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激活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8-27

激活学生的思维。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激活学生的思维,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成为“问号”

杨春杰

摘 要:教学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引发更多新的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问号吧。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型人才、想问、敢问、善问、乐问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数学与数学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代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养成好疑好问的习惯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基础。众所周知,童年时期的牛顿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发问:“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而不是飞上天空?”并最终带着这一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一代科学伟人。

古人也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由此可见,鼓励学生敢问,教会学生善问至关重要。

尼尔·波斯特曼曾这样批评教育:“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句话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醒,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旧的教育观的弊端。新世纪需要各类创新型人才,这对于我们基础教育来说则更具有紧迫性。而鼓励和培养每一位学生去疑、去问、去探索,是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乐问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NextPage]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问的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习需要,同时问题本身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定向,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如果我们把数学的内容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就会激发起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如何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想问意识呢?我认为以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问题为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做法。如:我在讲“乘法估算”时,演示情景图课件:学校组织我们四年级189名学生去看电影,每张门票3元,带600元够不够?限3秒内枪答。此时,有的学生不高兴了,说时间短算不出来,此时少数几名学生举起了手轻松答了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想问的问题出来了──他们怎么算得那么快?有时我还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创设问题的情境或以童话故事、模拟生活情境等形式呈现问题。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问”转化为“我要问”。

二、创设安全愉悦、民主和谐的情境,鼓励学生敢问。

(一)“爱”是敢问的前提。

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说法,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满脸的阳光和灿烂面对每一个孩子,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尤其是“被爱遗忘的角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心中博大的爱,那么在课堂上就会不自觉地营造出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言心中之所言,敢问心中之所问。我们班有一位女同学从一年级入学起就沉默寡言,不仅上课时一声不吭,就连下课也极少跟同学讲话。怎样才能调动他的积极性呢?我利用平时批改的机会接近她,和她说悄悄话──你的字写得很漂亮,你的计算有进步了……渐渐地,我发现她在我讲课时开始用目光追随我了,入学的第三个月,当我提出问题时,她终于第一次勇敢地举起了手。这多么令人兴奋啊!

[NextPage]

(二)“民主”是敢问的基础。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好奇心、自尊心与思维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迟钝、僵化。多年以来,我一直坚持当学生发言时,我耐心地听、虚心地听,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如我常问学生:“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说点什么?”“你想补充点什么?”……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我备课的预想,我也决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一律表示欢迎,必要时展开讨论,肯定成绩、鼓舞信心、纠正错误。尽力发挥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作用,以自己的参与热情,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由于采取民主鼓励的方针,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进行各种尝试。

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会问,培养学生善问。

(一)努力挖掘教材,把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在现行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前人研究总结出来的结果,结果就是句号。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通过教具、学具的演示和教师的讲解,把结论变成学生头脑中的句号。这样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教材中“静”的内容教“活”了,如:更换教科书上的事例,选择为学生所熟悉的同时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事例,适时、适地、鲜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时还可以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内容,即把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引导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探索学习过程,把外在的认知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我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就把书中的这一结论变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1)可以用量角器测;(2)可以把长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求证;(3)还可以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这一过程是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的过程。在探索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长此下去,学生会养成一个习惯,每遇到书中的结语都会追问“为什么”。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拾级而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教学无疑是主渠道。而从入学之初,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则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教一年级学生时,就要求他们每节课都要提出问题。起初,很多学生不会提问,我就只要求他们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即这道题该怎样做;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让学生提出理解性的问题,即这道题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最后我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即这道题不这样做,我可不可以那样做?学生的提问由一般性到理解性再到创造性,拾级而上,问出了水平。

2.以问引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出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以问引问。教师的问题有多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就有多大,也就能提出多大的问题。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教师因材、因人引问的能力高低各不相同而已。如:我在练习中,常常会给出一些条件不完备或多余条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孩子都体会解决问题的愉悦,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我认为教师可以在练习中设疑,还可以在探索新知中质疑或引导学生向书本质疑,如对概念的定义、规律的总结的质疑,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3.课上互动,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实现课堂上的互动,尤其是学生间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提问的又一有效手段。英国大文学家肖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儿童之间的交往影响常常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在交流中对学生间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我决不充当仲裁者横加干涉,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甚至是辩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班级的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一次又一次地激发起学生认知的碰撞,便于学生开拓思路,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到补充修正、提升与发展,从中感受到交流合作等诸多成功的乐趣。

4.体验成功,让学生乐问。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课堂上,我会对学生说:“你有什么问题?”“你希望我讲什么?”“你需要知道些什么?”这样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以示对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如果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我也要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如果提出的问题有创见,我就给予高度的赞扬 。这样学生乐问的精神会受到进一步的鼓舞。

四、向课后延伸,是学生“问”的源泉。

[NextPage]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我们鼓励学生发问,但教师不必、也不可能一一作答。因为有些疑问,仅凭本节课知识、本学科知识无法诠释透彻。爱因斯坦也曾竭力反对某些好心的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马上就详细地给予解答。他说:“老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见解的人。”所以教师要巧妙地“存疑”,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里产生出来”。如我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长分别是10㎝、5㎝和4㎝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我把这一问题诱导学生在课后解决。第二天,许多学生竟找来初中课本研究讨论起来……课堂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如果我们能善于把问题引向课外,那么课外知识就会成为学生“问”的源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引发更多新的问题。让我们努力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上课,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吧。试想,如果我们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一个问号,那么若干年后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创新人才辈出。

小编推荐

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激活学生的心——《草原的早晨》片断赏析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都读得很流利,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在老师读的时候,小朋友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想像:你好像看到草原上的什么?

(配上悠扬的音乐,师深情地朗读,生闭上眼睛欣赏,想像。读完——)

生:我好像看到草原上羊儿在跑。

生:我好像看见牧羊人在唱歌。

(老师在旁边一边以鼓励的眼光看着学生说,一边点头微笑。学生受到鼓励就说得更有劲了。)

生:我好像自己也来到了大草原……

师:小朋友的想像真丰富。那么真正的大草原是不是和我们想像的画面一样美丽呢?

(看根据课文内容剪辑的草原风光片段。)

画面上风景优美,牛羊成群,牧羊人歌声缭绕,学生看了纷纷惊叹不已。

师:小朋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啊?

(学生各抒己见。)

生:草原真大啊!

师:你说得真准。确实,草原很大,老师要把你这个“大”字写在黑板上。让大家向你学习。

(学生深受鼓励,热情高涨,争着举手说。)

生:我想送给草原一个字,那就是“美”!

师:你说得真精彩,老师要用彩色粉笔把这个“美”字写出来。

生:草原看上去非常舒服!

师:你的词汇真丰富,老师要把“舒服”介绍给大家。

生:草原非常的辽阔。

师:老师很佩服你,送给了草原一个非常合适的词。我要把这个词语写在中间,让大家都能看见。

生:草原上的牛羊真可爱!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觉得你和草原一样可爱,所以老师要把这个“可爱”写得大大的。

(学生很开心地笑了,意犹未尽,恨不得站起来抢着说。)

评析

这是一堂气氛热烈的语文课,本片段所记录的是达到了高潮时的情形。本来,草原对于江南水乡的学生来说是相当陌生的,教学时,教师普遍感到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十分困难的,往往会出现教师反复引导,学生反应冷淡的冷清局面。

本片段中,学生的心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课堂气氛极为热烈,教师是怎样巧妙地化解难点,激活学生的呢?

一、在引导感知上下足工夫。

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像草原景象,再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片。这两次感知,一虚一实,前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后者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感触是深刻的。

二、灵活的板书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教师正是捕捉了这一点,将学生发言时运用的准确优美的语言一一写在黑板上,书写时还加上了简洁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这样做,将学生的语言当作了课堂评价的资源,一方面使发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同时,板书的语言也是一种示范,能更充分地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学生发言易重复的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独特的词语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出来。

本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心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因而,课堂教学的推进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引导逆向思维,深化文章主题——《凡卡》一文的逆向思维教学设计


引导逆向思维,深化文章主题《凡卡》一文的逆向思维教学设计引导逆向思维,深化文章主题

《凡卡》一文的逆向思维教学设计

小语第十一册10课《凡卡》,主要写9岁的凡卡在城里当学徒,忍受不了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写信给爷爷,哀求他带自己回去的事,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白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文章最后写道:凡卡把一封没贴邮票,没有写清地址的信寄出去后,满怀希望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爷爷坐在炕上念他的信。这种结尾暗示凡卡的爷爷将收不到他的信,所以他的愿望只不过是个美丽的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他的信,他的悲惨命运是否就可以改变了呢?为了深化主题,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我逆着文章思路,给同学们留了个想象性作业: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以后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之后,非常伤心,恨不得立刻把凡卡带回来。可是,自己一日三餐都吃不饱,又怎能抚养凡卡呢?再说,城里那么远,自己连张车票都买不起。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没有去带凡卡。凡卡在日夜翘盼之中被吝啬狠毒的老板夫妇折磨而死。还有的同学写道:凡卡的爷爷看了信之后伤心欲绝,总以为去城里当学徒可以改变一个命运,没想到凡卡更加孤单可怜。他不顾一切来到城里把心爱的小孙孙带了回来。可哪来生活来源呢?最后,爷孙俩都活活地饿死

通过这种逆向思维,深化了文章主题:不管爷爷是否收到信,凡卡的悲惨命运始终得不到改变。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白俄时代穷苦人民是没有生路的。通过和自身生活对比,激发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用百家讲坛激活语文讲台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用百家讲坛激活语文讲台”,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节目,已是如日中天,火爆异常,成为了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迟到的学生那里了解到,学生们也很喜欢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这个同学属于厌学的那一种,却偏偏钟爱百家讲坛,甚至因看节目而迟到,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以最新的研究成果示人,鼓励思想个性,学术标新立异央

视的百家讲坛栏目近几年造就了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纪连海、于丹等一批以教师身份为主的文化明星。百家讲坛及相关图书内容涉及面广,多以文化内容为主,又以历史、文学等居多。

如纪连海的明清系列、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等。

讲坛学者们选择的都是观众最感兴趣、研究成果最新、最吸引人的选题,即把所选题材最精彩的部分展示给大家看。而语文学科,其丰富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与百家讲坛较为吻合,文史类文章如诸子百家、文学名著中的选文在初、高中语文课本上也占较大比重。虽然有这样的基础条件,却仍旧有许多老师抓不住学生,我们不妨认真思索、仔细研究一下百家讲坛,看看能从他们身上收获什么。

站在高不过三尺的讲坛前,主讲者们全力追求学术创新,常常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有价值的观点拿出来,与观众共享。他们以身示范,鼓励思想个性,学术标新立异,且重视传播互动,强调雅俗共赏,把阳春白雪演绎成下里巴人,所以会赢得广大普通观众的青睐。

而我们的语文课,常常被上成了沉闷的睡觉课,讲课内容三年如一日,内容很少出新,更不要说翻新了,听者味同嚼蜡,口中如含锯末。是否追求常讲常新,是否追求讲课个性,成为一些教师和百家讲坛授课水平的分野之一。

内容好并不等于得到了观众首肯,你还要有抓住观众的本事。百家讲坛强调知识性、趣味性、悬念性。知识是基础,趣味是魔力,悬念是技巧

这些学者讲课的一大特点就是,授课就像说评书。这种学术评书式的讲解方法令观众一听倾心。众所周知,讲座在电视里是最不容易出彩的节目,是最不容易调动各种电视手段的节目。然而,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中,说书是至今仍然受到大多数中国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易中天、纪连海们正是抓住了观众的这一特点,把讲座节目做成了评书连播。从而,他们就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再者,他们讲课强调了知识性、趣味性、悬念性。因此,他们讲课的情节设计非常讲究,故事环环相套,悬念迭出。常在紧要关头,尤其在每节课的衔接之处,来个且听下回分解,牢牢地钓住了观众的胃口,对观众有极大的吸引力。观众在看百家讲坛时,都在积极地获取知识,享受一种独特的乐趣,企盼着故事讲授者布下的疑问、悬念能够水落石出。比如纪连海讲解正说吴三桂这一部分时,针对近年来热播的相关电视剧及传说中的野史,从一个非常专业的角度,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出一种全新的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观众们在听这样的讲座时,所持的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因为他们能在娱乐中获得知识,享受到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这一点与学生被动听课完全不同,许多教师的讲述连自己都觉得沉闷,哪里还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一些老师甚至把本来很有意思的课文(如古今小说中的选文、文言故事等),讲得枯燥无味,这是很让人悲哀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找不出抓住学生的方法,自身的说话能力、讲述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不善于在大庭广众讲话,讲课时,要么两眼望着天花板,要么双眼盯着教案,仿佛学生是一个不存在的物体。还有好多老师只知满堂灌,至于学生听课效果怎样,根本就没想过。是否掌握了一个良好的授课方法,是否能够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配以不同的授课形式是许多老师教学方法的不足。

个人魅力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这种魅力首先表现在对所讲内容有非常透彻的把握,且博览群书、触类旁通。而一些中学老师备课只是对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别的书很少涉猎。把自己限制在一个井底,又何来源头活水

百家讲坛的主讲者们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个人的独特魅力是其中的奥秘之一。这种魅力首先表现在他们对所讲内容有非常透彻的把握,对所讲内容烂熟于心,而且触类旁通,讲课时旁征博引,知识含量极高。其次,他们的口才甚好,讲起课来可以说是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用到相关知识可以信手拈来。想达到这种状态并不容易,需要主讲者拥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积累。这不仅涉及到了备课问题,更涉及到教师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学术青春,保持课程常讲常新,而不是备一次课可以混半辈子。这又涉及到读书问题,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一些中小学教师阅读处于干涸状态,这也是他们讲课学生不爱听的主要原因。这些老师备课只对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别的书很少涉猎。试想,把自己人为地限制在井底,怎能有源头活水?语文老师不可能像百家讲坛的教授那样专业。但有一点我们是能做到的,就是在讲一篇课文时,首先做好充足的、认真的备课工作。能上百家讲坛的人都是专家,然而,其中有不少专家都是中学教师出身,如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等人,像纪连海这样的专家本身就是中学老师。他们能做到的,别的教师应该也能做到,至少需要一个认真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

个人魅力是需要老师们培养的,这种个人魅力源自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自然流露。如果个性得到自然流露,成为自己的风格时,个人魅力也就显现出来了。如于丹教授的演讲声情并茂,易中天教授的讲说幽默诙谐,刘心武老师的讲述悬念迭出、扣人心弦、丝丝入扣,让你不得不随着他的思路巡行。易中天说:开头必须吸引人,为了避免收视疲劳,在必要时设置悬念,抛出问题。还要有出彩的语言,或者有好听的故事,或者要有包袱。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也能讲得跌宕起伏、幽默风趣,那么,又怎么会抓不住学生呢?

语文教师在讲作文做法时,常说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也就是说开头要漂亮引人入胜,下笔就要吸引人,中段要丰满充实,结尾要简洁有力。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做到了凤头、猪肚、豹尾了吗?讲坛是个高雅的词语,给人以神圣的感觉。学者们在讲坛把象牙塔尖上的学术讲得贴近了大众。而讲台,一个本来大众化的词语,又何必再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贴画吗?

生:喜欢。

师:现在,我们就来创造一幅贴画,题目是《夜空》(出示深蓝色天空背景挂图)。夜晚的天空宁静而又美丽,夜空中都有什么呢?

生:夜空中有星星和月亮。

师:能说说你看见的星星是什么样的吗?

生:夜空中的星星非常多,数也数不清。

生:有的星星很亮有的星星看不清。

生: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亮晶晶的,好象许多小眼睛。

生:他说的是歌词!

师:虽然是歌词,但是用的很巧妙,大家同样给他掌声(鼓掌)。下面,我们就一边唱《小星星》一边贴小星星。

师:贴了这么多金色的星星,太美了!看看还缺什么呢?

生:还有月亮。

师:贴什么样的月亮合适呢?

生:贴一个圆圆的月亮。

师:为什么?

生:圆月亮又明亮又好看,像一面镜子。

生:应贴一个弯弯的月亮。

生:因为星星又多又亮,所以月亮应该又小又弯的。

生:他说得对。我平时看到月亮时,如果它很大很圆很亮,星星就会很少。

师:(贴上弯月亮)说得很有道理,你是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师:从古至今,月亮曾给人们许多遐想。现在我们也来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生:弯弯的月亮像一把镰刀。

师:那天空就是等待收割的庄稼地。

生:弯弯的月亮像马蹄儿。

生:马到哪去了?

生:马儿跑了,看不见了。

生:弯弯的月亮像妈妈微笑的眼睛。

师:每一个人都有一位亲爱的妈妈,我们只有做一个懂事的孩子,才会经常看到妈妈弯弯的笑眼。

生:弯弯的月亮像一块圆饼干被我咬了一大口。

生:(笑)真贪吃,都吃到月亮上去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有趣,想象力很独特。

生:弯弯的月亮像一只小船。

师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好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了。这首诗写得非常美。(配乐)如果我们把夜空比作海洋,弯弯的月儿就像一只小小的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飞向天空(贴上小女孩图),乘着这只月亮船去遨游太空。看,蓝蓝的天上,无数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眼睛,好象欢迎小朋友去探险,这神秘而又美丽的夜空,老师用一首歌来赞美它。(演唱歌曲《小小的船》,在背诵课文)这首诗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老爷爷写给小朋友的,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评析:

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本教学片断的设计首先是以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宗旨,从学生的心理、思维、兴趣出发,采用贴画、唱歌、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去创设学生的认知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想象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感知和领悟课文中月亮与船两个意象的联系。其次,体现了教学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要素。通过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联想,多表达。如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的发言充满新意。同时,参与到学生的想象世界中,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句名言。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不等同于文学欣赏,但同样也有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而且这种感受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却是共性多,个性少。教学参考书上的形象分析或主题定性,往往成为师生们一致的标准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种新理念,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越俎代庖式的教师分析和统一标准答案,无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如今,鼓励、尊重、珍惜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

前不久,笔者在与学生一起研讨课文《惊弓之鸟》时,有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多数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对射箭高手更羸的经验之谈表示认可和赞扬后,也有少数学生谈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甲生说,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只可怜的惊弓之鸟身上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从小就要培养自己经受挫折的能力,不能像这只雁一样,只因为被箭射伤过,后来一听到弓弦响就惊慌失措地坠落到地上。我们班上不是有的同学曾经因为某次考试不及格,受到家长的训斥,现在一听说考试就心慌吗?──这个学生由落地的惊弓之鸟谈到了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经受挫折的能力。这是本课教参书书上并未涉及到的内容。我带头为他的独抒己见鼓掌。

乙生说,我觉得更羸的所作所为不值得称赞,因为他缺少人道主义。他明明知道那只受伤的鸟不能再受惊吓了,但为了在国王面前显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动弓弦,使那只可怜的鸟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击,摔落在地上。鸟是人类的朋友,更羸的恶作剧有点残酷无情了。──这位女学生独辟蹊径,居然能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谈感受,体现了女性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体验特征。同样,这样的感受内容也是教科书上没有的。虽然有的学生认为此说有点牵强附会,但她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且言之有理,这一点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带领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之后的语文课上,学生们独抒己见越来越踊跃,甚至经常会发生面红耳赤的争辩,争辩的内容既有对课文形象的不同感受,也有对词句的不同理解。七嘴八舌的发言,不同思维的碰撞,使课堂上显得有些乱,但我却由衷地高兴──因为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当然,让学生各抒己见谈感受,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撒手不管。对于某些明显错误的看法,我在表扬其大胆发言精神之后,也会选择不同的方式予以纠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启发学生自我纠错,教师绝不作当众宣判式的否定。

孔子和学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和积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大胆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孔子,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学会写摘录笔记。知道人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

孔子画像挂图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绍棠的《师恩难忘》,孩子们上学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还记得吗?对,是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学生们拜孔夫子呢?

过渡:这么伟大的一位思想家,万世之师,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呢?它的魅力何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本课生字新词,做摘录笔记。

3、检查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学会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标画或是记录下来。

2、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孔子,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1、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

2、什么是有教无类? 什么是因材施教?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子夏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不能用这里面的某一个学生为例子,说一说孔子的因材施教。

3、再来读读孔子和子夏的对话,读的时候注意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什么是和颜悦色?

4、听了孔子的这番话,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他明白了什么?

5、孔子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呢?想一想,自己在哪方面还需要进步?

6、小结:在孔子的眼里,颜回的守信用、子贡的聪明、子路的勇敢、子张的严谨庄重,都值得自己学习; 作为老师,看到这里我也深有感触。学生不一定就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呀。这正是韩愈的那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孔子这样一位博学多才、品德高尚、谦虚好学的老师,教了很多学生,我们来齐读最后一段。

7、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尊称他为万世先师,更是对他教育思想的崇敬呀,这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孔子和学生》,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2、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作业

读一读《论语》,收集几条孔子的语录,背一背。

板书设计:

孔子和学生

颜回 守信用 不懂变通

子贡 聪明 不够谦虚 因材施教

子路 勇敢宽厚 忍让不够

子张 处事谨慎 不易亲近

《孔子和学生》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和学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和学生》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三、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理解“有教无类”一词。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与子夏对话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词。
4.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5.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将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四、作业:采集孔子的言语,摘录自己喜欢的。
第二课时
一、把自己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
二、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三、拓展思考:
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四、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五、读课文,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后进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议。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认词:
富裕、天资、愚笨、选择、谨慎、谦虚
二、比较记忆字形
裕资择谨慎
浴姿泽勤真
三、练习写生字10个。

--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

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芮火才

作为一位从来没有教过语文课的外行,出于对语文教学的兴趣

和对窦桂梅老师的仰慕,有幸在自己的学校观摩了窦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两教时)。

尽管我听了窦老师的课有许多的感受和想法,有不吐不快之感觉,但还是不想直接表达对窦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的看法。一是因为虽然我也能讲出一些“道道”来,但毕竟“隔科如隔山”,有班门弄斧的嫌疑。二是因为评课时我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所以想搞点“创新”,试图作为学生的代言人表达学生对窦老师教学的一些看法,我则“趁机”对学生给予窦老师的评价进行一些肤浅的“解读”。

我对窦老师所执教的六(1)班28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为:为窦老师上的课打等第(分“好”、“较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第),并写出相应的理由;给窦老师提三条建议。调查、访谈的结果大致如下:

一、学生对窦老师的赞美

有75%的同学认为窦老师上的课“好”,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窦

老师的上课评价较高。这部分同学对窦老师上的课极尽溢美之辞,有些同学还在问卷调查表的上课等第“好”之前加了“非常”两字。评价用得较多的词有“充满热情”、“声情并茂”、“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等。本文特选择两位同学的评价,以飨读者。

1.“窦老师上课真精彩,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好似唱歌跳舞一样,让人看了觉得非常有趣,不觉得枯燥乏味,大家上课能精神抖擞”。

对于以感性认识为基本特点的学生而言,老师上课首先要有趣,能吸引人。那么老师靠什么去吸引学生?从窦老师的身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点:一是充满激情。窦老师上课自始至终热情高涨,非常投入,怎能不感染学生?二是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窦老师的语言不仅正确流畅、生动活泼,而且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学生听了自然感觉良好。三是表演才能。正如有些同学所讲的那样,她像个“相声演员”,“眉毛似乎也会说话”,到了这样的境界,学生怎能不被深深的吸引。

不少人说窦桂梅是个天才,天生就是个演员,说实话,我开始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在听取了她的成长经历后,这样的想法开始改变。不可否认,窦桂梅在这方面的基础比一般教师要好一点,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她的努力学习和刻苦训练。正如她在报告中所讲的那样,她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放弃休息时间,查遍可以参考的所有资料,对着镜子忘情地练习上课的动作和神态,不断地揣摩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窦老师的课就像那开封了的米酒,一闻很香,再一品尝,那更教人难以忘怀,回味无穷——。她那美妙的歌声,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她的与众不同更是她走向成功的钥匙”。

所谓的“一闻很香”实际上就指的窦老师的良好形象和气质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所谓的“再一品尝”就是指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和老师的双边活动,所谓的“难以忘怀,回味无穷”就是学生上课后的感受。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窦老师的教学方法让人“难以忘怀,回味无穷”。首先,窦老师上课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结合课文补充了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知识面。其次,窦老师对课文所表现的主题把握很紧,挖掘很深,广征博引,设计独特。第三,许多课给人的感觉是虎头蛇尾,但窦老师到快要下课时出人意料高歌一曲,力图画龙点睛,让人耳目一新。

我认为值得我们向窦桂梅老师学习的“与众不同”的“功夫”主要不是她“表演”的才能,而是她扎实的文学功底、良好的人文修养、对文本独特的处理和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因为即便是一个名演员也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现在有一些语文教师语文课上得不理想的根本问题还是出在自身的文学修养和人文修养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容易忘文生义,牵强附会,课堂也就了无意味,更不可能“回味无穷”。虽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人文修养是对文本独特理解和对教材个性化的处理基础,但并是决定因素。我对窦老师并不十分的了解,但从窦老师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中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她对教育的热爱以及教学改革的冲动。正是这种热爱和冲动使她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得以在课堂中充分展现。她对文本的加工、处理以及课堂教学的预设

虽然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一点也不影响其改革探索所表现出的价值和力量。

二、学生对窦老师的意见

有21.4%的学生认为窦老师上的课只能达到良好等级,还有

3.6%的学生认为她上的课一般。这说明还有少数学生对窦老师上的课还不够满意。这些学生不满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看了下列两个同学的评价意见,也许我们能找到基本的答案。

1.“窦老师上课的内容上很丰富,形式也很新,大大扩展了我们的历史知识、课外知识,以及上课时思维得有无限想象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吊起我们想表达自己见解的渴望。可是窦老师性子直爽,哗啦哗啦地讲,反应快的人思维活跃,越学越有尽(劲)。而反应稍微慢一点的(同学)就跟不上。窦老师讲课像急促的河流,其实,在一些地方适当停一停脚步,会有意想不到的更多的惊喜与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窦老师的课上得太快太多有意见。据统计,窦老师两堂课共上了96分钟,而她自己讲了60分钟,占总时间的62.5%,学生讲话的时间(包括读书、回答问题和讨论)32分钟,占总时间的33.3%,而学生非表达时间只有4分钟(占总时间的4.2%)。虽然我不能确定上课教师表达的时间多少比较合适,但教师上课表达时间占了总时间的62.5%似乎高了一点。教师讲得太快太多的直接后果一是学生感到没有得到老师的充分尊重,二是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来不及消化,三是学生缺少思考和体验的时间,谈不上好好“感悟”文本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所以从时间维度讲,窦老师的课带有“牵着学生学生鼻子走”的味道,甚至有强制灌输的嫌疑。

至于学生提到的“在一些地方适当停一停脚步,会有意想不到的更多的惊喜与发现”,实际上指的是如果窦老师能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学生得出的结论完全可能超出老师的期待和理解。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窦老师为什么两课时上了96分钟,而不是80分钟?为什么花了96分钟还要讲得这么快这么多?在我看来窦老师主观上(至少在潜意识里)是想努力向学生特别是听课教师展示她的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如果上课时间短一点、自己少讲一点似乎就不能完整地体现她的语文教学思想,不然完全可以“悠着点”。

2.“虽然她讲课声情并茂,但她提的问题总不知什么意思,也没有几个人回答,而且从一件事转到非常远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提的问题总不知什么意思”虽然有失偏颇,但一部分学生对窦老师提出的问题理解上确实感到比较困难却是事实。主要原因一是因为窦老师提的问题特别多(共43个),且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特别短。据统计,窦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最短的为1秒,最长的为14秒,平均为5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理解窦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容易“不知什么意思”。二是窦教师提出的部分问题比较深奥,超出了学生经验系统所能支撑的水平。例如,要求学生对外交官和历史教师对晏子的评价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实际上有点勉强。因为要求学生针对这些评价发表个人看法并不切合学生的实际,也不是基于对文本人文价值的讨论。正因为如此,所以窦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没有几个人回答”。据统计,全班28个同学中被提问的学生为15人,共有两人被提问14次。这说明,回答窦老师提出的43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也就是学生提到的“反应快的人”。

学生所说的窦老师提的问题“而且从一件事转到非常远的地方”,实际上就是指的学生在学习课文但对课文并没有深入理解时,窦老师不断地补充一些材料,并要求学生研究一些与课文看似相关实际可能关联程度不是很大的问题,学生感到茫然,所以“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例如,补充“胯下之辱”到底为了什么?如果不补充这个材料,学生通过课文理解晏子这个人物形象会不会有困难或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什么偏差?

抛开文本,或者说不是基于文本情景,让学生对外交官和历史老师的观点进行评价,是不是有这个必要?

至于窦老师可能是为了防止学生会认为楚王只是对晏子个人的尊重而不是对国家的尊重所补充的“狼和小羊”的故事,不但有牵强附会之嫌(因为学生从课文中就能悟出这个道理),而且价值引导上会存在危险。不可否认,一个富有智慧的弱小者或一个弱国的智慧者要得到要他人的尊重是比较困难,但并不是说没有可能,特别是在社会逐步文明的今天。是否会是楚王对晏子尊重而对她的祖国束然起敬?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也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我是强者,我就可以肆无忌惮。

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窦老师在教学中补充的内容如果适当少一点,更切合学生实际一点,更立足文本一点,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必然会增加,自我感悟必然会更深刻,个性化学习的能力必然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学生对窦老师的建议

我对全班28位同学每人给窦老师提出的三条建议进行梳理。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就师生关系而言,同学们认为“无论您到什么样的班级上课,不管同学们是机灵的,还是沉默寡言的,您都应该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而不是被动的”。“希望老师能多与我们沟通,了解我们,像朋友一样,才能把课上得更好”。

2.就老师教态而言,同学们认为“您夸张的动作可以少一点,温柔的举动多一些”,“肢体语言不要过于夸张”,“讲到精彩时不要太激动”,“有时,人应该要委婉一些,这样会更好”“最好让人感到朴素、自然一些”。

3.就教学内容而言,同学们认为“您选材时可以根据各个年级的理解程度去选,这样同学们会理解些”,“内容不宜太多、太丰富”“您问的问题难度应该放容易一些,不然我们会回答不出来”。

3.就教学方法而言,同学们认为“思考问题的时间要长一些”,“您上课的时候可以把我们‘带入’课文,也许,更具体地说,应该是可以让我们分角色朗诵课文,让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您上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些问题,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应该让我们表演一下课文内容,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课堂学习会更加投入”,“我觉得上课时可以故事中走出来,放眼去看生活实际,这样我们会懂得更透彻,或许课会上得更加吸引人,更加丰富。要不然,会觉得很空虚”。

四、几点思考

看了学生对窦老师的评价,可以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这些思考有的是关于语文教学的,有的是涉及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

思考一:评课不能缺少学生的声音

我们在传统的评课中几乎听不到学生的声音,主要是我们认为学生没有能力和水平评课。诚然,学生不会像我们那样去评课,更讲不出什么“理论”、“原理”之类的话,但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学生没有能力和水平评课,似乎逻辑上又讲不过去。学生毕竟是教学双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不能评课又有谁能评课?就是从事实上讲,相信您看了学生对窦老师的评价后,不会再对学生的评课水平产生怀疑。当然,学生评课使用的是他们的“话语系统”,比较感性,但不乏真知灼见,是我们评课的重要资源、重要基础或者至少说是重要参考。实际上脱离具体的学生和学生的具体感受对一堂课评头品足,有时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思考二: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不同的学科虽然有不同的个性,但老师的教永远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却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不然,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如何发挥?又如何才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服务包含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入了解,对学习目标的正确定位,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对学习方法的科学选择,对学习评价的仔细研究。这样的课也许不会很好听,也许不是很好看,也许老师的许多意图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但为了学生又何妨?教师的水平主要不是体现在如何“教”上,而是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合适的服务。

思考三:“深入”必须“浅出”

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是必须的,某种意义上讲是挖掘得、研究得越深越好。但问题是如果只是“深入深出”,学生必定因为难以接受而“消极防守”,当然也就夫去“深入”的价值,有时反而给人“卖弄”、“作秀”的感觉。“深入”进去能够“浅出”才是“深入”的价值所在。之所以要“浅出”,不仅是因为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更重要的只有通俗易懂,才能心领神会。对于教师而言,“深入”的功夫是指对教材的理解水平,表现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准;“浅出”功夫是指教师将深奥的内容加工后呈现给学生的水平,表现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深入”是“浅出”的基础,“出浅”才能体现“深入”的价值。

思考四:应该尊重文本

毋庸置疑,因教材编写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最好的教材都无法适合所有学生等原因,教师对文本的加工改造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这种加工改造既包括适度的加工,也包括完全的替代。但我们对加工后的文本和替代后的文本要表示足够的尊重。我们的学科教学确实要解决许多问题,但一个文本或一节课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有限。当我们不能基于文本解决某些问题时,学生的学习就很有可能中心不明、目标不清、效果不实。教学是不是也要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

外行评课本身就有哗众取宠之嫌,鸡蛋里挑骨头又有“小鸡肚肠”之疑,敬请“内行不计外行过”。

浅谈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浅谈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浅谈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单位:无锡市东林小学姓名:张晔职务:班主任地址:槐古新村37—1号

邮编:214007电话:82826094

摘要内容: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班主任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

所谓小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学生自己主动采取的用来控制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以来,世界各国的各类教学活动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形式。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自我管理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

可以说,班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数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导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班集体方可能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

2、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3、引导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合格二字有着无比深广的含义。怎样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备现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结构,还应该具备独立完善的个性的人才。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1、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我们要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晨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实行了每月的好习惯养成评比制度,除评比优秀之星,也评比进步之星,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巧用幽默“治”学生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巧用幽默“治”学生”,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巧用幽默“治”学生

巧用幽默“治”学生

张晔

我们三(5)班是一个行为习惯较好的班级,有着积极向上的班风,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成绩在和同年级其他班级相比也有进步,唯一不足的是班里有许多学生有喜欢“接嘴”的坏毛病,就是不管老师说什么,他们都在下面任意接过话茬,经常是说的都是与上课无关的内容,有时更是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弄得我经常要停下我的教学内容,将他们引回“正路”。对此,我用过许多方法帮他们改正:

有一本正经地向他们宣告的:“请你们注意一下,这里是课堂,如果你们有任何言论要发表的话,请举手示意一下然后站起来说。”

有义正词严地对他们批评的:“请你们注意课堂纪律,不要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不想听课,还有别人想听课!”

有气急败坏地对他们威胁的:“请你们在我讲话的时候都管好自己的嘴巴,如果实在管不住的话,就请你到教室门外去讲,讲完再回来!”

可惜无论哪种“招数”的效果都不会超过十分钟,我无计可施了。一天课上,当我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解什么是“情趣”的时候,一个学生大叫道:“我们班的惠冬烨就很有情趣!”全班哄堂大笑,这一下子把我下面要讲的内容给扰乱了,这次我压住心中的怒火,改变了以往的方式,陪他们笑了笑,说道:“我也发现了,刚想说就被这位同学说了,你们总是把老师要说的话给说了,你们让老师说什么呀?”又是一阵笑声,但笑声过后那个“接嘴”的孩子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从此以后接嘴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他们都善意地把话“留”给我说了。

其实孩子“接嘴”,正说明了这个孩子不仅能紧跟老师讲课的内容,还能学有余力地想一些其他的内容,给你老师的课堂搞一些小幽默,你不必大发雷霆,或者批评教育,你不妨认同他的幽默,同时也在幽默中提出你的要求,这样可能回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课文《春的消息》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生课文《春的消息》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的消息》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课文运用了拟人化写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赋予春色的大自然以生命和灵性。

教学目标

1.认读“怜”、“雏”、“禁”、“苞”、“耀”、“搔”、“痒”、“颊”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色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欣赏体悟春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珍爱万物的生命。

教学历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见过我吗?在哪儿见到我的身影呢?(若有,评价:真是个善于留心身边事物的小朋友)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自己行吗?我姓陈,耳东陈。小朋友可以怎么称呼我呢?谁来介绍介绍自己呢?

(第一个小朋友介绍后)边给红花边说:真能干,初次见面多多关照,没带什么见面礼物就让这多小红花见证我们的友谊吧,谁还愿意和我成为朋友呢?(6.7)学生!既然我们是朋友,就应该以诚相待,有困难共同面对,有快乐一起分享。我最近学会了一首歌曲,想和我的新朋友一起分享,愿意吗?

(二)歌曲入境

1.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边拍手边唱歌。

2.引语:小朋友,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她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机,你们找到春天了吗?

3.指名说。

4.小结。是呀,刚才我们在柔柔的春风中,在柳树的枝条里,在小燕子的叫声中,在花儿灿烂的笑脸上找到了春天。躲在大地妈妈怀抱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孩子们慢慢地苏醒了。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呀,让我们快去分享这份喜悦吧!打开课文,你们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课文

2.认读花朵词语。(课件出示)

引语:小朋友的琅琅读书声迎来了桃花姐姐,你能甜甜地喊她们的名字吗?

词语见课件内容

3.再读课文

引语:这些词语宝宝可害羞了,这不她们又躲起来了,大家快回到课文中找找她们,看看还能不能认出来。

(四)研读课文

引语:多么有趣的春天呀,你喜欢这样的春天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出发到野外去找找春天吧。

1.(课件出示)欣赏春天的景色

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不能独自享受,要介绍给别人才好呢,为了当好小。导游,我们得充分地准备准备。请小朋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春天一处景色美美得读读吧。

2.学生选择小节诵读。

3.感悟第一小节(课件出示内容)

谁愿意读读它呢?(第一发言的同学评价:我真欣赏你的勇气和自信)

学生评价

赛读

预设:虽然声音有些微弱,但老师同样为你骄傲,如果声音再响亮些,老师就更快乐。有勇气再响亮到读读吗?

集体读:可能一个人的力量有点单薄,那就大家一起来试试好吗?

师范读:果然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随风舞动的枝条,小鸭戏水的美丽画面,让我的心也禁不住摇摆起来,我也想美美地来读读,大家能给我这个机会吗?

指导朗读:我读的好吗?想不想知道我读的好的小秘诀呢?那是因为我一边读一边想象春天美丽的景色(出示内容背景图片)

提升练读:你们要想读好也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试试吧?

四、学生研读其他小节

1.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能干,要不接下来我们小朋友就用我们刚刚学会的读书新秘诀(板书:边读边想象)自己去读读下面的几个小节好吗?

2.读了这么美的文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评价语:几句简单的话被你想象成一个生动美丽的画面,老师禁不住要夸夸你,你真能想象!

指名读:带上自己美丽的想象能美美的读读吗?

3.同桌赛读。快和自己的同桌分享读的快乐吧。

4.生读师听:我也想听听你们的快乐的读书声,愿意读给我听吗?

小结:现在我们行走在春天的路上,等到下一个冬天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感受到这个春天的温暖,下课后,小朋友到我们的身边找找春天吧!

引语备用:

第二小节:是呀,脱下厚厚的冬装穿上飘逸的春装,让原来沉重的身心犹如插上了一对小鸟的翅膀,快乐的想要展翅飞翔啦。读吧,让我们读的飞翔些吧。

第三小节:你的心我懂,我能感受到你想留下蝴蝶的舍不得和把它放归大自然的爱怜。都说蝴蝶是春天的精灵,富有爱心的小朋友怎么忍心随意伤害可爱的小生命呢,让我们把这喜欢和爱放在心里再来读一读吧。

第四小节:送走了寒冷的冬天,第一个张开笑脸的雏菊宝宝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谁来做做和雏菊宝宝一样勇敢的孩子,大声地读一读呢?

第五、六小节:春天来了小溪唱起了歌小草探出了脑袋。多么明媚的春光啊。

读《我的老师》有感 学生作文范文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我的老师》有感 学生作文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龙源口镇海龙学校

今天,我意外地看到了《我的老师》这篇文章,我很想出知道别人的老师是怎样的,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把它看了一番。读了《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之后我深受感触,在《我的老师》这篇文章里面充满了作者对老师浓厚的敬意。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自己的老师。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啊,在学校,老师犹如我们的父母,老师是一棵大树,而我们就是小苗。大树将自己的营养全都给了小苗,让小苗成为苍天大树。老师你犹如火光,将我们个个点亮了,但是自己却熄灭了。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令人尊敬的职业了,我敬仰世界上每一位老师,因为他们是伟大的。老师,您犹如一座山,这一座山为周围的景物都给予了最好。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实在太多太多了,老师将青春都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在老师付出的背后是多少心血和汗水啊。每到了我们舒舒服服睡大觉的时候,老师此时此刻就正在灯光下改作业。老师这么拼命地给我们上课,得益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自己,老师拼尽了努力去为我们,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学校甚至有些学生不体会老师的用心良苦,老师为了我们真是辛苦了。在这里我对老师说一声:老师,谢谢你。是你让一个无知的小孩成了一个知识也挺丰富的学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你为成长的路上付出了许多,让我人生这一条路上有了许多精彩。让我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老师是我的第二个父母,在我遇到了困难的时候。老师,您是第一个伸出双手为我解决困难的,您对我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为有你们这样的老师而自豪。

学生的感悟是“多彩”的──《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的感悟是“多彩”的──《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春雨的色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课文文质兼美,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色彩斑谰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

在课前我便有意创设情境,请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成语,在导入时,请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成语,如: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绿草如茵、春暖花开、翠色欲滴、莺歌燕舞、春光明媚等把学生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好春光的意境之中。

课前的准备为课中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进入课文的角色:我就是那只回来的燕子,我就是那只可爱的麻雀,我就是那只歌声优美的黄莺。因为我们就是美丽的春天的其中一员!

在教学中,每个孩子喜欢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理解也不同,给自己的定位也有差异。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化,对话。因此,我将朗读做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并附以表演。《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请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朗读,而后进行分角色表演,我自认为这样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实践机会,通过角色扮演,又能潜移默化地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也的确收到了这样的效果,学生都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春雨的细柔……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还没说在你眼中“春雨是什么颜色的?”的时候,有个小朋友说:“老师,不对,不对,春雨的颜色是彩色的。”

“为什么?”

“因为我看到春雨落在大地上,草儿绿了,桃花儿红了,油菜花黄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有很多很多的颜色。”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感悟。学生的感悟有深有浅,有多有少,但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我们都要加以保护。

因此,我大大地表扬了这位同学:“你真棒!你真会观察,也会思考,有不同的想法就提出来和大家分享,一起讨论。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有了不同的感悟,带动了孩子的灵感,有了教师的鼓励,激发了孩子的欲望。学生就接二连三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想法:“春天是……”

根据教材特色和儿童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上努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生的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