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8课故乡

故乡的芦苇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9

第8课故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8课故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篇幅很长,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本教学设计将通过考察故乡景物及人物之“变”,探究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目标
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重点:小说表现的主题
难点: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议论的哲理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检查预习
萧索:衰败;冷落
家景:家境,家中经济状况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
如许:①多么,这么;②如此多,那样多
鄙夷:轻视;鄙薄
展转∶①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二、阅读探究
1.将描写故乡景物的词语或句子标出来,看看哪些是描写故乡的过去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现在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未来的,并说说所描写的各个时期的景物特点。思考,故乡因何而变?
明确:
时间景物特点摘抄词句
过去(印象中)五彩缤纷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紫色的圆脸,明晃晃的银白的项圈,五色的贝壳,红的绿的都有,各种颜色的鸟类……
美丽神异月下捉猹图,寂静而富有动感
辽阔的世界高远的蓝天、无垠的大海、广阔的沙地
鲜活的人和物少年闰土、猹、獾猪、刺猬、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贝壳、圆月、西瓜……
现在萧索,悲凉严寒,深冬,阴晦,冷风,呜呜地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将来(理想的)美丽,充满生机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本文着重塑造人物有几个?分组讨论填写下表,将闰土和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作比较。
明确:
●闰土
二十年前二十年后
外貌健康,温饱: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一个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憔悴,贫穷: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轻快,灵活:扫、支、撒、看、拉、罩,捏、刺麻木,迟钝,木偶人
语言能言,见多识广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对“我”的态度热情,友好: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
真诚,热情,友好,建立纯真的友谊。毕恭毕敬隔了一层厚障壁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杨二嫂:
二十年前二十年后
外貌年轻美丽:“豆腐西施”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动作终日坐着冷笑、怪叫、贪婪
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对“我”的态度虚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
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
放了道台
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对生活的态度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讨论: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说明了当时农民生活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明确:
长桌、椅子、烛台、抬秤,手套、狗气杀、破烂木器、碗碟……
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人们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
3.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阅读课文,找出能说明这种变化原因的句子。
明确:
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反动统治的剥削与压迫
②“老爷”,“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一副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
三、研读最后最后两段
1.“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本文写于1921年1月,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愿望因而“茫远”了。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3.“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
明确: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四、请学生小结:
1.仿照下列句式说话:我认为,是造成故乡景物衰败、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2.本文在人物刻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五.板书设计:

扩展阅读

第8课商鞅变法


第8课商鞅变法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
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
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分
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
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学生
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战国前期,_______的普遍使用和_______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___________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废除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的标志、疆界,国
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____________。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
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
_________。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军功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
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___________。
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相互监督。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_______和_______改革。通过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
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
展。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
物质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谋反,秦
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
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擒公子卯,
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地,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最终被车裂而死。有人说,商
鞅死了,其变法也最终失败了,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此题旨在考查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认识。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
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故选A。
2.(2006山东泰安)我国古代变法在性质上一般有以下几种。其中商鞅变法属于()
A.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B.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
C.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改革D.封建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能力。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A、
B、D明显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C。

1.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B.限制商业活动C.增强秦国实力D.废除旧贵族特权
2.商鞅变法使秦成战国后期最富强国家。其措施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A.奖励耕战B.允许土地私有C.推行县制D.废除旧贵族特权
3.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4.商鞅变法时期,秦国有两个人,甲出身平民,在战场上作战勇敢,屡立战功;
乙出身贵族,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未有寸功。按照商鞅变法的有关法令,对甲乙
二人的政策应该是()
A.甲乙二人都得到赏赐的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
B.甲乙二人都不能得到任何赏赐
C.甲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乙却得不到
D.乙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甲却得不到
5.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A.奖励耕织B.推行县制C.严明法令D.奖励军功
6.“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鼓励农民耕织B.按军功授爵C.承认土地私有D.实行连坐法
7.秦国之所以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重视兴修水利B.秦王能力很大C.地理位置优越D.实行商鞅变法
8.商鞅变法中,对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改革土地制度B.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D.严明法令
9.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
斗,乡邑大治……
材料二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写道:“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
天下……虽得天下,旋蹱灭亡。”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2)你同意哪种观点?请什么其理由。

(3)当今处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之处?


1.铁器牛耕;2.公元前356年;3.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
推行县制严明法令;4.政治和社会都江堰郑国渠。

不同意。因为变法的成败不在于变法者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
虽死,但变法获得成功,因为秦国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
强的封建国家。

1.C2.C3.B4.C5.B6.B7.D8.A
9.(1)材料一高度评价了商鞅变法,秦国是通过商鞅变法而成为第一大强国的。材料二
则否定商鞅变法的作用,而把秦亡的原因归结为商鞅变法。
(2)可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要阐述出理由。
(3)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

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8课正义的胜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攻擂和表演历史剧等方式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通过“老兵”讲故事、观看录像等方式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战役。小组讨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分析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影响和历史启迪,树立正确认识战争和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本节课所在单元的学习内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课主要讲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结束及影响,因此是本单元的重点课。为了让学生明确了解各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教材时要注意抓住两条线索:其一是反法西斯国家的不断联合;其二是反法西斯联盟在各个战场的情况。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使世界人民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来的发展。本课有三个子目:“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大战的转折”“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第一子目介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第二子目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第三子目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几次重大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影响,三个子目是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安排的。〖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课改实践学习,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交流协作的意识,能够理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另外,学生对战争这个敏感的话题非常感兴趣,他们曾在电视上亲眼目睹了美伊战争,对本课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生准备1.学生按兴趣结成小组并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2.预习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编演短剧《雅尔塔会议》、讲述诺曼底登陆故事等。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给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途径,推荐相关网站及书籍、影视作品。3.与学生共同制订评分标准,选好各小组记分员。〖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编演短剧、记者采访、讲故事等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按兴趣分为三大组:博士组、故事组、表演组。各组指定记分员,确定记分。规则:凡是积极动脑思考、勇于回答问题、没有原则上的错误,回答一次加1分;如果小组全员参与,整体加5分。(设计意图:按兴趣选择主题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记分规则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第一环节课前测评

师:1.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天下无敌”神话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色方案”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虎、虎、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抢答)(设计意图:开课便创设竞争氛围,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师: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并达到最大规模。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猖狂进攻,反法西斯国家是如何对抗的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是如何发展的?又是如何结束的呢?本节课,我们接着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环节教学过程(分四个步骤)

一、我来设计师: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本课重要的历史事件以表格的方式进行归纳。生:阅读教材,小组互相讨论,合作完成。体现重要的知识点:1.《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1月1日(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3.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4.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苏、美、英。5.柏林战役:1945年4―5月。6.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7.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8月15日。师:展示各个小组的设计。生:学生互相评价,互相补充。(设计意图:通过绘制表格,自己动手,展示成果,提高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二、各显其能师:如果你是反法西斯国家中的一员,你认为怎么做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尽快打败法西斯国家呢?生:全世界的人民应该联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师:英雄所见略同。下面,我们来了解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有请我们的博士小组,有什么问题,尽管请教博士组的小“博士们”。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向博士小组发问。博士组:根据收集的资料及教材内容回答、解决问题,组员相互补充,合作完成。师:预设习题,查漏补缺。1.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各国为什么会走向联合?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过程如何?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有什么意义?(设计意图:冠以“博士”头衔,增强学生的自信;学生发问能提高问题意识,学生解答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师:播放《斯大林格勒战役》录像片段,提出问题:从这段录像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生:观看录像并回答。师:引导质疑,设置疑问:1.交战的双方是哪两个国家?2.斯大林格勒的地理位置为什么重要?3.为什么说这场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重要转折点?生:小组讨论,派代表交流。(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录像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从感性上体会战争的残酷性;学生深刻体会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要性)师:大屏幕出示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的图片,指出这两次战役是太平洋战场、非洲战场的转折点。(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大战场的作战情况,体会协同作战的重要性)师:了解了三个战场的战事以后,我们接下来看一看战争的形势是如何发展的?有请故事小组的同学。故事组:生1(记者):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曾经参加过诺曼底战役的几位“老兵”,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们!下面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位是MrJack,这位是MrJone,这位是MrTom。有请三位给我们讲一讲诺曼底登陆的故事。生:热烈鼓掌。生2:介绍发动这次战役的目的。生3:介绍这次战役的准备工作。生4:介绍这次战役的经过及影响。(设计意图:通过记者采访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老兵”讲故事,引起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败局已定之时,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苏、美、英三国举行了雅尔塔会议,表演组的同学将带着我们重新走进这段历史。(大屏幕显示图片《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表演组:表演短剧《雅尔塔会议》。生1:设置问题:1.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国家及领导人。2.雅尔塔会议的内容。3.雅尔塔会议的历史意义。生:回答。(设计意图:以历史短剧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有一种新鲜感,以积极的心态认证历史)生:讲述柏林战役,介绍希特勒。生:识图《德国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抗日战争,强调日本投降的时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各抒己见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这场反法西斯战争取胜的原因有哪些?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引导、归纳。出示两次世界大战规模比较表,让学生结合教材楷体字,谈一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讨论。生:小组讨论、分析,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运用辩证法,从对全人类、对法西斯主义、对民族解放运动、对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对科学技术等方面分析。(设计意图:提供感性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难点)四、群雄争霸(知识反馈)出示课件,各小组选择本组喜欢的小动物,点击其中的一个,会出现问题,作为本组的必答题;抢答题的规则:答错要倒扣分。(设计意图:选择小动物,容易消除学生消极被动的心理,采取带有挑战意味的游戏方式,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合作意识,在新奇与刺激中完成反馈)第三环节评价(包括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

师:按照惯例,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对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综合刚才各组所得分数,选出本节课的最佳表现小组。生:完成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师: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可最佳小组只能评选一个,希望在下一节课,另外两个小组的同学有更出色的表现。(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促进等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布置作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的局部战争仍在不断发生,你知道的有哪些?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新的战争?(设计意图: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渗透情感教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板书设计〗

第8课正义的胜利

《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家1942.1.1德国投降的不断联合雅尔塔议1945.5.8正义的胜利日本投降反法西斯国家斯大林格勒战役1945.8.15的重要战役诺曼底登陆原因及影响柏林战役〖反思心得〗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发挥,学生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创造力,同时要能联系时政,明确学史的目的,以史为鉴!

第8课辛亥革命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8课辛亥革命”,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8课辛亥革命

1、学习目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学习重点:辛亥革命。

3、学习难点: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0-43页的内容,填写下列空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1、辛亥革命的背景——孙中山的早期活动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纲领

指导思想

性质

兴中会

/

/

同盟会

2、辛亥革命的经过及其结果

(1)高潮:武昌起义:①时间:___________②地点:___________

(2)结果:成立___________:①时间:__________②地点:________③总统:_____

④颁布的宪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性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入人心。

1、有人认为“这场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用你所学的知识说说理由。

2.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伟人。他一生中最突出的功绩是领导()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地点在()

A.广州B.武汉C.法国巴黎D.日本东京

3、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民主科学B.实业救国C.三民主义D.马克思主义

4、某中学要组织学生开展纪念辛亥年间首次成功的反清武装起义参观活动。他们应该到哪里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

A.广州B.南京C.武昌D.日本东京

5、很多同学看过《秦始皇》、《汉武大帝》等历史剧,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6、“废两千年旧制,首义归功先行者”。其中“先行者”是指()

A.林则徐B.孙中山C.康有为D.梁启超

7、200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校为此举办了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请你想一想,下列事件不是孙中山先生直接参与的是()

A.兴中会成立B.领导武昌起义C.中华民国建立D.中国同盟会成立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9、2007年“两会”的主题叫“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

A.李鸿章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

10、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非选择题

从1912年到现在,中华文明处于一个关键的现代转型时期,它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社会,不断在探索中吸收中西文明要素,以现代化为最高目标,努力实现文明的转型。这一历史阶段分为两个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意味着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在第二时期,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重塑辉煌。——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问题:

(1)从1912年到现在,中华文明经历了哪两种性质不同的现代化历程?

(2)你是否同意“辛亥革命意味着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并说明理由。

B、选做题

一、选择题

1、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曾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D.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被孙中山阐发为“三民主义”,其核心是()

A.民主主义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请回答:1、材料一是哪一革命政党的纲领?它提出了怎样的革命目标?

2、结合你所学的知识,指出以上材料二、三出自哪一文件?该文件的性质是什么?

3、哪些规定体现了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

4、材料二、三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