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15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jAB88.coM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模拟板块运动的游戏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游戏规则:
1.以课室的中线为界,左边的同学为第一组,右边的同学为第二组,请各组各派两位代表。
2.两组的代表各抓住泡沫板的两端。
3.第一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外拉。
4.第二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内挤。
讨论:
1.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外拉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2.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内挤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课件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断层
地表形态
断层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为主
错断原有的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为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断层构造带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四)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地貌
块状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实例
庐山、泰山、华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材解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材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材解析

第一题:火山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有时还引起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
第二题:如果在讲课过程中有学生说:“老师,您这样讲课我们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来,想记住可脑子不听使唤,您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讲啊。”你会怎么办?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正常的。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听到学生的这些话我可能会有些难过,但觉得学生说的也有道理。可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我的课感兴趣呢?我认为猜谜语的讲授方式可以尝试一下。比如:第一个谜语,夏天穿棉袄打一省会;学生可能很快会说出“武汉”,因为相声里说过,所以大多都知道。一旦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我就可以趁热打铁,第二个,总是大吵大闹,打一省会,这次学生可能不像第一个那么快把答案说出来。有些人开始思考,有些人开始相互讨论,可能大多数学生会是把书翻开,在书上的省会中寻找看是哪个省级行政中心,虽然说的几个谜底可能都是不正确的,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最终肯定能找出“南宁”这个正确答案。我又可以继续出几个与本节课相关的谜语,这时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敏捷而活跃,并一一找出了谜底答案。这节课的知识在愉悦的气氛当中就掌握住了。并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关的知识内容也掌握得很好,比如:在寻找“南宁”这个谜底时,不但了解了“南宁”这个城市,而且清楚了它位于广西,属于南部沿海地区,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通过这次课堂突发事件,我深深地感觉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要改变机械的教学方式,创设学生乐学的环境就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我的地理教学也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第三题:如果你成为一名地理教师,你如何让你的地理课堂充满趣味性?
第一、诱人的新课引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受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对问题喜欢追根问底,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便利用这一点设计诱人的新课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倒如,我在教学东南亚时,是这样设计新课引言的:我用优美的语言朗诵了陈毅同志赠给缅甸友人的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汲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陈毅同志的友人住有哪个地区吗?那个地区的山山水水是怎样的呢?”
第二、绘图填图、图文结合,突出浓郁的“地理味”
“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图”。地理课最大的特点是图多。人地关系、空间概念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趣味”的突出表现。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我在地理教学中,总是运用挂图、小黑板、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并且,每堂地理课前我都会安排学生将当堂课上重要的地图画在黑板上,课堂教学中将重要的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新课结束后,擦去图上文字,再请学生上黑板填图,其余学生评价。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上黑板填图、下面的同学进行评价,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效果自然不错。同时,学生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等积极参与,还可锻炼其胆识和心理素质。
第三、利用歌诀和顺口溜巧记地理名称
学习地理,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识记,而学生对一些地理事物的识记感到枯燥无味,不愿去背诵。于是,我将一些地理事物编成歌诀和顺口溜,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提高背诵兴趣。如对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对十四个邻国按方位排列: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北哈吉塔西阿,西南印度不尼巴,南部还有缅老越;对六个隔海相望国编成:喊来(韩国)日本兵,闻来(文莱)菲律兵(宾),马倒(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第四、用饱满的热情、极富情感的语言面对学生
教师的表情和语言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我们老师精神饱满地步入教室,微笑地面对学生,用饶有兴趣的语调和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引入课文或对话,不断向学生传递期待、鼓励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与爱,那么得到的回报将是专心的听课和对学习活动的热情投入。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用饱满的热情、极富情感的语言面对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教学的热爱和对他们的期待,从而以同样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我所面对的学生普遍不活跃,课堂气氛沉闷,老师提出问题,几呼没有人敢主动举手,抽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也很小。于是,我一进入他们教室,总是以微笑面对他们,提出问题后,总是以期待、鼓励的眼神面向他们,有学生回答错了问题,我不批评,而是表扬他大胆、声音洪亮。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担小,也不再担心回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活跃,师生关系互动良好。
总之,我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不断地实践与创新、反思与总结,在主流教学模式下,走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堂教学特色之路。

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分析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分析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1课时

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1、褶皱山

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形态:背斜和向斜

褶皱形成过程:

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背斜向斜比较表。

背斜

向斜

一般形态

岩层

向上拱起

岩层

向下弯曲

注意点

对于复杂的褶皱仅从形态上区分是不科学的。

如:地面

岩层新老关系(主要依据)

岩层

中间老,两侧新。

岩层

中间新,两侧老。

常见地形

山岭

谷地

倒置

地形

(差别侵蚀)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2)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断层

成因

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断层面—陡崖

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岩块形成块状山或高地

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

断层

成因

地形

图示

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

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3、火山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思考:

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规模:大小不一

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阅读教材P82思考: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略。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北京城从建城以来,西北角的建筑物屡建屡塌,经调查,这段城墙可能是在一个活动的短裂带上,由于地壳变形,在断层上面的建筑物自然要受到影响,缓慢地拉开,结果不是发生位移,就是断裂倾倒,所以北京西北角总是补不起来。)

教材P82活动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形态:背斜和向斜

褶皱形成过程:

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断层

成因

地形

图示

3.火山

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规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一、教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第三课时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学情
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
2.能够说出三圈环流形成的过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四、教学重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
1.通过作板图,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
2.“问题导学”、多媒体实物投影;
3.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4.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巩固知识;
5.借助比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提示:全球的岩石圈可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在六大板块中,几乎全为海洋的板块是哪个?

提示:太平洋板块。

3.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生长边界多分布于大洋中部,即海岭处;消亡边界多分布于海陆交界处,即海沟处。由此看出,地处大西洋中部的冰岛面积在逐渐增大;红海因位于裂谷带上,面积也不断增大;地中海因板块碰撞而不断缩小。

二、教材P74图4.12探究

4.断层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图中岩石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首先发生弯曲,形成褶皱,然后当压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发生了破裂,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三、热点探究

5.矮寨公路,是衔接粤汉、湘桂黔路通向西南的咽喉要道。这一段公路长约6千米,却修筑于水平距离不足100米、垂直高度440米、坡度为70~90度的大小斜坡上。据此分析山区为什么要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提示:在山区地势起伏大,而修建铁路对地形的坡度限制较大,且在山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工程造价都比修建公路高,故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分类

背斜

向斜

未侵蚀地貌(正地貌)

名称

背斜山

向斜谷

成因

岩层向上拱起而成山

岩层向下弯曲而成谷

侵蚀后地貌(负地貌)

名称

背斜谷

向斜山

示意图

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断层

判断依据

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由于岩石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图示

地形

断层面

陡崖,如华山北坡大断崖

断层线

沟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岩体

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等

下降的岩体

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A.安第斯山 B.阿尔卑斯山

C.喜马拉雅山 D.科迪勒拉山

解析:第4题,土耳其位于亚欧板块(B)与非洲板块(D)的消亡边界上,地震多发。第5题,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答案:4.C 5.C

2011年10月23日,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岩浆,它曾经于2011年5月12日喷发过一次。火山口内的岩浆夹杂着火山灰冲天而起,引发巨响。它是欧洲最高也是极为活跃的一座火山。据此回答6~7题。

6.关于埃特纳火山的山体坡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B.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大

C.上部和下部的坡度一样

D.无法判定其坡度的大小

7.经历多次火山喷发后的埃特纳火山的海拔高度将会()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D.不确定

解析:第6题,火山是由多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在锥形的山体上,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第7题,火山喷发后,喷出的岩浆在火山口冷却凝固,形成了新的岩浆岩,所以火山的海拔高度将会升高。

答案:6.A 7.B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8~9题。

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A.⑥处岩层不可能含有化石

B.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核

C.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处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

D.⑤处形成大陆岛

9.从地质条件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是储藏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沉积岩

C.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④、②、①

D.若修南北向的隧道⑥处构造好于①处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第8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⑥处岩层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③物质是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⑤处形成了火山岛。第9题,①处是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②处可能形成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①②④。

答案:8.C 9.D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新村镇建设选址时,一般不能选择①处,是因为()

A.处于阴坡,光照条件差

B.离河流较远,取水不方便

C.位于山脊,风力太大

D.处于河谷、临近陡坡,受山洪和山石威胁

11.②、③两村镇间计划修建一条公路,图中四个规划方案中,从交通安全、建设成本及施工难度方面比较,最利于建设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形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0题,村镇选址除考虑地形、交通、水源等方便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外,还要特别注意居住安全。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处位于河谷底部,容易受到水灾影响。第11题,在四种方案中,虽然甲方案的公路路程最长,但基本沿等高线建设,地形起伏小,从交通安全、建设成本及施工难度方面比较,比其他三种方案更有建设优势。

答案:10.D 11.A

12.某铁路在施工过程中经过下图所示区域,现有①②③三种线路方案,结合图示信息,关于这三种线路方案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线工程量较③线小

B.③线地质条件较①线好

C.①线对文物保护不利,不宜选择该线

D.③线经过地区地形平坦,施工方便,为最合理线路

解析:①线工程量小,但经过大片古建筑群,不利于文物保护;②线经过小丘陵,工程量较大,但符合长远发展要求;③线从地质构造看,大面积带状泉水出露地表,说明地下有断层发育,地质构造复杂,不适合修建铁路,故③线最不可取。

答案: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地形:甲是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__,丙是__________。(4分)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4分)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6分)

(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8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和应用。第(1)题,根据示意图直接读出。甲地地势两边高,中间低,为谷地;乙地地势中间高,两边低,为山地。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丙地岩层不连续,且出现了错位,为断层。第(2)题,甲地是背斜成谷,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第(3)题,乙处的地质构造是向斜,判断依据主要是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弯曲形态。第(4)题,选择隧道时要选在背斜处,这样最稳定。

答案:(1)谷地(或鞍部) 山地 背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3)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产生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工程塌陷。

14.热点在线

材料1:第二十六届泰山国际登山节于2012年9月中旬举行。自1987年举办第一届泰山国际登山节以来,泰山国际登山节每年举办一次,每届登山节都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健儿和游客,有力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泰山大约形成于三千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

材料2:“泰山景观图”和“山区盘山公路图”。

知识连线

(1)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命题快线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结合材料1分析泰山所属的山地类型及形成原因。(6分)

(2)结合材料2中十八盘图片,分析山区交通线路选址的原则。(6分)

(3)简述材料2中盘山公路的特点和意义,并分析该地区选择公路作为主要的运输方式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1的描述可知,泰山在最初形成的泰山群属于褶皱山,后形成的山体属于断块山。第(2)题,材料2中的十八盘处于山间的山谷地带,其形成符合线路选址的基本原则。第(3)题,材料2中的盘山公路呈“之”字型,为迂回前进的线路,减小了行进的坡度,便于行进。山区建设公路成本相对较低、难度较小。

答案:(1)新生代中期的泰山是由于地壳的褶皱隆起形成的褶皱山,后来的泰山是由于地壳的断裂位移后,形成的断块山。

(2)在山区,通常把线路选择在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之”字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