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物理上册《压强》学案人教新课标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03

九年级物理上册《压强》学案人教新课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物理上册《压强》学案人教新课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九年级物理上册《压强》学案人教新课标

学习目标:

1、学会压强的概念

2、掌握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会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学具准备:

一块海绵,一只玻璃杯,两个钩码.

学习过程:

一、自学阅读

1、自学课本P76—P77,“想想议议”和“探究”部分。方法提示: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比较,图14.1—3甲、乙乙、丙

2、自学检测:通过自学,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因素有关。课本P76-77甲、乙对比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对比说明压力相同时、()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和()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和____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利用身边的海绵,玻璃杯,钩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组讨论: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如何改变受力面积,

小组实验:以小组完成实验(选一小组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并引导得出结论:

三、压强

1、自学课本P77压强部分,要求: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分析例题。

2、自学检测

(1)物理学中把______叫做压强,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变形后F=______,S=______。

(3)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自然平放).

(4)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自然平放时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不是物体的底面积)。

(5)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6)练习:一块砖平放在地面上,砖的重量约20N,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03m2,计算砖对地面的压强。

3、以小组分任务展示自学内容

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自学课本P78“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压强公式P=F/S,要增大压强,可以保持______不变,增大______;保持______不变,减小______;要减小压强,可以保持______不变,增大______;保持______不变,减小______;

2、合作学习

以小组开展增大压强,减小压强举例活动。

3、展示各组列举的事例。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本节课我还有疑惑:

六、达标训练

1.压强是反映___________的物理量。物理学在把_________________定义为压强。压力作用的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一医用注射器活塞面积是3cm2,如果加在活塞上的推力为1.5N,则针头所注射的液体的压强是_________帕。

3.如图所示:将小凳按两种方式先后放在海绵上,作用效果如图,
此实验说明:当_______相等时,若_______减小,则_______

增大。

4.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3:5,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

接触面积之比为1:2,则甲、乙两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之比为______,压强之比为_______。

5.一块砖平放和竖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其受力面积之比为4:1,则平放和竖放时,对地面

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压力之比为______________。

6.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地面上,对地面压强最小的放置方法是()

A.平放B.侧放C.竖放D.无法判断

7.关于压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就是重力

B.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C.压力的方向一定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

D.压力的方向有时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有时不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

8.关于压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都是由于重力产生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重力;

B、压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C、压力作用的效果只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D、压力的大小有时与重力有关,有时与重力无关

9.“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如图所示的四种动物器官中,具有增大压强功能的是()

A

B

C

D

牛蹄

鸭足

啄木鸟嘴

狗头

10.小明在地面上站立与行走时,比较他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
A.小明行走时单脚着地,他对地面的压力较大、压强较小

B.小明站立时双脚着地,他对地面的压力较大、压强也较大

C.与行走时比较,小明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不变、压强较小

D.不论小明站立还是行走,他对地面的压力不变、压强也不变

七、拓展提高

1.如图所示,A为边长0.1m的正方体,重5N,B为粗糙水平面,F为竖直作用在A上的力,大小为6N,则图甲中B所受压力为_______牛,受到的压强是_________Pa,图乙中B所受压力为_______牛,受到的压强为_________Pa。

2.质量为76Kg的滑雪运动员,其脚下每块滑雪板的长度为2m,宽度为0.1m,重为12N,求运动员站立时,水平雪面上受到的压强。

精选阅读

九年级物理上册《力和机械》学案人教新课标


九年级物理上册《力和机械》学案人教新课标

学习

目标

1.通过回顾重力、弹力、摩擦力、杠杆、滑轮、滑轮组等知识点,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体系。

2.通过对杠杆平衡条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实质特点加深理解及其应用和练习巩固、拓展延伸来找出规律,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和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构建知识体系;灵活运用力和机械知识解答生活中相关问题

难点

运用力、杠杆及平衡原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特点和实质、较熟练地分析解决与其相关的实际问题物。

学具

环节

复习过程

教师活动

文本框:力和机械

弹力:1定义________,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_____

定义:由于地球_____________而受到的力

大小:与___成正比关系式:______

重力三要素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的种类作用点:_________密度均匀形状规则物体

重心在______

定义:阻碍物体___________运动的力

摩擦力:种类:滚动摩擦力、___摩擦力、___摩擦力

摩擦力影响因素:1.______;2.________

增大________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加________

定义: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一点:支点

五要素二力:动力、阻力,符号分别为______和_______

杠杆二臂:动力臂和阻力臂,符号分别为_和__

平衡原理:_×_=_×_即:___=___

简单机械省力杠杆:L1_L2F1_F2如____;

分类费力杠杆:L1_L2F1_F2,如____;

等臂杠杆:L1_L2F1_F2,如____。

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

定滑轮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

滑轮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滑轮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__________力

滑轮组省力规律:有几段绳子与__动轮连接,所用的拉力就等于物体与动滑轮总重力的_______

一.重力

【例1】如图13-1所示,质量为1kg的小球用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用力的示意图法在图中画出它所受的重力G(g=10N/kg)。

图13-1

【提示】先求出小球的重力,然后再根据要求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即可。

二.摩擦力

【例2】如图13-2所示,是小芳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时的情景。(1)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纠正错误后,应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作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若在木块上再放一个砝码,则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当木块在水平上静止,不再受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时,木块与水平面间____(填“有”或“无”)摩擦力。

图13-2

【提示】当木块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放入砝码后压力变大,即可判定出摩擦力的变化。当木块不受拉力且静止时,木块受平衡力,如果有拉力与摩擦力构成平衡力,所以摩擦力不存在,否则,摩擦力不存在。

三.杠杆

[例3]如图13-3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杠杆上每格均匀等距,每个都相同.下列四项操作中,会使杠杆右端下倾的是()

图13-3

①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外移动一小格

②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内移动一小格、

③在杠杆的两侧同时各减掉一个钩码

④在杠杆的两侧钩码下同时各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思路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O为支点,两侧的钩码重力分别为动力和阻力,格数为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哪边力与力臂的乘积大,杠杆就会向哪端倾斜。

四.滑轮、滑轮组

【例4】用下图示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若拉力F将绳子的自由端移动1.5m时,重物升高0.5m,请你在图中画出绳子绕法。

【思路分析】:若要使重物升高0.5m,绳子的自由端将移动1.5m,应使重物由3股绳子承担。本题考查了基本作图能力,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搞清用多大的力,有机股绳子与动滑轮相连接,体现了新课标中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图13-4图13-5

【例5】如右图所示,用滑轮分别将重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高度。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重小于物重G,所用拉力分别为F甲、F乙,则F甲----F乙(填””、“=”或“”)

【分析】定滑轮的特点是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因此F甲=G;动滑轮可省一半力,则F乙=0.5G。本题主要考查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掌握情况。

复习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惑:

请完成下列达标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09·福州)如图13-4所示,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工具是()

图13-4

2.(2009·泉州)如图13-5所示下列图4-像中,能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是()

图13-5

3.如图13-6所示,均匀木棒AB长为1m,水平放置在O、O'两个支点上。已知AO、O'B长度均为0.25m。若把B端竖直向上稍微抬起一点距离,至少需要用力20N;若把B端竖直向下稍微压下一点距离,则至少需要用力()

A.20NB.40NC.60ND.8ON

图13-6图13-7

4.如图13-7所示,杠杆AOB的A端挂重为GA的物体,B端挂重为GB的物体,杠杆平衡时AO处于水平位置,若AO=BO,杠杆自重不计,则GA与GB的大小关系是()

A.GA>GBB.GA=GBC.GA<GBD.无法比较

5.如图13-8所示,轻质杠杆OE可绕O点转动,其中杆上相邻各点之间距离相等,在C点处挂一重为20牛的物体G,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

图13-8图13-9

A.在A点作用一个竖直向下的力,大小为60N

B.在B点作用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大小为40N

C.在D点作用一个竖直向下的力,大小为15N

D.在E点作用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大小为12N

6.如图13-9所示为一粗细相同、密度均匀的木头,放在水平面上,若一名同学想用力将A端抬起,若用力方向始终与木头垂直,直至木头竖直放置,如虚线所示,则用力的大小变化是()

A.越来越大B.越来越小C.大小不变D无法判定

二.填空题

7.各式各样的剪刀都是一对对的杠杆。如图13-10所示,要剪开铁皮,应该用最合适;剪纸或布时,应该用最合适。(选填标号)

图13-10

8.如图13-11是一种拉杆式旅行箱的示意图,使用时相当于一个(填“省”或“费”)力杠杆;若箱和物品共重100N,动力臂是阻力臂的5倍,则抬起拉杆的力至少为N.

图13-11图13-12

9.如图13-12所示,工人用动滑轮将重400N的木箱匀速向上提升,不计摩擦和滑轮重,在此过程中,工人用的拉力为N,木箱的重力势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三.作图题

10.如图13-13是正在足球场上滚动的足球,请画出足球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

图13-13图13-14

11.(2009·兰州)一块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形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在要将木板从N端抬起,请你在图13-14中标出支点O的位置,并画出所用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和动力臂L(板的厚度不计)。

四.实验题

1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

图13-15

(1)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拉动木块,使其作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13-15所示。根据______知识可知,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N.

(2)小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他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

13.小明用天平、钩码、弹簧秤研究物体所受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测量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图13-16

(1)某次测量弹簧秤的读数如图13-16甲所示,请你将弹簧秤的读数填入上表空格中。(2)根据上表记录的实验数据,在乙图中作出重力随质量变化的图像。

(3)由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用天平称量钩码质量时,要注意使用天平之前,应该使游码停留在位置。

五.计算题

14.(2009·兰州市)图13-17为用道钉撬来撬铁路枕木上道钉的图片,若阻力F2为1500N,根据图片估算此道钉撬所用最小动力F1的大小。

图13-17

15.如图13-18是举重运动员小宇自制的训练器械,轻杆AB长1.5m,可绕固定点O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A端用细绳通过滑轮悬挂着体积为0.015m3的沙袋,其中OA=1m,在B端施加竖直向上600N的作用力时,轻杆AB在水平位置平衡,试求沙子的密度。(g取10N/kg,装沙的袋子体积和质量、绳重及摩擦不计)

图13-18

矫正与指导: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_____页__________题

复习反思

1、本课收获:2、不足之处:3、改进思路:

九年级物理上册《其他简单机械》学案人教新课标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物理上册《其他简单机械》学案人教新课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物理上册《其他简单机械》学案人教新课标

学习目标: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本质及其作用。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3、会根据要求组装和使用滑轮组。

4、通过科学世界了解轮轴和斜面及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

提问:杠杆可以分成几种?省力杠杆的特点是什么?

阅读课本图13.5-1并讨论:要将一袋大米提到二楼,他是向什么方向用力的?为什么胖子能拉上去,但首瘦子不行,这个装置能省力吗?

升国旗时,是向哪个方向拉绳子的呢?

(二)探究新知

阅读教材69-70页相关内容,完成:

1、结合图13.5—3,自主探究定、动滑轮的特点,让学生完成以下表格

滑轮

定义

省力情况

优点

不足

实质

定滑轮

动滑轮

2、定滑轮和动滑轮可以组成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并完成想想议议

针对训练1:完成课后题第1题

4、阅读并思考P71-72页《科学世界》相关内容,组内合作完成《科学世界》内相关问题。

针对训练2: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和斜面?

(三)达标训练

1、滑轮组是有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使用滑轮组既可________又可___________.用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当拉力F将绳子自由端拉下2米时,物体才上升0.5米,由此可知该滑轮组是一个_________.

2、学校升旗仪式上,当升旗手缓缓向下拉绳子时,旗子就会徐徐上升。这是由于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它能改变力的方向,但(选填“能”或“不能”)省力。

3、下列各图中利用了动滑轮的是()

4、用一个动滑轮将重120N的物体匀速提起(动滑轮重、摩擦忽略不计),所用拉力为()

A.120NB.60NC.240ND.30N

5、如图所示,工人用扳手拧螺母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扳手相当于一个费力杠杆

B.使用扳手时,手离螺母越近越省力

C.使用扳手可以省功

D.使用扳手用力拧螺母时,最好戴上手套,避免手受伤

6、用右图示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若拉力F将绳子的自由端移动1.5m

时,重物升高0.5m,请你在图中画出绳子绕法。

绕绳方法总结:。

7、如图所示,用滑轮分别将重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

升相同高度。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重小于物重G,

所用拉力分别为F甲、F乙,则F甲F乙(填””、

“=”或“”)

(四)课堂小结

1、定滑轮的实质是,使用定滑轮不,但是不能。

2、动滑轮的实质是,使用动滑轮不,但是不能。

八年级物理上册《大气压强》学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大气压强》学案

第三节大气压强(教材分析)
范云峰
本节教材可分为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与变化两部分。
知识与技能要求: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大气压的存在。
大气压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利用大气压,但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却并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教科书用图14.3-1中的甲、乙两个现象和丙的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在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后课文提出: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教科书通过图14.3-2的实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小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利用录像演示了托里拆利实验,并解释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在这里还要让学生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和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学生充分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基础上,课文介绍大气压的测量仪器──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在介绍气压计时,教材把重点放在常用的金属盒气压计上。
最后让学生观察图14.3-6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的抽水示意图,通过“想想议议”来弄明白它们的工作原理。
另外,这节课的习题也非常有生活气息,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大气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等。
学生用: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一)实验引入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红墨水注入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你是否能让里面的水不流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
(1)用手堵住上面的管口,水不倒流下来。
(2)用手堵住任一管口,玻璃管横放,水不倒流下来。
2.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它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在各个方向上产生压强)
(二)探究实验
1.分组进行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动手设计、操作,进行实验探究。
各组发放不同的实验器材: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
2.学生上台实验展示:
(1)塑料杯装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不会掉下来。
(2)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
(3)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
(4)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倒流出来。
(5)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塑料杯能吸附着不掉下来。
(6)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很费力。
3.让学生自主提出有关大气压强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2、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演示: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
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本课小结
这是一个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本案例中教师在提供实验器材后,并没有指导学生应用何种器材进行实验,而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组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变革,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其次,课堂探究带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在精心设计的导向作用下,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如果对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几个演示实验,就失去了让学生感知、操作和语言交流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失去了学生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
此外,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学习形式。而探究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能让学生在充满对求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欲的前提下,在不断的探究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在利于独立探究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建造一个活的小型藏书库。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探究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间的交互学习(对话、协商与合作等)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进行验证,并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从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