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发表时间:2021-09-22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执教者 周海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科书p56-58,例1,练一练1、2,练习九1、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小明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一次冒险途中啊遇到了阻碍,需要他答题闯关成功,才能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他很苦恼,你们能帮帮他吗?

生:能

一、填空,感知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1、第一关:根据问题填空:

(1)师:想求买5本笔记本花了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

生:一本笔记多少元?

(2)师:第二个问题,想求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大米多少元,面粉多少元。

师:想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找对应的条件。(板书:从问题入手→找条件)第一关太简单了,难不倒同学们。下面进行第二关,如果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呢?根据条件填空。

2、根据条件填空:

(1)已知买了4块蛋糕,每块蛋糕1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2)已知每枝铅笔2元,

师: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或者回到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提问题。)

师:为什么?

生:一个条件不可以。

师: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两个条件。

师:老师现在再给一个条件(买了10枝),可以提出问题吗?

生:可以。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

师:你们会解答吗?

生:…….2*10=20(元)

(3)已知买了4条裤子,每件衬衫60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条件没有关系。

师:对了,人与人之间有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板书: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数量关系,才能提出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

生:…….(换其中一个条件)

师:现在老师也换一个条件(每条90元),你会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生:……. 裤子一共多少元?4*90=360(元)

(4)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

师:可以提什么问题?

1、生:一共有多少行树?

师:怎么解答?

生:3+8=11(行)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 3行 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2、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 3行 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5)师:老师再加一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现在条件变多了,想看起来清楚点,你们会对这些条件进行整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交流,比较学生的作业。

师:哪一种整理方法更清楚?

师: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对于学生的合理问题给予肯定,两三个问题即可)

(6)师:现在老师再加两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这下信息更多了,你们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吗?

师:你是怎么整理的?

交流展示。(生:在刚才整理的基础上加上梨树的信息)

师:其实刚才我们整理的信息都是根据题目中果树的种类来整理的,整理过后看起来更清楚些,你们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简单交流。

二、体验策略

1、师:刚才的第二关,我们都是有了条件提问题,(板书:从条件入手→提问题)

小结:从条件入手→提问题和从问题入手→找条件都是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两种方法去继续闯关。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提的问题也很好。现在轮到老师来给你们提问题了。(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对于这个问题,刚才我们整理好的这些条件行吗?

生:不行。(或行)

师:为什么?

生:…….杏树的条件多余,我们可以选择有用的。

师:哪个条件用不到?

生:…….

师:是呀,根据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整理有用的条件。

对于这些整理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加上几条线,使它成为表格,同学们觉得这样看起来怎么样呀?

生:……更清楚一些。

师:导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列表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2、利用列表,解决数学问题

谈话:在这张表格里为什么要把每行7棵填在第一行列?为什么要对应排列?

生:……对应(板书)

师:表格可以有两种形式,横着或者竖着列都可以。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的想法。

师:知道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们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学们计算好了,老师也算好了,你们来看看。你们和老师算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们对还是我对呀?

生:……

师:我哪里不对?

生:……

出示新的计算过程。

师:你们是这样的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师:每一步求得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是呀,老师太粗心了,刚才计算好了,也没有检验一下。同学们,你们检验了吗?现在请你们检验一下刚才的计算。

师:你们是怎么检验的?

生:…….(把得数代入原题)

师:现在这道题目做完了吧?

生:没有答语。

师:哦,老师真粗心,答语还没有写,同学们都写了吗?

师:刚才,我们做这条题目的时候第一步先干嘛?(小结,并完善板书)

(完善板书: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语)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不错,下面第三关的问题也来了,你们有信心继续闯关成功吗?

提问: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刚才那个表格还可以用吗?

你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这些信息吗?让学生尝试列表,教师适时指导。

交流:刚才你们是怎么想的?(着重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突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师:你们会计算吗?列式计算。

学生口述。

板书:8×6=48(棵)

3×7=21(棵)

48-21=27(棵)

讨论: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每一步是答案是否正确?你是如何检验的?

谈话: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信息,你体会到了什么?

揭示:利用表格很方便,便于我们分析数量关系。

四、巩固内化,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

1、第三关丝毫没有难住同学们,下面我就进入第四关。根据刚才这个表格,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桃树、杏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

师:是呀,之前这个表格只有两种树木的信息,要求三种,我们可以多加一列。同学们能看懂这个新表格吗?

师:你们能快速的列式计算吗?

快速地交流学生的作业。

2、出示练一练1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第四关最后呀,来了一个火眼金睛,想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同学们可要看仔细咯。

集体读题,问:根据这个题目,下面哪个表格正确?符合题目的问题。

问:每一种表格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张表格三年级的数据不对,第二张表格信息没有对应,第三张整理信息整理的不准确,第四张正确。)

问:你们会计算吗?

让学生快速计算,简单交流。

3、出示练一练2

(1)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2)一件长袖衬衫多少元怎么求?一件短袖衬衫多少元怎么算?

(揭示数量关系)

(3)让学生列表并计算

(4)交流讨论,每一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如何检验的?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列表中要注意些什么?计算时注意什么?如何检验?

六、完成作业

练习九1、2.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小编推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五)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五)”,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题、"试一试"和练习八第6、7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图的需求,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画图的优势,形成依托图形灵活、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增强策略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和选择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复习 引入策略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练习(多媒体出示)

(1)、一个长7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宽是4厘米,长是多少? (3)、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长是5厘米,宽是多少? 找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3、仔细看,说一说。

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学生观察变化。

同学们,我们平时做有关面积计算的题目是总是非常的困难,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好的,那现在就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板书课题) (二)激发需求 感受策略

1、师: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把花圃的长增加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 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那么多文字,我们在读题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麻烦,下面呢,我们就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本道题。(课件展示图形) 师:根据图形,有谁能说一说这道题你是怎样做的?

找同学回答,并板书展示。(课件出示:18÷3×8=48平方米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追问:18÷3求的是什么?3、小结:真不错,借助画图解决问题真方便呀! (三)灵活运用 体验策略 1、完成练习八第6题

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了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在图中表示增加的部分吗? 这样求出苗圃的宽?

同样你能在图中表示减少的部分吗? 这样求出苗圃的长?

师:同桌交流比较这两题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师小结。

2、完成"试一试" 师:下面一题你会吗?

多媒体出示试一试: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谁来说说该怎样画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画图的过程。(课件出示)

师:画得一样吗?请同学们看图列式,并同桌相互说一说,你先求什么?

师:你是怎样做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展示做法):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

再求现在的宽,20-5=15(米)最后求出面积。30×15=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谁还有不同做法?

生2(展示做法):我也是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再求原来的面积,30×20=600(平方米);最后求出面积,600-150=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小结:师:通过画图,我们又顺利地解决了一道问题。下面的问题可有些难度,想挑战吗? 3、完成练习八第7题

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 师:你能在图中画出增加的部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解题思路,并解题。 集体订正。 教师小结

(五)课堂总结 提升策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过程

一、 动画引入,感受“策略”

1.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播放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播放至曹操质疑“大象有多重呢”)大象有多重?称大象,没有那么大的秤!又不能杀掉大象。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曹冲究竟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策略?(板书:策略)

2. 小结:曹冲想到把大象转化成同样重量的石头,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体重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运用很多策略。(板书:解决问题)

[说明:教材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重在相对集中地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动画片《曹冲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二、 解决问题,初步体验“策略”

1. 学会列表。

谈话:我校同学在“小书虫”俱乐部成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了“读书快乐,快乐读书”的各项活动,为了及时记下读书心得,大家利用假期到文具店购买笔记本。(出示例题情境图)

引导: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想法:按不同人物将信息进行整理;从问题出发,找到有关联的信息。

引导:老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出示表格:

可以先把题目中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表格第一行,第二行填谁的信息?(小华)“5本”填在哪里?“多少元”填在哪里?完成下列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回顾: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买的本数和钱数是对应的,3本用的钱数是18元)

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清楚、简洁)

[说明: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

2.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1本的价钱)再看表格的第二行,求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1本的价钱)

提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列式:18 ÷ 3 = 6(元)

6 × 5 = 30(元)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 尝试从问题想起,列式解答。

提问:刚才我们是根据表格从条件想起的。如果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呢?(要求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提问:这样想该怎样列式?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1) 从条件想起: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先求出1本的价钱。

(2) 从问题想起: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说明: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

三、 尝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

1. 列表解决问题。

出示:如果“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再解答吗?(学生自己填表)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引导学生分别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全班交流,列式解答。

2.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问: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你体会到什么?(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

谈话: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和表格,如果把两次的表格合并起来,可以得到: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 )本

42元

我们把这张表格再简化:

3 本 → 18 元

5 本 → ( )元

( )本 → 42 元

学生在书上第66页填出括号里的数。

观察: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

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四、 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略)

2. 书法长卷。

介绍:我校的“才女”邱叶红同学是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小书法家。为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专门书写了2008米书法长卷,已经被载入上海吉尼斯大全。

出示信息:邱叶红同学为迎接北京奥运会书写2008米书法长卷,一个星期写了210米,照这样的速度,她10天能写多少米?

学生独立列表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

3. “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重点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4. 投篮比赛。

出示相关信息:姚明在两场比赛中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分为42分。奥尼尔在三场比赛中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分为60分。

解决下面的问题:(1) 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的五场比赛中姚明一共能得多少分?

(2) 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说明:练习以教材为基础,同时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列表的策略。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不管具体的问题情境怎样变化,列表的方法都是必要的,从而能够自觉地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课本P56-58例1,“想一想”,“练一练”和P61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

教学难点:

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

(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

(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

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

(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

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

(4)(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

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列式解答并检验。

(1)师:根据刚才的思路,想一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你会列式解答吗?做在作业纸上。

(2)交流列式方法。让学生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3)问:怎样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呢?还要进行检验。

你想怎样检验,交流想法。板书一种。

小结:可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来进行检验。

(4)齐答。

3、回顾反思。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手指板书)

4、触类旁通

(1)那你能按照刚才的步骤来解决“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自己试着做在作业纸上。(一生列式解答在卡片纸上。)

(2)交流。

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检验反思。

三、巩固策略,综合运用

1、第58页练一练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图中信息: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 (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

(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做在作业纸上。

交流:比较不同的列表整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解决问题时你抓住了什么基本数量关系?做对了吗?

小结;运用列表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有序,一一对应。

2、第58页练一练2。

(1)江老师为学生表演购买服装。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0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2)如果现在改变一下条件。现在与长袖衬衫对应的信息是?与短袖衬衫对应的信息吗?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3、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健?对于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能从条件想起,但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解题的关键: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进一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

课本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

(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 .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

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

(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

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

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明 3本 27元

小军 5本 ?元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

五本故事书:9×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 )枚 ( )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小宁:

多(12)枚 (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2=120(本)

六、教学结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课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学习。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4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63页练习九第13~1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不同策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用数学方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实际问题数量间的联系确定算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价值;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用不同策略分析、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最近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节课应用策略练习了先求一个单位数量或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灵活运用策略,分析和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按步骤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思路

1、做练习九第13题。

(1)审题整理。

让学生阅读习题,整理条件。

交流:有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整理的?(呈现或板书整理结果:

普通奶牛:12头--每头每天20千克

良种奶牛:18头--每头每天36千克)

(2)分析解答。

交流: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算的什么。 解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指名几人分别说一说不同的策略)

(3)检验结果。

出示补充题:

①12头普通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96千克,18头良种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108千克,良种奶牛比普通奶牛平均每头一天少吃多少千克粮食饲料?

②果园要栽252棵桃树,原来准备平均分成_21行栽,结果每行多栽了2棵,实际栽了多少行?

引导: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同桌互相说说可以用哪些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各是怎样想的。

小结: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结合起来想,这样就能有条理地思考,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练习解答

1、做练习九第14题。

(1)解答第(1)(2)题。

引导:现在我们来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看练习九第14题,看看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练习:请大家根据选择的条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解答,指名板演)

指出: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要选准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列式解答。如果选择不同的条件,就可以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

(2)提出问题。

引导:那我们还能选择哪些不同的条件,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还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结合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出的正确的问题,选择板书求两人用钱相差的元数j两人一共要用钱的元数问题)

2、做练习九第15题。

(1)提问题。

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条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解决问题。

选择一道两步计算和一道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3、完成思考题。

启发:为什么后一次比前一次的要重一些?倒水杯数怎样变化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3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

(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

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1)8行树有多少棵?

(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

(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

3、引入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_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2、做练习九第7题。

(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2)列式解答并检验。

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

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3)比较异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

(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

(1)完成第(1)题。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九第9题。

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

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下《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法》教案


一、复习铺垫,引出策略

我先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再提出问题:如果我想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讨论并动手画一画。

接着让学生交流方法,预设:1、可以把长增加。2、可以把宽增加。3、可以把长和宽同时增加。由此引出课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例题,感知策略

1、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读题,说说对题目意思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尝试画图帮助理解题目。

3、让学生说说画图有哪些技巧,画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列式解答后再和学生一起回顾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白:将文字转化成图形思考起来更方便,画图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三、尝试应用,体验策略

1、变换情境,出示试一试。刚才例题是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而试一试则是把长方形的宽减少。

有了刚才的画图经验,我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图思考,列式解答。

2、在交流时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画图过程。

3、让学生根据画出的示意图进行解答。

4、看图比较:这两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运用策略

1、出示题目。

让学生说说这道题与我们的例题和试一试有什么不同?

在教学中先帮学生分析题中关键的一句话(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然后再由学生尝试画图。图画好后边看课件演示边分析数量关系,进行口头列式。

2、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尝试画图。

再根据图动脑想出解题的多种方法。

之后结合课件进行交流。

3、小结:让学生说说通过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体会。

五、总结全课,提升策略

最后我进行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运用了画图的策略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再提出两个问题回顾本课知识:画图的策略有什么优点?画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集体备课教案(新苏教版)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学科:数学第八册
初备时间:2015/4/8集体备课时间:2015/4/15
个人初备二次备课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明3本27元
小军5本?元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
5本故事书:9×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枚()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小宁:
多(12)枚(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2=120(本)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学科:数学第八册主备人:龚洪根
集体备课人员:刘长生、王达林、梁雨、张荣俊、李红霞、成明来、龚洪根、陆兵香、叶春梅。
初备时间:2015/4/8集体备课时间:2015/4/15
个人初备二次备课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二)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提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求长呢?
2.初探:
一块长方形土地,长16米,宽14米;另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14米,这两块土地的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
摘录信息:
长方形
正方形
学生摘录信息后列式解答。
16×14+14×14
(16+14)×14说说你是为什么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二、交流共享1.出示例题。
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修建时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1)指导学生画图:先画什么?可标出哪些数据?
再画什么?比划一下朝哪个方向画?可标出哪些数据?
最后画什么?可标出什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画,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2)分析数量关系:增加部分是什么图形?与原来长方形有联系吗?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告诉我们了?怎么求?
(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2.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8+3)求的是什么?)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
(1)课件出示“练一练”题目的文字部分。
学生阅读题目,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启发学生想到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
(3)画示意图并解答。
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伴交流。
(4)组织交流。
展示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在图中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八
学科:数学第八册主备人:龚洪根
集体备课人员:刘长生、王达林、梁雨、张荣俊、李红霞、成明来、龚洪根、陆兵香、叶春梅。
初备时间:2015/4/8集体备课时间:2015/4/15
个人初备二次备课
课题:练习八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示意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将长方形扩大成正方形。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补》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方法指导:

引导法,提示法,学会观察,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具 体 内 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近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给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不吃早餐,不仅会营养失衡、引起胃肠疾病,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容易衰老、精神无法集中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想学习好,早餐要吃好哦!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深入理解,体会方法

(1)一共要考(90 )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54)个没有烤,每次烤9个,剩下的要烤(6)次。

(2)在图示中,把要考的90个看做一个整体,分成( 已烤的 )和(剩下的 )两部分,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必须先求出(剩下的量 ),再用剩下的数量除以每次烤的数量9个,就是要烤的( 次数 )。

(3)尝试解决,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说出自己的想法。

(6)教师精讲,再次理清题意。

2.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四、精讲点拨

(约5分钟)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五、测评总结(约15分钟)

1.达标测试。

(1)

问题

① 你知道了什么?

②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

=408

=5(只)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④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⑤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 455

= 9(米)

③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⑤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

=189

=2(排)

③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④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⑤解答正确吗?

2.课堂总结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3.布置作业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年级数学下册11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表格教案(苏教版)


教学内容:第89页例题,第90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吗?画画看。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长画得稍长些,宽画得稍短些)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指名口答)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2.谈话: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2)谈话:这道题数量关系不明显,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怎样画图呢?先画原来的长方形花圃,长8米,我就画一条线段表示长8米,没说宽多少,我们就大约地画出宽,于是板书成图1。谁读一读题目的另外两个条件(指名读条件),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这些已知条件,应该怎样画呢?3米在哪里画?大约画多长?哪一部分是18平方米?谁到前边指一指再画出来、写清楚。
一名学生画过后,全体学生评议、补充、修改,成为图2。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在图上怎样表示?学生指着图说清楚后补写“平方米”。
(3)谈话:要求这个长方形(指着图)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
(4)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
(5)提问: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6)谈话:我们再来反思一下解题过程。我们运用了什么策略来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我们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教学“试一试”。
(1)指名读课本上的题目,同桌互相说一说已知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2)各自在书上画图,指名把图画在投影片上。
(3)展示投影片上的图,共同评议。
(4)各自解答,指名把解答过程写在投影片上。
(5)投影展示答案,并让学生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共同评议。(6)提问:这一道题与例题相比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比例题复杂在哪
里?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各自读题,并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给同桌听。
(2)各自在书上作图。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共同评议。
(3)各自在书上解答。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4)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相比,复杂在哪里?做这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各自读题,并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给同桌听。
(2)各自在书上作图,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共同评议。
(3)谈话:我们在上学期曾经学过用列表的办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你能把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成表吗?试一试,如有困难可向同组同学或老师请教。
(4)谈话:下面大家开始列式计算,可以看着图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看着表格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6)把不同的算法在班内展示,并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哪一类的实际问题?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最常用的解题策略是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第91-92页例题,第92-93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以及类似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会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
2.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会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的文字和图。提问: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哪两位同学到前边来演示一下小明和小芳是怎样从家出发在学校相遇的?从题目中你知道些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二、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师了解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
(2)展示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提问:谁把你整理信息的方法告诉大家,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的方法只要能把题目的数量关系准确地表现出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再进一步把画图、列表这两种方法的重点地方强调,使方法完善。画线段图的步骤:
①先确定两点表示小明家和小芳家,再连结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小芳家稍近些。
②把小明家到学校的线段以及小芳家到学校的线段分别平均分成4段,每一段表示1分行走的路程。4段表示行走的时间。
③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
两人行走的速度要列人表中,再想想两人各行走多长时间,于是列成下表。
┏━━━━━━━━━━┳━━━━━━━━┳━━━━━━┓
┃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
┣━━━━━━━━━━╋━━━━━━━━╋━━━━━━┫
┃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
┗━━━━━━━━━━┻━━━━━━━━┻━━━━━━┛
(3)提问:根据你整理的信息,想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应该先算什么?想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4分钟各行的路程,然后求总路程;也可以先算两人1分钟共行的路程,然后求总路程。
(4)学生独立解答。提问:谁来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提问: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把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写成等式看一看符合什么规律?(符合乘法分配律)。
谈话:乘法分配律就是从现实问题中总结出来的,两种解法得到相同的结果又一次证明了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由一种计算方法想到另一种计算方法。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学生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代表小华和小丽,演示一下他们行走的方向以及每分钟走到哪里。
(2)学生先独立画图整理,再解答。
(3)全班交流。
①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画的线段图加以完善。
②指名板演综合算式,并说出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4)提问:你能由这一道综合算式想到另一道综合算式吗?写出后再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三、巩固提高
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各自读题,指名说出题意。教师画一个圆形跑道直观图,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各用自己的食指分别表示小张和小李,演示两人从哪里出发,按什么方向跑步,在哪里相遇。各自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板演,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共同评议
指名说出另一种解法,并说出是怎样想到这种解法的。
四、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内容:第93页“想想做做”的4-8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谈话: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采用什么策略来整理信息?采用这样的策略有什么好处?|
指名回答,小组交流
二、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小明和小芳在环形跑道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小明每秒跑5米,小芳每秒跑7米,经过50秒两人相遇。跑道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2、AB两地相距20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8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3、“想想做做”第7题:小娟看一本188页的故事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17页。剩下的6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每次出示一题,在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提供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你是用什么策略将条件和问题整理清楚的?再请学生根据整理好的信息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式。)
三、运用策略解决一般的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问题
“想想做做”第5、6题
根据题意填表,说一说解题思路再解答、交流。
四、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8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

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5题。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3402-120(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 正确率% 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 正确率%

实验班(40人) 38 95% 37 92.5%

对照班(40人) 35 87.5% 30 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 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