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10-28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学习目标】

1. 了解海与洋的区别与分类。

2. 了解世界的四大洋范围、特征以及分界线。

【重点难点】

四大洋范围、特征以及分界线

【学法指导】

收集资料、 归纳整理

【学习过程】

一、海和洋的区分

我们的地球被海洋包围着,地球表面的71%被海洋占据。平常,人们把海和洋合在一起叫海洋,其实海和洋是有区别的。洋一般远离大陆,由半岛、岛屿、群岛同海隔开,水域面积非常广阔,水深超过2 000米。洋底地形以海盆、岭脊为主。例如,亚洲东部,以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一线把洋和海隔开,东面为大洋,西面为大海。海是海洋靠近大陆的部分,内侧是大陆,外侧是大洋,中间以群岛、岛屿为界,水深在2 000米以内,面积比大洋小得多。如果洋和海之间并没有岛屿和群岛分布,如在美洲西海岸的广阔水域,可以根据海底地形来划分,大陆架和大陆坡所占据的水域为“海”,海以外的水域为“洋”。

二、 世界四大洋

地球上的陆地广布四方、彼此隔开,而海水则是四通八达、连成一体,这一连片不断的水体便构成了世界海洋。世界海洋是以大洋为主体,与围绕它所附属的大海共同组成。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主要的大海共有54个之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波罗的海、红海、南海等等。现在,就让我们对世界的四大洋作一番巡视吧!

地理位置

面积

形状

温度

水深

海岸线

岛屿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三、海、海峡、海湾

1.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最大海—珊瑚海

2.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 、大陆漂移 、地层陷落 、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

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

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

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

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

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

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

黑海---地中海

举例分析 曼德海峡

全称巴布-埃尔-曼德。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大陆之间,连接红海和亚丁湾、印度洋。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为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穿过苏伊士运河、红海通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重要。海峡宽约26~32公里,平均深150米,其间分散着一些火山岛,丕林岛最大,面积13平方公里,扼红海南端的门户。1875~1936年间曾是重要的加煤站。岛北部有机场。该岛将海峡分成小峡和大峡,小峡在亚洲一侧宽约3.2公里,水深30米,是曼德海峡中主要航道;大峡在非洲一侧宽约25.8公里,水深 323米,多暗礁和一些小火山岛。靠近非洲海岸还有索瓦比群岛,也叫七兄弟群岛。由于海峡内暗礁和浅滩众多,风力强大,给古代航行船只带来很大的危险和困难,使来往的旅客不禁畏惧而泪下,故阿拉伯语意为“泪之门”。

(2) 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是海洋的主体部分 B.洋受陆地的影响较大

C.海的水温季节变化小 D.洋具有独立的海流系统

2.一艘远洋货轮从上海到鹿特丹,走最近路线所经过下列图中的海峡依次是()

A.②④⑤③ B.②⑤①④

C.②④①⑤ D.②④①③

3.关于世界各洲的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是麦哲伦海峡

B.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波斯湾和苏伊士运河

C.非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土耳其海峡

D.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4.地中海和北海分别属于()

A.陆间海 边缘海 B.边缘海 内陆海

C.内陆海 边缘海 D.陆间海 内陆海

5.读图,其中地理事物的名称表达不正确的是()

A.①为岛屿 B.②为海峡

C.③为半岛 D.④为大洋

读图1和图2,完成6~8题。

6.位于板块张裂地区的是()

A.①海峡 B.②海峡

C.③海峡 D.④海峡

7.不位于两大洲之间的海峡是()

A.①海峡 B.②海峡

C.③海峡 D.④海峡

8.与图2所示气候类型(图中各点的标号表示月份)相符的地区位于()

A.①②海峡附近地区 B.②③海峡附近地区

C.①③海峡附近地区 D.③④海峡附近地区

9.下列水域属于海湾的是()

A.墨西哥湾 B.地中海

C.渤海 D.波斯湾

10.平均水温最高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二、综合题

11.读某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2)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半球的海陆分布。

(3)大洲:

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

(4)大洋: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5)以地球的自转方向为序,下列大洋排列正确的是()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6)位于B大洲东侧的大洋是________,位于B大洲西侧的大洋是________。

12.读“地球海陆面积分布表”和“海陆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北半球

南半球

东半球

西半球

水半球

陆半球

海洋占

百分比

60.7

80.9

62.0

80.0

89

53

陆地占

百分比

39.3

19.1

38.0

20.0

11

47

(1)表中给出了海洋和陆地面积在南北半球的百分比。陆地在________半球较多,但是和海洋面积比较,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__________________。全球的海洋占全球面积的________%。

(2)图中给出了海陆随纬度的分布,由图可以看出,除了________地区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之外,在其余大多数纬度上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这种随纬度分布的________,正是地球上海陆分布的一个特点;而另一个特点就是海陆分布的________。例如,南极是陆地,北极是________;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是________集中的地方,而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却是________连成一片。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1. D 2. D 3. D 4. D 5.A 6.C 7.D 8.A 9. A 10. A

11. (1)画图略。(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

(2)南

(3)南极洲 南美洲 非洲 大洋洲

(4)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

(5)B

(6)大西洋 太平洋

12.(1)北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71

(2)45°N~70°N以及70°S以南 不均衡性 对称性 海洋 陆地 三大洋

精选阅读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安排的。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场所。“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地球运动(特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学习运动意义的基础,在该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材重点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地球的自转(特点)、地球的公转(特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自转和公转(特点)分别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它们是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

《课标》要点: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目标指向: “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初中课标是“用事实说明”)——因此,不仅要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省学科《指导意见》内容:

基本要求

(会考要求)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3、能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4、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5、理解四季变化的规律和五带的分布特征。

发展要求

用数学图解法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学计算公式。

课标三维定向: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黄赤交角及公转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提高用科学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规律的能力;

2、通过绘制太阳直射回归运动示意图、昼夜半球图(光照图)等,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学习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与速度;2、昼夜交替及四季的形成原因;

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

4、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5、区时的计算。

学习难点

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3、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4、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

教时、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将从概念、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两种运动的特点,体现一个“比”字;第二课学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侧重说明地球运动的综合效应,通过讲述黄赤交角而引出太阳直射点的有规律运动,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一个“变”字。

第一教时

新课引入:日月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永不停息;同一时刻,有的地方艳阳高照,有的地方夜幕笼罩;冬去秋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有时昼长夜短,有时昼短夜长;赤道地区终年炎热,极地常年严寒……诸如此类的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地球的运动,本来是很复杂的。我们将要研究的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地球运动形式——

板书:§1.3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今天的内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法(五步)。

探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地球运动的特点比较表。

运动特点:比

表1:地球运动特点的比较表

点拨:

1、自转和公转都是“转”,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运动:自转是旋转,公转是绕转。

2、关于方向: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日出东方”的规律,把地球自转方向说成“自西向东”,严格地说,应该表述为:从地轴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强调:⑴在同一幅图上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必须是相同的。

⑵在不同的地图上,运动方向的标注位置是有差别的。

说明: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时,如在图上只标明经线经度,则要牢记在东经度范围内随自转方向经度数增大,而在西经度范围内随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则减小。

3、关于周期:

生活启示:学校的跑道有多长?(首先选择参照点即起点,进行量算)

自转周期:笼统地说是1天,有恒星日和太阳日等(真正周期:恒星日)之分。恒星日在天文研究上意义重大,太阳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

公转周期:笼统地说是1年,有恒星年和回归年等(真正周期:恒星年)。

4、关于速度:

一切运动都有线速度,作为一种圆运动,地球运动还有角速度。

明确: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怎么计算的?是多少?

注意:自转线速度随纬度而变化,要学会推算任一纬度处的地球自转线速度。

由于地球的公转是“绕转”。其公转的线路,我们称之为公转轨道,形状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并认识远、近日点及时间(非冬至点、夏至日点)。

强调记忆:特殊点上的速度特点(自转的极地、公转的远近日点)

讨论:春分日和秋分日把一年分为冬夏两个半年。每年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请从地球公转运动的速度方面去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巩固题:

1、牛郎星晚19时位于天空某一位置,次日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是什么时间?

2、当地球自转时,地表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等于零的地点是____________。

3、哈尔滨、北京、杭州、海口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慢的是______。

4、“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方是地球的 (填纬线)上。

5、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在公转轨道的(远、近)日点上,出现在什么时间?

本节课板书内容:地球运动特点的比较表(略)。

第二教时

引入:今天研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围绕太阳公转。并且,自转和公转又各自形成了一个平面——赤道面和黄道面。两个平面之间的夹角,即:

板书:二、黄赤交角

图1-15反映的就是黄赤交角示意图。

读该图时,一定要搞清楚图中各线、面、角的关系。图中有两个面,即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是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从地球上看,好像太阳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即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大圆),黄道所在平面就是黄道面。实际上黄道面和地球公转轨道面是重合的。

赤道面是通过地球中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赤道面与地轴(线)成90°角,赤道面与黄道面成23°26′夹角,这就是黄赤交角。黄道面又与地轴(线)之间构成66°34′的角,说明地轴在公转过程中,其空间指向始终不变,黄赤交角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始终保持不变,意味着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平行移动的(图1-14),因此,太阳光只能直射在地球上南、北纬23°26′之间的地方,太阳光直射范围的周期性变动,就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板书:

1、概念: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的夹角

2、大小:23°26′

3、影响(意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影响”的学习要求:

①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②掌握不同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二分二至的日期及位置)

③知道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最南最北界限(移动范围)

④画图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学会运用。

点拨:

移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有关(回归线的纬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

观察: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在一年中有几次太阳直射现象?

图表转换:记住四个特殊位置(二分二至)

课堂思考:

1、我国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向南、北哪个方向运动?

2、如果黄赤交角变为250时,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将如何变化?

课堂讨论:夏至日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冬至日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但为什么夏至日时我们感到气温比冬至日时还高呢?

点拨: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1亿千米,最近是1.471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差7%。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自主学习:五带的划分,填写表格: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界线范围

66034/N23026/N23/260S66034/S

有无极昼

极夜

有无阳光

直射

季节变化

情况

长冬无夏

季节变化

最明显

长夏无冬

季节变化

最明显

长冬无夏

简要说明:五带划分的依据是地表不同纬度地区一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直接依据是看该纬度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现象。说到底,它是以天文条件作为划分依据的,是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基础(实际情况因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表起伏等原因,复杂得多)。

探讨:如果黄赤交角变大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

练习巩固:同步作业本(老师指定,见作业本上的标注)。

本节课 板书内容:

太阳直射点回归移动图(略);

五带划分表(略)。

第三教时

内容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表现在昼夜交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等方面。

复习:前面的学习,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注意与纬度的关系;

2、地球公转的远、近日点上速度的快慢变化及时间;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注意移动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关系,掌握四个特殊的位置(节气名和日期)。

引入:结合生活观察,列举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自然现象。

讲授新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自转的效应为主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和地方时三个知识点。

板书:一、昼夜交替

①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②知道产生原因和昼夜交替的周期

③分析昼夜交替的影响

点拨:

①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不断地更替。

②原因:地球的自转。周期:24小时

③影响: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生物钟现象)

课堂探讨:

①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不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②地球上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如何判断?

点拨:具体地说,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共同组成了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如图,ABCD所在大圆圈就是晨昏线(圈),它是由弧线ADB和ACB组成的。晨昏线(圈)始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

图中,地球上E点在图中处于太阳光的照射之下为白天,但随着地球的自转,E点通过弧线ACB后就进入到黑夜,因此我们把弧线ACB称为昏线。同理,弧线ADB就是晨线。晨昏线(圈)就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的。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圆所在的平面穿过地心)。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圈)在地表会向西移动。

板书:二、地转偏向

1、原因:地转偏向力。

2、规律:南左北右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强调:①水平运动物体;②顺着物体前进的方向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注意避开地转偏向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或利用地转偏向力取得效益。

课堂探究:

1、如果在北半球河岸边建楼房,最佳位置是左岸还是右岸?

2、南半球某国一条河流中含沙量较多,许多人在沙中淘金,这些人一部分在左岸,一部分在右岸,你认为哪些人的收获大?

同步作业本部分练习题点拨。

学生列举,教师作简单评价与引导

板书:

一、昼夜交替

提示:地球不自转只公转,昼夜交替现象也会存在,但交替的周期将会长达1年。假如这样,地球就不会有今天的面貌了。

由昼夜现象的变化判断晨昏线

(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运动速度)

第四教时

导入:地球在不停自转,昼夜在不断交替,太阳高度在不断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中正午)。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了不同的当地时间,即:地方时。

板书:三、地方时

各地的地方时和它们的地理位置相关:①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②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即:地方时总是东早西晚。

注意两点:

⑴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不同;

⑵根据两地地方时之差,可以换算两地经度差。

同步巩固:北京与兰州地方时相差49分44秒,兰州的经度为103053/E,求北京的经度是多少?

承转:很显然,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故在世界范围有多少条经线,就应该有多少个地方时。因此,地方时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而无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板书:2、时区和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划分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学习要点:①了解时区的具体划分方法(图示);②学会由已知经度推算时区:四舍五入法;③学会由已知时区推算时区的经度范围:先由时区确定中央经线的度数,再向东和西各7.5个经度,就是它的经度范围。

注意:东经度向东,经度是增大的;西经度向西,经度是增大的。

区时:各时区统一使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这样在同一时区内,最早和最晚的地方时与区时仅相差半小时。

区时的时刻为东早西晚;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伦敦所在的中(零)时区的区时,它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

北京时间:中国采用东8区的区时为全国统一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它是1200E的地方时,而非北京所在地1160E的地方时。

探究题:

全国统一高考和成人高考上午第一场考试的时间为什么要安排到9点?

区时计算:同侧加、异侧减,推算时区差;东加西减得区时。

提醒:结果超过24或小于0时要进行日期的处理

例题:已知开罗(东2区)是9月29日8时,求北京时间是什么时间?

3、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把穿过东西12区的中央经线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但是它又不完全与1800经线重合,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例题: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2008年2月28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的区时可能是多少?

板书:

三、地方时

时区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区域范围

记住

记住

提示:主要考虑到全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后,广大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时差影响,使那里的考生不至于过早赶考。

强调:做题时一定要先作图,明确两个时区的位置关系

引导试着从东西两个方向算一下,以引出日界线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可能性”——向东或西;过或没过日界线

第五教时

学习目标:昼夜长短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复习:用示意图说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

引入: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回归移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就是昼夜长短和H的变化。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板书: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形成原因:

晨昏线将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其长度也就反映了昼夜的长短。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0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0

昼夜长短的状况有五种,即:……。

2、变化规律:

观察图1-16、1-17、1-18:

①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

②同一半球内不同纬度上的昼夜长短状况?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以昼夜长短的变化有规律可循。以北半球为例,同一纬度地区一年内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见右图)

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极圈以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冬半年,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极圈以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

或: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极昼极夜范围的扩大首先从极点开始,至极圈后再缩小至极点。

特别提醒: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出现的时间与二至日的时间是有区别的。

强调记忆: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特别介绍:太阳直射点纬度+极昼(极夜)的纬度=900

课堂探究:一组问题:哈尔滨、北京、杭州、海口四地:

①6月22日,昼由长到短的排列?

②12月22日,昼由长到短的排列?

③3月21日,四地的昼夜状况如何?

④3.21→6.22,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⑤四地中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哪里?

⑥杭州在1.1、5.1、10.1的哪一天昼夜相差最大?

前已学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和黄赤交角的大小直接有关,并用图说明了这个位置。在这个图上还能分析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规范表达昼夜长短的状态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高,那一天的昼夜长短相差越大

学习目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念:正午太阳高度(H)、四季;

2、理解:H的变化规律;四季的形成。

学习重点:H的季节、纬度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回归移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就是昼夜长短和H的变化。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知识结构网络:

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

地方时12时的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仰角,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必然出现在当地地方时的12时。

2、变化规律:

同一天,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敬请记住二分二至日直射点的纬度)

同一纬度,H的季节变化:有太阳直射的地区,直射时最大(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且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为一次);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即:太阳直射点距其最近的时候,H最大。

一组问题:

1、哈尔滨、北京、汕头、海口四地:

①6月22日,H由大到小的排列?

②12月22日,H由大到小的排列?

③北京在1.1、3.21、6.1、8.1的哪一天朝南的楼房受到太阳光照射的面积最大?

2、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请从昼夜长短和H两方面分析原因。

板书:三、四季的形成

课堂探究:

①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②从纬度范围考虑,四季划分最适宜于哪些地区?为什么?

练习题点拨:

提示:极地地区全年皆冬,赤道附近终年H较大;中纬度地区H、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且同时达到极值,获得的太阳辐射变化最大,故四季变化最明显。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学法点拨

1.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2)产生地方时差异

①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②时区: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时区的计算:

所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 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或 某地经度÷15° 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③区时: 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从零时区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即:时刻上是东早西晚。

区时的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地点的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第一步: 分别确定两地的时区,得出两地间的时区差;若两地在同侧时区,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在异侧时区,时区数相加。

第二步:若求已知区时东侧地点的区时,则将时区差相加;若求已知时区西侧的区时,则将时区数相减。即:时间上东加西减。

④北京时间:

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⑤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日界线两侧的时区区时(时间)相同、日期不同,从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从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如图1-3-2)

(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

偏向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运动方向的右)偏;南半球向左(运动方向的左)偏。纬度越高,偏向越明显,赤道上无偏向。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经度相同的地方( )

A.季节相同 B.角速度相同 C.线速度相同 D.地方时相同

2.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正确叙述是( )

A.广州与北京的线速度相等 B.广州与北京的角速度相等

C.广州的线速度小于北京的线速度 D.广州的角速度大于北京的角速度

3.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 C.四季变化 D.太阳东升西落

4.下列纬线圈上的速度相当于赤道线速度一半的是( )

A.南北回归线 B.南北极圈 C.南北纬30度 D.南北纬60度

5.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

A.10月1日3时 B.10月1日15时 C.10月2日3时 D.10月2日15时

6.若全球各地的日期皆为10月1日,则北京时间为10月1日( )

A.24点 B.20点 C.12点 D.8点

7.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

8.运行在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速度和地面的自转速度相比正确的是( )

A.与地球公转线速度相同 B.与地球自转线速度相同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

9.某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 )

A.20时 B.20时56分4秒 C.19时 D.19时56分4秒

10.关于地球自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自转 B.自转3600是一个太阳日

C.一个恒星日是24小时 D.太阳日比恒星日长出3′56″

11.如图1-3-7中从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 )

A.都向低纬偏

B.都向高纬偏

C.都向东偏

D.都向西偏

12.一日,测得某地正午时为北京时间11点30分,该地的经度为 ( )

A.123.5 °E B.112.5 °E C.127.5°E D.135.5°E

13.一艘向东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

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 )

A. 12月29日12时5分

B. 12月30日11时55分

C. 12月30日12时5分

D. 12月31日12时5分

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大阳高度,如右图,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an=OP/OP′

算出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回答6~9题。

14.该小组每天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

A.12:00 B.12:40  C.11:20 D.11:00

15.3月21 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 ()

A.英国伦敦

B.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

C.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

D.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

二、综合题

16.读下图分析回答:

(1)分析A--F 六处地球自转线速度规律,线速度最大处是__________,线速度最小处是__________。

(2)自A向B水平运动的物体先向__________偏,越过赤道后再向__________偏。

(3)C、E两地所在国家一年之内每天举行升国旗仪式(要求与旭日同升),10月1日到12月22日这段时期C、E两国每天升旗时间最早的是______。5月1日到6月22日这段时期C、E两国每天升旗时间最早的是______。

(4)地球上的居民设计住宅区要求门窗朝向以多接受阳光为标准。E处住宅门窗应朝向______,A处住宅门窗应朝向______。

17.读中心点为极点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 半球的示意图。

(2)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的时间为 时;北京时间是 时。

(3)若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那么非阴影部分表示 ,北京为 月 日 时。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D 5.B 6.B 7.B 8.D 9.D 10.D 11.C 12.C 13.A 14.B 15.B

二、综合题

16.(1)D;F(2)西;东 (3)C;E (4)南;北

17.(1)北 (2)9;14 (3)7月7日;7;7;8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必修地理Ⅰ的结构分析:

地理Ⅰ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流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应该说本模块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必修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一设计的:“地理Ⅰ”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Ⅱ”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Ⅲ”主要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要涉及到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也要从地理角度深入分析和理解。所以,本模块有利于学习以上的选修模块。

必修地理Ⅰ的“课标”要点: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4、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说明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认识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章教材内容分析: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人类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自身所处的宇宙环境。为了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教材安排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宇宙中的地球”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遗迹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与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本章教材在地理教材整体构成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深对地理环境的全面理解。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然而孤立地研究地球,不可能弄清楚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种种地理现象。当然,我们“谈天”是为了“说地”,为了以后全面系统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演变及其发展等基本规律。二是学习现代科学的基础。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再由远及近、由大到小,进而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本身的运动属性和地理意义,这样便于为深层次、全方位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是高中地理首章首节,从知识结构来看,包括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宇宙中的地球两部分。前者介绍可见宇宙中的主要天体和天体系统,后者重在介绍地球存在生命的特殊性一面及原因分析。

《课标》内容: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省学科《指导意见》内容: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基本要求

1、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其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能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4、比较、分析和归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分析和归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主要条件。

发展要求

说 明

课标三维定向:

知识与技能

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宇宙知识及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成果,从而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

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与其他行星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探索宇宙环境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学习重点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学习难点

正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过程:

师问:某学生的“家庭住址”。再问:如果你是地球,请你说说“地球的家庭住址”(老师借此引入“地球的宇宙环境”)

板书:1.1地球的宇宙环境

自古以来,宇宙给人的感觉总是神秘的,正是这份神秘吸引着我们人类不断地去观察和探索。

那么,宇宙到底有多少神秘?宇宙的魅力又是如何体现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向太空,去看看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去看看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

板书: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思考:什么是宇宙?什么是可见宇宙?

点拨: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一般人们用宇宙表达空间和时间的内涵,“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和视野所限,人们所认识的宇宙只是天空和大地,他们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作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如: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不过真理总是要战胜缪论的。

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

20世纪60年代,大型射电望远镜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扩大。最远的天体约140亿光年。(阿波罗登月计划、火星快车、神舟号、加加林、杨利伟等)

这是人们对宇宙“好奇—探索—利用”的过程。

由此,我们要明确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规律:1、时、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2、逐渐接近、符合宇宙的客观实际。并要了解人们对宇宙空间的拓展,主要依赖于观测手段的改进。

承转:晴朗的夜晚,当我们户外漫步的时候,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仰望辽阔而深邃的星空。晴朗的夜空,我们看到的各种闪烁的星体,就构成了所谓的宇宙。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是物质的,物质形态是多样的;宇宙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

板书: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探究:地球是不是天体?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什么?

讲述:地球上的人很多,众多的人群,茫茫人海,就像“天空”中的天体一样。地球上的人总有“户籍”,“天空”中的这无数星星也应有自己的“户籍”,此即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等级”之分,就像地球上的“人”的权力一样,如:省长的权力>县长的权力>乡长的权力,下一级围绕上一级转,就像卫星绕着行星转,行星绕着恒星转一样。

课堂探究:1、什么是天体系统?宇宙中有哪些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2、你能归纳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吗?

阅读P7的文字:整理天体系统的层次图(图略)

强调:天体系统必须具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否则就不能称天体系统。如星座就不能叫天体系统,单独一个天体也不能成为天体系统。

课堂巩固:

1、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

2、比太阳系高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和银河系

3、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太阳是怎样实现对其“成员”统治的?(拥有绝对大的质量)——8种天体;注意小行星带位置

4、总星系是不是我们对宇宙认识的最后边界?——不是

承转: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那么,宇宙中的地球又是怎样的天体呢?

板书: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阅读图1-3:明确地球、小行星带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

分析比较数据(P11):比较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之最

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的共性特点:

通过比较发现,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所以,从行星的角度讲,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普通的天体。

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并且是太阳系中惟一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天体。随着科技尤其是宇航事业的发展,科学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间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然而,宇宙空间是否存在类似地球上的智慧生命——外星人,还需要人类去不断探索。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师设问:现代地球生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思考(植物需要光照、热量或温度、水分、空气或大气、土壤、肥料等;动物需要食物、空气或大气、水、光照、热量或温度、能源等。)

综合上述要素,可确定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温度、水、大气。然后推断具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有一定厚度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的形成条件。

教师提问:

地球为什么会具有生命存在的“金锁链条件”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学生提出假设或猜测:温度可能与日地距离和地球有大气有关?液态水可能和温度有关?大气层可能和地球体积、质量有关?安全的宇宙环境可能和太阳和太阳系天体的运动有关?◇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八大行星的数据和运动分析、寻找证据。◇根据证据解释地球为什么会具有生命存在的金锁链条件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的原因。◇交流结论。

参考答案:

地球的“特殊性”出现的条件是:①安全的宇宙环境;②稳定的太阳光照;③适宜的温度;④大量的液态水;⑤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等。

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①天体系统的稳定性;②太阳与太阳系的稳定;③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同向性、轨道的近圆性和共面性;④月球这一卫星的“保护”等。

地球拥有适宜的温度(均温15℃)的条件有:①适当的日地距离(过近或过远都可能没有这样好的温度状况)。②地球拥有较厚的大气层,削弱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热量和减少了地球放射到宇宙空间的能量,缩小了昼夜温差;臭氧成分的存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使生物免遭过度紫外线的伤害,有安全的生物生存和繁衍环境等。③适宜的自传和公转速度、周期,使白天升温、夜晚降温时间都不至于过长,昼夜温差不是很大,冬、夏季节也都不是很长,冬、夏温差不大。④水的三相变化也减小了温差(为以后探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埋下伏笔)。

地球拥有适宜于生物呼吸的条件是:①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吸引了适宜于生物呼吸的大气。②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并不适宜现代生物的生存,后经过初等生物的作用才逐渐演化而来(第3章将有介绍)。

结束语:地球在宇宙中的存在是一种偶然,但其上演化出生命则是一种必然。人类如何依赖它、利用它、保护它,甚至保护它的周围环境,是人类与地球能否“地久天长”共存的根本。

课后练习巩固:同步作业本第1页选择1、3、4、5、6、11、12题和读图第15题。

教后反思: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构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

难点: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

二、预习导学

[自主学习]

1.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 的研究。

2.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这个不连续面叫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这个面叫做 。

3.地球内部可划分为 、 和 三个圈层。

4.岩石圈由 和 构成,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5.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 等这些圈层之间 、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画图:依据课本P22图1.26画出地球内部图层结构图,表示出地点、岩石圈及软流层。

三、教学过程

[分组探究]

主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2.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主题二: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读图1. 25: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和破坏大还是纵波的破坏大?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的?

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说说原理吗?

完成下表,地震波的分类及其传播特征。

分类

特 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震波

主题三: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读图1.25,思考: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完成下表: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物质状态

地 壳

地幔

地核

主题四: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读图1.26,思考:

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

完成表格: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圈层名称

特征

组成物质

地壳

坚硬的岩石(硅酸盐类)

地幔

硅酸盐类

地核

铁、镍等

主题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构建知识框架]

四、巩固训练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肉波先到达地面

2.地壳的平均厚度( )

A.约为33千米 B.约为6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3.联系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是(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水圈

4.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

正确的有( )(双选)

A.①为大气平流层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6.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

的有( )(双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物质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五、跟踪练习

1.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到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9~10题。

材料一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了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震中位于该县城附近。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 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波。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中距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称为震中距离。深度在0~60千米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千米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主震发生前的小震叫前震,主震发生后的小震叫余震。

2.有关次玉树地震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地震发生是由于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B.发生地震时,离该地较远的武汉测得震级为3级

C.此次地震是一次浅源地震

D.此次地震重庆到震中的距离是60千米

3.关于此次地震的震源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在地核内 B.是地幔内产生的

C.一定在下地幔处 D.发生在岩石圈内

4.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5.地球圈层中,与其他圈层渗透最多的是( )

A.地壳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6.当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游泳的人会感到(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上下颠簸

7.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会感到(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上下颠簸

8.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

、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 部分比较厚, 部分较薄。

(3)④是 界面,大约在地下平均 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地震波通过此界面速度。

(4)③是 层,其物质状态是 态;①②③密度由大到小排列为 。

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