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浙教版数学四下:《乘法交换律》教案

小学数学乘法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09

浙教版数学四下:《乘法交换律》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乘法交换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内容:
教材P11例1
教学目标:
1、 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会运用这个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
30400 6900 48070
40030 9006 70480
分组口算出结果,然后观察比较,每一组有什么特征?
(二)教学新知
1、 例题教学
(1) 感知定律。
23( )32 1150( )5011 30200( )20030
观察上面三组题的特征,填上左右两个两个积的大小关系,然后计算出结果进行验验证,完成后校对结果。请学生也用等号连接,然后,教师板书。
(2) 总结定律:观察以上各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会总结后看书填空,并尝试用字母a、b表示这组关系。
(3) 巩固定律:练一练第1题,练完后校对。
2、 运用定律。
(1) 计算,并比较一下哪一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17 234
234 17
学生计算后四人小组讨论,接着指名回答。然后教师板书17234。这个算式可以选择上面的哪种竖式进行计算?依据的什么?最后教师总结:运用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 应用。
课本试一试提问:怎样摆竖式计算简便,为什么?学会回答后计算。
(三)巩固练习
1、 简便方法计算练习
练一练第2题。
学生摆竖式计算,教师巡回纠错,完成后校对讲评。
2、 比较练习。
练一练第3题。
先口答,上面三题分别怎样摆竖式计算简便?教师总结。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它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分别的怎么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五)作业
《作业本》[9]

延伸阅读

浙教版数学四下:《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教材P14例4
教学目标
1、 根据算式中数的特征,灵活的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填空:25( )=100 125( )=1000
2、 把下面各数改成用其中一个数是上题括号中因数表示的
数:36=12=16=32=28=24=44=
第2题中有符合要求的多种填法,要求学生均能填出。
(二)教学新知
1、 例题教学。
(1) 用25与准备题等号左边的数相乘。学生四人小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寻找特征。
(2) 用125与下面哪些相乘,便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使计算简便?为什么?由四人小组先组织讨论这一问题,教师巡视,选取典型的做法让学生上台板演,大部分完成后讲评。
(3) 小结: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学习的简便计算有什么特点?
2、 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在下面各题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数。
学生填上合适的数后,校对并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和最后结果。
(2)练一练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纠错。完成后板演、校对、讲评。
(3)变式练习
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完成后校
对。如发现大部分学生后面3题错误严重时,可停下来让学生口答讨论。
(4) 应用题
练一练第4题。先请学生读题,再根据题意说出解题
思路,然后列出综合算式,并选择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三)总结
(四)作业
《作业本》[11]

数学四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四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课 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 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2、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3、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判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例题情景图,问:

1、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2、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解答?(屏示问题。) 从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活动开始引入,增加课的兴趣。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

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屏示等式:28+17=17+28)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都是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板书:加法)

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

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追问: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屏示:96+35=35+□ 204+□=57+204

37+□=59+□ 76+□=□+7

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仔细看(屏示大括号),你看懂了吗?(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动态结合过程)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

师:你给28、17加上了括号,表示什么?(先算28加17)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

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屏示动态结合过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

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

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屏示:(28+17)+23,28+(17+23))

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

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28、17、23三个加数相加。

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动态屏示等式:)

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钟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

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

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

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

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丰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

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84+68)+32 84+(68+23)

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不能连!为什么?(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

3.渗透简算意识。

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

45+(88+12) (45+88)+12

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

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 (75+25)+48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 (28+17)+23 28+(17+23)

17+28=45(人) =45+23 =28+40

28+17=17+28 =68(人) =68(人)

(学生说的算式) (28+17)+23=28+(17+23)

a+b=b+a (a+b)+c=a+(b+c

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紧扣数量关系来列式,为理解加法意义服务。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数量关系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因此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图片、数据的移动,对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起了很好的意会作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随机生成算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类似算式所具有的普遍性,为抽象出加法交换律奠定基础。

学生用符号和文字表示算式后,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并且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

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是教学运算律的主要思路,此处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形成。两次列式得出两个运算律,第一次重在方法的形成,第二次重在方法的运用。巧用上当法,制造错误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在一路都对的情况下,思维定势让学生必然要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旨在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时一定要仔细看清题。

浙教版数学四下:《乘法结合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11-13例2、3

教学目标:

1、 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 学会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定律教学

1、 感知乘法结合律。

出示:求3、25和4的积。

学生审题后口答算式,并互相补充,得到左边部分。

3254 3(254)

3425 3(425)

2543 25(43)

2534 25(34)

4253 4(253)

4325 4(325)

接着问:这几题都是从左往右计算,那么可以先算后面的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吗?结果会相等吗?第一题示范列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四人小组分工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最后总结:你发现了什么?(三个数相乘,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数相乘。)

2、 验证与巩固

(1) 验证

教学例2,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完成后校对思路、式子与答案,把结果连成等式:(310)2=3(102)

(2) 总结。自学课本第12页(2),先计算,再看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完成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然后给书本中的定律填空,齐读后再给出a、b、c三个字母,要求学生概括出定律,

(3) 巩固。

练一练第1题,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数。

请学生填空,并口头说出依据,校对时第(3)(4)小题重点讨论:第(3)题比较5(780)、7(580)哪重填法简便?第(4)题(8125)(1416)与其它填法进行比较,说一说哪一种简便,简便在哪里?

(二) 简便计算

1、 教学例3:25134

自学书本例3,思考并回答旁注,然后补充完成。

2、 课本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校对。

(三) 巩固练习

1、 巩固定律。

练一练第2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过来。

由学生独立判断,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快的组可以订正。

最后指名学生做出判断,对的 说明理由,错的指出错误,并订正。

总结提问: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2、 简便计算练习。

练一练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独立完成后校对讲评。

(四) 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 作业

《作业本》[10]

浙教版数学四下:《乘法运算定律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19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提高学生应用乘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课本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二)揭示课题。

上面这组口算25400、425等题目,你认为这些题目还在哪一类计算题中经常出现?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计算练习。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要进一步搞清三个运算定律的意义,并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三)分类练习

1、 回忆乘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乘法运算定律有哪些?用文字叙述并用字母表示,回答后

完成书本第二题。

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批改,教师巡回检查。

2、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 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简便计算。

书本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先观察,提问:这组题目的简便计算要应用什么定律?把

怎样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中间两题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后,同桌合作。

(2) 应用乘法分配律为主的简便计算。

书本第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观察,根据题目的不同特征,你能把第4题分成不同的几

类?学生回答,教师板演。同时说明应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特别 强调4(2530)不要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题目相混淆,教师补充一道对比题:4(25+30)。

接着由学生按分类的顺序进行计算,完成快的同学自批后再列举同一类中不同形式的题目。

全部学生完成后校对,同时请编题的同学汇报。如;

第一类:24125 第二类:9956

第三类:125(8+10) 第四类:19956+56

每类中各选择1道典的题目,由学生完成。

3、 综合练习

(1) 课本第5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先观察、质疑:上面6个题目中你对哪些题目的解法还有

疑问?同学之间相互质疑、释疑,教师适当引导。然后计算各题。全部学生完成后校对。

(2)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333774+113666 999999+999

学生根据板演讲解思路与理由。教师反馈出示1442+1458,思考:把这题改编成第1题的形式。(2821+1458或1442+7116)

4、 应用题。课本第6题。

(四)总结

(一) 作业《作业本》[15]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1-8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1.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2.提问: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适时板书:a+b=b+a a+b+c=a+(b+c)

3.设问: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评析: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

1.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2.提问: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3.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评析: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4.交流。

(1)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3×5二5×3,0×16=16×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提问: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300×6=6×300。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书上也有关于乘法交换律内容的叙述,让我们来看看。学生齐读。

师:和你们说的有什么不同?

生1:我们说的是"乘数",但书上说的是"因数"。

生2:书上曾讲过"乘数"又叫"因数",所以我们说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也是对的。

师:会用字母表示吗?板书:a×b=b×a)。

电脑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师:请你判别一下,有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并说明理由。

[评析: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2)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我们是用应用题来说明的。比如:有6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4枝钢笔,每枝钢笔5元,这些钢笔一共值多少元?可以用6×4×5=120(元),还可以用6×(4×5片=120(元),它们的结果一样。

生6:我们是用算式来说明的,如:(34×67)×23=34状67×23)。

提问: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生7: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8: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9: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板书:(a×b)×c=a×(b×c)

[评析: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5.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你觉得它们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生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要交换位置,不同的是,一个在加法里运用,另一个在乘法里运用。

生2:我觉得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很相似,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能想出另外一个。

[评析:缘起加法交换律,再回到加法交换律,将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运用

1.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2.基本练习。

3.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

[评析: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小结。(略)

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十五》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十五》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饱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按解答应用题的步骤解题,学会列出演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通过应用题的解答,对学生进厅两史一情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练习十五,通过练习来检查和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技能。

(二)基本训练

1.复习。

(1)请学生说说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口答练习十五第1题。

(3)问:如果第①小题去掉直接做第②③小题,应该怎样解答?

2.练习第二题。

(1)投影出示线段图,请学生理解图意。

(2)根据图意,请学生口头编应用题。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辅导中下学生。

(4)集体校对作业,比一比,哪组学生做得好?

3.练习第5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分析:要求光这两个条约,我国就被索取白银多少万两?必须先知道什么?怎么求?

(3)学生列式回答,校对答案。

(4)通过计算,你懂得了什么?

4.练习第6、7题。

(1)、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校对答案,教师针对题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思考题教学

1.读题、审题,请学生说说题意。

2.分析:要求四人一共消灭苍蝇多少只,可以怎样思考?

提示:假如大春和俊俊消灭的苍蝇总数与小敏和小荣的总数相等,都是235只,那么四人共消灭苍蝇多少只?现在大春比小敏多54只,俊俊比小荣少15只,实际上四人共消灭苍蝇多少只?

3.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2352+54-15

=470十54-15

=509

4.问: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上54减去15?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第3、4、8题。

(五)课堂总结

要能正确解答应用题,必须读懂题目、理解题意、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列式计算是解题的重点;检验和写答案是解题正确的保证。

(六)作业:《作业本》第50页(五十)。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学段目标: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体会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概括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以本班那女生人数为例复习加法意义。

2.口算比赛,质疑引思:在刚才的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二、新知探究

1.提出猜想。

只要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都不变吗?也许有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展开验证活动。

2.举例验证。

(1)引导学生口头举例,计算两个算式,看他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2)分头举例。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并汇报。引导学生明确只有足够多,比较全面的例子才能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3)得出结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3.再次提出猜想:得到加法交换律这个结论后,你有没有产生什么联想?学生质疑,两数相减、相乘、相除,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4.验证结论。

(1)举例验证。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或疑问可以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提问。

(2)汇报成果。第几个猜想是成立的?说出理由。

(3)就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计算,直接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的做法,强调研究的真实性。

5.结合加法和乘法的意义理解交换律。

你有什么办法说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确实是不变的呢?

结合线段图和生活实例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6.唤起原有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我们以前在哪里见过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回顾小学数学学习经历中关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建立起新旧知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1. 16+35=35+( )

308+52=( )+308

5678287=( )5678

(现在为什么可以直接填写?)

25○16=16 ○25 ○可以填什么?

2.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 )+( )=( )+( ),( )( )=( )( )

你想填什么数?写得完吗?有没有一种办法把所有情况都表示出来呢?

四、全课总结谈收获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六》教案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6页。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练习,提高学生对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试商能力,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小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

2、请同学们说说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内容:有口算、笔算等。

3、总结归纳,板书课题。

(二)基本训练

练习六第1题。(用卡片出示)

2400300 2800400 5600700

3500500 4200600 6300900

请同学们看得准、想得清、说得快。(想好一起说)

(三)校对训练

练习六第2题。(投影出示)

1.学生在课本中练习,边算边想在什么情况下初商容易过大?什么情况下初商过小?你是怎样调商的?

2.一生板演,校对。

3.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各自所想的问题。

4.归纳:除法笔算的关键是正确试商,我们学过的试商方法有两种。(四舍法,五人法)

(四)综合训练

1.练一练第3题。(投影出示)

比一比,看谁能灵活运用四舍五人法来试商,并算得又对又快。(巡视辅导差生)

2.刚才同学们做了许多除法试题,下面做几道文字题和应用题。

(1)练习六第4题。

请学生默读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只列式不计算。

(2)练习六第5题。

A、列式并计算。

B、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对待益虫的?

(五)思考题

揭示:关键找到哪两个数?0能作百位上的数吗?

(六)总结

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三位数的一些知识,但还有许多新的知识有待于同学们继续探索。

(七)作业

1.练习六第6题。

2.《作业本》第22页(二十二)。

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七》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七》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结合应用题的教学内容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3。在练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审题及独立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卡片出示)

1503 2503 1506 2506 1504

2504 1507 2507 1505 2505

1508 2508 1200400 4500900 5600800

2.()里最大能填几?(投影出示)

200( )<916 500( )<3018

600( )<1500 700( )<4208

300( )<1209 400( )<3350

先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有困难再请中等生或优生回答。

(二)专项训练

1.请同学们回忆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2.计算并验算。(练习第2题)

1458243 4972226 109824352

1989154 50004463 168950545

(1)学生分组练习。

(2)投影学生作业,请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判断对错,分析错的原因,再订正。

(3)讨论:分别用什么方法试商?

3.改错练习。(投影出片)

(1)请学生找出错误所在,并订正。

(2)讨论:从错误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启发归纳,我们一定要按照计算法则进行计算,特别要注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写0占位,而且每步计算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要漏写余数或不写得数。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七第4题。

(1)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引导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校对、讲评。

(3)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由于党的政策好,使我们过上了现在这样幸福的生活,我们的城镇居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更应热爱自己的祖国,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2.思考题教学。

(1)学生独立尝试。提示:商百位上和个位上的数据特征及与除数是两位数之间的关系。

(2)引导得出:除数=12。分析:12商4位上数=□□□这一特征,以此类推其他回里的数各是多少?

(四)作业

1.课本第30页第3题。

2.《作业本》第26页(二十六)。

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十》教案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解方程和检验。

2.学会用方程解文字题和一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第1题。(投影出示)

36018 450030 6600110

42021 5600140 720002400

指名回答,及时纠正。

2.填空:(小黑板)

一个因数=( )○( )

被除数=( )○( )

除数=( )○( )

指名板演,学生共同校对、朗读。

(二)独立练习

1.解方程。练习十第2题。

(1)分成4组练习,每组2题。

(2)以小组为单位校对,并口述检验过程。

(3)比一比,哪组的学生正确率高?

(4)师生小结。

解方程时要先判断要求的是什么数?再依据哪个数量关系式?最后正确进行计算、检验。

2.练一练第3题。

(1)出示第四小题。(投影出示)

a、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弄清这是一道用方程解的文字题)

b.解文字题与应用题一样,必须先设未知数为。

c.学生表述,教师板演。(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

d.做好后要求进行口头验算。

(2)出示第②小题。(投影)

①指名板演,其余自练。

②指名一生上黑板批改,其余同桌互改。

③师生小结。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第4题。

①出示第4题。(投影)

②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③问:路程等于什么?(速度时间)

根据这一关系式,题目已知什么?

④先设需要航行小时。

⑤学生练习、校对。

⑥教师小结。(强调格式以及口头验算)

2.练习第5题。

①学生独立练习。

②校对讲评。

(四)思考题教学

提示:要使学生弄清其中包括的两次运算,小马虎把乘数错写成130,得出积是390,无论如何,既然积已得出,说明另一个因数是不变的,我们可以用错误的积390和错误的因数30,求出另一个因数。(用方程解)然后,再把所求的因数与正确的乘数150相乘,即得正确的积。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学习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用方程解文字题和应用题。解这些题目,一个共同点都是必须先设出未知数,然后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解。如果题目要求你验算。你得写出验算过程,如果没有要求,也得进行口头验算,以保证解的准确性。

(五)作业:

《作业本》第36页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P45-P46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结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5×225×425×8125×8
2、师:以后在计算乘法时,一般看到“5”想到2,看到“25”想到4,看到“125”想到8;因为这样的两个数相乘能整到十、整百、整千数,这样可以快速计算。
3、谈话引入:我们在前面已学过乘法的计算,在教学运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探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4、板书:探索与发现(二)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多媒体出示情境图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板书:(3×5)×4=60(个)
3×(5×4)=60(个)
(三)比较算式的特点,发现规律
1、刚才两位同学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这两个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汇报:略
3、小结:(3×50)×4=3×(5×4)
(四)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学生举例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五)概括规律
1、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例子多不多?能举的完吗?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三个数字,你能写出所发现的规律吗?
板书(a×b)×c=a×(b×c)
板题:乘法结合律
(六)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3×5)×4=603×(5×4)=60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
2、看来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练习:P46“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七)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两组数据
4×5=5×412×10=10×12
2、师:认真观察,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3、学生汇报。
4、学生举例验证。
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
5、师: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6、板书:a×b=b×a
板题: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6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2、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快速计算下面各题。
25×17×413×8×128(25×125)×(8×4)
(1)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板演。
(2)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学生读课本第45、46页,质疑。
六、作业:课本第46页第2题。
探索与发现(二)
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
(3×4)×5=60(个)6×9=9×6
3×(5×4)=60(个)7×8=8×7
(3×4)×5=3×(5×4)
(a×b)×c=a×(b×c)a×b=b×a

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八》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八》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灵活进行试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验算(和估算)的良好习惯。

2.通过解答应用题,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练习八,它的主要内容是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包括:口算、笔算、估算。这节课,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掌握得如何?比一比,哪些同学能干!

(二)新课教学

1.基本练习,第1题。(投影出示)

巡视差生的口算情况,并作辅导,然后校对答案。

2.专项训练。

(1)练习八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校对。说说估算方法。

(2)练习八第3题。(投影出示)

A、改为连线题形式。

用线把式题与正确答案连接。

2029254 102

4365485 7251

22881263 9

31212360 87

B.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找到正确的答案:对于优生还可培养发散思维,不计算直接用线连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3)练习八第4题。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2748458 8924376 35424492

A、分小组,每组做一题。

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本组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C、纠正本组学生的错误,比较哪组做得好。

3.综合练习。

(1)练习八第5题。

1407035240 (6724-6224)125 1372(1280-937)+996

a、引导仔细观察,确定运算顺序。

b.学生草稿本中练习,投影校对作业,并订正。

C、小结:当、、十、一混合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运算顺序的正确性,还要注意计算的正确性。

(2)练习八第6题。

A、读题、析题、分析数量关系式。

B.列式计算,判断对错,并订正。

C、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练习八的思考题。

提示:按照计算法则,判断出商的千位是1,再得出回7两位数小于34的几种情况,即:0、1、2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二个问题考虑,□里应该填2。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要能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以后更深广的知识中去。

(四)作业:《作业本》第28页[二十八]。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8l一8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加法里,学过两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哪两个运算定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什么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乘法也有类似的运算定律,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教学乘法交换律

1.教学例l。

(1)出示例1及挂图。

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有几个几张?怎样算一共多少张?[板书:4x3=12(张)]

还可以怎样算一共多少张?[板书:3x4=12(张)]

(2)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结果怎样?4x3和3x4有怎样的关系?(板书:4x 3=3x4)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把4和3交换位置相乘,积怎样?

2.题组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8l页下面的题组。

(2)让学生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在课本上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符号。

(3)提问:第一组里两个因数15和4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积有什么特点?第二组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特点?第三组呢?

3.归纳乘法交换律。

这三组算式里,每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这些例子里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老师总结乘法的交换律,说明这是乘法运算里的一条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乘法交换律结语。

4.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口、6表示两个因数,应该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板书:axb=bxa)

追问:axb=bxa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认识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1)我们学过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乘法。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这是应用了什么定律?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你是怎样看出前面的乘法计算是不是正确?

三、教学乘法结合律。 、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让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

提问:第(1)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2)题呢?

指出:这两道题都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

提问: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板书:(14x12)x5=14x(12x 5)]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2.题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83页上面三行的三组题。

提问:第一组里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第二组和第三组呢?

(2)大家计算一下每组里两个算式的积,看看它们的积有什么关系,在书上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老师在小黑板上o里板书等号。

3.归纳乘法结合律。

提问:这三组算式里,你看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从上面的例子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老师总结乘法结合律,说明这也是乘法的一条运算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你能根据上面的例子,用字母表示乘法的结合律吗?[板书:(axb)xc=ax(bxc)]

追问: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的是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看着这个式子说说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四、巩固练习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呢?

2.“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填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订正让学生说明理由。

3.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口答。

结合判断提问:为什么2lx 24=42x12不是应用的乘法交换律?

4x5x7=5x4x7是把哪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的?

3x2x1=3+2+1为什么不是应用的乘法交换律?

4.练习十七第3题。

学生口答。

结合判断提问:为什么7x(8x 6)=7x(6x8)不是应用的乘法结合律?

(3x2)xl=3+(2+1)为什么也不是应用的乘法结合律?

第四小题12x4x 5x3里的因数是怎样结合起来相乘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4题。

《浙教版数学四下:《乘法交换律》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乘法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