑”照射开始后,光反应和暗反应迅速同步增加

C. “光斑”照射后,氧气释放曲线的变化说明暗反应对光反应有限制作用

D. 图示实线AB段的变化说明进行暗反应与光照无关

*11. 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相符的是( )(“-”表示抑制,“+”表示促进)

① X ②

A. 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大,则①可能代表质壁分离

B. 若X表示第一营养级拥有的能量总量增加,则①可能代表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增加

C. 若X表示消耗ATP,则②可能代表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胆固醇

D. 若X表示新物种形成,则②可能代表地理隔离

1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 人体内氧气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C. 人体出现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 在因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13. 下图表示某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

B. ①、④过程可以产生ATP,②过程需要消耗ATP

C. ①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④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D. ①②③④四个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

*14. 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 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 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 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15. 如图是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某同学观察此图后,作出了四项判断,你认为他的结论有几项是正确的 ( )

①该细胞取自低等植物

②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8后,剩余结构可称为原生质体

③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3种

④此细胞一般不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16. 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上图可表示突触小泡等各种膜结构

B. 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

C. 假设这是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

D. 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与水面接触

17. 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某人体内的几种细胞,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 )

A. DNA的结构不同 B. 信使RNA不同

C. 遗传物质不同 D. 线粒体结构不同

18. 下列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 )

A.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种类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B.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C. 生态系统的种类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D.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19. 下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M表示遗传多样性,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能力最强的是b

B. 若M表示化合物含量,a、b、c、d表示细胞中的4种有机物,则脂质是d

C. 若M表示a、b、c、d四种元素质量的相对含量,则代表氧元素的为b

D. 若M表示a、b、c、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群密度,其中d是科学家在某原始森林中发现的一个新物种,则其价值主要表现为间接使用价值

*20. 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二、非选择题

1. 图示为哺乳动物(或人体)神经和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丘脑参与内环境水分平衡调节的途径是(用数字和箭头表示)________,此时的靶细胞是________。

(2)若某人的食物中缺碘,垂体分泌________增加,从而使________增生。

(3)下丘脑参与血糖调节的途径是(用数字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你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材料和用具:年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若干只,胰高血糖素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血糖测量仪等。

②方法与步骤

A. 将实验鼠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甲、乙两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并记录它们的________。

B. 用注射器给甲组鼠注射________,给乙组鼠注射 。

C. 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并记录两组小鼠的血糖含量。

③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豌豆的黄色子叶(Y)对绿色子叶(y)为显性,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红花(C)对白花(c)为显性。这三对性状能够自由组合。下图是一次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请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这次杂交实验中双亲的基因型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指出这次杂交实验结果中,所有豌豆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是多少种?___、___;

(3)现有显性纯合和隐性纯合两种豌豆,请你用最简捷的方法,获取这次杂交实验中的两个亲本:

获取亲本①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取亲本②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环境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 。

(2)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如图),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若将b电极置于d处膜外(ab—bd),a电极位置不变,则刺激c处后,电流计是否偏转? 。

4. 有一位生态学家,对5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的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表中种1、种2……代表不同的物种;A、B……代表不同的生物群落;表中的数据表示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单位:个体数100/m2)

生物群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种9 种10

A 0 900 40 0 0 30 20 0 0 0

B 0 220 240 200 210 100 10 20 0 0

C 700 200 50 50 0 0 0 0 0 0

D 560 400 40 0 0 0 0 0 0 0

E 5 5 1 2 3 4 30 50 800 100

请对上述数据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5个生物群落中,当同时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你认为受影响最小的是___。

(2)在生物群落E中,若物种1是由物种2进化来的,在进化过程中_________成为必要的条件。

(3)根据你对上述调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建立一个人工生态林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C 2. B

3. C

解析:作为内环境的模式图,c为血浆、a为组织液、b为淋巴、d为细胞内液。过敏反应使a组织液中水分增多引起水肿;二氧化碳是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所以细胞内液中含量最高,然后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排出。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a生产者和b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d无机环境的纽带,生产者(a)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c)不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不属于任何一级营养级。

4. B

5. D

解析:甲状腺激素有增加产热的功能,因此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就能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又能促进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增多,从而促进新陈代谢,抵御寒冷,A错;正常人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下,血糖含量维持在80~120 mg/dL,且空腹状态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比正常人高,B错;进食后,人体内胰岛素含量增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减少,二者相互拮抗,C错。

6. A

解析: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

7. B 8. B

9. D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总能量不断增加,说明生态系统在往结构复杂的方向发展,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10. C

解析:“光斑”照射前,氧气释放量=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说明“光斑”照射前,植物进行弱的光合作用,“光斑”照射开始后,光反应比暗反应增加快。“光斑”移开,光反应速率迅速变小,进而使暗反应速率下降,因此,暗反应与光照有关。

11. D

解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大,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大;反之,细胞的吸水能力减小。若①代表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增加,则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的数量增加。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胆固醇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

12. C 13. C

14. A

解析:由题意可知,存在Y→X→Z食物链。若每一营养级从左到右的柱条依次标记为1、2、3、4、5。据图可知,Z2数量增多,X2数量减少,Y1、Y2数量减少,Y5数量增多,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应该存在 这样的关系。X营养级的其他两种生物数量没有大的变动,所以竞争关系不明显,D错;Z即可以捕食X,也可以捕食Y,B错;Y5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捕食者X2的减少导致的,可以看作是捕食者对于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Y1、Y2的减少也可能是在与Y5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的,C错。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A对。

15. D

解析:①低等植物含中心体;②去壁的植物细胞称为原生质体;③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1,3,9;④具有中央的植物细胞,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16. A 17. B 18. B 19. D

20. D

解析:根据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得出食物链为丙→丁→甲→乙。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的种群数量随之增加,丁的种群数量随之减少,导致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二、非选择题

1. (1)①→⑦(或①→②→⑦) 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2)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3)⑥→④

(4)②血糖含量 适量的胰高血糖素溶液 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甲组鼠血糖含量升高,乙组鼠血糖含量不变

④胰高血糖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2. (1)YyDdCc YyddCc (2)18种 8种 (3)选择显性纯合和隐性纯合两种豌豆进行杂交,所产生的F1即是所需的亲本 选择上面的F1和隐性纯合豌豆进行测交,那么测交子代中,具有黄色子叶、矮茎和开红花的植株就是所需的亲本②

3. (1)外正内负 (2)相反 偏转

4. (1)B (2)生殖隔离(或隔离,写地理隔离不给分) (3)不要用单一的树种营造人工林,而应该选择适宜在该地区生长的多个树种混合栽培,营造人工混交林 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改革开放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改革开放》,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

考点1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评价

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4、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后周周世宗改革(略)、庆历新政(略)

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

1、内容与作用

 ①理财措施

A、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C、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D、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E、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

 ②军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

B、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③教育措施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2、成效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失败原因

 ①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4、评价

 ①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五、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1、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2、内容

 ①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②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3、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附:

1、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分类

 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④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

 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

 ⑤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

3、古代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②革除社会弊病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考点2 中国近代的变法与改革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内容

 ①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

 ②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代表企业)。

③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2、失败原因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技术。

 ②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

 ③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

 ④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3、评价: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戊戌变法(1898年)

1、背景

 ①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后,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3、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维新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4、局限

 ①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说明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

 ②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5、失败原因:

 ①主观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有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脱离了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②客观上: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如慈禧太后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各省官员大多对变法阳奉阴违,并不真正实行。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反革命集团政治经验丰富等。

6、启示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7、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8、意义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②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点3 中国现代的改革

一、改革的前提、内容、目的、实质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3、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2、意义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②农村改革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B、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成效:城市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考点4 世界近现代的重要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背景

 ①内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外因: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加剧了国内危机(直接原因)。

2、内容

 ①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②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赎买。

3、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意义

 ①废除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①内因:

A、政治:闭关锁国,封建落后,慕府统治危机加剧。

B、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发展。

C、阶级:广大劳动人民、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中下级武士对幕府统治不满。

 ②外因:1853年以后,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2、内容

 ①政治方面:A。废藩制县,加强中央集权。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②经济方面:A。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B、引进西方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军事方面: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军队,积极准备对外侵略扩张。

④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行日本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成功原因

 ①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掌握了较大实力。

 ③倒幕派建立政权后,进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④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4、意义

 ①积极:使日本改变了封建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消极:存在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三、美国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

②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赢得大选。

2、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核心)。

③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④推行“以工代赈”。

3、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5、影响

 ①积极作用

 A、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B、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②局限性: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五、苏联和东欧的改革

1、改革背景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东欧各国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概况(见课本)

3、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使改革陷入困境,东欧某些国家的改革受到苏联的干扰。

考点5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一、秦汉时期

特征: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1、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

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

 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国的铁器、丝绸、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汉武帝后。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与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4、与大秦的交往(指古罗马)

 ①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此史实记载于《后汉书》中)。

二、隋唐时期

1、隋唐的对外交通

 ①陆路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②海路

A、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2、对外交往概况:(见课本)

三、宋元时期

1、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2、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四、明清时期

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

 ①条件

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④评价

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B、局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

 ⑤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南洋:指东南亚地区)。

2、戚继光抗倭: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3、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以欺骗手段占领澳门,后长期租占澳门。

4、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意义:维护了祖国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5、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行雅克萨自卫战,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土。

附: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③由对外开放转入闭关自守。

2、对闭关锁国的评价: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

考点6 中国近现代的开放

一、中国近代的被迫开放

1、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列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权利。

2、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3、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4、1860年10月《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5、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1、50年代初,“一边倒”。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2、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3、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三、现代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①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②1980年,正式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

 ③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④后来,国家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⑤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成就

 ①农业方面: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②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

 ③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