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化学教案:《自制多功能反应器的使用》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10-07

高二化学教案:《自制多功能反应器的使用》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二化学教案:《自制多功能反应器的使用》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使用教材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中 《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

二、实验器材

自制教具:注射器(2 mL,5 mL,10 mL,20 mL,30 mL—各6个),尾气处理装置(一次性输液包)一套;KSCN与 FeCl3 的反应器一套,卤素性质实验整合实验一套。

FeCl3溶液、、KSCN溶液、浓盐酸、KClO3固体、NaBr溶液、KI溶液、淀粉溶液等。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1.实验装置价值:通过设计微型实验可以把常规实验改进做、创新做,让微型实验走进我们生活和学习。

2.实验装置亮点:绿色安全环保;取材容易、来源生活;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彻、兴趣更浓厚;该实验装置既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又提高实验教学功能。

3.实验装置前景:可完成高中化学固液、固气、气液、液液、气气之间的反应;既可设计成演示实验,又可设计成分组实验;可推广性强。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课堂教学中,许多课堂演示实验过程纷繁、操作复杂,效果不明显,并且有的有污染,导致许多教师不愿意做课堂演示实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率。为解决这个问题,特设计了一套全封闭多功能微型反应器,整个装置简单,易于操作,实验效果明显,实验用品来源于生活,让化学实验微型化、生活化,同时营造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让实验更加绿色化。

五、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卤素单质制备及相关性质、氨气的性质、稀硝酸的性质;

(2)学会设计微型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如注射器、输液管等替代原设计器材,设计微型实验;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和微型实验理念;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微型实验创新设计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

六、实验教学内容

全封闭多功能微型反应器装置构造、装置特点、装置使用,重点从以下四个实验来展示:(1)三氯化铁与硫氰酸钾反应;(2)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比较实验;(3)氨气的喷泉实验;(4)铜与稀硝酸反应。

七、实验教学过程

1.该装置自身具有不推不出不吸不入的特点

不推动内外活塞,内外筒的液体(或内外筒的气体)就不会混合,不用担心反应物在筒内自己混合,只有推动或抽拉活塞,内外筒内的反应物才会混合,并且能够清晰的看到滴加混合过程。

【通过三氯化铁与硫氰酸钾反应视频展示该特点】。

2.整合实验:可将几个实验整合进行连续实验。

例如: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比较实验:

号盛放浓盐酸,号KClO3固体,号盛放NaBr溶液,④号盛放KI溶液, ⑤号盛放淀粉

将号浓盐酸推到号,看到黄绿色气体;将号氯气推到号,生成橙黄色溴水;将号溴水推到④号,看到黄色碘水;将④号碘水推到⑤号,看到蓝色。

通过这套多功能反应器,让学生明确了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Cl2>Br2>I2 ;②溴单质和碘单质溶于水的颜色;碘遇淀粉的蓝色

3.易排空气、易干燥

可以通过推拉活塞排尽装置内空气,如反应中用了固体,也可以吸入水后通过排水法排空气。该装置内外筒与空气隔绝,可以排除空气的影响;另外呢,我们可以通过推拉活塞很容易使内外筒干燥,可方便的连续做喷泉实验。

【通过氨气的喷泉实验展示该特点】

4.该装置可实现微型化和定量化

该装置有刻度,可以控制参加反应的液体药品和气体的用量,也可以测量生成气体的量以实现定量化。该装置体积小、携带方便,能够实现实验的微型化。

5.添加药品、加热方便

通过注射器活塞抽拉可以方便的加入液体药品。并且能够方便的使用100℃以下热水进行水浴加热。

6.该装置全封闭,能够安全的演示有毒气参加或生成的实验

该装置自己形成一个封闭体系,能够有效地防止有毒气体的逸出,可以安全的展示有毒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通过铜与稀硝酸反应展示上述特点。

【通过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视频展示该特点】

八、实验效果评价

该实验装置绿色安全环保;取材容易、来源生活;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彻、兴趣更浓厚;该实验装置既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又提高实验教学功能;可完成高中化学固液、固气、气液、液液、气气之间的反应;既可设计成演示实验,又可设计成分组实验;可推广性强。

精选阅读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


本文题目:高二化学二单元教案: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方向

[目标要求] 1.了解自发过程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2.通过“有序”和“无序”的对比,了解熵和熵变的概念。3.初步了解焓变和熵变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一、化学反应的方向

1.化学反应具有方向性,许多化学反应的正反应能自发进行,而其逆反应无法自发进行。

2.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反应。

二、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

1.能量判据

自然界中的自发过程,都有由能量较高状态向能量较低状态转化的倾向;绝大多数放热反应都能自发进行,且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体系能量降低得也越多,反应越完全。

反应的焓变是制约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之一。

2.熵判据

(1)熵

用来度量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熵值越大,混乱程度越大。符号为S。单位:J?mol-1?K-1。

(2)熵值大小的比较

同一种物质不同状态时熵值大小为S(g)>S(l)>S(s)。

(3)熵变:反应前后体系熵的变化,符号为ΔS。

若发生变化后体系的混乱度增大,该过程的ΔS>0,反之,ΔS

(4)熵变与化学反应自发性关系

ΔS>0,反应自发进行;ΔS

3.复合判据

体系能量降低(ΔH0)都有促使反应自发进行的倾向,判断反应的自发性必须综合考虑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在恒温、恒压时:

(1)当ΔH0时,反应自发进行。

(2)当ΔH>0,ΔS

(3)当ΔH

(4)当ΔH>0,ΔS>0时,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自发进行。

知识点一 能量判据

1.实验证明,多数能自发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对此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所有的放热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

B.所有的自发反应都是放热的

C.焓变是影响反应是否具有自发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D.焓变是决定反应是否具有自发性的惟一判据

答案 C

解析 多数能自发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并不是所有自发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既然说“多数”,必定存在特例,所以只能说“焓变是影响反应是否具有自发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2.下列自发反应可用焓判据来解释的是()

A.2N2O5(g)===4NO2(g)+O2(g) ΔH=+56.7 kJ?mol-1

B.(NH4)2CO3(s)===NH4HCO3(s)+NH3(g) ΔH=+74.9 kJ?mol-1

C.2H2(g)+O2(g)===2H2O(l)  ΔH=-286 kJ?mol-1

D.CaCO3(s)===CaO(s)+CO2(g) ΔH=+178.2 kJ?mol-1

答案 C

解析 从焓变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有由高能状态向低能状态转化、使体系能量降低的趋势,表现为放热反应较易进行。

知识点二 熵判据

3.碳酸铵(NH4)2CO3在室温下就能自发的分解产生氨气,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铵分解是因为生成了易挥发的气体,使体系的熵增大

B.碳酸铵分解是因为外界给予了能量

C.碳酸铵分解是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判据不能自发分解

D.碳酸盐都不稳定,都能自发分解

答案 A

解析 (NH4)2CO3的分解为吸热反应,而吸热反应不易自发进行;根据焓变与熵变对化学反应的共同影响,该反应熵值一定增大。

4.摩尔熵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具有的熵。试比较下列两组物质摩尔熵的大小顺序。

(1)相同条件下的气态甲醇、乙醇、丙醇。

(2)气态苯、液态苯、固态苯。

答案 (1)S(气态甲醇)S(液态苯)>S(固态苯)

解析 一般来讲,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相同时,一个分子中的原子数目越多,其混乱度就越大,熵值也越大;对于同一种物质,S(g)>S(l)>S(s)。根据以上的规律可知,对于(1),S(气态甲醇)S(液态苯)>S(固态苯)。

知识点三 复合判据

5.某反应:A===B+C在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对该反应过程ΔH、ΔS的判断正确的是()

A.ΔH0、ΔS

C.ΔH0 D.ΔH>0、ΔS>0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知:该反应在室温下不能自发反应,而高温下能自发进行。根据ΔH和ΔS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可推知:ΔH>0,ΔS>0。

6.下列反应中,常温常压下一定不能自发进行的是()

A.2KClO3(s)===2KCl(s)+3O2(g)

ΔH=-78.03 kJ?mol-1

ΔS=+1 110 J?mol-1?K-1

B.CO(g)===C(s,石墨)+12O2(g)

ΔH=110.5 kJ?mol-1

ΔS=-89.36 J?mol-1?K-1

C.4Fe(OH)2(s)+2H2O(l)+O2(g)===4Fe(OH)3(s)

ΔH=-444.3 kJ?mol-1

ΔS=-280.1 J?mol-1?K-1

D.NH4HCO3(s)+CH3COOH(aq)===CO2(g)+CH3COONH4(aq)+H2O(l)

ΔH=37.30 kJ?mol-1

ΔS=+184.05 J?mol-1?K-1

答案 B

练基础落实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的反应

C.自发反应在恰当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D.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答案 C

解析 放热反应常常是容易进行的过程,吸热反应有些也是自发的;自发反应的熵不一定增大,可能减小,也可能不变;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是否能实现还要看具体的条件,能量判据和熵判据要综合考虑利用,不能简单地单一使用。故选C。

2.下列对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同种物质气态时熵值最大,固态时熵值最小

B.体系越有序,熵值越小;越混乱,熵值越大

C.与外界隔离的体系,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减小

D.25 ℃、1.01×105 Pa时,2N2O5(g)===4NO2(g)+O2(g)是熵增的反应

答案 C

解析 体系都有从有序自发转变为无序的倾向,此过程为熵增过程,故C错误。

3.在图中A、B两容器里,分别收集着两种互不作用的理想气体。若将中间活塞打开(如图所示),两种气体分子立即都分布在两个容器中。这是一个不伴随能量变化的自发过程。关于此过程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过程为混乱程度小的向混乱程度大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即熵增大的过程

B.此过程为自发过程,而且没有热量的吸收或放出

C.此过程从有序到无序,混乱度增大

D.此过程是自发可逆的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ΔH=0,ΔS>0,由ΔH-TΔS推知该过程能自发进行,气体扩散为熵增过程,而其逆过程不能自发进行。

4.已知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为:

ΔH-TΔS

ΔH-TΔS=0,反应达平衡状态;

ΔH-TΔS>0,反应能逆向自发进行。

(其中ΔH为焓变,ΔS为熵变,T为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

设反应A(s)===D(g)+E(g) ΔH-TΔS=(-4 500+11T)J?mol-1,要防止反应发生,温度必须()

A.高于409 K

B.低于136 K

C.高于136 K而且低于409 K

D.低于409 K

答案 A

5.25 ℃和1.01×105 Pa时,反应2N2O5(g)===4NO2(g)+O2(g) ΔH=+56.7 kJ/mol,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A.是吸热反应 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少的反应 D.熵增大效应大于能量效应

答案 D

练方法技巧

6.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O2(g)===CO2(g) ΔH=-393.51 kJ?mol-1

C(金刚石)+O2(g)===CO2(g) ΔH=-395.41 kJ?mol-1

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相互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自发进行的过程

B.金刚石转化成石墨是自发进行的过程

C.金刚石比石墨更稳定

D.金刚石比石墨能量低

答案 B

解析 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石墨比金刚石能量低,1 mol石墨转化为1 mol金刚石需吸收1.9 kJ的热量,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是放热反应,因此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是自发进行的过程。物质所具有的能量越低越稳定。

点拨:那些不用借助外力就可以自动进行的自发过程的共同特点是:体系趋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这时体系会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这就是所谓的能量判据。但是自动进行的自发反应不一定都是由高能状态到低能状态的过程,例如,硝酸铵溶于水。因而只使用能量判据来确定变化过程的方向是片面的。对具体反应需应用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综合进行分析,即凡是能够使体系能量降低、熵增大的方向就是化学反应容易进行的方向。

7.汽车尾气(含烃类、CO、NO与SO2等)是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治理的办法之一是在汽车排气管上装催化转化器,它使NO与C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其反应原理是:2NO(g)+2CO(g)===N2(g)+2CO2(g),在298 K、100 kPa下,ΔH=-113 kJ?mol-1,ΔS=-145 J?mol-1?K-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该反应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因此需要高温和催化剂条件

C.该反应常温下能自发进行,高温和催化剂条件只是加快反应的速率

D.汽车尾气中的这两种气体会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利用ΔG=ΔH-TΔS判断反应的方向。

(2)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

答案 B

解析 因为2NO(g)+2CO(g)===N2(g)+2CO2(g),298 K时,ΔH=-113 kJ/mol,ΔS=-145 J?mol-1?K-1,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是熵减的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常温时ΔG=ΔH-TΔS=-113 kJ?mol-1-298 K×(-145×10-3 kJ?mol-1?K-1)=-69.79 kJ?mol-1

练综合拓展

8.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反应[可用aA(g)+bB(g) cC(g)表示]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图象(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α表示平衡转化率,φ表示体积分数):

分析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象反应Ⅰ中,若p1>p2,则此正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也是一个气体分子数________(填“减少”或“增大”)的反应,由此判断,此反应自发进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2)在图象反应Ⅱ中,T1________T2(填“>”、“

(3)在图象反应Ⅲ中,若T1>T2,则该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答案 (1)放热 减少 低温 (2)> 放热 (3)能自发进行

解析 本题涉及图象的分析及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反应进行的方向等知识点。反应Ⅰ中恒压下温度升高,α(A)减小,即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p2知恒定温度时压强越大,α(A)越大,即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说明此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a+b>c),即为熵减反应,ΔST2;温度越高,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越小,即升高温度平衡

向左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T2,恒压下温度越高α(A)越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

9.已知,一个可逆反应,若正反应为自发过程,则其逆反应为非自发过程,反之,亦然。

(1)已知2CO(g) CO2(g)+C(s),T=980 K时ΔH-TΔS=0。当体系温度低于980 K时,估计ΔH-TΔS____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当体系温度高于980 K时,估计ΔH-TΔS____0。

(2)电子工业中清洗硅片上的SiO2(s)的反应为

SiO2(s)+4HF(g)===SiF4(g)+2H2O(g)

ΔH(298.15 K)=-94.0 kJ?mol-1

ΔS(298.15 K)=-75.8 J?mol-1?K-1,设ΔH和ΔS不随温度而变化,则此反应自发进行的温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于 大于 (2)小于1 240 K

解析 (1)C(s)+CO2(g)??2CO(g)的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则2CO(g)??CO2(g)+C(s)为放热反应,ΔH980 K时,ΔH-TΔS>0。

(2)由题给信息,要使反应能自发进行,须有ΔH-TΔS

即-94.0 kJ?mol-1-T×(-75.8 J?mol-1?K-1)×10-3 kJ?J-1

T

10.在298 K时,下列反应的ΔH依次为:

C2H5OH(l)+3O2(g)===2CO2(g)+3H2O(l) ΔH1=-1 366.8 kJ?mol-1

C(石墨)+O2(g)===CO2(g) ΔH2=-393.5 kJ?mol-1

H2(g)+1/2O2(g)===H2O(l) ΔH3=-285.8 kJ?mol-1

乙醇(C2H5OH)、氢气、石墨和氧气的熵值分别为:

161.0 J?mol-1K-1、130.6 J?mol-1K-1、5.74 J?mol-1K-1、205.3 J?mol-1K-1,则298 K时,由单质生成1 mol乙醇的ΔH、ΔS及ΔH-TΔS分别为多少?

答案 -277.6 kJ?mol-1 -344.93 J?mol?L-1?K-1 -174.8 kJ?mol-1

解析 ΔH=2ΔH2+3ΔH3-ΔH1

=2×(-393.5 kJ?mol-1)+3×(-285.8 kJ?mol-1)-(-1 366.8 kJ?mol-1)=-277.6 kJ?mol-1

ΔS=161.0 J?mol-1K-1 -3×130.6 J?mol-1K-1 -2×5.74 J?mol-1K-1 -1/2×205.3 J?mol-1K-1

=-344.93 J/(mol?K)

ΔG=ΔH-TΔS

=-277.6 kJ?mol-1-298 K×(-344.93×10-3 kJ?mol-1?K-1)=-174.8 kJ?mol-1

第2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

[目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特点。2.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3.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一、可逆反应

1.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如:N2+3H2 2NH3。

2.特点

(1)同一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发生、同时存在。

(2)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不能实现完全转化。

(3)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同存于同一反应体系。

(4)反应达到限度时,反应仍在进行,没有停止。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含义

在一定条件下,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可以保持恒定。

2.特征

①逆:可逆反应 ②等:v正=v逆 ③定:物质恒定

④动:动态平衡,反应没停止 ⑤变:条件变,平衡移动

三、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1.看v(正)与v(逆)是否相等。

2.看体系中的各物质是否保持恒定。

知识点一 可逆反应

1.下列反应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A.H2和O2点燃生成H2O的反应与H2O电解生成H2和O2的反应

B.CuSO4吸水形成晶体蓝矾与蓝矾加热失去水分生成CuSO4

C.Cl2溶于水

D.Na2O溶于水

答案 C

解析 A、B项的反应不是在同一条件下进行,不属于可逆反应;D项反应能进行到底,不属于可逆反应;同一条件下,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同时,HCl和HClO反应生成Cl2与水,属于可逆反应。

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 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为0.3 mol?L-1

B.X2为0.2 mol?L-1

C.Y2为0.4 mol?L-1

D.c(X2)+c(Y2)+c(Z)=0.55 mol?L-1

答案 A

解析 可逆反应中,反应体系中各物质一定共存,如果B、C选项中的数据存在,则Z的浓度为0,这是不可能的,A选项符合题意;又因为该反应是总体积不变的反应,达到平衡时,不论X2、Y2、Z怎么变化,总物质的量不会改变,总浓度也不会改变,即:c(X2)+c(Y2)+c(Z)=0.6 mol?L-1。

知识点二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3.能够说明一个可逆反应H2(g)+I2(g) 2HI(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有1 mol H—I键形成

B.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有2 mol H—I键形成

C.1 mol I—I键断裂的同时有2 mol HI键形成

D.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有1 mol I—I键形成

答案 D

解析 断裂反应物的化学键和形成生成物的化学键都表示正反应,断裂生成物的化学键和形成反应物的化学键都表示逆反应,只要抓住反应方向相反和物质的生成和消耗量符合反应方程式,问题便可解决。

4.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NO+O2 2NO2在定容容器中发生,对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混合气体的总分子数不再变化

B.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C.容器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再变化

答案 D

解析 该反应为物质的量改变的反应,在定容容器中,建立平衡的过程会有压强的改变、总分子数的改变、颜色的改变,一旦这些可变量不变了,则证明平衡建立了,而总质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变化。

5.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B2(g) 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

B.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

D.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答案 C

解析 该反应是等体积反应,压强不随时间变化,不能证明为平衡状态。平均式量不随时间变化也不能证明为平衡状态。如果不是等体积反应,则这两种情况都能证明为平衡状态。

练基础落实

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18O原子组成的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后,18O存在于()

A.只存在于氧气中

B.只存在于SO3中

C.只存在于SO2和SO3中

D.SO2、SO3、O2中都存在

答案 D

解析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正反应、逆反应同时存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发生时,18O存在于SO3中,逆反应发生时,SO3中的18O又可以转化到SO2中。

2.可逆反应aA(g)+bB(g) cC(g)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式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av正(A)=bv正(B) B.bv正(A)=av逆(B)

C.av正(C)=cv正(A) D.av正(A)=bv逆(B)

答案 B

解析 当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时,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若用同一物质表示:v正=v逆;若用不同物质表示v逆∶v正=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根据化学方程式中A、B、C间的计量关系,可知上述四个选项中,只有bv正(A)=av逆(B)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3.可逆反应2HI(g) H2(g)+I2(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体总分子数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D.c(H2)与c(I2)保持相等

答案 C

解析 该反应为体积不变的反应,总分子数不变、压强不变不证明平衡已建立,H2、I2都是生成物且计量数相等,二者浓度相等也不能证明平衡已建立。

4.可逆反应:2NO2 2NO+O2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A

5.3 mol H2和1 mol N2放入密闭容器中,使用催化剂发生反应:N2+3H2 2NH3,从反应开始到平衡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2 mol NH3 B.0.5 mol NH3

C.0.9 mol N2 D.H2和NH3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 A

解析 可逆反应不可能进行到底。当生成2 mol NH3时,N2和H2的物质的量均为0,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练方法技巧

6.在一定温度下的刚性密闭容器中,当下列哪些物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下述反应:

A(s)+2B(g) 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 ③B的物质的量浓度 ④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⑥物质C的百分含量 ⑦各气体的物质的量

A.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⑦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根本标志是v(正)=v(逆)和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

(2)物质的状态及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A(s)+2B(s) C(g)+D(g)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不管是否平衡,混合气体的压强始终不变,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也不变,不是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的标志。

7.某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盛有适量的A和B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3B 2C。若维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当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V L,其中C气体的体积占1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①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2V L ②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1V L ③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A消耗掉0.05V L ④反应达平衡时气体B消耗掉0.05V L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设起始A和B的体积分别为a、b

A+3B  ?? 2C

起始的体积(L) a b 0

转化的体积(L) 0.05V 0.15V 10%V

平衡时体积(L) a-0.05V b-0.15V 10%V

a-0.05V+b-0.15V+10%V=V

a+b=1.1V

8.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2NO(g)+2CO(g) N2(g)+2CO2(g) ΔH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

B.反应达平衡后,CO的反应速率保持不变

C.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有效提高正、逆反应速率

D.单位时间内消耗CO和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反应达到平衡

答案 A

解析 此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平衡逆移,故A错;加入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提高正、逆反应速率,故C正确;平衡时,各成分的反应速率保持不变,但不为0,故B正确;消耗CO为v(正),消耗N2为v(逆),当单位时间内消耗CO和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均换算为CO的反应速率,得v(正)=v(逆),达平衡,故D正确。

练综合拓展

9.在200 ℃时,将a mol H2(g)和b mol I2(g)充入到体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I2(g)+H2(g) 2HI(g)。

(1)反应刚开始时,由于c(H2)=______,c(I2)=______,而c(HI)=______,所以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最大,而________最小(为零);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趋势为c(H2)______,c(I2)________,而c(HI)__________,从而化学反应速率v正____________,而v逆________;

(3)当反应进行到v正与v逆________时,此可逆反应就达到了平衡,若保持外界条件不变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反应物的转化率和生成物的产率及体系的总压强(或各组分的分压)都将________。

答案 (1)aV mol?L-1 bV mol?L-1 0 v正 v逆

(2)减小 减小 增大 减小 增大

(3)相等 保持不变

10.有A、B、C三种气体,若起始时取1 mol A与2 mol B发生反应:A+2B 2C,达到平衡时,c(A)、c(B)、c(C)之比等于v(A)、v(B)、v(C)之比,则达到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

答案 0.5 mol

解析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v(A)∶v(B)∶v(C)=1∶2∶2,则c(A)∶c(B)∶c(C)=1∶2∶2,此时可判断c(B)=c(C),因为此反应中B的消耗量等于C的生成量,又等于B的剩余量,则B消耗了原来的一半,即1 mol,同时A消耗了0.5 mol。

11.将一定量的SO2和含0.7 mol氧气的空气(忽略CO2)放入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550 ℃时,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2SO2+O2 2SO3(正反应放热)。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容器中的混合气体通过过量NaOH溶液,气体体积减少了21.28 L;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焦性没食子酸的碱性溶液吸收O2,气体的体积又减少了5.6 L(以上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填字母)

a.SO2和SO3浓度相等

b.SO2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c.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变

d.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2)欲提高SO2的转化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a.向装置中再充入N2

b.向装置中再充入O2

c.改变反应的催化剂

d.升高温度

(3)求该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用百分数表示)。

(4)若将平衡混合气体的5%通入过量的BaCl2溶液,生成沉淀多少克?

答案 (1)bc (2)b (3)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

0.7 mol-5.6 L22.4 L?mol-1=0.45 mol

反应的n(SO2)=0.45 mol×2=0.9 mol,生成的n(SO3)=0.9 mol

SO2和SO3的物质的量之和:21.28 L22.4 L?mol-1=0.95 mol

反应前SO2的物质的量为:0.95 mol

SO2的转化率:0.9 mol0.95 mol×100%=94.7%

(4)在给定条件下溶液呈强酸性,不会产生BaSO3沉淀,因此m(BaSO4)=0.90 mol×5%×233 g?mol-1=10.5 g

解析 (1)由定义判断b正确;由于恒温恒容下的非等体积反应,压强不变说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c正确;由ρ=mV中m和V都是定值,故ρ也始终不变,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e错误;SO2和SO3的浓度大小关系不能作为平衡判定标志,a错;d中SO3的生成速率和SO2的消耗速率任意时间点都相等,d错。

(2)由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可知:恒容下充入N2不改变反应混合物各成分浓度,平衡不移动;充入O2则增大了反应物O2的浓度,提高了SO2的转化率;催化剂不改变平衡,无法影响SO2的转化率;升高温度会使平衡逆向移动,降低SO2的转化率。

(3)由信息知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0.7 mol-5.6 L22.4 L?mol-1=0.45 mol;②反应达平衡时SO2和SO3的总物质的量为:21.28 L22.4 L?mol-1=0.95 mol,因为SO2和SO3的消耗和生成关系为1∶1,所以初始SO2的总量也是0.95 mol;③反应的n(SO2)=0.45 mol×2=0.9 mol,生成的n(SO3)=0.9 mol。

所以α(SO2)=0.9 mol0.95 mol×100%=94.7%。

(4)在给定条件下,溶液呈强酸性,BaSO3不会沉淀,因此m(BaSO4)=0.9 mol×5%×233 g?mol-1=10.5 g。

第3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目标要求] 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2.能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3.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一、化学平衡常数

1.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aA(g)+bB(g) cC(g)+d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cc?C??cd?D?ca?A??cb?B?。

2.意义

(1)K值越大,说明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反之就转化越不完全,转化率就越小。

(2)K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

二、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1.定义

物质在反应中转化量与起始量的比值。

2.表达式

α=Δnn始×100%=Δcc始×100%。

3.意义

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表示在一定温度和一定起始浓度下反应进行的限度。

知识点一 化学平衡常数

1.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与化学反应方程式本身和温度有关

B.只与反应的温度有关

C.与化学反应本身和温度有关,并且会受到起始浓度的影响

D.只与化学反应本身有关,与其他任何条件无关的一个不变的常数

答案 A

解析 大量实验证明,化学平衡常数决定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化学反应的本身和反应体系的温度,与起始浓度等其他外界条件没有任何关系。

2.1 000 K时反应C(s)+2H2(g) CH4(g)的K=8.28×107,当各气体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H2 0.7 mol?L-1、CH4 0.2 mol?L-1时,上述反应()

A.正向移动 B.逆向移动 C.达到平衡 D.不一定

答案 A

解析 Q=0.2?0.7?2=0.408

Qv逆。

知识点二 转化率

3.在某温度下,将2 mol A和3 mol 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g)+B(g) C(g)+D(g),5 min后达平衡。已知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关系为c(A)a?c(B)=c(C)?c(D)。若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容器的容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B的转化率为()

A.60% B.24% C.12% D.40%

答案 D

4.在一定条件下,SO2和O2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 ΔH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

(2)降低温度,该反应的K值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二氧化硫的转化率________,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

答案 (1)c2?SO3?c2?SO2??c?O2? (2)增大 增大 减小

解析 (1)化学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里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故K=c2?SO3?c2?SO2??c?O2?。

(2)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故K值增大,二氧化硫转化率增大,但化学反应速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有关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下节介绍)

知识点三 化学平衡计算

5.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有如下平衡:H2(g)+I2(g) 2HI(g)。已知H2

和I2的起始浓度均为0.1 mol?L-1,达到平衡时,HI的浓度为0.16 mol?L-1。若H2和I2的起始浓度变为0.2 mol?L-1,则平衡时H2的浓度(mol?L-1)是()

A.0.16 B.0.08 C.0.04 D.0.02

答案 C

解析 由于开始时HI的浓度为0,平衡时HI的浓度为0.16 mol?L-1,故反应中H2和I2的浓度都减小了0.08 mol?L-1,H2、I2、HI的平衡浓度分别为0.02 mol?L-1、0.02 mol?L-1、0.16 mol?L-1,则H2+I2 2HI的化学平衡常数为:K=0.1620.02×0.02=64,若H2和I2的起始浓度变为0.2 mol?L-1,设达到平衡时H2的浓度减少了x mol?L-1,则:

H2 + I2 ?? 2HI

开始浓度(mol?L-1) 0.2   0.20

变化浓度(mol?L-1) xx2x

平衡浓度(mol?L-1) 0.2-x 0.2-x2x

将平衡浓度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2x?2?0.2-x?2=64,解得x=0.16 mol?L-1,故平衡时H2的浓度是0.2 mol?L-1-0.16 mol?L-1=0.04 mol?L-1。

练基础落实

1.对于3Fe+4H2O(g) Fe3O4+4H2(g),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

A.K=c?Fe3O4??c?H2?c?Fe??c?H2O? B.K=c?Fe3O4??c4?H2?c?Fe??c4?H2O?

C.K=c4?H2O?c4?H2? D.K=c4?H2?c4?H2O?

答案 D

解析 平衡常数是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但固体浓度视为1,不写入平衡常数计算式中。

2.在可逆反应中,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的限度关系正确的是()

A.K越大,反应程度越大

B.K越大,反应程度越小

C.K的大小与反应程度无关

D.升高温度,K增大

答案 A

解析 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体系,化学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A项正确;化学平衡常数与温度升降的关系视具体反应而定,对于放热反应,温度越高,K越小;对于吸热反应,温度越高,K越大。

3.2 000 K时,反应CO(g)+12O2(g) CO2(g)的平衡常数为K,则相同温度下反应

2CO2(g) 2CO(g)+O2(g)的平衡常数K′为()

A.1K B.K2 C.1K2 D.1K12

答案 C

解析 平衡常数与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有关,对于以上两个反应:K=c?CO2?c?CO??c12?O2?,K′=c2?CO??c?O2?c2?CO2?,所以K′=1K2。

4.298 K时,各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

①N2(g)+O2(g) 2NO(g),K=1×10-30;

②2H2(g)+O2(g) 2H2O(g),K=2×1081;

③2CO2(g) 2CO(g)+O2(g),K=4×10-92

则常温下,NO、H2O、CO2这三个化合物分解放氧的倾向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无法判断

答案 A

解析 要判断NO、H2O、CO2这三个化合物分解放氧的倾向,则必须求出各个分解放氧反应的平衡常数,然后比较大小即可。由计算可知:

①2NO(g) N2(g)+O2(g),K=1×1030

②2H2O(g) 2H2(g)+O2(g),K=5×10-82

③2CO2(g) 2CO(g)+O2(g),K=4×10-92

平衡常数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彻底,因此反应①即NO分解放氧的倾向最大。

练方法技巧

5.已知可逆反应:M(g)+N(g) P(g)+Q(g) ΔH>0,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某温度下,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M)=1 mol?L-1,c(N)=2.4 mol?L-1。达到平衡后,M的转化率为60%,此时N的转化率为________;

(2)若反应温度升高,M的转化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若反应温度不变,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M)=4 mol?L-1,c(N)=a mol?L-1;达到平衡后,c(P)=2 mol?L-1,a=________。

(4)若反应温度不变,反应物的起始浓度为:c(M)=c(N)=b mol?L-1,达到平衡后,M的转化率为________。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把握以下两点:

(1)运用三段式求出平衡转化率。

(2)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答案 (1)25% (2)增大 (3)6 (4)41.4%

解析 M(g) + N(g) P(g) + Q(g)

起始浓度?mol?L-1?12.4  0  0

转化浓度?mol?L-1? 1×60% 1×60% 1×60%  1×60%

平衡浓度?mol?L-1?0.4  1.8 0.6   0.6

N的转化率为0.6 mol?L-12.4 mol?L-1×100%=25%。

(2)由于该反应正反应吸热,温度升高,K增大,平衡右移,则M的转化率增大。

(3)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K=0.6×0.60.4×1.8=2×2?4-2?×?a-2?=12,a=6。

(4)根据(3)的结果,设M的转化率为x,则K=bx×bxb?1-x?×b?1-x?=12,则x1-x=12,x=41.4%。

6.某温度下,将H2和I2各0.1 mol的气态混合物充入10 L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H2)=0.008 mol?L-1。

(1)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2)在上述温度下,该容器中若通入H2和I2蒸气各0.2 mol,试求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

答案 (1)平衡常数为0.25

(2)c(H2)=c(I2)=0.016 mol?L-1,c(HI)=0.008 mol?L-1

解析 (1)依题意可知,平衡时c(H2)=0.008 mol?L-1,消耗c(H2)=0.002 mol?L-1,生成c(HI)=0.004 mol?L-1

H2 + I2 ?? 2HI

起始时各物质浓度(mol?L-1) 0.010.01  0

平衡时各物质浓度(mol?L-1) 0.008  0.0080.004

K=c2?HI?c?H2??c?I2?=?0.004?2?0.008?2=0.25。

(2)依题意可知,c(H2)=0.02 mol?L-1,c(I2)=0.02 mol?L-1。

设H2的消耗浓度为x,则:

H2 + I2  ??2HI

平衡时物质浓度(mol?L-1) 0.02-x 0.02-x2x

因为K不随浓度发生变化,只与温度有关,则有:

K=c2?HI?c?H2??c?H2?=?2x?2?0.02-x?2=0.25,

解得x=0.004 mol?L-1。

平衡时c(H2)=c(I2)=0.016 mol?L-1,

c(HI)=0.008 mol?L-1。

7.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是c(N2)=3 mol?L-1,c(H2)=9 mol?L-1,c(NH3)=4 mol?L-1,求:

①该温度时的平衡常数;②N2、H2的起始浓度。

答案 ①K=7.32×10-3

②c(N2)=5 mol?L-1 c(H2)=15 mol?L-1

解析 K=c2?NH3?c?N2??c3?H2?=423×93=7.3×10-3

N2+3H2?? 2NH3

起始 xy  0

平衡 3 mol?L-1 9 mol?L-1  4 mol?L-1

Δcx-3 moly-9 mol?L-14 mol?L-1

x-34=12 x=5 mol?L-1

y-94=32 y=15 mol?L-1

8.在一个容积为500 m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5 mol H2和2 mol CO。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强下,发生如下反应:

2H2(g)+CO(g) CH3OH(g),经过5 min后达到平衡状态。若此时测得CH3OH蒸气的浓度为2 mol?L-1,求:

(1)以H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该反应的速率;

(2)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

(3)该温度下的K。

答案 (1)v(H2)=0.8 mol?L-1?min-1

(2)50%

(3)0.028L2?mol-2

解析 设CO反应的浓度为x,则H2反应的浓度为2x,由题意可得:

c(起始H2)=5 mol/0.5 L=10 mol?L-1,

c (起始CO)=2 mol/0.5 L=4 mol?L-1,

2H2(g) +CO(g)??CH3OH(g)

起始浓度:10 mol?L-1 4 mol?L-1 0

反应浓度:2x x 2 mol?L-1

平衡浓度:10-2x 4-x 2 mol?L-1

解得:x=2 mol?L-1

10-2x=6 mol?L-1

4-x=2 mol?L-1

(1)v(H2)=Δc(H2)/t=4 mol?L-1/5 min

=0.8 mol?L-1?min-1

(2)α(CO)=c(反应CO)/c(起始CO)×100%

=2 mol?L-1/4 mol?L-1×100%=50%

(3)K=c?CH3OH?c?CO??c2?H2?=22×62L2?mol-2=0.028 L2?mol-2

练综合拓展

9.氨是重要的氮肥,合成原理为:N2(g)+3H2(g) 2NH3(g) ΔH=-92.4 kJ?mol-1。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降低温度,该反应K值____________,化学反应速率______,N2的转化率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500℃、20 MPa时,将N2、H2置于一个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 10 min内以NH3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在10~20 min内,NH3浓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使用了催化剂 B.缩小容器体积

C.降低温度 D.增加NH3物质的量

③第1次平衡的时间为:____________,第2次平衡的时间为:____________,第1次平衡:平衡常数K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数据的表达式),第2次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__________;

④在反应进行至25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达第二次平衡时,新平衡的平衡常数K2______K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 (1)K=c2?NH3?c?N2??c3?H2? 增大 减小 增大

(2)①0.005 mol?L-1?min-1 ②A

③20~25 min 35~40 min ?0.15?20.125×?0.075?3 45.5%

④移走0.1 mol NH3 等于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复习巩固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2)浓度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的影响。

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

加入催化剂,化学平衡不移动。

二、知识梳理

考点1:化学平衡常数

1.概念:对于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aA+bB cC+dD),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的乘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乘幂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记作Kc,称为化学平衡常数(浓度平衡常数)。

2.数学表达式:

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体,当达到化学平衡时,将由各物质平衡分压算得的平衡常数称为压强平衡常数。

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强平衡常数均称为化学平衡常数。

注意:(1)对于有纯固体或溶剂参加的反应,它们不列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

(2)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及意义:

平衡常数的大小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的比例越大,它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反之,反应转化得越不完全,反应物转化率就越小。

4.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而与浓度无关。

考点2:平衡转化率

对于化学反应:mA+nBpC+qD,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可表示为:

考点3:化学反应限度:

考点4:“三段式法”解答化学平衡计算题

1.步骤

(1)写出有关化学平衡的反应方程式。

(2)确定各物质的起始浓度、转化浓度、平衡浓度。

(3)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等式关系并做解答。

2.方法

如mA(g)+nB(g) 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 mol/L、b mol/L,达到平衡后消耗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x mol/L。

mA(g)+nB(g) pC(g)+qD(g)

起始(mol/L) ab 0 0

变化(mol/L) mx nx px qx

平衡(mol/L) a-mx b-nx px qx

化学反应

平衡常数

温度

973K

1173K

①Fe(s)+CO2(g)FeO(s)+CO(g)

K1

1.47

2.15

②Fe(s)+H2O(g)FeO(s)+H2(g)

K2

2.38

1.67

③CO(g)+H2O(g)CO2(g)+H2(g)

K3

(1)反应①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写出反应③的平衡常数K3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反应①②③可推导出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则K3=________(用K1、K2表示)。

(4)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

B.扩大反应容器的容积

C.升高温度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E.设法减小平衡体系中的CO浓度

(5)若反应③的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 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鲁科版)必修2第二章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性较强。在讲解概念时,我采用让学生根据定义推导出表达式和单位的方法,减少做题时出现不必要错误(例如单位换算的问题呢)。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并不难,难的是对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掌握。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突破这个难点的过程中,我采用引导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并让他们根据结果找出实例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最后并通过知识的拓展,理清思路,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的习得,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构建认知框架,提高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本节课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化学现象入手,贴近现实生活。真正地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实验,进一步加强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培养他们思的严谨性。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一步步的引导提问,使学生建立自信,从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激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假设,验证及运用。

五、实验器材及技术媒体

多媒体

试管、烧杯、滴管、药匙、双氧水、3mol/L盐酸溶液、二氧化锰、镁条、

0.5mol/L盐酸溶液 酒精灯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出新知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

溶洞形成,原子弹爆炸的资料

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化学变化有何差异?

思考回答:化学反应有的快,有得慢

激发学生兴趣

明确目标

自主预习

经验小结

学习目标: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2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讲解】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得

快慢的程度——化学反应速率

(引出新知识)。

【板书】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少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学生小结】得出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的注意事项。

1听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2自主研学,发现问题

3听讲记录

4经验总结

1确定学主题学习计划。

2引导学生自学

3引导学生总结

互动交流

实验探究

【讲解】既然化学反应存在快

慢之分,那么,我希望钢铁的

锈蚀慢一点,金属的冶炼快一

点;我希望食品的腐败慢一点

。那么怎样使这些美好

的愿望实现呢?

思考

回答:学会控制反应速率

引导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速

率的因素是什么呢?

思考

【讲解】用以下四个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1冬天烧蜂窝煤效果比煤块好

2通常我们把食物存储在冰箱中

3易分解的化学物质通常保存在冷暗处

4生活中和化学实验中还有哪些例子能说明化学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

【实验设计】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交流讨论

提出假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有:浓度、温度、催化剂、表面积等

展示设计方案并且评价

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实验验证

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内

容见附录)。

引导,并对学生的操作规范做

补充。

分组就浓度,温度,表面积,催化剂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讨论

实验出真知。变演示实验为验证实验。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催化剂能加大反应速率;

培养学生总结,分析的能力,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学以致用】设计问题当堂解决

以互动选题答题的方式增进学生参与

让学生体验成功

归纳拓展

课堂小结

归纳

【归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1)浓度:是主要因素,浓度

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2)温度:升高温度,反应速

率增大:减低温度,速率减小。

(3)催化剂:加快/减缓反应

速率。

其他因素:反应物的状态,电磁波,溶剂的性质等。

理解并记录

梳理思路

小结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回顾

练习反馈

课后探讨

【练习】1、在N2+3H2=2NH3的反应中,经一段时间后,NH3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了0.6mol·L-1,在此时间内用H2表示的平均速率为0.45mol·L-1·s-1,则反应所经过的时间为()

A.0.2s B.1.0s

C.1.5s D.2.0s

2、在某反应中,某一反应物B的初始浓度是2.0mol/L,经过2min后,B的浓度为1.6mol/L,则在这2min中,B的反应速率是多少mol/(L·s)?

3、消防队员救火时,开门都很小心,因为门一打开就有可能发生爆炸。这是为什么?

回答

在练习中巩固,使知识内化。

【课后探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钢材产量的约1/3因腐蚀而损失。已知钢铁的腐蚀是一种缓慢氧化。请你调查研究:人们为了减慢钢铁的腐蚀,采取了哪些措施?

网上寻宝

查找资料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多媒体数字化引导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由浅入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

其主要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内化、概括、完善体系→实际应用。

本节课主要以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教师引导自主预习→学生讨论、提出方案→实验验证→总结结论→,构建知识框架→当堂训练为主要环节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情景导入:

(二)【导入】用多媒体展示溶洞形成,原子弹爆炸的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的方法

【明确学习目标】展示目标

【自主预习】 填写学案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学生小结】得出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的注意事项。

: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明确课堂目标

(二)问题引导,构建知识 【设疑】物理课中所学的速率的共同特点 都有一个确定的起点(速率=0) ;都有一个和速率大小相匹配的时间单位; 都有说明体系某种变化的可计量的性质。 【引入】提出问题 (1)怎样判断一个化学反应的快慢?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否判断出一个反应具体比另一个反应快多少吗? 【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可借助相关书籍和资料, 各个小组给出一套解决化学反应速率量化的方案。 【完善方案,搭建框架】 学生在上一环节的讨论交流基本学会了如何量化化学反应速率, 不同小组可 能会采取不同的量进行量化, 因此本环节中首先对学生的方案做出中肯评价, 评 价其可行性,然后引导学生评出最佳方案即用物质量浓度变化进行量化的方案, 最后引导学生完成本堂课的知识框架。 【教师板书知识框架】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的浓度 增加来表示。 2、数学表达式:V == △C/ △t 3、反应速率的单位:是:mol/(L·s) 或 mol/(L·min) 或 mol/(L·h)

高二化学教案:《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教案:《离子反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④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2.技能目标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 ? 运用教材(如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但电解质的强弱不以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划分;导电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

三、说重点、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理解及有关概念、理论和应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不是物质本质上的分类。决定电解质强弱的因素复杂,教材仅仅是从电离程度不同加以区分。因此,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强化对学习重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在不断辨别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探究。

③通过列表类比和设计重、难点习题等,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程序:创设情境 → 提出问题 → 引导探究 → 实验研究 →引导分析→ 引导归纳 → 巩固练习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 → 实验研究 → 分析现象 → 形成概念 → 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们在家自己想办法确定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思考为什么能导电? NaCl固体、NaCl溶液、蔗糖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食醋、铁丝、铜丝。

[演示]HCl气体、HCl水溶液(盐酸)导电性

[小结]①铁丝、铜丝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食醋、NaCl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食醋、NaCl溶液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演示] Na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过程(fiash模拟)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S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溶液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SO2能导电是因S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SO3, H2SO3能够电离而非SO2本身电离。所以SO2不是电解质。

[电解质定义可改为]: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直接电离)导电的化合物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 否相同? (类比相同条件下,不同金属导电能力不同.)

[演示实验1—1]观察: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

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ll; 溶液的温度

当溶液体积、浓度、温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二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写出电离方程式)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归纳]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里粒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导电性 强 弱 物质类别 强碱、强酸、大多数盐 弱碱、弱酸、水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此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 大多数盐大多数盐中学见到的盐都是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C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布置作业]复习、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