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1-07-12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2、理解波的反射、折射遵守的规律,会根据波面和波线进行分析;

能力目标

1、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波面、波线,能够根据想象建立空间概念。

2、对比光的反射和折射,提高学生类比分析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在学生初中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类比光的反射和折射讲解机械波的反射和折射。

对于实验的建议:

1、注意实验的准备以及操作;

2、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入波线、波面的概念。

注意从现象——规律——现象这一过程,师生结合实际共同讨论、分析。

扩展资料

回声

当声投射到距离声源有一段距离的大面积上时,声能的一部分被吸收,而另一部分声能要反射回来,如果听者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和由反射回来的声的时间间隔超过0.1秒,它就能分辩出是两个声音,这种反射回来的声叫“回声”。如果声速已知,当测得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间隔,就能计算出反射面到声源之间的距离。利用这个道理,已设计成水声测位仪,用以测量海水的深度。回声是山谷中或大厅中常有的现象,夏天响雷轰轰不绝,也是雷声经天空密云层多次反射的回声。广义讲,凡有这种性质的其他信号,都属回声。例如,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利用回声制造的回声探测仪、水声定向器、超声波探伤仪等用声波探测鱼群、或用地面上爆炸声波的反射用以探测地下的油矿等。

扩展资料

机械振动、机械波知识表解

扩展资料

基本知识技能

1、波的反射:当波到达两种性质不同媒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但仍在原来媒质里传播的现象.

2、波的折射:当波到达两种性质不同媒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进入另一种媒质的现象

>

相关知识

波的反射折射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波的反射折射”,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学科:物理
选修3-4第十二章第4节《波的反射和折射》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预习对比光的反射和折射,用类比分析的方法认识波的反射和折射
二、预习内容
1.回忆初中学过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用图形表示一下。
2.几个概念:波线和波面。

3.惠更斯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4.波的反射和折射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波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2、知道波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都与入射波相同。
3、知道波发生折射是由于波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知道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二)惠更斯原

1.介质中波动传播到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是发射子波的波源,而在其后的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就是新的波前.

2.根据惠更斯原理,只要知道某一时刻的波阵面就可以用几何做图法确定下一时刻的波阵面。因此这一原理又就惠更斯作图法,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波的传播方向问题。

(四)当堂检测
1.一质点作简谐运动,其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如图7—1所示.由图可知,在t=4s时,质点的()
A.速度为正的最大值,加速度为零
B.速度为负的最大值,加速度为零
C.速度为零,加速度为正的最大值
D.速度为零,加速度为负的最大值

2.一列横波沿水平方向传播,某一时刻的波形如图7—2所示,则图
中a、b、c、d四点在此时刻具有相同运动方向的是()
A.a和cB.a和dC.b和cD.b和d
3.如图7-3所示,一列横波沿x轴传播,实线和虚线分别是t1时刻和
t2时刻波的图像.已知t2=t1+1/8s,振动周期是0.5s,则波的传播方
向与传播距离是()
A.向x轴正方向,9mB.向x轴负方向,3m
C.向x轴正方向,3mD.向x轴负方向,9m
4.部队经过桥梁时,规定不许齐步走,主要原因是()
A.减轻对桥的压力B.减小对桥的冲量
C.避免使桥发生共振D.使桥受到的压力更为均匀

5.两列频率相同的波发生干涉时,若两列波的波峰在某质点P位置相遇,则有()
A.质点P的振动始终加强,P点振幅最大
B.质点P的振动始终加强,P点位移始终最大
C.质点P的振动有时加强,有时减弱,振幅随时间周期性变化
D.质点P的振动有时加强,有时减弱,因为P点的位移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
6.关于波的干涉和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横波才能产生干涉,纵波不能产生干涉
B.只要是两列波叠加,都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C.只要是波,都能产生衍射
D.波长很小的波可以产生衍射,不能产生干涉
7.如图7-4所示,弹簧振子以O点为平衡位置,在A、B间作简谐
运动,A、B间距为10cm.振子从O点运动到P点历时0.2s,经A
点再回到P点又历时0.4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振幅为10cmB.它的周期为1.6s
C.它的频率为0.5HzD.它由P点经O点运动到B历时0.8s
8.有一列沿水平绳传播的简谐横波,频率为10Hz。振动方向沿竖直方向,当绳上的质点P到达其平衡位置且向下运动时,在其右方相距0.6m处的质点Q刚好到达最高点,由此可知波速和传播方向可能是()
A.8m/s,向右传播B.8m/s,向左传播
C.24m/s,向右传播D.24m/s.向左传播

课后练习与提高
9.已知一列简谐波在x轴上传播,原点O的振动图线如图7—5(a)所示,t时刻的波形图线如图7—5(b)所示,则t′=t+0.5s时刻的波形图线可能是图7—6中的()

10.如图7—7所示,光滑圆槽的半径R远大于小球运动的弧长,今有两个小球(可视为质点)同时由静上释放,其中A球开始时离圆槽最低点O较远些,
则它们第一次相碰的地点在()
A.O点B.O点偏左
C.O点偏右D.无法判断

11.一列简谐横波在图7—8中沿x轴传播,a、b是其中相距为0.3m的两点.在某时刻,a质点位于平衡位置向上运动,b质点恰好运动到下方最大位移处,已知横波的传播度为60m/s,波长大于0.3m()
A.该波沿负x轴方向传播,则频率为150Hz
B.若该波沿负x轴方向传播,则频率为100Hz
C.若该波沿正x轴方向传播,则频率为75Hz
D.若该波沿正x轴方向传播,则频率为50Hz

答案:
1.D2.BC3.C4.C5.A6.C7.B8.BC9.CD10.A11.AD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衍射》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教案:《波的衍射》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衍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知道衍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3、通过观察水波的衍射现象,认识衍射现象的特征.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理解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了解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现象,且仅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一般来说,波长大的波容易产生衍射,波长十分小的波,观察它的衍射现象就不容易了.

例如:将一只小瓶立于水波槽中,在槽中激发水波,若想在瓶子后面看到水波绕进的现象,激发水波的振子振动频率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为什么?

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相差不多时,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由于瓶子的直径已确定,故水波的波长越长越好,所以,激发水波的振子振动频率越小越好, 越小,水波的 越大, 就更接近瓶子的直径,衍射现象就越明显.

请教师参考下列表中的概念

项目

波的衍射

备注

概念

衍射是波离开直线传播的位置绕到障碍物后的现象.

衍射现象是波的特有现象,一切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

产生明显衍射条件

障碍物或小孔 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能与波长相比较.

产生的原因

波叠加的结果

实例

隔墙有耳

>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波的衍射

教学难点: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向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个小石子,可以看到石子激起的水波形成圆形的波纹,并向周围传播.当波纹遇到障碍物后会怎样?请学生思考、想象、猜测.(本节课就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对其进行初步解释.)

一、波的衍射

1、波的衍射现象:

首先观察水槽中水波的传播:圆形的水波向外扩散,越来越大.然后,在水槽中放入一个不大的障碍物,观察水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情况.由此给出波的衍射定义.

让学生仔细观察演示现象.因为演示实验的不稳定,所以再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衍射现象.

请学生思考讨论后给出定义,教师请学生回答并板书.

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引导学生观察:在水槽中放入一个有孔的障碍物,水波通过孔后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衍射现象.再请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解释“绕过障碍物”的含义.

2、发生明显波的衍射的条件:

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观察:

①在不改变波源的条件下,将障碍物的孔由较大逐渐变小.可以看到波的衍射现象越来越明显.

②引导学生思考障碍物的大小变化也会引起上述现象吗?

由此得出结论:障碍物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③在不改变障碍物大小的条件下,使水波的波长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请学生回答是否也出现上述现象.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障碍物的大小与波长相差不多时,波的衍射现象较明显.

(教师板书) 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

最后告诉学生:波的衍射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只有明显与不明显)

二、应用

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波的衍射现象,举例说明:

例1、俗话说:“隔墙有耳”:是声波的衍射现象,既声音绕过障碍物到了耳朵.

例2、水波的衍射现象.

例3、在房间中可以接受到收音机和电视信号,是电磁波的衍射现象> > > 探究活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回家做衍射实验和观察声音的衍射现象.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

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波的干涉现象,认识波的干涉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对干涉概念的理解和产生稳定干涉条件的应用.学习中要注意两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处则是振动最弱的地方.干涉的图样是稳定的,振动加强的地方永远加强,振动减弱的地方永远减弱.

为什么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不发生干涉现象?

因为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区各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差,没有振动总是得到加强或总是减弱的区域,这样的两个波源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稳定干涉图样.而波的干涉是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请教师阅读下表: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0>

项目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0>

波的干涉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83>

备注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0>

概念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0>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间隔的现象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83 rowSpan=3>

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0>

产生稳定干涉条件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0>

(1) 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2) 振动情况相同.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0>

产生的原因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0>

波叠加的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及发生波的干涉的条件.

教学难点:对稳定的波的干涉图样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

新课引入:

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

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

这节课我们研究波的干涉现象,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

一、波的干涉> 观察现象:

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

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

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瞬间完成,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

1.波的叠加:

在前面的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

教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结合图下图解释此结论.

解释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 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 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 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 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 点向上振动;这时, 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 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 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 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 点向下振动;这时, 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 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

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

问题: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图象》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图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图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波图象的物理意义.

2、能够从波的图象中求解:

①波长和振幅;

②已知波的传播方向求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或已知某一质点的振动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

③会画出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波形图;

④质点通过的路程和位移.

3、明确振动图象与波动图形的区别.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图象描述波的特点.

教学建议

本节难点是理解横波图象的物理意义,要求会“识读”横波图象,能够弄清横波图象和振动图象的区别.掌握波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波还有两个特性,即双向性(在不注明波的传播方向的情况下,波的传播方向有两种可能)和重复性(经过周期的整数倍时间后,波形图是完全一样的).研究波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时,注意波的“两个特性”,这是我们解决波的问题的关键.

由波的图象可以求什么?

(1)从图象上可以直接读出振幅(注意单位).

(2)从图象上可直接读出波长(注意单位).

(3)可求任一质点在该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包括大小和方向).

(4)在波传播方向已知(或已知波源方位)时可确定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5)可确定各质点振动的加速度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明确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2、从波的图象中会求:①波长和振幅;②已知波的传播方向求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或已知某一质点的振动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③会画出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波形图;④质点通过的路程和位移。

3、明确振动图象与波动图形的区别。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图象描述波的特点。

教学重点: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波的图象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里的传播过程(如绳波),从波源开始,随着波的传播,介质中的大量质点先后开始振动起来,虽然这些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做重复波源的振动。但由于它们振动步调不一致,所以,在某一时刻介质中各质点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各不相同。(如右图:是绳波在某一时刻的形状,即波的图象)为了从总体上形象地描绘出波的运动情况,物理学中采用了波的图象。

同学们可以思考,波的图象是什么?

学生举例:足球赛场上的“世界波”,也可请同学集体表演“世界波”

教师举例:水波,演示水波的实验,让学生理解波的图象是某一时刻的“照片”。

教师提问:那么怎样画图象呢?

(二)新授课:

1、波的图象:

在直角坐标系中:

横坐标——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与参考点的距离。

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请学生把绳波的图象表示出来。

在某一时刻连接各位移矢量的末端所得到的曲线就形成了波的图象,横波的图象与纵波的图象形状相似,波的图象又叫波形图。简谐波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2、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波的图象表示介质中各质点在某一时刻(同一时刻)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的空间分布情况。在不同时刻质点振动的位移不同,波形也随之改变,不同时刻的波形曲线是不同的。图2表示经过丛时间后的波的形状和各质点的位移。

从某种意义上讲,波的图象可以看作是“位移对空间的展开图”,即波的图象具有空间的周期性;同时每经过一个周期波就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虽然不同时刻波的形状不同,但每隔一个周期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以波在时间上也具有周期性。

3、从波的图象上可获取的物理信息

例1、如图3所示为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求:(1)该波的振幅和波长。

(2)已知波向右传播,说明A、B、C、D质点的振动方向。

(3)画出经过T/4后的波的图象。

解:(1)振幅是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波长是两个相邻的峰峰或谷谷之间的距离,所以振幅A=5cm,波长=20m。

(2)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波的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质点B开始的时间比它左边的质点A要滞后一些,质点A已到达正向最大位移处,所以质点月此时刻的运动方向是向上的,同理可判断出C、D质点的运动方向是向下的。

(3)由于波是向右传播的,由此时刻经T/4后波的图象,即为此时刻的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推进T/4的波的图象,如图4所示。

请学生讨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