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化学教案:《氨、铵盐、硝酸》教学设计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8-28

高一化学教案:《氨、铵盐、硝酸》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化学教案:《氨、铵盐、硝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一化学教案:《氨、铵盐、硝酸》教学设计

根据“最近发展区域”理论,接受学生“最近发展区域”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教师就需要用有效的课堂提问,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构建知识间的联系是学生高质量落实基础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知识间联系的构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去总结、反思,在问题的讨论、解决中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本节教学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通过对氨、铵盐、硝酸性质的小结,构建物质间转化的本质。以一道反映物质基本性质的框图题为载体进行复习,氨气和铵盐依据框图复习,硝酸性质的复习是通过让学生设计转化框图完成的,这是开放性的设计,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在基础知识小结之后都有将思考引向深入、使学生寻求本质的问题。其二是对氨气的制法、喷泉实验的讨论、设计实验装置,这部分也是开放式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最后通过开放性的作业题,强化提升知识、方法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中第二册第一章中氨、铵盐、硝酸知识的复习,高二第一章《氮族元素》新课教学后的复习课,复习需要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氨、铵盐、硝酸的性质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中化学中元素化合物部分和高考考查的重点。相关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又是贯穿高中化学的两大基本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具体应用和反映。氨、铵盐和硝酸的实验的常规考查和创新考查也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氨、铵盐、硝酸也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更本质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及相互的转化;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由零散到系统。学生通过对喷泉实验、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的讨论与改进,更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通过实验改进设计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讨论形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思考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加强思考的有序性,提高速度,避免思考的盲目性,提高实效性。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对氨、铵盐、硝酸各物质的性质已经基本掌握了,只是零散的具体知识点,不成系统,也就谈不上知识的转化关系及从本质上认识转化关系。对于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按课本上的装置会叙述、操作,知道氨气与水能形成喷泉,其原因是是什么。但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喷泉实验,对喷泉的本质认识还不够深入,还不能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性应用。知道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装置,对其它方法制氨气还不了解。

学生通过高一化学中对钠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知识的学习与总结,已经有了一些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的初步能力。具备了初步的在具体问题情境下改进、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学生自己完成知识小结,只限于具体知识(也可能还要借助于参考书),形式也比较单一,有很多同学会流于形式,对物质间转化的本质的认识、实验的设计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相互讨论来完成。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小结、设计、交流、讨论补充的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氨、铵盐、硝酸的化学性质,掌握氮的化合物间的转化本质、氨气实验室制法、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多价态元素的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掌握喷泉实验的装置和操作方法,学会其他制氨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学习中讨论交流共同学习的快乐,感受从问题的本质出发思考问题优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意识。

2、发展性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编制简单物质间转化关系的框图;认识喷泉形成的原理并应用在其它的物质与相应的溶液形成喷泉上。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良好思考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3、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由于氨、铵盐、硝酸的知识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重点,氨气的制法、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的实验,高考中经常以实验室快速制氨气、氨的喷泉实验原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再现、归纳、迁移能力,分析设计实验的能力,从多种设计中分析、比较、优选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为:氨、铵盐、硝酸的性质及氮的化合物间的转化本质;实验室快速制氨气的合理装置;依据喷泉原理设计合理的发生装置,总结能发生喷泉的物质。

4、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由于形成喷泉的物质与相应液体的组合较多,学生对分类归纳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且学生对实验设计的能力不够强,需要同学相互讨论及教师的适当问题的引导下才能完成。大多数学生思考问题是想到什么是什么,没有养成习惯从问题的本质出发,造成思考不全面,有时甚至偏离本质较远,使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答案。因此本节的难点为:依据喷泉原理总结能发生喷泉的物质及设计合理的装置;培养学生从问题本质出发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

(1)课前自己编制了一道反映氨和铵盐化学性质的框图题为预习作业,使学生在课下结合这道题对课本上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相关方程式进行书写练习,使学生的看书、复习课本知识落到实处,为课上小结做好准备。

(2)硝酸知识的复习改学生做框图题为补充设计框图,形式新颖又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有一种新鲜感,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复习实效。

(3)作业是开放性的习题,巩固所复习的知识、方法、提高能力。其中关于硝酸铜制备的开放性思考,既能对比巩固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又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领会设计原则:方法科学、操作简单、原料简约、安全环保。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优选的能力。

3、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

(1)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提出了“设计实验室快速制氨气的实验原理及画出装置图”的开放性的问题,通过设计既复习了基础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多种实验室快速制氨气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2)氨气喷泉实验的复习中,看完课本上的喷泉实验视频,之后依次提出5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逐渐引向深入:(1)叙述实验操作步骤 (2)叙述喷泉形成的原因(3)实验如果失败了请分析失败的可能原因 (4)除氨气外,还有哪些气体与相应的溶液可形成喷泉(5)依据喷泉的原理设计一些能够完成喷泉实验的装置,你想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设计?这5个问题逐级递进,难度逐渐加大,其中(3)(4)(5)三个是开放性问题。通过这3个问题使学生的归纳迁移能力、创新设计实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加强思考的有序性,提高速度,避免思考的盲目性,提高实效性。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方法。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

(1)学生依据预习作业,看书、笔记、参考资料完成具体物质性质的复习,使得学生对具体物质性质的复习取得实效,同时为课上进行知识小结做充分的准备。

(2)对基础知识小结的12个问题都是在开放、宽松的教学氛围中,由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当问题的补充提问追问中总结完善的,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高,既能高效的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3)硝酸性质框图的设计、实验室快速制取氨气反应原理和装置的设计、喷泉实验中3个问题的讨论,这些开放性问题均是学生独立思考设计、讨论归纳;教师组织组间展示、质疑,最终形成统一认识而完成的,学生真正是课堂的主体。

5、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一:氨气、铵盐、硝酸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师活动】布置预习作业:

下图中每一方框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A、C、D、E、H为无色气体,Y是一种常用的供氧剂: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X________,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

E_________,F__________,G__________,H_________

(2)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C通入B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用习题引导学生复习氨气、铵盐性质的知识,从看书、书写、思考、总结、交流等多方面落实基础知识复习的实效性。

【教师活动】讲述:这节课我们对氨、硝酸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找到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使大家能从本质上更深刻地认识所学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准确、熟练、有序,感受掌握知识本质的重要性,逐渐养成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渐学会一些对比、归纳的方法。

板书:一、基础知识复习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小结:依据预习作业和下列问题小结氨气、铵盐的性质

投影:(1)氨分子的结构(电子式、结构式、分子构型) (2)氨的物理性质 (3)氨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依据预习作业独立小结、汇报、补充、完善、整理笔记

【教师活动】投影:补充问题

a、氨水中存在哪些分子、离子?

b、NH3与硫酸、浓硝酸能反应吗?现象与跟浓盐酸相同吗?为什么?

c、NH3与O2、CuO反应本质相同吗?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回答、讨论、补充整理笔记

通过讨论认为:

a、分子:H2O、NH3、NH3·H2O;离子:NH4+、OH-、H+

b、NH3与硫酸、浓硝酸都能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

浓盐酸、浓硝酸与氨气反应实验现象相同——有白烟现象,

浓硫酸与它们不同——无白烟现象。

本质原因:浓盐酸、浓硝酸均具有挥发性;而浓硫酸沸点高难挥发。

c、NH3与O2、CuO的反应中均是NH3中-3价的N元素化价升高,NH3有还原性。

【教师活动】追问:通过大家思考讨论,我们将NH3的性质如何描述得更全面、更本质准确呢?并板书学生的回答。

【学生活动】深入思考、回答

【板书】(一)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水溶液显弱碱性; 2、与酸(H+)反应:生成铵盐

3、还原性,与氧化剂反应:O2、CuO等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更突出氨气化学性质的本质,使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掌握、应用更准确,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好品质和习惯。

【教师活动】投影铵盐复习题:点评学生的回答;板书

(4)铵盐的化学性质 (5)氨气的实验制法反应原理 (6)铵离子的检验方法原理

【板书】(二)铵盐的化学性质、制法、原理

【学生活动】整理、回答

【教师活动】追问:铵盐的化学性质、氨气的实验制法反应原理、铵离子的检验方法原理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比较、回答

氨气的实验制法反应原理是铵盐性质的应用;铵离子的检验方法原理是铵盐性质和氨气性质的应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铵盐的性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铵离子的检验方法原理;明确这三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活动】投影:(7)在上面框图的基础上补充与硝酸性质的有关的框图:

【学生活动】思考、独立设计、展示结果、讨论归纳

【教师活动】投影,组织学生讨论,板书硝酸的化学性质

(8)写出补充部分的方程式

(9)小结:ⅰ、硝酸的化学性质 ⅱ、硝酸的保存方法。

【学生活动】书写化学方程式;总结、回答

硝酸的化学性质:

a、硝酸越浓,就越易分解。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有时看到浓硝酸呈黄色

b、浓、稀硝酸均有强氧化性,硝酸本身被还原为氮的氧化物:浓硝酸——NO2;稀硝酸——NO

c、氧化某些不活泼金属和非金属:铜、碳

d、铁、铝等金属在冷、浓硝酸中钝化

硝酸的保存: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且贮放在黑暗且低温的地方。

【板书】(三)硝酸的化学性质:

1、硝酸的不稳定性——见光、受热分解(保存:棕色瓶、低温)

2、硝酸的氧化性:浓硝酸——NO2;稀硝酸——NO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改换一种复习的方式,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训练方程式书写;总结硝酸的知识,使学生准确掌握。

【教师活动】讲述、投影、组织学生活动、板书

讲述:思考氮元素及其化合物转化本质又是什么呢?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提示小结

投影:(10)按化合价由低到高写出上述框图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化学式及化合价

(11)找出物质间转化需要的物质

(12)物质间转化的本质

【学生活动】书写、思考、回答、讨论完善

【板书】小结:氮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及转化本质,

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在前面纵向复习各物质性质的基础上,横向复习物质间的相互联系,找到氮元素相关物质转化的本质。站在新的高度更本质地理解知识。

教学环节二:关于氨的实验讨论,包括实验室制氨气及喷泉实验。

【教师活动】讲述、投影、板书、组织学生活动

讲述:依据基础知识,我们对几个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深化和应用知识。

【板书】二、关于氨的实验 1、氨气的制法

投影:1、设计合理的实验,制取一烧瓶(500mL)干燥的氨气,写出实验原理的反应方程式,画出实验的装置图。

【学生活动】倾听;思考、设计、画图、写方程式;交流、评价设计结果

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方法有:a、用NH4Cl与Ca(OH)2固体加热 b、用浓氨水受热分解

c、用浓氨水、固体CaO、NaOH d、用NH4HCO3固体加热分解

干燥剂:碱石灰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现书上的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实验。通过设计拓展实验室快速制氨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活动】板书;播放视频、投影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

【板书】2、关于喷泉实验的讨论

播放视频:课本上的喷泉实验,思考下面的问题:

投影:(1)叙述实验操作步骤 (2)叙述喷泉形成的原因:

【学生活动】看视频观察现象;看投影、思考、回答

(1)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

(2)胶头滴管中少量的水进入烧瓶,溶解了一部分氨气,使瓶内气体的压强降低,烧瓶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压强差,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设计意图】再现书上的喷泉实验现象、操作、原理,加深学生的理解、掌握。

【教师活动】板书、投影思考题

【板书】使部分气体与水接触——烧瓶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

投影:(3)实验如果失败了请分析失败的可能原因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归纳

(3)失败的可能原因为: a、收集氨气时烧瓶内的空气残留较多;b、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漏气)

c、滴管中挤进的水太少; d、连接烧瓶和烧杯之间的导管太长

【教师活动】小结:经过大家的思考讨论,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思考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同学一个一个的猜、想,理论依据不足,思维无头绪,这样想的慢且不全,因为你抛开了本质理论的指导,而有的同学则根据上个小题的本质原因去思考,一下子就找到了——压强差不够大,顺着这个理论去找不能造成足够的压强差的原因,这样既快又全面。可见从本质出发思考问题真的很重要,要逐渐学会应用。wWw.JAb88.CoM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方法。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加强思考的有序性,提高速度,避免思考的盲目性,提高实效性。

【教师活动】投影:

(4)除氨气外,还有哪些气体可形成喷泉 ?

(5)依据喷泉的原理设计一些能够完成喷泉实验的装置,你想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设计?课下画出实验装置图,下节课大家按照实施实验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设计、交流、展示结果、讨论归纳

(4)a、易(极易)溶解于水的气体与水可形成喷泉:HCl、SO2

b、相互易反应的气体和浓溶液:SO2、CO2、Cl2和NaOH等强碱溶液

(5)a、减小烧瓶内气体压强:使氨气降温,缩小烧瓶内气体体积——用冰块给烧瓶降温或用易挥发性物质给烧瓶降温(酒精等)

b、增大烧瓶内气体压强:例如:给烧瓶受热(用热毛巾敷等),使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连接管内的空气,与烧杯中的水接触溶解

c、直接增大水面上的压强(将下面的烧杯换成密闭的容器)直接往此密闭的容器中鼓入气体或用其他方法产生气体,增大压强,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产生喷泉

【设计意图】利用开放性问题、设计训练学生应用上题的思考方法,从根本出发思考问题,使一部分学生较快速、较全面的得到思考结果;强调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合理、简单易操作、新颖安全等原则。

教学环节三:小结及作业

【教师活动】布置学生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活动】倾听,感悟,整理思维、记录作业

1、深入理解、掌握了氨气、铵盐、硝酸的基本性质

2、掌握了氮元素及化合物间不同价态转化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

3、深入理解了喷泉实验的本质原理

4、认识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5、感受到了从根本出发思考问题的全面和快速。

【教师活动】课后作业

1、整理你的笔记

2、完成后面的作业题,下节课继续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小结、思考、设计、讨论交流等具体过程之后,理清重点内容,使知识的线条更清晰,感悟方法的重要性,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作业:

1、本节课你的主要收获有哪些?(写出2——3条)

2、在某10mL的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液中,硫酸和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4mol/L和2mol/L,向该混合溶液中投入0.96克的铜粉,加热使其充分反应,产生多少升气体?(标准状况下)

若将铜粉质量改为3.84克,产生多少升气体?(标准状况下)

若将稀硫酸的浓度换0.5mol/L,产生多少升气体?(标准状况下)

3、将你学过的钠及化合物或硫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编制成一道框图题,要求尽可能全面的容纳相关物质的性质及制法,并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4、现有浓硝酸、水、铜等原料,若要制取188克硝酸铜,请你设计一些可行的制取方案。选出其中的最

佳方案,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有必要的计算过程。

5、画出依据上课设计的设想相应的实验装置,下节课演示大家设计的实验,验证设计是否合理?

6、我们知道Cu与稀硝酸发生反应,从理论上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直接在试管中进行实验,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实验现象与理论无法吻合,给实验结论带来负面影响。在符合“节约药品,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减少污染”的要求下设计改进实验。写出实验用品,画出简易实验装置图。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作业的反馈:

(1)所有的学生对上课所总结的有关的知识都做了笔记,有大约一半的同学还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重点标识和批注,显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大多数同学对上课时有关开放性问题的讨论适当的做了笔记和补充,大约有一半的同学补充的比较全面,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将哪些是自己独立设计的、哪些是组内交流时补充的、哪些是在全班交流时补充修改的分的很清晰,这些同学一部分是优秀学生,一部分是非常认真的学生。

(3)作业中的3题开放性设计,有同学设计一种(约四分之一),有同学设计两种(约二分之一),有同学设计3种(约五分之一),有两个同学设计了四种。

学生谈收获反馈:

(1)很多学生认为这样的复习课上,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写画、再与大家交流补充,这种形式感觉知识掌握的既牢固又轻松,不用刻意控制精力也会很集中,比老师讲大家记的形式新鲜活跃、效率高,能真正感受是自己在学习;

(2)在学习中有时能感受到自己很棒,能享受被同学和老师认可的喜悦,有时感觉到同学很优秀,也能感受到差距与压力;

(3)掌握事物的本质能认识的更准确,掌握的更牢固,给人一种由杂到精的感觉,有些奇妙;

(4)从事物的根本原因出发思考问题能达到有序、快速、全面的效果,是一种思考的好习惯;

(5)我感受到只要认真分析事物,善于思考,总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就解决问题。

课堂情况反馈:

通过课堂的观察学生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知识总结巩固中,虽然课堂内容较多,但始终能保持着良

好的思考、书写积极性,讨论时积极热烈,总之教师能感觉到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愉快的心情。

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实现教学的实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课前留与复习知识相关的习题为预习作业,使学生通过看书、看笔记、看参考书、动笔书写等对课本上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学生自己复习的效率。

②硝酸知识的复习采取了补充、设计框图这种新颖又开放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③结合具体内容提出了多个开放性的讨论题,使学生多次、短时间的处于独立思考、展示交流、讨论归纳的独立学习与相互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中,学生充分发挥着其主体作用,在思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在设计、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交流讨论、展示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总结、归纳中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素养。

④用“实验如果失败了请分析失败的可能原因”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过程,引导认识思考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加强思考的有序性,提高速度,避免思考的盲目性,提高实效性,让学生感受从本质出发思考问题真的很重要。接着利用“除氨气外,还有哪些气体可形成喷泉;依据喷泉的原理设计其它完成喷泉实验的装置”两个开放性问题的思考、设计训练学生应用上面的思考方法,再用作业中的实验设计题巩固这种思考的意识和方法。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上看本节课比较好的达成了基本目标。有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达成了发展性目标。

七、教学反思:

1、多种教学内容呈现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复习实效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分为三大部分:基础知识复习、设计与讨论、小结与作业,基础知识复习部分开放的内容较少(只有一个问题),这一部分是以题来带动学生看书、书写方程式、思考、总结完成知识的纵向复习,为横向物质间的转化本质的复习做准备。硝酸复习的框图开放,主要是为了变换一种新颖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基础知识的复习收到实效。设计与讨论部分,开放的内容较多,在课上采用多次的短时间的开放,课堂活跃,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讨论中来,而且课堂也是紧凑有序的,这种多次短时间的开放能够减少课堂混乱、学生游离于课堂的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实效性也是较好的。因此从总体上看这节课是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实施促进了教学实效性的达成。

2、及时反思,提高教学针对性

这个设计我在实验班和普通班分别实施过,上述的效果评价及反思均是针对实验班的。普通班在基础知识复习部分能够顺利的完成,只是速度慢了一些。后面的设计与讨论部分,大部分同学独立设计的能力稍差些,有多个装置时只能设计1个,少数人能设计2个,要想完成整个设计,需要大家相互之间的补充部分较多,这反映出思考能力和思考有序性的差距。学生对方法的接受应用能力也有差别,如:用“实验如果失败了请分析失败的可能原因”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思考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让学生感受从本质出发思考问题真的很重要。应用到 “除氨气外,还有哪些气体可形成喷泉”的思考时还有不少同学不能顺利分类思考,经过再强化,到“依据喷泉的原理设计其它完成喷泉实验的装置”问题的思考、设计时就有了较大的好转,这一教学设计的实施用了一节半课的时间。因此,在普通班实施开放性教学时每次时间要较短,而且一节课开放的次数不要太多。在教方法性的内容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举的实例要多一些。

这节课由于讨论的内容相对较多,由于时间的关系,个别的讨论显得有点急,而且课堂小结是在拖堂的情况下完成的,由于学生课上处于思考讨论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到下课时急于下课,听小结时有点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小结部分的处理是本节课的一个缺陷。

精选阅读

高一化学教案硝酸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一化学教案硝酸》,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硝酸

物理性质:

1.纯硝酸是无色油状液体,开盖时有烟雾,挥发性酸.

2.M.p.-42℃,b.p.83℃.密度:1.5g/cm3,与水任意比互溶.

3.常见硝酸a%=63%-69.2%c=14-16mol/L.呈棕色(分析原因)发烟硝酸.

化学性质:

1.强腐蚀性:能严重损伤金属、橡胶和肌肤,因此不得用胶塞试剂瓶盛放硝酸.

2.不稳定性:光或热

4HNO3=====4NO2+O2+2H2O

所以,硝酸要避光保存.

3.强酸性: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具有酸的通性.

4.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与金属反应:
[实验]在两支试管里分别盛有铜片,向两支试管理再分别加入浓硝酸和稀硝酸.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Ag+2HNO3(浓)==AgNO3+NO2↑+H2O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硝酸能与除金、铂、钛等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

通常浓硝酸与金属反应时生成NO2,稀硝酸(6mol/L)则生成NO.

钝化反应: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铬(都可呈+3价金属化合物)表面形成具有保护性的氧化膜而钝化.而稀硝酸则与它们反应.

Fe+4HNO3(稀)==Fe(NO3)3+NO+2H2O

王水:1体积浓硝酸与3体积浓盐酸的混合溶液.可溶解金、铂.

Au+HNO3+4HCl==HauCl4+NO+2H2O

M+HNO3(12∽14mol/L)↗NO2为主.

M+HNO3(6∽8mol/L)↗NO为主

M+HNO3(约2mol/L)↗N2O为主,M较活泼.

M+HNO3(2mol/L)↗NH4+为主(M活泼)

M+HNO3还可能有H2产生(M活泼)

与非金属反应:浓硝酸;需要加热.
C+4HNO3(浓)==CO2↑+4NO2↑+2H2O(实验演示)

H2S+8HNO3(浓)==H2SO4+8NO2↑+4H2O

3H2S+2HNO3(稀)==3S+2NO+4H2O(冷)

SO2+2HNO3(浓)==H2SO4+2NO2

3SO2+2HNO3(稀)+2H2O==3H2SO4+2NO

H2S、SO2以及S2-、SO32-都不能与硝酸共存.

与有机物反应:生成硝基化合物和硝酸酯.
1.硝酸的制法:SPACEPREFIX=O/

[设问]生成硝酸的措施有哪些?对比优缺点.(三种)

1.实验室制法:微热

NaNO3(s)+H2SO4(浓)==NaHSO4+HNO3

[讨论]1.反应温度

2.反应装置:

3.收集装置:

2.氨氧化法制硝酸:

4NH3+5O2====4NO+6H2O(氧化炉中)

2NO+O2==2NO2(冷却器中)

3NO2+H2O=2HNO3+NO(吸收塔)

4NO2+O2+2H2O==4HNO3(吸收塔)

过程:(1)先将液氨蒸发,再将氨气与过量空气混合后通入装有铂、铑合金网的氧化炉中,在800℃左右氨很快被氧化为NO.该反应放热可使铂铑合金网(催化剂)保持赤热状态.

2.(2)由氧化炉里导出的NO和空气混合气在冷凝器中冷却,NO与O2反应生成NO2.

(3)再将NO2与空气的混合气通入吸收塔.由塔顶喷淋水,水流在塔内填充物迂回流下.塔底导入的NO2和空气的混合气,它们在填充物上迂回向上.这样气流与液流相逆而行使接触面增大,便于气体吸收.

从塔底流出的硝酸含量仅达50%,不能直接用于军工、染料等工业,必须将其制成98%以上的浓硝酸.浓缩的方法主要是将稀硝酸与浓硫酸或硝酸镁混合后,在较低温度下蒸馏而得到浓硝酸,浓硫酸或硝酸镁在处理后再用.

尾气处理:烧碱吸收氮的氧化物,使其转化为有用的亚硝酸盐(有毒)即”工业盐”.

NO+NO2+2NaOH==2NaNO2+H2O

1.硝酸盐:

特点:外观美丽(由金属离子决定);KNO3无色、Cu(NO3)2.6H2O宝石蓝色.

水溶性好

有明显的氧化性,稳定性不好.分解有氧气.

[实验]1.KNO3的热分解:

2.硝酸铜的热分解并检验气体.

2KNO3==2KNO2+O2

2Cu(NO3)2==2CuO+4NO2+O2

2AgNO3==2Ag+2NO2+O2

检验方法:硝酸盐溶液经浓缩后,加入浓硫酸和铜屑并加热,可逸出红棕色气体.

高一化学教案:《硝酸· 硫酸》教学设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硝酸· 硫酸》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一化学教案:《硝酸· 硫酸》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科学探究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1]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是浅层次的,主要是被化学实验过程中那些丰富多彩的现象吸引而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是深层次的,是要求学生对迷人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产生兴趣,对探究的过程产生兴趣。在一般的化学实验课中,学生只要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一步一步操作,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于给定的实验手册中,再填空式的写上实验结论和解释,就算完成了实验,在这种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无法充分得到发挥的,更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是要以化学实验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自觉地根据科学探究程序进行化学实验,并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处理化学实验问题。

要增强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科学探究的自主性,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二是要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学生先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再选择一些有一定探究性的实验素材,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依照探究程序作尝试性的探究,最后逐步过渡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该设计抓住了这部分内容的四个特点:

① 重视知识的构建。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是强氧化性,本节课通过实验来构建这些主干知识。

② 重视环境教育。由于浓硫酸、硝酸的反应均有污染物产生,因此实验改进的一个重心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③ 加强思想方法教育。本节要突出运用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特点。从而理解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表现在硫、氮元素价态的变化上。运用内外因的关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④ 运用比较归纳法进行学习。

2.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

经过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不少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于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也留有深刻印象。结合初三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酸的主要性质(通性),对于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规律非常熟悉。这为研究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支持。本节课在两个环节上特别注意了知识上的承前启后:

① 先运用分类法,从物质类别、化合价等角度预测硫酸和硝酸的性质。

② 实验探究之后,对金属与酸的反应进行全面小结。

(2)实验技能基础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基本熟悉了实验探究的程序,并在化学实验过程得到多次体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更加贴近科学探究的方式。学生也接触过一些微型实验,但没有使用过注射器和小药瓶。基于以上分析,我在学生动手前引导他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该实验药品有强腐蚀性、产物有污染,一定做好自我和他人防护。②如何巧用注射器取液体和气体药品。③如何解决小药瓶内压强过大的问题。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基本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认识硝酸的氧化性、浓硫酸的氧化性及其特性;对金属与酸的反应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逐步掌握比较研究法,进一步形成交流、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设置适宜难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

2. 开放性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运用氧化还原观和分类观,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特点。通过探究NO3-是否具有氧化性,深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目标:能开发新型仪器功能与使用方法,从而进一步优化实验步骤。并能从实验探究中提升技巧和反思不足。

情感目标:运用内外因的关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3. 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就是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部分金属反应,也能氧化一些非金属,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这是区别于初中知识的最大之处。因此将它确定为教学的重点,通过理论进行构建,再用实验进行验证。

4. 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学生虽然已经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但面对陌生仪器、具有强腐蚀性的药品的使用和环境污染问题,要考虑的问题还是很多,相当有挑战性。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的活动。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探究法、对比研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2. 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

长期以来,涉及到浓硫酸、浓硝酸等危险实验和污染实验时,如果只是看录像,就浪费了非常好的探究资源。这一直是化学老师非常棘手的问题,该实验设计很巧妙地解决了此矛盾。经过上百次实验,我终于摸索出现象明显时药品的最小用量和实验技巧。而整个实验过程,都体现出了环保和人文的思想,包括一次性手套的使用、各个实验装置的使用都从最大限度上保护了学生。本节课选用和开发的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验探究上,这就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它以浓硫酸、硝酸与铜反应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的开展探究活动,自觉地根据科学探究程序进行化学实验,并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处理化学实验问题。尤其是在微型化、绿色化、安全化的实验仪器开发上体现了探究的开放性。

3. 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

整节课时在几个问题下驱动任务贯穿而成的,其中创设出来的问题情境开放性较大的有:

问题

设计目的及作用

① 你觉得硫酸和硝酸会氧化哪些物质?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观和分类观来预测物质的性质。为实验探究的进行打下物质基础和提供思路。

②今天我们用铜来验证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请讨论实验方案。注意思考:

a.如果反应会有何现象?

b.如何证明反应发生,如何检验产物?

c.注射器在实验中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通过前面知识与方法的准备,让学生自行思考总结出实验探究的方案。为让学生进一步优化设计思路,提示学生的三个问题将复杂的问题拆分,将难点逐个击破。

③试对以上实验进行对比和类比,结合金属与酸的反应,就稀、浓硫酸,稀浓硝酸的氧化性得出一些规律和结论。

通过比较归纳法对金属与酸的反应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④观察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现象体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

培养学生应用已知化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⑤向硝酸钠溶液中加入铜片,无明显现象,但再加入稀盐酸后产生红棕色气体,为什么?请谈谈对氧化剂、还原剂的新的认识。

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和提升,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

本节课鼓励学生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探究活动主要经历了如下的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引入】 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对盐酸、硫酸、硝酸进行分类,并预测它们的性质。

【点评】也就是说分为强氧化性酸和非强氧化性酸两类。

【提问】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研究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你觉得它们会氧化哪些物质呢?

【板书】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

回答,学生1:分两类,因为浓硫酸、硝酸不能用于制氢气,所以我预测他们的氧化性比盐酸强。

学生2:从化合价的角度看,盐酸中Cl的化合价位-1价,是最低价,只能升高,体现还原性。而硝酸中的N、硫酸中的S化合价均处于最高价,只能降低,表现氧化性。

思考、回答:

生3:一些还原剂,如:金属单质,一些非金属单质,如碳。

生4:还有Fe2+、I—等一些低价盐。

巩固利用分类观、氧化还原观分析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的方法。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药品来来研究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你会选什么样的物质呢?

【追问】那选什么样的金属呢?

【布置任务】今天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活泼金属单质——铜来验证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

【引导】讨论:1.实验方案,2.预测实验现象,3.如何证明反应发生,如何检验产物?4.注射器在实验中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提问】请一组同学派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思路。

【追问】那么我们如何检验是否有生成的产物?

【追问】但如果装置中本来有空气,NO一产生就被氧化成红棕色,就无法与NO2区分了,怎么办呢?

【点评】太棒了,充分地开发了注射器的用途。下面咱们就按这个思路,4人一小组完成实验。注意学案中的实验提示。

【提问】下面我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情况。先从浓硝酸的情况说起。

【点评】很好!溶液呈绿色是由于红棕色气体部分溶解于蓝色溶液造成的。那稀硝酸的情况如何?

【提问】谁来汇报一下硫酸反应的情况。

【布置任务】其他同学的实验现象有没有补充?如果没有,就请你们完成这三个反应的表达式。

【小结】各实验的现象及反应。

【布置任务】试对以上几组实验进行对比和类比,结合金属与酸的反应,就稀、浓硫酸,稀浓硝酸的氧化性得出一些规律和结论。

【点评】浓、稀硝酸和浓硫酸能氧化不活泼的金属,说明他们具有强氧化性。

【小结】利用学生汇报结果进行总结

多人回答:既然是验证强氧化性,选金属单质,品种多,现象明显。

大部分学生回答:我们可以选弱一些的还原剂,如不活泼的金属。

讨论方案、预测实验现象、汇报:

生5:需做4组实验,实验方案:铜与浓硫酸;铜与稀硫酸;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

生6:产物预测:硫酸被还原后可能会产生SO2,硝酸被还原后可能会产生NO或NO2,浓度不同可能剧烈程度不同,可能产物有差异。铜被氧化后会生成蓝色的铜盐。

生7:若想检验SO2,用注射器吸取气体注入装有品红的药瓶中。不管哪个生成的是NO,因为NO2为红棕色、NO为无色但遇空气后会变红,所以还是很好辨认的。

[同学生有点骚动,有人马上提出异议]

生8:同样还是可以利用注射器实现,现将小药瓶中的空气抽出,反应后再注入空气检验的生成。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现象很鲜明,大家很兴奋,气氛空前高涨

汇报:实验现象

生9:观察到铜片溶解,溶液变绿,产生了红棕色气体。说明反应生成了NO2和硝酸铜。

生1:铜片溶解,溶液变蓝,注入空气后气体变为红棕色,但与1号瓶相比颜色淡了很多。

我认为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了NO、硝酸铜和水。

生10:用注射器将3号瓶的气体抽出注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有SO2生成。

生11:4号瓶无明显现象。但由于铜片加热后放入,产生了一些白雾,可能是水气。经检验无SO2生成。

完成、汇报化学表达式

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生1:从与是否与铜反应的角度看,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的强。从剧烈程度上看,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的强。同时,从反应条件上来看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硫酸还要强。

生12: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由+6价硫体现,稀硫酸具有弱氧化性由H+体现。浓硝酸和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均由+5价N体现)。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是NO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是NO,浓硫酸的还原产物一般是SO2。

通过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确定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实验产物、分析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比较异同、探寻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获得氧化性酸与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非金属单质反应的一般规律。

【提问】铜都能与浓硫酸、硝酸反应, 你是否能提出新的问题?

【演示实验】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1.铝与浓硝酸(试管实验)2.锌与浓硝酸(装置见右图)

【讲述】很明显,锌能与浓硝酸反应。 但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看,铝更活泼,更应该能被浓硝酸氧化。原因是常温下,铁、铝能被浓硝酸、浓硫酸钝化,即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继续进行。所以可以用铁罐车、铝罐车运输这两种浓酸。

思考、质疑:那活泼金属能被它们氧化吗?

观察:1.无明显现象

2.迅速产生大

量红棕色气体。

质疑:铝比锌活泼,为什么锌与浓硝酸迅速反应而铝没有?

学生倾听,记笔记

通过实验,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全面认识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

【过渡】刚才我们是用一种金属作为还原剂研究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下面我们看看其它的还原剂与它们反应的情况。

【演示实验】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

【思考】请同学们分析实验现象:上述实验体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

【追问】这个黑色固体你觉得是什么?哪来的气体呢?

【实验思考题】向硝酸钠溶液中加入铜片,无明显现象,但再加入稀盐酸后产生红棕色气体,为什么?

【启发】请谈谈对氧化剂、还原剂的新的认识。

观察

回答,生13:生成黑色疏松多孔的物质还有大量气体。

生13:可能是碳。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生成的碳。在受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CO2和SO2。热量来源于浓硫酸遇水放出的热。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及强氧化性。

思考、分析:HNO3具有强氧化性,但NO3-不具有强氧化性

回答:化合价只能帮助我们预测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还可能与溶液的浓度、酸度有关系。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应用已知化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一、硝酸(强氧化性)

4HNO3(浓)+Cu=Cu(NO3)2+2NO2↑+2H2O

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

二、浓硫酸(强氧化性)

Cu+2H2SO4(浓) =△= CuSO4+SO2↑+2H2O

C+2H2SO4(浓) =△=CO2↑+2SO2↑+2H2O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 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保证探究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学生没有提前预习,也没有带教材进入课堂。很明显,通过近一个学期关于“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学生已经适应了这种学习模式。遇到一个新的探究问题时能从容地从理论上去预测和从实验上去验证,并且也熟悉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经过自己主动完成地研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是非常牢固的。

2. 教师自身教学效果

本节课作为区级展示课,受到了同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大家认为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文化。设计精巧、线条流畅,预设目标恰当,层次逐渐加深,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两条主线即: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引导学生对比研究的活动,脉络清晰,相辅相成,很好地完成了预期设定的三维目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实验探究内容的设计堪称创新,把复杂、危险、有污染的演示实验化为简单的学生实验,既微型又环保,既易操作又有明显现象。小药品和注射器的使用包括浓硫酸与蔗糖的反应实验也作了环保处理,处处体现出对新仪器和新技术的挖掘与开发。

对于实验探究的开放性的研究,我在平行班采用了不同的探究程序。一个班的开放度非常大,布置任务后让学生自己讨论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总结实验问题。而另一个班是指导学生先讨论,汇报实验方案和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之后再实验。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前者学生肯定会因考虑不周而出现不少问题,但随后的讨论和改进让他们理解深刻。后者循序渐进,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未雨绸缪,实验实施中可避免不少错误。今后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在实验的各个阶段中自主的去探究,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高一化学硫酸、硝酸和氨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化学硫酸、硝酸和氨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第2课时[比较学习法]: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加深理解、方便记忆。如浓硫酸、硝酸作氧化剂时,都是硫、氮元素被还原;都是浓的溶液氧化性比稀的溶液强;浓硫酸、浓硝酸都能与不活泼金属和一些非金属反应;在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都能使铁、铝表面氧化生成牢固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酸与内层金属的反应等。[实验观察]:Cu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的比较:3Cu+8HNO3=3Cu(NO3)2+2NO↑+4H2O观察现象:①产生无色气体。②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③铜在不断的溶解。此气体遇空气变为了红棕色,所以无色气体是NO。结论:铜和稀硝酸常温下反应比较缓慢。C+4HNO3(浓)≜4NO2↑+CO2↑+2H2O现象:①产生红棕色气体。②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③铜在不断溶解。结论:铜和浓硝酸常温下反应剧烈。[错误点拨]:硝酸愈稀被还原的程度愈大,说明硝酸愈稀氧化能力愈强。指出:硫酸、硝酸都是浓的溶液氧化性比稀的溶液强,不看被还原的程度大小。同样,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只看失去电子的难易,不看失电子的多少。[资料介绍]:王水的成分: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1:3。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知识拓宽]:镁、锌等金属与不同浓度的硝酸作用能得到氮的不同低价态的还原产物。例如,当硝酸中HNO3的质量分数为9%~33%时,反应按下式进行:4Zn+10HNO3=4Zn(NO3)2+5H2O+N2O↑。若硝酸更稀,反应会生成氨,氨与过量的硝酸进一步反应生成硝酸铵。4Zn+10HNO3=4Zn(NO3)2+NH4NO3+3H2O。[例题分析]:1。在标准状况时,把NO2和O2按4:1的体积比混合使其充满一个大试管,把大试管倒立于水中,水面逐渐上升,最后试管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不考虑试管中溶液扩散)为()A.0.8B.0.72C.0.1D.0.036补充两个重要的关系式:4NO2-----O2,4NO------3O2

2.用废铜屑和工业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请设计2~3个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补充习题:

1.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了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他们在此研究领域有很大进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态氮物质的氧化产物B、NO不是亚硝酸的酸酐C、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的还原产物D、NO是红棕色气体2.某氮的氧化物和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N2和CO2。若测得N2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N的氧化物是()A、N2OB、NOC、NO2D、N2O53.某金属硝酸盐受热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二氧化氮和氧气。若生成的二氧化氮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8∶1,则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是()A升高B降低C不变D无法确定4.0.3molCu2S和H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u(NO3)2、H2SO4、NO和H2O,则末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A、1.0molB、1.2molC、0.3molD、2.2mol5.已知2Cu(NO3)2=2CuO+4NO2↑+O2↑,现把Cu(NO3)20.01摩缓慢加热直到分解完全,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于试管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水仍充满试管B.试管中可收集到0.112升无色气体(标况)C.向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红色D.向试管中加入锌粒可产生燃性气体6.常温下30mlNO2和10mlNO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饱和NaHCO3溶液中,将逸出的气体通过装有足量Na2O2的干燥管。(1)从干燥管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_。(2)若NO2和NO的体积比大于3:1,则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3)若NO2和NO的体积比小于3:1,则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7.汽车尾气(含有碳氢化合物、CO、SO2和NO等)是城市空气污染的污染源之一。综合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用铂、钯合金做催化剂)。它的特点是使CO和N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碳氢化合物充分燃烧及二氧化硫的转化。认为汽车尾气的过多排放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写出CO和N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城市空气污染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A开发利用氢能源B使用电动车C植树造林D戴上呼吸面具参考答案:1、D2、B3、B4、D5、AC

高一化学教案:《绪言》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一化学教案:《绪言》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化学教案:《绪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知性学习目标

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三)体验性学习目标

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指导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逐步使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学用具:

(一)实验用品

(二)教学用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引言】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必备行头之一了,而且还孕育出了拇指文化。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你的手机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该如何操作呢?与之相类似,在高中化学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大家是否想过在高中为什么学习化学,化学都有哪些作用,又该如何学呢。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我想通过这堂课大家对他们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化学天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板书】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述】这张图片中的汉字“中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移动硅原子所形成的图形,那些深黑色的沟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笔画,它的宽度仅2nm,是当时已知最小汉字。

通过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原子时代,而这正时化学研究的领域。

下面咱们首先就探讨一下化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板书】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我们要学习化学,那么首先要明确就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什么。化学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大家看到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很广泛的,涉及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化学就与已经我们形影不离了。今天化学则更时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化学真不敢想象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就拿电池来说吧,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如果没有电池,那么CD中流淌的音乐,手机中储存的短信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可通过化学的研究可以生产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电池,使大家和没电说拜拜,音乐尽情地听,短信尽情的发。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化学是如何与我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的。

【板书】二、化学发展史

【投影】狩猎图和制陶图

【讲述】在古代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生存问题,因而那时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都是实用的技术。比如狩猎的需要促使人们使用石器;饮水的需要促使人们烧制陶器等等。

【投影】工业大革命和元素周期律

【讲述】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和人们对疾病矿物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成为一门科学,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在此理论的指导之下相继有大量化学元素被发现,通过总结、归纳,揭示物质世界本质规律的元素周期律横空出世,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影】

【讲述】到了现代,建立在物质结构理论之上的化学更是方兴未艾,展示出勃勃的生机。而此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学科[LY1],从而更加奠定了化学基础学科地位。

【板书】

【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化学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板书】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讲述】下面咱们以四人前后桌为单位,分别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化学与他们的关系。(学生提前准备)

【活动】学生依据是前准备的资料发言

【讲述】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大家的讲解,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在许多的方面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那我们也该如何学习化学呢?

【板书】四、化学学习

【讲述】要学好化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实中,北大、清华学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屡见喜报。关于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我给大家三条建议:1、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3、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1、课前预习。2、认真听讲。3、做好作业。4、系统复习。

相信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学好高中化学!

附录: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化学发展史

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四、化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