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宿建德江》教案(二)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7-27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宿建德江》教案(二)。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宿建德江》教案(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宿建德江》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宿”,理解“烟渚”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读诗,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对“客愁新”“野旷天低树”的理解,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介绍背景:

1、上个月我们曾在这里和五年五班的郭老师上过一节古诗课,还记得那首诗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们一起背一遍吧!

3、孟浩然与李白告别去扬州那年,他四十岁。孟浩然从二十几岁便离开家乡湖北远赴京城长安,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求得官职,然而在京城十多年间,他在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结果均以落榜告终!心灰意冷的孟浩然便返回襄阳老家开始隐居!三年后,心有不甘的孟浩然决定再次离家,去江南一带游历,他要广交朋友,希望四十岁的自己还能够有机会谋得官职!于是这年春天,他在黄鹤楼与李白挥袖告别满怀希望出发!出去秋来,一转眼半年过去,孟浩然的发展依然很不如意,这天夜晚,他泊船于建德江畔,眼望四周景物想到自己前途渺茫,便提笔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看题目,结合预习

1、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2、认识多音字--宿并理解字义

3、理解建德江关于作者孟浩然还有谁想补充吗?

4、那么孟浩然夜宿建德江边到底看到了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视线去建德江边看一看。

三、出示古诗,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结合预习,用四单元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建议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完善。

出示思考问题:

1、诗人夜宿江边看到了什么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逐句汇报

1、看到了什么:看诗句,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以下词语: 烟渚 日暮 野 天 树 江 月

2、重点:“客”“愁新”的理解:出示诗经节选说明,本来不如意夜晚不能回家更增添了一份忧愁

3、拓展借月抒怀的诗句--读读体会

六、

1、看板书,回顾全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些景物的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忧愁。这种情感,诗句中有没有直接体现的字词呢--愁

2、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七、结合这首诗,再提起夜泊人,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孤独、寂寞、忧愁、思念……

八、老师又带来两首描写游子漂泊异乡夜宿在外的古诗,出示课后的两首诗--《枫桥夜泊》《天净沙秋思》

1、自由读你能找到诗中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词语吗?

2、围绕着这个词语,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找找读读,理解体会。

3、读诗,感受

九、全课总结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WWW.Jab88.COM

延伸阅读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宿建德江》教案(三)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宿建德江》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明确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这样一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道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看一看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题目)

(二)解题:谁来读一下诗的题目,(生答)他有一个字读的非常准确,“宿”这个字是个多音字,谁来说一下还有什么读音?,跟读。生齐读题目,“宿建德江”中的“宿”是什么意思?我们从题目中可以知道什么呢?

(三)介绍诗人

那对于诗人孟浩然你了解多少呢?你能通过搜集资料获得知识,是非常好的方法。正如这位同学所介绍的那样,孟浩然一生只活了52岁,他是襄阳人,因此人们还称他为“孟襄阳”,我们学过他的《春晓》,将来还要学习《过故人庄》,那么现在我们就跟着他的足迹到建德江去看一看,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把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四)读古诗,体会情感

xx同学读的非常好,我们听一听她读的好不好?她有一个词读得非常准,“烟渚”, “烟渚”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很好,这是个不错的自学方法。接下来大家听一段录音,看看他读的好不好,(PPT音频)那谁能再为大家读一遍古诗呢?从他的朗读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你们读的这么好,老师都忍不住参与进来了,下面同学们读每句诗的前两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师生配合读)交换角色。

(五)解读古诗

我们都知道,读诗要读出感情,读出情绪,下面我来读题目,大家读古诗,看一看,你能读出诗人的什么情绪呢?(师生配合读)PPT:“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压抑吗?庐山瀑布倾泻而下的壮阔景象怎么能让人压抑呢!登上高楼遥看远处景色,又怎么能让人压抑呢!那孟浩然在建德江住宿到底看到了哪些景物,让他心情如此压抑呢?接下来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看到了哪些景物?你能不能描述一下这个画面。日暮客愁新,“愁新”的意思是什么?诗人愁的是什么呢?你怎么知道他是思念自己的家乡呢?这是新愁,那相对应的就有旧愁,我们看看诗人的旧愁是什么?他寒窗苦读数十年,却以失败告终,他的理想破灭了,能不愁吗?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一遍。(音乐)

我们都知道“日暮”是日落的时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那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你可能正在和小伙伴背着书包说说笑笑地回家去,你可能正在和爸爸妈妈吃着好吃的,聊着一天发生的有趣的事,PPT(画面),这些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感觉?那我们再看一看诗人所处的建德江,如果这个时候你就是诗人孟浩然,你会想些什么?可是现实却只有空旷的原野和比树还低的天空,大家想一想,天空真的会比树还低吗?显然不会,多年苦读,考试落榜,理想破灭了,心情自然苦闷,所以实际上低的不是天空,是什么?诗人的心情。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来读一下诗的后两句。

此时此刻,那落日、那原野是愁,那比树还低的天是愁,甚至连那清澈的江水也是愁,诗人满怀愁苦只能向谁倾诉?是啊,独自一人住宿异乡,唯有明月相伴,唯有明月肯听他诉说愁苦,因此觉得“月近人”。

自古以来用月亮寄托情感的诗句数不胜数,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像这样用景物寄托情感的诗还有很多,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这些诗以及诗中的景物又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呢?我们课下再继续探讨。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这首诗是诗人孟浩然落榜后夜宿建德江有感而发的,茫茫夜色不禁勾起了孟浩然思乡之情,想起自己的经历,心里又忍不住生出无尽愁绪,还好有明月相伴,心里才似乎有了一丝安慰。希望同学们学过之后心里能有所感触。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八、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烟渚”

孤独、压抑

“愁”

思念家乡、亲人

考试失败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2020宿建德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默写这首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明确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2.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4.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三、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课文的初步认识,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中的人物。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们。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想结合。

(四)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1.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2.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3.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4.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读一读:画一画

有感情朗读。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画图。

6.背一背

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先写后说)

四、古诗欣赏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古诗诵读宿建德江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诵读宿建德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诵读宿建德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技能: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读中感悟,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5)问一问: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
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背诵古诗。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六)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六)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3.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展示丁香花图片,请学生谈谈对丁香花的印象以及了解,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文本,作者从“赏花”和“悟花”两部分描写了丁香花。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丁香的美?并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文本,理解感悟。

1.细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①城里丁香花

②城外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

④雨中丁香图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①颜色

②形态

③味道

可结合练习“思考探究一”想想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赋予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

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4.赏析描写优美语句。

出示句子: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参考“问题探究”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理解文章意境。

穿插“思考探究”第二题,让学生边赏析,一边深入思考。阅读中,你看到了、想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5.问题探究:

(1)“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2)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

(三)理解情感,品悟中心。

1.结合文章,进一步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结图。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结合“积累拓展”第四题,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问怨、愁思的诗境中。

(3)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2.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过渡:丁香这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而郭沫若先生笔下那”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的石榴,与”丁香结“有着相似之处,我们来共同阅读吧。

(四)展开阅读,开阔视野。

整合阅读图书中郭沫若的《石榴》。

1.用简洁的句子或者词语去描述一下石榴。

2.在夏天,许多花都不再争奇斗艳,石榴花却开了起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

3.说说”石榴“与”丁香结“的相似之处。

4.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后练笔:体会学习本文由事物引发联想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

板书设计

丁香 -- 丁香结

① 城里丁香花 ①颜色 ①繁密耀目

② 城外丁香花 ②形态 ②幽雅的甜香 无畏无惧

③ 斗室外三颗白丁香 ③味道 ③娇俏灵动

④ 雨中丁香 ④鲜润妩媚 从容豁达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十)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十)

课题:丁香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圈画重点语段,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积累语句。

3.领会和学习作者由丁香花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积极豁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几种花卉的图片,引出丁香花

大自然的花卉万紫千红,俗话说,各花入各眼,同学们最喜欢哪种花呢?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出示丁香花图片,找同学说说对丁香花的看法和感受。作家宗璞窗外的三棵白丁香与她朝夕相伴,又让她产生了怎样的情思感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宗璞的散文《丁香结》,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导入新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几种花的象征意义导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做准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基本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积累生字词:(结合教材课后读读写写,适当补充拓展,注意正音)

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参差 斗室 朦胧 恍然

【设计意图】

走近作者,知人论世。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打好学习的基础。

三、初读文章,梳理“丁香之结”

1、自由散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且圈划出描写“丁香结”的句子。关注这些句子出现的位置,划分层次。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后三段写的是丁香结。

2、作者在两部分中,围绕“丁香”各做了什么?尝试添加一个动词,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赏丁香”,后三段写的是“悟丁香”。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近文本,探究丁香结。

四、感知文章脉络

1、文章的题目是“丁香结”,圈画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看一看主要出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预设: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三段。

2、既然“丁香结”出现在文章后三段,那么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思考、概括并回答)

预设:文章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重点写丁香花的色彩、形貌、气味、姿态。

3、仔细圈画前三段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思考这三段对于丁香花色、形、味的描写是否重复?还是各有何侧重呢?

(学生默读、圈画、思考、朗读并回答,教师从旁引导、归纳)

总结:由此可以看到,文章前三段描写丁香花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写丁香,逐渐转到写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丁香,丁香与“我”越来越近,情感越来越深。

前三段对于丁香花的描写,与后三段所写的“丁香结”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为深入文本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的生字词,明默。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要求:要能写出个性特征,能对景物进行具体的刻画。

【设计意图】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随笔

丁香结

宗璞

一、(1-3) 丁香花 赏花

二、(4-6) 丁香结 悟花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九)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九)

教学目标:

1、了解丁香结中作者通过视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丁香花的写作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用多角度描写加上修辞手法来描写一种花。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用多角度描写和修辞手法手法来描写一种花。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用多角度描写的手法来描写一种花。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1、回顾《丁香结》中作者描写丁香的角度。

预设:颜色:“忽然呈出两片雪白”、“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

姿态:“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香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二、对比阅读

1、阅读作者宗璞的另外一篇散文《紫藤萝瀑布》,寻找作者在描写这两种花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

(1)作者在描写紫藤萝时,也对紫藤萝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

如描写紫藤萝的形态时,写到“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对于花颜色的描写如“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等;在描写到花香时,写到“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2)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丁香花“星星般的小花”;紫藤萝“像一条瀑布”

拟人丁香花会“从墙上窥着行人”;紫藤萝中淡紫色的花“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2、小结:所以作者在描写两种花的时候通过多角度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结合,使花变得生动可爱。

三、联系实际 练习写作

1、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喜欢什么花呢?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向同学们介绍这种花。

2、将刚才讨论的写一个150字左右的小片段。时间10分钟左右。

3、评价交流

在班级中分享刚才写完的片段,并对片段中出现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互相评价。

预设:

(1)要有一定的写作的思路和顺序,如可以从远近的顺序、从视觉到嗅觉的顺序等等。

(2)可以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花的形象更加生动。

(3)可以学习《丁香结》的写作结构,在描写后面根据花的特点和自己的心情加入一定的感悟。

四、布置作业 片段改进

1、根据交流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和需求来改进刚才自己写的片段。

2、再次分享交流,感受修改前后的差别。

3、完成学案二习题

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城里 视觉 色 鲜润

城外 嗅觉 形 妩媚

斗室外 修辞 味 纯洁

自信优雅

无畏无惧

乐观豁达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八)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备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活中的情趣。

2、欣赏丁香的美丽姿态,学习作者从各个角度描绘丁香的方法。

3、赏析文中悟花的相关语句,理解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代表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傲岸长青。

你能再举出几例吗?那你知道丁香代表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散读文章

要求:

(1)标明小节

(2)圈出读不准的字音,不懂的词句。

预设:朦胧、参差、斗室、

(3)圏划出文中与标题“丁香结”有关的句子。

2、散读交流。

(1)理清字的读音以及学生看不懂的诗句。

预设:“芭蕉不展丁香结”:原诗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丁香空结雨种愁”: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

(2)“丁香结”有关的句子几乎都集中在第4到6段。

预设:这篇文章可以按照这个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花,第二层写结。

(3)结合文中插图明确“丁香结”的意思。结合诗句了解古代赋予它“愁怨”的寓意。

3、那么作者要写的是丁香结,为什么还要写前三节呢?让我们重点来赏析文章的前三节。

三、细读文章,赏“丁香之美”

1、散读第1到3段。

(1)带感情地朗读,注意语速。

(2)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简要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预设:“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用雪白来代指丁香花,表现了花的洁白;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表现了丁香花不同的姿态;同时运用拟人使丁香花充满了生机。

“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从香味的角度表现出了丁香花的独特。

2、交流学生喜爱的句子,感受作者笔下丁香花的生机和纯洁。

3、总结作者描写丁香花的特点。

富有生机:“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纯洁:“也是那一片莹白”

四、品读文章4到6段,感悟丁香结

1、回顾丁香结的寓意

预设:人生的愁绪

2、再读第6段,找找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与古人的不同之处。

(1)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什么?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

(2)作者应对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预设:从“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积极乐观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

(3)补充作者的生平,感受作者的乐观。

这篇文章作者宗璞写于一九八五年的清明节,在三年前作者的弟弟去世,在八五年作者父亲患重病失明,同时自己也患上了眼中的眼疾。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虽然有愁苦,但她仍然积极面对这些挫折,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旷达的心胸。

五、课堂小结

1、从题目入手,再到赏花--悟花的过程梳理文章结构。

2、总结丁香结中寄寓的作者的生活感受与志趣。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一习题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七)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七)

课题:丁香结

单元重点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情趣。

2.欣赏课文中不同特点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其中富有想象力的片段。

3.摘抄一些写景抒情的语句,提高积累水平。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丁香花的

2.学习文章的行文思路,构建自己的作文路径

教学难点文章由事物引发联想来抒发自己的感受的写法

教学准备朗读课文,尝试构建本文的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的花草树木在文人的笔下都赋予了人的品质,你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花草树木有象征意义?

出示丁香花图片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丁香结?文章哪些段落提到了丁香结?

2.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并以此划分课文结构。

丁香花--丁香结

赏花--悟花

二、再读课文,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什么品格?

1.城里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态。 视觉

2.城外丁香花的美丽芬芳:花色、花香。视觉 嗅觉

3.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形态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重点讨论,赏析句子:

1.“银妆”“星星般”“探出”“窥着”的修辞和作用?

2.“积雪”“莹白”代替丁香的好处?

3.“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总结:作者赋予丁香什么品格?

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三、 文章后半部分正式写丁香结,作者由丁香产生了哪些联想?丁香结有何象征意义?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1.联想一:微雨中的丁香具有美感。

下位问题:

1)雨中丁香有何特点?为什么说“丁香应该和微雨在一起”?

2)如何理解雨中的丁香如同“印象派的画”?

联想二:人生的仇怨和不顺心的事解不完,但生命需要结,否则太平淡。

下位问题:

1)联系古诗,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2)作者对此如何理解的?

四、读写结合,理清托物言志文章的思路,仿写,列提纲。

下位问题:

1.课文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丁香谈到人生道理的?

丁香-丁香结-愁怨-古人的看法-我的看法

提示:

1)物体的特征要描写细致、生动、跟自己的生活要有联系,不能泛泛而谈。

2)自己的感悟要贴近实际,和物的涵义有关联,不能空谈。

2.你能否模仿这样的结构方式,写一段托物言志的短文?

讨论,课堂形成大概思路。

举例:

比较两种思路:梅花-耐寒-勇面困难-我要学习这种精神

窗台的小花-历经风雨而不谢-我最近的学习状态-要直面困难 温故知新,了解象征手法,为学习文本和写作准备

初读,理清文章结构

再读,了解物体的象征意义

由丁香过渡到丁香结,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指导写作思路,对行文思路优劣进行比较

作业设计与拓展

3.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仿照本文的写法。200-400字。

板书设计

丁香--丁香结--愁怨--乐观

颜色、形状、味道--美丽、高洁、愁怨

象征托物言志

教学得失

本文篇幅不长,小巧精悍,涵义丰富,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所以想用这样的短文教会学生如何在描写一种景物的时候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写结合是作文课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学生有模仿的对象,用经典范本提升作文水平,是非常有意思的尝试。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五)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从而掌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体悟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面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点:

1、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学习比喻、拟人描写的方法。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再试着想出几例,与同学交流。

2.图片欣赏“丁香花”

二、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当代女作家,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之女。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预习反馈: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1.迸溅(bèng jiàn) 伶仃(líng dīng)盘虬卧龙(qiú)

仙露琼浆(qióng)  酒酿(niàng)

2.解释下面的生词:

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繁密:多而密。

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酒酿:米酒。

挑逗:逗引,招惹。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3.选择喜爱的一节,看谁读得好!

四、朗读指导:

长句的停顿要得当;

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注意句子的重读;

读准字音,注意感情。

五、入文初探“丁香结”

1、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语句用横线圈画出来

2、理清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划分段落并概括。

(1-3重点写丁香花;4-6写的是丁香结。“赏花”到“悟花”)

六、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2.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优美段落,积累好句段。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你认为文中的丁香结具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说:“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二、积累拓展

欣赏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一)、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想想课文引用其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三、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四、布置作业;自读许地山的《梨花》。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二)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对西湖瞬息万变景象的惊叹之情

3、初步感受此诗的描写景物多,变化快,动静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此诗的描写景物多,变化快,动静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回顾《春夜喜雨》导入新课

出示《春夜喜雨》古诗,概括春雨的特点,设疑导入新课

二、解诗题,知诗人

1.指名读诗题,从诗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喝醉酒后写的诗。在六月这个善变的天,在望湖楼这个绝妙的赏景地,诗人苏轼酒醉七分,诗性正浓,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精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读准诗音,学习半包围结构生字“遮”

“遮”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庶”是众多的意思,用走之旁将众多的东西盖住,就是“遮 “,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要做到半含半露,右上部分露出来,左下边的走之拖住上方。

四、读诗歌,明节奏

引导学生把握好古诗的停顿,读出古诗的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船”和“天”是韵脚,韵脚要读得长一些。

五、抓景物,活画面

古人写诗崇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又是一个集诗书画文于一身的一代文学巨匠,他的诗中更是蕴含勃勃生机的动态画面。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呢?是哪个词语激活了你的想象?

1.黑云翻墨未遮山

引导学生品味“翻”字,“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若是换成“如墨”呢? (气势汹涌、浩浩荡荡、好像山也要被压塌了似的,真是黑云压山山欲摧呀)

怎样朗读让这个画面活起来呢?(加重语气,拖长声音,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

2. 白雨跳珠乱入船

哪个词激活了你的想象,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白雨:看到了雨的颜色,感受到雨之大。

跳珠:看到了雨的形态像珍珠一样,听到了雨点打在船板上的声音,感受到了雨活泼可爱及作者的喜悦之情。

乱入船:感受到雨点的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凸显雨之大。

一句诗,七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大雨有形,有声,有情,但却没用一个“大”字,这就是大才子苏轼的运用语言的智慧,他对自己的这句诗也非常满意,15年后,他再来西湖醉酒赏景,仍然对此句念念不忘,写下了这样一句“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指导朗读让画面活起来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你感受到风如何?从哪里看出?

忽:一个“忽”字,好轻快,时间短,速度快,但是威力却很大,有多大呢?

(吹散了来势汹汹的云,吹停了倾盆大雨,也吹平了湖面)

怎样用朗读来表现呢?

4. 望湖楼下水如天

暴雨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描绘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水像天一样辽阔,一样蔚蓝,一样平静,水天茫茫, 辽阔壮观,苏轼一定陶醉了,用你的朗读来展现。

六、悟诗情,诵诗歌

1. 整读四幅画面,感受雨之急来急去

同学们不简单,刚才我们抓住了诗中主要景物云、雨、风、水,品味了诗中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翻”“ 跳”“忽”“如天”等词语,展开了无限的想象,分别看到了四幅不同的画面,云翻图、雨跳图、风卷图,水如天图,感受到了苏轼用词的精妙。现在我们来整体看这四幅图,还能看出这场雨的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

(来得快(未遮山),走得快(忽吹散), 这是一场急来急去的骤雨。)该怎样朗读呢?

2.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

四幅图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和苏轼的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你感觉心情有哪些变化呢?

(恐惧(天昏地暗)--喜爱(跳珠)--惊叹(忽吹散)--陶醉(水如天)),

确实如此,纪昀曾经这样评价“阴阳变化开阖于俄顷之间,气雄语壮,人不能及也。”

指导朗读:将这种情感的跌宕起伏的变化放进去读一定会更棒。思考哪儿快,哪儿慢,哪儿高,哪儿低?哪儿该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哪儿是感情朗读的至高点?

自由练读,指导朗读,指导配乐朗诵。

七、升华“醉”

总结: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样的景色怎能不勾起苏轼的诗兴呢?苏轼对这场雨是什么感受呢?--喜爱、陶醉

现在再来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的理解呢?(板书:醉)

师: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

我们也醉了,醉于西湖的山水,醉于苏轼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寥寥28个字,把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作雨歇,水天一色刻画的淋漓尽致,黑白相称色彩鲜明,云翻雨跳动感十足,阴阳变化于顷刻之间,气雄语壮。让我们再醉一次吧!

八、交代写作背景,触摸诗人之心

交代写作背景,体会读到了怎样的一个苏轼?(引导感受豪放,豁达的苏轼)指导走进苏轼内心朗读, 苏轼和西湖有着不解之缘,苏轼将自己放逐于西湖,在诗酒和山水之间寻觅着心灵的故乡,流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而西湖因有了苏轼而更加有韵味,更加令人神往!课后搜集苏轼有关西湖的诗用心品味!

九、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诗人

2.读诗歌,明节奏

3.抓景物,活画面

4.悟诗情,诵诗歌

十、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选择古诗中的一幅图,展开想象将画面写生动:

好吓人的风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大的雨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厉害的风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醉人的水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六)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六)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 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1)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 “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 “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5、如果让你给苏轼所描绘的画面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名字呢?齐读全诗。(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雨,忽而风)现在再来看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意,释诗题

读正确,明其意

悟其意,用学法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一)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我们班也刮起了一股“诗词风”,今天,邵老师就把诗词大会的现场搬到我们教室【出示图】,首先请两大组派上一名代表,我们也来一段“飞花令”【出示图】,主题词便是--风(板书:风)。准备好了吗?开始!

2.再来考一考大家,这四句诗,你会填吗?【出示四句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 真不错!读着这四句诗,你发现了什么?是的,这是一组描写雨的诗句。

是啊,年年月月都下雨,但岁岁年年各不同,在诗人眼里,雨是一种心情的流淌,情感的抒发。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天在欣赏西湖美景时也遇到了一场大雨,诗性大发,写下了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题目)

二、理解诗题

1.从诗题中你知道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出示望湖楼】

2.(醉)不是酩酊大醉而是略有醉意,醉字仅仅是酒醉吗?(?)待会儿我们学了诗就知道了!

三、初读古诗,自己理解。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联系图画,想想诗句的大致意思。遇到不懂的,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指名读,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老师也来读一读,【出示】范读,请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3.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却被苏轼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好好去品一品,在你最欣赏的字、词上做上记号,写下你的感受。

4. 很多同学欣赏能力有了提高,感受也写得不错,下面我们在学诗的过程中,请大家一起交流。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

1.【出示】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最欣赏这句诗中的哪一个字?为什么?【生答“翻”出示】

(2)透过“黑云翻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你们描述的画面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了这些词语,和大家分享【出示】(乌云翻滚、阴云密布、风起云涌、黑云压城 )

(3)把这种感觉送回到句子的朗读中去。【出示】

真是黑云压山山欲摧呀!可是黑云还没来得及压住山,谁就来了?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

(1)这句诗中你又觉得哪些字用的很妙?

一个“跳”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雨大、雨急 、雨猛)

想一想,“乱”字,妙在何处?(雨点的密、雨多、雨的动态美)

可谓:一字千金!这一跳一乱,将这一场又急又大的雨,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

(2)【出示】齐读。从“白雨跳珠”这个比喻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感受“跳珠”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补充资料:这一句也是整首诗的传神之笔。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那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幸福地回忆吧!读前两句。【出示】

3.“卷地风来忽吹散”

(1)如此大雨,难不成让诗人困于望湖楼不成?奇迹发生了!什么奇迹?(生: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出示】哪个字让你觉得特别妙?(忽)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

这儿的“忽”字呢?【出示】(突出天气变化之快。)

【出示】填空:卷地风突如其来,它吹散了________________,吹走了________________,吹来了________________,真让人目不暇接啊!

(3)一个“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把天气变化的神速写活了。读忽字时要轻巧些,速度稍快些!【出示】

4.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望湖楼下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随着东坡先生,起身,踱步、临窗,远眺,展现在你的眼前是--【出示】(齐读最后一行)

(2)你能想象一下,“水如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预设:(出示画面引读)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明净清澈,雨过天晴,西湖水是那样的明亮清澈。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水无边,水天相接。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蔚蓝,天蓝蓝,水蓝蓝,水天一色。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天上再没了狂风大作,水上再没了大雨滂沱,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抬头看看天,天上的彩虹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倒过来看就是一艘小船,那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3)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一幅“西湖骤雨图”,(板书: 西湖骤雨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醉于酒,更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于是即兴吟诵了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朗诵全诗。

六、补充背景,拓展延伸。

苏轼仅仅是沉醉在这骤雨的滂沱,初晴的美妙境界里吗?他写的仅仅是一场自然界的暴风雨吗?其实,--

这个时候的苏轼遭受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击。苏轼因为才华横溢,很受当朝皇帝的欣赏,在朝廷里官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国家实施改革,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看到眼前骤雨初晴后的美景,如果你是苏东波,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生活也会像天气一样,有风雨,有磨难,有挫折,但是风雨过后有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自己一定会迎来光明的。)

【出示全诗】走进诗人的心境,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中蕴藏的画面,还读出了诗人的心声。当然,我们也可以纯粹地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写自然界的暴风雨的诗。在书中读出自我,就是最有效的读书!

带着你独有的体会,读出属于你的味道。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放音乐】

七、总结并留下阅读期待。

1. 学习生字“遮”。

2. 其实,苏轼在那天一共写下来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其它四首老师印在了发给你们的讲义上,课后也用我们今天读一读、品一品、再背一背的方法去自己学一学,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七)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 变化快( “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

③ 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来去匆匆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宿建德江》教案(二)》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