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散文写作指导教学设计

高中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1

散文写作指导教学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散文写作指导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散文写作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散文的常用结构:总分总式
2、掌握用片断连缀的形式描绘景物。
3、学习用修辞手法去描绘景物。
教学设想:
通过分析、改写《夏感》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结构,然后通过提纲式的写作,掌握考场作文的结构形式之一。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出热烈的味道,读出赞美的情感)
二、简析课文
1、给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文章按总分总分成:引入夏、描绘夏、赞美夏三个部分。
小结:全文结构:总分总式。
2、我们来仔细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描绘夏的部分。
问:作者用了几个片段进行写景?(即2、3、4段进行写景,这叫做片断连缀式)请大家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3、4两段的中心句都在句首,为什么第2段的中心句却在段尾呢?
老师点明:作家写作,要讲究变化,避免呆板,但是作为学生的考场作文,因为改卷老师不可能精读细批,为了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我们就把第二段的中心句改在段首。(指句学生回答)
明确:夏天的气势是磅礴的。这样的材料连缀形式是总起段式的。
问:如果把它的中心句都改在句末呢?(学生讨论)
老师先提示第4段的总结句:夏天,它的旋律是紧张的。学生回答2、3段
这样的材料连缀形式是总结段式的。
问:如果给2、3、4段加小标题呢?
教师提示:4段可以变成紧张之夏,学生回答2、3段。
又或者变成:滚动升腾,学生回答3、4段。提示:老师用的都是动词,请同学们也分别用3、4段的动词来回答。
归纳:这样的材料连缀形式是小标题式。
三、写作指导:
写景散文的结构
1、总分总是写景散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2、片断连缀是描绘景物时常用效的材料组织形式。
3、总起段式、总结段式、小标题式是片断连缀的常用形式。
四、片断写作:
以《春感》或者《秋感》为题,用总分总的结构,片断连缀的形式写提纲。
学生写作,然后交流。
五、再读课文:请同学们圈出课文出的修辞句,并体会其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写作训练:以刚才《春感》或者《秋感》的提纲选择一点来展开写,要求要用修辞手法。

延伸阅读

中考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训练


中考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训练

[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半命题作文资料(一)

一.认真审题,科学补题

要认真研究文题中提示语的要求,吃透已经出示的半命题中词语的含义,明确半命题已有内容和自己待填内容的关系,从而补出合乎语法的词语或短语,与已有半命题构成完整题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要忘了填写文章题目这一关键步骤。文题选择好了,在起点上你就高人一筹。确定文题时,本着以下几个原则:(1)熟悉性。选自己熟悉的,你才能顺利地写下来。(2)个性化。选自己能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从作文选中借来的东西。(3)新视角。当你看到题目想到的第一个构思,而大多数人可能也会想到时,就应回避这个构思。运用发散思维,将你想到的新视角、新构思罗列出来,再选择。确定构思之后,运用纵向思维,对题材开掘深一点。

二.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填题时要明确所填内容与自己特长的关系,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打破思维定势,补出自己熟悉的半命题,感悟最深的半命题,自己最有把握的半命题,最容易写出新意的半命题。

[半命题作文训练题及解题指津]

1、请以“____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立意指导]

半命题作文首先需要将题目补充完整。那么补充的内容应该着眼于哪些呢?关键点就在于一个“也”字。“也”字表现出了一种出乎意料的效果,也就是说前面所要补充的材料与“美丽”之间不可能是一种必然的联系。所以在补充题目中除了那些公认的美丽的事物美丽的精神之外,需要我们换个角度,逆向思考,比如:人们往往对失败、分手、放弃、遗憾、等没有好感,甚至讨厌,由此我们也可逆向立意为“失败也美丽”“分手也美丽”“遗憾也美丽”……其次,需要明确的是“美丽”是本题的题眼,也是文眼。需要深入理解“美丽”—词,那是一种内涵:坚强、胆识、恒心、宽容、大气、尊重等,并非单纯的表象的“美丽”。

补充题目后,接下来就需要认真构思,建议考生能够冷静的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宽想。面对题目中的关键词,首先要进行辐射性思维,多角度地联想、想象,并将与话题有关的思想、具体材料大致罗列下来,从而找到源头活水。

(2)精思。面对罗列的材料要根据中心进行精心选择,多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一篇作文只能表现一个主题,防止“意多乱文”。

(3)实写。写“实实在在”的东西,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在文体的选择上,可以写成议论文,根据补充的关键词选择相应的论据进行写作。也可以写成抒情散文,采用排比段落横向选材进行抒情或从历史长河中起步进行纵向构思,气势磅礴的抒发情感。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把自己亲历之事或耳闻目睹之事用细致的笔墨表达出来。总之作文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加以分析,选定最适合自己的文体。

[审题误区]

1、“-----也美丽”为题作文

上文说过,这个半命题作文,审题关键点就在于“也”字。有的学生不去理解“也”包含着一种逆向思维,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命题:“春天也美丽”“勤奋也美丽”……这就属于错误命题了。同时这种反弹式的命题,还容易给学生造成另外一种误解,以为只要是反面的事物反面的精神都可以拿来写写,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例如:“自卑也美丽”“醉酒也美丽”……这样的命题也属于错误命题。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反弹”也要成曲调,切不可“乱弹”一气。

[拟题示例]

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平凡也美丽、挫折也美丽、简单也美丽……

2、人生百味,酸甜苦辣样样俱全。请你以“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立意指导]

看到这一题目,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等词语,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刻内涵,掘而深之,那文章的立意就会高人一筹。如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求新的愿望当然值得鼓励,但不能为求新而求新,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另外,要明确“滋味”是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文眼,它并非指简单的味觉,而是指一个人做某事的内心感受。因此,写作文时,一定要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突出“滋味”这个中心。

[拟题示例]

近视的滋味、得奖的滋味、挨批的滋味、被人误解的滋味、作弊的滋味……

3、请你以“那一次,我读懂了”为题作文。要求:加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

[解题指津]

半命题作文,有了提示语既可能开拓思路,也可圈囿思维。如果没有任何提示或可供选择的项,反而更加自由。

“那一次”既有指向的限定,次数的限定,甚至还有环境氛围的限定。“读懂了”最有可能就是书,还可能有人、生活什么的。“书”的范围很广,教科书、各类名著,但是“想说读懂了,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书”看来最直接,但恰是最不好写的。而且,写“书”很容易忽略题目的前半截“那一次”。再说,写“书”很难在立意上出新。所以“书”不宜写。

“书”不宜写了,那么还能读懂什么?像“书”一样的事物,需人用心品读的东西。如有一首老歌叫《懂你》,那么不《读你》(也是一首老歌)怎么《懂你》呢?所以读懂的应该是“人”。

确定了写作对象,再来构建氛围,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判断、评价等。文体的选择以记叙为主,辅以其他手段。

4、请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加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

[解题指津]

“我眼中的”确定了视角,必须是来自“我”的判断与认识,感受与体会。要填的是对象,可以是人:自己、父母、老师、朋友、伟人、明星等;可以是物:鲸鱼、沙漠、香格里拉、世界杯等;可以是事:齐达内“顶”人、丛飞之死、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等。选材的新颖、有趣是成功的第一步。

[误区警示]

忽略了“我”的存在。

5、生活中,许多小事物都会触发我们无穷的联想:如静立在门前,望着淅沥的小雨,想起雨的滋润,万物生长,生活中的烦恼……请以“_____的随想”为题(可补充草、烟、月等词)写一篇作文。

[思路指导]

思路一:紧扣“随想”二字,毫无疑问,选择散文文体最为合适。生活中,许多小事物都会触发我们无穷的联想。花草树木、风雷雨电、鸟兽虫鱼、笔墨纸砚、锅碗瓢盆,无不是我们选择的对象。写这类文章,首先要对横线上所选的事物给予描叙,这描叙要尽量做到细致形象、生动传神,同时还必须将自己融入事物中去思考,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才具备感人的魅力,也才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反之就好比眼睛缺少眼珠一样,没有神韵。切记,“随想”的事物要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感受,因为越是个性化的东西越能给人以新意。

思路二:这个题目,同样能写成议论文,如当你看到乱扔纸屑的现象时,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联想到社会上许多不文明的现象,然后进行分析、挖掘,阐明其危害,得出自己的观点。切记不能空发议论,不然读者不会心悦诚服。总之,求真、求新、求美,方能显出较高的思想性,展现较高的文学性,这就是我们作文应追求的目标。

6、生活中,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很多,例如:自己的未来,身边的人和事,我们生存的环境,民族的复兴,世界的和平,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纪念512大地震……你关注什么?请以“我关注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

[思路分析]

“我关注”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是你认为值得关注的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因此,它有话题作文一样的自由。

本命题中,关键词是“关注”,“关注”意味着“关心重视”,这要求你对写作对象了解并有一定的思考,否则难以写出较好的文章。不管你使用什么文体,都要先选择、确定关注的对象,然后再写作文。文章中要反映关注这个对象的哪些方面,以及为何关注,才能将你想说的话表达清楚。

可以“关注”生活中的小事;还可以“关注”生活中的大事;“关注”可以是对美好的人、事的关心。“关注”也可以是对消极、丑恶的现象的重视。长在江边的“你”,对汉江很关注,你发现汉江变得浑浊了。你呼吁人们要保护汉江。

总之,考题范围宽泛,选材自由,题材不以大小正反论优劣,只要有真实的感受,有一定的思考,就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

7、请以“我们的名字叫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2)补全作文题目.

[思路指导]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写作的主体是我们,对青少年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培养青少年群体意识、分析综合能力、把握形象特征能力,都是一个极好的引导。审题没有障碍,考生可以写欢乐、喜悦,也可以写尊严、责任;可以写拼搏、奋斗,也可以写谦让、遗憾;可以让考生更有创造性地描写“我们”的世界,表现“我们”的世界。写出考生在交往、合作和发展中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写《我们的名字叫子女》,可以用饱含真情的语言,诉说着同学、自己以及“我们”这一群人对父母的理解和热爱;写《我们的名字叫中国人》,以翔实的内容写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我们的文字、我们的文学、我们在世界上日趋发展的辉煌等,字里行间流淌着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真是人人有话说,人人能写好的题目,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我们”这个群体名字的代词所包含的特征特点、特定的事件和场合了。

8、跨入青春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家园,享受爱心的阳光,触摸科学与时尚……生活是多么精彩!请以“生活因____而精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在文题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如:友谊、诚实、歌声等),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9、半命题作文“____之于我”导写示例

相关展示

【引言】

从全方位训练学生的思维考虑,从培养学生全面的作文素养和作文能力考虑,各级各类考试中,作文的考查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对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主流形式之外的作文应该作一些补偿性的训练。半命题作文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半命题作文的基本形式是将一个完全命题省去一部分,省去的部分由考生去补填出。要填出省去的部分,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补填写文章的选材,如,“我为________塑像”;二是补填出文章的立意,如“________,我所追求的品质”。从本质上讲,半命题作文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考生,因而属于半封闭半开放性的题型。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书法之于林散之,正如音乐之于王洛宾;哲学之于周国平,正如文化之于余秋雨……可以说,他们各自所钟爱的事物也承载了他们生命的几乎全部内涵。

请以“________之于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补全所给题目,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800字以上。

【审题提示】

显然,这是一个要求补填出选材的半命题作文题。与常见的话题作文相似的是,这里也给出了一段材料。但是,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即所给材料在写作构思和立意时的作用是不同的。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只是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写作者可以借助材料进行审题立意构思,也可以不受材料的束缚,只要扣住话题来写,就是符合要求的;而此处所给的材料对我们的审题立意和构思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含了题目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这段材料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主要有以下三点:

1.书法、音乐、哲学、文化等某一事物与某一具体人的紧密联系。

2.这一事物是这个人所钟爱的。

3.这一事物承载

半命题作文资料(二)

题型盘点

半命题作文既有所限制又有所开放,在选材、立意方面给了考生较大自由,在审题上思考度较小,既便于考生展示文采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近几年来,命题者对半命题作文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半命题作文形式多样:有命前半题式,如2009年浙江金华的“

,让生活更美好”;有命后半题式的,如2009年福建莆田的“给我快乐的”;也有命首尾题式,如2009年广东省“我和一起”;还有命中间题式的,如2009年湖北襄樊的“一路与同行”。更要说明的是,近几年的半命题作文,命题人还精心设计了富有激情的提示语,帮助考生开启思维,拓展选材空间,激起考生的写作欲望;给出的另一半不拘一格,充分显示其魅力;命题内容更加贴近考生,让考生有事可写。近几年来,半命题作文既没有话题作文的大起大落,也没有全命题作文的一路高歌,而是稳中有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半命题作文依然会风光如旧。

难点攻坚新课标第一网

也许,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从近几年中考阅卷情况看,半命题作文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不少,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

失误之一:不审要求,不合情理。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半命题作文也不例外,所选词语与已给出的词语既要搭配得当,也要合乎情理。但有不少考生却偏偏忽视了这一点,如写半命题作文“,也美丽”,选用“失败”“放弃”“挫折”“绿叶”“小草”等符合语境;如选用“奋斗”“追求”“成熟”“鲜花”“掌声”,明显与“也”语境意义不符。也有考生一味求新求异,导致观点偏激、荒谬,如写“,我的快乐之源”,选择“读书”“运动”“助人”“乐观”,则立意健康;有考生一意求新,选择“烦恼”“睡觉”等,与题意完全相悖;更有考生居然选择“让人痛苦”,新则新矣,立意却出现重大问题。在写“享受”时,有考生一味求新求异,竟将文题补成“享受地震”,如此观点荒谬的作文,怎能赢得阅卷老师青睐呢?

所用对策:要搭配得当,合乎逻辑。

半命题作文补题首先要“合格”“得体”。所谓“合格”,就是要搭配正确,表达通顺,符合习惯。“得体”就是要前后照应,合乎题旨。如“谢谢你”,揣摩题旨,所填内容当与所感谢的对象照应,应补填称呼或姓名,如“老师,谢谢你”“对手,谢谢你”。如不顾及题目中对应关系,填成“辛苦了,谢谢你”“再一次,谢谢你”等,明显与题旨相悖。

考场作文是“速成”作文,难有充足时间来选材和构思。考生补题,应与平时积累或情感体验相契合;所选内容,最好是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只有熟悉的人和事,才能写得深刻,写得精细。

失误之二:拟题俗套,重复雷同。这种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十分突出,补题选材撞车几率相当高。如,“当我面对的时候”,大多数考生选择的是“挫折”“成功”;以“人生路上多”为题,大家不约而同选择的是“朋友”“坎坷”。

所用对策:发散思维,创新求异。

半命题作文补题,应大胆舍去试题提示语中的词语,舍去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思维,文章方能独树一帜,内容新颖鲜活。同时,要避俗求新,就应大胆选择带有自我色彩的素材,一般说这类素材大多带有个人“版权”,所以容易写新颖。其次,要学会比较鉴别,灵活取舍。如“我生活在----之中”,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而且“学校”“社会”范围太大,不易入题;填“集体”“亲人”“友谊”——词语平常,容易雷同;填“麻将声”“追星族”——选材新颖,切中时弊,发人警醒;填“题海”“夹缝”“梦魇”——选词新奇,比喻形象,容易出彩。如此比较一下,高下立判。新颖的题目、新鲜的内容和新巧的构思,极易为考场作文赢得高分。

失误之三:拟题过大,难以下笔。半命题作文另一半拟题,既要凸显立意,还要缩小选材范围,便于下笔。如写“感悟”,有考生拟成“感悟大自然”“感悟人生”等,显然,如此大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很难写深写透。

所用对策:小处切入,写细写深。

要知道,记人叙事作文,细节细腻生动,情节曲折感人,是得分重要条件。在六百字左右的篇幅中,要写细写透,诚非易事。补题应从小处切入,如此才能写得具体生动。如写“龙门阵”,以“四川龙门阵”“重庆龙门阵”补题,因题目涵盖范围太大,很难写具体;而“夏夜院坝上的龙门阵”“爷爷的龙门阵”,开口小,易切入,不少考生有切身体验,自然容易写精彩。

失误之四:脱离文题,我行我素。半命题作文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就是全命题作文,文章内容应围绕题目来写,但有些考生却抛开题目,任意为文。如写“我,因为我”,有考生拟题为“我美丽,因为我独特”,文题新颖,可惜具体行文时,却大谈一些名人的独特,独独忽略了“我”,显然与文题相距甚远。拟题之后,撇开文题随意行文的考生每年都为数不少,希望我们这一届的考生对此类问题一定要多加注意,避免重蹈覆辙。

所用对策:彩线串珠,巧妙点睛。

避免这种毛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彩线串珠”法构思。所谓“彩线”即线索,“珠”即材料。选用一个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句子,既可在段首或段尾运用相似的句子或短语,前后呼应;也可让同一中心句灵活地穿插在不同的段落;还可将某一线索句或中心句独立成段,分布在文章各处,前后照应。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围绕“彩线”展开,不能游离于“彩线”以外。

新题演练

1.,也是一种享受。

要求:补全题目,认真审题,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字数600字以上。

写作导航: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一种享受”对立意和选材都有所限制。既然是“享受”,显然应该是美好、温馨、浪漫的东西,而题目中最关键的字眼“也”,它表明题中所填的内容与人们通常意义上的“享受”有所不同,需要同学们反向立意,如“平淡”“冒险”“离别”等……写作中要重点围绕“也”字做文章,做到内容新颖、见解独到。同时,行文上也可以利用前后鲜明的反差,来突出“也”字的效果。

2.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始料未及,有些事情往往不会顺着我们的意愿发展,结果常常出人意料。但可以肯定地说,偶然的事件往往有必然的结果,当我们循着事情发展的轨迹追溯其根源时,立马便豁然开朗——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样的事情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道理,促使我们思考。

请以“没想到,是如此”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在记叙中兼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

写作导航:“没想到”意味深长,富有言外之意——结果与意料大相径庭,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材料中“这样的事情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有立意的导向作用,只有把其中“深刻的人生道理”揭示出来,文章才具有启示性。“没想到”的事情非同一般,应是曾令我们感到震动的事情。文题前一横线是要陈述的对象,后一横线要填意料之外的结果。写作时开头宜出人意料,可采用倒叙,或先声夺人,设置悬念,紧紧拽住读者眼球,吸引人们读下去。中间可采用对比,或巧用插叙,使文章情节摇曳多姿:一向成绩优异的“我”却考试砸锅,成绩一塌糊涂;一向和蔼可亲的父亲却因“我”任性而打“我”……前半部分可简略叙述,然后追溯原委,结尾适当议论抒情,既照应开头,又画龙点睛。

[解题指津]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考题切入学生生活,审题没有障碍,加之恰到好处的煽情语言,能迅速唤醒考生的写作激情,自由选择另一半也给学生展示个性,彰显才情的舞台。要想在作文上出彩,还需要注意:

一、细审题意,主题求新。主题新颖、深刻、独到无疑是获得高分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深思熟虑,努力拓展、挖掘“精彩”的内涵:美丽,有益,得意等。

二、精补标题,材料求巧。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是长于叙述,精于描写,擅长议论;内容“熟”但要力避“俗”,舍去那些大众化的词,力求选材的多样性;立意“新”要切忌“险”,开口要小,切题要巧。

三、活用文体,形式求新。这道半命题作文,考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积累和特长自由选择各类文体,不仅如此,还可以采用日记体,镜头式、一问一答等创新文体,力求作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全命题作文

题型盘点

近年来,每年的中考作文命题都会有一定的变化和创新,但无论怎样改变,全命题作文一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像《在学海中游泳》(上海)、《我很幸运》(江西省)、《一步,一步,再一步》(湖南长沙)、《你我走过的日子》(浙江绍兴)、《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陕西省)、《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甘肃兰州)、《我们一起走过》(江苏南通)、《师生之间》(安徽省),便是2009年中考出现的典型试题。与其他命题形式相比,全命题作文在避免宿构、统一评分标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而颇受命题者青睐。在笔者收集到的120道中考作文题中,全命题作文便占到了47题。专家预测,这种命题格局在2010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从内容上看,全命题作文命题范围也相对集中,它们以自我为核心,往往在文题中直接出现“我”或“我们”,有些考题虽然没有出现“我”和“我们”,但也强调书写自我体验,表达真切感悟。把握了这些规律,中考作文复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难点攻坚

考场上,要想让自己的全命题作文脱颖而出,审题与构思是不可缺少的步骤。此外,我们可以在内容上下工夫,寻找新颖独特的材料;可以在情节上做文章,构思出人意料的情节;可以在形式上巧布局,妆扮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掌握了下面四种方法,相信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会与众不同。

一、细审命题,关注限制。全命题作文中,开放式、独词式命题并不多,大部分考题都进行了明确的限制。这种限制,也正是命题者考查考生文章是否准确扣题的重要依据。像“从那一刻开始”“又是一年风起时”“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等便是代表。看来,攻克带限制性的命题,极为关键。如写“我们一起走过”,就应该写出自己与他人一起同行的情景,如果只是写自己或写他人,那就偏题了;如2009年江苏南京市中考全命题作文“今天真好”,文章的重点应放在“今天”,如果忽视这个限制,写的文章洋洋洒洒跨越古今,自然就偏离了命题者的意图。

二、添加语素,寻找角度。写作开放式、独词式全命题作文时,若采用添加语素的方法构思,视野会豁然开阔。添加语素的角度越多,筛选的余地就越大;添加语素的角度越巧妙,写作的内容就越新颖。如2009年福建福州市中考全命题作文“分享”,你可以写与同学一起分享丰盛的饭菜,也可以写与老师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相比之下,前者平平淡淡,后者情趣盎然;你可以分享家庭的温暖,也可以分享自然的美景,前者大同小异,后者新颖脱俗。毫不夸张地说,全命题作文的切入角度,像天空一样宽广,关键看你是否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三、匠心独运,情节求新。同题作文要避免千篇一律,唯有构思选材时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策略。当你看到命题后,首先想到的内容尽量不用,继而想到的要细细想一想后再用,经过深思熟虑后想到的内容也许就会有了与众不同的光彩。如写全命题作文“温暖的时刻”,一般同学可能会写自己的一次幸福经历,那么,我们能不能反向切入,从痛苦的感受下笔呢?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波澜迭起,情感动人。又如写全命题作文“我的一片蓝天”,一般同学可能会写自己一个个的成长故事,我们能不能独辟蹊径,站在某位历史名人的角度,或是某一动物或植物的角度来写作呢?如此独特的构思,相信定会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四、与众不同,文体求新。恰当的文体,好比闪亮的时装,会令人耳目一新。写作全命题作文,我们也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选择与文题以及内容最适合的文体来写作。如写作2009年江西省中考全命题作文“我很幸运”时,95%的考生采用记叙文写作,我们能不能将文章写成日记体、书信体,或者童话、寓言体呢?文体出新已经成为了中考优秀作文的一道独特风景。在这里,笔者也提醒同学们,你选用了一种文体,就要充分体现该文体的特征,并在构思与语言上进一步精雕细刻,你的文章才会真正闪现出创新的光彩。

新题演练

1.鲜花怒放,是一种风景;满面笑容,也是一种风景。海浪滔天,是一种风景;和谐共处,也是一种风景……在你的心目中,哪一种风景是最美丽的呢?请以“那是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内容自定,文体不限。

写作导航:关注美好的事物与情感,是中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方向,此题展示的便是这种特色。此题开口较大,所以我们首先得选择好要写的具体“风景”,这风景,可以是自然的景观,也可以是美丽的心灵。然后对之精描细绘,语言的生动优美和情景的自然交融,是写作这类文题应当着力关注的。

2.请以“一路有你相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航:此题既关注自我生活的美好经历,也倡导大家保留一份感恩之心,符合当前中考作文的命题趋势。细细想想,如果没有父母的呵护,家庭会如此温馨吗?如果没有师生的交流,校园会如此精彩吗?如果没有书籍的陶冶,智慧会如此美丽吗?选择前两种构思,写作时容易下笔;选择后一种构思,语言宜文采动人。

3.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立意选材优秀作文两篇

[例文1]

《黄蓝红》

茫茫无际的黄色。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一人一骑踽踽西行。

大地一片死寂,太阳炙烤得大地腾起茫茫云烟,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世间多的是安居地,有水草肥美的绿洲,有风景秀丽的山川,有宁静安适的乡村,有繁华欢乐的城市。他为什么抛下这些,闯进这黄色主宰的生命禁区?

大唐贞观二年,他离开了繁华的长安,临行设下宏誓大愿:此去定要取回真经,祈江山永固,保苍生平安。有人劝其,说水远山高,路途险阴。他以手指心,点头几度,人莫明其意。其实他说的是,我诚信在此,既已设下宏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

历时17年,行程数万里,取回佛经657部,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舍身求法的玄奘永载史册,传之不朽。

蓝色波涛,浩瀚无际。

当麦哲伦率船队穿过美洲南端的陌生海峡,驶入茫茫的太平洋时,他心中作何感想?一天又一天,始终是水天相接,一片蓝色。驶向“不可知”的五只小小的帆船,在天地间显得多么渺小,又多么孤独!

船队1519年9月才回到西班牙,同行水手265人,生还者仅18人!如同达伽马探索新航路,就像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诚信所支撑的仅是对国王的许诺和自己想要的黄金,但毕竟以成功证明了诚信。

火焰升腾,鲜血迸溅!

1934年,湘江边,血与火。数万将士以鲜血来浇灭敌军炮火,保住了一条“通道”,让红军中央纵队通过。

要保证中央突围,“军令状”就立在心中,言必信,行必果。明知敌强我弱,有死无生,仍要守阵地,与火同灭,与敌皆亡。这是更高层次的诚信,与玄奘的弘扬佛法有质的区别,更不同于麦哲伦们的为了自己发财。

数万将士以鲜血染成的壮丽画图,永载史册,传之不朽。

黄、蓝、红,三元色,组合成种种色彩,绘成无数画图。而诚信,应该是画的灵魂。以诚信为灵魂的画图,让我们读之不厌,思之无尽。

[例文2]

《常存抱柱信》

翻开那册优美儒雅的中华文明的线装书,常有说不出的感动。记不清哪朝哪代哪个杏花春雨的小庄,有一对恋人。有一次他们相约在石桥见面,男子到了,女子还未来,这时忽然涨潮,水越漫越高,男子记着约定,抱着桥柱,最后含着希望与坚定葬身于无情潮水。于是有诗人世代吟诵:“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东晋时石崇有歌妓名绿珠,美艳善舞。一次宴会上,位高权重的客人看中了她,强索之。石崇固不与,谓绿珠:“吾今若为汝而亡,将何如?”曰:“妾当身殉,以报君德。”石崇果然因得罪权贵而死。当日,绿珠跳楼。多少年后,有一女子吟道:“粉堕白花洲,香残燕子楼。”这燕子楼,即美丽的绿珠殉身之处。而书中这位女子,也因“木石前盟”未能实现而死。她,就是黛玉。

前不久在《读者》看到一段言论:一个大学生向女友承诺爱她一辈子,“若我有任何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的一切财产都归你,不信,我们现在就去公证。”后来,他们真的去了。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行为方式?就是现代人的“诚信”?我不怀疑这对恋人的承诺,我只是愕然、愀然、茫然。愕然于现代人的精明和怀疑,愀然于真爱竟要这样的保证,茫然于古中国“情比金坚”的怀怀不再,我们永远失去了纯净、不需公证的诚信。

诚信是什么?是人最基本的素质与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维系的绳索,是我们正立于天地之间的脚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中“那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啊!

今日中国,“市场经济”似乎成为诚信丧失的理由。然而,市场经济正是信用经济啊!正因为脱离政府硬性规划,自由竞争,自由流通就更需要诚信。企业如此,个人更是如此!老师教我说“honest(诚实)使人有hounir(荣誉),因此两个是同源词。”智慧之光就这样造访我的心灵,幼小的我牢记:honest——hounor。于是,当我读到一个中国人在俄罗斯接受别人一顶皮帽的帮助后无耻的笑话:“还?傻冒!明天谁还来这儿还帽子啊!”我愤怒了。由于一个人丢失诚信使得十亿人蒙羞!中国人荣誉……

能否用清纯的目光探视乾坤,使天地一新?

能否用美丽的双手整理行囊,不忘了“诚信”?

能否?能否常存抱柱信,永葆纯洁心?最好。

八上第二单元写作指导:让世界充满爱


让世界充满爱

没有爱的世界是死寂的,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没有了亲情与友情,缺少了真诚与倾心。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多自私自利,对周围的人与世界漠不关心,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通过写作,呼唤他们的爱心,让他们懂得爱亲人、爱他人、爱社会是一种幸福,给他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每天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聆听着关爱的话语,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当“让世界充满爱”的话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会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

思考之一:让世界充满爱,就是让爱心作主来关注身边每一位需要关注的人,歌颂充满爱心的人物,呼唤奉献爱心的行为。确立了这样的中心,作文时就不会偏题离题。

思考之二:下笔之前,围绕中心从多方面作广泛的思考,以便打开思路。一方面,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助人为乐者有之,慷慨解囊者有之,见义勇为者有之,为民请愿者有之,无私奉献者有之……选择这样的事例诉诸笔端,歌颂他们爱心的博大,感动自己和读者。另一方面,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可有些人的爱心却渐趋泯灭。“学雷锋”走过场的多了,扒手猖狂作案众人视而不见司空见惯的多了,英雄流血又流泪也时有发生了,……当我们耳闻目睹类似的情形,也可将这些内容来个“笔伐”,像当年鲁迅先生一样大声呐喊——“救救爱心!”

思考之三:用恰当的方法表达。1、以小见大。写作时,我们可以让“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于半瓣花上道爱心,于小事情上看大问题。“以点带面”,反映现实,观照人生。2、细节点化。“于细微处最见精神”,真实、典型、有表现力的细节最能刻画形象,表现主题,产生感人至深的效果。如一声轻轻的问候,一次及时的搀扶,一个鄙视的眼神,等等。

[范文]

边缘

这是一个青青的苹果,躺在飞驰的汽车的门边。

只要轻轻地一碰,它就会跌落到柏油路上,它正处于危险的边缘地带。

我坐在车上,注视着那个苹果。生怕它一下子滚落下去。它的旁边站着胖胖的售票员小伙子。他无所畏惧地站在打开的车门边上,苹果就在他的脚边。他似乎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正目不转睛扫视着车外来来往往的人群。

那个苹果的主人就坐在我的身边——一个看上去大约十二三岁的小男孩。他不时瞟向那个掉在地上的苹果,腼腆地。但他并没有去捡那只处在危险中的苹果,也许是车开得太快,也许是他觉得不好意思——这年头,谁会对一个小小的苹果太在意呢?车上的其他人也都没有去捡,当然也包括我。当时我想,苹果的主人都不去捡,我去捡,然后交给主人,这是什么意思?去捡了,放在自家的口袋里,更会招来怎样的眼神?我依然没有动身,心头却有点不安。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就连捡起一个苹果这样的举手之劳也不屑或不敢,是什么样的难言的苦衷和无形的障碍让我们少了几份热情,多了几份迟钝?

突然车子“嘎”地一声停了下来,到站了。我提着重重的行李下了车,走到车门边,苹果呢,怎么不见了?我确信我没有把他踢下车去,那是谁踢的呢?或者是谁把它捡起来了呢?我疑惑地下了车,心里极不舒服。

我想起了冯骥才先生的这样一段话:“在世界的喧嚣和纷扰中,我们常常忘掉了自己的心灵。也许,现代社会太多艰难也太多诱惑,太多障碍也太多机遇,太多失落也太多兴奋,我们被拥塞其间,不得喘息;那些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都是牵动我们的绳子。就这样,终日浑浑噩噩或兴致勃勃地忙碌不停,哪里还会顾及无形的存在于我们身旁的每一个心灵?”

我提着重重的行李,歪歪斜斜地走着,觉得自己正走在边缘地带……

简评:文章以车门边的一个苹果为线索,用细腻的笔触写到了司空见惯的人们对这个苹果的视而不见。并引用冯骥才的一句话点化出文章的深意:人们对自己心灵的忘却,对周遭心灵的忽视,可谓匠心独运。文中的苹果,既是车上那个处于边缘的苹果,又暗指处于边缘地带的颗颗人心,苹果与人心紧密关联,更是含蓄蕴藉。

试问父爱今何在

邓任华

人们常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也有人说,父亲是家中的精神支柱,是全家的避风港。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

抽烟

在他人心中,父亲如风雨中昂立的军人,父亲是悬崖边挺拔的青松,总之父亲是一个能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然而,在我心中,父亲只是一个烟鬼,正宗的烟鬼。他那早已被烟熏得焦黄的手指如今还一刻不停地夹着一支卷烟。

父亲爱抽烟,一直就是这样,我不知道为什么。无论在家还是外出,在他的身上都有一股浓浓的烟味,让我无法承受的一股烟味。尤其在临近我上学的时候,那股烟味变得更浓更令人难以承受了。此时的我,因担心学费未凑足而焦虑不安,而老爸他却还在悠闲地抽他的烟,似乎对我的事漠不关心。见他整天在深深地吸烟,然后又轻轻地吐出来,我恨不得把他赶出家门。此情此景,真让我欲哭无泪,欲恨不忍。难道这就是我的父亲?难道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他如此的“伟大”,我还有何话可说呢?

尽管如此,我还是被按时送到了学校,这让我迷惑了。我似乎正在慢慢察觉:在他深深地吸烟的同时,他也正在深思熟虑,在默默地担忧。再次回味那股烟味,发现了它有了一点淡淡的清香;再看到那缕烟影,我感觉到了其中笼罩了父亲的许多愁思。

回头

又一次父亲送我来校,临走时,他照旧没说什么,连一点笑容也没留下,转身便走了。面对如此冷淡的父亲,我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突然产了一个念头:去偷偷地监视他。正当他走到转弯处时,他停了下来,回过了头,只见他那充满深情的目光似乎在寻找什么,哦,是想再看一眼他的儿子,然而却没看见。他又转过头来,我终于被他发现。从他脸上终于隐隐呈现了一丝从未有过的笑容,那笑容如早晨的露珠一样晶莹剔透,一样短暂,一样难得。从他的那双眼中,我终于发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无私的爱。

从此,这一精美的动作便深入了我的记忆宝库。多感人的一次回头!

终于,我彻底领悟了:我不是缺少父爱,而是缺少发现,那烟味充满浓香,那回头充满深情。同时我也理解了父爱:父爱如山,父爱似海,父亲冷淡的外表里装的是颗赤热的责任心,是颗真诚的爱子之心。

试问父爱今何在?尽在一缕浓烟中,尽在回头一瞬间。

我爱阳光

赵海泉

一缕柔和的阳光突破云的束缚,跳过窗台,撒在书柜上,仿佛也要来探寻茫茫书海中的宝藏……

多好的阳光,我把书让给你了!

走出门外,投身于阳光的怀抱,通体舒爽,感觉有无数的小手在我的肌肤上来来回回地游走,轻轻地揉搓,干脆,上爷爷家走走。轻轻地踏着长满绿苔的小径,在忽隐忽现的阳光牵引下,仿佛整个世界都属于我了。天空,太阳身披云衫,蔚蓝色的空中一片空旷,我的心也跟着开阔起来。

脚边,不知名的野草野花贪婪地吮吸着阳光;身边,高大的树木顶着金色的头巾;林间的小溪淙淙地和着大自然的乐声,淌着金黄色的光彩一跃一跃地向山坡下款款而去;小虫子也出来活动了,它们毫不顾忌地在我的脚上攀折,汗毛被压倒了一大片,怪痒痒的。我心说:小伙计,你总算也熬过来了。所有的生命都属于大自然,然而没有阳光,任何生命就都不会有保障,有了阳光,什么都不用怕了。

爷爷奶奶也不怕了。80多岁的爷爷和奶奶就住在山坡那边的老房子里。爷爷身体不好,每年冬天一到,我就怕爷爷熬不过来,为了帮助爷爷在没有阳光的日子里不挨冻,我利用假日砍了好多柴。但多好的大柴火也不如阳光呀,一到冬天,我就盼望出太阳。今天出太阳了,多好的太阳呀,太阳一出来,就什么也不用怕了。

爷爷奶奶果然在太阳下休憩,正午的阳光均匀地洒在身上,爷爷奶奶显得年轻了——

爸爸妈妈太忙太累,平常难得看见他们脸上的阳光,爷爷奶奶也看不见。好不容易,今天有阳光了,是大自然的阳光,让大家都能有个好心情,我们的生活中有了阳光,幸福日日长。

让我们的生活在阳光下更加美好吧!

——我爱阳光!

综合性学习活动:

让世界充满爱

【目标定向】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懂得爱别人和被别人爱都是一种幸福,学会爱,尤其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

2、教师讲述关于这个女孩和丹顶鹤的故事:

这个女孩名叫徐秀娟,生长在养鹤世家,17岁就随父亲养鹤,新闻界曾称她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1986年她走出东北林业大学后,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邀请希望她到射阳工作,当时的鹤场是一个废弃的哨所条件极差,秀娟没有退缩,没有孵化设备就砌起土炕,把从扎龙带来的鹤蛋放在炕上,她与她的两个助手日夜守护在这些鹤蛋旁边,一天深夜有一只弹壳里终于发出了“笃”的一声,一只小鹤诞生了,随着这只小鹤的诞生,丹顶鹤在低纬度越冬区孵化成功──这个世界级的难题被攻克。

1987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馈赠给盐城自然保护区两只天鹅,一只叫“黎明”一只叫“木仁”。这是两只野性十足的天鹅。9月15日,徐秀娟为两只天鹅洗澡,“黎明”突然飞走了。秀娟急忙跟踪寻找,直到深夜找回了“黎明”,可是“木仁”又飞走了。第二天保护区的职工闻讯赶来和秀娟一起寻找,下午5点钟,秀娟听到“木仁”隔河的叫声,顾不得病弱又极度疲倦的身体,跳下河,向对岸游去,快到河心时,极度劳累的秀娟因体力不支,被寒冷的河水吞噬了。(就是我们在刚才的画面中看到的情景)她去世后射阳市老人们说她“驯鹤乘鹤去,鹤姑化鹤神”,老人的话寄托了人们对秀娟姑娘永生的哀思和期冀。

徐秀娟用自己年仅23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的篇章。

二、走进爱的世界

1、引导过渡:

现实生活中像徐秀娟这样充满爱心的人还很多:雷锋关心身边每一个战友,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徐洪刚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勇敢地和歹徒搏斗;孔繁森为了阿里人民的生活,一腔热血献给了西藏人民。他们爱生活、爱集体、爱自然、爱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和亲人。

2、我知道同学们已经阅读了许多关于爱的故事,昨天我还看过你们摘抄的笔记,你能讲一段在阅读中让你最感动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吗?

3、刚才同学们的故事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爱的世界。

提问:那些得到爱的人幸福吗?那些献出爱的人幸福吗?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小结: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感情,有亲情之爱、朋友之爱、人类之爱等等,所有的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祝福自己所爱的人生活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被爱的人是幸福的,会爱的人也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用自己的行为参与到这一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爱与对方的爱融为一体,在一个真善美的境界中完成了生命的升华。

三、呼唤“爱”的回归

在今天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中,人类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准,但关于爱的本能,却似乎需要经常被提醒。(出示第二章)

日益激烈的竞争,让我们忽视了下岗工人生活的艰辛;

五颜六色霓虹灯色彩缤纷的广告牌下,往往看不见畏缩在街边墙角弱势群体的生存;

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忘记了在灾区、在贫困的山区还有寝食难安的人民。

让我们把目光投下那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放弱势群体生活写照)

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和思考。

小结过渡:我曾读过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著名的散文诗《乞丐》

文中这样写道: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戳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祈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的所有口袋……即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手,微微的摆动着和颤动着。我茫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势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的说道,“这也应该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这篇美丽的散文告诉我们什么?(讨论)

1、施舍爱的人,本身也能得到爱的回报

2、人需要有同情心,有一颗善良的心

3、爱不仅是物质上的施舍,更需要精神上的理解、关心、呵护等。

4、得到施舍的人在人格上是与被施舍的人一样平等,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

四、送上我们的一份爱

提问1、面对着生活中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你献过爱吗,你准备怎样献出你的一份爱?(点击)

学生回答(省略)

小结:大家的回答让我联想起一个寓言故事:

说的是地狱和天堂的区别。在地狱中,众鬼魂围着大桌子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着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竟无法放进自己的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可是在天堂之中众天使也围着桌子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很长很长,但是她们夹到食物就送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期望天堂,所以首先就要学会夹着食物往对方的嘴里放。这就是“奉献”的精神。

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爱的奉献”。

作业:根据今天的活动完成作文:

1、学会爱。

2、爱的感受。

3、爱需要奉献。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学设计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这篇作文安排在学生刚学过寓言《黔之驴》、《杞人忧天》和《杨布打狗》之后。看似简单,但大多数学生拿到以后无从下手。所以,设计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来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一篇寓言,学会创新理解一篇寓言,让学生敢说,会写,能写好。

二.课前准备

投影仪、《伊索寓言》等

三.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2课时,包括写作1课时)

(一)趣味猜词

1.羊来到草地上(打一水果——草莓)

2.狼群来到羊群里(打一水果——杨梅)

3.用手指使劲戳墙(打一个字——痛)

(学生在猜完前两个后,往往受此猜法影响而难以猜出第三个,师由此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是唯一的,对待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师板书:多角度

(二)创新理解《黔之驴》

1.谈谈寓言。寓,寄托也。寓言即在文字中寄托了某种道理。即每篇寓言都有寓意。

2.(放投影:《黔之驴》最后一段)生读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寓意。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3.这段话是针对文章中“驴”这个形象来说的,师由此启发学生,文章除了驴以外,还有虎、好事者这些形象,让学生根据不同形象得出不同启示。

(师板书:不同形象)

(1)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好事者:1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2资源的浪费

总结:可见,我们从一篇寓言里得到的道理是唯一的吗?那么我们是通过分析《黔之驴》中的哪一点得到这些启示的?(师暗示黑板上的“不同形象”)

(三).浅谈《杞人忧天》

设问:

1.《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去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担忧。这里所说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是指什么?(生:天塌地裂)

2.古人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在现在看来,有没有可能?(师启发学生从环保的角度来回答)

3.那么杞人的担忧在现在有没有必要了?(生:有必要)

4.是什么造成了对这则寓言的不同理解?(师启发学生从时代不同,科学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

总结:由此可见,由于时代不同,一篇寓言的寓意也是会发展变化的,我们一定要抓住这种变化。

师板书:不同时代

(四).创新理解《伊索寓言》

1.师用投影仪展示《狐狸和葡萄》,师朗读,请学生思考其寓意,即俗话所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2.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生纷纷发言,从学习,日常生活来谈)

3.可见,解读一篇寓言还可以从何入手?(生:联系现实)

师板书:联系现实

4.请学生谈谈对这则寓言不同的理解。(启发学生从自我安慰的利与弊来谈)

5.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会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好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全面分析。

师板书:全面分析

(五)讨论理解《伊索寓言》

(师课前将学生分好小组,四人一组,分给4个寓言故事)

讨论手上的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由一个同学做记录,选出大家认为最有创意的观点,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注:生上讲台交流,先复述故事情节,师投影故事,语言简洁,发言不超过3分钟)

(六)写作

师给出一些寓言故事,比如《郑人买履》,由生选择作文,时间20——25分钟。

(七)评点

1.小组内读、评、讨论打分。(注意:围绕板书的四点来打出等级)

2.全班交流。由小组选出最好作文在全班朗读,生提出建议,师评点。

板书设计:

解读一篇寓言

多角度

不同形象不同时代联系现实全面分析

(驴、虎、好事者)(利、弊)

附:课堂资料(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