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

发表时间:2021-11-04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7课时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36页例7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6-2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二、教授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7。

下面的几个分数中,那两个数的乘积是1?

3/8 5/4 3/5 7/10 4/5 2/3 10/7 8/3

(2)学生回答。

(3)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3/8 和8/3互为倒数。可以说3/8 是8/3的倒数,8/3是3/8的倒数。

(4)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5)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2、归纳方法。

小组讨论:

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问:5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几?

学生回答,并说原因。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3、完成“练一练”。

学生回答。

指出:分子是1的分数,它的倒数就是分母,整数的倒数就是这个整数做分母,分子是1。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17题。

指名口头回答。

3、做练习六第18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六第19题。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每一组数的规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20、21题和思考题。

教学反思:

精选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六)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六)”,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六)

学习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数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地说某个数是倒数。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当你们看到“倒数的认识”这一课题时你们想知道有关倒数的哪些知识呢?(出示幻灯片)

生:

1、什么是倒数?2、怎样求倒数?

师: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的学习探究。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和动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探究倒数的意义

让学生解答课本的例1的算式,然后让学生找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当学生找出乘法算式等于1的时候,根据结果是1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屏幕显示)生齐读

师:你认为在倒数的意义这句话中哪些词是最关键的

生:乘积 原因:不是加、减,也不是商

生:1 原因:不是0、2

生:互为 原因:相互依存 举例:我们两个互为同桌。

师:再观察例1:说出3/8、8/3的倒数关系。

生:3/8、与8/3互为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3/8是8/3的倒数,8/3是3/8的倒数。

让学生说其他三组。

练习巩固:判断(出示幻灯片)

1、因为3/4+1/4=1,所以3/4是1/4的倒数。( )

2、因为1/2×4/3×3/2=1,所以1/2 4/3 3/2互为倒数。( )

3、3/8×8/3=1,所以3/8是倒数,8/3是倒数。( )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互为”两个字的理解比较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自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知道什么是“互为同桌”,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互为”的含义,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2、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图形的位置和汉字上下的位置变化,再观察例1,从而找到规律。(学生演示)(出示幻灯片)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颠倒了

师生共同分析例1四组数

师:5和1/5老师怎么没看出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交换

生:5可以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

学生完成课本的例2

完成例2后总结方法 (出示幻灯片)

生: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生: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否颠倒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一组数的再次观察,使学生发现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它的分子与分母的位置颠倒,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倒数”这一概念中“倒”的含义,很自然的得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在例2中哪些数还没找到倒数

生:1 0

师:1和0有没有倒数呢?如果有,是多少?

生:1有倒数,因为1×1=1

生:还可以把1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分子、分母的位置交换后还是1

教师板书:1的倒数是1

教师引导质疑: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生:0乘任何数都得0,不是1所以0没有倒数

生:可以把0看成0/1,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交换后成了1/0,0做分母无意义,所以0没有倒数 教师板书:0没有倒数1。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轻松、顺利地解决求“1”和“0”这个特殊数的倒数。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享受到了思维的快乐。

师:0.7的倒数是多少?

同桌讨论:把小数化为分数

师:2又3/4的倒数又是多少呢?分组讨论

小组展示: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

小结:如果是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假分数;如果是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分数(教师补充: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设计意图)有目的的帮助学生把不同的数组进行了合理的分类,这样就为学生有条理的求不同数的倒数做好了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完成,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另一名同学说出它的倒数,看谁说的又快又准。(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会不会写呢?请写出7/8的倒数 两名学生板演

生:7/8=8/7

生:7/8的倒数是8/7 学生改错,教师强调:不能用等号连接

完成课本24页 做一做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并体会教学重点--倒数和要求倒数的方法。

五、达标 (出示幻灯片)

判断:

(1)求2/5的倒数:2/5=5/2 ( )

(2)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 )

(3)9的倒数是9/1 ( )

(4)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

填空

(1)3/8的倒数是( )

(2)7的倒数是( )

(3)1/9的倒数是( )

(4) 的倒数是( )

(5)0.3的倒数是( )

(6)2.25的倒数是( )

(设计意图):通过达标题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的情况,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

拓展 7×( )=15/2×( )=( )×3又2/3=0.17×( )=1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出,通过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引入新课,通过师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构建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本节课我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教师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中体会成功。特别是在探究倒数的意义与求倒数的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去归纳,去总结。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从而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知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发现”。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我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识,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我能行”、“填空”、“游戏”等题型,通过这些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课堂总结中再次提出问题,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比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例1、例2教学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时,主要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先引导学生分别认识同类量的比(例1)和不同类量的比(例2),并逐步抽象出比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在例1、例2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中,教材都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尝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并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练习十三中的5个练习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的意义、比值以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进行了合理操练,且形式多样,目的明确。

可以看出教材这样有序的编排、呈现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的理解比的意义,构建起对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比”的知识。(板书:比)关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用?数学上的“比”与生活中的“比”一样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发:对,生活中也有“比”,比如一场足球赛的比分是2∶0,它与数学上的“比”一样吗?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自己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吗?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式的揭示课题显的简洁明确,导入通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相关议论,引导学生产生了解比、认识比的心理需求,为本课的学习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教学例1

(一)、呈现例1挂图: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1、 利用旧知进行比较:

(1)图中提供了2个数量:2杯果汁和3杯牛奶。根据这两个数量,我们怎样来对果汁和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差关系{牛奶比果汁多1杯 倍数关系{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果汁比牛奶少1杯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2)小结: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认识的比就是专门对这后一种关系进行的研究。

2、“比”的教学:

(1)(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比”的读写:

(1)师介绍:2比3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看:2比3记作2∶3(板书:2∶3,先写2,再在中间写上两个小圆点,读作“比”,注意与语文中的“冒号”不同,最后写3。一起来写一写,读一读。)

(2)指导学生写:3比2怎么写呢?谁来写一写?

(3)介绍名称:刚才我们写在中间的两个小圆点(∶)是比号(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前项 后项)

(4)谁来说一说:2∶3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比的后项是几?在3∶2这个比中,2是比的什么?3是比的什么?

4、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学们看一看,刚才的比的前项是2,这儿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2)对!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可颠倒顺序。

设计意图:

例1的教学首先抓住了两个环节:首先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二)、完成试一试

(出示安利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

(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例2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 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与什么有关?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

例2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一方面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互说,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在900∶15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几?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算算900∶15这个比的比值是几?

2、想一想,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两个比值60、45也就表示什么?

3、 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4、 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设计意图:

比与比值是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学生初步认识比值后就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既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的理解和掌握,又为后继教学区分两种容易混淆的题型“化简比”和“求比值”奠定了基础。

(四)、“试一试”

1、 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

相互关系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2、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设计意图:

高年级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究解题能力,“试一试”后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交流汇报时,也能根据学生的汇报顺序来指导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透彻,认知结构得以进一步完善。

四、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2、 判断题。

(1)3/4只能读作四分之三。 ( )

(2)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 )

(3)可可的身高是1米,她爸爸的身高是178厘米,可可和她爸爸身高的比是1∶178。 ( )

3、 完成练习十三的第3、4题。

4、 糖水的甜度

(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

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

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 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着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设计意图:

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形式活泼,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精美的课件展示“黄金比”令人赏心悦目。这个过程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布置作业:P72练习十三的1、2、3、5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圆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初步体会通过观察事物获得猜想,通过验证得出结论这样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具:圆规、直尺、小球、圆形纸片、磁铁、双面胶。

学具:圆形物体、白纸、水彩笔、直尺、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

(1)自然界中的圆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圆。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你知道吗?自然现象中也有很多圆,你们看这是光环,这是水纹,这是向日葵。这些都很美。

(2)生活中的圆。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形的物体呢?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圆形的钟面。)

(圆形的光盘。)

(圆形的瓶盖、圆形的茶叶桶盖等)

*注意纠正学生的语言(篮球不是圆,它是球,不过它的切面是圆形的。)

车轮是圆的。这是车轴,这是钢丝。(电脑演示)

小结:似乎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的物体做成圆的是为了美观,而有的做成圆的,就有一定的道理,象这种自行车的车轮就一定要做成圆的,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有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用自行车车轮为对象来研究、探索圆的特征。

二、探索圆的特征。

1、画车轮简图。

(1)抽象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车轮进行简化。(电脑演示抽象化处理)

(2)画图。

这是一个车轮简图,你能很快地画一个车轮简图吗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用桌面上的一些工具或物体(圆形物体、圆规、水彩笔和尺),很快地画一个车轮的简图。 (展示4-6个。)

你是怎么画车轮上的圆的呢?

(依靠圆形物体画圆)

(直接用手画圆)

(用圆规画圆)

(3)介绍圆规画圆。

圆规是我们常用的画圆工具,用它来画圆,比较正确和方便。那我们先来认识圆规,它有两只脚,一只脚有针尖,另一脚可装铅笔尖。怎样用圆规规范地画圆呢?

(1)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长度。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

(3)把另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如果圆规的两脚之间的距离大一点,那画出来的圆就(大),那这样画出来的圆就(小)。

你会了吗?请你拿出另外一张纸,用圆规画一个大小合适的圆。

2、原型启发,进行猜想。

(1)观察、比较。

同学们画出了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车轮简图,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些什么共同点?你能根据这些共同点,猜想一下:圆可能会有哪些特征呢?

请把你的猜想和同桌交流一下。

(2)交流、汇报。

你有哪些猜想呢?

(圆形物体可以滚动,没有角)

(圆都有一个中心)

(圆的中心到圆的边缘的距离相等)

(3)小结:

刚才我们猜想圆可能有这样一些特征,但这只是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还要通过进一步思考和验证啊。

3、验证

(1)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

先来验证第一个猜想。

你感觉圆会有中心吗?

会有有几个中心呢?

会有两个中心吗?

圆的中心在哪儿呢?

你能准确地找到这个圆形纸片的中心吗?

请大家拿出事先剪好的圆片。自己想办法来找一找。

找到了吗?你是怎样找到的呢?

(用尺量的。)

(用圆规找的。)

(用对折的方法找的。)的确,把这个圆反复对折几次,获得了一些折痕,这些折痕的交点就是圆的中心。

圆中心的这一点就是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针尖的位置,也叫做圆心,用小写字母O表示。(圆的中心改成圆心)。

(3)下面我们来验证第二个猜想。(圆的中心到曲线上的距离相等)

因为圆的中心叫圆心,所以这个猜想也可以说成圆心到曲线上的距离相等。

这里的曲线上我们给它个名称叫圆上。(改成圆上)

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

这点在圆上吗?(在圆上);这点在(圆上),这点在圆上吗?(在圆外);这点在圆上吗?(在圆内);这点在(圆上),这点在(圆上),圆上到底有多少个点?(无数个)。

那我们要验证这个猜想,不就是要验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吗?(板书加任意一点)

真的都相等吗?

你能验证吗?(请同学拿出刚才的圆片,自己想办法来验证一下。)

巡视(你是用量的办法,那你多量几条,增强点信心,把每条的长度记下来。)

学生介绍验证的方法。

量的方法;

折的方法。

你折了几次?

折了4次,现在有八条线段等相等了,那我再折一次呢?(16条)再折一次呢?(32条)我再折一次,再折一次,再折一次,折无数次呢?(无数条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都相等了)这样,我们就能确定这个猜想是对的了。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试验验证了猜想是正确的,这样我们通过对车轮这个具体事物的仔细观察,获得一些猜想,再通过验证,从而证实圆确实有这些特征(板书:验证),得出了结论,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同学们要仔细地体会掌握。

4、进一步体会圆的本质。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进一步感受一下圆的特征。

(1)线上的小球转动。

我这儿有一个小球,系在一根线上,如果我捏住线的一端进行转动,假设手的位置不动,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

我们用电脑模拟。

(2)橡皮筋上的小球转动。

我这儿还有一个同样的小球,系在一根橡皮筋上,同样来转动,看看这时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

我们用电脑模拟一下;

小球划出的是什么图形?

(电脑演示)是圆吗?

为什么第一小球划出的是圆,第二个小球划出的就不是圆呢?

(因为第一个小球在转动时,手和小球的距离是始终保持不变的,所以划出的是圆。而第二个小球在转动时,手和小球的距离是在变化的,所以小球划出就的不是圆。)

小结:通过这个小球游戏,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在一个圆中,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如果距离在变化,那小球划出的就不是一个圆。

5、认识半径、直径。

刚才我们认识了圆的特征,那数学家又是用哪些概念来描述圆的呢?请同学拿出教材,自学书本P116页到117页。看书的时候,你可以把重要的概念划一划、圈一圈、书后的问题可以试着想一想,答一答,有不懂的还可以问一问。

有哪些概念啊?

什么是半径?半径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啊?那你在圆片上画一条半径,用小写字母r表示。

有几条半径呢?为什么?这无数条都相等吗?

什么直径?那你在圆片上画一条半径,用小写字母d表示。

有几条半径呢?为什么?这无数条都相等吗?

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判断直径(电脑演示)

5.判断题:

(1)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相等。

(3)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5厘米的圆要小。

(4)直径的两个端点在圆上,那么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就是一条直径。

三、解释与运用。

大家学得很好,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自行车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吗?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我们来做一个对比实验。

现在有两种自行车,一种车轮做成圆的,另一种车轮做成椭圆的,来看他们的运动情况。

请大家想象一下,你坐在这两种不同的车上,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为什么?

(因为第一种车上,车轴到地面的距离不变)

(在第二种车上,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在变化。)

为什么在圆形车轮中,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化?

(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请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圆规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并标上圆心,直径和半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折扣》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折扣》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1课时 折扣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页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7-10题。

教学目标:

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按折扣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对折扣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1、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① 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② 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③ 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

2、教学例9。

学生自己读题。

出示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提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过程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4、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纳税》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纳税》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9课时 纳税

教学内容:

课本第97页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教师介绍: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例7:星光书店八月份的营业额是6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八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指名学生读题后全班学生再次读题。

提问:题里的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说说这题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000元的20%是多少?再求实际获得的奖金。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后全班交流。

三、反馈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

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00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李华买了一辆12万元的汽车,按规定买汽车要缴10%的购置税。他买的这辆汽车一共要付多少元?

3、一个城市中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一个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4万元,那么每年应交这两种税共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利息》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利息》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0课时 利息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页例8,“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重点:

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课前准备:

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你们拿了那么多的压岁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引导学生存入银行)

2、联系生活,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生1:定期利率比活期利率高。生2:活期可以自由地拿,定期不到时间要用身份证才能拿。……)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生齐答:利息。师板书)

师:那么谁来举例说明一下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生:本金。师板书)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

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提问: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

让学生把计算利息的公式补充完整。补充问题:两年后他从银行拿回的钱一共是多少?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流核对。

3、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如何计算利息?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5、6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数学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圆

第7课时 扇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扇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学习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难点: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此板块分课型,有些课型可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情景导入】

1.教师拿出扇子并打开圆形折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想到什么图形以及哪些和圆的知识能联系在一起”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新知探究】

让学生观察四个扇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扇形有什么特征。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使学生知道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图形。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教师结合抽象出的扇形,介绍圆心角的概念,并在圆上标出。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些扇形,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扇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得:

1、扇形都是圆的一部分。

2、 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图形。

3、扇形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

让学生动手测量书中几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并在图上标出圆心和圆心角的度数。 观察得真仔细,确实扇形都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每个扇形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这个角就叫做圆心角。

教师在圆上标出圆心、半径和圆心角。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扇形,了解了扇形和圆的关系。

【随堂练习】

1、找出上图中的扇形。

2、下列哪个图形是圆心角?为什么?

3、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十)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十)”,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十)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趣味比赛:直接在本子上写出每组算式的得数,对且快的组胜利。

1.口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2.公布结果,启发思考。

(1)哪组快?

(2)为什么有同学说不公平?你发现了什么才觉得不公平?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关系--互为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及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中对乘积是1的两个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探究倒数的意义。(课件出示)

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1)自主学习。

在数学上,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叙述的。(学生看书自学,小组交流、汇报。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并适时点拨。

“互为”是什么意思?(互为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深入理解。

①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交换了位置)

②谁还能举出几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例子?(引导学生规范表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如3/8和8/3互为倒数,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教师多让几名学生说说例子,并让其他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是否正确)

(4)小结。

倒数是对两个数的关系而言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探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课件出示例1)

(1)自主尝试。

①求3/5的倒数。

a.小组合作求3/5的倒数。

b.交流、汇报求3/5的倒数的方法。

c.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即可)

d.运用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求7/2的倒数,并汇报。

②求6的倒数。

a.小组合作求6的倒数。

b.交流、汇报求6的倒数的方法。

c.小结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2)深入理解。

①请学生举出其他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例子。

②1有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多少?(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可知,1的倒数是1。板书:1的倒数是1)

③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板书:0没有倒数)

(3)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即可。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3.明确倒数的书写格式。

(1)学生举例。(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5的倒数是5/3 6的倒数是1/6)

(2)明确写法特点:数+文字+数。

(3)明确注意事项:切勿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等号连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算式,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归纳出倒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交流、探究、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的结论及理由,为准确、快速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28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完成教材29页1题。

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独立解答。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4/13和13/4都是倒数。(错,倒数的概念中有关键词“互为”,不能孤立地说一个数是倒数)

(2)1/4+3/4=1,所以1/4和3/4互为倒数。(错,倒数的概念中有“乘积是1”这个前提条件)

(3)2/7×7/8×4=1,所以2/7、7/8、4互为倒数。(错,倒数的概念中有“两个数”这个限制条件)

4.完成教材29页2题。

⊙课堂总结

你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

⊙布置作业

教材29页3、4、5题。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意义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特例 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写法 3/5的倒数是5/3 6的倒数是1/6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圆

第1课时 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59页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发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半径、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作用。

2.在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辨析、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准备:

圆纸片 直尺 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复习: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2、情景导入:上面系着一段绳子的小球,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3、学生拿出圆的学具: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出示目标)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三、合作探究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四、精讲点拨

(一)认识直径和半径及关系

(1)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 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2)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归纳结论:在同一个圆里,d=2r r= 2 d

练一练:P58做一做的第1、2题。

(二)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1)定半径;

(2)定圆心;

(3)旋转一周.

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3、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归纳: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六、达标检测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 。 ( )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 )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

9.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10.圆的半径都相等。 ( )

(二)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3.直径8厘米。

七、课后作业

教材60页1、2题。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 (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4)直径是3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 )

3、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

难点:

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明确比例尺用途。

师:同学们,我国国土面积有多大?(960万平方公里)

大家知道吗?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这么大的面积,我可以现在就展示出来,大家相信吗?(大屏)我是怎样做到的呢?(缩小)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根据需要把图形放大或缩小若干倍再画到图纸上。那么大家猜猜:这张图把中国领土缩小了多少倍?(100000000)

二、归纳概念。

师:1:100000000中的1表示什么?(图上距离) 那么,100000000呢?(实际距离) 这两个距离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呢?(比) 我们赋予这个比一个新的名称------比例尺。(板书课题) 那么,比例尺怎么求呢??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比的形式。(板书)

理解1:100000000的意义。(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同桌互说。出示习题。

师:比例尺是一个大家族,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左面的这个比例尺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由于他们是数字组成的,我们称他们为数值比例尺。右面的这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是图上距离1厘米,实际距离50千米。也可以用它(大屏)表示。他们是由线段组成的,我们称为线段比例尺。在画线段比例尺的时候要注意线段的长度要是1厘米。在最后面的数字末尾加一个单位名称。

师: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到图纸上。

师问:你知道2:1是什么意思吗?(图上距离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 你发现了什么?前项大于后项。 这个图形比实际的要大。(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就表示放大。)

师:请看大屏,仔细观察这2个比例尺,你发现了什么??(总有一个数字是1) (小结: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三、讲解例题。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2、结合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列式

3、强调:比例尺在计算的时候要统一单位。比例尺没有单位名称。

四、习题练习。

1、做一做 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填空

(1)( )和( )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 )的比。

(3)比例尺分( )比例尺和( )比例尺两种。

(4)比例尺 表示图上1cm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 )km,转化成数值比例尺是( )。

3、判断

(1)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

(2)一幅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图纸的大小来确定。( )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4)地图上量得5cm的距离表示实际400m的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80。( )

(5)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厘米。( )

(6)比例尺就是一把尺子。( )

4、请你根据地图中的数值比例尺标出线段比例尺。

5、团结路的实际距离是1800m。

(1)量一量团结路上在图上的距离,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

(2)将这幅图的比例尺用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

6、七星瓢虫的实际长度是5mm。量出下图七星瓢虫的长度,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7、附加题

用1:1000 000,1:6000 000,1:250 000,1:100这四种比例尺画同一种物体,哪一种比例尺绘制的图比较大?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是需要大家探索的学科,希望大家多多发现问题,多多解决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圆柱和圆锥的认识》(P15-P18)

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的起始课,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特征。

2、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

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圆柱、圆锥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观察情境图中的物体,形成直观表象。

(1)谈话:同学们,喜欢吃冰淇淋吗?你注意过装冰淇淋的盒子吗?(师手指大屏幕)老师带来一些形形色色的冰淇淋盒子,仔细观察,你想怎样给他们分类? 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预设一:我是按圆柱和圆锥分的;

预设二:我是按形状分的。

(2)大屏幕出示分好类的两组盒子。师介绍:一组是圆柱,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一组是新认识的图形圆锥。(板书:圆锥)

2、寻找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积累感性认识。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圆锥形状的的物体。

学生可能会想到未削的铅笔、水杯、胶棒,广场上的圆柱子、压路机的滚子等是圆柱。铅笔尖部、塑料跳棋下部、沙堆、陀螺等是圆锥。

3、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让学生想想圆柱和圆锥的空间图形的样子,一起画下来。课件演示画出的圆柱和圆锥的几何图形。

4、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一:怎样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预设二: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预设三: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是什么?……

5、揭示课题。

谈话:通常我们先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然后再研究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等。随机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动力,通过实物图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圆柱、圆锥。通过分类、举例,使学生对圆柱、圆锥整体上认识,形成初步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由物到形,由生活走向数学,引导学生对照模型想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观察圆柱,发现特征。

让学生用以前研究空间图形特征的方法,想办法研究圆柱的特征。先自己动脑想一想、做一做,然后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探究特征。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探究圆柱的特征。

(1)交流圆柱的底面。

预设一:我发现圆柱有两个圆形的面。

师问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二:这两个面是平的。

教师让学生都摸一摸感知一下。

教师介绍: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底面。课件展示。

预设三: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说:用眼睛看的。

让学生明确:眼睛看到的只是估计的,需验证。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两个底面是否相等。

交流时,预设:

预设(一):量一量。量圆柱的半径或直径或周长是否相等;

预设(二):滚一滚。如果直行不打弯,说明两个圆一样大;

预设(三):比一比。画下一个底面,把另一底面卡上看看是否重合。

……

教师用个课件演示两个圆重合。

(2)交流圆柱的侧面。

学生可能说圆柱还有一个面。教师随即介绍:圆柱的曲面叫侧面。课件展示。然后让学生指一指哪是侧面。再摸一摸底面,然后摸一摸侧面说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教师手势表示摸面的样子,上下摸面的样子,体会侧面是曲的,而且上下一样粗)

4、研究圆柱的高。

(1)揭示高的含义。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教师手势比划)

(2)指高。多让学生指出圆柱的高。这样的高看是否能找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高的条数。

学生可能只指了侧面上的一条高,师引导发现:如果把这个教室比作一个大圆柱,在上下两个底面之间做高,能做多少条。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3)小结:同学们真厉害,找出圆柱的高。老师这也有一个圆柱(展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4)拓展高的认识。生活中,有些圆柱的高还有别的名:硬币的高叫厚;圆柱形井的高叫深;铅笔的高叫长;钢管的高叫长。

5、总结圆柱的特征:刚才我们研究圆柱时,由表及里,运用先看,再比一比、量一量、摸一摸等方法,知道圆柱的特征。

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6、研究圆锥的特征。

根据研究圆柱特征的方法,让学生从上面几个方面研究圆锥的特征。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学生可能按圆柱特征的指向说出圆锥有1个圆形的底面;1个曲面;1条高。

认识高。

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接着介绍: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圆锥的高。

让学生指出圆锥的一条高,看是否还能再指出一条。明确圆锥的高有多少条。

7、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整体感知圆柱,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对圆柱的表象的认识;通过举例认识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前面有了对圆柱的特点的学习,圆锥的学习全部放手,让学生不仅受获“渔”,而且要学会运用“渔”进行“捕鱼”,同时,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比较异同。

让学生对比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预设一:相同处。它们的底面都是圆形;侧面都是曲的;都有高。

预设二:不同处。圆柱有2个底面,圆锥有1个底面;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2、想象拓展,建立联系。

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从圆柱的底面开始,把上底面缩小,再缩小,再缩小(手势表示)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从这看出,圆柱和圆锥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异同,使学生深化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联系,为后面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作铺垫。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下面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1)先指出图形让学生说是什么图形,个别的说说原因。

(2)上边一行左数第四个、下边一行左数第二个,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既不是圆柱又不是圆锥,进一步明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沿着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教师指圆柱上的一条高),猜想一下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剪一下看看是什么图形。

预设一: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得到一个正方形。

引:展开后的这个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指学生多说,并大屏幕展示。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沿着圆锥的顶点和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斜着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先想一下,再指生剪演示。

拓展作业:如果圆柱也这样斜着剪,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去剪剪看。

3、将如下图所示的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和三角形小旗快速旋转。想象一下,小旗旋转一周能形成什么图形?

(1)教师先让学生想象转动后的图形。

(2)课件演示旋转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目地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体现数学知识“有用”。而第三小题的出现,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起了推动作用。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说吗?

1、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回顾、梳理所学新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底面侧面高方法

圆柱:圆形2个曲形1个无数条比、量

圆锥:圆形1个曲形1个1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一)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一)》,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发现一些规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的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一些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投影)这节课老师就要把这里面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

2、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

3、你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的这么快?有什么窍门?

板书: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4、起名。(师指着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两个分数)你能给这样的两个分数起个名吗?

5、根据学生的评价,引出“倒数”一词,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比赛“看谁填得快”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并说说有什么窍门,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征,即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此时让学生给倒数起名,已是水到渠成,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经验。)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倒数的意义

1、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吗

学生此时回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乘积是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一种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注重学生的评价,引出并板书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4、进一步理解意义:在倒数的意义中,你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重要?你是怎么理解“互为”一词的?请举例说明。

5、(投影)辨析: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是倒数。 ( )

(2)、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设计说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并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语,举例说明对“互为”一词的理解,处处无不显示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教学倒数的求法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倒数。那你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吗?你会求什么数的倒数呢?怎么求的?能举例说明吗?

生:我会求分数的倒数,如 ,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是 ,所以 的倒数是 。

师:是个真分数,这位同学求的是一个真分数的倒数,还有谁能说出几个真分数的倒数的?(师板书三、四个例子)

(设计说明:通过 “你会一个数的倒数吗?你会求什么数的倒数?”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此时,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教师强调求的是一个真分数的倒数,并让学生再举几个例子,目的是为了后面让学生发现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特征做准备。)

师:真分数有什么特点?那真分数的倒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2、求假分数的倒数,研究假分数的倒数的特征。

师:你还会求什么数的倒数?怎么求的?能举例说明吗?

生举三、四个例子。师板书。

师:假分数有什么特点?假分数的倒数有什么特征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假分数的倒数都大于或等于1。

4、求整数的倒数,讨论“0”和“1”的倒数。

继续问“你还会求什么数的倒数?”当学生说会求整数的倒数时,让学生举几个例子说说怎么求的。

师:“1”也是整数,谁会求“1”的倒数的?怎么想的?

板书:1的倒数还是1。

师:有没有哪个整数的倒数你不会求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0为什么没有倒数?

师:仔细观察:整数的倒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非0、非1的整数的倒数都是分数单位。

追问:那分数单位的倒数呢?(都是整数)

5、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

师:你还会求什么数的倒数?怎么求的?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的回答有两种可能:一是求小数的倒数;二是求带分数的倒数。

(1)、让学生讨论如何求小数的倒数。

学生会想出两种求法:第一种:把小数化成分数,再颠倒分子、分母的位置,继而求出倒数;第二种:根据倒数的意义,用1除以这个小数。

引导比较两种求法,得出第一种方法比较通用。

(2)、让学生讨论如何求带分数的倒数。

(3)出示几个小数(0.15、2.5、1.25等)和几个带分数让学生求出它们的倒数。

(设计说明:人的思维活动往往由简单到复杂的,小学生更是这样。所以在老师提出“你会求什么数的倒数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在考虑整数的倒数的求法,最后想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这样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有效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兴趣昂然。)

(三)学生自行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板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呼应开头。现在你知道老师为什么填的这么快了吗?谁愿意在和老师比一次。(投影出示复习题)

2、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做练习六第二题)

3、辨析(用手势判断对错).投影出示练习六第5题。

4、谁会填?

(1) ×( )= ×( )=3×( )=025×( )

(2) ×( )= ÷( )= +( )= -( )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设计说明:练习设计,力求扎实而质朴,平淡中透新意.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让课堂教学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四、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说明:通过回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六第6、7题。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七)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七)

[教学内容]:倒数的认识

[教材简析]

学生在前几课时已经学过了分数乘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本课以分数乘法为基础,通过计算认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概念,接着教学求倒数的方法,练习六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倒数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学情简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教材首先让学生了解倒数的意义,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导出倒数的定义。例1教学求倒数的方法,从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活动中,体验并概括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最后提出1和0的倒数问题,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在举例、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

2.通过推理、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是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的说某个数是倒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创设情景激趣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演示风景图片)

师问:你发现图画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图画都倒过来了,出现了倒影。

师:是啊,这些图片有了倒影,显得更加漂亮了。在我国的文字里,也有很有趣的汉字,让我们一起找找看。(课件演示有趣的汉字)

师:你们发现汉字的特点了吗?

生:这些汉字上下交换位置以后,都成了新的汉字。

师:今天我们要研究学习倒数,一个数是不是把它倒过来就是它的倒数呢?

板书:倒数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乘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因此,在课始,让学生通过完成练习十的第1题,既可以复习分数乘法,也为引出倒数的概念和为求一个数的倒数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揭示倒数的意义。

1.学生交流自己写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

(估计学生写的数中,两个数都是分数的较多,也可能有分数与小数、分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小数与整数的等。如:

师:你认为倒数是怎么样的数?(估计学生可能会提出:倒数应该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称为“倒数”是否与“颠倒”有关,怎么求倒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举例两个乘积是1的不同的数,引出“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知道了倒数的概念,学生一定会产生“倒数”究竟是些什么样的数,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等疑问。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索的动力,使枯燥的求倒数的方法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主动地进行研究。]

三、观察比较,探讨求倒数的方法。

探讨研究黑板上板书的几组数。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