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发表时间:2021-09-09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P30~3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找出计算的规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

经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会交流,体验合作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探讨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难点:理解整十数乘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讲故事。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那首儿歌吗? 一只青蛙 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你还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2.如果我们继续说下去,数会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母“N”来表示数量,说成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兴趣高涨 初步感受到规律的存在。

二、自主探索,掌握规律。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算一算”并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1)学生口算结果,随机显示主题图片。

(2)强调“50×10、30×20、12×40、120×40”的计算,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教师:50×10表示50个10相加,看数位表是500。50×10=50×2×5=10 0×5=500。

设计意图:教学时让每个学生都算一算,特别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情况。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分组出示有规律的算式。

第一组:5×1、3×2、12×4、5×10、3×20、12×40。设计意图:在理解了上述算理的基础上,再探索每组中两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

第二组:5×10、3×20、12×40、50×10、30×20、120 ×40。

第三组:5×1、3×2、12×4、50 ×10、30×20、120×40。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发现的规律吗?现在让你来算“150×30”的话,你想怎样算?

设 计意图 :“150×30”主要考查学 生能否运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使学生明确:先计算15×3=45,再添上 原来乘数中被省略的0,即150×30=4500。

2.试一试。

问题一:你能根据所给的算式按照规律写出几个算式吗?6×3= 15×4= 18×2=

生:生汇报6 0×3= 6×30= 60×30=。

师:通过写算式我们发现,可以在第一个因数后面添0,或在第二个因数后面添 0,也可以同时在两个因数的后面添0。

问题二:根据16×3=48,你能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16×30= 160×3= 160×30= 16×300=。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1:先算16乘以3等于48,再在48后面填一个0。

生2:先算16乘以3等于48,再在48后面填一个0。

生3:先算16乘以3等于48,再在48后面填两个0。

生4:先算16乘以3等于4 8,再在48后面填两个0。

三、初步应用,小结方法。

1.算一算。(教材第31页“练一练”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同桌交流算法,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及时校正错误。

(1)这道题能看懂吗?请独立计算后把得数填在表格内,有困难的同学请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jab88.COm

(2)练习反馈。

2.乘数是整十数的 乘法计算的规律。

先把乘数中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巩固练习,熟练提高。

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己的观察、交流,归纳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接下来我们利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下面的数学问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扩展阅读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节约》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节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

进一步掌握用 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验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

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 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

480÷4 369÷3

一、新知探索。

﹙一﹚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情境图。

师:自己读题思考: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吗?﹙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拥有解决本题的能力,老师让他们暂时保留己见,为后面的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大多数学生会发现问题,这时就遇到了本课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商中间有零的三位数除法)

师:老师想看一看,谁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会有小部分学生积极举手。这时老师要峰回路转把话题抛给那些只会做到一半却不会最后计算的学生)

师:我可不想把这一问题只留给你们这几位学生,老师偏偏找那些不敢举手的同学,让我 看一看你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了?(其余学生会如释重负地坦言自己遇到的难题)

生:老师我会列式可是不知道怎样计算。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哪里不会计算好不好?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遇到困难的学生边列式边计算,直到遇到难点为止,师板书计算的过程)

师:他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谁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 ?谁能帮一帮他?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征服难题的勇气。通过学生的语言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准确的方法)

师:你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一小部分学生有知识基础,借助他们得到方法二。如果 学生们都不会,教师就介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立接把方法授出)

小黑板提示:

针对“方法二”思考:在计算时,你注意到了竖式的第几步有变化?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商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集体汇报交流,最后总结比较上面两 种竖式写法,从而发现“不够商1就商0占位”这个规律。同时确定竖式的简便 写法)

师:同学们,商中间的0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0很重 要,起占位作用)

师:计算除法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写零?计算除法时,不要忘记什么?( 计算除法时,求出商的最 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哪一位商0。不能忘了写0﹚

想一想、议一议:如果少写了商中间的这个0,商成了几位数?所得的结果对不对?

﹙二﹚三位数除以 一位数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计算:520÷4。

生:自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 阅读教材第10页下面的习题,先列出算式,再尝试计算。提出问题:

﹙1﹚商的数字“13”后面为什么填0?

﹙2﹚余数和被除数大小是什么关系?

点拨:商的“1”是“一百”,“3”是“三十”,需要用0占数位。余数要小于被除数。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无余数)的验算

出示502÷2的三种算法。

提出问题:

1.以上三种算法哪种正确呢?

2.用什么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老师点拨:

根据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 如果商正确的话,应该有:除数×商=被除数。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估算和笔算来验证计算的结果。

二、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主要研究的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在做练习题时,要先判断一下 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置。竖式一定要写整齐,可以简写的要注意书写格式。

师出示“除法法则”小歌诀: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0 占位;除数当姐,余当妹。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2、能力目标

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教学策略

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同桌互相配合,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息反馈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 让学生分清此题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

二、探 索同分母加法的简单计算。

1. 问 题: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 列出算式:2/8+3/8=

3. 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 交流学生的方法

估计大部分学生 会2/8+3/8=5/16。

5. 让同桌同学互相合作,通过圆形折一折,涂一涂,找寻答案,然后分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所得的分 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分母没变,和的分子是两个加数的分子相加所得。

师:为什么分母没有变,而分子要相加呢?

引导学生回答:西瓜分的总份数没有变,而他们吃的份数要加起来。

6. 练习。

教师板书几道同分母相加的 算式,让学生巩固其方法。

三、探索同分母减法的简单计算。

1. 出示问题:大熊比小熊多 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 同样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进行思考。

3.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减时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4. 出示另一个问题: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让学 生通过操作明白 :把 整体1平均分成8份,取走5份后,还剩下3份。

引导学生观察,西瓜1可以用8/8表示,进而提问:如果我把西瓜分成6份,那么这个西瓜的数量1还可以怎么表示?10份呢 ?100份呢?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把一个物体看成数量1,把它分成几份,就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反过来,当一个分数分母分子相同时,它就等于1。

四、课堂小结。

同分母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分数的分母分子相同时,这个分数等于1。

五、课堂反馈。

76页练一练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桃子》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桃子》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 流,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类比、建立模型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1.理解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法竖式计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2.结合具体的情 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 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猴子们收桃子的情景)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秋天﹚秋天来了,果园里的秋桃也该收了,小猴子们在忙着收桃子。有两只猴子早就摘完了,它们正忙着分桃子呢,不过,它们并不高兴,眉头紧皱,看来是遇到麻烦了,你们能帮助它们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 于充满童趣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展示情境,引导观察,诱发思考。

希望你们做个公平使者,帮它们分一分,使两只小猴子都能满意你们的分法 。

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探究分法,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解读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重点解决“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1)怎样列式?

(2)为什么这样列式?

2.学生独立计算“68÷2”。

3.在小组 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4.全班交流。

﹙1﹚摆一摆。

每只猴子可以分3篮零4个,一共34个。

(2 )60÷2=30 8÷2=4 30÷4=34

(3)抽象概括。

①师引导。

②用竖式计算

比较这几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桃子”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深入理解竖式计算的含义,并通过比较,加深认识,拓宽笔算除法运算的思路和应用空间。

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教师让学生自己做,边做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

﹙三﹚情境延伸,自主探究:多一只猴子怎么分?

1.由情境提出问题。

师:“68个桃子除以2,每个猴子分得34个。”这两只小猴子对同学们想出的办法非常满意,正要按这个方法来分,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师在情境图上再贴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

师:怎样列式呢?

生:68÷3。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边分边思考,把6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根据分的过程,试着列出除法竖式。

生开始动手分,边分边想,并不时地在纸上写着什么。

师: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根据分的过程,你是怎样列出竖式的,并 选出小组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发言。

生讨论: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 。

学生代表发言:

一组观点。

生1和生2-起来完成这道题,生1说过程,生2分小棒。生1先写上了3﹙板书),先分6捆,每只猴子分2捆(生2演 示),在竖式中,也就是先算十位上的6,6除以3商2,把2写在十位上。(板书)2×3 =6,把6写在6的下面,表示巳经分掉的数。6﹣6=0,0可以省略不写,这时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板书),再分剩下的8个,8÷3=2﹙个﹚还剩2个,每只分2个,把2 商在个位上,3×2=6﹙生2演示),把6写在8的下面,也就是写在个位上,然后﹙板书﹚个位上的8﹣6=2,剩下的2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不够分,就不再分。

师:大家来评价一下,你觉得这两位小老师当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讲得特别清楚,我听懂了。

生2:我 想说,Good,Good,very good!

师:的确,这两位 小老师当得很棒,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站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

3.归纳计算方法。

师:观察黑板上的竖式,都是先从哪一位除起?

生:十位。

师:每次除的商写在什么位上?

生: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时,商要 写在被除数十位的上面,如果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去除,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师:你总结得真不错。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师:有68个桃子,分给了3只猴子,还剩2个桃子,为什么不再分了?

生1:因为2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不够分,无论怎么分,总有一只猴子分不到,所以不能再分了。

生2:我也同意这种看法,要是分了桃子,就有一只猴子少一个桃子,就不公平了。

师:桃子的个数比猴子数少就不能再分,多就可以再分,是吗?

生:(异口同声)对。

师:那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真不错,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教师不直接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便于学生更好记忆。

4.展示余数的写法。

师:那么,余数怎么表示呢?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生1:我先从68个桃子里去掉2个多余的,再用66÷3=22﹙个﹚。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2 :因为有68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所以用68÷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看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的,它是什么意思?

生:有68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22个,还余1个,

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3: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 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 :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 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68÷3=22……2,读作:68除以3商22余2。(齐读一遍)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1~5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 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计算课本的面积。

师:刚才大家认为不公平,是因为面积的大小不一样。现在同学们 看我们的数学课本,它们的大小应该一样吧?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 :14个。

……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 cm2﹙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 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 dm2﹙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 dm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多媒体展示1平方分米的物体的面:粉笔盒的盖、连环画的封面、同学的手掌、练习本的一半、电表的玻璃盖……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 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下面请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人一组用它量一量一张课桌的面 有多大﹙分组测量)。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 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板书:1平方米,记作1㎡﹚,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 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 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 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讲故事》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讲故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 材三年级下册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生活 情境运用 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尝试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研讨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乘除混合运算 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材情境和习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列式计算下列试题:

272÷4÷2 840÷﹙2×4﹚

二、问题探索。

师:(出示教材第19页最上面 的文字。)淘气选的故 事是850个字,他用的时间是5分,怎样计算淘气3分能讲多少字呢?

生:要是知道淘气一分能讲多少字就可以了。

师:怎么求淘气一分能讲多少字呢?

生:850÷5就可以 算出。

师:大家计算一下吧。

4:170个字。

师:同学们算出淘气一分能讲170个字,就容易算出三分能讲多少字了。大家列个算式吧。

生:170×3=510﹙字 ﹚

师:刚才我们是分两步、列两个算式计算的。同学们看看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并说说这样计算的含义。

生:我列的算式是这样的。850÷5×3。850÷5是一分能讲的字数,再×3是三分能讲的字数。

师:大家再想一下,淘气要在3分的时间内把他选的故事讲完,他每分至少应该讲多少字?

生:用850÷3就可以算出来了。

师:笑 笑参加讲故事活动,遇到一个新问题,让我们大家帮助 他一起解决吧。

生:阅读老师出示 的教材情境。

师:首先我们要知道笑笑讲的故事是多少个字,老师相信大 家会计算的。

生:150×4=600﹙字)

师:知道了故事的文字数量,知道了讲故事要求的时间,我们怎样算每分应讲的字数呢?

生:600÷3=200﹙字)

师:刚才的问题能不能列一个算式呢?

生:150×4÷3 150×3÷4

师:究竟哪个算式正确呢?请大家互相交流下。

三、课时巩固。

交流、完成教材第20页“练一练”的第5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数学教案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千克、克、吨》的第一节《有多重》,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为下一课认识一吨大约有多重奠定基础。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教材中主要是提供了体重秤、盘秤、天平这几种秤要求学生通过称量与掂量鸡蛋、苹果、1千克食用油、2分硬币、曲别针认识感受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虽然已结合生活实际,也确实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千克与克,但时代变化较快,有些已不符实际。尤其是鸡蛋易碎、1千克实用油日常几乎见不到、2分硬币已经很少见。我将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主要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瓶装水、数学书、作业本、西红柿、苹果、课堂常规奖励的表扬信、常见的黄豆等物品)认识千克与克是描述轻重的质量单位;通过盘秤、微型电子秤的称量,学生掂量,交流掂量感受以及掂量验证;再次感知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实践体验反复强化,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最终达到能凭感觉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这一教学目的,并能不断校正,提升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最终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时三年级学生,普遍年龄小又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乐于发言,尤其喜欢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美。

从学习上看,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重量的轻重概念,也能描述物品轻重,但是由于受到生活经验限制,他们对1千克与1克到底大约有多重是没有明确认识的。

(三)教法分析:机械化的记忆、说教通常小学生难以具体理解应用,因此我把学生推在主动者的位置上,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反复感知、校正,交流探究最终形成对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的认识,积累生活经验。因此我才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打豆浆”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任务驱动法

通过称量1千克的水,引导学生去掂量感受并交流1千克大约有多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任务即掂量出日常学习生活中大约1千克的物品。任务驱动学生去对比掂量,感受1千克大约有多重,最后共同验证,评选出最佳小组。任务驱动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无论是1千克的认识还是1克的感受都是在称量、掂量比赛的任务驱动下进行,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推动认识的深入。

3.实践体验法

为了能借助生活的经验参与,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最后达到学生能通过感觉准确掂量出大约1千克或者1克的物品,所以作业布置延伸向生活,要求学生回家掂量日常用品,如水果、蔬菜、洗衣粉、食用油等等。实践中体验,强化认识,巩固知识。

(四)学法分析:参与观察式学习、讨论探究学习、实践体验式学习;本次教学主要采取这几种学法,通过掂量、称量、验证等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参与并观察学习,在活动过程种引导学生交流感受,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最终充分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同时关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发现如1kg=1000g。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积累生活经验。

方法与途径:

1.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千克与克的描述,认识其属于描述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

2.通过称量活动、掂量感受,小组交流,实践体验,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有多重,进而凭感觉能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

3.通过计算与称量活动启发学生探究发现1000g=1kg;

情感与评价: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六)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生活经验限制所以对于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缺乏认识,生活中不可能随时称量,所以本课重点和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称量1千克与1克物品,掂量1千克与1克物品并交流感受,最终获得生活经验,知道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展台、数学书、语文书、西红柿、大作业本、文具盒、表扬信、黄豆、曲别针、盘秤、弹簧秤、微型电子秤、小组结果记录单、全班结果记录单等。

三、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导入课堂

创设情境:“小吃货淘气想每天都喝美味的豆浆,于是学习打豆浆,看到材料单:水1千克,黄豆100克,愣住了这些底大约多重呢?要取多少呢?”导入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明确目标、激起兴趣、引发思考)

借助生活认识千克与克

师: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克与千克;

2.明确千克与克属于描述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

生:1.描述自己常用的物品包装袋上的克与千克;

2.结合生活经验建立质量单位的大小区别。

(设计意图:有生活经验浅层次认识感受克与千克属于质量单位)

活动体验感受1千克

师:1.应用情境,师生称1千克水;

2.介绍称量工具:盘秤、微型电子秤;

3.学生掂量感受交流1千克的水有多重。

4.采访学生对1千克物体轻重的感受。

生:1.思考并汇报见过的称量工具;

2.选择合适的秤;

3.组内合作掂量1千克水,并感受;

4.组内交流掂量1千克的感受。

(设计意图:秤出标准,初步感知1千克大约有多重)

实践体验掂量出1千克

师:

1.布置活动任务:每小组掂量出大约1千克的同类物品(数学书、语文书、西红柿、作业本、苹果或其他同类学习用具);

2.活动要求:小组有序高效完成,注意纪律;组长填写活动记录单。完成后举手示意本小组已完成活动。

3.指导学生活动过程,注意观察;

4.据学生活动情况,若有必要可以请掂量过程有序高效的小组师范掂量。

5.在黑板收集整理各小组的掂量结果。

生:1.学生小组合作掂量;(优秀小组师范)

2.组长汇报活动结果;

3.师生共同验证结果;

4.师生评选掂量最准小组,奖励学习星;

5.师生评选纪律最佳组奖励纪律星;

6.学生再次掂量最准结果的物品,进行二次感知。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参照标准反复掂量,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感受认识1千克大约多重)

活动体验感受交流1克

师:1.继前一活动,为优秀个人奖励表扬信,引出活动:师生共同称量表扬信有多重(1克);

2.采访学生掂量感受1克的表扬信有多重,并适当选择学生与刚才1千克感受对比;

3.学生比照1克的表扬信掂量出1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

4.师生验证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

5.对优秀个人奖以表扬信。

生:1.掂量1克的表扬信;交流1克的信感受;

2.学生掂量出大约1克的黄豆;

3.验证几粒黄豆约1克;

4.奖励掂量认真和纪律好的小组。

5.再次掂量感知。

(设计意图:掂量1克,感受并交流。实践掂量1克黄豆,强化认识)

探究发现1kg=1000g

师:

1.称量5块肥皂1千克;

2.计算5块200克肥皂重1000克;

3.启发思考1千克与1000克关系。

生:

1.称量观察

2.计算

3.思考发现1kg=1000g。

(设计意图:启发思考、探究发现单位换算)

抢答竞赛,联系巩固

师:

1.以抢答竞赛方式呈现填写质量单位题目;

2.以脑筋转弯形式呈现“一千克铁与一千克棉花那个重以?”;

3.趣味发现小明给姥姥的信中错误的质量单位,并试改正。

生:

1.对照物品抢答填写合适的重量单位;

2.脑筋转弯深入认识质量单位;

3.趣味发现强化认识,积累经验。

(设计意图:利用本节课所学,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练习,巩固认识、强化感受。)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师:

1.教师补充总结,强化巩固;

2.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生:

1.总结自己课堂收获,并汇报。

2.回家后动手掂量家中一些常见物品。

(设计意图:巩固认识;积累生活经验)

四、教学评价

物品名称 掂量结果 验证结果 优秀组员

(组长评选)

如:作业本 5 本 10 本

课堂评价结合黑板上小组结果汇报单进行,优秀小组、优秀组员课后集中奖励,同时课堂有相应纪律星与学习星奖励记录。总体原则,以鼓励为主,各小组相互竞争、追赶。

五、教学反思

一、收获

1.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借助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只有在能引起参与的情境中,学生才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在本节课中课前学生自主收集有关质量的空包装袋,向其他同学介绍这一环节极大的吸引学生参与,学生由想要表现自己,想知道自己介绍的质量单位有什么用,想知道这样的质量有多重逐步自主参与课堂。

2.对于掂量物品这一环节,学生的操作过程比预设的好的多,基本上都能做到两手对比掂物,因此课堂应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适度的放手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3.在掂物这一环节中,较少物体可以两手同事拿起对比掂量,当遇到较多物体时,一个人难以完成掂量过程,因此小组合作自发组成,这样才能形成预想中的合作经验。所以小组合作是基于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操作需要而建立的,不是为了这样的形式而合作。

二、不足

1.基于教学内容而言,课堂上认识的范围仅限于基础质量单位,没有层次性的延伸,原设想是借助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利用课堂所学进行不断对比校正,进而对质量感念认知。但限于学生经验素材与课后练习素材有差异,(有些物品学生无论间接还是直接根本就没有印象),学生在此处易错。现设想是可以在第二课时设计有层次的掂量认知,建立不同层次的质量标准,方便学生选择合适对象去对比。

2.就课堂教学组织而言,课堂活动组织时,要求与示范要再细化,让不同层次学生有一个观察(聆听)思考再到模仿实践的感受过程。

3.课堂针对学生个体的语言评价激励性不够强,未能很好的体现评价的作用。需再学习。

总之,通过此课,收获颇多,也深深感觉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任重而道远,依然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橘子》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橘子》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从 材料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过程。

3.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探究 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48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平均分给悟空、八戒和沙僧, 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 题。

2.师生进 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48个橘子,如果平均分给悟空、八戒和沙僧3个人,每人可以分几个?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给3个人。

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师:根据 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可以用 除法运算列算式:48÷3=16(个)

3.教师与 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48 ÷3=16(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 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48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平均分给3个人,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48除以3,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1,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48的 十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48的十位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

三相减:从4里减去3,还剩1,表示还剩1筐,然后把1筐和 8个放在一起就是18个,再平均分给3个人。在个位上商6,得18﹣18=0。

引导 学生总结,都是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快乐成长》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快乐成长》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根据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掌握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

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难点:会对统计图或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

教具准备

课件、统计表、记录单、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每个人,都在成长。成长中,有悲伤,也有快乐。我们作为一名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其间也经历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事情。记得小时候,我们出去游玩,坐车不用买车票,去公园不用买门票,只要大人领着就可以。可是你们知道吗?随着我们身高的增加,就需要买票了。这就意味着我们从此也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了!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健康生活、快乐成长!(板书课题:快乐成长﹚那么,你们想知道国家在买票这方面是怎样规定的吗?课件出示:2010年12月1日,铁道部将能买半价票的儿童身高标准调整为120-150厘米。

看了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想法?你的身高属于这个范围吗?﹙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再指名说一说。)

生1:看了这则信息,我知道我需要买半价票了。

生2:我的身高是130厘米,我也需要买半价票。

生3:从这则信息中,我知道身高在120-150厘米的需要买半价票,身高低于120厘米则不需要买票,身高高于150厘米的则需要买成人票了。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不仅知道什么时候不需要买 票;什么时候买半价票;还知道什么时候买成人票。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老师想知道:咱班同学有多少需要买半价 票,有多少不需要买票呢?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出示一则信息,让学生自主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学生滲透了爱国思想的教育。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调查本班学生的身高情况。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调査并把结果写在记录单上。

(2)请各小组组长汇报。

(3)再把各小组的调査情况进行汇总。

﹙4﹚观察汇总表,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调查,老师已经知道了咱班同学的身高情况,那么在以后的出行中,我们也知道该怎样购票了。这节课,我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呢! 就是帮淘气统计一下他们班的购票情况。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淘气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调查本班同学的身高,学生会很积极,会很快投入到学习中。这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以下环节的学习会显得轻松、容易。

2.课件出示淘气班同学身高情况:(单位:厘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师指名汇报。

生1:通 过观 察,我发现第四小组有个同学的身高是151厘米,第六小组有个同学的身高是156厘米。

生2:我是一组一组观察的,前三组和第五组的同学全能买半价票。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但一组一组地找很容易丢数,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我们看起来一目了然,很 快就知道淘气班多少名同学需要买半价票呢?

①同学们思考并记录下来。

②在指名汇报。

生1:老师,我是一个一个看的,看每组有没有低于120厘米和高于150厘米的,如果有低于120厘米的,不需要买票,有高于150厘米的则 买成人票,其余的全买半价票。

生2:老师,我觉得他的方法还不够简单。我是这样想的:先看第一组,能买半价票的画一个圈,不能买半价票的画一个叉,以下几组都这样,最后一统计就知道有多少买半价票的了。

生3:我是用简单统计图的方法表示的,在一条线段上标示各个身高,然后把每个同学的身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这样看起来就一目了然了,一数就知道有多少名同学买半价票了。(师展示该生的表示方法)

生4:……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帮淘气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现在淘气一定知道他们班的买票情况了。

3.出示笑笑想出的方法。

请学生拿出答题卡,帮笑笑完成线段统计图。

把同学们的完成情况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于笑笑的想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笑笑的方法让我们很明了地看出这班 最矮身高是120厘米,最高身高是156厘米。

生2:我发现笑笑的方法很简单,通过这个方法,我们不仅知道了有多少同学应该买半价票,还了解了这个班同学的身高大约都在140厘米左右。

生3:笑笑的方法让我一下子就看出有两个同学不能买半价 票,需要买成人票了。

师小结:你们可真 棒!不但用自己的方法统计了淘气班同学买半价票的情况,而且从笑笑的方法中还知道了这么多的知识。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会表现得更出色。

设计意图:先让同学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学习他人的方法。这样通过对 比,学生能找到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学生不仅经历了数学学习的过程,还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和发现?

同学们,你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会积极思考的大脑,老师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努力,快乐成长,在成长的道路上会 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买新书》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买新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 合运算的运算顺 序,并能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让 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题意,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口算:10×6÷28,70÷3×6 6÷2÷11,9-42÷7,9×0÷15,4×8-1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学校 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借助巳有的生活经验理解题意,接受新知识。

通过读题你发现题中的哪些已知条件?从这些已知条件中你能知道什么?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已知条件:新进200本书,用2个书架放,每个书架有4层。从已知条件可以知道:书架共有8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 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由这些已知条件和暗含条件,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有2个书 架,每个书架有4层,可以知道共有4×2=8﹙层﹚。200本书放8层,得出第一种方法。

200﹙4×2﹚

还可以这样分析:200本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放多少本?

200÷2=100﹙本)

100本放在四层,每层放多少本?从而探究出第二种解题方法:200÷2÷4

估计商是多少,并尝试计算。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全班交流。

(1)200-﹙2×4﹚ ﹙2﹚200÷2 ÷4

=200÷8 =100÷4

=25﹙本) =25﹙本)

答:平均每层放了25本。

观察、比较、归纳。

A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班内反馈:第一个算式是连除,第二个算式是有乘也有除。

师做小结,连除运算从左往右 按顺序计算,乘除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题发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暗含条件,知道各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让学生先估商,再尝E试计算,理解算法。

三、举一反三,巩固新知。

师:出示教材第 17页下方左侧情境图。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学 校每个班级有多少学生?

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后再与同学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下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生1:3×3计算的是三个年级的班级数量。

270÷9计算的是每个班级的人数。

生2:270÷3÷3=30﹙名)。我先算的是每个年级的人数,然后算的是每个班级的人数。

生3:270÷﹙3×3﹚=30﹙名)。3 ×3是三个年级班级的数量。

师:想一个问题有多种思路、多种 办法。(出示教材第17页下方右侧情境图)同学们看看可以有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家先交流,最后我们汇总下看看有多少种方法?

生:交流展 示。

方法一:

96÷4=24﹙只) 24÷2=12﹙只)

方法二:

96÷4÷2=12﹙只)

方法三:

96÷﹙2×4﹚ = 12﹙只﹚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判断轴对称图形。

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

一些对称 图片、剪刀、彩笔、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剪纸导入,初步感知。

谈话:大家平时做过折 纸、剪纸等手工吗?老师也会剪纸,一起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好不好?

﹙把事先剪好的图形分给各组同学)

请同 学们看看,老师都剪了那些图形?(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

老师剪了这么多图形,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吗?

生:我发现把每一个图形对折一下,两边都是一样 的,能对齐。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描述得也很到位。不要小看这些剪纸,它们都是根据对称的原理剪出来的。

同学们拿出任意一张剪纸,试着折一下,使折出的两边对齐。展亦一下自己的成果,并互相检查:是不是对齐了。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一点边都不露,我们叫它重合。大家一起跟老师说叫什么?

生:重合。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图形展开,看到中间的一条折痕。小结: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这些图形都能对折一下,产生一条折痕,使它们的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称轴)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深入感知。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对称轴,我们还要会画它,对称轴一般用点画线来画,大家先看老师示范。在黑板上演示 :先找准位置,再借助直尺画出 对称轴。着重强调:对称轴一定用点画线来表示。

师:请大家试着在你手中的剪纸上画出对称轴。

前面我们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接下来大家就根据你学到的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是 不是轴对称图形。

黑板上出示课本第24页“练一练”第1题中图案,学生观察,然后拿出学具动手操作。

师:谁能告诉大家,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天安门、雪花、蜻蜓都是轴对称图形,把这些图形左右对折,能使两边完全重合。

生:音符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无论怎么折,都不能使它两边完全重合。

师 :同学们真聪明,一学就会,而且运用自如,能准确地判断。我们都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折一折﹚来判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图形折一折,如果两边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 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自主创作,巩固认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 一个轴对称图形,你能用什么方法做出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的办法真多。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都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师演示,学生跟着做。

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左右对折,拿出剪刀,按照老师的样子剪出5个小洞﹙其中两个在折痕上),剪好之后,展开,看看发现了什么? (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折痕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出示教材第25页上花瓶 的一半。

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想另一半应该是什 么样子的呢?

生:另 一半应该和这一半完全一样。

生: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师:我们就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来画一画。

多媒体出示原图,再把与原图一模一样的图拼到一边。

师:照你们说的画好了,是这样吗?

生:不对,这样画出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怎样画呢?

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应该是左右相反,大小一样,上下一致。

再次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图,验证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轴对称知识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根据给出的对折图形,找出相对应的展开图。(教材第25页最下面的图)

引导学生看对折图,试着判断展开后的形状。学生意见不一致,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样子自己动手折纸,剪出同样的图形,再展开,比比到底是哪个展开图。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知识点,概括回答。)其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远远不止这些。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彩纸自己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剪好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 成完整的认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 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判断轴对称图形。

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

一些对称图片、剪刀、彩笔、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剪纸导入,初步感知。

谈话:大家平时做过折纸、剪纸等手工吗?老 师也会剪纸,一起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好不好?

﹙把事先剪好的图形分给各组 同学)

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都剪了那些图形?(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

老师剪了这么多图形,你 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吗?

生:我发现把每一个图形对折一下,两边都是一样的,能对齐。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描述得也很到位。不要小看这些剪纸,它们都是根据对称的原理剪出来的。

同学们拿出任意一张剪纸,试着折一下,使折出的两边对齐。展亦一下自己的成果,并互相检查:是不是对齐了。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一点边都不露,我们叫它重合。大家一起跟老师说叫什么?

生:重合。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图形展开,看到中间的一条折痕。小结: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这些图形都能对折一下,产生一条折痕,使它们的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称轴)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深入感知。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对称轴,我们还要会画它,对称轴一般用点画线来画,大家先看老师示范。在黑板上演示:先找准位置,再借助直尺画出对称轴。着重强调:对称轴一定用点画线来表示。

师:请大家试着在你手中 的剪纸上画出对称轴。

前面我们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接下来大家就根据你学到的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黑板上出示课本第24页“练一练”第1题中图案,学生观察,然后拿出学具动手操作。

师:谁能告诉大家,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 称图形?

生:天安门、雪花、蜻蜓都是轴对称图形,把这些图形左右对折,能使两边完全重合。

生:音符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无论怎么折,都不能使它两边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学就会,而且运用自如,能准确地判断。我们都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折一折﹚来判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图形折一折,如果两边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 自主创作,巩固认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 一个轴对称图形,你能用什么方法做出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的办法真多。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都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师演示,学生跟着做。

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左右对折,拿出剪刀,按照老师的样子剪出5个小洞﹙其中两个在折痕上),剪好之后,展开,看看发现了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折痕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出示教材第25页上花瓶的一半。

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想另一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另一半应该和这一半完全一样。

生: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师:我们就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来画一画。

多媒体出示原图,再把与原图一模一样的图拼到一边。

师:照你们说的画好了,是这样吗?

生:不对,这样画出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怎样画呢?

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应该是左右相反,大小一样,上 下一致。

再次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图,验证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轴对称知识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根据给出的对折图形,找出相对应的展开图。(教材第25页最下面的图 )

引导学生看对折图,试着判断展开后的形状。学生意见不一致,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样子自己动手折纸,剪出同样的图形,再展开,比比到底是哪个展开图。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知识点,概括回答。)其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远远不止这些。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彩纸自己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剪好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小小鞋店》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小小鞋店》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 三年级下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创设《小小鞋店》这一教学情境,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让学生模拟“开鞋店”这一活动,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并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同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3.情感态度

通过对自己 身边生活事例的实际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过程,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 答问题,同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使学生亲身经历调查、统计的简单过程,在统计中发 展数学思维,培 养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表格 、尺子、小货架、课件、准备自己的鞋号、格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一条谜语请你们猜,比一比谁最聪明,好吗?

出示谜语:小小两只船,没桨又没帆。白天带它到处走,黑夜停在床跟前。

猜到了吗?是什么?(学生纷纷说出了答案)对了,是“鞋”。鞋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无论大人小孩都离不开它,淘气班的同学为了方便大家,准备开一家“小小鞋店”。(板书课题)鞋店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可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进货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货呢?

设计意图:猜谜语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利用谜语引出本节课索要探讨的问题。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教师选两名同学到前面模拟开鞋店的情境。

师:两位同学已经准备就绪,就差进货这一环节了,请同学们帮忙想 想应该怎样进货呢?

生1:我觉得应该进一些款式新颖,符合我们年龄特点的鞋。

生2:这不仅仅是款式的问题,主要还有考虑鞋号的问题呢!应该实地调查一下同学们需要一些多大号码的鞋。

生3:我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应该调查同学们的鞋号,根据同学们的鞋号去进货。

生4:对,同学们穿的鞋号多的就应该多进些。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是呀,在进货之前我们的确应该进行一次小小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再去进货。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开鞋店的情境,能唤起学生利用巳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将新知学习与巳有的认知结构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以本班学生为例,进行鞋号调查活动。

(1)小组讨论调查方法。

(2)指名汇报。

(3)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生两个小组,刚才选的两名鞋店成员负责进行调査,一名调查男生的鞋号,一名调查女生的鞋号。

(4)以表格的形式记录调査结果。

(5)学生汇报并展示调查结果。

师: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男生的最大鞋号是38号,最小鞋号是33号; 女生的最大鞋号是37号,最小鞋号是32号。

生2:这两个表合起来看穿34号和35号鞋的人比较多。

生3:是呀,我数了一下,男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7人;女生穿34号鞋的人也最多,有8人。

生4:我发现 男生和女生穿35号鞋的各有4人、5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通过统计表我们发现穿34号、35号鞋的同学居多。

3.探讨简单的记录方法。

师:请大家思考有没有更简捷的记录方法,使我们看起来一目了然,很快就知道每种鞋号的人数呢?

(1)小组活动交流,探索记录方法。

(2)先在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记录方法,再把 本组内较好的方法记在本子上。

(3)请小组长汇报本组最优化的记录方法。

生1:我们组是把相同的鞋号放在一起,查出人数再绘制成表格,这样看表格就知道穿每种鞋号的人数了。

生2:我们组是用画符号的方法记录,每种鞋号有一人穿就画一个圆圈。

生3:我们小组是用写“正”字的方法,也就是说每种鞋号有一人就写一笔正字。“正”字的笔画数多的穿这种鞋号的人就多。

师:同学们可真棒!有这么多记录方法。下面就随老师看看妙想是怎样记录的吧!

(4)出示妙想的记录方法。

(5)指名把妙想的记录方法补充完整。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讨和发现,你对鞋店的进货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1:我觉得这个鞋店,34号的鞋应该多进一些。因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穿这个鞋号的人数都比较多。

生2:我认为35号的鞋也应该多进一些,穿 这个鞋号的人也较多。

生3:男生的鞋还应该进几双36号和38号的,而女生的就不用了,因为没有人穿这两个型号的鞋。

生4:也就 是说出现次数多的鞋号应多进一些,出现次数少的鞋号少进一些。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对了!进货的 难题得到了解决。有了你们的建议,淘气班的鞋店f定会开得非常顺利!生意一定会很红火。

三、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指名说一说。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 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加油,你们是最棒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比大小》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比大小》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

难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练习卡三张、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妈妈把一张饼的1/3给了表弟,1/4给了小丽,两个人分得的饼一样多吗?这里就有一个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

1.整数比大小。

谈话:三(1﹚班男生有26人,女生有24人。26和24谁大呢?

﹙指名学生 回答﹚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2.小数比大小。

师:我手里的这支钢笔是8.5元,谁能说出一个小数和8.5比大小?

3.引出“分数可以比大小”。

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板书课题)

你们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

设计意图:数学发展有两大动力,一是生产(生活),二是数学本身;数学课的“引入情境”,不仅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 “数学情境”。因此,通过“整数能够比较 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你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充满挑战性的寥寥数语,直截了当地把课题带出来,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使 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建构模型,解释应用。

﹙一﹚看图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

师:(板书“3/4,1/4”)3/4和1/4谁大呢?让学生猜测。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看大屏幕。(手势指向大屏幕,演示课件时,提问:涂色部分是第一个正方形的……接着看,右边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

师:通过涂色,(板贴图﹚你们认为哪个分数大?为什么?

师:那3/4和1/4中间可以填什么符号?请你打开课本73页, 填一填。

师:你是怎么填的?(完成板书“3/4>1/4”)

这个式子会读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这一组分数确实能比大小。

请同学们借助教材73页的中间图,比较一下1/6和2/6的大小,3/6和4/6的大小。

生:通过涂一涂的方式比较 。

师:肯定。1/6<2/6;3/6>4/6。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师:课件演示,出示1/2和1/4“。

师:1/2和1/4哪个大?猜一猜!(请学生个别答 ,记住猜错的学生)

师:让我们求助一下电脑老师,看看谁说得对。(演示课件,出示分数1/2和1/4对应的图)

师:现在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有意识地请猜错的学生先说,引导学生说出看图比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儿童的思维通常是从形象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形面积大,所对应的分数就大“,以此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使 所有学生都能”依托形象“正确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理 解分数,建立”意义比较“的模式。

1.第74页”练一练“第1题。

﹙1﹚演示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题,涂色部分闪烁。

﹙2﹚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

﹙3﹚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理由。

2.第74页”练一练“第3题。

﹙1﹚演示课件,闪烁3/8和7/8再出示格子图,再闪烁1/4和1/8。

﹙2﹚再出示圆形。

﹙3﹚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

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各涂几格和比较的理由。

3.探索比大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行分类。

﹙1﹚演示课件,出现六组分数和对应的图。

﹙2﹚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大家讨论一下。

﹙3﹚组织小组发言,归纳出比大小的两个分数可以分为两类:有分母相同的,还有分子都是1的。

﹙三﹚解释应用。

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归类编排题。

组织学生做题,师巡视。

同桌交流比大小的方法和答案。

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全班反馈。

设 计意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涂一涂“,这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是在”做数学“。学生在涂色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一定的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发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愉快获得知识和技能。

﹙四﹚发现窍门,建立”法则比大小“的模式。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会先涂色再比大小。难道比大小只有这种方法吗?别急……让我们边做题边寻找答案。

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的题。

师:这么多题,要比比谁最 细心。要是你能直接比大小,也可以不涂颜色。

老师巡视时,注意看学生做题情况,如发现有部分学生不涂色进行比较。提出”不涂色怎么比大小?“,引导学生说出”分母 相同时就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和”分子相同时就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答案。

演示课件,出示两个圆(没有平均分﹚和分数 1/2、1/8。

师:难度增加了,大家还有没有信心?比一比,谁最快!

师:为什么你做得那么快?怎么比的?

设计意图:“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的教学逻辑,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解题策略”与“思维水平”上,在横向地先后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之后,再纵向地比较两类问题的结果, 让学生得以形成归纳性思维,从而顺利、自然而又不同程度地领悟了其中的规律。

﹙五﹚游戏:拿小棒。

演示课件,出示10根小棒。

师:老师拿了全部的3/10,老师拿了几根?

师:你要拿得比我少,应该怎么拿?同桌两人玩一玩。要说出拿出了全部的几分之几?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拿的?(演示课件)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