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2020唐僧取经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11

2020唐僧取经。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0唐僧取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叙述课文。

2、 能正确认识18个字,会写8个字。认识挣这个多音字。

3、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初步激发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地做事原则以及团结协作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能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高尚的情操。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能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高尚的情操。学 具准 备

教具准备:

光盘、故事

板书设计:

唐僧取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生共同来欣赏影片。

2、让学生对《西游记》的了解说一说。

3、听课文录音。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互相解决。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课文以后,你最想说什么?

4、在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5、去掉拼音读一读读生词、生字。

6、小组互相读课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三、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愿、喝、洲、三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在自己写生字之前,先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再下笔。

3、比较洲和州、喝和渴的字义。

四、课内延伸

把好词好句整理在小本本上。

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其它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状态下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认真并写规范增加孩子的词汇量。

有利于很好的记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读课文。

精选阅读

唐玄奘西行取经导学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玄奘西行取经导学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编号: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课型:展示型+讨论主备人: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2、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重难点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二、默读课文,通览内容1、读准字音玄奘(zhàng)缉拿(jī)高僧(sēng)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2、词语理解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3、再次快速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1自段然写的是()2-10自然段写的是()11-13自然段写的是()2)了解重点段层次默读(2-10)自然段,思考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1、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玄奘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3、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4、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5、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a、从学者的角度,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b、作为一个高僧,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c、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d、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疑难反馈:(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2)你还有哪些疑惑?

教学反思:

《唐玄奘西行取经》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前因后果、艰苦历程,表现了玄奘和尚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好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设计理念】

减少繁琐的分析讲解环节,给予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好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重点难点】

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及西行取经的巨大影响。

【教学准备】

《西游记》中有关唐僧西天取经的视频及取经线路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流程】

一、激趣引入,理解题目。

1.播放《西游记》中的片段,简介玄奘:该片以神话的形式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辛,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其实,《西游记》中的唐僧在我国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叫玄奘,唐代的高僧。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学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于是,他在唐太宗年代,就从凉州玉门关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大师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他译出经、论75部,共1335卷,并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印度等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

2.读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说说唐玄奘是个怎样的人?

2.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

3.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时间、路线是怎样的?

4.唐玄奘西行取经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5.唐玄奘西行取经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细读课文,重点解决以上问题。

1.带着以上的问题自学课文。

2.小组交流自学的情况:分享各自的收获,提出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决的问题,集多人的力量解决疑难。

3.汇报点拨,深入理解课文。

理解唐玄奘西行的路线、时间时,结合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玄奘西游去回的路线及在什么地方遇到的困难及对待困难的方法。

说说玄奘西行取经的事迹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

五、巩固练习,拓展交流。

1.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深刻的内容复述。

2.你知道哪些中国古人或现代人不畏艰险,为促进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故事?

五年级语文上25唐玄奘西行取经教案


教学

要求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重点

难点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

课时一课时

唐玄奘(zànɡ)西行取经

玄奘是唐朝的一位和尚。他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①本句中的括号起什么作用?]在研读佛经时,他发现以前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就决定到佛教的起源地天竺(zhú)去学习。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玄奘的身份和为什么去天竺学习。

公元629年(一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当时,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凉州被驻守边境的兵士发现,命他回长安去。[句导读:交代西行取经的具体时间及当时朝廷禁止唐人出境这一背景。]他设法绕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玉门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段导读:写玄奘出发去天竺学习。

在瓜州,玄奘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才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句导读:写出玄奘面临的困难。]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玄奘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缉(jī)拿他。如果经过堡垒,他一定会被兵士捉住;可是不经过堡垒,他又无法补充水源。[句导读:写玄奘面临着矛盾的选择。]玄奘正束手无策,碰到了一个当地人,说愿意给他带路。玄奘变卖了衣物,买了两匹马,连夜出发,跟着他混出了玉门关。[句导读:“混”形象地描写出玄奘出玉门关的情景。]谁知走了一程,那人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玄奘发现他不怀好意,就把他打发走了。[②从上面的情况看,玄奘遇到了哪些麻烦?]

段导读:本自然段写玄奘西行碰到的第一个难关——怎么能绕过堡垒。

玄奘单人匹马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摸索前进。约莫走了八十多里,才到了第一堡边。他怕被守兵发现,白天躲在沙沟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垒前的水源。[句导读:写为躲避守军,玄奘只能夜里行动。]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来,差点儿射中他的膝盖。玄奘知道躲不过,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

段导读:写取水时被守护的士兵发现。

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守堡的校尉王祥信奉佛教,问清玄奘的来历后,不但没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又送了一些食物,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给他指引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③玄奘为什么会被放行?]

段导读:守堡的校尉放了玄奘。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长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句导读:“迷了路”表明玄奘将面临新的危机。]他正要拿起随身带的水袋喝水,哪知一失手,水都撒在沙土上了。[④水撒落在地上这一细节与后文有什么关系?]没有水,怎么越过沙漠呢?[句导读:写玄奘因为没有水,想越过沙漠是非常难的。]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到达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⑤从本句看,玄奘是怎样的一个人?]于是,他拨转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段导读:写玄奘把水撒落在沙漠中。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漫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⑥这句话对描写玄奘有何作用?]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儿水喝,口干得像火烧一样,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半夜,天边起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句导读:草地和池塘的出现,说明玄奘有了生还的希望。]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东)。

段导读:写玄奘昏倒在沙漠后又绝处逢生发现了水源。

高昌王也信佛,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请他讲经,还恳求他留在高昌。玄奘不肯,高昌王只好给他准备行装,派二十五人,随带三十匹马护送;他还写信给沿路各国的国王,请他们保护玄奘过境。[⑦从本段看,玄奘是个怎样的人?]

段导读:写玄奘得到高昌王的帮助。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通过西域各国,来到天竺。[⑧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僧学经。玄奘的游历,不但在佛学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⑨关联词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公元645年,他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阔别十多年的长安。

段导读:写玄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了佛经。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玄奘取经的经过。

玄奘和尚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城。唐朝皇帝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亲自召见了玄奘。

段导读:玄奘的举动打动了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召见。

从此,玄奘就在长安的大慈恩寺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他还和弟子们一起,编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在这本书里,他把亲自到过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听到过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都记载了下来,成为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著作。[⑩列举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玄奘编写《大唐西域记》。

由于玄奘取经这件事本身带有传奇色彩,后来,在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唐僧(sēnɡ)取经的神话,说他取经路上,遇到许多妖魔精怪,这当然是虚构出来的。到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做了艺术加工,写成优秀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句导读:表明《西游记》源于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事实。]这部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也使得唐僧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

段导读:《西游记》是由玄奘取经的故事改编的。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玄奘取经带来的影响。

传奇:(情节)离奇的;经历非同一般的。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坎坷经历以及行走路线。

3.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师准备的课堂教学PPT;学生搜集的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一 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uàng;分清“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便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取经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的事迹。

二 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àng) 缉(jī)拿 高僧(sēng) 天竺(zhú) 堡垒(lěi) 朝(cháo)拜

2.测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玄奘的身份和为什么去天竺学习。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玄奘取经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玄奘取经带来的影响。

(2)了解重点段落的层次。

默读第2~10自然段,思考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中,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三 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在研读佛经时,他发现以前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就决定到佛经的起源地天竺去学习。)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自主设疑。

(1)玄奘的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地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能解开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具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屏幕出示句子: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到达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到达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可以感受到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4.结合课外资料,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师生合作交流资料,屏幕出示句子: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真经,而取到真经只不过才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的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结合资料谈: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从学者的角度,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天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 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具有这种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五 拓展阅读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武牧羊》。

2.写一篇读后感。

1.将本文中的玄奘形象与《西游记》中的玄奘形象进行对比,指出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外拓展部分让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中国古代或现代的人物不畏艰险,为促进文做出贡献的故事在全班交流。注意说的时候态度认真、口齿清晰,在情节紧张处可以适当增加动作来渲染气氛。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2.结合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1)束手无策:遇到问题,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2)百折不挠: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3)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3.玄奘西行取经途中遭遇了哪些坎坷?

4.玄奘为什么能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到天竺求学取经?

玄奘之所以能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来到天竺求学取经是因为他心中有着坚定的信仰——对佛法的弘扬。 

一 天竺

天竺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山海经》记载“西方有天毒国”。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唐初统称为天竺。

二 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三 美丽的藏语地名

雅鲁藏布——从高坡而来的清洁江水 尼亚曲(即雅砻江)——多鱼之水

喜马拉雅——冰雪之乡 唐古拉山——高原上的山 冈底斯山——众山之王

四 《西游记》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取自历史上真实的事件。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天竺。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公元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了六百多部佛经。他这次西天取经,历经前后十几年,行程几万里。

2020雨后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 正确认读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海、洋、样、妹、两、粗、提。

3、 感受雨后兄妹俩嬉戏的快乐情境,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会写7个生字海、洋、样、妹、两、粗、提。

教学难点:

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理解课文

学习生字你喜欢下雨吗?雨后你踩过水吗?

你有哥哥弟弟妹妹姐姐吗?你们在一起玩得高兴吗?

读课文,自己读明白了哪些?

指名说。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领会

1、雨后小哥哥和小妹妹开心吗?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

2、领会骄傲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雨给你带来什么?

这里主要是认读生字的学习,在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然后进行开火车抽测。重点讲解三点水旁的写法,如果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可以让学生独立去分析,然后进行书写,如果还不能很好掌握,这里有必要复习,教师进行示范。

样、妹、提这个几个字的左边部首,都有横竖相交,注意竖笔出头要长些。

二、学生畅所欲言

自己朗读课文,遇到问题做记号。小组交流读懂的地方。

和同学说说,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把你的感受也写一写。

写生字。

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绘的情景。

如果学生说不到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

充分利用学生瞬时记忆,在读中强化对字整体感知,从而达到正确认读,不再进行逐个分析,因为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级的一个学期的学习对生字已经能够领会,一些分析的方法已经掌握,冗长的分析只能导致他们的厌烦。

2020谜语


教学目标:

1、通过两则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猜谜的兴趣, 寓教于乐。

2、学习生字:语、间、颗、黑、猜、瞧、片,并注意笔画笔顺;学会文中量词在语言 环境中的运用;注意区别形近字。

3、体会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4、能流利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通过两则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猜谜的兴趣, 寓教于乐。

2、学习生字:语、间、颗、黑、猜、瞧、片,并注意笔画笔顺;学会文中量词在语言 环境中的运用;注意区别形近字。

教学难点:

1、体会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能流利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7 课《谜语》(板书课题)。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谜语?在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位新朋友,这些生词都是在课文中出现的,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二、学习生字

(拿出事先写好生字的小黑板)

1、第一个字,我们每天上课都要遇到,大家说说在哪里可以找到呢?对,我们在课本封面就可以看到这个是语文的语,再来看老师的板书,这也是谜语的语。它的偏旁我们已经学过了,大家说是什么偏旁呢?

下面我们拿出纸笔,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2、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个门字旁的字,它中间是什么字呢?这个间是由门里面一个日组成的,是中间的间。谁能用这个字造句子?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3、这个字我们来观察一下,是由果和页组成,就变成了颗,一颗糖、一颗星星。谁能用它来造句?那么它的偏旁是什么呢?这个字是页字旁,我们见天又学了一个新偏旁。来我们先把这个新偏旁写一遍。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4、这个字是四点底的,它是白的反义词,就是黑。那么我们这里什么东西是黑的呢?

大家注意了,黑的里面不是一横,里面是一点一撇。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5、我们再来看这个字,这个字的右边是青,我们是学过的。那么它的左边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偏旁,叫做反犬旁,是由犬字变化而来的,但是它的样子和犬已经不一样了,同学们先跟老师来把偏旁写一遍。我们再把整个字来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这个就是猜谜的猜,谁能拿它来造句呢?好现在随老师来书空一遍。

6、我们知道这个字是和眼睛有关的,它是目字旁。我们平时说的瞧一瞧,看一看就是用了这个瞧字。它的左边是焦,但是焦是四点底的,我们能不能说瞧是四点底呢?同学们要注意区别,瞧是目字旁的。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7、这个字笔画比较少,谁能来说说什么东西是一片一片的呢?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三、初读课文

1、学了上面的生词我们就可以看课文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2、这里有两个谜语,大家猜猜看答案是什么呢?

3、好,同学们回去想一想,为什么答案会是眼睛和耳朵而不是其他的呢?

4、作业。

把生字每一个写三遍,每一个生字组一个词,每个词也同样写三遍。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老师问了个问题,请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为什么答案是眼睛和耳朵呢?同学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二、分析课文

1、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同桌同学的眼睛,你都能发现什么?上边毛,下边毛指的是我们的睫毛,中间是我们的眼珠,是什么颜色的呢?再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呢?那么它和我们遇到的葡萄像不像啊?

前面的几句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把我们眼睛的最基本的特征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同学能很快猜出他说的是眼睛。

2、中间一颗黑葡萄这句话,用了一个修辞方法,它叫做比喻。就是把一样东西比做另一样东西,把眼睛比做葡萄。当然两者必须有相似之处,就像眼睛和葡萄他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而眼睛是黑的,黑葡萄的颜色也是黑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也模仿它的样子来造句子,运用一下比喻手法。

3、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同学们是用什么瞧的呢?对了,是用眼睛,所以这句话给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大家发现了吗?

4、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谜语。这个谜语和上面那个很像,谁能做做小老师来分析一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把小提示找出来了吗?大家再来互相观察一下。

三、课后练习

1、(板书棵、颗)这两个字的发音是一样的,而且也很像,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第一个是木字旁,第二个是页字旁。这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过了。

第一个木字旁是用来修饰树木的,我们可以说一棵树。谁来用它造句子?

第二个颗我们上节课举过例子,一颗糖、一颗星星,这个颗一般是用来修饰

圆形形小颗粒的东西。如:一颗珍珠、一颗牙齿等,谁能用它来造句子呢?

下面我们来做题目。

2、(板书坐、座)这两个字的发音也是一样的,而且也是很像,那么我们该怎么区别他们呢?

坐是个动词,座是名词。所以我们说请坐(板书)时要用坐,座位(板书)时用座。我们请两位同学来造句。

好下面我们来做课本中的题目。

3、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量词,如:一位学生,一把椅子,一块黑板。下面我们就来做题,这些我们平时遇到的词的搭配是需要我们用新去记忆的,我们要用得合适。

4、试背诵课文。

5、作业。

背诵课文,复习新词,预习下一课。

2020锄禾


《锄禾》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诗人李绅通过对农民劳作形象的刻画,告诉大家粮食来之不易,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的现代孩子,如何感受到劳动者的艰辛,如何从心底和作者共鸣,这是老师特别需要考虑的,并且在行为上进行指导,真正懂得尊重人们的劳动。

在教学时,首先是看图听乐读古诗。根据古诗内容,ppt逐个出示画面,在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古诗,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画面感,然后让孩子自读课文,也给他们配上音乐,体验读古诗的乐趣。随后,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他们从图和诗句中很快就明白了是写农民伯伯种粮食的劳动场面。有了这些初步感知,等稍后加上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接下来是析字义品古诗。我在教学中播放了一段农民劳作的录像资料,让他们目睹农民的劳作,体会诗句的描绘,也明白我们吃的粮食呀、菜呀都是农民劳动的成果。再抓住诗中的日当午汗滴辛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然后让学生配上动作演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在不停挥舞锄头的动作中,体验农民的生活,明白了劳作的辛苦,之后我以采访的形式问问这些农民:你感觉怎样啊?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七嘴八舌:在太阳底下干活真累啊。我好辛苦啊,可有人还不爱惜粮食,唉。谁知道我们农民的辛苦啊?

最后悟感情明道理。应该说这首诗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学生也能很快明白诗中告诉我们要爱惜粮食,那如何让学生明白诗中那蕴含的深层次哲理呢,我提了一个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要珍惜呢?从身边的一支粉笔、一块橡皮、一件衣服、一本作业本谈起,透过文字,通过对话,从一点一滴中看到劳动者的成果,最后达成了共识:所有的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要珍惜。彰显了古诗的现代意义!

教学完《锄禾》这首诗,其实也为小朋友上了生动的一堂教育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信这句话会一直提醒着他们,珍惜每一个劳动成果!

2020荷花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荷花”,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同学们见过荷花吗?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呢?

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美好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翩翩起舞舞蹈蜻蜓昨夜好梦破裂一幅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老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间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老师包办代替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因此,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朗读课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 . 品读描写荷叶,荷花的句子(课件出示)

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3 . 同学们,你还能画出更美的画吗?

2020梅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区分并唱好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反复后两个不同的结尾,用连贯、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梅花》。

2.通过创编《春晓》,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3.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梅花》。

教学重点:

学习歌谱。

教学难点:

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梅花》。

教材分析:

歌曲为两段体,大调式。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的墙字,用了切分节奏,在以mi为主的一拍半中,又用了一个十六分音符的 fa,强调了第一个字的语气,使音乐显得有生气。第二乐句在节奏上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保持了旋律进行的统一。第二乐段的节奏和旋律同前一乐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乐句把情绪推向了**,表现了梅花的坚强性格。第二乐句旋律逐渐下行,结束在主音上。第二乐段又反复了一遍,更加突出了梅花的坚强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梅花》欣赏,(从形状、种类、香味、特性等方面加以介绍)导入新课教学。

师:梅花是我国的特产,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如:毛泽东的诗词《卜算子咏梅》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梅花》,就对梅花的坚强性格加以赞颂。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王安石的诗《梅花》。

2.教师出示王安石的诗《梅花》图片,并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师: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对梅花的坚强性格加以赞颂,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梅花幽香扑鼻、洁白如雪的另一面。

教学要求:通过观看录像和听老师朗诵王安石的诗《梅花》,同学们对梅花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梅花》歌曲学习

1.初次聆听歌曲《梅花》范唱。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2.教师再一次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教学要求:在听范唱之前,老师提出问题。

(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2)歌曲从什么地方反复?请举手表示。反复后的结尾是否一样?

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听歌曲录音范唱,并在反复处举手表示。

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歌曲表现的内容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反复后的结尾不一样。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寒冷的冬天,别的花都凋谢了,只有在院墙边上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绽开,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白雪,忽然闻到淡淡的清香,原来是严寒中开放的白色的梅花。

3.学习歌谱。

(1)在学习歌谱前,先复习切分节奏,学生一起拍击X X X 。

再学习 切分节奏,和老师一起拍击。

(2)学生分组演唱歌谱,教师提示难点。

① 指导学生唱准歌曲中出现的 并加以区分不要唱混。

② 要唱准反复后的两个不同的结尾,不要混淆。

(3)学生分组演唱,针对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纠正。

(4)全班一起唱歌谱。

4. 歌词学习。

(1)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教师帮助学生解决歌词学习中出现的难字,指导他们读准多音字为。

(3)学生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加以指导。

(4)全班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教学要求:教师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歌词。诵读歌词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情绪。

5.学唱歌曲。

(1)聆听《梅花》范唱,小声哼唱歌曲。

(2)教师演唱歌曲,学生模仿教师的口形,随《梅花》伴奏张口,无声地学唱歌词。

(3)学生演唱歌曲,教师随《梅花》伴奏张口无声地唱歌词。

(4)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和清晰的吐字演唱歌曲《梅花》。

(5)教师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教学要求:在学生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和清晰的吐字唱好歌曲,并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6.歌曲处理。

演唱歌曲时,力度要随旋律线的起伏而变化。歌曲中第一乐句的墙字,虽然作者把它放到了强拍上,强调了这个字的语气,但我们在演唱时不要唱得过强。反复后的结尾要唱得渐慢渐弱,好像梅花的香味永远都飘散不掉。

7. 设计演唱形式。

(1)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

(2)分组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8.听伴奏演唱歌曲《梅花》伴奏。

三、集体创编《春晓》

1.聆听音乐《春晓》。

2.全体同学一起视唱曲谱。

3.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本中的几个片段旋律排序连成歌曲《春晓》。

4.随小组进行展示。(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评价。)

5.试着让学生即兴创编歌曲《春晓》。

教学要求:小组创编组织有序、要求清楚;教师在小组创编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创造。

四、交流有关梅花的艺术作品

1.教师介绍梅花的艺术作品。如:陆游的《咏梅》、王冕的《素梅》等。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艺术作品,相互交流学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梅花》这首歌曲,我们从中了解到梅花高洁、端庄、典雅的形象和它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高尚品性。希望同学们能像梅花那样,立志奋发,做一个坚强的人。

2020塞下曲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20塞下曲”,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大历十一年(776)元载被杀, 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德宗建中元年(780)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贞元时,在河中节度使浑□的军幕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户部郎中。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比之摩诘(王维)、东川(李颀),可称具体。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 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2020秋游


师:农田里的庄稼都熟了,一片丰收景象!此时谁最高兴呢?

生:我们最高兴。

师:是我们吗?最高兴的究竟是谁呢?

生:老师最高兴。

师:其实最高兴的应该是农民伯伯。

师:农田里的庄稼都熟了,一片丰收景象!此时谁最高兴呢?

生:我们最高兴。

师:能说说你最高兴的理由吗?

生:看到成熟的庄稼高兴。

生:农民伯伯最高兴。

师:为什么说是农民伯伯最高兴呢?

生:因为庄稼成熟了,农民伯伯又可以收获很多粮食。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一中,我强行将学生的思路向我的教学预设靠,但学生始终游离于我所期待的答案。于是在最后我揭出我的预设答案:农民伯伯最高兴。教学设计二中,我尊重学生的思考,当学生回答出不同的答案时,我追问:能说说你最高兴的理由吗?为什么说农民伯伯最高兴呢?我的追问,促使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总期望学生能回答出我们预设的答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当学生回答出个性答案时,我们应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应控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2020小雨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结合图片、实物理解邮递员、打靶、一捆稻、一束麻等词语;

2、美读诗歌、背诵课文,并在朗读中拓展说话、抒发情感;

3、补充学习儿歌,积累语言;

4、通过朗读感受诗中小朋友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美读诗歌,背诵诗歌,体验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一捆稻、一束麻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启动情感

1、送小朋友一首儿歌。 出示儿歌:小雨淅沥沥, 小雨沙啦啦, 淅沥沥, 沙啦啦, 小雨小雨慢慢下, 苗苗就是喜欢它。

1)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为了读起来好听,我们习惯上把淅沥沥读成xī li li,跟读;

4)美读儿歌 淅沥沥,沙啦啦,这是下小雨的声音,听起来就好象小雨在唱歌。多好听呀,小朋友也把这首儿歌读好听了!自己再试试。指名读。

指导

a、小雨小雨慢慢下再慢一点就好了。

b、雨滴声再轻一点。

c、你读得真好听,我好象听到了小雨在唱歌。

5)齐读。

2、小雨,会滋润大地,会让空气更新鲜,苗苗喝了小雨滴还会慢慢长大!可有时,小雨也会带来很多不方便。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儿童诗,它的题目也叫《小雨》。

板书:小雨 一起读题

二、初读感知,体验情感

1、这首诗歌可有意思了。捧起书,自己读读,读准每一个字音。

2、听录音。让我们听听录音机里小朋友是怎样读的。

3、学着录音机里小朋友的样子自己再读读。

4、检查。

(一)出示词语:性急 收起 邮递员 然后 最后 等一等 剥完 解放军 打靶。

1)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帮助,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会读了举手。

2)开火车读。正音:等děng 后鼻音舌头往后缩,跟读。 然rn 这个翘舌音挺难读的,跟读,谁舌头最灵,也能把然后读准。

3)理解。

a、邮递员

你知道邮递员是干什么的吗?(出示图片)你瞧,这位叔叔就是邮递员,每天上午7点、下午3点左右,邮递员也会来到我们学校送来信和报纸。

b、打靶 (出示解放军打靶图片)谁在打靶?说话中纠正生字的读音。 (如:解放军打靶百发百中。)

(二)出示句子:等爸爸收起最后一捆稻, 等妈妈剥完最后一束麻, 过渡:小朋友读词语读得很准,很棒,看来光读词语是难不倒大家的。林老师第一次读这首诗歌时,发现有两行诗句读起来挺拗口的,自己练练,看谁的本领最大,也能读准。

1)指名读。

2)这两行诗句里,这两个词语最难读,把他们读准了,整行诗句自然就读通了。跟读:一捆稻 一束麻。

3)理解词语。

a、(出示实物)老师手里拿的是一根稻,现在是一棵稻,(出示图片)那爸爸手里拿的是一捆稻。指导读准一捆稻。

b、你们知道麻是什么吗?老师本来也想把麻找来给小朋友看看,可是我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因为麻在我们这个地区比较少见。不过,麻晒干后可以做成麻绳、麻袋。你们回去可以向爸爸妈妈打听麻绳、麻袋是怎么样的?指导读准一束麻。

2020幸福鸟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0幸福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幸福鸟》这一课旨在让学生明白幸福的来之不易,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也正凸显了这一点,先是前后两种生活环境的对比,感悟幸福的美好,同时引起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幸福的来源。一节课下来,我感觉这一设计很理想。

本节课有三个环节让我感到十分满意。

其一,本课是一篇经过缩写了的故事,本着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故事的喜好,我以详细的的故事情节贯穿本课。如:幸福鸟拖着旺嘉回到了家乡,太阳,太阳快升起来!幸福鸟叫了第一声太阳就升起来了;大河、小河快流过来!幸福鸟叫了第二声大河、小河就流过来了;接下来的部分由学生根据画面补充,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有利于本段的背诵,还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可谓一举三得。

其二,在探究幸福来之不易的过程时,我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用浏览的方法快速说出旺嘉所遇的难关。其次,我再有范读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用声音再现情境,让他们走入文本,达到让他们心情澎湃的效果。使他们在小组交流中有话可说。最后,我再用自读的方式从字、词、句中感悟旺嘉的艰辛。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学生们不但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这些文字之中,使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听着那头头是道的感悟以及那超越老师范读的读书声,我感觉我成功了!

其三,在总结环节我这样设计的:大家都说幸福鸟带来了幸福,幸福鸟却说:不,是________的人带来了幸福。由学生总结、提炼。从而揭示文章主旨。勇敢、坚强、坚持不懈一个个词语脱口而出。

这时我感到十分欣慰,从这一个个词语中我见证了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

在这较为满意的一堂课中也有一些小小的瑕疵。在拓展环节幸福还会属于哪些人?这一设计不是特别合理。我觉得太生硬,当时我一提出此问题,孩子们一下子愣了。课后我仔细琢磨修改了教学设计:你觉得你幸福吗?根据学生谈到的具体的幸福,教师随口总结幸福属于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来,问题得到了缓冲,同时也拓展了幸福的范围。

2020燕子过海


孩子是一群思想的精灵,在他们看似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他们已经有了对生活、自然,以及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独到看法和见解。而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他们思想的主动性。更多的,是通过不断地讲述,不停地分析,把老师自己的思想灌输给一部分学生,再以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来取代所有学生的思想。到最后,我们会看到自然生活的物象被赋予了同一种涵义:由园丁必然会联想到老师;由青松必然会联想到先烈;由云开日出必然会联想到希望。学生不可以有单纯的想法,一定要有深刻再深刻的思想。这还是我们富有生命活力的未来吗?不是,他们是一批假深刻的克隆人。

如何才能让孩子充满思维的活跃性,生命的新鲜性呢?作为老师,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不会,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读懂,去感悟,去体验。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真正变成培养学生个性的摇篮。

一、自读感悟。

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在接触一篇课文时每个人通过自己不同程度的朗读,都有会不同层次的感悟,而这时候的感悟,无论深浅,都是最真实,最具个性的。他们思维的火花也在这时候积极地工作着。

1、初读课文,感悟整体。

要学懂一篇课文,知道课文说些什么,首先就要让孩子去读。读过课文,对语言的感觉,对文章思想的感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我在教学燕子过海这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并且提出一个要求:你能读懂些什么?一读好,学生们就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我知道了燕子过海是很辛苦的。 我知道了燕子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我知道了有些燕子在过海时死去了。等等。学生是那样迫不及待地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最粗浅的感悟,他们也是欣喜若狂,跃跃欲试。那是他们真正的思想在努力呀!这种极具个性的思维火花,是多么令人兴奋。

2、再读课文,感悟语言。

当然,仅仅有最表面的感悟,那是不够的。感悟语言,简言之就是对语言的感觉。具体讲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能不假思索地感知语句所表示的意义。所谓不假思索,其实就是感觉与思考的统一。我们在读课文时,对文中有关的指称对象的表象能及时进行联想、想象、感知语言所内含的情感。不仅能够理解语言的直接的外在的含义,同时能够触摸到它的抽象含义,即言外之义。所以,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所赋予的深刻含义,就要让孩子多读课文。我在教学《燕子过海》时,在整体感知以后,请学生质疑问难。学生问:我想知道燕子为什么那么辛苦?燕子到底有多辛苦?燕子为什么要过海?等等。我请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寻找答案。读了一会儿,有些学生找到了。我请没找到的继续读。读了一段时间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答案了。我请他们把读懂的说给大家听。他们从对不分昼夜的理解到对飞呀飞的理解,想到燕子是一刻不停地在飞;从对南方、北方的理解到对在海上的理解,想到燕子过海的路途遥远。最后,有学生说:燕子过海要飞这么长时间,怪不得它们会这么累,我读这句句子也感觉很累。另有学生说:我读懂了太疲倦这一个词,疲倦已经表示累,为什么还要加一个太字呢?这表示燕子实在累得不行了,所以才会有后面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这一句。我真想有一架飞机,可以把这些燕子全部送往南方。听完了学生一个个精彩的发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起掌来。一个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读,结合他对字、词、句的理解,及时进行课文以外的联想、想象,感知语言所赋予的情感,表达出极具个性的思想语言。实在是让人振奋。由此类推,其他课也可以利用读的方法,让学生读了又读,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读中有我,内心体验。

鲁迅曾说《红楼梦》一书:单从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 他还说:文学虽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在读的过程中,阅读个体的内心体验,不仅能从更深的层面上使学生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而且,由于有阅读个体的个性,往往会产生令人称奇的创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在教学《燕子过海》一课时,让学生读过课文后,把自己当作伏在甲板上休息的小燕子,体验小燕子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手臂好酸呀。也有的说:我真希望好好睡一觉。还有的说:我真希望这艘船能带我去南方呀。等等。学生通过读,通过换位体验,深深感受到燕子的辛苦。课文与学生个体融为一体,从而透露出学生内心独特的见解。没有感悟的生命是不会有活力的,没有体验的生活是不会有激情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读,就不会有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多读一读吧,让他们带着思维的火花,去感悟生命,体验生活吧。

《2020唐僧取经》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