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29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1、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葡萄、核桃的原产地在哪儿吗?这些都和两汉时期一个叫“西域”的地方有关。那么西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地方?古时候西域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丝绸之路”吗?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
二、自主探究、梳理知识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和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沟通西域各国
年,第一次出使西域,转到达大月氏
张骞过程
通西域年,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许多国家
意义: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时间:
设西域都护职责:
意义:
陆路:长安→今新疆地区→→
丝绸之路海路: 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丝绸之路
 影响: 
 经营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出使大秦
 年,大秦访问东汉
三、合作探究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阅读“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训练
1、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
 A、张骞B、玄奘C、马可·波罗D、鉴真
2、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出类拔萃的人物也。”那么,张骞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A、派班超经营西域 B、统一蒙古草原 
C、开通西域D、公元前119年带兵大破匈奴
3、西汉的版图比秦朝的版图大大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A、西域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B、东北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C、西藏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D、内蒙古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5、2008年6月19日,由陕西省雕塑院设计监制,历时8个月建设完成了“张骞出使西域”雕塑,为文化名城再添标志性建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从侧面进攻匈奴 B、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C、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D、与西域各国进行商业贸易
六、达标检测
1、有一句广告词:“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为丝绸成为“中国名片”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 
 ()
A、张骞 B、郑和 C、鉴真D、玄奘
2、当时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3、丝绸是中国的特产,受到人们的喜爱。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丝绸贸易的情况,当时中国的丝绸最远销往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Frank-菟莍教研
A、欧洲
B、中亚 C、西亚 D、阿拉伯半岛
4、下列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有利于发展同西域的友好关系B、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C、有利于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D、有利于加强中西经济、文化联系
5、在当代,东突恐怖势力企图分裂新疆的行径不得人心。下列史实中能充分说明新疆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
A、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B、昭君出塞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6、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班超经营西域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④蒙恬出击匈奴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7、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实地探访古代北方“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8、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不同作用是 ( )
A、直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B、使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起来C、使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D、为以后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9、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4)从政治角度分析我国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意义。

附:第15课学案参考答案
三、合作探究
1.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东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当今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这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的加以利用。
2.(1)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是:从长安出发→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2)张骞。匈奴扣留生死难料;沙漠、饥饿,交通工具简陋。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勇于开拓,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神。(3)因为这条商路上传播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中国的丝绸;中国丝织业发达,其丝绸给世界文明带来了深远影响。意义: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五、巩固练习
1.A2.C.3.A4.C5.B
六、达标检测
1.A2.B3.A4.B5.A6.A7.A8.A
9.(1)张骞出使西域。(2)密切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3)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增强综合国力。

相关推荐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物产最早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原产于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然而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之联系很少,是谁首先打开了中原地区和新疆交往的大门,加强了二者的联系?新疆何时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的?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内容。

一、张骞通西域

回顾上节课知识,西汉初年匈奴情况,指出当时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还控制着西域诸国。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简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学通过阅读找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重点点出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历史上称为西域。并结合利用中国历史地区册P28《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何变化?

教师点拨: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2)阅读P91、P92内容,完成下面列表

张骞

时间

目的

结果第一次第二次对于第二次出使的意义,应重点强调: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和P95活动与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下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最后由教师归纳出:张骞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b.张骞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你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解释

“护”:带兵监护,“都护”:总监护,西域都护:监护西域各国

显示P92《西汉疆域图》,学生回答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时间、管辖的地理范围及作用。

回顾张骞通西域意义,导入下一目内容。

二、丝绸之路

导入: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张骞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展示地图册P29“丝绸之路”,让同学们了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1)展示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纺织品。显示《丝绸之路》图,由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名称由来及路线。

(2)结合地图册“丝绸之路”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并指出这条路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被拓展

2.展示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图片,让同学们认识到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仅仅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

3.让学生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

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的加以利用。

三、班超经营西域

本子目属于自学内容,但东汉与西域交往的情况也十分重要。

展示班超图片,由学生说出有关班超的故事。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优秀品质: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让学生当堂自学并简单介绍班超和甘英经营西域的情况,最后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归纳得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教师总结: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同西北边疆的联系;同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艺术等)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联系→西域都护设立,新疆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张骞通西域↗陆上丝绸之路

↘开拓了中西交通的道路→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探究:

新疆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楼兰古城的辉煌,只能凭借残垣断壁去遐想。你认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对于学生联想到的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予以肯定。

学生搜寻网站的专题找出科学考证的结论:人为的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是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

教师启发大家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启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科学治理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达标练习:

1.汉武帝两次派遣出使西域的是()

A张骞B班超C窦固D窦宪

2.为开通陆上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

A汉武帝B班超C张骞D甘英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控制西域各国

C密切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D设置了西域都护

4.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是在()

A秦B西汉C东汉D西周

5.制作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示意图。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点讲解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点讲解人教版

知识点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课后练习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中西交往作出了历史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张骞出使西域是在什么朝代?当时的皇帝的谁?

(2)张骞出使西域前,中原地区和西域的关系如何?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4)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5)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

(1)西汉。汉武帝。

(2)中原地区和西域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3)第一次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是为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

(4)第一次传播了汉朝的声威,获知了西域的情况,了解到西域人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第二次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5)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1、说教材2、说教学流程3、说特色

一、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建立》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针对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同时,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

1、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提倡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因此,!我力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和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了解班超经营西域的经过及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查阅和收集与自已研究的主题相关的历史资料、文献资料的能力;再通过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设疑,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达到察古鉴今.最后,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人际沟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基本能力,并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老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张骞、班超的报国理想、无畏勇气和开拓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缔造了中国历史。两汉时,加强了对边疆一些地区的管辖,密切和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3)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中国人很早就具有对外开放意识与和平外交的精神。

(4)认识到现在中国政府对外开放政策和致力国家建设的举措,畅想丝绸之路的未来。

二、说教学流程(包含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作用,因此,我采用以教师指导,促进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授本课。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上两部分完成。

(一)课前准备过程(主要为课上部分做准备)

设计依据是: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相互认同和接纳;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

具体步骤如下:

1、提前一周下发活动预案,由教师根据本课内容合理安排拓展,精心布置四个小研究课题:(1)丝路名字由来(2)丝路上的人物(3)丝路上的明珠(4)丝路在新疆。

2、学生分组:以学生的兴趣,经验和个性特长为依据,在自愿基础上选择同一探究题目的学生组成一组,合作研究。每组设组长,由组长分工.

3、注意事项:教师在活动预案下发的同时引导学生预习基础知识,特别要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和整合。例如,语文方面的相关古诗词涉及丝路上的明珠,“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地理方面,包括对多幅历史地图的识别及绘制,通过地理的地貌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政治方面: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情感价值观方面:包括重点人物的精神及贡献。

4、提供教学资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供参考学习探究的教学资源。如:视频《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史话》、《中国少儿百科全书》。相关网站:灿烂的中国文明、人教网、丝绸之路等等。

5、成果审核:经过分析、讨论、归纳、整合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认识,每个活动小组上交一份作业,送至老师处审核。要求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形成总结材料,并配以文字讲稿,(要求每组不超过五分钟)

在课前准备基础上,我将本课课上内容依次设为三个大环节,主题分别是:1、丝路的苍桑2、丝路的再现3、丝路的展望

(二)课上部分

1、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课前播放歌曲《梦驼铃》,展现雄奇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2、教师引导,互动释疑──主题一丝路的苍桑

这一环节涉及西域的地理概念,古今地名的变化,丝路的变迁等一系列难点,因此,以我的讲述为主,我采用多媒体技术来突破,运用动画效果,直观、生动的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短时高效的掌握重点。

3、成果展示、汇报表演──主题二丝路的再现(中心环节)

设计依据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美感,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这个环节的主体完全是学生.汇报的内容是课前布置的四个小课题。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丝路名称由来学生可以用讲课式,丝路上的人物由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模拟表演。丝路上的明珠和丝路在新疆,学生可以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各景点,如秦始皇陵、莫高窟,罗布泊和楼兰古城等等。也可以调动下面学生互动。成果展示后,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而后,提出问题──丝路在中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讨论简短总结.使学生感受到丝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成功突破难点,过渡到第三个主题:丝路的展望。

4、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这一主题我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我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当代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讨论:

比如: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再如:对罗布泊和楼兰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读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生存观。布置问题(课后延伸部分)请同学用文字或图画畅想丝绸之路的未来。

三、说特色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突出了三大特色。

1、充分运用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能力,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既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

2、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3、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地理、语文、政治、生物等学科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

以上是我对全课的理解和设计,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