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5)》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发表时间:2021-08-3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5)》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5)》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5)》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乘法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十二第5~11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学习数学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难 点:理解口算方法和思路,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练习

教师活动:

1.口算。

10×4= 10×6= 21×4=

500×6= 13×2= 3000×5=

你能说说在口算这些题目时,你是怎样想的?

2.前面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继续来解决一些与口算乘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学生活动:

1.回忆有关口算乘法的知识,并回答问题。

2.了解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1.练习十二第7题。

(1)投影出示第7题。

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完成。

2.练习十二第5题。

(1)独立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内交流。

3.练习十二第6题。

(1)从图中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如何列式解决问题?

(3)怎么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4.练习十二第8题。

(1)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如何列式解决问题?

(3)尝试计算,然后反馈你是怎样计算的。

5.练习十二第9题。

(1)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练习计算。

(3)交流汇报。

6.练习十二第10题。

学生尝试写出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7.练习十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表吗?

(每个空格代表经过几个月后,张宏节省了多少钱)

让学生口答表中数据。

提问:张宏半年节省了多少钱,应该是指什么?

[到了第6个月,已经是半年节省的总数了,每个月节省20元,半年即6×20=120(元)]

学生活动:

1.学生读题,并迅速说出口算结果。

2.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Jab88.coM

4.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后,独立完成。

5.学生知道积是240,需逆向思考乘法算式是哪几个。把四个答案都写出来,有两种思路:

(1)从小到大列。

30×8、40×6、60×4、80×3。

(2)找对子。

30×8=240,80×3=240;40×6=240,60×4=240。

6.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师引导下合作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口算乘法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大吗?请具体说一说。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第1课时基础上的巩固与拓展,一方面要继续在课中让学生多说算理,大面积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与口算能力;另一方面在练习解决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分析解答的数学能力。

编辑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1)》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1)》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1)》数学教案

第1单元 时、分、秒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 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3)》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3)》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3)》数学教案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 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计算下列各题。

124+456=345+892=

456-234=860-668=

二、基础练习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一起来看看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

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892-265+403=1030(位)

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

892+403=1295(位)

三、巩固练习

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

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

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

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362+123+25=510(件)

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仍有部分学生不懂得选用合适的计算策略。我认为最主要是对题意的理解不清,因此我认为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分析题目作为重点,让学生养成分析题目的良好习惯,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2)》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2)》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2)》数学教案

第3单元 测 量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 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 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6000米=( )千米 1千米=( )米+400米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7-10题。

2、完成“练习六”第1-3、5、9、11题。

3、完成“练习五”第6及练习六“第6、7、12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调查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及应用

三、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7)》数学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7)》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7)》数学教案

第7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88页练习十九第1、2、5、6、9*、10*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2.复习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难 点:能正确比较周长大小,区分怎样操作才能使周长最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形。

(1)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2)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在练习本上按要求作图,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九第1题。

分析与解答:本道题目是要求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然后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根据要求先让学生用尺子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注意把握好零刻度。再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利用量出的数据,根据图形的周长公式,组织学生独立求出各图形的周长。

二、发展练习

1.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九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图,从中获取信息,并进行题意理解和分析:

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求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28+15)×2=86(米)。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6题。

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动手操作,然后再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再派代表汇报结果,教师指正。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部分的周长的特点:中间公共的曲线部分一样长,外围的不同部分构成一个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则外围部分线段长度相等。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结果后,教师总结答案:分成的两个部分的周长一样长。

3.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10*题。

组织学生观察图形,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指导学生理解本题图中哪些线段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即为要求周长的图形,那么这些线段的长度和就是所求的图形的周长。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练习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完后,在练习作业时我发现学生虽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只要题目稍有变化,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就很低。其实学生的这种现象和我们在练习课时就题论题,不懂得举一反三,不懂得进行一些变式训练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在思考我们在练习课上到底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知识,带着这些问题,我设计了这样一堂练习课。

练习其实永远不是一节课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不能指望把自己想让学生进行练习的内容全部在一堂课上完成。欲速而不达,其实欲多也不达。我们每一堂课练习的目标要明确,不能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没抓住。因此我这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灵活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因此,我在课堂上舍弃了很多操作性的环节,而是把它作为一个课后的操作任务布置给大家,以便进行操作练习。我只想在这堂课上扎扎实实地针对学生平时解题过程中不会灵活多变这一弱点来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这节练习课中通过回顾整理,来灵活计算周长,并灵活运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8)》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8)》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8)》数学教案

第8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第7、8题

【教学目标】

1.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难 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1.练习二十第7题。

(1)出示第7题的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图意,然后说说爸爸、妈妈、女儿分别吃了一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剩下几分之几?

(2)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想法。

2.练习二十第8*题。

(1)尝试完成。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移”“拼”的方法将几个分数图形连接起来,再观察就很清楚了。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教师通过分、折、涂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体会比较方法,并在多个实例中尝试概括比大小的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和游戏情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交流解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4)》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4)》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4)》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倍的认识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和思考,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展示)

1.填一填。

2.想一想,做一做。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

(2)围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围巾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8题。

(1)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从图中可以知道要求爸爸今年多少岁,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想一想,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呢?怎样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3)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是指黄珠子一直是8颗,不增加也不减少。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红珠子应该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要增加几颗还是减少几颗呢?

(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是指红珠子一直是54颗,要使红珠子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黄珠子应该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黄珠子是6颗,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几颗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画一画,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师做出评价,并进行归纳。

3.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边讲解,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

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那么再过1分钟,这2个变成了多少个?再过1分钟,仍然是1个变成2个,那现在变成了多少个呢?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师进行评定。

4.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提问:

(1)小熊有5个玉米,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熊妈妈的个数是小熊的2倍,现在小熊有几个玉米?(8个)

(2)现在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哪个数的2倍?(8的2倍)(16个)

(3)求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是指熊妈妈原来的玉米个数,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才是现在这么多的玉米,那熊妈妈原来抱的玉米到底是多少个呢?

(引导学生说出16+3=19(个))

小组合作,逐步讨论该怎样解答,然后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5)》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5)》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5)》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多次感知建立“倍”的概念

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先利用 “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材安排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

2.注重方法指导,通过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

首先,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比较量÷标准量=倍数”是关于倍的基本数学模型。

关于倍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三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简称“求倍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简称“求比较量”);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简称“求标准量”)。教材先讲“求倍数”,再讲“求比较量”,借助线段图,并运用除法和乘法解决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其次,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介绍线段图。例2呈现的是形象图,例3呈现的是线段图,但两种图示都展示了倍比关系的基本结构:两个量比较,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

3.注重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例如,呈现实物及示意图、线段图等多种直观形式;对分析数量关系十分重要的线段图的教学则按实物图--色条图--线段图的层次不断递进。

例如,每两根为一组把萝卜圈出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

四、具体编排

1.例1(倍的含义)

(1)教材提供了一个“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3)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练习题ppt

2.例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1)提供“画示意图”“列除法算式”解答两种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同时意识到画图策略是帮助弄清题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2)画图策略

(3)检验方法 把所求结果当作已知条件进行检验,对检验方法进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3.例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1)画图策略

(2)知道画图方法

(3)检验: 通过呈现学生主动思考解答结果是否正确的情况,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4)数学模型

增加ppt:开放型题目

五、教学建议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本质。

一方面,注意循序渐进认识倍的概念。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结合除法从比较关系的角度对倍的概念进行再认识。可以让学生思考:求红萝卜的个数(6个)是胡萝卜的(2个)几倍,就是以胡萝卜为标准量,看红萝卜里包几份白萝卜,包含了3份,所以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在教学例2时,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另一方面,注意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认识。

4红花,2朵黄花.变化6红花、10红花、14红花,倍数变化(“比较量”与“倍数”成正比例关系);

18朵红花,2朵黄花。变化:3朵黄花、6朵、9朵,标准量变化,倍数也变化(“标准量”与“倍数”成反比例关系)

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 (高老师课件)

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模型

{C}{C} {C}首先,可增加“连续量”的比较,丰富学生的图形表征。例如,涂出给定纸条的长度4倍等。

其次,在教学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中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实物操作、画示意图等)、算式表征等多种表征之间进行转化,建立“倍”的模型。(详见“例2的教学建议(2)”。)

3.重视主体参与,形成几何直观

借助图形直观首先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这一系列的转化显然不是天然而成的。

线段图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不是学生可以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可以画形象的实物图,也可以画抽象的线段图,并让学生慢慢过渡到画线段图。对于画线段图的方法需要加强指导,而且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2)》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2)》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2)》数学教案

第13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探索笔算乘法中的新情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12×5= 5×15= 12×7= 14×3=

17×4= 4×16= 6×16= 25×2=

2.提问:你认为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9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

(2)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估算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需要求出具体多多少则要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

3.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比较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两道题目的数量关系:一共有张数-送给同学张数=还剩的张数)

4.练习三第1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知道今日的房价是多少?

(2)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需要多少个房间?

(3)3个双人间需要多少元?1个单人间呢?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拓展延伸。

1.出示思考题第1道算式。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说一说先填写哪一个数位上数,再填写哪些数位。

2.汇报总结。先填写三位数(乘数)的个位,再考虑百位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出示第2道算式,学生尝试解答,不会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

4.分组交流解决方法。

5.汇报总结。先确定一位数(乘数)的取值范围,再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课堂总结

你在本节课获得到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7. 60 75 84 42 68 64 96 50

8. 108 4112 1795 504 1911 1715

9. 5×18=90(个) 103-90=13(个) 小张加工得多,多13个。

10. (1)10×4-16=24(张) (2)25+15-16=24(张)

11. (1)60×3=180,59×3

教学反思:

让学生体会到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鼓励学生发现和总结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问问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1)》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1)》数学教案

第12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练习三

1. 46 22 68 28 34 52

2. 344 308 195 450 852 2367 4344 2840

3. 5×96=480(张) 4×126=504(张)

4. 15×2+5=35(元)

5. 14×3-25=17(棵)

6. 39 48 28 56 48 72

教学反思:

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加强例题之间的联系,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重点。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尤其是笔算的竖式计算方法,都要让学生有一个体验、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第34~35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巩固练习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2.第2题

(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课,你又学到了什么解题思路呢?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千克和克知识的综合练习。第1、第2题,通过对实物和相应质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质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第3题通过比较,巩固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第4~7题着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其中第6题是简单的估计。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推理,寻找出1个菠萝和1个苹果之间的轻重关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

第3课时 练习十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和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系统化。

2.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善于观察、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根据条件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能选择正确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十”。(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1题。

出示条件,让学生说说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2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我们可以先求谁的身高?(小英)再求谁的身高?(小军)

4、完成教材的77页“练习十”第3题。

学生读题,前两项费用总和怎样算?怎样算食宿费?

5、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4题。

学生理解题意,算一算,填表。

6、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5题。

出示题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7题。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准备怎样求梨的重量,怎样求苹果的重量,方法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8、9、10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讨论,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的11题。

出示题目,怎样理解“一律半价”,半价后花生、开心果、香瓜子各是多少元?

独立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4、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教师在学生表达不清的情况下,适当补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二、基础知识训练

1. 26 48 16 21 45 56 15 13

2.(1)拔河的有多少人?5×12=60(人)  60-16=44(人) 答案不唯一

(2)合唱组有多少人?26+8=34(人)  34×3=102(人) 答案不唯一

3. 136-15=121(厘米) 121+21=142(厘米)

4. 540+380=920(元)  920-130=790(元)

5. 24 31 35 34

6. 60÷5=12(元)  12+4=16(元)

三、解决问题

1. 梨:280×2=560(千克) 苹果:280×2+70=630(千克)

2.(8).12×3+7=43(辆)

(9).48+50+54+49=201(毫米)

(10).鸭:(54-20)÷2=17(只) 鸡:17+20=37(只)

3.(1)26×3=78(元) 78÷2=39(元)

(2)72÷(12÷2)=12(袋)

4.思考题

(73-49)÷2=12(元) 73-12×4=25(元)

教学反思: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九》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九》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九》数学教案

第13课时 练习九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 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 (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 1 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 2 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 0?第 4 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 0?

2、练习九第 2 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 2 个 0 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 0?为什么第 2 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 0 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 3 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 4 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

3、完成练习九第 5 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 商是两位数 80……2 商是三位数 102……4

商是三位数 150 商是两位数 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教学反思:

1.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2.学生对根据条件提问题还有困难,在教学时,要注重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数学教案

第16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教材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1.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结合例子说说在计算时分别要注意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

3.分组自由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出示:350×2的积是( )位数,积是( )百多,积的末尾有( )个0。

学生独立思考:

(1)怎么不计算就能知道积是几位数?

(2)积是几百多又是怎么知道的?

(3)你认为积的末尾有几个0?

先小组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二)综合练习

1.第25页第2题。

小卡片出示口算题,进行口算,并选择其中几题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只要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第25页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提问:每组中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用竖式计算时,乘数中间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个位对齐,要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第25页第4题。

(1)出示题目,读题目要求。

(2)学生先估算,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填表,指名回答,再集体交流。

4.第25页第5题。

(1)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求一共有多少袋?独立完成。

(3)同桌校对、交流。

三、拓展延伸。

完成25页思考题。

1.要使积最大: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大?

(500×7或700×5)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2.要使积最小: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小?

(200×3或300×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

自主探索,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的尝试、体验,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巩固练习设计的最优化: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议一议,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5)》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