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七)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8-2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七)。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

教材分析: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说明除法算小棒分法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需要建立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操作活动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算,便于学生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小棒”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那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咱们看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

1、在正确的说法下面打“√”

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哪个说法正确呢?(第三个正确)

那我问一下,第一个也是平均分,5个,5个,为什么不正确呢?

(生:第一题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jAb88.cOM

第一题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而题目中说“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也就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对不对。

2、看下一题:12个笑脸,每4个一份,能分几份?

学生回答

有不同意见吗?

有同学说第一个正确,有同学说第二个正确,到底哪个正确呢?(第二个)

为什么?(因为12个笑脸,每4个一份,第一个是每3个一份)

12个笑脸,每几个一份?(每4个一份)

每4个一份,每4个一份,这是每几个一份?(3个)对啦,这是每3个一份,这是每4个一份,所以哪一个正确?(第二个)

3、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数一数有几个苹果,怎么样?(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谁来说说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4、那咱们再来看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有8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有8个苹果,每几个一份(2个一份),那咱们最好怎么分。

那老师来把它圈一圈

谁来说“8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分了4份)

像刚才这样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种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除法是怎么回事呢,它就在我们身边,请看:

师:老师今天带了18块糖,要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到几块呢?“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人分的糖一样多。

师:对,说的真好!那下面前后桌4人一组商量一下!(找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

师: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么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人分几块糖?(生:每人分6块)

师: 把18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6块,每人分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生:是)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1)介绍除号

(2)学生练写除号

我们已经会写除号了,那么要把刚才分糖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先看分几块糖?(生:18块)

师:我们就把“18”写在除号前面。分给了几个人?(生:3人)

师:我们就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人分几块?(生:6块)

师:最后把“6”写在等号后面。

师:这个除法算式就读作“18除以3等于6”。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就是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谁替老师再重新说一说,生回答

师:把18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6块,中间的这个符号叫除号,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你看一条短短的横线,上、下各有一个小圆点,分的多平均呀!所以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用除法计算。

那孩子们,谁能根据这道题再给编一道除法应用题?前提是18块糖不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学生反馈的同时要及时鼓励)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种新的运算--除法,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三、挑战园地

师:你们这么聪明,敢不敢来我的“挑战园地”挑战一下?

1、第一关:读除法算式并说说意义

2、第二关:小猫钓鱼。

3、第三关:实际应用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设置的三道关卡已全部通过!恭喜你们,挑战成功!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今天学的除法,谁来说说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延伸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二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二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包含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2.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除法的含义,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垫新课

师:老师手中有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我是怎样分的。

【学情预设】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

师: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情预设】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到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师:把刚才分的情况同桌之间再来说一说。[板书课题:除法(2)]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设计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并为学生顺利解决后面的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动手操作,引出表示方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14例5。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要求能放几盘。

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每个盘里面都只放4个竹笋。

师: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操作,并与同桌说一说操作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白该活动也是平均分的活动。因为已经有了用除法运算表示平均分的经验,所以首先分析活动是属于什么活动,学生明白后会直接想到,这个平均分的活动是不是也可以用除法运算来表示。

三、建立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的联系

师: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

【学情预设】除法算式。

师:尝试着写一写。

【学情预设】20÷4=5;20÷5=4。

师:20÷4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

师:那20÷5表示什么呢?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平均分成了5盘。

师:“平均分成5盘”是已知的,还是要求的?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成5盘吗,还是这个“5”是我们分完后才知道的?

【学情预设】是我们把20个竹笋,每个盘子放4个,最后才知道分成了5盘。

师:那用“20÷5”来表示“20个竹笋,每个盘子放4个”(加上手势),这样列式好吗?

【学情预设】不好。用“20÷4”会更好。

师:“5”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5”表示能分成5盘。

师:真厉害!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把这个平均分的活动用最合适的除法算式表示清楚了。那就是20÷4=5。(板书:20÷4=5)

师:这个除法算式能完整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边引导学生说,边指算式,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尝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活动。在列式的过程中很容易写成两种形式。利用好两个算式,借助情境图,产生冲突,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应将结果写在等号右边,即20÷4=5。

四、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结合这个除法算式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商是什么?

板书:20 ÷ 4 = 5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学情预设】被除数是总数,除数是每几个为一份,商是分得的份数。

教师板书:总数 每份数 份数

师: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学情预设】通过例题的学习,模仿例题的样子,选择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预设】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20÷5=4。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后,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结合情境让学生尝试归纳被除数、除数和商可以是什么,初次尝试抽象归纳,有了一定印象后,后面会用更多的经验验证学生的归纳,同时从概念出发潜移默化地分析,让学生对这一类题有归纳的意识。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

分别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对新知及时巩固。

师: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为什么都是12?

【学情预设】一共有12个小圆片,是把12个物品拿来分。

师:除数表示什么?那商呢?

【学情预设】除数都是表示每份几个。商表示最后分得的结果,即分成了几份。

师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其中,这个总数就是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每份几个就是除法算式里的除数,分得的份数也就是最后的结果,是除法算式里的商。

2.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2题。

(1)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回答,及时纠错。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通过平均分的等分活动建立了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操作,明确包含也是一种平均分活动,同样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学生在根据平均分的包含活动写除法算式时,会有冲突,写成20÷4=5或20÷5=4。我借助情境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此过程,分析并处理了该问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应该写在等号的右边。在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和除法的联系,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同时为以后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

掌握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画画

教学过程

展示课件

二一班明天去参观科技馆,咱们看看他们都准备了些什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交流意见。

引入课(教学例1)

把6个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一)用“圆”代替“糖果”分一分

(二)分完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

可能有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个,另一人5个;

其中一人2个,另一人4个;

其中一人3 个,另一人也3个;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教师给学生再次看图说话: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2个糖果,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个糖果,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其它三个图里的糖果同桌之间分一分,交流自己的意见。

(三)说一说

要求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5个胡萝卜,然后把15个胡萝卜分成3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动手画一画,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学生完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 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四)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同样多

教学例2, 出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边口述题目,边画出18个橘子和6个盘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的同样多)

“把18个橘子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因为要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2个,然后在提问:“分完了吗?”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做怎样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五)巩固练习

1,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六)全课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本14页的第1/2/3题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二)

一、教学目的

1. 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 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3. 会读写除法算式。

二、教学重点:

1.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三、 教学难点:

1.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来齐读一下。

(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已经了解了平均分,那么老师想考考大家,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 份,每份有几根?现在请大家借助手中的小棒摆摆看。

师:谁想把自己摆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你觉得他说得怎样?

生:很棒!

师: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还有谁也想说一说?

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你也说得很棒,大家也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来齐读一下“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生:齐读“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之前我们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式表示,表示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你能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这件事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谁想说一说?

生:12÷4=3

师:从哪几个字让你想到用除法?

生:平均分

师:你的意思是说平均分表示除法的意思对吗?

生:是的。

师:对在数学上平均分可以用÷来解决。

师: 谁认识这个符号“÷”?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视频介绍来历。

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创除号“÷”。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这样“÷”就产生了。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正式把“÷”作为除号。

师:既然平均分表示除法的意思,那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就可以用12÷4=3来表示。

师:12÷4=3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全班齐读一遍)。

师:12÷4=3你知道这个算式的意思吗?(12、4、3各表示什么?)

生:说(略)

师: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这个问题,可以用12÷4=

师:发挥你的想像力还有哪些题目也可以用12÷4=表示的?

生1:“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个?”

生2:“把12个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

师:看来12÷4=3能表示的内容很多,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为什么这些内容都能用这个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的几分求每份是多少?

师: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平均分的几分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三)、练习

1、课本13页做一做1-2题(略)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特别重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实际操作摆一摆、分一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培养动手能力。掌握平均分的几种不同方法,选出最优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用两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平均分。

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熟练地进行平均分。

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牌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均分。

1.8个★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可以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

2.8个 ★分成两份,哪一种分法是最公平的?为什么?(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二、合作探究。

1.帮猴妈把8个桃子分给4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

(1) 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教师参与分配的过程。

(2) 交流分的过程,每小组派一名成员。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倾听他人意见。

(4) 讨论评价不同的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引导最快,最准确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设计意图:平均分的分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ppt的直观演示。

2.揭示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思考: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4分,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呢?

(1)思考: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4分,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呢?

(2)想一想,填上适当的符号。

8( )4=2

想:“+”不成立,“-”不成立,“×”不成立,所以我们用新的算法:除法来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

3.板书课题: 除法的初认识

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8 ÷ 4 = 2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说明:平均分就可以用除号来表示)

8÷4=2 读作:八除以四等于二。

表示:把八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二。

结论: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算更简便。 (板书)

三、尝试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今天熊猫遇到了麻烦,那他遇到了什么麻烦呢?原来是,熊猫由于赢得了比赛,他要请朋友们来他家做客,于是他准备了好多好吃的来招待大家,眼看朋友们就要来了,这可急坏了我们的熊猫啊,那下面咱们就想办法一起来帮帮熊猫吧。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图中的熊猫要咱们帮什么忙呢?

(2)分别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3)用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1.熊猫爱吃竹笋:把12支竹笋平均分给两只熊猫,每只熊猫得几支?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12÷4=3(支)

2.猴子爱吃桃: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几个?

20÷5=4(个)

3.兔子爱吃萝卜: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兔子,每只兔子得几个?

12÷2=6(个)

4.松鼠爱吃松果:把15个松果平均分给3只松鼠,每只松鼠得几个?

15÷3=5(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除法的写法和读法。

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的结果叫商。

四、练习巩固

1.判断一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2.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3.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4.有15梨,3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5.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个苹果。)

6.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怎样分?

7.把16个苹果,

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平均分成4份,每份( )个;

平均分成8份,每份( )个。

五、总结

这节课中,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不错,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平均分)用什么方法可以快速的平均分配?并且知道了用除法算式能快速的将平均分表示出来,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 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 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师:同学们,这周五我们要去动物园春游,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原来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大熊猫啊!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准备新鲜的竹笋。

教师课件出示4只熊猫和12个竹笋图。

师:如果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这4只可爱的熊猫,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谁能提醒大家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是什么呢?

预设:平均。

问题: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每个盘子里放的同样多。

问题:请你拿出12根小棒,赶快动手分一分吧。

预设:学生动手分小棒。

问题:你是怎么分的?每个盘子分到几个竹笋呢?

预设: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帮助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课件出示动画: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问题: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叫什么呢?想必大家一猜就能猜到吧。对了,它就是除号,除号该怎样写呢,伸出手来和老师写一写吧。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解决算式写法。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问题: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你能试着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吗?

预设:同桌互相说一说。

问题: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和这个新朋友打打招呼吧!

全班齐读。

问题:谁能向老师这样大声地读一读?

预设:学生个别读。

课件介绍“÷”的由来。

(课件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除法的探索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意义,明确算式中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加强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问题: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 )个。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预设:12÷2=6。

问题:这个算式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个。

预设:这个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

同桌互相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问题: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 )个。

预设:12÷3=4。

问题: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呢?

预设:这个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

同桌互相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总结: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我们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继续分竹笋,加深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4. 微课讲解。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和梳理,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5. 除法的应用。

课件出示动画:

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用除法解决。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动画,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答案:3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可以用除法计算。

2. 分一分,填一填。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

(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答案:(1)5,2,5

(2)2,5,2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3.

10块砖,每次搬2块,( )次能搬完。

1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答案:10÷2=5(次)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感受除法的意义,明确算式中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4.

9个南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筐放( )个。

9÷(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答案:3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用符号除号“÷”来连接。“÷”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回忆本节课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九)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5,相对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一、情境导入

1.读一读,并说一说每一道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16÷4=4 20÷5=4 18÷6=3

2.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活动激趣:

教师拿出8朵小红花给同学们看,并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把这些小红花分给一些同学,每位同学分2朵,可以分给几位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教师把小红花先拿2朵分给一位同学,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再拿出2朵分给另一位同学,直到把最后2朵小红花分给第四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位同学?”

学生观察得出:8朵小红花,每位同学分2朵,可以分给4位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

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4页例5。

师:现在小熊猫要分竹笋,你们能帮它分一分吗?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1)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名学生到讲桌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份4个)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指导算式的写法。

(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20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个,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教师巡视,对写错的学生做个别指导并请学生来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读作:20除以4等于5)

(2)让学生说一说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20个竹笋,每份4个,分成了5份)

(3)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师:除法算式和加减法一样,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

20 ÷ 4 = 5

…… …

被除数  除数 商

出示除法算式21÷7=3,25÷5=5,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这两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还认识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1题。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12个)

完成练习:

每份2个,分成()份。

12÷()=()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分成了多少份?

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2.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第4题。

要分的灯泡有几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什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装几个灯座?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后思考】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通过平均分的等分活动建立了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操作,明确包含也是一种平均分活动,同样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学生在根据平均分的包含活动写除法算式时,会有冲突,写成20÷4=5或20÷5=4。我借助情境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此过程,分析并处理了该问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应该写在等号的右边,在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和除法的联系,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同时为以后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七)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情景图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有只小动物给你们分东西来了,你们猜一下是什么小动物。

学生自由猜测。出示熊猫分竹笋课件,引出熊猫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好!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请你帮我分一分。”

2、学习例4。

师: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让学生理解题意并作思考。主要理解“平均”是什么意思?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请你试着分一分,并思考问题:

A、可以怎样分竹笋?

B、到底每盘应放几个?

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小结归纳。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板书课题: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课件出示除法算式)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学习除法算式的含义。

提问学生12÷4表示什么?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整个式子又表示什么?

让学生根椐实例回答问题。可以点名让几个学生回答,反馈一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小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6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1)理解题意,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件出示:

除法:

读作:12除以4等于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一)

课题名称 第2单元 第四课时《除法1》

教学目标 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除法算式是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由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除法的意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由平均分过度到除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利用实物动手操作,对比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小组讨论多种学习活动,体会和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

1.平均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一些物品按照指定的份数分,求每份里面有几个。一种是把一些物品,每几个为一份,求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这两种情况都是平均分。

2.平均分可以用一种运算来表示,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一)自主探究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同学们可以用小棒代替竹笋,用课本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吧!

在分竹笋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可以怎样分竹笋。二是每盘放几个?

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小结: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来表示吗?对,就是除法。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法。

(二)学习除法。

1.认识除号。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 H. 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在写除号的时候,我们先写一横,在写上下两个圆点,注意横要平直,两个点要对齐。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首先,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前面。表示12个竹笋,然后再写除号,表示平均分,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分成了4份,除号后面写4,每盘放几个最后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我们在写除法算式的时候首先写要平均分的总数,然后写除号,除号后面写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写上分的的结果。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注意:除号在读的时候读除以。

(3)想一想。

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先动手分一分,再想一想怎样列式。

12÷2=6 读作:12除以2等于6.

请同学们观察12÷4=3,12÷2=6这两个算式,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12都表示要分的竹笋,也就是我们要分的总数,4和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3和6表示分得的每份数,总结关系式,总数÷份数=每份数,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个的时候,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这样的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完成教材 第13页“做一做”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连一连,完成第一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运算除法,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个的时候,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这样的除法算式来表示。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案(十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案(十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动手平均分物体,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学习难点:

使学生会动手平均分物体,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理解除法的含义。

学习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铅笔

学具:每人8个图形卡片和12根小棒。。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检查作业情况。奖励两名学生共6颗糖。

A B

2颗 4颗

师:A会怎么样?

生:不高兴

师:A为什么不高兴啊?

生:因为A分到的少,B分到的多。

结果:A非常的不高兴。

第二次是这样分给它们的:

A B

1颗 5颗

师:A会怎么样?

生:不高兴

师:A为什么不高兴啊?

生:因为A分到的少,B分到的多。

结果:A还是不高兴。

请一个同学上来分。

第三次是这样分的:

A B

3颗 3颗

师:这次A和B会怎么样?

生:都非常高兴。

结果:这次分完了两个人都非常的高兴。

师:为什么老师前两次分糖,A都不高兴,而第三次A和B就都十分高兴了呢?

生:因为第三次给A和B分得的糖果的个数一样。

师:对,因为第三次分,两人分到的同样多。

引导思考:你认为那种分法最合适?为什么?

导语:今天我们就学习怎样把一些东西分得同样多,让大家都高兴,和把东西分得同样多该用什么数学方法表示。

二、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一)解决问题,学习新知--平均分

1.课件演示(猴妈妈分桃子的画面)

猴妈妈要把6个桃子分给三个猴宝宝,怎样分最公平?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卡片,放在自己的桌上把它分成3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呢,分分看。

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

师:它们同样多吗?

生:同样多。

师:像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师课件出示: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师:那我们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边展示课件边讲解。

师:几个正方体?

生:8个正方体

师:分成几份:

生:平均分成4份。

师:怎样分?

生:平均分。

师:该怎样平均分呢?我们看课件展示。

师:每份几个?

生:每份2个。

生: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衔接语: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的方法,那我们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该用什么数学方法表示呢?

⑵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表示的意义。

师: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计算。

(板书:除法)

师:你们原来知道除法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今天就带你们认识了除法。

(板书:的初步认识)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除法的初步认识》。

课件展示除号。

师:指“÷”这就是除号。那除号该怎么写呢?

教师示范书写: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师:除号就表示平均分。

师:“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份2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边展示课件边写)

师:要分的桃是几个?

生:6个。

师:“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

师:把6平均分成几份?

生:3份。

师:“3”是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面;

师:每份是几?

生:2个。

师: “2”是每份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

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齐读:读作6除以3等于2,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请学生个别说这个除法算式读作什么,表示什么。

衔接语: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该用除法计算,我们也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和所表示的意义。下面王老师想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三、课堂检测

1.课件演示

哪一组是平均分?

2. 学生操作

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3.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去分。分完后写出这个除法算式,读出除法算式,再说出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好,老师要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给我们班的6位同学。谁会分?请同学来分香蕉。并请学生说出算式。

四、小结,谈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的方法。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及表示的意义。对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附: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每份同样多 平均分

6÷3=2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八)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八)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

PPT课件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同学们好!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请你帮我分一分。

师: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1:每份一样

生2:每份分的一样多

师总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1)可以怎样分竹笋?

(2)每盘应放几个?请同学们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回答。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1个1个地分,也可以是2个2个地分或3个3个地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个竹笋。 像这种平均分在数学上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课题:除法(一)除法的含义)

二、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

生1:3个

生2:12÷4=3(个)

师: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生1:用除法算式

生2:可以用除法表示

师:如何列算式?

生:12÷4=3

课件出示:12÷4=3

①认识除号,并教除号的写法。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叫做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上下各点一个实心的小圆点,横线要短、平、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作。

(二)除号的由来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12÷4表示什么?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 )个。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 )个。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 )个。除法算式: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并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 读作:8除以4等于2

9÷3=3 读作:9除以3等于3

6÷2=3 读作:6除以2等于3

15÷5=3 读作:15除以5等于3

16÷4=4 读作:16除以4等于4

2、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15÷5=( )

3、分一分,填一填。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2)=( )

(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5)=( )

4、看图写算式。

5、看算式填空。

15÷5=3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24÷6=4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6、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一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课本第15页练习三,第1~3题。

六、板书设计:

除法的含义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六)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六)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2及61页做一做,练习十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和摆花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和摆花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说一说除法的两种含义:

师: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为一份来分,求能分成多少份,都可以用( )计算。

生:用除法计算。

2. 圈一圈,填一填:

课件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圈一圈的方法填出相应的算式。

(1)有11根筷子,2根一双,一共有几双,还剩几根?

(2)有15个▲,每4个一份,可分几份,还剩几个?

师引入:两题都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那么余数和除数究竟有着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板书课题: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通过复习除法的意义,并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圈一圈填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商、余数,为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做好铺垫。)

二.动手实践,观察对比,初步感知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发现规律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1)(这些小朋友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想一想:摆1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如果有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动手实践。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摆的结果算式8根□ □8÷4=2(个)( )根

2.汇报交流。

(1)交流展示(9根小棒摆出了怎样的结果?谁先来试试?)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 8÷4=2(个)

9根 □□│ 9÷4=2(个)……1(根)

10根 □□││ 10÷4=2(个)……2(根)

11根 □□│││ 11÷4=2(个)……3(根)

12根 □□□ 12÷4=3(个)

(2)猜想:好了,同学们,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的结果吗?

13根 □□□│ 13÷4=3(个)……1(根)

14根 □□□││ 14÷4=3(个)……2(根)

15根 □□□│││ 15÷4=3(个)……3(根)

16根 □□□□ 16÷4=4(个)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3)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16根能剩4根吗? □□□□ 16÷4=4(个)

17根能剩5根吗? □□□□│ 17÷4=4(个)……1(根)

师小结:除数是4时,

余数总是1、2、3,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是3。

(4)归纳小结: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三.观察对比,深化感知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进一步验证规律

1.课件出示:每5盆花摆一组, 可以摆几组?多几盆?让学生观察算式中除数和余数之间存在的关系。

(1)15盆花: 1 5 ÷ 5 = 3(组)

(2)16盆花: 1 6 ÷ 5 = 3(组)…… 1 (盆)

(3)17盆花: 1 7 ÷ 5 = 3(组)…… 2 (盆)

(4)18盆花: 1 8 ÷ 5 = 3(组)…… 3 (盆)

(5)19盆花: 1 9 ÷ 5 = 3(组)…… 4 (盆)

(6)20盆花: 2 0 ÷ 5 = 3(组)

(7)21盆花: 2 1 ÷ 5 = 4(组) …… 1 (盆)

(8)22盆花: 2 2 ÷ 5 = 4(组)…… 2 (盆)

(9)23盆花: 2 3 ÷ 5 = 4(组) …… 3(盆)

(10)24盆花: 2 4 ÷ 5 = 4(组) …… 4(盆)

(11)25盆花: 2 5 ÷ 5 = 5(组)

……

2.师问:上面的算式中,当除数是5时,余数总是( ) ,最小的余数是( ),最大的余数是( )。

3.师小结:当除数是4时,余数总是1、2、3,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是3;当除数是5时,余数总是1、2、3、4 ,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是4 ,说明余数<除数。因此,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师板书:余数<除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由谈学习体会,师总结。)

五、坡度练习,升化提高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学到了很多本领,老师非常高兴,小精灵更高兴,它想考考你们,有没有信心?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游乐园。师出示课件:

第一关:找余数

(一)我会填: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一定比( )小。

2、 ÷9=6……( )

余数可以是( )。

3、一个数除以7,余数可以是( ),那余数最大是( ),最小是( )。

(二)我会选: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如果除数是9,余数是( )。

A 大于9 B 小于9 C 等于9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除数是7,那么它的余数不可能是( )。

A 、5 B、6 C、7

(三)猜一猜:

1、当除数是5时,余数可能是( )

2、当除数是8时,余数可能是( )

3、当除数是12时,余数可能是( )

第二关:找除数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一定比( )大。

2、在算式☆÷( )=〇……5中,除数可能是( )。

A 3 B 8 C 4 D 5

3、在算式☆÷( )=〇……7中,除数可能是( )。

A 4 B 6 C 5 D 9

第三关:拓展提高

1.练习十四第1题。

2.想一想:用一些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3.举一反三:如果摆三角形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摆正方形、六边形呢?

4.猜一猜

小红说:( )÷( )=( )个……5根,猜猜我摆的是什么图形? ( )

小明说:我的算式余数是3,猜猜我摆的可能是什么图形?可能是( ),也可能是( ),还可能是( )。

板书设计: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余数

8根 □□ 8÷4=2(个)

9根 □□│ 9÷4=2(个)……1(根)

10根 □□││ 10÷4=2(个)……2(根)

11根 □□│││ 11÷4=2(个)……3(根)

12根 □□□ 12÷4=3(个)

13根 □□□│ 13÷4=3(个)……1(根)

14根 □□□││ 14÷4=3(个)……2(根)

15根 □□□│││ 15÷4=3(个)……3(根)

16根 □□□□ 16÷4=4(个)

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围绕教学目标,本人认为达到了教学要求,教学效果不错,但也在教学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反思如下。

1.目标定位是让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和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新课引入设计了复习除法的两种意义和圈一圈,填一填的练习两个活动,是为了顺利引入新课并激发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3.重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余数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其它活动和练习都是围绕这两个内容展开。

4.引导学生全面经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加强直观教学,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余数的产生,学生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巩固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了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

5.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

(1)填空、选择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开发的练习都在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以及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2)用猜一猜的形式摆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下的小棒根数来确定余数,以及根据余数来猜所摆的图形确定除数,进一步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强化有余数除法知识的运用价值,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动力。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几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除法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一天,小明和小红去果园摘苹果,小明和小红摘来了12个苹果,你能帮忙把这12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吗?它们平均能分到几个苹果呢?

预设:6个。

问题:你是怎么列式的呢?

预设:12÷2=6(个)。

问题:你能试着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预设:表示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

揭示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

板书课题: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检验学生对除法含义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 课件出示例5。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每4个分一份。

师:那谁能说说你们放了几盘呢?

用自己的圆片动手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师:大家跟他分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生:是!

师:也就是: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设计意图:利用熊猫分竹笋这个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帮助熊猫解决问题,同时也巩固列除法算式的旧知,在这基础之上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师板书:20÷4=5

(1)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我们把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把得数叫做商。

全班齐读: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名称。

指名说。

同桌互说。

师:大家真棒!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课件出示微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锻炼孩子自主的学习能力,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记住各部分名称及表示的含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问题:如果这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 )盘。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用手中的圆片分一分。

预设:20÷5=4。

问题: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这个算式表示有20个竹笋,每5个1份,分成了4份。

问题:在这个算式中,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谁是商呢?

预设:20是被除数,5是除数,4是商。

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及各部分名称。

师总结: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继续分竹笋,加深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分一分,填一填。

每份2个,分成了( )份。

12÷( )=( )

每份3个,分成了( )份。

12÷( )= ( )

每份6个,分成了( )份。

12÷( )=( )

答案:6,2,6;4,3,4;2,6,2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除法算式,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2.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10÷5=2 15÷3=5 18÷2=9

48÷8=6 56÷7=8 28÷4=7

答案: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3. 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 )个4。

( )÷( )=( )

20里面有( )个5。

( )÷( )=( )

答案:6,24÷4=6。4,20÷5=4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除法的进一步认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4. 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14÷7=( ) 8÷2=( ) 18÷9=( ) 24÷6=( )

答案:2,4,2,4。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还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含义。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多了一种运算新技能。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一起对整节课的回顾,帮助学生厘清本节课的知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八)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气球图,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同学们说气球的顺序号码老师来猜它的颜色。

出示7个草莓图,学生说摆法,并写出除法算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出示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同学们请看,喜羊羊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几根小棒能摆一个正方形?(4根)那用8根小帮能摆几个这个的正方形?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9根呢?

2、小组合作: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用10根、11根、12根摆正方形,每次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接下来就请大家分别摆一摆,并把摆的结果填写在记录单的表一中。

(1)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2)操作完毕后,交流汇报。

出示算式: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2÷4=3(个)

(3)延伸

师:现在我们不动手摆小棒,有13根、14根、15根、16根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剩余几根?

要求学生猜一猜并写出算式,然后再汇报。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3、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2)再请你们来找找,在这些算式中除数是几?除数有哪些?

(除数 是4)(余数有1、2、3、)

余数能是4吗?为什么?

(4)、质疑。

师:也就是说余数不能等于4,那比4大的行不行?可能剩余5根吗?

(4)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板书:余数〈除数)

师:一起读一读。

师:(追问)除数是4,余数是1、2、3,这些余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几?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想一想用一堆小棒摆5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

2、下面这些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

(1)、 ÷6= ……( )

(2)、 ÷8= …… ( )

3、选一选:下面这些算式中,除数可能是答案中的哪一个?

(1)、 ÷( )= ……5 除数可能是( )

A. 3 B. 8 C. 4 D. 5

(2)、 ÷( )= ……7 除数可能是( )

A. 4 B. 6 C. 9 D. 7

4、做一做。

(1)、□÷6= ……( )余数最大是多少?

(2)、 ÷( )= ……9 除数最小是( )

5、生活中的数学

练习十四第1题。

“猜一猜”的游戏。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七)》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