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教案(选修)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0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教案(选修)。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教案(选修)”,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知识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知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处于我国多项自然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

2.了解黄土高原环境脆弱的主要表现,理解当地尖锐的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过渡性的特殊区位使本区自然灾害多而重,学会分析尖锐的人地矛盾如何引起生态和经济的恶性循环,从中提高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分析,深刻认识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加强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重点难点

1.脆弱的生态环境。其成因主要是由于过渡性的特殊区位条件和当地人为因素所致,表现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且环境遭破坏后恢复困难。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来综合分析,抓住其过渡性的区位特点,分析出自然要素相互交错、地质条件不稳定,使灾害频繁而严重。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900

相关推荐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我知道了吗?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我清楚了吗?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学会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培养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进一步培养训练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二、学习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三、学习过程
复习: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以及它们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读图2—1-2,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
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范围时,常用“四至点”来描述:
__________以西、__________以东、_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以北
包括省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个省区。
面积:__________KM2,水土流失面积__________,占__________,严重流失的为__________万,占__________,每年通过三门峡的泥沙量达__________亿吨。
黄土高原区域地理特征:
1、自然环境:
气候:温带_____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势:__________向__________倾斜,海拔多在__________~__________米。
地形:__________、支离破碎。
植被:黄土覆盖,植被多为__________,覆盖率__________,许多地方几近光裸。
土壤:__________。
2、人文环境:
(1).黄土高原养育了中华民族
(2).不断尖锐的人地矛盾
地理位置特殊——过渡性:
①处于从平原向_______的过渡地带。②处于从沿海向_______的过渡地带。
③处于从湿润向_______的过渡地带。④处于从森林向_______的过渡地带。
⑤处于从农业向_______的过渡地带。
三、试一试:根据以上内容,试着自己总结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都有哪些原因:
四、共同探讨:
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右图3-6中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描述。

第二,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巩固性练习: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
③黄土土质疏松④森林破坏严重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有:()
A.新疆地区B.青藏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D.南方丘陵地区
六、拓展练习:
1、如图表示我国各省水土流失面积。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写简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疆面积大,但水土流失面积小,主要原因是:
(3)山西面积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的原因是:
2、据图回答:
这种住宅叫______,它是______地形区特有的景观,反映了这里气候______的特点。导致该地区出现这种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有这种居住景观的地区,最需要注意的环境问题是______。
七、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或困惑,请写下来;
过一段时间自己如果解决不了,请拿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高三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三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1、学生应知道水土流失的概念,黄土高原的区域概括。

2、教材内容是"抛砖引玉",要注重水土流失分析方法的培养而不是只关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措施。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材料从而找到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措施;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而不是教师自己分析,更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学法指导:结合生活感受,注重对资料(图、表)的分析。

第6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


第6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面积大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三十分之一。这里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具有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特别是近几千年的农业历史,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这里长期的广种薄收,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和樵采,再加上黄土地貌和半干旱气候等自然特点,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本单元抓住黄土高原的生态劣势,分2课进行了论述,勾勒出黄土高原环境整治的基本轮廓。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试要点:本讲包括第六单二节

本单元共分2课。第1课主要讲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背景,有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第2课讲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原因及治理模式。

1.了解黄土高原具有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背景。

2.了解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形成原因,小流域综合治理途径和措施的模式,学会因地制宜的观点寻求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6.1水土保持的地理背景

范围:

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

脆弱的环境:

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自然环境条件不稳定,地质、气象灾害频繁和严重;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如乱砍乱伐森林,加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

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尖锐的人地矛盾:

人口增长过快,垦殖历史悠久

过渡开垦和放牧引起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5.2水上流失的治理

水上流失的形成: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沟谷发育(塬梁峁沟)

形成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暴雨集中

地形、土壤——土质疏松

植被——较少

人为因素(主要原因):植被的破坏(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开矿、工程建设

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调整布局,治理与开发并重

压缩农业用地,运用现代技术,做好水土保持

扩大临、草种植面积

轮封轮牧,保护草场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水部下塬,泥不出沟

重点:

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措施: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并用

方针:

保源。平整土地——渗水;护田林;充分利用水资源——喷灌、管灌。

护坡。修梯田;封坡育林育草——涵养坡面径流。

固沟。打坝建库、拦泥蓄水;防护林、拦截泥沙。

3教材分析

6.1水土保持的地理背景

一、黄土高原的环境是脆弱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而黄土高原的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相当困难。为什么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课文主要从地理位置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分析。不论从海拔,还是从水平方向上看,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植被,包括农业生产都处在过渡带,不稳定的因素很多。

从实际情况来说的水土流失问题,就纯自然与技术角度而言,在无人类破坏的情况下,生物措施可以达到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目的,或者在有足够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采取以“淤地坝”为代表的工程措施,也可以达到根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目的。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是十分困难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人口大多,二是经济和人类活动方式落后,三是资金不足。

二、“尖锐的人地矛盾”一段,可以看作是对前面“脆弱的环境”第二个方面的深入讲解。因为黄土高原脆弱环境形势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人为因素所致。阅读图6.3时,要求掌握两个要点:一是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什么,二是框图中如何体现出“恶性”循环。

6.2水上流失的治理

一、本课进一步说明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水土流失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特点,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人为因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课文重点介绍了人为原因对水土流失的加速作用。课文是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开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个方面,来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水土保持的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他们的共同经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已经有几十年的实践,许多地区在小流域的基础上,连片扩大到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元的大面积治理,取得了水土保持的显著效果。因此,课文选择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一内容。

这段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内容。第一,“小流域”是一个生疏的概念,因此课文首先说明小流域的含义,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这里要强调指出,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因而治理必须是综合的,把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治穷致富相结合。第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方法。课文中安排的“阅读材料”,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法和功能。第三,以南小河沟为例,说明这一地区是怎样进行治理的,以及治理的效果。

4重点难点:

重点:水土流失的原因,也是:“地上河”和洪水泛滥的成因

难点:小流域治理

二.网上训练

(一)、选择题

1.以下看法错误的是(B)

A.南方丘陵山区与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都应走立体农业的道路

B.黄土高原地区与西南地区都是生态环境的重点防治区

C.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区与黄淮海地区今后生态治理的共同问题

D.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都面临着综合开发问题

2.有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甘肃西峰的南小河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应向黄土高原的所有地区推广

B.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有利于本地区的脱贫致富

C.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主要是为了治理河流洪水期河水泛滥问题

D.各地情况不同,小流域治理措施也不尽相同,这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3.有关水土流失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BDE)

A.由于黄土的特性及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既使人类对生态环境不施加不利影响,水土流失也是不可避免的

B.人类的生产活动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C.轮荒和轮转放牧,对植被的破坏都很大

D.从经济技术考虑,较陡的山坡不适合修筑梯田

E.历史因素造成的后果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不容忽视

F.近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原因作用的结果

4.有关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基本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CEF)

A.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

B.加大坡地的坡度,使水流迅速沿坡面入沟

C.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D.疏通沟道,使洪水下泄入河,防止洪灾

E.沟道打坝淤地,拦截坡面和上游的泥砂

F.坡面育草,沟旁种树,拦蓄坡面径流,稳定沟脚

5.黄土高原人工林发挥的环境效益突出的是(B)

A.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6.关于黄土高原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D)

A.地理位置处于从山地高原向平原过渡

B.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

C.应从农牧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

D.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7.属于黄土高原环境脆弱表现的是(BCD)

A.地下矿产多,地面开矿多

B.土壤遭到侵蚀,难以恢复原来的肥力

C.处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的地区

D.水旱灾害频繁

8.黄土高原位于(A)

A.太行山以西B.云贵高原的东边C.贺兰山的东部D.大兴安岭以西

9.关于黄土高原的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B)

A.农业垦殖的历史很早,现已全部辟为农田

B.人口增长速度快,土地压力很大

C.仰韶文化是黄土高原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创立的

D.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是充分利用土地

10.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是(C)

A.夏季暴雨山洪B.修筑水平梯田C.开挖煤矿D.黄土覆盖深厚

11.小流域治理的重点是(BC)

A.打坝建库,平整土地

B.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C.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D.利用沟底谷地,发展种植业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具有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只要措施得当,短期即可见效

B.流域是指一个县或一个乡范围的土地

C.黄土高原上的轮荒耕作,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无法恢复

D.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已存在,以后,人类活动改造利用了水土资源,并未加剧水土流失

(二)、综合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注出A、B、C、D、E、F名称省区的简称。其中属于黄土高原范围的省区主要有———、———、———等。(写出省区简称)。

(2)从河流的流向,可以推知黄土高原的总地势是———高,———低。

(3)黄土高原由自然因素形成的自然灾害有———等多种类型。

3.阅读下列一组资料,回答问题:

到1995年底,山西省约有38l万在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其中有20.5万人分别居住在3660个偏僻的山庄。这里天气多风沙,山地多丘陵坡地.有l011个村庄不通电,7个乡不通公路,382个村不通机动车997万人和17。3万头大牲畜吃水严重困难,有59.%的村庄不通电话,175个村庄没有卫生所,患缺碘性地方病的农业人口近500万人,在这些贫困人口中,失学儿童3万多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65%。这些人口中受高山的阻隔,很少与外界联系。他们都用祖辈流传下来的落后的生产工具以及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辛苦一年仅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们只靠加大劳动量和开垦更多的土地来增产粮食,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逐年加剧。

(1)据资料分析,造成山西省这些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方面:一—————。

社会经济方面:———。

(2)你认为该地区贫困人口的生育观念与上海有较大差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一

(3)你认为改善该地区生存环境和贫困的根本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3.以下是关于黄土高原地区的资料和图,阅读后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黄土的主要特点是,呈灰黄色或棕黄色,质地均一细腻,粉沙约占50%。结构疏松,多孔隙,有的大孔隙肉眼可见。无沉积层理,有垂直节理裂隙。富含碳酸钙(10%左右),遇水浸泡易产生湿陷,抗水冲抗侵蚀性能弱。黄土高原的汛期暴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外营力。黄土高原的暴雨80%以上发生于汛期七、八月份。在黄土丘陵沟堑地形,夏季暴雨会立即汇集成猛烈的洪峰,冲走大员琉松的黄土,使沟谷明显地被洪水侵蚀下切和展宽。全年从黄土高原冲入黄河的泥沙90%以上都来自汛期的几场暴雨。

(1)由图可以看出、虽然黄河中游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但因为黄河下游的流域急剧收缩,面积很小,因此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会对下游的黄淮海地区产生大的影响,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2)你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能够实现哪些效益。

梯田是改变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不同地区。不同坡度地形修建梯田时,设计梯田的断面宽度。以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省土方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快修建梯田的进度,并获得较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请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3)水平梯田与坡式梯田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4)隔坡式梯田与水平式和坡式梯因相比,既有水平面,又保留较大的坡面,其适宜布局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请说明其科学性在哪。

答案

(二)、综合题

1.(1)晋陕宁

(2)西北东南

(3)水旱灾害、地震、滑坡、沙尘暴

2.(1)自然方面:气候多风沙,淡水严重不足,地形多丘陵坡地受高山阻隔,水土中碘元素缺乏。

社会经济方面: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

(2)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

(3)大力发展交通和通讯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原因:只有发展交通和通讯才能加强与外界联系,引进技术人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发展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唯一措施。

3.(1)不同意,黄河下游流域面积急剧缩小的原因,正是由于黄土高原水土的大量流失,导致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河,周围的地表径流难以汇入,这种地上河的河道特点使黄河在大的汛期容易决口,造成河水泛滥,给黄淮海地区带来巨大破坏。

(2)黄土高原的有效治理,可大大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民的脱贫致富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极大地减少黄河泥沙的含量、减少黄河水患对下游黄淮海地区的威胁。

(3)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土地资源,增加耕作面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坡式梯田则可很大程度上降低梯田的修建成本,突出环境效益。

(4)隔坡梯田,在一个波面上,每修平一台梯田,留出梯田上坡方向一定面积的原波面不修,这样在降暴雨时,径流将坡面的土、肥、水冲入水平梯田并被拦蓄集中起来,使梯田土壤水肥含量增加一倍以上,就可以满足雨、养农业的要求,使农作物增产。

高二地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导学设计


高二地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导学设计
目标分解: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并掌握其有效的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学情剖析: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方法选择: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活动(情景)设计:以图片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阅读课文和对三个探究问题的思考,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具(实验)准备:多媒体用具、导学案
学习过程:
学生:
一、入习
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黄土高原的位置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导出新课。
二、预习
水土流失的危害(以黄土高原为例)
1.破坏,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威胁安全。
3.造成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灾情。
5.影响合理和有效利用。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生物措施:因地制宜,。
2.工程措施: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修建等。
3.以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三、研习
1、黄河下游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2、黄土高原地区水带走了什么?对当地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
3、带到了哪里?对那里的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四、练习
1、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直接非自然因素是()
A.降水集中于秋季且多暴雨
B.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C.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
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
2、下列属于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的是()
A.沙尘暴肆虐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淤积河湖,加剧洪涝
D.海水倒灌,土质变坏
3、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
①造林种草②节约用水
③围湖造田④坡地改梯田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据此判断
1、黄土高原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其原因有()
①小流域数量多②小流域分布广③小流域是泥沙源地和水土流失地
A.①B.②C.②③D.①②③
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A.打坝建库,平整土地
B.保持水土,农林牧业综合发展
C.兴修水利,抽、引水灌溉
D.轮作套种,科学施肥
五、课堂小结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5.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二、水土流失的治理
1、生物措施
2、工程措施
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措施
五、课后练习
2008年黄河调水调沙,自6月19日开始,至7月3日结束,历时14天,为历次调水调沙流量最大的一次。据此回答1~2题。
1.黄河调水调沙多选在汛期来临之前,是因为()
A.此时黄河水量最丰富B可为汛期防洪留出足够的库容
C.此时黄河河水含沙量最大D此时黄河下游河段需水量最大
2.综合治理黄河,除调水调沙外,还需要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
①中游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 ②下游加固大堤,清理河道 ③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④建立水利枢纽,合理调节水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09年2月1日正式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县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读图回答3~4题。
3.3、我国南方农村存在着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图中各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4.A.甲B.乙C.丙D.丁
5.4、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
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
D.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
教学反思:
教师: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预习”部分,并以小组的形式反馈所遇到的问题,由教师解答。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研习”部分,并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该组答案,最后由教师解释说明。
教师检查各小组完成“练习”部分的情况,并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